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哪些城市有CBD(中心商务区)
1、深圳CBD
深圳CBD,核心地带为福田区CBD,由罗湖区CBD、南山区CBD及前海CBD组成。深圳CBD福田中心区一带高楼林立,集中了大量的金融、商贸、文化、服务及大量的商务办公楼和酒店、公寓等设施。
2、广州CBD
广州CBD包括天河北、珠江新城、广州国际金融城三大板块,主要服务于珠三角经济圈,是华南地区最大的CBD、唯一的世界商务区联盟成员、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示范基地,已成为华南地区总部经济和金融、科技、商务等高端产业高度集聚区。
3、上海CBD
上海CBD中心总体量为24.8万平方米,由两栋147米高的双子塔楼组成,高达32层。其中11.8万平方米超甲级办公楼,7.2万平方米商业广场。
4、北京CBD
北京CBD,地处北京市朝阳区,是长安街、国贸、呼家楼、东大桥、和大望路地区的中心交汇区。
这里是摩托罗拉、惠普、三星、壳牌、丰田、通用、北京现代、德意志银行等众多世界500强企业中国总部所在地,也是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人民日报、北京电视台等传媒企业的新址,是国内众多金融、保险、地产、网络等高端企业的所在地。
5、天津CBD
天津CBD位于中国天津市,随着天津CBD外扩,天津K11 Select,天津K11,滨海新区也在承接金融、贸易、科技等高端产业逐步落实,高银天下填补了天津滨海高新区在高端商业综合体方面的形成发挥了关键作用。
⑵ 中国及邻区构造格局
中国大陆和海域北邻西伯利亚板块,西南为印度板块,东部和东南部为西太平洋正在发展的沟、弧、盆系,地壳结构复杂。中国大陆和海域是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塔里木板块、扬子板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等长期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由众多微、小陆块多期次拼合而成的复合体。
在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之间分布有塔里木、中朝、扬子3个较大的板块和53个微陆块,均具有前寒武纪基底。其中从西伯利亚板块分离的微陆块有5个,从冈瓦纳大陆分离的微陆块有6个,其余42个微板块属古中华陆块群,其中38个在中国大陆境内,占东亚微板块群的70%(据任纪舜,1999,有修改)。
本报告将欧亚板块的中国部分划分为西伯利亚、塔里木、华北、扬子、华夏、冈底斯一印度、菲律宾7个板块。在板块之间有准噶尔—伊犁、松嫩—佳木斯、柴达木—祁连、昌都—冈底斯等4个微板块地块群。这些古板块、微板块于三叠纪时先后拼贴,成为巨大的欧亚板块的组成部分。欧亚板块的东侧以日本弧—沟带太平洋板块相邻,东南以台东纵谷结合带与菲律宾海板块相连(据中国地质调查局,2004)。
上述7个较大板块之间发育有伊林别尔尕—西拉木伦—吉林—珲春结合带、阿尔金结合带、康西瓦—商南—即墨—牟平结合带、班公错—怒江结合带、钦州湾—杭州湾结合带(绍兴—萍乡—北海断裂带)、台东纵谷结合带等6条缝合带。4个为陆块群边缘也发育有额济纳旗—黑河、南天山、北祁连、金沙江—红河、龙木错—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6条板块结合带。这些结合带在时间上为多期对接,且多数东早西晚。在空间上是一条较宽的消减、混杂、叠覆构造带。沿带多为构造混杂和堆叠地层及残留岩片,多数属于洋壳残迹的蛇绿岩带发现,同时也是重要的韧性剪切变形带和蓝闪片岩低温高压变质带。
以塔里木、中朝和扬子等中小板块为主,微陆块群发育,是中国大陆构造最基本的地质特点,与全球其他大陆构造有显着差异,并控制了显生宙以来的地史演化。
一、稳定区
构成中国各古板块稳定核心的有华北、塔里木、扬子和华夏4个克拉通。这些克拉通规模均较小,活动性较大,其生长、发育与固结时期先后不同。最早的陆壳出现于中国北部,逐渐向南增生。
(一)华北克拉通
核心部分为华北古板块,具有约38亿年的古老基底,是吕梁运动后即已固结的稳定陆块。华北板块北界以“内蒙地轴”北缘深断裂到赤峰、开源深断裂为界;南缘以祁连—秦岭北缘深断裂为界,东部延伸到朝鲜半岛,西部到阿尔金断裂。
华北板块内部,中新元古界具过渡型盖层特征,从震旦亚界到中奥陶统以浅海碳酸盐岩为主,中奥陶世后上升为陆,直到中石炭世再度海侵,早二叠世晚期转为陆相沉积,从此结束海侵历史。印支早期,秦岭洋和祁连洋闭合,与扬子碰撞缝合,侏罗纪开始,受太平洋板块的影响,在太行山以东广泛发育燕山期的侵入岩和火山岩。中生代以后,板内以四条大的北东向或北东东向深断裂把华北板块分成隆、坳相间的五个次级构造单元,即阿拉善隆起、陕甘宁坳陷、山西隆起、华北坳陷、胶辽隆起。
