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古代有哪些对外交往的史实

中国古代有哪些对外交往的史实

发布时间:2022-10-10 03:45:58

‘壹’ 历史上中国有哪些对外交往事件

秦汉时期:
⑴开展积极的对外交往,与东亚的朝鲜、日本、越南有了密切联系
⑵通过海上和陆中丝绸之路与西亚的安息和欧洲的大秦有了直接交往
⑶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远及欧洲和非洲
隋唐时期:
⑴全面开放,形成中华文化圈
⑵与朝鲜、日本关系密切友好
⑶与东南亚国家、印度、波斯、大食和欧洲的东罗马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⑷与非洲有了直接的往来
宋元时期:
⑴两宋海外贸易繁盛,与南宋通商最密切的是高丽、日本、交趾、占城等国
⑵辽、金、与高丽、日本、波斯、大食等有贸易往来
⑶元朝与日本、高丽贸易密切;与欧洲、非洲也有交往[《马可波罗行记》
明清时期:⑴对外交往频繁:郑和七次下西洋,华侨开发南洋
⑵遭受外来侵略,明清政府领导进行反侵略斗争[抗倭、葡萄牙、荷兰、沙俄

‘贰’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

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由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教材里对此有重点叙述。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者正式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二个时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第二,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最显着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的商人大量来中国。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第三,此时期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264年的时间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罗物产居唐朝首位,朝鲜音乐也传入中国。如新罗人崔致远,12岁入唐求学,18岁考中进士,写有诗集《桂苑笔耕》,流传至今。
国对外交往的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也有三个特点:第一,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时代,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船队。第二,宋元明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他们包括元朝的汪大渊、明朝的郑和等人。同时从阿拉伯、波斯和欧洲来的大批商人中,也涌现一批世界着名的旅行家,如元朝时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等等。当然,汪大渊和伊本白图泰在教材上没有提到。第三,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段采取闭关政策,这些联系便逐渐中断了。

‘叁’ 历史上中国有哪些对外交往事件

秦汉时期:

(1)张骞通西域:指的是汉武帝时期希望联合月氏夹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的历史事件。

(2)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它以首都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

隋唐时期:

(1)玄奘西行:贞观二年,玄奘开始了西行之路,一路艰难探险,经历多个国家,最终到达印度学习佛法经典并回国传授。

(2)鉴真东渡:僧人鉴真曾六次前往东瀛,传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并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使佛教更为广泛的传播。

明清时期:

(1)郑和下西洋:明朝人郑和率领两百多艘船、2.7万多人从南京出发,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礼尚往来。

(2)华侨开发南洋:华侨对南洋的贡献是传播了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

‘肆’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几点认识
1. 封建社会对外经济文化往来的三个时期及其特点
我国封建社会对外经济文化往来,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这一时期主要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二时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最主要的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我国已经逐步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第二,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第三,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第一个时期是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其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尤其是海上运输发达。宋元时,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最活跃。第二,宋元明清时期,出现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如元朝的汪大渊、明朝的郑和等人。第三,清初以后,由于政府采取闭关政策,对外联系基本中断。
2.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原因:①国家强盛,经济文化各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②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③多数王朝的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表现:①政治军事外交往来;②经济贸易往来;③科技文化交流。
影响: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发展。
3. 中国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四条渠道
一是贸易,包括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形式;二是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等;三是通过宗教人士来实现的;四是通过战争。
4. 一定时期的对外政策与当时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环境的关系
一定时期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是当时外交政策制定的基础,而国际环境的好坏是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条件。一般地说,国内政局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际环境良好,往往就会采取积极的外交政策,而相反,往往会采取消极的、保守性的外交政策。如中国古代史上,中国对外交往比较发达的主要是在统一的封建王朝时期。在明清以前,中国在世界史上居于绝对的领先地位,周边环境良好,因而各封建王朝都推行开放性的外交政策,对外交往繁盛;明清时期,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并遭到外来侵略,明清逐渐采取了封闭性的外交政策,几次实行海禁,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当今世界,虽然国家利益、地区冲突不断,但和平发展是主要的国际形势,各国都积极推行开放性的外交政策,以促进本国的发展。
5.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主流
在古代,中国与邻国之间也曾发生过政治纠纷和军事冲突,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这只是短暂的一瞬。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平等待人,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明朝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船队成为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友好使者,这与西欧国家以对外扩张为目的开辟新航路活动形成鲜明对照。

