‘壹’ 中国儒家思想的智慧对中国的今天有什么指导作用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积极影响
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在历史传承中经过磨练、积淀,成为我们民族的智慧、精神和美德,具有人类共性的永久价值。
1.儒家提出一系列道德范畴、命题、思想丰富了中国传统道德宝库。儒家文化属人伦文化,它提出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节、耻等,蕴含量十分丰富,每个字都能写一篇大文章。如果抽象出它们的一般意义,加以选择、加工、发挥,就能成为精华。如“仁”,是儒家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仁者仁也”,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和本质;“仁者爱人”,反映了利他精神;“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人应该有道德自律意识;“杀身成仁”,彰显了坚守信念、不怕牺牲的决心。又如“忠”,抛开它的忠君和愚忠的具体含义之外,可贵之处在于忠于职守、勇于负责,完全可以把它用在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方面上。又如“孝”,是任何人、任何社会都应具有的美德,封建社会过分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而忽视父母对子女的“慈”;现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家家体现的是过度的“慈”,很容易丢掉传统的“孝”,所以,当今更需要强调“孝”。此外,“义”即正直、正义,“礼”即礼貌、礼仪,“信”即诚信、信誉,“温”即和蔼、平易,“恭”即谦虚、敬人,“俭”即勤俭节约,“让”即宽容忍让,“廉”即清正廉洁,“节”即骨气、气节,“耻”即自尊自爱等,它们的一般意义都可以继承并发扬光大,为我们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服务。
2.冲破天命鬼神的理性精神抵抗了宗教对人们思想的侵蚀。儒家思想对鬼神问题持谨慎态度,“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具有无神论倾向,否定超自然救世主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同时,引导人们注重“现世”生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孔子的学生问什么是智慧,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体现出对务实和理性精神的崇尚。虽然中国有土生的和外来的宗教流传,但都没有形成全民族的宗教狂热,真正推行的是“政德合一”,宗教在中国从来没有占据过主导地位;不像西方搞的是“政教合一”,有时教权比王权还要大。在中国正是由于信奉儒家思想,抑制了宗教的作用。直到现在,全世界有60多亿人,信教的有48亿人,不信教的绝大多数在中国,这和受儒家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有很大关系。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解决现实问题倾向于依靠人间力量,形成了一种不轻易求神拜佛的习惯。在他们看来,与其信鬼神,不如信明君,“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明君能带来太平盛世;明君不多,就去信清官,清官率先垂范,弥补君王过失,杀陈世美,救秦香莲;清官不多,就去信侠客,侠客可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最大的侠客就是梁山好汉,替天行道。老百姓实在没办法,才去求神拜佛,而且求的神,也多是希望能给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神,这些神和人还有血缘关系,人们缺水了就信龙王爷,缺钱了就信财神爷等,信神是无可奈何,也是权且手段,达到虔诚、迷信程度的人是少数。
3.“民为邦本”的民本主义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儒家思想历来十分重视老百姓的作用,认为百姓是国家安宁的根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里的“贵”就是作用重大,即“民可载舟,亦可覆舟”之义。重视老百姓的作用,首先要重视老百姓的生计。所以,儒家思想历来强调君子要有“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情怀,把个人安身立命与百姓福祉联系起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要安民、养民、利民、惠民、富民,同时还要“教民”;要“解民于倒悬”,“厝天下于衽席之上”。为此,就要修身,要“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做事本领,目的是为了经世致用,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当然,儒家思想的民本主义前提是英雄史观。中国共产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这是儒家思想的民本主义所不能比拟的,但注重民生、为民造福的社会责任感是相通的。
4.“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广阔的思想文化基础。儒佛道三家都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家崇尚“道法自然”,复归于朴,是倒退性的返回自然;佛教提出“山川草木,悉皆成佛”,消除“分别心”,强调众生平等。儒家讲求“仁民爱物”,即人与人、人与万物犹如同胞手足,万物一体而相互仁爱,认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天道即人道;人应由“尽心”而“知性”,由“知性”而“应天”,人的生命活动要融入天地生生不息的大化之中;孟子的“乘势待时”,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王夫子的天人“交相胜,还相用”,体现了和谐生态伦理观和天道人道相融观,为我们坚持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人口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思维背
‘贰’ 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
⑴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仿制西方战舰;
⑵魏源:《海国图志》 性质: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史地着作。
①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侮,使国家富强。
②意义:“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口号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的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作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西学传播及民族资产阶级参政,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3维新变法:
①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爱国运动,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
②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
③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中国人民觉醒,开中国社会风气之先。
④把希望寄托在毫无实权的皇帝身上,体现出软弱性
⑤与顽固势力论战: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学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4.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及局限性:
(1)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
①政治上:A、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最大作用)
