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有什么之父,都是谁
1、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詹天佑(1861—1919)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其实还有很多领域的奠基者和领路人,小编在这里不一一列举了,他们都是国之巨匠,是让我们尊敬的人。
‘贰’ 开设了人类培育新物种先例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是谁
童第周 (1902.5.28-1979.3.30)。
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童第周认为:遗传应该是细胞核和细胞质相互作用的结果。为证实此想法,童第周与牛满江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1976年,他们加大实验难度,以蝾螈和金鱼这两种不同纲的动物进行实验,把蝾螈细胞质的核糖核酸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
结果竟有四条幼鱼像小蝾螈一样长出了平衡器。这些变异鱼被称为“童鱼”。
童鱼的诞生有力地证明了童第周的观点,开创了人类按需培养新物种的先例,对培育动植物新品种具有重大的意义。
‘叁’ 中国第一个克隆人是谁
中国第一个克隆人已经76岁了,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一手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并且也是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他就是原中科院副院长童第周先生,童第周是浙江鄞县人,出生于1902年的一个农民家庭里。
很早的时候童第周的父亲就去世了,为此这对于原本就极为穷苦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之后的童第周一直靠兄辈们在抚养他。
而童第周也确实没有辜负家人们对他的期望,1918年,16岁的童第周成功考上了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没多久之后有考上了宁波效实中学,可是没多久之后因为家中的大哥生病的缘故,童第周不得不选择暂时放弃上大学,然后回到老家去照顾家里。
‘肆’ 中国20位之父有哪些
1.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1930年9月),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研究开发杂交水稻开发者,也被誉为“世界第一杂交水稻之父”。也是他让我们不再挨饿。
2.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
钱学森(1911年12月)出生于上海,逝世于2009年10月31日。他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导弹和卫星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曾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是他让我们不再受欺负。
3.于敏——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1926年8月16日)出生于河北宁河县芦台镇,逝世于2019年1月16日。毕业于北京大学,核物理学家。对中国核武器发展到国际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先后获得自然科学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他让我们的技术发展得到认可。
4.钱三强——中国原子弹之父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出生于浙江绍兴,毕业于清华大学。逝世于1992年6月28日。核物理学家。原子能科学事业创始人“两弹一星”元勋。曾获得“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是他不在让我们被动挨打。
5.孙家栋——中国卫星之父
孙家栋(1929年4月)出生于辽宁瓦房店市。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他长期领导我国人造卫星事业,是“两弹一星”“国家最高科技奖”“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曾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获评“航天科技事业创新推动者”。是他把我国卫星更上一层楼。
6.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
黄旭华(1926年3月)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红海湾区田墘镇。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他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代核潜艇,为中国海基核力量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卓越贡献。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7.南仁东——中国天眼之父
南仁东(1945年2月)出生于吉林辽源,逝世于2017年7月15日。毕业于清华大学。他是天文学家,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主要研究“射电天体物理”和“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曾获“全国创新争先奖”改革先锋称号。
8.束星北——中国雷达之父
束星北(1907年10月1日)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县头桥乡,逝世于1983年10月30日。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其毕生致力于中国教育事业与科学研究,为开创中国海洋物理研究做出了贡献。
9.钱伟长——中国力学之父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出生于江苏无锡,逝世于2010年7月30日。毕业于多伦多大学。世界着名科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兼长应用数学、力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10.王大珩——中国光学之父
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出生于日本东京,江苏吴县人,逝世于2011年7月21日。毕业于清华大学。他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国防光学工程事业,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大型光测设备,在雷射技术、遥感技术、计量科学、色度标准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
11.卢鹤绂——中国核能之父
卢鹤绂(1914年6月7日)出生于辽宁沈阳,逝世于1997年2月14日。毕业于燕京大学。主要从事理论物理和核物理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公开估算铀235原子弹和费米型链式裂变反应堆的临界大小的简易方法及其全部原理。建立了流体的容变黏滞弹性理论并对经典流体力学基本方程做了多项推广。