‘伍’ 有关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史实

在古代,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是逐渐发展的。

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我国封建社会对外经济文化往来,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由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教材里对此有重点叙述。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者正式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上述情况在教材里都有介绍。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二个时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第二,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最显着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的商人

1

大量来中国。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第三,此时期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也有三个特点:第一,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时代,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船队。第二,宋元明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他们包括元朝的汪大渊、明朝的郑和等人。同时从阿拉伯、波斯和欧洲来的大批商人中,也涌现一批世界着名的旅行家,如元朝时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等等。当然,汪大渊和伊本白图泰在教材上没有提到。第三,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段采取闭关政策,这些联系便逐渐中断了。

二、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四条渠道

在古代历史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四条渠道进行的:

第一条渠道是贸易,这又包括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形式。着名的丝绸之路以民间贸易为主。第二条渠道是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等。第三条渠道是通过佛教徒和传教士来实现的。第四条渠道是战争,战争在客观上也曾为中外交流创造了条件。当然,第四条渠道不是我们所提倡的。

在古代,中国与邻国之间也曾经发生过政治纠纷和军事冲突。例如,我国古代曾与日本发生过几次战争。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

2

唐军与新罗军队联合打败支援百济的日本军队。元世祖曾两次派军队进攻日本,但遭到了失败。元末明初和明朝中期,日本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后被戚继光、俞大猷等率军击败。明神宗时,中国派军队支援朝鲜共同打败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等等。在历史上,相邻国家之间绝对没有出现争斗的局面,似乎是迄今尚未见到的历史现象,这也是我们面对的实际情况。但应该认识到,各国统治阶级挑起的战争,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只是短暂的一瞬,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则是国际关系中的主流。

三、古代中国和外国间的影响是互相的。

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创造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和文化。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要受到外来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外界发生影响。

中国古代在整个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上升时期,经济文化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中国的四大发明对全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艺术对亚洲各国,尤其是对朝鲜、日本等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值得我们引以为自豪。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世界各国对中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中国种植的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烟叶、向日葵,最早是由美洲印第安人培育出来的。另外,像中国的佛教文化和佛教艺术受印度影响的痕迹非常明显,着名的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等就有所反映。所以说,世界文明史,是在各国人民共同学习、互相促进中不断演化、完善的。

3

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启示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越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对外交流就越频繁,而频繁的对外交流,也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达,这给我们以启示:凡是善于向外国学习,同时又富于创新精神的民族,就可以取得本民族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

古代日本通过向中国学习,促进了日本的进步是一个十分鲜明的例子。在大化改新中,日本参照了中国唐朝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结合本国国情,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在医学上,日本也吸收中国中医学的医疗技术,逐渐发展为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汉方医学”。在文字上,日本利用中国汉字的简化笔画或是汉字的偏旁、冠盖作为音符,创制了日本文字假名。日本人民这种善于学习又富于创新的精神,是值得赞扬的。这个事例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一个国宝如果落后,只要虚心地有选择地向他人的长处学习,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就能够迅速地取得进步。

‘陆’ 举例汉朝、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

1、汉朝对外交往的史实
1)张骞出使西域;
2)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3)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4)大秦使臣来汉。
2、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
1)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等;
2)文成公主入藏;
3)丝绸之路;
4)西北各部首领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5)设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①唐朝对外交往非常活跃,与唐朝往来的国家很多;②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影响力巨大, 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当时的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③唐朝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长期居住;④唐都长安是当时国际性大都市,长安城内到处可见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和常年聚居的外国客商。