B、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
②经济上:推翻清王朝,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颁布措施,鼓励工商业发展
③思想上: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参政议政意识提高,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国际上:对亚洲近代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3)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5.新文化运动
1、性质:是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文化启蒙运动(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运动。
2、意义
⑴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形成百家争鸣局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⑵促进了民众觉醒,唤起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3、局限:(犯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错误)
⑴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做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做封建文化加以否定。
⑵而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做是进步的。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叁’ 中国传统思想对我们影响深远,你觉得传统思想中有哪些宝贵的思想,对自己影响很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这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奋发图强、孜孜不倦、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中国古人所崇尚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和夸父追日的故事就是这种精神的生动体现。自强不息的精神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无数仁人志士和英雄豪杰前赴后继,英勇不屈,以至于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卫国家的领土,维护国家的尊严,是同这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密不可分
‘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对未来发展有何意义
最基本的精神实质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一党体制下的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国家市场高度发达完善,导致政治也市场化。政党也成为上市商品,为了短期利益而进行竞争。因此所有的政党都必然放弃长远利益。从长远观点看政治的市场竞争增加了混乱,对国家和人民是有害无利的。而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消除商品经济,代之以计划经济(历史已经证明其不科学不成功不可行)。也不能和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引入政治市场化造成国家混乱。一党制就是企图消除政治混乱而进行的一种尝试。这是以垄断的手段来克服竞争产生的混乱,试图以政治体制的高度有序为市场经济创造长期的良好环境。这种出发点是良好的,目标长远的。但是必须落实在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上。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动机与主要内涵。这与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一样,都是一种过渡形式。其前提则是政党必须是为人民服务的。如果政党失去为民服务的宗旨,而变成为了垄断性利益集团的代表党,则一党体制就会丧失生命力,失去合法性。
也就是说,要想真正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认清三个代表理论的错误与欺骗性。彻底肃清三个代表理论的流毒。否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被利益集团利用而走上歧路。
‘伍’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有哪些思想资源可以为今所用,没什么
一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二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
三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陆’ 认清中国国情体现了我们党的何种思想方法,有什么重要意义
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对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政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柒’ 什么是中国的传统思想,主要有哪些
好像每个人都知道“传统思想”的意思,又好像每个人都说不明白,我找了一下,看到一条相关的:
【传统文化】:
由历史沿袭而来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都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代代延续,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传统文化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的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上,内化、积淀、渗透于每一代社会成员的心理深处。传统文化有四大特点:一是新旧交融性。传统文化是过去一直发展到现在的东西,是过去与现在交融的结果,渗入了每一个时代的新思想、新血液,并非古人的独创。二是相对稳定性。不可否认,传统文化是在动态过程中不断吸取新内容而形成的,但它是植根于自己民族土壤中稳态的东西,有相对不变的一面,能够超越时代而长久延续。凡不具有这种稳定性的文化现象,必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被历史所淘汰,不成其为传统。三是伦理性。尽管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伦理观念标准、表现形式不一,但这是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力量和原因,是以强制的法律范畴之外的社会道德观念认可而淬的。四是广泛的社会性。传统文化既不是贤哲的观点,也不是少数人的思想倾向,它反映和代表着一个民族、社会的整体意识和总倾向。
结合上面,我们可以试着对中国传统思想做一下粗陋的总结【纯粹个人看法,高手勿哂】:它是指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在释,儒,道以及百家诸子为主导文化的氛围下形成的精神文化现象,在风俗、道德、文化、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方面均有体现。
1.在思想和文化方面,当然是以孔,老,庄等诸子为首,一是由于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在当时所体现出来的先进性,另一方面是出于统治者对于百姓思想的“管理”的需要。。。后来的程朱理学的影响也颇为广范。。。至于对各家思想进行总结,则不在我能力和兴趣范围内。
2.在道德伦理方面,则似乎是儒家思想为主,这方面的典故也是多如牛毛,无需我赘言。。它要求人们忠孝仁义,管仲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历代也是奉为圣言。。。
3.在社会制度方面,“三流九等”,“三教九流”。。。各朝不一。但社会结构一定是金字塔形,“天子”站在百姓头上。
4.生活方式的问题,衣食住行无一不是体现。
如果说要讲狭义的“思想”的话,应该把第一条细说一下,我就不做了,也做不好 - -!