12.王选——中国激光照排之父
王选(1937年2月5日)出生于上海,江苏无锡人,逝世于2006年2月13日。毕业于北京大学。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13.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逝世于1985年6月12日。毕业于金坛县立初级中学。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
14.钱天白——中国互联网之父
钱天白(1945年)出生于江苏无锡,逝世于1998年5月。我们能够享受到今天网络带来的方便,实在是应该感谢钱天白教授的付出。是他,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从此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是他代表中国正式注册登记了中国的顶级域名CN。
15.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西关,逝世于1919年4月24日。毕业于耶鲁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如今能享受四通八达的铁路运输,都是詹天佑教授付出得来的。詹天佑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16.童第周——中国克隆之父
童第周(1902年5月28日)出生于浙江省鄞县东乡童家岙,逝世于1979年3月30日。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
17.饶斌——中国汽车工业之父
饶斌(1913年)出生于吉林,逝世于1987年。毕业于同济大学。饶斌原名叫饶鸿熹,中国汽车工业的奠基人。曾任中共吉林市委书记、吉林省委委员、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厂长、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院长、第一二汽车制造厂党委书记,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国汽车工业公司董事长。
18.茅以升——中国桥梁之父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出生于江苏丹徒,逝世于1989年11月12日。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康乃尔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中国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曾主持修建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
19.梁思成——中国当代建筑之父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广东新会人,逝世于1972年1月9日。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着名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20.刘广志——中国钻探之父
刘广志(1923年3月11日)出生于北京,逝世于2014年11月19日。毕业于焦作工学院。探矿工程专家,新中国地质部门探矿工程奠基人,是我国涉足石油、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钻探、掘进工程专家,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
‘伍’ 把有关童第周的信息传给
童第周,英文名Tung TC(1902年5月28日--1979年3月30日),浙江省鄞县塘溪镇人。着名生物学家、教育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动物研究所所长。192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1927—1930年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前身)自然科学院生物系助教,后长期在山东大学任教。1951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
他是卓越的实验胚胎学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
童第周,字蔚孙,1902年5月28日出生于浙江鄞县童村,一个农民家庭。幼年丧父,家境清贫,靠兄辈抚养,1918年入宁波师范,学习勤奋,成绩优良,后考入宁波效实中学三年级为插班生,1922年毕业于宁波效实中学。
1922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192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同年由中央大学生物系主任蔡堡推荐,到南京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1] 生物系任助教。[2]
1930年到比利时的布鲁斯尔自由大学留学。
1931年“九·一八”后,日本侵略军开始对中国东北大举进攻,那时童第周正在比利时留学,他出于爱祖国和自觉抗日的热情,带头到日本驻布鲁塞尔使馆进行抗议,受到比利时警方的威胁。
1933年底,他不顾日本侵略军即将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危险,毅然放弃了在国外可以安心工作和生活的条件,于1934年底回国。
1934年获布鲁斯尔自由大学博士学位,后到英国剑桥大学作短期访问并于年底回国,任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山东大学内迁到四川万县。
1938年辗转到重庆,先后任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同济大学生物系教授和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他任山东大学动物学系教授、系主任。
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应美国洛氏基金会邀请到美国耶鲁大学任客座研究员, 于1949年3月回到国立山东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继续担任山东大学动物系教授兼系主任。
1950年他授聘兼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1951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
195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并任生物地学部副主任。
童第周(2张)
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长,1959年该所扩建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他仍任所长。1960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分为生物学部和地学部,他任生物学部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1977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细胞遗传学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