(二)塔里木克拉通
塔里木克拉通核心部分为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北界为中天山南缘深断裂,南界为喀拉昆仑山北缘深断裂,东部为阿尔金断裂。
克拉通内部,中新元古界沉积与华北克拉通相似,仅边缘有活动陆缘沉积。克拉通基底最终固结于8.5亿年。新元古代晚期至晚古生代早期,塔里木板块内部与边缘发育大型碳酸盐岩等海相沉积。晚二叠世后逐步演化成大型陆相盆地,中新生界主要为山间、山前坳陷型沉积,西部有海侵。
(三)扬子克拉通及华夏陆块
扬子克拉通北界为山阳—桐城断裂,东南边界为绍兴—江山断裂,西界为龙门山—红河断裂带,东部延伸到南黄海。华夏陆块自青白口纪晚世以来迭遭裂解,主体位于华夏古陆,分离出来的块体散见于琼南、西沙等南海诸岛及东海海域。扬子克拉通与华夏陆块在加里东期拼合成为华南板块。
扬子克拉通内部发育有广泛分布巨厚的中晚元古代褶皱基底,主体于晋宁运动时最终固结。震旦纪开始稳定的以海相为主的沉积盖层沉积,持续到早中三叠纪。在加里东期末,华夏陆块与之拼合,形成华南克拉通。中晚三叠世以来,除上扬子四川盆地地区外,其他地区改造严重,沉积主要发生在这期间新形成的前陆盆地、拉分盆地和伸展盆地等陆相湖盆中。
二、活动区
造山系带主要形成于陆缘地带,围绕陆块发育,为板块间发生拼接形成。造山带内往往有较多的微板块嵌布其中,微板块的拼接也形成结合带。这都使造山带结构十分复杂。板块结合带在板块碰撞后,又经反复裂解与焊合,使早期形迹遭到改造或叠覆,故中国的四大造山系多数是复合造山系。
(一)天山—兴蒙造山系
由西伯利亚板块和塔里木、华北板块的陆缘造山带组成,为加里东、华力西期复合造山系。东西两端有大量西伯利亚陆缘和塔里木与华北陆缘的古微板块或地块集群,从华北、塔里木陆块分离出去的块体,东部除佳木斯—松嫩微板块外,还有锡林浩特等地块,这个微板块、地块群有可能曾是一个较大的陆块,内部结构也很复杂;西部有准噶尔、伊犁微板块和中天山等地块。
(二)阿尔金造山带
塔里木板块与华北板块、祁连、柴达木微板块间的转换地带。该带受到后期强烈走滑改造和消减叠覆,有青海拉配泉和芒崖两条古生代的蛇绿岩带发育,两条蛇绿岩带间为由中元古界、下古生界变质岩组成的金雁山中央隆起带。阿尔金很可能是与秦、祁、昆洋盆相通的一个早古生代小洋盆,闭合于加里东运动。
(三)中央造山系
中央造山系是塔里木、华北、扬子等3个古板块之间的一条复合造山系。塔里木、华北古板块与扬子古板块结合带的西段为康西瓦断裂,祁连—秦岭北缘深断裂为界,过郯庐断裂后,认为延至康西瓦—商南—牟平一线。南部以山阳—桐城断裂为界,与扬子克拉通相邻。中央造山系是一条多次开合的复式造山系,经历了晋宁、加里东、华力西期陆—陆碰撞和印支—燕山期强烈的陆内俯冲造山。
(四)青藏造山系
为扬子板块与冈底斯—印度板块之间的一个巨型造山系。北部以班公错—怒江缝合带为界,与中央造山系、华南板块相邻。班公错—怒江带南侧为冈底斯微板块、雅鲁藏布江微板块结合带和喜马拉雅造山带,并以喜马拉雅主边界断裂与印度陆块相接。该区稳定性差,地质演化过程复杂。
(五)华南造山系
位于扬子东南陆缘与华夏陆缘之间。华南加里东造山带主体发育于华夏陆缘,西界至扬子陆缘的邵阳—城步一线。扬子陆缘的右江地区于晋宁期已基本固结,泥盆—石炭纪、早中三叠世先后发生北西向裂陷,褶皱于印支运动,属印支期造山带(任纪舜,1997)。
(六)台湾造山带
是一个中新生代造山带,为欧亚板块陆缘日本—菲律宾岛弧造山带的一环,以台东纵谷结合带与菲律宾海板块相连。台东纵谷是在燕山期玉里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带基础上于新近纪形成的仰冲型板块结合带。
(七)完达山褶皱系
完达山褶皱系属锡霍特阿林褶皱带的一部分,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沿亚洲大陆东缘形成的陆缘增生带。主要由石炭—二叠系的灰岩和绿片岩、中上三叠统含放射虫硅质岩、浊积岩、混杂岩,以及下中侏罗统的碎屑岩和火山岩组成。这些岩层有的以外来岩块形式出现在晚侏罗世地层中。该区逆冲、推覆构造十分复杂,并有印支期和燕山期的花岗岩类侵位。
⑶ 中国五大板块是什么
全球六大板块大致划分: 太平洋板块:近4/5的太平洋都在此板块内; 美洲板块:整个美洲以及接近美洲的部分太平洋、大西洋; 亚欧板块:几乎整个亚洲以及欧洲,但属于亚洲的印度不在此板块内,还有一部分大西洋; 南极洲板块:整个南极洲以及除北冰洋外的三大洋的边缘部分; 非洲板块:整个非洲以及一部分大西洋; 印度洋板块:澳大利亚东、北、南的部分大洋洲国家,绝大部分印度洋,以及印度次大陆、阿拉伯半岛都在此板块内。 所以,大西洋不是单独存在于某个板块内,它被几个板块“瓜分”了。只有太平洋比较完整地单独存在于一个板块内。补充一下,北冰洋也是被亚欧板块、美洲板块“瓜分”了。