‘捌’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对当前我国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大吗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汇。从外延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历史上形成的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走向有着重大影响的许多文化形态,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从内涵上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儒家思想学说为主要代表的、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就是“礼”。“礼”是指社会人生各方面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另一个经常与“礼”相提并论的范畴则是“乐”。二者相辅相成,形成“礼乐文化”。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特质。
所谓“礼”、“乐”,本源自于上古初民尊祖、祭祖与祭祀天神地祗的活动。“礼”本是指尊祖、祭祖与祭祀天神地祗活动中的一些仪节规范;而“乐”则是与这些礼仪活动相配合的乐舞。后来“礼”、“乐”的所指逐步扩大化、系统化,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礼仪活动以及与其相配合的乐舞都被泛称为“礼”“乐”。经过夏、商、周三代的演化,就有了所谓的“夏礼”、“殷礼”和“周礼”,汇集成为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式,乃至于包括关于礼治的政治思想、伦理思想。西周初年,伟大的政治家周公依据前世流传下来的礼俗并根据时代需要加以损益而“制礼作乐”(《礼记·明堂位》),建立了一整套与当时的宗法社会相适应的礼乐制度,通过“礼乐”的形式把阶级社会中各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制度化、固定化,使社会秩序处于相对稳定和谐的状态之中,从而形成孔子所景仰的“郁郁乎文哉”的礼乐文明极盛期。
至春秋时代,随着社会形态的演变和政治格局的变迁,逐步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有鉴于此,伟大的思想家孔子通过总结、清理和反思夏、商、周三代的文化遗产,创造性地以“礼乐”为核心建立起儒家思想体系,使“礼乐”成为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孔子从哲学本体论和社会历史观的角度,对“礼乐”进行了全方位和多层次的阐释和论证,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关于生命本质与意义目标的基本观念,创拟了旨在让社会各阶级(阶层)在“礼乐”的约束下和谐共处的社会理想,并使古老的“礼乐”观念逐步升华为全社会普遍接受和认可的社会意识形态,使“礼乐”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此后,经过孟子、荀子等儒学大师的进一步发扬光大,以“礼乐文化”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日益兴盛。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更上升到国家法典的高度,不仅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提倡和尊崇,而且几乎得到社会各阶层的认可和信奉,致使孔子所开创的儒学成为中国最古老、最博大、最富影响力的学派。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是孔子政治思想和社会伦理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其目的和功用是从外部对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在行为和思想方面进行教化、约束和规范;而“乐”则与“礼”相辅相成,从内心感化、诱导人们对“礼”(亦即各种社会规范和约束)的衷心认同。礼乐配合,以礼修身,规范人们思想行为;以乐治心,感化人们自觉地按照“礼”的规范来行事,保持人们内心的平衡,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保持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儒家“礼乐文化”的精髓就是《论语》所提出的“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的社会和谐思想,这也是儒家“礼乐文化”的普世价值所在。众所周知,儒学基本上是一种关于社会伦理的学说,它是探讨宗法等级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学问。“礼乐”是儒家传统伦理思想道德规范体系的逻辑起点与核心观念。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既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也是一项伦理道德原则与规范。“礼乐”是用来调整和制约人的行为的。它调节着人的主观欲求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使二者之间达到一种能够维持人类社会和谐共处的平衡状态。孔子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礼记·礼运》)可见,在孔子的思想观念中,“礼”的功用就是教化人们按照规范正确处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及其他社会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也就是说,“礼乐”是为了应对社会稳态结构的需求而产生的。