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在将近50年的科学研究中,他一直从事实验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是中国实验胚胎学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还担任第三届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1979年3月30日于北京病逝
克隆之父
1950年,经童第周提议,中国科学院在青岛设立海洋生物研究室,这一年,他48岁。1934年从比利时回国已经整整16年了,最好的年华都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里过去,年近半百,童第周终于有了一间安宁的实验室。那时海洋生物研究室在青岛市莱阳路28号,大楼里那间十平方米的办公室兼实验室是童第周最喜欢呆的地方。他在20世纪30-60年代,利用青岛文昌鱼、海鞘和鱼类为材料,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胚胎学研究。他系统地研究了在生物进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脊索动物文昌鱼卵子发育的规律,精确地绘制了器官预定形成物质的分布图,证明了文昌鱼分裂球具有一定的调整能力等,为进一步确定文昌鱼在分类学上的地位提供了重要证据。这些研究成果至今是科学文献中的精品,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我国“克隆”技术之先河,童第周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克隆之父”。
山东大学副校长
1951年童第周任山东大学副校长。这个时期,承担着繁重的行政和科研任务的童第周,仍坚持给学生上课,教室里满堂的学生,倾耳静听着童第周新颖的内容、高深的理论、富有哲理的学术思想。童第周不但向学生传授了科学知识,而且他那光辉的学术思想、求实的科研作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感染着每一个学生,成为他们一生用之不尽的财富。童先生培养了一大批事业的接班人,他的学生和学生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他们走在学科的前沿,传承着先生的事业。
卵质对个体发育的重要性
童第周
童第周一生致力于实验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的研究。1930~1934年,童第周在比利时的比京大学布拉舍实验室,在对棕蛙卵子受精面与对称面的关系的研究中,证明了对称面不完全决定于受精面,而决定于卵子内部的两侧对称结构状态。在对海鞘早期发育的研究中,证明了在受精卵子中已经存在着器官形成物质,而且有了一定的分布,精子的进入对此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他观察到内胚层和外胚层似乎有相当的等能性,而且吸附乳头和感觉细胞的形成依赖于外来因素,说明了卵质对个体发育的重要性。这项研究成果是具有开创性的,使他成为了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3]
对文昌鱼的研究
文昌鱼在生物进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脊椎动物的祖先。童第周领导的研究小组首先在青岛解决了文昌鱼的饲养、产卵和人工授精的技术,为系统研究文昌鱼的胚胎发育奠定了基础,并利用显微技术对文昌鱼胚胎发育机理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对文昌鱼卵的发育能力提出了很重要的修正意见,在国际上受到重视。童第周等所证明的文昌鱼卵这些早期发育特点,进一步论证了文昌鱼在进化上的地位是介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这方面工作也支持了他后期关于核质关系研究的论据。他在两栖类(蟾蜍和黑斑蛙)胚胎发育的研究中,明确指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从而证明这种感应能力是由一种未知的化学物质,通过细胞间的渗透作用,诱导和决定胚胎纤毛的运动方向。
对鱼类胚胎发育能力和细胞遗传的研究
童第周
童第周对鱼类的胚胎发育能力和细胞遗传的研究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40年代开始的实验结果中就证明了在金鱼的卵子中,赤道线以下植物性半球的一边,卵子含有一种有关个体形成的物质,它在发育的早期由植物极性逐步流向动物极性,是形成完整胚胎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他在这方面的论文是鱼类实验胚胎学方面的重要历史文献。[4]
在研究细胞核与细胞质的关系时,他发现不仅仅是细胞核来决定细胞质发育方向,而是细胞质也决定细胞核的命运,核与质之间不是彼此完全孤立 ,而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构造上它们可以互相沟通,在功能上它们可以互相诱发和抑制。这便是被称谓的:核质关系理论。
他还和美籍华裔科学家牛满江合作,探讨鲫鱼和鲤鱼的信息核糖核酸对金鱼尾鳍的影响。结果证明,这种核糖核酸能诱导金鱼尾鳍的双尾变成单尾等。从而开拓了在发育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中一个非常值得进一步探索的研究领域。
3相关故事编辑
少年立志
少年童第周——效实中学的两个“第一”
童第周慢慢长大了,他的几个哥哥深明大义,将小童第周送入了可供食宿的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读书。
童第周的大哥希望童第周努力学习,将来有出息,回家乡帮助哥哥办学。已经开阔眼界的小童第周此时心中已有另一番高远的志向,要进当时省内名望极高的宁波效实中学读书。大哥为小弟有志向感到高兴,又为小弟感到担心。小童第周坚决地告诉哥哥们:“我一定能考上效实中学!”小童第周一丝不苟地进行备考,一家人也全都动员起来,支持他。善良的老母亲经常在半夜时分悄悄起床,隔着窗户静静地注视着儿子房间的烛光……
小童第周终于考取效实中学,成为三年级的插班生,可是他的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成绩单,小童第周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很快,童第周所在的寝室传出了“小童第周不顾学习,经常谈恋爱到深夜”的新闻,引起了关心他的同学和老师的担忧。一天深夜,教数学的级任陈老师办完事情回到学校,发现在昏黄的路灯下有个瘦小的身影在晃动,陈老师想:“深更半夜的,谁还不回寝室就寝呢?”陈老师带着疑问走过去一看,原来是童第周正在借着路灯光演算习题。“这么晚了你怎么还不回寝室休息呢?”“陈老师,我要抓紧时间把功课赶上去,我不要倒数第一名。”陈老师望着童第周瘦小的身躯,关心地劝童第周回去休息,可是走出不远,童第周又站在路灯下捧着书本读了起来。陈老师被深深地感动了,他深深地理解童第周的志气,为自己有这样的学生感到自豪。
第二天,陈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郑重地辟谣:“我明确地告诉大家,童第周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凡事不要靠推测下结论,更不要用流言去中伤别人。特别是对于一个勤奋好学的人,更不能这样!”陈老师严肃地说,“我亲眼目睹了童第周熄灯后还在昏暗的路灯下专心致志地演算习题。他太辛苦,太勤奋了!他值得全体同学学习!”陈老师最后提高了嗓门,“不错,童第周曾经是全班成绩最差的,但一个人的成绩不能仅仅用一次考试分数来判定。衡量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最终要看他如何走自己的奋斗之路!”