⑷ 中国可划分为几个板块
指的是中国的板块分布,中国可以分为三个板块阶梯。
地势自西而东构成三级阶梯:西部有世界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地势最高,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由极高山和高原面组成,有“世界屋脊”之称,是第一级阶梯,以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与第二级阶梯为界。
青藏高原以东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之间为第二阶梯,海拔一般在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中国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第三阶梯。
(4)中国核心板块有哪些扩展阅读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脉多成东西和东北—西南走向,主要山脉有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大兴安岭山脉、武夷山脉、长白山脉、台湾山脉、巫山山脉等。
全世界海拔7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9座,而坐落在中国境内和国境线上的就有7座,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分布着许多高大山脉。
⑸ 中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四大板块
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
1、辽宁中南地区。重点发展钢铁工业和门类齐全的重型机电设备制造业等。
2、京津唐地区。加强机械电子工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3、山东半岛。重点开发石油和海洋资源,加快石油化工和海洋产业的发展。
4、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三角洲地区。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等支柱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5、闽南三角洲地区。以发展劳动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6、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目前接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
7 、海南、北部湾沿海地区。具有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和一定的资源优势。
8 、红水河电力和有色金属基地。本区域可建成全国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9 、哈尔滨—长春地区。本区主要抓好石化、汽车、机电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1 0 、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重点开发煤、铝等资源,也是东部耗能产业的良好接纳地。
1 1 、长江干流中上游沿岸地区。本区水陆交通方便,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发展水电、钢铁、有色金属、磷和盐化工业。
1 2 、陕西关中地区。重点考虑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是接纳东部地区纺织工业向西转移的理想地区。
1 3 、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干流沿岸地区。该区为开发新疆石油资源提供钻采设备,在接纳东部地区有色冶金、石油化工、化肥向西转移等方面有重要地位。
