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典型城市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
(1)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城市性质有了严格规划,《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一思想基本成了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所秉承的思想体系;
(2) 东周时期产生了“诸子百家”,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多元化时代,即有与《周礼·考工记》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礼法,也有以管子为代表的交更思想,强调“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自然之上理念;△但自西汉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同儒家提倡礼制思想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因为《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比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越来越完整的体现出来。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典型城市(匠人营国思想、管子城市建设思想)
(1)《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中国古代大多数都城都是按此思想修建的,最典型的有曹魏邺城、元大都等。
(2)管子认为城地选址应是“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其具体内容详见第6题)收管子影响的城市较明显的是南京城,南京地形较复杂,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流过,四面环山,只有中部地形较平坦,是中国古代城市中典型的不规则的都城。城内有规则方整的宫城区及反映商业及手工业自发成长的市肆区。
不同历史时期居住区的完善与发展
中国古代的城市中的居住区称“闾里”。里是一贯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是一种严格管理的居住形式。
在隋唐时期这种严格管理居住制度发展到极点形成“里坊制”其特征是严格管理。如令城坊里随晨幕的街鼓而顶时起闭,除三品以上官员府第处一律不许在坊墙开门等等。二是面积很大。
唐代严格的坊里制到末期已逐渐废弛。而宋代的居住区与唐的完全不同,是由街巷联系的一群院落,虽然此时仍有坊里,但是居住地段的名称,在入口处设牌坊,上书坊名,这与宋平江府图上的描绘相似。居住区由巷分割成长条地段,这个条形地段上由若干院落并联而成,巷的入口处往往有牌长楼,门楼,还有一些生活服务的小店铺,有时为安全目的也设门。
在水网地区的城镇,局长区的布局与河网系统有直接的关系。居住区沿河道成带形发展,住宅前街后河或前河后街。河与路之间为带形居住地段。河道成为生活空间的延伸。河道也是交通信道。河道上多桥,桥头往往就是居住区的生活供应和社交活动的中心。
② 古代城市规划五个原则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受风水的影响很深,追溯根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下面分三个部分来谈。
一、影响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和规划的宇宙观和自然观
1. 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宇宙观是天圆地方,这种错误的宇宙观在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形成。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的墓葬方向是上南下北(按照古代的习俗,生者南面,坐北向南;死者北首,头北脚南),墓穴南部呈圆形,象天;北部呈方形,象地。整个墓穴象征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以后在建筑上有许多地方体现了天圆地方观念,特别是地方观念。如:穹隆顶墓室,半球形封冢,方形墓穴,城市和居室都是方形,跟墓穴为方形的意思一样。皇城、内城和外城的城门,均呈现“上圆下方”的形状,以象天地。紫禁城城门之“内圆外方”造型,表示紫禁城内外的差别犹于天上人间,城内为天,住着天子;城外为地,住着老百姓。紫禁城中太和殿内,有“上圆下方”的藻井(又称龙井),这种结构,即所谓“上仿像夫天体之圆,下效法乎坤德之方”。北京北海琼华岛上的善因殿,大钟寺内的钟楼等,均为上圆下方之重檐建筑。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
距今5000多年的辽宁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中,有一处大型祭坛建筑基址,整个布局由中心、两翼和前后两端组成,按南北轴线对称分布,南圆北方,也体现了天圆地方观念( )。
距今五千年左右的良渚文化中,出士了大小不等的玉琮,它外方内圆,寓意也是天圆地方观念。
西汉至南北朝时期盛行的式盘,是天圆地方观念的典型体现。式盘中的天盘为圆形,地盘为方形。