期末考试到了,童第周又成了全校关注的对象。他终于靠自己刻苦的努力,使各科成绩都达到了70分,其中几何得了满分,引起了全校的轰动。
在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关心下,到高三期末考试,他的总成绩名列全班第一。校长陈夏常无限感慨地说:“我当了多年校长,从来没有看到过进步这么快的学生!”
后来童第周回忆自己童年的时候感慨地说:“在效实的两个‘第一’,对我一生有很大影响。那件事使我知道自己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
1924年7月,童第周在哥哥的支持下,考入复旦大学,从此,他开始了追求科学,献身事业的漫漫求索之路……
初露头角
童第周出生在一个偏僻山村里,他的心就注定要随着中国的苦难跳动,他的步履也注定要在民族复兴的坎坷中奔波。
1930年,28岁的童第周从复旦大学毕业,得到一次出国留学的机会,在哥哥和新婚妻子叶毓芬的资助下,毅然登上了开往比利时的列车。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大学,童第周的留学生活十分清苦,瘦小的他沉默地在生物学的天地里拼搏进击着。那段时间,他的导师达克教授正在做青蛙卵子试验,需要把卵子外面的一层薄膜剥掉。在显微镜下,达克教授和助手们怎么也去不掉那层膜。童第周说:我试试吧。童第周到显微镜下拿针把卵膜刺一下,卵瘪下去了,一下就剥开了。达克教授对这个学生所表现出的生物学天份感到欣喜万分。1931年夏天,他带着这位心爱的学生来到着名的科研中心法国海滨实验室,这次,要为直径不到十分之一毫米的海鞘卵子做外膜剥离,童第周再次顺利完成,让云集此地的国际同行十分钦佩。
水滴石穿
童第周,1902年5月出生在宁波鄞县塘溪镇童村。这是一片山清水秀,人才辈出的土地。童第周的父亲是村里的私塾先生,在这个小山村里,他家还称得上 “书香门第”。童第周小时候好奇性强,脑子里好像装满了“为什么”似的。一天,他在屋檐下的阶沿上玩“跳房子”的游戏,突然发现石板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行手指头大的小坑。咦,这是谁凿的呢?凿这一溜小坑有什么用呢?他把父亲从屋里拉出来接连问了几个为什么?父亲一看笑着说:“小傻瓜,这些坑不是人凿的,是檐头水滴出来的!”童第周不相信,把小脑袋一歪:“爸爸骗人!檐头水滴在头上一点不疼,它还能在那么硬的石板上敲出坑来?”他父亲耐心地解释道:“一滴水当然敲不出坑来,但是,长年累月不断地滴,不但能滴出坑来,而且还能敲穿洞呢。古人老话‘滴水穿石’呀!”