1 4 、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区。是东部地区石油加工、轻纺工业向西转移的重要接收基地。
1 5 、攀西—六盘水冶金、能源、化工基地。主要发展能源、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化肥工业。
1 6 、乌江电力和黔中铝、磷基地。主要开发水电,发展磷肥、炼铝工业。 依托产业、人力资源、市场转移升级,内地将形成新的3个极化核心经济带,即:
1. 长江中下游经济带: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渝地区、昌九地区为依托的长江中上游经济带;
2. 黄河中游经济带:以中原地区、关中地区以及国家能源基地为依托的黄河中游经济带。
3环渤海经济圈:以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为两翼,提升和拓展环渤海经济圈;
4.东海经济圈:以两岸交流合作的深化、国务院关于长三角地区进一步改革发展意见的实施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加速形成东海经济圈;
5.南海经济圈:以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为引擎,加速形成南海经济圈。 针对国内经济圈划分比较盲目随意,综合权衡区域经济发展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国区域发展的新格局,以城市群为基础应和核心,形成八大经济圈。 即:
1. 大长三角经济圈;以长三角城市群为核心的大长三角经济圈。包括现在的长三角城市群和江淮城市群。
2. 泛渤海经济圈;以京津冀、山东半岛为核心的泛渤海经济圈。过去提出的环渤海经济圈包括辽宁,但根据经济联系,辽宁省和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东部联系更密切,和山东半岛和京津冀的联系并不密切,因此泛渤海经济圈未包括辽宁。山西省虽划分在中部,但是它和河南、湖北、湖南的联系不如和京津冀更密切。内蒙古中部和京津冀、山东半岛联系很密切,所以泛渤海把山西和内蒙古中部划进来。为了跟环渤海经济圈相区别,所以提出泛渤海经济圈。
3. 大珠三角经济圈;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大珠三角经济圈。2003年时提出叫泛珠三角经济圈,现在提出“9+2”模式,所以改变为大珠三角经济圈。
4. 东北经济圈;以辽中南为核心的东北经济圈。
5. 海峡经济圈;以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台北为核心的海峡经济圈。我们要和平统一,所以我们在规划上首先要统一起来,此外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和台湾的经济联系非常密切。所以我们把台湾海峡西岸共同构成海峡经济圈。
6. 中部经济圈;以长江中游、中原城、湘中城市群为核心的中部经济圈。中部经济圈不包括安徽,即江淮城市群。
7. 西南经济圈;以川渝城市群为核心的西南经济圈。
8. 西北经济圈。以关中为核心的西北经济圈。 城市群有三个特征:第一是有若干个大都市为核心,第二是交通非常的便捷,第三是经济联系比较密切。
根据2007年的数,这十大城市群土地面积占全国的土地面积11%,居住的人口超过了1/3。创造的GDP超过了2/3。这说明我国城市群在国家经济当中的地位非常高。
现在城市群GDP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但是人口仅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这说明我们的人口和GDP是不相适应的。如果城市群人口能够成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二,那么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就比较容易实现。
东部六个城市群
1.珠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包括9个城市,实际上有11个城市,另外两个是香港和澳门。珠三角城市群以香港、广州和深圳为中心。2.海峡西岸城市群
海峡西岸城市群以福州市为中心。
3.长三角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以上海、南京和杭州为中心,共有16个城市。、