在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根深蒂固,虽然也曾显现过地圆的思想,但只是昙花一现,不为社会主体思潮所接受和承认。唐代外国的地圆观念曾传入中国,但也不为中国人所接受。明朝万历年间,利玛窦也把西方的地圆思想和地图传入中国,但接受者寥寥,反对者则浪高。直至清末,地圆观念才在中国站住了脚跟。因此,天圆地方观念不仅影响中国古代地图测绘技术达两千多年,而且一直影响中国的城市规划,这事并不奇怪,是中国传统思想决定的。
2. 天人合一的有机论自然观
有机论自然观认为,天、地、人等自然界万物有着复杂的内在联系,每一个现象都是按照等级秩序而与每一种别的现象联系着。其表现有4个方面:
1). 天地之间的关系。风水家认为,天地相通,天地是一个整体。因此,有天理则有地理( )。比如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分星宿,地列山川;气行于地,形丽于天;天有象,地有形( )。这种思想最初来源于《周易》,“《易》与天地准”,它把整个自然界作为摹写的底本,因而它与整个自然界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中国古代有机论自然观在《周易》中已奠定了基础。风水家在《周易》的基础上,对有机论自然观作了进一步的发展,认为地球上的山形与天上的星体相合,地球上的河岳就是天上的星辰,原非二物。如天东有苍龙在九天,谓之苍天,其下即为东岳。北有玄武为玄天,其下即为北岳。南有朱雀为炎天,其下即为南岳。西有白虎为昊天,其下即为西岳。中有北极为均天,其下即为中岳。天上有天河天汉,地上即有长江、黄河。天上有四垣九野,地上即有垣局以造王城,有分土以域九州( )。这里讲的天上各种星宿名称都是人为的,人们用帝王百官和宫室土地人物等名称来表示空中星宿,将天空星座分为中央、东、南、西、北五部分,称作五官。中央是中官,包括三垣:上垣太微垣,即星宿、张宿、翼宿和轸宿以北的天区。中垣紫微垣,即北极周围,包括在我国黄河流域一带地区(地理纬度约度)常见不没的天区。下垣天市垣,即房宿、心宿、尾宿、箕宿和斗宿等以北的天区。三垣中每垣都有若干颗星作为框架,界限出这三个天区的范围,它们好像是围墙,故称垣。三垣中,紫微垣是天空的中心,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因此,人间天子居住的宫殿也叫紫微宫、紫禁城。由于这个缘故,风水家在选择国都时,地上的山川形势也要符合三垣。这种作法除了有机论自然观起一定的作用外,还有皇权天授或皇权神授的思想在作怪。《人子须知》讲,帝都乃至尊之地,地理之大莫先于此,必上合天星垣局,下钟正龙王气,然后可建立。
2). 天人之间的关系,又称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意指自然与人、天道与人道相通、相类和统一。《周易》认为,“天人合一”是人生的理想境界。在西周时代,把人和社会看得很重要,与天地并称三才。它很重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把人作为主体看待。无论怎样谈天谈地,最后总是归结到人和人的事业。宇宙自然界为一大天地,人为一小天地。大自然的天象变化与人体的气化活动有直接的相互感应和共通的规律。人体各种疾病的发生,特别是与季节气候有关的流行病,巳有越来越群体化和频繁发生的征象,这是宇宙大天地的阴阳失调造成人体小天地的阴阳失调。天人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借天例人,推天道以明人事,这就是“天人一理”。《史记.乐书》也说,天与人相通,就好像是形和影的关系。风水家根据“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提出城市选址和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3). “天人感应”说。这是由西周时期的天命论思想发展来的,是汉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公元前年---公元前年),主要观点是天人一体,相感相应。自然界的现象,都是天神意志的表现,灾异怪变以及吉利瑞祥,也都是天受感应后而施加于人的奖惩。道教初期的经典《太平经》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说人是天之子,当替天行事。人君至诚的心能感动上天,使阴阳变易。如果人君逆阴阳,背天心,则会有灾异,这是上天对人君的劝告。风水家把“天人感应”思想引入城市选址和规划中,从而出现了象天型的城市选址和规划。
4). 三才论。这是指天、地、人三者相互之间的关系。《周易.系辞下》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就是说从包羲氏开始,人们就注意观察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了。《周易.系辞下》明确提出“三才”之名,曰::“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吕氏春秋.情欲》曰:“人与天地同。”人有主动性,能参天地,即效法天地,但不能改变天地。风水家吸收了这种思想,认为天运有转旋而地气应之,地运有推移而天气从之,天气动于上而人为应之。风水家在选择城址和规划城市时,必须贯彻三才思想,天地人全面考虑。
3. 生态环境选择思想
风水学说中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生态环境选择思想,这种思想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旧石器时代,人类还只是本能地选择生存环境,被迫去寻找既能躲避自然灾害,又有丰富食物资源的地方居住。这是一种下意识的环境选择。由下意识的选择逐步过渡到有意识选择,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上百万年的时间。