童第周对这个道理虽似懂非懂,却十分惊奇。终于等到了一场大雨来直接证实父亲的话,他静静地坐在门槛上,看檐头水一滴一滴地滴在石板上,多么齐心,多么顽强,他心想,年长日久,自然水滴石穿了。于是逐渐领悟了父亲的话。
“水滴石穿”,这是父亲对童第周的勉励,而事实上,童第周就是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种精神,他抓住每一分钟、每一秒钟,以顽强的毅力向着科学的顶峰登攀。
在私塾里,童第周只学了一些文史方面的知识,这远不能满足童第周对知识的渴求。因为家境不好,没钱供他上学,所以,尽管童第周十分盼望有一天能走进学校,与同伴们一起学习,可是不行。直到他17岁那年,在哥哥的帮助下,他才进入了宁波师范预科班。这里不用交学费,还管食宿,穷人家的孩子能在这儿上学,是很幸运的。童第周十分高兴,他抓住这个得之不易的机会,刻苦学习,不放过一分一秒。因为以前只是在私塾里学过一点文史知识,没有一点数理方面的基础,所以童第周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但他并不气馁,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他要赶上别人。
不仅如此,在他内心深处,还为自己确立了更高的目标——他要考效实中学。该校是当时宁波第一流的学校,毕业生一般都能进大学。多少达官贵人,以自己的子弟在效实中学就读为荣!效实中学对英语要求很高,还十分重视数理基础,而这几门课恰恰是童第周的薄弱环节。而且,他从未学过英语。自从确立了要考效实中学的目标后,童第周更加用功了。他开始自学英语,常常学到深夜。哥哥被童第周的决心所感动,答应供他上学,还请在宁波的朋友为弟弟打听效实中学的招生情况。
哥哥的朋友从宁波给童第周带来了不利的消息:效实中学这次不招一年级新生,只招到三年级插班的优等生。哥哥想:就童第周的基础来说,本来考一年级就已经很费劲了,却只招三年级插班生,这可怎么办呢?哥哥犹豫不决,就去与童第周商量。听到这个消息后,童第周仍不改初衷,他一定要进效实中学,于是,他决定去考插班生。
靠着“水滴石穿”的精神,铁杵也能磨成针。童第周考取了效实中学三年级,只不过成绩是倒数第一。一年以后,童第周从倒数第一变为顺数第一,几何成绩从入学时的不及格变为一年后的100分!后来,童第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复旦大学,成为复旦的高材生。毕业以后,他又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比利时大学留学。1934年获博士学位,这时他32岁。
昂贵显微镜
抗日战争期间,童第周一家来到了四川的一个小镇上。他们一家人靠着少得可怜的薪水生活。当时,童第周在一所大学教书,教书之余,童第周还继续着他的胚胎学研究工作。
要研究胚胎学,光靠空想不行,必要的实验是少不了的。做实验就得有实验设备,可上哪儿去弄这些设备呢?为此,童第周吃不香、睡不着,科学研究是他生命中最大的事情,不能搞科学研究就像要了他的命一般的难受。看着童第周的那股难受劲,全家都为他着急。
一天,童第周从外面回来,满面春风,他兴冲冲地告诉夫人叶毓芬,说他发现了一个宝贝。很长时间没见到过丈夫笑脸的夫人感到很奇怪,什么事值得丈夫这样高兴?她问道:“什么宝贝?”“我见到了一架显微镜,还是双筒显微镜!”“在哪儿?”夫人也激动起来,要知道,显微镜是进行胚胎学实验最主要的仪器,有了它,就可以做实验了。“在镇上的旧货摊上。”童第周边回答,边拉着夫人出门,他要让她和自己一起享受发现“宝贝”的喜悦。两人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旧货摊,果然,一架旧的双筒显微镜摆在那儿,似乎正在向他俩招手。
“请问,这架显微镜要多少钱?”
“六万块。”夫妇两人吃了一惊,这么贵?这个价钱相当于两人两年的薪水。
“这么贵?能不能便宜点?”
“不行,你们看,这还是德国货。”
老板打量着他们,凭经验断定,他们是真心想买的,所以要价比较高。
没办法,两人只好空手而归。梦寐以求的东西,就放在眼前,可是又不能得到。晚上,他们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觉。
第二天,两人又到了旧货摊前,跟昨天一样,显微镜还在那儿。可唯一不同的是,老板居然还涨了价,要卖“六万五千块”了,理由是物价飞涨,昨天和今天的钱就是不一样。
同样,他们又是空手而归。接连几天,他们一趟又一趟地往旧货摊上跑,生怕心爱的显微镜被别人抢走。老板很不耐烦,后来干脆不理他们了。
夫妇俩下定决心,为了搞科研,这台显微镜非买不可。家里实在是没有钱,他们就开始到处向亲友借钱,还变卖了不少衣服。“可是,我们说不定多少年都还不清这笔债呀!”夫人担心地说。“为了事业,宁可一辈子受苦!”童第周回答。
他们终于凑齐了65000元,买回了这台显微镜。
有了显微镜,就可以做实验了。可是,新的困难又来了。用显微镜时,必须要有灯光照明或者要有很明亮的阳光照明。童第周住的屋子又小又暗,因为是抗战时期,常常停电,怎么办呢?童第周想尽了办法,他和同事们把显微镜放在窗台上,阳光好的时候利用阳光照明,阳光不好又停电时,就用干电池作电源照明或用煤油灯照明。
显微镜的问题解决了,对于其他设备,他们就因陋就简,比如说,用茶杯、废弃的玻璃瓶、碗等来代替玻璃器皿。他们在外人看来没有什么用的瓶瓶罐罐中,做着科学实验,探索着生命的奥秘。
童鱼
春天,大地复苏,是金鱼繁殖的季节,为了探索生物遗传性状的奥秘,年过花甲的童第周,开始了新的探索。他选择了金鱼和鲫鱼作为他的实验材料。实验室里,童第周坐在实验台前,助手们在实验室里紧张地忙碌着,做着实验前的准备。这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就要打响的时刻,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童第周想通过这个叫做核酸诱导的试验来验证他自己在科学研究上的设想。金鱼排卵了,排出的受精卵比芝麻还小!
