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是什么
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是紫金山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是我国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其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上,毗邻钟山风景名胜区。
位于南京紫金山的紫金山天文台,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天文台”。曾作为国民政府的授时中心,紫金山天文台在中国历史上拥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价值。
在中国历史中,天文观测对于古代封建社会具有相当大的意义。由于古人认为皇权天授,而天文、历法对于古代帝王的登基、行事等具有极高的限制。
在清朝与明朝交替的时候,清王朝便需要当时的天文台“钦天监”,来确定新历法是否与天文星象相符合。此事所采用的汉、回、西洋历法中仅西洋历法测算结果与实际上丝毫不差。
此后西洋历法便成为了当时的的主流历法,此后更是由外国传教士担任钦天监。而此时的钦天监便是中国天文台的前身。
然而,对于中国古人而言,天文学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所擅长的。可是随着中国古代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国外天文望远镜的发明,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便与国外的天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差距。
在1913年日本着急亚洲国家开办天文会议,而此时日本却邀请英国来代替中国参会。如此消息便让中国人大为震怒。时任中国天文台台长的高鲁便立誓造出属于中国能与欧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的天文台。
然而,从此开始直至1934年,高鲁便一直为中国天文事业所奔波。从天文台的建筑设计,以及建筑主峰的勘测,高鲁一直以来都奔波于此。如今我们所看到的紫金山天文台虽然不再作为主要观测站点,但是紫金山天文台的历史意义却不容忽视。
‘贰’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可以随意去参观吗
不可以随意参观。因为国家天文台是国家科研单位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要从事天文观测和理论以及天文高技术研究,并统筹中国天文学科发展布局、大中型观测设备运行和承担国家大科学工程建设项目,负责科研工作的宏观协调、优化资源和人才配置;
重点研究领域有:宇宙大尺度结构、星系形成和演化、天体高能和激发过程、恒星形成和演化、太阳磁活动和日地空间环境、天文地球动力学、太阳系天体和人造天体动力学、空间天文观测手段和空间探测、天文新技术和新方法等。
因此并没有对外展览的工作内容。
并且是涉密单位,普通人是不能随意进去的(有门禁系统)。如有正当理由,可以联系相关人员或者提出申请,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合并发展
2001年3月27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了中国科学院《关于组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请示》,同意撤消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成立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将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乌鲁木齐天文站、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并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事业编制总数由1002名减为957名;
同时批复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事业编制721人不变。中国科学院天文创新基地的布局由此初步完成。