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积累了一些选择环境的知识,比如:居住地点基本上都选择在河流沿岸的台地或阶地上;或河流曲流的地形部位;或依山傍水,背风向阳之地;或大河下游平原的土墩上;或沿海岸边的高阜冈丘上。此时人们对环境的选择大多数是有意识的选择,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环境选择思想。也可以说出现了最原始的相地术。
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卜问在唐土作新邑是否合适的文字,也是环境选择思想的反映。
周代曾多次迁都和营建新邑,每次都要相地,勘察地理环境是否合适。《周礼.大司徒》把当时相宅(即选择地址)的目的讲得很清楚,说相宅是为了选择一个好地方发展生产,使生活更富裕。以后历代都有都城(或城市、乡村聚落与家庭)选址的理论,这就是风水学说中的主要内容,也是风水学说中的精华。
二、风水家提出或接受的城市选址和规划思想
风水家提出或接受的城市选址和规划思想归纳起来大致有五个方面:
1. 在《易经》理论影响下的城市选址和规划。从《易经》中干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离卦代表人的含义或干卦六爻的位置中来规划都城城门或皇宫、衙署和寺庙建筑等,或是选择城址。
2. 《管子.乘马》中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城市选址和规划思想,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这个观点为后来的风水家所接受。
3. 《考工记》中提出以中轴线对称的城市规划思想,也被后来的风水家所接受。
4. 由《易经》“时中”发展到都城选址要“择中”的原则。
5. 从后天八卦图式发展到法天象地来选择和规划城市的原则。
三、五种城市选址和规划类型举例
1. 在《易经》理论影响下的都城选址和规划。
1). 周代奄国都城----奄城,位于今江苏省常州市西南,属于武进县湖塘乡淹城村,奄城遗址保存完好,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城池建筑,有三重城墙,即王城、内城和外城。每重城垣外都有护城河,三重城垣都只开一个旱路城门。三个城门的方向也不同,王城门南向,城内地势高,中间有块高地,可能是宫室遗址。内城为不规则圆形,门西南向。外城也是不规则圆形,门西北向。这个遗址表明,当时的城市规划设计已受后天八卦思想的影响。将奄城遗址图与后天八卦图对照,即明白当时城市规划设计者的意图。
第一,王城门向南开,后天八卦为离,离之意即明,表明王向明而治,即向南而治或面南而王。这个门的朝向代表人。
第二,内城门西南向,后天八卦为坤,坤代表地,代表阴。地要顺应天,阴要顺阳,臣要顺王。坤居西南为母道,母道在养育万物。西南是万物长养的方位。
第三,外城门西北向,后天八卦为乾,乾代表天,代表阳。乾居西北为君道,为父道,天道尊严。
可见奄城的规划设计体现了天、地、人的关系,是《周易》理论影响城市规划设计的典型实例。
2). 隋朝的大兴城。
从地理角度看,汉代都城长安位于龙首原北麓,近渭水南岸,地势较低洼,水含一盐分高。从军事上说也不利于保卫都城。所以到隋文帝时,去旧图新,把都城大兴城建在龙首原南麓。具体规划设计由宇文恺负责,他利用龙首原南麓大兴地区六条冈阜的地形特点,结合风水理论进行设计。他把六条冈阜看作是干卦的六爻,最高的一条上九置宫阙,是皇帝居住的地方;稍低的第三条九四立百司,为中央各部办公之地。第二条九五虽然比上九低,但在干卦中九五位贵,不是凡人居住之地,所以在此处盖庙宇,修玄都观、兴善寺等,让神仙菩萨去住。这种设计,使统治机构处于全城制高点上,宫室、百官衙署都占据高地,显示出统治者高高在上,主宰天下,传之万世的思想和气派。从安全上说,也比较可靠,处于监视下层百姓的位置。从地理环境来说也是最好的,地势高,干燥,不易生病。
2. 因地制宜的城市选址和规划
1). 南京城
历代中国都城皆方,宫城位于都城中轴线上偏北。而南京城却随地形而建,全城南北狭长,不规则,属于因地制宜的城市规划。三国时,孙权于公元211年迁都于此,在金陵邑的原址上建石头城,完全利用山坡的自然地形筑城,周长7里100步,南面开一门,北面开两门,东面开一门,西北因紧靠长江,未开门。以后各个朝代扩建,成了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朝的建康城(今南京市)因位于长江岸边的丘陵起伏地区,山、湖、河等地形较复杂,而且是各朝逐步扩建,因而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中不规则形平面的典型。
2). 杭州
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市),城垣在吴越城的基础上增修,有13个城门。宫城在城南凤凰山东,原是吴越时府州所在的子城,周围9里。皇城内众多的宫殿、亭阁,都是利用自然山水地形布置,主要宫殿位于南部。全城分为8个厢,城外还有两厢,共有68个坊。由于地形复杂,所以城市规划完全配合地形,城垣形状很不规则。南宋迁都到此后,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稍有改建,官署也多利用原有建筑分散各处,道路系统也较杂乱,作为主要街道的御道也完全与商业大街结合在一起。所以杭州也是因地制宜规划城市的典型。
3. 以对称原则规划的城市
1). 长安城