“礼之用,和为贵”,高度概括了儒家“礼乐文化”的根本精神。根据这一“贵和”的道德价值取向,儒家主张当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发生矛盾与冲突时,应采取宽容、谦让的态度,这样不但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也有助于使整个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当然,儒家所主张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同一、调和,而是在一定条件和原则下的谐和、融合。所以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宽容礼让、谦恭善良、求大同存小异的道德传统,正是这种“贵和”(即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长期影响和积淀的结果。
儒家礼乐文化的本质特点,是把“亲亲”的血缘关系与“尊尊”的社会政治关系结合在一起,在“礼”的框架下形成一整套相应的规范和制度,把自然的人置于人为的社会政治关系之中,使之成为社会政治等级中的人;同时又把理想的政治社会建立在人的自然血缘基础之上,形成以“礼乐”文化为表征的宗法等级社会。与此同时,儒家礼乐文化精神的宗旨就是要利用礼乐的制度规范性与艺术熏陶性的特点,对自然的人进行人文化育,把自然人纳入到政治性伦理性轨道上来,使社会成员都成为“克己复礼”的“文质彬彬”的君子,自觉遵守社会伦理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和谐的目的。而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就是为了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共处而在制度层面、伦理层面和仪节层面所制定的一些规范和原则。不言而喻,没有一定的人性化的、有益于社会道德建设的规范和原则,就不可能实现“和谐”的“大同”社会。儒家礼乐文化的特征就是用礼乐展现和处理人际关系,进行社会调节和管理。其终极目标就是为了通过引导社会各个阶层按照“礼乐”的规范和原则来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形成一种良好的稳定的社会秩序,达到建立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目的。
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精神,对中国周秦以降的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地渗透于古代社会的政治、法律、军事、教育、宗教、伦理和文化艺术之中,成为人们思想情感的一部分,成为社会习俗风尚的底蕴,形成周秦以来的数千年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范式。
当然,我们说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对我国数千年的古代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积极影响,并不是说儒家礼乐文化尽善尽美,也不是说我国古代社会在制度层面和思想层面中存在的一些消极、落后的因素都应归咎于儒家礼乐文化。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孔子所倡导的礼乐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具有普世价值的内容,如“和为贵”的思想、“仁爱”的精神以及“温、良、恭、俭、让”的处世原则等等,都具有超越时空的社会价值。同时我们还应充分认识到,儒家礼乐文化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过时的、消极的、落后的内容。比如对社会等级的过分强调,对人性情欲的过分节制等等,都有矫枉过正之嫌。此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一些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表面看来似乎来源于儒家礼乐文化,但实际上并非完全是孔子所倡导的“礼”文化中所固有的,而有相当一部分是后世极端专制王权时代增益附加的。比如汉代以后确立的“三纲五常”学说,虽然与孔子所倡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内在联系,但孔子在《论语》中所倡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君臣、父子双方的要求是对等的,即要求双方都要依“礼”行事,君要像君,臣要像臣。而汉代以后所确立的“三纲五常”则强调君、父的绝对权威,以君臣关系而言就是“天王圣明,臣罪当诛”,无论是非,“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而在原始儒家的思想观念中却不是这样的!如《论语·八佾篇》记载,鲁定公向孔子咨询应该怎样处理君臣之间的关系,孔子回答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可见孔子这里强调的是君臣之间对等的以“礼”行事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只强调“臣忠”。又如孟子在见齐宣王时,齐宣王询问说: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他们这样以臣弑君对不对?孟子回答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可见,孟子的君臣思想与后世的“三纲五常”观念是大相径庭的。从而可知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始儒学所倡导的礼乐文化并不能与后世的“礼教”简单地划等号,因此不能简单地将“礼教”中一些过时、消极、落后的内容完全归咎于儒家学派所倡导的礼乐文化。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所倡导的“礼乐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经过创造性的借鉴和转换,完全可以成为我国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思想资源。