2001年4月21日,中国科学院正式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规定国家天文台是院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直属事业单位,与研究所同等级别。
国家天文台组建后,原北京天文台融入国家天文台,北京天文台的法人资格被撤消;云南天文台、乌鲁木齐天文站和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一并整合到国家天文台,不再列为中国科学院直属事业单位,成为国家天文台下设机构,保留原级别并具法人资格;
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转制为科技型企业,其中天文光学技术实验室改建为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也成为国家天文台下设机构,具法人资格;撤消广州人造卫星观测站,将其70名编制划转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和上海天文台由于历史悠久承担着中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课题,并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继续保留中国科学院直属事业单位的法人资格,其主要学科方向、大型设备的运行和观测基地的建设受国家天文台宏观协调和指导。
‘叁’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是可以去参观的吗
收费标准:学校凭“社会课堂”相关证明5折参观,科研单位不接待个人参观(开放日除外)
开放时间:不定期开放 ; 票价:20元
‘肆’ 中国五大天文台分别是什么
中国五大天文台指的是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上海天文台以及陕西天文台。
于1934年建成的紫金山天文台,位于南京市东南区的紫金山上,它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天文研究机构,它的落成迈出了中国现代天文研究的第一步,是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开端。它拓展了天文研究,并带动了其他天文台站的组建。为中国天文学的研究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958年筹建的北京天文台是一座综合性天文台,主要研究天体的物理特性,总部设在北京海淀区的中关村。它包括物理、光学等若于实验室和5个观测站。如今的北京天文台经过结构调整与改革,形成了由一批杰出的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组成的强盛的朝气蓬勃的科研群体,他们将会为我国天文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云南天文台建成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天文研究所内迁,在昆明凤凰山建立了云南天文台,也称凤凰山天文台,它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文台。它的主要任务是地面观测,还包括天体的物理研究。它的很多研究成果都已经达到世界水平,如恒星演化理论、活动星系核等方面。云南天文台还与相关部门一起为天文学做出了很多不可磨灭的贡献。
1962年建立的上海天文台,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由徐家汇和余山两部分构成。它主要研究的学科是天文地球动力学和星系宇宙学,同时它还积极发展现代天文研究技术,为天文观测研究提供各种技术支持。
陕西天文台于1966年筹建,与别的研究机构不同的是,作为中国的授时中心,它是以时间工作为主的天文研究机构,站内有大量研究仪器,主要从事与时间有关的研究,如时间与纬度的关系,怎样高精度与时间同步。此外它的另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向全中国甚至全世界发播时间频率信号。
‘伍’ 钦天监是一个怎么样的机构为何让外国人来执掌
钦天监,中国古代国家天文台,承担观察天象、颁布历法的重任。钦天监正,相当于国家天文台台长。由于历法关系农时,加上古人相信天象改变和人事变更直接对应,钦天监正的地位十分重要。明代沿用的历法计算方式误差较大, 不利于王朝的统治。恰在此时,传教士带来了斩历法。