长安城平面方正,每面开三门,宫城居中,宫前左有宗庙,右有社稷等,都是《周礼.考工记》上所列的王城规制。在布局上将宫城放在南北中轴线北端,自承天门至明德门的南北中轴线----朱雀大街即是天轴的表现,宫城正门叫承天门,门前宽阔的东西大街是天界与地界的中界,由此向北是天上宫殿,由此向南是地上人间。这种以中轴线为轴,左右对称的城市规划,白居易以“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莱畦”的诗句,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它的规划布局特点。是对称型城市规划的典型。跟长安城类似的城市规划还有汴粱(今开封市)、邺城和北京。
4. 以择中原则选择城址和规划城市
中国古代“王者必居土中”,天子居中心至尊之位,意味着他替天行道,因而权威至高无上,行事光明正大,也便于国家治理。《吕氏春秋.慎势》曰:“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天下之地,方千里以为国,所以极治任也。”这个择中统治国家的思想一直为统治者重视和继承,成为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和规划的指导思想和设计理论。以洛阳为例,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不仅是东南西北的水陆交通枢纽,而且是“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史记.周本纪》)。地形险要,西依秦岭,东望嵩岳,北有邙山屏障,南对龙门伊阙。洛水自西向东横贯全城,依山傍水,冬暧夏凉。军事上进可攻,退可守。物产丰富,是一块物华天宝的好地方。因此,历史上有众多朝代于此立都或建陪都。是以择中原则选择城址的典型。
5. 以法天象地原则来选择城址和规划城市
1). 咸阳
秦都咸阳,其设计指导思想取法于天象。“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三辅黄图》记载:“(始皇)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已而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始皇……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文中的“天极”、“阁道”、“营室”、“端门”、“紫宫”、“天汉”、“牵牛”均是天象星宿名称。可见秦都咸阳的布局呈现出一幅壮丽而浪漫的景色:沿着北原高亢的地势,营造殿宇,宫门四达,以咸阳城为中心,建造象征“天帝常居”的“紫微宫”;渭水自西向东横穿都城,恰似银河亘空而过;而横桥与“阁道”相映,把渭水南北宫阙林苑连为一体,象“鹊桥”使牛郎织女得以团聚,建阿房以象“离宫”,天下分三十六郡又似群星灿烂,拱卫北极。
2). 北京
北京城的规划布局以皇城为中心,紫禁城作为皇城的核心部分居于全城正中心部位,以此象征居天中心的天帝居住地紫微垣。紫禁城南面的端门,其名称正是取自紫微垣的正门。紫禁城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日精门,西有月华门。皇城南面有天安门,北有地安门。城南设天坛祭天,城北设地坛礼地,东置日坛祀日,西置月坛祀月。这种天南地北,日升月降的布局,皆师法天地。
以上两例,以法天象地原则来选择城址和规划城市的作法都非常典型。
上面讲的以五项风水原理来选择城址和规划城市的例子,虽然都是国都一级的大城市,但其影响则涉及许多中小城市。因为实例太多,这里不便一一列举了。
总之,风水与城市选址和规划有密切的关系,虽然讲的是风水原理,但其实质内容也含有大量的地理知识和生态环境知识,应该说是风水中的精华,值得后人采取以时俱进的态度来吸取这些精华,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③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有:
儒家“礼制”影响下的森严等级
中国古代是受礼法约束的等级森严的社会。“礼”是行为规范,“法”是行为禁约,二者相辅相成,以保持人与人之间尊卑贵贱的关系。儒家思想在城市规划和建筑体现在严整的城市布局、森严的社会等级上。儒家经典《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庙,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意思是:建筑师营建都城时,城市平面呈正方形、边长九里,每面各大小三个城门(设立两个侧门)。城内有九纵九横的十八条大街道。街道宽度皆为能同时行驶九辆马车(七十二尺)。王宫的左边(东)是宗庙,右边(西)是社禝。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
对天人合一的追求
中国古人在建造城市以及城市建筑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建筑物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往往将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统一起来,密切结合自然,努力创造宜人的城市生态环境,这点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密切相关。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儒家强调天人合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主张人与自然有机结合。
中央集权下的“整齐划一”