4.山东半岛城市群
山东半岛城市群有10个城市。包括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滨州八城市。
5.京津冀城市群
京津冀城市群是“10+2”模式,以北京天津为中心。、
6.辽中南城市群
辽中南城市群有10个城市。
中部两个城市群
7.长江中游城市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也有12个城市。
8.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有9个城市,以郑州为中心,
西部两个城市群
9.川渝城市群
川渝城市群共有15个城市,以成都市和重庆市为中心。
10.关中—天水城市群
关中城市群以西安,天水为中心
其他城市群
“十二五” 正在发展中的其他6大城市群
1. 以长株潭为中心的湘中城市群
长株潭比较特殊,未列入十大城市群是因为:区域人口和城市数量以及经济的总量未进入前列,其次是因为这三个城市表面上看是三个行政区,实际上距离很近,而且相互之间已经不是独立的城市个体,是多个组团的一个城市,其未来将形成以长株潭为中心,包括更多的城市在内的湘中城市群。
2. 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城市群
3. 以长春和吉林为中心的城市群(即吉长都市圈)
4. 以哈大齐为中心的黑龙江东南部的城市群
5. 以南宁为中心的北部湾城市群
6. 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部城市群
⑹ 中国核工业集团都有哪些业务板块
八大业务板块包括:核动力、核燃料、核环保、核产业服务、核电、天然铀、核技术应用、新能源。
⑺ 中国区域地质结构复杂
中国大陆和海域北邻西伯利亚板块,西南为印度板块,东部和东南部为西太平洋正在发展的沟、弧、盆系,地壳结构复杂。中国大陆和海域是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塔里木板块、扬子板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等长期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由众多微、小陆块多期次拼合而成的复合体。
在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之间分布有塔里木、中朝、扬子3个较大的板块和53个微陆块,均具有前寒武纪基底。其中从西伯利亚板块分离的微陆块有5个,从冈瓦纳大陆分离的微陆块有6个,其余42个微板块属古中华陆块群,其中38个在中国大陆境内,占东亚微板块群的70%(图3-1)。
中国大陆是在地质历史上由多个古陆核或多个陆块拼合而成的复合大陆(图3-2)。自始太古代开始孕育陆核以来,大致可划分为古陆核形成及古陆壳生长发展时期、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古板块主要活动与中国古大陆镶合时期、中新生代板块活动与陆内构造时期等4个大地构造发展演化时期,并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地质构造事件,其中,1000 M a前形成了罗迪尼亚(Rodinia)超级大陆,中国显生宙以来的构造演化就是从超级大陆的裂解开始的。
以塔里木、中朝和扬子等中小板块为主,微陆块群发育,是中国大陆构造最基本的地质特点,与全球其他大陆构造有显着差异,并控制了显生宙以来的地史演化。
图3-1 东亚主要构造图(据任纪舜,1999修改)
图中数字(1-53)为卷入造山带中的微陆块编号
亲西伯利亚陆块群:1—巴尔古津;2—雅布洛诺夫;3—图瓦—蒙古;4—艾瓦拉;5—中蒙古—额尔古纳;古中华陆块群:6—卡拉库姆;7—克孜勒库姆;8—科克切塔夫;9一伊塞克;10—巴尔喀什—伊犁;11—准噶尔;12—吐鲁番;13—达里甘嘎;14—扎兰屯;15—鄂伦春;16—结雅;17—敦煌;18—星星峡;19—旱山;20—雅干;21—托托尚;22—锡林浩特;23—松花江;24—布列亚—佳木斯;25—兴凯;26—西昆仑中央;27—甜水河;28—阿尔金;29—金水口;30—冷湖;31—欧龙布鲁克;32—中祁连;33—东秦岭中央;34—武当;35—大别;36—苏胶;37—京畿;38—昌都;39—若尔盖;40—中咱;41—印支—南海;42—云开;43—浙闽;44—岭南;45—飞弹;46—北上山;亲冈瓦纳陆块群:47—巴达赫尚;48—羌塘;49—中缅马苏;50—拉萨;51—喜马拉雅;52—黑濑川
图3-2 中国构造分区示意图