汤若望是继利玛窦之后又一个明清之际的着名传教士。他是德国人,受葡萄牙耶酥会的派遣到中国传教,明天启二年(1622)进人中国,取汉名汤若望。他有天文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崇祯三年(1630),徐光启预备修订新历,将汤若望从西安调到北京,进入历局成为徐光启的助手。他不仅是天文学家,在机械制造方面也十分在行,帮助祟桢皇帝制造出威力强大的·红夷大炮”,在对抗清军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使得明、清双方都将他当成不可多得的全
能人才。
崇祯十七年(1644),他在改朝换代的大动荡中坚持留在北京。六月,多尔衮率清军进入北京城,命令城内居民搬出城外以安置大军,汤若望上书请求保护,获得清政府的优礼,他的教堂、三千卷书籍和为祟祯皇帝修订的(崇祯历
书》刻板得到妥善安置。
清政府上台,一项重要的工作是编制新历法颁行天下,代替前王朝的1日历。多尔衮命令钦天监官员负责新历法的修订。当时钦天监官员使用中国传统的大统历和回回历,推算出天文现象出现的时间与实际发生时间差距较大,影响到新王朝在百姓心目中的威望。多尔衮对此十分不满,召见汤若望询问有关技术问题。通过同年八月对日食时间的测定,三种历法优劣顿现,汉、回历法分别相差二刻、四刻,而“西洋新法”的测算结果丝毫不差。清政府当即宜布采用西洋新法,将新历书赐名“时宪历”,不久汤若望接任钦天监正,相当于国
家天文台的台长。能推算历法的人在被当时被认为懂占星术,受到官员和民众的崇拜。自汤若望以后,直到清道光年间,钦天监官员都用西方传教士担当。
汤若望获得清朝统治者极大的尊崇,在中国受到如此礼遇的传教士独此一人。多尔衮极尊重他的意见,顺治的生母也因为汤若望治好了自己侄女即顺治皇帝未来皇后的病而感激之至。少年顺治皇帝听了太后和朝中大臣对这位西洋教士的褒扬,自然产生信赖感,更由于顺治帝极强的求知欲,屡屡召汤若望进宫讲解天文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两人之间建立起超越寻常君臣之间的关系。顺治帝称汤若望为“玛法”即满语爷爷,顺治八年(1651)一年之内,汤若望连升三
次,从“通议大夫”、·太仆寺卿”到·太常寺卿·,官级从五品升到正三品。顺治十年(),赐给汤若望“通微教师·的尊号,地位,相当于国师。顺治十五年(1658),汤若望获赠·光禄大夫”的荣誉头衔,官位升至正一品。不仅如此,顺治帝还经常御驾汤若望府邸,长时间畅谈。这种做法被认为尊卑不分、有违礼教,激起了朝中大臣的不满。虽然如此,汤若望仍借助与顺治皇帝的亲近关系,得到了崇高的地位和行动的自由。 ,
汤若望早在刚担任钦天监正一职时,便在北京宜武门内建立了:一座欧式风格的雄伟教堂,参观的人员络绎不绝,顺治十四年,顺治书刻板得到妥善安置。
清政府上台,一项重要的工作是编制新历法颁行天下,代替前王朝的1日历。多尔衮命令钦天监官员负责新历法的修订。当时钦天监官员使用中国传统的大统历和回回历,推算出天文现象出现的时间与实际发生时间差距较大,影响到新王朝在百姓心目中的威望。多尔衮对此十分不满,召见汤若望询问有关技术问题。通过同年八月对日食时间的测定,三种历法优劣顿现,汉、回历法分别相差二刻、四刻,而“西洋新法”的测算结果丝毫不差。清政府当即宜布采用西洋新法,将新历书赐名“时宪历”,不久汤若望接任钦天监正,相当于国家天文台的台长。能推算历法的人在被当时被认为懂占星术,受到官员和民众的崇拜。自汤若望以后,直到清道光年间,钦天监官员都用西方传教士担当。
汤若望获得清朝统治者极大的尊崇,在中国受到如此礼遇的传教士独此一人。多尔衮极尊重他的意见,顺治的生母也因为汤若望治好了自己侄女即顺治皇帝未来皇后的病而感激之至。少年顺治皇帝听了太后和朝中大臣对这位西洋教士的褒扬,自然产生信赖感,更由于顺治帝极强的求知欲,屡屡召汤若望进宫讲解天文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两人之间建立起超越寻常君臣之间的关系。顺治帝称汤若望为“玛法”即满语爷爷,顺治八年(1651)一年之内,汤若望连升三
次,从“通议大夫”、·太仆寺卿”到·太常寺卿·,官级从五品升到正三品。顺治十年(),赐给汤若望“通微教师·的尊号,地位,相当于国师。顺治十五年(1658),汤若望获赠·光禄大夫”的荣誉头衔,官位升至正一品。不仅如此,顺治帝还经常御驾汤若望府邸,长时间畅谈。这种做法被认为尊卑不分、有违礼教,激起了朝中大臣的不满。虽然如此,汤若望仍借助与顺治皇帝的亲近关系,得到了崇高的地位和行动的自由。 ,
汤若望早在刚担任钦天监正一职时,便在北京宜武门内建立了:一座欧式风格的雄伟教堂,参观的人员络绎不绝,顺治十四年,顺治皇帝御笔亲书“通微佳境”,制成匾额悬挂于宣武门的天主教堂,汤若望还把顺治帝御制碑文刻成石碑竖立在教堂前面。这一举动等于默认了汤若望有自由传教的权力。事实上,汤若望也经常利用接近皇帝的机会向皇帝灌输基督教义,顺治皇帝也阅读了有关书籍。由于汤若望的声望,中国境内的传教士都得到了保护,入教的群众竟达上万人。