以间为房屋的基本单位,几间并联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围成矩形院落,若干院落并联成一条巷,若干巷前后排列组成小街区,若干小街区组成一个矩形的坊或大街区,若干坊或大街区纵横成行排列,其间形成方格网状街道,最后形成以宫殿、街署或钟鼓楼等公共建筑为中心的有中轴线的城市,这就是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④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是怎样的
我国城市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较具系统的城市规划思想。归纳起来,有以下6条。
1选择城址的区位原则——“择天下之中而立国”
《吕氏春秋》中关于择都的原则是:“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说明中心位置对于都城选择的重要意义。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中心位置是管理全区的最佳区位。
2选择城址的自然背景原则——“大山之下”“广川之上”
古人对城市的给排水和防洪条件十分重视。《管子乘马》篇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3城市的总体布局原则———“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周礼考工记》对“天子”所在的都城总体布局有明确的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祖庙、社稷、外朝、市场环绕皇宫对称布局,以宫为中心的南北中轴成为全城的主轴。这一布局原则对都城有深远影响。在皇宫内部,前朝后寝,“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历朝的皇宫基本上都遵循这一格局。
4城市功能分区原则———“仕者近公”“工买近市”
《管子大匡》篇指出“凡仕者近公,不仕与耕者近门,工买近市”。从政的住在衙门附近,从商从工的住在市场附近,“农民”住在城门附近,出入耕作方便,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时代,居住地接近工作地,可节约往返时间,有特殊意义。
5道路布局原则——“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一轨相当周尺八尺,经涂是全城的干道,东西和南北各三条。环涂是顺城环路。野涂是城外道路。根据车流和人流密度,城市道路可分成不同等级。
6城市规模等级体系原则——“国都方九里,公国方七里、侯、伯方五里,子、男方三里”
在古代,城市的等级严格按统治者的政治地位确定。不同政治地位的城市有不同的规模,不能僭越(即超越)。春秋末年的隋三都事件就是僭越与反僭越的斗争。在城市道路上,同样有等级体系。“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诸侯的主干相当于国都的环道,宽七轨。再低一级都城的主干道相当国都的野涂,宽五轨。
⑤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古代城市规划
考古发掘证明,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中国已经有城市。这些城市的规划情况正在探索。对春秋战国时代的古城遗址研究证明,当时中国城市的规模已经很大,城市功能已很复杂。从三国开始,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有明确的意图,有整体综合的观念,有处理大尺度空间的丰富艺术手法,也有修建大型古代城市的高超技术水平,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从秦始皇起,中国就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城市的职能很大程度上同行政管辖权限相关。如有全国政治中心的首都,如隋大兴城(见长安城)、北宋开封城、明清北京城等;也有地区性的中心城市如州郡的治所。元明以后,行政区划逐渐形成“省”的建制,省会就是地区性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如太原、济南、南昌等。还有省以下地区性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或称府,或称州,如南阳、大同(图1)、潮州、泉州等。再下面,是数量很多的县城。各级政治中心城市的规模不等,但都是不同官府、衙门在其中占居主要地位,并建有寺庙和文化机构如孔庙、学宫等。都城规模较大,一般每边设三个城门,干道正对城门,有内城、宫城等几重城墙。府城州城,一般每边两个城门,道路骨架成井字形,城中有的也有王城或衙城(或称子城)。县城规模较小,通常是每边一门,道路成十字形。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图册