一场紧张的战斗开始了,助手们把他们已经提纯过的鲫鱼卵的核酸,迅速送到童第周的手边,童第周用他那灵巧的双手将这些核酸注入了金鱼受精卵的细胞质内。他想看看鲫鱼卵的核酸对金鱼的受精卵是否有影响,看看由这种金鱼受精卵长大而成的金鱼的性状是否会发生变化。
从清晨到下午两点,8个小时过去了,实验在一批接一批地进行,坐在实验台前的童第周,已经是腰酸背疼、饥肠辘辘了。但是,他还是顽强地坚持着,一丝不苟地操作着。助手们都看不过去了,要知道,童第周已是 60高龄的人了啊!
“童老,您休息一会儿吧!”一位助手忍不住说道。童第周摇摇头说:
“应该记住,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而且,你们不是和我一样忙吗?”童第周就是这样,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助手们每人一个实验记录,他都要亲自过目。他常以“认真是成功的秘诀,粗心是失败的伴侣”来勉励他的助手。后来,助手们都成了他的亲密的朋友。
不久,这些由动过手术的受精卵产生的金鱼慢慢长大了,奇迹也出现了。童第周和他的助手们惊喜地发现,一些金鱼出现了奇妙的变化:在发育成长的320条幼鱼中,有106条由双尾变成了单尾,金鱼表现出鲫鱼的尾鳍性状!这些鱼既有金鱼的性状,又有鲫鱼性状。这说明,从鲫鱼卵中提取的核酸对改变金鱼的遗传性状起着显着的作用。这也说明并不只是细胞核控制生物的遗传性状,细胞质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验的成功,证实了童第周的设想。童第周的脸上露出了成功后的喜悦之情。这种单尾的金鱼就是诗人赵朴初所称誉的“童鱼”。“童鱼”,它是童第周汗水、意志和心血的结晶。它的身上凝聚着童第周的智慧和求实精神,是童第周在探索真理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后来,童第周还采用了亲缘关系更远一些的种类,来作类似的实验,也获得了成功,从而更有力地证实了他的设想。
毅然回国
1934年,童第周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并在科学实验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达克先生告诉他,再等一年,写一篇论文,就可再得一个特别博士。但童第周想:“要搞工作,应该回祖国去搞;有成绩,为什么要给别的国家?”就这样,童第周放弃了“特别博士”学位,毅然回到了祖国。回国后,童第周夫妇一同到国立山东大学任教,走上了科学报国、科学兴国的道路。
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国立山东大学面临着流亡。正在香港从事研究的好友曾呈奎给童第周发来邀请信,让他到香港当教授,童第周回信说:我的工作到处可以就地取材,就不去了。那时战火不断蔓延,童第周带着妻子儿女在兵荒马乱中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命运。学校停办后,1941年11月童第周受聘于同济大学。动荡的日子里,他在经典胚胎学基础理论研究上取得很大突破,引起国际瞩目。童第周与他的合作者揭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他们在两栖类胚胎发育的研究中,发现纤毛运动方向的决定时间在原肠期和神经板初期,证明外胚层纤毛运动的方向决定于中胚层和内胚层,而且这种感应能力在个体发育中是沿着胚胎的前后轴从头到尾逐渐减弱的,表明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他们还证明这种感应能力是由一种未知的化学物质引起的,这种化学物质通过细胞间的渗透作用,诱导了胚胎纤毛的运动方向。就连国际学术界也公认童第周是脊椎动物实验胚胎学的世界权威!