顺治十八年(1661),才二十四岁的皇帝因病去世,他的继承人是年仅八岁的小皇帝康熙,宫内由祖母皇太后照料,朝中则由四位顺命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联合执政,实权人物则只有鳌拜。随着顺治皇帝的去世,汤若望的地位每况愈下。首先是顺治末年,一个略有小名的文人杨光先写作《摘谬论》和《辟邪论》,投疏到礼部,分别攻击西洋新法和基督教,在前书中,杨
光先认为汤若望别有用心地用西洋历法替代中国本土历法,是蔑视大清的恶毒之举,在后书中以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为参照系全面批驳基督教义。由于顺治帝尚在世,礼部官员拒绝了杨光先的弹劾申请。传教士一方于康熙三年由利类思创作(天学传概),介绍天主教的产生及在中国的传播历史,反驳杨光先的指控。文中过分夸大基督教义的神圣,激化了矛盾。这时,汤若望中风病倒,由南怀仁代其履行公务。杨光先代表着反西方传教士的一批人,包括儒士、回教徒等人,他们积极支持杨光先,使这一案件越来越复杂。
康熙三年秋到次年春天,朝廷公开审理此案,杨光先指控汤若望等人犯有三条大罪:阴谋叛逆、宣扬邪教和传布错误的天算学。长期审判的结果是,汤若望和钦天监七位官员被判处死刑,各地传教土集中到北京接受审讯,拆毁全国教堂。但在审判的最后关头,北京发生强烈地震,顺治帝的母亲孝庄太后直接干预此案,汤若望和仆人才被释放,五名中国官员仍被处死。不久汤若望病故,葬于利玛窦墓旁,集中到北京的二十五名传教士被驱逐出境。
杨光先就任钦天监监正。走马上任后,他遇到历法推算的技术问题,杨光先恢复大统历和回回历,结果当然错误百出。康熙年事稍长,不满于鳌拜的专权,从钦天监人手追查。康熙八年(1669)春,康熙仿效乃父顺治命汤若望的助手南怀仁和杨光先实地测试,以辨优劣。经过几次考查,杨光先败下阵来,被革职,病死在回安徽老家的途中。
康熙皇帝恢复了汤若望的尊号,肯定了他的贡献。南怀仁接任钦天监监正,经过这一重大曲折,中国天文学重新获得了发展的机遇,以后历任钦天监主要官员均为西方传教士。传教士在天文学上取得胜利,传教的阻力却越来越大,清政府对传教活动的控制康熙中后期以后越来越紧,最终进入全面禁教阶段。
‘陆’ 紫金山天文台是谁建筑的
1913年10月,日本在东京召开亚洲各国观象台台长会议。可是,这次会议日本竟不邀请中国中央观象台参加。而外国人却越俎代庖,由当时法国教会在上海办的徐家汇观象台台长劳积逊神父堂而皇之地代表中国出席此会。消息传出后,举国哗然。 后来虽经劳积逊神父介绍,中国中央观象台可以派员列席此会,但时任我国中央观象台台长的高鲁先生认为此事已属我国学术界之大耻,故断然拒绝出席。自此,在他心里开始萌生了要建造一座能与欧美各大天文台齐驱并驾的我国自己的天文台的计划和决心。 1915年,高鲁经过多次实地选择、勘察,准备将中国第一座现代式天文台建在北京西山的打鹰岩附近。之后,他勘定台址、绘制建筑蓝图、造出经费预算。但请示当局时,终因无经费而作罢。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高鲁也来到南京,任江苏省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省政府委员。不久,蔡元培先生辞去北京大学校长的职务,应邀南下组建大学院(1928年10月改为教育部)。蔡任职后,委任高鲁为大学院观象台筹备委员会主任。于是,高鲁决心把在北京西山建台的计划转移到南京来实现。 如何选择台址,是筹建天文台的关键问题。经过对南京四周的山峰考察后,高鲁选择了南京东郊紫金山的第一峰为未来的台址。 1927年11月20日,在国民政府遵照孙中山先生遗愿召开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筹备大会”上,由于老同盟会会员、时任国民政府秘书和中央研究院筹委之一的高鲁的积极呼吁和坚决主张,他的《建国立第一天文台在紫金山第一峰》的提案,终于在大会上获得了通过。不久,国民政府据此给中央研究院下达了立即筹建紫金山天文台的第293号训令。 1928年4月,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成立,高鲁被任命为所长。自此,他对这座国立第一天文台的筹建更是不遗余力。在此期间,他先后聘请南京工务局和着名的建筑师测绘、设计、绘制了登上紫金山第一峰的盘山道路图和天文台的建筑蓝图。 正当高鲁准备动工开建天文台时,他突然奉命调任驻法国公使,整个建台计划因此陷入停顿。 1929年2月,高鲁在出国赴任前,向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推荐当时正在厦门大学任天文系主任的留美建筑学硕士、天文学博士、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会员余青松接替自己的重任。 