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参加巴黎和会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您好!
中国北洋政府参加巴黎和会的结果是:中国政府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以抗议列强把德国在华权益——山东青岛租界转让给日本的做法。
事情的来龙去脉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为一方,英国、法国以及后来参战的日本、美国等为另一方,双方展开惨烈的战争。中国一开始保持中立,因此日本就在德国租界地山东青岛登陆,通过激战占领了青岛;后来中国北洋政府参战,宣布没收德国在华资产,取消德国在华特权,废除与德国的一切协定并断交,还派遣了大量华工到欧洲参加战地工程,支持了协约国[英法为主]的战争,为战争胜利做出了贡献。
英法曾在战争最激烈的时期,为了让中国尽快参战,承诺德国在华权益归中国接收,而且战后中国将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废除德奥在华一切特权等。美国更是表示全力支持中国废除对德奥的不平等条约,收回主权。
但到了战争结束的巴黎和会,日本先是质疑中国战胜国身份,又要求减少中国代表人数,还提出要接管德国在华权益,而其它列强为了自己的私利,准备拿中国利益为筹码与日本作交换,而北洋政府也一度准备妥协,但受到了国内人民特别是学生的强烈反对,爆发了54运动。最后,中国外交人员拒绝了在和约上签字,维护了中国的尊严。而事后,中国坚持就青岛主权与日本交涉,迫使对方不得不最终将青岛主权交还给中国,但中国也付出了代价,如双方约定,中国不得在青岛驻军、支付日本补偿款、允许日本军队在胶济铁路沿线驻军等等。巴黎和会parispeaceconference(简称ppc)
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和平会议。共27国参加,苏俄未被邀请。会议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实际上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
会议的筹备
为确立美国在战后世界的霸权,早在战争期间,美国总统威尔逊,即授命其助理豪斯组成专门机构研究战后和会问题。英国外交部也组织一批专家探讨一旦大战结束英国对和会的对策。1918年1月,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后,豪斯到达巴黎,与法、英、意等国政府首脑就召开战后和会问题进行磋商。1919年1月13~17日,英、法、美、日、意五国举行巴黎和会准备会议,背着多数国家制定了和会的议事规则。规定英、法、美、日、意五大国为有“普遍利益的交战国”,可参加和会的一切会议。比利时、中国、塞尔维亚等国为有“个别利益的交战国”,只能出席与其本国有关的会议。玻利维亚等与德国断交的国家,只在五大国认为有必要时,才得以用口头或书面陈述意见。议事规则还限定各国出席会议的全权代表的名额,五大国各5名,比利时、塞尔维亚、巴西各3名,中国、波兰等国各2名,共计70名。
会议的机构
巴黎和会自始至终在帝国主义战胜国的操纵下进行。
①大国会议,凡和会一切重大问题均先由五大国会议讨论决定。先有“十人会议”,由美国威尔逊和兰辛、英国劳合•乔治和贝尔福、法国克里孟梭和毕盛、意大利奥兰多和桑尼诺、日本西园寺公望和牧野伸显组成。“十人会议”为五大国“经常的正式会议”,和会期间共举行60多次。1919年3月26日起,“十人会议”缩减为“四人会议”,即英、法、美、意四国首脑就和会中有关欧洲问题私下协商(4月23日意首相奥兰多一时离会,由英、法、美三国首脑以“三人会议”形式控制局面)。
②和平预备会议,即27国全体会议,和会期间仅开过6次,止于形式。
③和平正式会议,协约国代表与各前敌国代表分别相会,一次是递交和约最后草案,一次为签署和约。
④委员会,和会附设有国际联盟、赔偿、领土问题、条约起草、战争责任、国际河港铁道等专门委员会52个。
会议的经过
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市内法国外交部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
1月25日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筹组国际联盟的决议。4月24日第5次全体会议通过《国际联盟盟约》。
1919年1~4月,英、法、美、日、意就制定对德和约问题进行讨论,大国间勾心斗角,争论激烈。战后德国的西部边界、萨尔区归属、德国赔偿和德国前殖民地的处理等问题均因帝国主义战胜国在分赃中各有图谋而成为和会中的难题。后经妥协,于5月7日将对德和约最后草案文本交给德国政府代表布罗克多夫-兰曹。德国曾几次对草案一些内容提出异议,但英、法等战胜国只对和约草案略做细微的改正。
6月28日在巴黎近郊凡尔赛宫镜厅举行《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签字仪式。德国外长穆勒等代表德国签字。对德《凡尔赛和约》由是成立对德国同盟国的和约在巴黎和会结束后另行签署。在中国人民的要求下,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收回战前德国侵占中国胶州湾、胶济铁路和山东的一切权利。日本竟然要求和会同意把德国的侵华权益转移给日本,并得到英、法的支持。由于美、日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的矛盾,美国对日本的侵华野心起初持暧昧态度,后日本以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和退出和会相要挟,美国转向支持日本。在五四运动浪潮冲击下,中国代表团不得不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帝国主义列强还秘密拟定了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和经济封锁计划。
中国代表向巴黎和会提出希望条件七条:
1.废除势力范围
2.撤退外国军队、巡警
3.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
4.撤消领事蚕裁判权
5.归还租借地
6.归还租界
7.关税自由权
㈡ 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为何会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众所周知,在一战结束之后,各协约国开始重新递结合约,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了《巴黎和会》,纷纷签订了《凡尔赛合约》。但是中国代表团却拒绝在合约上签字,很多朋友都认为,这是因为本该交还给中国的山东特权,被转交给了日本。但对于此时已经伤痕累累的中国来说,一个山东的主权,相比于与众列强国作对来说算不得什么。那么中国代表团敢拒绝签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在确定这一做法之后,他们首先就在会议上表达了抗议,并且将事先起草好的措辞递交给了新闻界,让世界各国的人民都了解到中国在此次会议中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同时还在各国代表中多方游说夺得了很多国家的同情。
最后在1919年6月28日这个历史性的一天,在中国代表团集体缺席的情况下,顾维钧等代表中国挺身而出拒绝签署对德合约。
这个做法一方面顺应了国内“五四运动”,的潮流,得到了国内民众的认可和舆论的支持,同时为我国在国际社会上也树立了一定程度的威严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敬。
㈢ 凡尔赛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凡尔赛条约》无视了中国的利益,从而引发了全国轰动的五四运动。
《凡尔赛条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合约,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国的势力。
1918年11月11日,双方宣布停战,在经过长达6个月的谈判后(巴黎和会),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这项条约得到了国际联盟承认,并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这也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中国代表因对会上欧洲列强处理中日青岛问题时故意偏袒日本,无视中国利益,愤而离席(转而与德国另签和约),这一事件进而引发了震动全国的五四运动。美国在国会表决时多数反对,也未签署凡尔赛条约。
(3)中国代表团对凡尔赛的态度是什么扩展阅读
《凡尔赛条约》对中国影响的具体经过: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
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理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
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合法条约。但结果,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上签字。
最终,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民众呼声,在1919年6月28日还是签订了《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
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下,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