1945年8月,童第周和全国人民一起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抗战胜利。1946年,国立山大在青岛复校,童第周回青岛参加复校工作,并任生物系教授、系主任,他的夫人叶毓芬在同系任教。然而已经爆发内战的中国,依然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试验桌。1947年6月,国立山大学生不满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倒行逆施,掀起“反饥饿、反内战”的示威游行和签名运动。童第周第一个在抗议书上签了名,坚决站在学生一边。就在家门口,童第周亲眼目睹了国民党特务对学生的暴行。童第周被深深激怒了,他组织教授到警备司令部要求放学生,否则罢教。迫于外界的强大压力,国民党政府不得不释放了被捕学生。有人告诉童第周,他被特务列入了黑名单,童第周只是淡淡一笑。在浓浓的黑暗中,他热切地盼望着光明早日到来。
1948年,童第周应美国洛氏基金会邀请到耶鲁大学任客座研究员。1949年,中国即将解放前夕,童第周拒绝了耶鲁大学的高薪挽留,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的最大愿望是让中国快些富强起来!现在中国看到了希望,我得赶快回国去!”他克服了种种阻力,在迎接新中国成立的隆隆炮声中,再次回到了国立山东大学。1949年10月1日,在青岛,童第周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彻天地。
‘陆’ 中国着名科学家的故事有哪些
中国着名科学家的故事有:
1、钱三强
他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和奠基者之一。他凭借一股“牛劲”开创了祖国的原子能事业,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精心组织者和策划者,和妻子何泽慧一起被西方国家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柒’ “中国克隆之父”是谁
“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
童第周(1902.5.28-1979.3.30),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捌’ 中国着名科学家的故事有哪些
中国着名科学家的故事有:
1、钱学森:他是中国航天之父、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他用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精神,践行了科学救国、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
2、邓稼先:他是“两弹”元勋,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升腾在大漠的蘑菇云,如一把利剑,啸出了我国国防科技的最强音!遇到困难时,他总是身先士卒;遇到危险时,他愿以身许国。
3、钱伟长:他是我国近代力学和应用数学的奠基者之一,杰出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是他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昌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生动的诠释。
4、李四光:他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的开拓者、中国地质力学学说的创始人。在他的指导下,我国不仅成功地找到了铀矿,保障了“两弹”的成功研制,还相继发现了油田,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5、钱三强:他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和奠基者之一。他凭借一股“牛劲”开创了祖国的原子能事业,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精心组织者和策划者,和妻子何泽慧一起被西方国家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6、华罗庚:他是卓越的人民数学家,我国理论数学、应用数学和计算机事业的元勋。他用钟爱的数学事业,忠实地履行了自己的誓言:生时勤奋发,不负为人民。
7、苏步青:他是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我国现代数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毕生事业一教鞭”,他严谨治学,诲人不倦,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数学人才。他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令世人敬仰。
8、陈景润:在日本出版的《100个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一书中,只提到了两位中国人,一位是祖冲之,另一位就是陈景润。他是伴青灯孜孜矻矻而无怨,处清贫默默求索而无悔,一位醉心于摘取数学皇冠上明珠的行者。
9、竺可桢:他是我国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先行者。他在浙大倡导“求实”精神,“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教学主张,使浙大被世人誉为“东方剑桥”。
10、童第周:他是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他鞠躬尽瘁,将自己的一生无私奉献给了中国的生物科学和海洋事业,真正实践了他“有生之年,为国家、为人民多做工作”的入党誓言。
‘玖’ 童第周是我国实验胚胎学奠基者之一
1927年,童第周毕业于复旦大学。童第周(1902.5.28-1979.3.30),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1927年,童第周毕业于复旦大学,后在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任教;1934年起,在山东大学、中央大学、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等任教;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1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长;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童第周通过对两栖类和鱼类的研究,揭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通过研究文昌鱼的个体发育和分类地位,在对核质关系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1963年首次完成鱼类的核移植研究,为20世纪70、80年代国内完成鱼类异种间克隆和成年鲫鱼体细胞克隆打下基础。
‘拾’ 中国20位之父有哪些
1、中国铁路之父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男,汉族,字眷诚,号达朝。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上饶市婺源县),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故居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
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
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