1929年7月,余青松到南京赴任后,准备按照高鲁的原定计划建台。但这时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提出(因紫金山属于总理陵园管委会管辖):天文所现在修筑通向紫金山第一峰的盘山道路,必须重新在紫金山北麓选线。原因是高鲁原先选择的登山路线均在紫金山南麓。如果破土动工,势必会露出黄土颜色,这样,整个紫金山南麓的风景就会被破坏。而山之南麓的中山陵,是国父陵寝所在地,不仅为国人瞩目,更为国际观瞻所系。同时,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还告知天文研究所:原先陵园方面答应高鲁赞助一半筑路费用的承诺,因经费支绌,已无力兑现。 同时,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还提出:国立第一天文台应该按照中国式的建筑风格建造。因为陵园的现有建筑,皆为中国式,即使将来的建筑,亦拟采用国有体制以归划一。天文台既要建在陵园范围之中,其外观建筑就必须要与陵园保持一致。 这些建台计划的意外变化,使余青松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因为,要想筑通紫金山第一峰的盘山公路,只能在紫金山的南麓选线。紫金山北悬崖陡壁林立,且多有深涧。如果在此筑路不仅工程浩大,要做长距离盘旋,还必须架设多道桥梁。而路线越长,工程越大,则筑路费用就会越多。同样严峻的是,如果筑路山北,就无法接通山南的泉水。今后全台用水,若全靠从城内自来水厂运输上山,其价必贵。以天文所每月有限的经费来长期负此重担,也是不可能的。 陵园方面对国立第一天文台应该按照中式建筑风格建造的要求,对余青松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困难。所谓中式建筑,其风格都是在屋顶、房檐两处之间表现。天文台则必须要有能转动的圆形观测屋顶,而圆屋顶就不合中国建筑的规制。 面对这些困难,余青松经过一番仔细考察和比较后,最后决定放弃在紫金山第一峰建台的计划,重新选择紫金山的第三峰作为台址。第三峰海拔267米,从天文观测和研究方面来看,条件当然不如第一峰好,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限于国家的财力和物力,也只能如此。余青松的这一变更台址的计划,在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杨杏佛的支持下,终于最后决定。 台址变更后,余青松遂向中央测绘总局借来平板仪、水准仪、经纬仪等仪器,自己动手测绘、设计通向第三峰的盘山公路。 测量工作完成后,余青松亲自绘制了这条山路的横断面图、纵断面图、平面图和施工图各一份。 1929年夏天,国立天文研究所在京沪两地的报纸上刊登筑路招标广告。七日之内共有三家营造公司前来应征。开标之日,孙和祥营造公司以造价低、有修筑南京至汤山公路的经验而得标。 同年秋天,这条在南京地区修筑的第一条盘山公路工程,在紫金山西北麓的山脚下拉开了序幕。 工程开始后不久,就因遇上连绵的雨雪,后又因沿途屡遇巨石挡道,而手工开筑极为不易,故原定半年的工期,直到1930年夏季始告完成。 这条盘山公路后来就定名为天文台路。它起自南京城垣东北隅的龙脖子山麓,衔接环陵马路的最高处。路的首段大约有264米,其势直如矢向东北上,后虽略有弯曲,然而仍然保持原有方向,直至辛亥革命浙军阵亡将士纪念塔(现已无存)所在山脊下始大转弯,然后再沿直线前进,及至太平军天堡城要塞下方再一回转,最后作一大转弯而到达紫金山第三峰。全路长约二公里。 在筑路工程进行期间,余青松又亲手设计绘制了天文台的建筑蓝图,并获得中央研究院和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的批准。 1930年夏天,天文所在南京《中央日报》和上海《申报》上刊登建台招标广告。然而,广告七日,又屡次延期,上海方面没有一家营造公司应征,南京方面来应征的也只有两家。可开标之日,这两家营造公司开价之高,却远远出乎天文所的意料和承受能力。 而这时,国民政府早已核定的建台专用经费,虽不时有发下之讯,但至今仍未能领到分文。天文所被迫向各方借款,结果也成画饼。在这种不得已的情况下,余青松只好宣布这次招标失败。 招标失败后,余青松暗地对失败的原因作了一番调查。调查后,他发现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高山建筑,确需巨金。二是由于小包工无力承担,而大包工以资力雄厚,营业发达,不屑承担薄利建筑,所以宁愿开高价,即便不得标也认为不可惜。据余青松分析,第二种原因可能较近真相。至于这次招标时,为何应征者极少,则可能是大多数营造商,素无建天文台的经验,且施工又是在高山之上,所以多数不敢前来尝试。 