当然,我们对儒家礼乐文化的借鉴并非简单的继承,而是批判地继承和超越。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中原有的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一些过时的、落后的内容必须坚决摒弃,其过分节制人的情欲的一面也应该予以消除或调整,这是不言而喻的。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儒家礼乐文化的“和谐”精神完全可以帮助我们适当地解决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社会道德、价值取向、人际关系、家庭和社会秩序等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从而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和人自身的和谐,保证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安定和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宗旨,用现代意识和眼光挖掘传统礼乐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发扬中华民族重礼节、尚美善的优良传统,建构与现代经济生活相适应的礼仪规范和审美情趣。我们相信,通过吸收儒家传统礼乐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完全可以实现传统与现实的对接,构建起符合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和现代人文精神的新型道德规范、伦理规范和礼仪规范,并进而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性化的新型社会。
‘玖’ 谈谈中国思想的看法
“伦理”和“道德”严格地说是两个概念和范畴,在中国传统理论思想史上,“伦理”和“道德”两个概念原本以单字表示,运用也有区别。“伦”表示辈分、类别、秩序;“理”表示治理、条理、规律;“道”表示道路、道理;“德”是理的规定,道的遵守。在西方伦理学史中,认为“伦理”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是绝对精神在客观精神阶段的真理性存在。“道德”是体现伦理精神、调节伦理关系的形式。伦理赋予道德以客观内容。可见“伦理”侧重于社会,强调客观关系和秩序;“道德”侧重于个体,强调主观内在的操守。
在客观关系和实践层面上,人们往往用对自身实践及其形成的关系的调节上去理解“伦理”“道德”,将两个概念等同使用,并在日常思想交流中约定俗成。所以“伦理”和“道德”这两个词有时通用,有时则要加以严格区别。
一 谈谈传统伦理思想
传统文化理论中,“道德”是关于修身的学问,它以“善”为核心,“伦理”是关于治世的学问,以“公正”为核心。中国古代思想史中,虽然没有明确的关于“伦理”理论范畴的论述,但是,在大量的关于社会、政治、个人修养与社会关系的论着中,蕴藏了丰富的伦理学思想。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家庭伦理
家庭伦理主要体现在孝悌、仁爱上,“孝”是对父母祖先的敬爱,“悌”是对兄长的顺从,在儒家伦理思想和文化中是连用的。“仁爱”就是“博爱”。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思想史上,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孝”最为崇尚。孔子是倡导“孝”的第一人,他所创立的“仁”学即以“孝”为其根本。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到西汉时,由于儒学的至尊地位,“孝”也被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形成系统的孝道。首先就是西汉的大儒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到了宋明时代,“孝”被推向极端,成为“愚孝”。可见,“孝”的道德观念有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作为伦理道德的起点,也存在一个由内及外、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的推行过程。推行到最后,几乎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可以说,孝道在封建社会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成为系统化理论化的道德规范。由于孝具有齐家与治国的双重功能,并且被视为齐家治国的根本要道,因此孝的观念远远地超过了道德观念的范围,它被无限扩大,应用于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汉代以孝治天下,实行“举孝廉”之制,行孝者可以做官,因此出现了大批的孝子。
孝的主要表现,首先是家庭血脉的延续,养育后代,使家族后继有人。其次是敬养长辈,能使父母精神上得到慰籍是“孝敬”,是大孝,能使父母衣食无忧是“孝养”,是孝的基本要求。在中国传统伦理中,强调子女应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更强调敬亲的精神层面,例如《居家杂仪》一书中就说了:“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以佩之,时省而速行之。事毕,则反命之焉。或所命有不可行者,则和色柔声,具是非利害而白之。待父母许之,然后改之。若不许,苟于事无大害者,也当曲从。若以父母之命为非,而直行已志,虽所执皆是,犹为不顺之子。况未必是事?”作为晚辈,对父母的吩咐要记在心上,立即完成,完成后要告诉父母,即使父母的话是错的,也要和声柔气地进行说明,即使你自己的意见是对的,自作主张地完成了,从情感上说也是对父母的不孝。因为父母子女之间除了原则性的是非以外,更重要的是感情。其次,由敬爱自己的父母、祖先扩大到尊敬所有的长辈和老人,这是“敬亲”又引申了一步的含义。《孝经》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博爱也),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广敬也)。”这里提出了在敬爱自己双亲的前提下,“广敬”和“博爱”的主张。明确要求人们不但要敬爱自己的父母兄长,而且要用同样的情感去敬爱别人的父母兄长,即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离娄上》)这种由敬爱自己的双亲,推广到敬爱所有长辈老人的道德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扶困济危、尊老爱幼的民族性格和人道主义精神,可以说是封建孝道中更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成分。