中国古代还有一些边防、海防城市。明代沿长城内侧,按一定的距离和防御建制,建立不同等级和规模的城和堡,如宣化、榆林、左云、右玉等;在沿海要冲也建造了一些防卫性的城镇,如威海卫、金山卫、镇海卫等。这些防御城堡如无经济上的作用,当政治形势变化而失去防御作用时,就衰落下去。中国古代在一些交通要津(如江河交汇处),出现一些商业城市,如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扬州,嘉陵江汇入长江处的重庆,汉水与长江交汇处的汉口等。这些城市,人口稠密,商业繁荣,城市布局有自发发展的倾向。城市生活中心靠近河道码头。中国古代还有少数以手工业为主要职能的城镇,如陶瓷业中心景德镇,盐业中心自贡等,这些城市布局形态也不规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简况中国古代城市有一部分是按照规划意图,平地建造起来的,如一些新建的王朝都城──隋大兴、元大都城等。它们功能分区明确,平面严整规则。另一部分城市是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优越,有雄厚的经济基础,逐渐发展或经重建、扩建而成的,如南京、成都、苏州等。有些城市由于受地形条件的限制,整个城市平面不甚规整,但内城(子城或宫城)部分则是按规划建造的,比较方正规则(图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图册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从遗址看,有王城和外郭的区分,曲阜鲁国故城城和郭呈“回”字形;燕下都遗址、邯郸赵国故城、郑韩故城是城和郭并列;临淄齐国故城则王城位于外郭内西南角。汉长安城是先建长乐宫、未央宫,然后修建城墙的,所以城市平面不甚规整。三国时期曹魏的都城邺城,虽然规模不大,但根据文献绘制的城市平面复原想象图,表明它是一个有整体规划,分区明确,以主要干道和宫殿建筑群形成中轴线布局的城市,对以后中国城市的布局影响较大。南北朝时的北魏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对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在原来东汉洛阳城的东、南、西三面扩建居住里坊和市,形成王城居中偏北的布局。隋唐长安城的规划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城市规划成就之一,公元582年由城市规划家宇文恺制定,并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城市平面为矩形,宫城居中偏北,采取严格的中轴线对称布局,影响深远。位于松花江一带的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日本的平安京和平城京都仿效隋唐长安城布局。开封城原为汴河连接黄河的漕运重镇。五代后周世宗柴荣和宋初进行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形成宫城居中的三套城墙的布局。这种布局方式影响了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的规制。元大都也是完全按照规划建设起来的都城,由城市规划家刘秉忠主持规划,采用汉民族传统的都城规划原则,布局严整对称,南北轴线与东西轴线相交于城市的几何中心。明代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成的,清代继续作为都城。它被完整地保留下来,成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杰出典范,受到举世称赞。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城市,特别是都城和地方行政中心,往往是按照一定的制度进行规划和建设的。《考工记》中对周代的城市建设制度有明确的记载。城的大小因受封者的等级而异,城内道路的宽度、城墙的高度和建筑物的颜色都有等级区分。《考工记》关于王城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图3)这些关于城市规划的原则,一般认为有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据,虽然在南北朝以前的都城规划中尚未充分体现,但对于隋唐以后都城的规划布局发生很大影响。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可以说是严格遵循上述原则的。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图册
中国古代城市一般都重视城市的选址。《管子》一书中就反对商周以来用占卜确定营邑的方法,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的原则,主张建设城市要选择依山傍水的地形,以免受旱涝之害,节省开渠引水和筑堤防涝的费用。中国一些着名的城市如西安、洛阳、开封、苏州、杭州、北京、南京等的选址,都经过周密的考虑。千百年来它们虽遭受不少天灾战祸,但经过重建、改建或扩建,仍保存至今。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网多为方格形,这种街道便于交通,街坊内便于布置建筑。汉长安城中即有集中的市,设官吏管理。唐长安城集中设置的东市、西市规模很大,按行业设肆。北宋开封城则将道路和商业结合起来,沿街设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汉长安城中就有作为居住区单位的里;唐长安的里坊有坊墙坊门,严格管制。宋以后的城市虽有里坊名称,但已无坊墙坊门。中国古代按规划建造的城市所体现的中轴线对称的平面布局,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的空间处理手法等,是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传统特征。这种布局的渊源有二:一为中国传统的内向庭院式低层建筑群所具有的主次分明,以中轴线突出主要建筑物的布局手法;二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反映封建统治阶级意图的不正不威的等级观念和秩序感。中国古代城市规划重视水源的利用和城市的绿化。北方城市如唐长安、宋开封和元大都,都因地制宜地把水流引入城内,在总体布局上把城市建筑和水面、绿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既满足了生活用水的需要,也美化和改善了环境。不少南方城市的规划更注意利用河流的舟楫之便,有的还在城中因势开辟一套与街道相辅的河道网,供交通和排水之用,形成独特的城市布局结构。古代城市的建设与园林绿化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帝王苑圃和私家园林虽为宫廷和私人所独占,但对美化城市面貌和改善城市小气候都有一定的作用。