在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下,深谙建筑学的余青松果断地决定采用点工制的方法自行建台。这个办法就是:所有的建筑材料全部由天文所自备,招募工匠兴建,另外雇佣监工、账房、工头各一名,分别负责工程质量的监督、点名、发放工资、购买材料及招募工友等事宜,其余瓦匠、木匠、电匠等,均是按日计算发放工资。 1930年夏季,国立第一天文台终于在紫金山第三峰正式破土动工。 在这座天文台的建设过程中,由于余青松采用了点工制的方法,同时在施工中就地取材,大量采用紫金山特有的虎皮石砌就地基和墙面,不仅节省了大笔的材料和运输费用,同时还使紫金山天文台后来成为防风、防火的坚固建筑。 1931年秋天,正当余青松坐镇紫金山,加紧监督天文台的建筑工程时,“九·一八事变”发生了。不久,上海“一·二八事变”又起,南京的形势也日见危急,国民政府于1932年1月3日迁都洛阳。在这种政局动荡、人心惶惶的情况下,余青松不得已只好将正在施工的工匠遣散,仅留两名小工在紫金山看守已成建筑。 1932年5月,《淞沪停战协定》签字。7月,驻沪的日军方开始撤退。天文所闻讯后立即召回工匠,继续天文台的建筑工程。 1934年夏天,经过五年时间的艰苦施工,国立第一天文台的主要建筑已经基本建成。它们分别是:台本部一幢,25间,面积503.80平方米;子午仪室一幢,5间,面积113.95平方米;赤道仪室一座,6间,面积106平方米;变星仪室一座,面积25.52平方米,东宿舍一幢,19间,面积237.11平方米;西宿舍一幢,32间,面积261.28平方米。土木建筑总投资为19万元。 1934年9月,国立第一天文台终于落成,因建在紫金山上,人们习惯上称作紫金山天文台。 在紫金山第三峰上,占地47亩的天文台台界,由南京公勤厂用铁丝网围起。台界内,六座银色的天文观测室圆顶,高低错落,衡宇相望。每座圆顶的基座和整个墙面,均用虎皮石砌出了水波纹形状。每座圆顶四周均环绕着天坛式的石栏杆。其中,以台本部的建筑最为别致:台本部是紫金山天文台最早的建筑,系杨廷宝设计,1931年建造。该建筑包括行政办公用房和观象台两部分。这幢建筑基本上是按轴线对称布置,设计时利用地形高差,在底层两侧和二层中部北侧均有出入口与室外相通,底层与二层间另有楼梯相连。底层为一般办公用房,二层为馆长室、会议室、档案室等,北边为观象台。该建筑将行政办公与圆形观象台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在台本部的主楼正中,有一石阶通向一巨大的银色圆顶观象台。长阶中段,民族形式的三孔石牌楼横跨其上。牌楼顶部覆盖着精制的蓝色琉璃瓦,正中镌刻着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书写的“天文台”三个蓝底填金大字,字体妩媚古朴,颇具神韵。 台本部建筑的外墙采用就地开采的毛石砌成,与环境浑然一体,庄重朴实。各级平台均设有民族形式的栏杆。拾级而上,台本部四周为一大平台。平台中央圆顶内一架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直径为60厘米的现代折反射式天文望远镜和陈列在台本部下面的几架中国古代的天文仪器,同居一座山峰,交相辉映。 其余分布在峰顶各处的天文观测室,以其所处地势的悬殊,或筑大道依势逶迤,或修斜坡利于行车,或砌阶道便于步行。台界内的岗阜侧壁,经过削平整理后,铺以草坪,种上翠竹。大道小路旁广植冬青,各研究室门前栽种上松柏,所有空地遍种花草。 综观紫金山天文台整个建筑,不仅气势雄伟,造型精美,给人一种学术研究机构的庄重之感,而且自远处看去,又颇具有中式建筑的特色和韵味。 紫金山天文台建成时,配置了价值23万元的现代天文仪器。由于它拥有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直径达60厘米的折反射式天文望远镜和一批先进天文仪器,以及外观建筑的美仑美奂,因而被世界天文学界称为是远东第一台。自此,中国一批现代天文学的先驱们先后相继来台工作,用他们的双手在这里翻开了我国现代天文研究的新篇章。 在紫金山天文台的建设过程中,天文研究所所长余青松先生在建筑学和天文学方面的造诣,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同年8月23日,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人员被迫撤离南京。离开南京后,先辗转撤到长沙,后又迁至桂林。1938年4月18日经越南河内迁移至昆明。 撤到昆明后,余青松发现昆明地高云薄,星光明显,天气特别优良,除短时期的雨季外,以晴天居多,十分适宜天文观测。因此他决计在昆明建设一座紫金山天文台的战时天文台,继续中国的天文观测研究。 计划决定后,余青松便开始四处选择台址。经过多处实地踏勘,最后选定位于昆明东郊的凤凰山为建台地点。