其次是和顺,和顺是家庭关系融洽的基本要求,传统家庭伦理所关注家族内部的人际关系不仅仅是夫妇、父子、兄弟等“三亲”关系,还涉及到几乎所有与血缘有关的亲属关系,如祖孙、外祖孙、叔侄、婆媳、翁媳、妯娌、姑嫂、堂兄弟、表兄弟等。如何处理好这些众多而复杂的关系,传统家庭伦理中都不乏精辟之见解,值得我们去认真地研究和总结。家庭关系中首先是夫妻关系,夫妇之道,天地之义,风化之本原也,夫妇和顺,要求为夫要守义,见色而不忘义,处富贵而不失伦,为妻要节俭、勤劳等。如果夫不义,则妇不顺矣。夫妇只有相敬如宾,才能和睦美满。其二是兄弟关系,兄弟之间是一种血气相通、天然形成的骨肉亲情关系,相互间应友善相处。其三是妯娌关系,妯娌之间没有兄弟、父子之间那种血缘亲情关系,家庭矛盾大多由此而起。处理好妯娌关系是家庭和顺的重要要素。家庭和睦,夫妇、父子、兄弟、妯娌怡怡其乐,成为家道兴盛、光耀门楣的基础和保证,也是要着力解决的伦理问题之一。在家庭人伦关系中,主要是夫妇、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正所谓“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颜之推.《颜氏家训·兄弟》)。
2、教育伦理
教育伦理在传统文化中,多是以家书、家训的形式来表现的。它首先强调教育的道德伦理。人的道德品质是一种后天的社会属性,形成之后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如一旦形成了某种不良品性,要改变则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且会因此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
“天真纯固,固须早教”。强调早期教育不仅符合儿童生理发展的规律,也能充分体现儿童的心理特征。少年时代精力旺盛是人生的知识储备时期,其基本任务是学习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各种知识,形成一定的生活能力,其中包括道德意识和知识技能。这时期儿童的求知欲特别旺盛,记忆力、模仿力也最强,而且其精力也最容易集中,生活经历单纯,心无纷扰。因此,少年时期进行知识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然提起,尚可数行成诵”。(张英《聪训斋语》)
进德、修业是不可分割的,学业的增长有利于提高孩童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其各种能力的发展。从大量的文献来看,古人是把“立志”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明代大儒者姚舜牧说:“凡人须先立志,志不先立,一生总是虚浮,如何可以任得事?”什么是“志”呢?就是重视自身的修养,包括重义轻利、安贫乐道、喑世不欺等等。具有这种远大志向和高尚情操的人,必能安邦治国、抚民施政,以天下为己任,以报国为自许;必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有了志向就会自我完善,做一个有作为的人,立志是一种人生境界。例如,明·杨继盛就说过:“人需要立志。初时立志为君子,后来多有变为小人的,若初时不先立下一个定志,则中无定向,便无所不为,便为天下之小人,众人皆贱恶你。你发愤立志要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人都敬重你。故我要你第一先立志起志气来。”(《明·杨继盛《杨忠愍集·给子应尾、应箕书》)
名人先哲有名人先哲之志,庶民百姓也有庶民百姓之志。北宋诗人张耒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同列“苏门四学士”。他写了一首反映卖饼小儿寒夜沿街叫卖的诗教育儿子要为立志向而努力,诗的题目很长,像个述事小序:《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秸秬》。其诗曰:“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这首示儿诗不仅充满对平民百姓的深切同情,又以此例教育儿子:“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不管职业的高低,意志都应当坚定,男子汉有了追求,就不可能清闲自在,生活的艰辛应当成为催人奋起的动力,诗人借卖饼孩童之例教育儿子,是别具一格的教子诗。
人立了志,就需要勤奋学习,人才能学有所成。首先强调学贵勤勉。古代关于教子劝学的格言、传说故事、家书家训不可胜数,仅从流传甚广,影响颇大的《三字经》看,其中就列举了20多个劝学、勤学、励学的故事,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彼既老,犹悔退,尔小生,宜早思。”些故事通过《三字经》琅琅上口的传颂,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传统教育伦理中,非常注重治学方法的传授,左宗棠谈到读书要“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至今都仍作为读书的经典之法。郑板桥在精读与泛读的问题上,有着自己的精辟见解:“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方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橱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郑板桥集》)。世人常以为自己有过目成诵的聪明就逞能,郑板桥认为这是最不济事的。孔子读《易经》使编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苏东坡读《阿房宫赋》至深夜四鼓,这些名篇都不是以过目能记就了事的。但也不能什么都读都记,如一部《史记》,洋洋数百万言,其中只有如《项羽本纪》中的钜鹿之战等精彩篇幅是最好的文章,宜反复诵读。如果篇篇都去读,就成了没分晓的钝汉。读书要有选择,不能什么都读,什么都看,只有对真正的好书,才要求反复阅读,仔细探求,不能“以过目成诵为能”。郑板桥一身奇异,他的读书体会弥足珍贵。另外,在读书不如抄书、爱惜书籍和老老实实做学问等方面,中国传统伦理中都有很好的精辟的论述。