⑥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归纳起来,有以下6条。
1.选择城址的区位原则——“择天下之中而立国”
《吕氏春秋》中关于择都的原则是:“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说明中心位置对于都城选择的重要意义。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中心位置是管理全区的最佳区位。
2.选择城址的自然背景原则——“大山之下”“广川之上”
古人对城市的给排水和防洪条件十分重视。《管子?乘马》篇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3.城市的总体布局原则———“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周礼?考工记》对“天子”所在的都城总体布局有明确的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祖庙、社稷、外朝、市场环绕皇宫对称布局,以宫为中心的南北中轴成为全城的主轴。这一布局原则对都城有深远影响。在皇宫内部,前朝后寝,“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历朝的皇宫基本上都遵循这一格局。
4.城市功能分区原则———“仕者近公”“工买近市”
《管子?大匡》篇指出“凡仕者近公,不仕与耕者近门,工买近市”。从政的住在衙门附近,从商从工的住在市场附近,“农民”住在城门附近,出入耕作方便,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时代,居住地接近工作地,可节约往返时间,有特殊意义。
5.道路布局原则——“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一轨相当周尺八尺,经涂是全城的干道,东西和南北各三条。环涂是顺城环路。野涂是城外道路。根据车流和人流密度,城市道路可分成不同等级。
6.城市规模等级体系原则——“国都方九里,公国方七里、侯、伯方五里,子、男方三里”。
⑦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概念或定义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巧妙结合;以理性规划为最高原则;城市形象争取天时、地利、人和。使城市建设趋于对称、序列,追求整体与完美,秩序与规律,和谐与统一的特点,这种高度理性美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
2.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家族聚居模式的底层院落式住宅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巨大。为分清主次尊卑,产生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这种手法由住宅组合扩展到公共建筑再扩展到城市。儒家思想(社会等级秩序)深刻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严谨、中心轴线对称规划布局。
3.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之规划理念,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之观念;充分考虑自然特色,不拘形式。
4.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
我是学这个专业的,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⑧ 中国古代城市怎么规划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巧妙结合;以理性规划为最高原则;城市形象争取天时、地利、人和。使城市建设趋于对称、序列,追求整体与完美,秩序与规律,和谐与统一的特点,这种高度理性美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
2.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家族聚居模式的底层院落式住宅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巨大。为分清主次尊卑,产生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这种手法由住宅组合扩展到公共建筑再扩展到城市。儒家思想(社会等级秩序)深刻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严谨、中心轴线对称规划布局。
3.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之规划理念,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之观念;充分考虑自然特色,不拘形式。
4.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