台址选定后,余青松亲率天文所职员测绘凤凰山地形,设计建筑蓝图,并委托也是因为战乱而迁到昆明的上海陆根记营造厂承筑。 1938年秋,凤凰山天文台正式破土动工,1939年春天即告落成。 凤凰山天文台的建筑共有四座:第一座为办公室,附变星仪观测室、太阳分光仪观测室和图书室;第二座为中星仪室;第三座为职员宿舍;第四座为工友宿舍和厨房。凤凰山天文台的造价共为3万元。 1939年春天,紫金山天文台离开在昆明城内的临时办公地点,迁至凤凰山办公。内迁时携带到昆明的一批天文仪器,也一一在凤凰山上重新安装使用,并在这里恢复中断了两年多的天文观测。 高鲁、余青松等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先驱们,在战乱频仍、内忧外患、国家民族灾难深重的岁月里,历尽艰辛和磨难,创建的紫金山天文台和云南天文台,不仅为中国现代天文事业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现代天文学发展的摇篮,而且也成为世界天文研究的重镇之一。
求采纳
‘柒’ 中国大陆有没有可以供游客观看的天文台
有,并且不止一处。
‘捌’ 外国人怎么看天宫一号
中化新网讯 综合外媒报道,“天宫1号”今日即将发射,有外国专家认为,中国目前的航天技术可与美国上世纪60年代“双子星”载人航天计划时期相提并论。
不过,欧洲空间局(European Space Agency)国际事务部的博奎斯特(Karl Bergquist)有不同评价。博奎斯特在与中国的空间合作方面有20年的经验。“这很难说,也很难这样比较。今天,在自动化程度高、电脑、软件技术发达的条件下,我们处于一个完全不同的阶段。但我认为,中国正在掌握一种技术,令人印象深刻。目前,只有美国和俄罗斯将宇航员送往太空,美国的航天飞机退役后,就只剩下俄罗斯和中国还在继续。”
目前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只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今年7月退役。据报道,由于财务紧张,美国在未来几十年内将取消载人航天飞机项目。
今年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取消美国宇航局(NASA)百余个项目。与之对比,中国在航天领域却有着雄心勃勃的计划。对此,博奎斯特评价说:“中国希望成为宇航领域的一个积极的伙伴,他们在采取措施发展技术和项目,来获得这一地位。各国发展宇航技术有自己的考虑。”
航天技术大多拥有民用和军用的双重性质,对中国也是如此。博奎斯特说:“当然,宇航领域中有两用的技术。因为技术的两用性,国际上不可能在所有领域合作。但如果有不属于两用技术的领域,并且双方都感兴趣,比如空间科学、空间探索。空间探索是我们都感兴趣的,并且成本高昂--那就没有理由不开展国际合作。至少这是我们欧洲的看法。”
“天宫1号”是中国计划建造的空间实验室的一部分。发射“天宫1号”后,中国还将发射“神州8号”无人飞船,两者将在宇宙中试验对接。未来的两年内,中国还将发射载人飞行的“神州9号”和"“神州10号”,与“天宫1号”对接。
‘玖’ 中国虚拟天文台怎么登入
step1:
https://passport.escience.cn/regist.jsp
先上这个网站,注册一个账号。
step2:
http://passport.china-vo.org/loginFrm?umt=true
然后用注册好的账号登陆这个网站,齐活儿。
‘拾’ 中国天眼景区对外国人开放吗我有一个朋友是外国人。
中国天眼景区对外国人开放中国唯一不允许外国人进入的景点:
天眼景区对外国人开放
一、关于入园所需费用
"中国天眼"景区不收取景区门票。由于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运行环境的特殊要求,为了保护"中国天眼"的正常运行,游客中心建设在5公里核心区范围之外,往返路程约50公里。为方便您进入中国天眼观景台游览,我们有经过专业检测、特殊改装的低频柴油观光车前往,您需购买往返摆渡车票50元/人。
二、关于禁止携带物品
根据《贵州省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电磁波宁静区保护办法》规定,您不得携带电子设备进入中国天眼观景台。
(一)禁止携带手机、数码相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充电宝、手表、智能手环、车钥匙、对讲机、遥控器等一切电子产品。
(二)禁止携带香烟、打火机、火柴等易燃易爆物品。
(三)禁止携带水果刀、剪刀及其他违禁品。
注:我们为您提供免费寄存服务,您可将有关物品寄存在游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