3、处事伦理
传统伦理思想中,对人与人的社会影响,青少年交友成长等处事伦理,都有很重要的内容,首先便表现在择友方面。颜之推说:“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以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颜之推又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店),久而自臭也。”(《颜氏家训·慕贤》)因此,君子必慎交友。一个人成家立业,逐渐远离父母的教诲 和老师的严格要求后,重要的社会关系是交朋友。如果朋友非常投机,朋友的话就如兰如芷,十分中听,甚至连父母兄弟妻子的话都听不进去,唯朋友之言是信。如果一旦误交坏人,很容易被带坏,甚至执迷不悟。所以,“保家莫于择友”。在至亲中,选择那些德行谨厚,爱好读书的人两三个作为朋友就足够了。兄弟也可以互相交流切磋,也不会太寂寞。
其次是淡泊名利。传统伦理思想中,儒家给人的印象是贵义贱利的,是反对计较功利的。例如,对于士而言,要学习圣人,其终极的价值取向是道或是仁。圣人标志着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就有很精彩的论述:“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不可贪图虚名)。”他在《家训·慕贤第七》篇中说:“用其言,齐其身,古人所耻。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显称之,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虽轻虽贱者,必归功焉。窃人之财,刑辟之所处;窃人之美,鬼神之所责。”剽窃他人的名利,是一种卑鄙的行为。偷别人的东西有刑罚加以制裁;盗取别人精神财富的人,要受到良心的谴责。高尚的人如果吸收了别人有用的东西即使那人是低贱的也一定要替他扬名,他在《家训·名实第十》中说:“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祐,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名誉与实际才能就像形体与图像一样。道德笃厚、才能完备的人,名誉自然好听;面容美丽的人,其图像也肯定优美。如果不修善自身而企图在世间求得美名,就像相貌丑陋而幻想在镜中照出美好的图像一样,不可能实现。道德高尚的人,忘却名利;道德一般的人,追求名声;道德低下的人,窃取名誉。追求虚名的人表面温厚内心奸诈,华而不实,但最终却不能得到名誉。要想立名,先得修身,而人生的最高境界却又在于既品性高尚,又淡泊名利。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精神,而精神可以永存,人死名存,教育后世,造福社会,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源泉。人生在世,当以修善立名为务。
还要崇尚节俭,勤俭节约是中华传统的美德,在中国传统伦理中,为人处世节俭是非常崇尚的。例如,康熙皇帝在《庭训格言》中说:“若夫为官者,俭则可以养廉。居宦居乡只缘不俭,宅舍欲美,妻妾欲奉,仆隶欲多,交游欲广,不贪何以给之?与其寡廉,孰如寡欲?语云:‘俭以成廉,侈以成贪’,此乃理之必然矣。”一个人片面地追求豪宅美室、妻妾成群、随从如云、交游挥霍的奢侈生活,不贪污是不可能的。要做到廉洁就必须养成节俭之德。
北宋名臣司马光为了教育儿子司马康,写下了着名的《训俭示康》的文章,他在文中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到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丧身,败家。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传统伦理思想中,还有很多倡导节葬的内容,认为生是人之始,死是人之终,主张生前优待而死后葬礼简单,人生在世要尽量立业扬名,而死后也要节俭。这种思想,至今也在社会上得到提倡。
二、谈谈传统伦理思想的特点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在形成过程中,深受儒家、道家、佛家等文化的浸染,其中以儒家思想的影响最深。在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里,儒家思想在人们的思想道德领域中有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因此,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主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表现。它的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宗法伦理
宗法伦理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基本特点,它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以血缘为基础的一种家庭伦理。宗法家族制以血缘维系家族的完整,例如,家庭由父权支配,血统按父系计算,女嫁男家,妻从夫居等。父权家长作为家庭的核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整个家族实行经济专制和思想专制。司马光在《书仪》卷四《家仪》中即说:“号令出于一人,家始可得而治矣。”实际上,父权家长制是整个封建宗法制度的要害所在。宗法家族的伦理观念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又形成了宗法家族的礼法制度,经过历代封建统治者及御用文人的发展,形成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适用范围更广的一整套封建礼制,由此而形成了更具实用性的家庭伦理思想内容。