‘柒’ 行测文史常识中国古代有哪些有名的外交事件

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外交事件。
(一)汉朝时期的外交
西汉建国时,北方即面临匈奴威胁。汉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出陇西,历经磨难抵达大月氏。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但对于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开凿了历史上着名的“丝绸之路”。
而在西汉末年,随着中原势力衰败,在面对强大的匈奴,我们只能和亲来维护本国势力,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昭君出塞。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约定“汉与匈奴为一家,毋得相诈相攻”。并三次进长安入朝,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
在后来的东汉时期,我们历史上还有一个着名的人物再走丝绸之路,这就是班超。汉明帝初年,北匈奴一再胁迫西域各国出兵,寇掠东汉的河西等地。永平十六年(73年),明帝派遣班超出使西域,镇抚西域各国,西域与汉断绝65年的关系至此恢复。班超在西域30年,对巩固我国西部疆域,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东汉恢复对西域的统治,保卫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和中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二)唐朝时期的外交
唐朝时期,佛教文化慢慢盛行,这得益于一个人就是玄奘。他是唐代着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贞观元年玄奘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后玄奘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为我们唐朝的佛教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唐太宗时期,出现了着名的“贞观之治”,还得益于我们其他的外交,如文成公主,和亲吐蕃。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出长安前往吐蕃。松赞干布在柏海(今青海玛多)亲自迎接,谒见李道宗,行子婿之礼。之后,携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备受尊崇。
当然,在唐朝我们还需要把中国的文化介绍到国外,对于发扬文化起到重要的要数鉴真和尚。鉴真和尚先后五次东渡,均未成功。753年,已双目失明的鉴真带着弟子第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他带去佛教经典以及建筑.雕刻和医学等知识,对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和日本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鉴真在日本十年,深受日本人民的崇敬,死后葬在日本的唐招提寺。
这就是汉唐文化中重要的外交事件,在行测常识判断考试中,汉唐文化本身就是考试的重点,而对于外交重点在考试中的考查形式主要是朝代、人物与事件的对应关系,因此大家在学习中要重点关注这些内容。

‘捌’ 中国古代唐朝与世界交往的史实

(1)(6分)①“贞观之治”(唐太宗)、“开元盛世” (唐玄宗);(2分) ②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2分) ③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嫁到吐蕃。(2分) (2)原因: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唐朝统治者重视对外交往,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对外交通发达。(答对2条给2分) (3)借鉴:倡导开放;倡导交流;倡导合作;友好往来;互相学习等。(符合题意、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需两条以上得2分)。 本题考查的是有关唐朝的史实。唐朝出现的盛世局面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有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反映唐朝民族关系的史实有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嫁到吐蕃等。唐代中外交流频繁的原因有: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唐朝统治者重视对外交往,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对外交通发达。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对今大构建和谐世界的借鉴:倡导开放;倡导交流;倡导合作;友好往来;互相学习等。

阅读全文

与中国古代有哪些对外交往的史实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为什么这么好 浏览:853
伊朗和美国为什么有仇 浏览:163
为什么印尼人喜欢喷香水 浏览:145
印度歼10怎么样 浏览:676
越南马皮凉在越南哪个位置 浏览:832
伊朗女人戴什么手表 浏览:993
买越南媳妇多少人民币 浏览:413
去伊朗旅游带多少钱 浏览:23
想陪你很久很久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789
英国人怎么评价约翰 浏览:910
印度订不到酒店怎么办 浏览:932
传说对决印尼服怎么进 浏览:673
关于英国论文怎么写 浏览:406
意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车 浏览:581
伊朗对西班牙怎么样 浏览:895
1元换多少越南盾合适 浏览:172
越南610是什么金 浏览:277
印尼什么时发生地震 浏览:35
印尼红龙鱼15公分怎么看 浏览:567
中国公元前900年什么时期 浏览: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