I—西伯利亚板块:I1—准噶尔—兴安造山带(包括松嫩、准噶尔、佳木斯微板块);I2—完达山造山带;Ⅱ—塔里木克拉通:Ⅱ1—天山造山带(包括伊犁微板块);Ⅱ2—塔里木板块;Ⅱ,—阿尔金造山带;Ⅱ4—中央造山系西昆仑造山带(北);Ⅲ—华北板块:Ⅲ1—赤峰造山带;Ⅲ2—华北克拉通;Ⅲ3—中央造山系北部(包括柴达木微板块与祁连、北秦岭造山带);Ⅳ—扬子克拉通;Ⅳ1—中央造山系南部(包括昆仑、南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Ⅳ2—扬子克拉通;Ⅳ3—喀喇昆仑—松潘—甘孜造山带;Ⅳ4—羌北—昌都微板块;Ⅳ5—羌南微板块;Ⅳ6—右江造山带;V一冈底斯—印度板块:V1—冈底斯微板块;V2—喜马拉雅造山带;V3—印度地块;Ⅵ—华夏陆块:Ⅵ1—华南造山带;Ⅵ2—钦州造山带;Ⅵ3—琼南地块;Ⅵ4—台湾造山带(台东属菲律宾海板块)
(一)稳定区
构成中国各古板块稳定核心的有华北、塔里木、扬子和华夏4个克拉通。这些克拉通规模均较小,活动性较大,其生长、发育与固结时期先后不同。最早的陆壳出现于中国北部,逐渐向南增生。
1.华北克拉通
核心部分为华北古板块,具有约38亿年的古老的基底,是吕梁运动后即已固结的稳定陆块。华北板块北界以“内蒙地轴”北缘深断裂到赤峰、开源深断裂为界;南缘以祁连—秦岭北缘深断裂为界,东部延伸到朝鲜半岛,西部到阿尔金断裂。
华北板块内部,中新元古界具过渡型盖层特征,从震旦亚界到中奥陶统以浅海碳酸盐岩为主,中奥陶世后上升为陆,直到中石炭世再度海侵,早二叠世晚期转为陆相沉积,从此结束海侵历史。印支早期,秦岭洋和祁连洋闭合,与扬子碰撞缝合,侏罗纪开始,受太平洋板块的影响,在太行山以东广泛发育燕山期的侵入岩和火山岩。中生代以后,板块内以四条大的北东向或北东东向深断裂把华北板块分成隆、坳相间的五个次级构造单元,即阿拉善隆起、陕甘宁坳陷、山西隆起、华北坳陷、胶辽隆起。
2.塔里木克拉通
塔里木克拉通核心部分为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北界为中天山南缘深断裂,南界为喀拉昆仑山北缘深断裂,东部为阿尔金断裂。
克拉通内部,中新元古界沉积与华北克拉通相似,仅边缘有活动陆缘沉积。克拉通基底最终固结于8.5亿年。新元古代晚期至晚古生代早期,塔里木板块内部与边缘发育大型碳酸盐岩等海相沉积。晚二叠世后逐步演化成大型陆相盆地,中新生界主要为山间、山前坳陷型沉积,西部有海侵。
3.扬子克拉通及华夏陆块
扬子克拉通北界为山阳—桐城断裂,东南边界为绍兴—江山断裂,西界为龙门山—红河断裂带,东部延伸到南黄海。华夏陆块自青白口纪晚世以来迭遭裂解,主体位于华夏古陆,分离出来的块体散见于琼南、西沙等南海诸岛及东海海域。扬子克拉通与华夏陆块在加里东期拼合成为华南板块。
扬子克拉通内部发育有广泛分布巨厚的中晚元古代褶皱基底,主体于晋宁运动时最终固结。震旦纪开始稳定的以海相为主的沉积盖层沉积,持续到早中三叠纪。在加里东期末,华夏陆块与之拼合,形成华南克拉通。中晚三叠世以来,除了扬子四川盆地地区外,其他地区改造严重,沉积主要发生在这期间新形成的前陆盆地、拉分盆地和伸展盆地等陆相湖盆中。
(二)活动区
造山系带主要形成于陆缘地带,围绕陆块发育,为板块间发生拼接形成。造山带内往往有较多的微板块嵌布其中,微板块的拼接也形成结合带。这都使造山带结构十分复杂。板块结合带在板块碰撞后,又经反复裂解与焊合,使早期形迹遭到改造或叠覆,故中国的四大造山系多数是复合造山系。
1.天山—兴蒙造山系
由西伯利亚板块和塔里木、华北板块的陆缘造山带组成,为加里东、海西期复合造山系。东西两端有大量西伯利亚陆缘和塔里木与华北陆缘的古微板块或地块集群,从华北、塔里木陆块分离出去的块体,东部除佳木斯—松嫩微板块外,还有锡林浩特等地块,这个微板块、地块群有可能曾是一个较大的陆块,内部结构也很复杂;西部有准噶尔、伊犁微板块和中天山等地块。
2.阿尔金造山带
塔里木板块与华北板块、祁连、柴达木微板块间的转换地带。该带受到后期强烈走滑改造和消减叠覆,有青海拉配泉和芒崖两条古生代的蛇绿岩带发育,两条蛇绿岩带间为由中元古界、下古生界变质岩组成的金雁山中央隆起带。阿尔金很可能是与秦岭、祁连山、昆仑山洋盆相通的一个早古生代小洋盆,闭合于加里东运动。
3.中央造山系
中央造山系是塔里木、华北、扬子等3个古板块之间的一条复合造山系。塔里木、华北古板块与扬子古板块结合带的西段为康西瓦断裂,祁连—秦岭北缘深断裂为界,过郯庐断裂后,认为延至康西瓦—商南—牟平一线。南部以山阳—桐城断裂为界,与扬子克拉通相邻。中央造山系是一条多次开合的复式造山系,经历了晋宁、加里东、华力西期陆—陆碰撞和印支—燕山期强烈的陆内俯冲造山。
4.青藏造山系
为扬子板块与冈底斯—印度板块之间的一个巨型造山系。北部以班公错—怒江缝合带为界,与中央造山系、华南板块相邻。班公错—怒江带南侧为冈底斯微板块、雅鲁藏布江微板块结合带和喜马拉雅造山带,并以喜马拉雅主边界断裂与印度陆块相接。该区稳定性差,地质演化过程复杂。