2.宣传教化的特点
《隋书·卷34·经籍三》说:“儒者,所以助人君明教化者也,圣人之教,非家至而户说,故有儒者宣而明之。”在中国社会里,由婚姻产生的血缘关系而结合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在社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的三纲,首先就是通过家庭教育来实现的。家庭教育在中国往往又是通过家教、家训、家诫、家书之类来体现的。它对儒家思想向民间和社会的普及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正是因为这种家庭教育的传播方式,儒家伦理思想才达到了深入人心的程度。我们今天能看到的一些古代“家训”、“家诫”的内容,对于儒家思想的忠孝仁义、中庸之道、立身扬名等等,都有具体的阐述,并用此来教育子孙后代,使他们在成家立业、求学、修身上,将传统的伦理思想、儒家的思想贯穿于生活的言行之中。例如,诸葛亮的《家诫》就告诉子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悲叹穷虑,将复何及!”这种“家诫”实际上对社会的每一位成员,应该说都是有益的。
3、维护社会的特点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教化功能,为儒家“修齐治平”的政治思想、理论人格的实现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译注》)。身修才能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天下太平。显然,这个链条是环环相扣的,从儒家的观点来看,家庭关系是社会关系的缩影,社会是家庭的扩展,传统伦理的教化功能是要通过实现儿孙、子弟、家人在道德等方面的修养而达到自律和家庭和睦,这样,就为“治国”、“平天下”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基础。《大学》中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太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 由此可见,儒家是将齐家与治国统一起来的,在家能尽孝,为国则能尽忠。这种家国一体的观念,当然使统治者感到十分需要。传统伦理思想不仅为个人需要,亦是家庭的需要,更是国家的需要,为维护社会,安定社会,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谈谈传统道德思想
“道”在中国古代作为一个最高的哲学范畴,其目的在于探讨研究天地万物的本源。道家在通过自觉体悟中,认识到了万物天地起源于混沌未分的“道”。既然“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那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事物它的运动变化规律就必须遵守道的“规律”。道家以外的其他各家学说则主要着眼于道的规律性的涵义,例如,儒家所倡言的“天道”、“人道”、“圣人之道”,“臣道”,中医学家倡言的“医道”等等。
“道德”是在道论的基础上形成的重要哲学范畴。德的本义为“德行修养”,如《老子·三十八章》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道家基于清静无为的思想,以天真淳朴的禀性为德,例如《庄子·天地》说:“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道家亦以淡泊谦下的修养为德,例如《老子·四十一章》说:“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1、传统思想道德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以道德精神为其主要特质的,道德占有核心地位。在整个社会结构和制度上来讲,它强调的是每个人道德的修养,以个体修养为指向,乃至整个社会运作,都建立在个体的道德修养之上。
中国传统思想道德,其实就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体,结合了道家德的思想内容,相互融合的一个综合理论体系。儒家主张仁孝为本,礼乐为用,实践内圣外王之道。它认为人的德就是对社会伦理、三纲五常的掌握和实行的一种提倡,是作为对一个人的良好品行以及对社会的积极作用的说明。例如,《老子·五十一章》说:“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说明道最伟大的“德”就是生长养育万物,并不据万物为己有。儒家也极力赞美自然界化育万物的大德,正因为有了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进化过程,才有了人类的生存,延续,自然万物是人类的母体,主张人类要“厚德以载物”,“舜之为君子也,其政好生而恶杀。”这其实就是儒家提倡的仁爱、博爱思想。后世称之为“道德”者,就是一种社会伦理规范的概括。严格的说,现在我们所谈到的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实质和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实质是相互融合的一个整体,很难具体划分开来。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其实也就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体现。
人立于天地之间,学做人是人生第一重要的事情,要培养完美的人格,首先要从思想道德入手。这就是修身养德,简称修养。
‘拾’ 中国的思想是什么
肯定是儒家思想啊。传承千年,影响太深了。也没有其他可以替代的思想体系。君臣观念、忠孝观念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