望采纳~
⑨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是什么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切以为统治者加强统治服务为中心。
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可以分成两个大的方向: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即使如此,两个方向的理论也都
《周礼考工记》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一部着作,它很早就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它提出的“方九里,旁三门。”;“经涂九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等基本上已经奠定了之后几乎所有城市的基本格局。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在这些城市中,城市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供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城市已经成为了一种“工具”,在其中暗含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高大宏伟的府邸和低矮简陋的普通住宅,时时都提醒着人们统治者的权威;清晰的街坊和宽广笔直的街道暗示着人们要规规矩矩,不能违背“礼”制;高大厚重的城墙固然有着防御的作用,但是它也圈住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内心世界,人们生活其中,日复一日的受到空间秩序的影响,不觉中明确了自己的社会定位,而想超越自己原有的定位,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历代城市,宫殿、官衙全都居于城市的中心位置左右,且大部分都坐北朝南,显示了统治阶级权利的至高无上。人们从一出生就开始受着各种“心理暗示”,即使将来有了巨大的权利也很少有敢于反叛的,就像《水浒传》里的宋江,即使有了和朝廷分庭抗礼的实力,它想的也是为如何为朝廷效力,时刻等待着朝廷的招安,即使知道自己被招安很可能是一个骗局,仍然义无反顾。
相比于《周礼考工记》的限制性,在《管子》一书及后世的一些有关风水的理论中则显示了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中理性、功能主义的一面,《管子》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后人假托管仲所作的政治名着。《管子》一书在很多方面对《周礼》进行了否定,在城市规划领域,《管子》主张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拘一格。要“因天时,就地利”,不为宗法封建与礼制制度所约束。所以,“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即使如此,《管子》提出的“城大而人民寡者,器民不足以守城”,同时将士农工商的居住区进行了划分:凡士者近宫、不士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等。这些都是为了加强统治者权利的至高无上、以及人们对自己地位的观念。同时,在城市与山川环境因素的关系上,《管子》也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这些理论对后世风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风水理论对于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无疑是重要的。抛开它迷信的部分不谈,风水理论反映了中国城市规划理论中“自然观”的一面。无论是“天人合一”还是“藏风得水”都说明了中国城市在选址和建设过程中对所在环境的尊重,这种尊重是基于一种科学的态度,而不是出于“礼”的考虑。历史上“风水”曾经的名字如“勘舆”和“地理”也都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虽然风水理论中也常出现一些象征主义的符号,但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就可以发现这往往是一种朴实自然观的神圣化。虽然风水讲究的是天人合一,但城市的中心建筑仍然是统治阶级,作用大部分也都是保证统治阶级的气运,保证统治的安定。例如秦朝的咸阳就运用了天体的规划思想,但咸阳城的中心枢纽仍然是统治阶级的建筑——咸阳宫,从意识上体现了帝皇的威严。还有
一些建筑的阴阳调和、景山公园的假山等等,这些虽然是为了镇住“邪气”,但主要的还是用来保证统治阶级权利的稳固,保证国泰民安。
如果说《周礼考工记》对中国政治性大城市的规划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的话,那么《管子》和“风水”理论在中小型城市的规划中发挥着更明显的影响力。但这两种规划思想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同时反映了这两种思想,其中典型的例子如南京(1949年以前)。可以说,在西方的规划思想传入或者闯入中国之前,这两种思想一直统治着中国的城市规划,虽然这两种思想在许多方面有不同的观点,但中心仍然是为统治者服务,为了加强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