5.华南造山系
位于扬子东南陆缘与华夏陆缘之间。华南加里东造山带主体发育于华夏陆缘,西界至扬子陆缘的邵阳—城步一线。扬子陆缘的右江地区于晋宁期已基本固结,泥盆—石炭纪、早中三叠世先后发生北西向裂陷,褶皱于印支运动,属印支期造山带(任纪舜,1997)。
6.台湾造山带
是一个中新生代造山带,为欧亚板块陆缘日本—菲律宾岛弧造山带的一环,以台东纵谷结合带与菲律宾海板块相连。台东纵谷是在燕山期玉里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带基础上于新近纪形成的仰冲型板块结合带。
7.完达山褶皱系
完达山褶皱系属锡霍特阿林褶皱带的一部分,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沿亚洲大陆东缘形成的陆缘增生带。主要由石炭—二叠系的灰岩和绿片岩、中上三叠统含放射虫硅质岩、浊积岩、混杂岩,以及下中侏罗统的碎屑岩和火山岩组成。这些岩层有的以外来岩块形式出现在晚侏罗世地层中。该区逆冲、推覆构造十分复杂,并有印支期和燕山期的花岗岩类侵位。
⑻ 中国股市6大板块
中国股市6大板块有:证监会行业板块、概念板块、风格板块、指数板块、地区板块、行业板块。其中证监会行业板块对上市公司所属行业划分会更为详细一些,比如在该板块中的农业、林业、畜牧业及渔业等;而在行业板块中统称农林牧渔归为一个行业。
温馨提示:
1、以上解释仅供参考,不作任何建议。
2、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应答时间:2020-08-14,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车主贷] 有车就能贷,最高50万
https://b.pingan.com.cn/station/activity/loan/qr-carloan/loantrust.html?source=sa0000632&outerSource=bdzdhhr_zscd&outerid=ou0000250&cid=bdzdhhr_zscd&downapp_id=AM001000065
⑼ 股票里哪些属于核心板块哪些又是核心板块的核心品种呢
1、高铁板块的股票包括,高盟新材、晋亿实业、中国铁建、中国北车、鼎汉技术、中国中车、中国中铁、晋西车轴、天马股份、南方汇通、太原重工等等。
2.核电建设包括了燃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电力辅业集团、发电企业核输配电企业等几个环节,具体主要分为:一是核燃料、原材料生产;二是核电核心设备制造及核电辅助设备制造;三是核电站建设及运营维护。同时在其他辅助设备领域,由于核电产品属于高端产品,毛利率也普遍较高。综合来看,核电设备制造业受益核电建设最大,如从事核岛和常规岛制造的上海电气(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601727)、东方电气(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600875),以及从事其他设备制造的中核科技(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000777),其次是从事核电厂运营的申能股份(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600642)和皖能电力(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000543),而为核电建设提供原材料的方大炭素(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600516)和嘉宝集团(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600622)也将受益核电建设。
⑽ 中国板块构造格局
中国大陆板块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印度板块之间,东部以正在发展的沟-弧-盆体系与太平洋板块相隔,是一个以塔里木、华北、扬子3个较大克拉通为核心,连同一系列微小陆块,经多期次拼合形成的复合大陆板块(图4-1)。中国境内海相盆地主要发育在中晚元古代—三叠纪,在形成较早、相对稳定的塔里木、华北、扬子3个克拉通之上保存较好。
早元古代末期,华北克拉通即固结,形成中国最古老的克拉通陆块,其上发育中晚元古代及古生代海相沉积盖层。塔里木克拉通在中晚元古代末最终固结,上覆震旦纪—古生代海相沉积盖层。华南地区在早元古代形成包括华夏古陆在内的几个较大的陆块,这些陆块到中晚元古代末期拼合,形成统一的、稳定程度较低的扬子克拉通,其上发育震旦系—三叠系海相沉积盖层。因此,到晚元古代末,原先各自以太古宙陆核为中心增生的华北、华南、塔里木等克拉通联合成为一个大型古陆,即原中国古陆。到了显生宙,原中国古陆发生裂解与拼合,华北、扬子、塔里木三大克拉通始终是中国大陆内部最为稳定的因素和核心,是中晚元古代—三叠纪海相原型盆地得以发育与保存的基础。
华北板块以华北克拉通为核心,古生代南、北两侧为祁连、秦岭洋和准噶尔-蒙古-兴安洋以及佳木斯微大陆(见图4-1IC),加里东运动和海西早、晚期运动使这些大洋闭合,同时使大陆边缘也部分褶皱成山,向北和向南增生于古克拉通的两侧。克拉通主体在古生代遭受两次海侵,发育寒武纪—中奥陶世稳定陆表海沉积和中石炭世—二叠纪海陆交互相、陆相沉积,并连续沉积至晚三叠世。侏罗—白垩纪,鄂尔多斯地区发育大型陆内坳陷盆地,华北东部地区叠置零星的断陷盆地。老第三纪东部发育渤海湾、南华北等裂谷盆地,新第三纪—第四纪发育坳陷盆地。华北克拉通主体较好地保存了中晚元古代—古生代海相地层。
图4-1 中国板块构造基本轮廓
塔里木板块的主体是塔里木克拉通,古生代南、北两侧为昆仑洋、天山洋及其间的伊犁-中天山微大陆(图4-1IIC)。加里东期、海西早、晚期运动使塔里木板块周围的大洋闭合,同时使克拉通边缘的部分海相沉积区变形造山,向北和向南增生于塔里木克拉通两侧。塔里木克拉通之上的震旦纪—古生代海相沉积保存齐全。中—新生代叠置陆内坳陷盆地和前陆盆地。
华南板块核心是扬子克拉通,周围分布有秦岭、大别海西-印支期褶皱带、华南加里东期增生褶皱带、浙闽粤沿海燕山期岩浆弧系和台湾喜马拉雅期增生褶皱带。扬子克拉通震旦纪—中三叠世海相地层发育,印支运动后结束海相沉积。中新生代上扬子地区发育四川前陆盆地,东部海相地层大面积抬升、暴露地表,仅发育江汉、苏北裂谷盆地。那些被中新生代盆地覆盖的海相地层保存较好,而那些未被中新生代盆地叠置的地区,海相地层暴露地表遭受改造和破坏,含油气前景相对较差。
甘青藏板块位于塔里木板块之南和扬子板块之西,发育特提斯洋及其间的羌塘微大陆(图4-1IVC)。由北而南分布有三叠纪末晚印支运动形成的可可西里-金沙江-哀牢山增生褶皱带(IV1 ),侏罗纪末燕山中期运动形成的藏北-滇西增生褶皱带(IV2 ),白垩纪末燕山晚期运动形成的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增生褶皱带(IV3 )。老第三纪末,印度板块从南边北移沿雅鲁藏布江-印度河缝合带与甘青藏板块碰撞。羌塘地块为该板块中的一个稳定地块,出露有奥陶—石炭系稳定浅海沉积,其下变质结晶基底可能属前寒武系,二叠系为复理石沉积,三叠系为稳定的碳酸盐岩及碎屑岩,印支末期运动形成广阔平缓的褶皱带。侏罗纪复又海侵,沉积了较厚的雁石坪群,之上为白垩—第三系陆相沉积,故该区可能保存了侏罗系海相地层。
尚存争议的是天山-兴蒙褶皱带以北、现今准噶尔-吐哈盆地区是否存在前寒武系的基底。目前盆地周缘出露的地质证据不足于佐证说明盆地之下存在前寒武系基底,也不能确切肯定盆地是在洋壳变形基底上生成的。然而反映深部的地球物理场(如向上延拓40~60 km的磁异常图与随延拓高度不同,磁场表现出的衰减趋势)与盆地沉积充填、变形特征却说明盆地的基底具有稳定性。如果在北疆确也存在一前寒武纪克拉通,尚属哈萨克斯坦板块的东延部分,应是中国境内的第四大板块。要达到认识上的统一也许还需要很多年。不过作为油气勘探家来说,在目前资料还不足以证明结晶基底有无的情况下,与其说其无,不如信其有,因此决定了我们对烃源层的考虑大不一样,勘探思路也会有很大变化。
现今柴达木盆地之下是否存在前寒武系的基底,也有不同看法。不过盆地周边欧龙布鲁克等地前长城纪深变质岩系及中晚元古代浅变质结晶基底有向盆地自然延伸的趋势。盆地内有数口井揭露前寒武系变质岩,结晶基底之上发育长城纪—青白口纪及震旦纪—中奥陶世稳定盖层,晚古生代发育边缘坳陷。早二叠世末,边缘坳陷褶皱上升。上二叠统为陆相磨拉石建造。印支旋回柴达木地块隆起,缺失上二叠统—中三叠统。燕山—喜马拉雅期进入陆内湖盆相沉积阶段。由于该克拉通的规模不大,古生代海相地层褶皱、破碎较严重。
东部陆缘构造区发育在大陆架基底岩系之上的东海弧后断陷盆地和南海边缘海盆地,其中发育有新生代海相地层,具有丰富的烃源岩物质,有一定的勘探前景。
板块构造格局分析表明,中国境内可以造成大规模油气聚集的海相盆地主要发育在塔里木、华北、扬子克拉通之上的中晚元古代—三叠纪地层中,其中以叠置中、新生代陆内坳陷盆地的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盆地成油气条件最佳,其次是叠置中、新生代裂谷盆地的渤海湾、南华北、苏北、江汉等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