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茶具介绍
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既有实用价值,又富艺术之美。所以,驰名中外,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青睐。在中国饮茶的发展史上,无论是饮茶习俗,还是茶类加工,都经历了许多变化。作为饮茶用的专用工具,必然也有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主要的茶具种类如下:
1.陶土茶具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就已崛起,成为别树一帜的优秀茶具,明代大为流行。紫砂壶和一般的陶器不同,其里外都不敷釉,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抟制焙烧而成。由于成陶火温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经久使用,还能汲附茶汁,蕴蓄茶味﹔且传热不快,不致烫手﹔若热天盛茶,不易酸馊﹔即使冷热剧变,也不会破裂﹔如有必要,甚至还可直接放在炉灶上煨炖。紫砂茶具还具有造型简练大方,色调淳朴古雅的特点,外形有似竹结、莲藕、松段和仿商周古铜器形状的。《桃溪客语》说阳羡(即宜兴)瓷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等价。可见其名贵。明文震享《长物志》记载: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2.瓷器茶具
我国茶具最早以陶器为主。瓷器发明之后,陶质茶具就逐渐为瓷器茶具所代替。瓷器茶具又可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1)白瓷茶具:白瓷以景德镇的瓷器最为着名,其它如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门的茶具也各具特色。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北宋景德三年(公元1004年)真宗赵恒下令在浮梁县昌南镇建办御窑,并把昌南镇改名为景德镇。到元代,景德镇的青花瓷闻名于世,并远销国外。(2)青瓷茶具:青瓷茶具晋代开始发展,那时青瓷的主要产地在浙江,最流行的一种叫鸡头流子的有嘴茶壶。宋朝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达到了鼎盛时期,生产各类青瓷器,包括茶壶、茶碗、茶盏、茶杯、茶盘等,瓯江两岸盛况空前,群窑林立,烟火相望,运输船舶往返如梭,一派繁荣的景象。(3)黑瓷茶具:宋代福建斗茶之风盛行,斗茶者根据经验认为建安所产的黑瓷茶盏用来斗茶最为适宜,因而驰名。宋蔡襄《茶录》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这种黑瓷兔毫茶盏,风格独特,古朴雅致,而且瓷质厚重,保温性能较好,故为斗茶行家所珍爱。
3.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始于清代,主要产于福建福州一带。福州生产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有宝砂闪光、金丝玛瑙、釉变金丝、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银等品种,特别是创造了红如宝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艺以后,更加鲜丽夺目,逗人喜爱。
4.玻璃茶具
在现代,玻璃器皿有较大的发展。玻璃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态各异,用途广泛。玻璃杯泡茶,茶汤的鲜艳色泽,茶叶的细嫩柔软,茶叶在整个冲泡过程中的上下穿动,叶片的逐渐舒展等,可以一览无余,可说是一种动态的艺术欣赏。特别是冲泡各类名茶,茶具晶莹剔透,杯中轻雾缥缈,澄清碧绿,芽叶朵朵,亭亭玉立,观之赏心悦目,别有风趣。而且玻璃杯价廉物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玻璃器具的缺点是容易破碎,比陶瓷烫手。
5.金属茶具
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制作的茶具,尤其是锡作为贮茶器具材料有较大的优越性。锡罐多制成小口长颈,盖为筒状,比较密封,因此对防潮、防氧化、防光、防异味都有较好的效果。唐代时皇宫饮用顾渚茶,金沙泉,便以银瓶盛水,直送长安,主要因其不易破碎,但单造价较昂贵,一般老百姓无法使用。
6.竹木茶具
在历史上,广大农村,包括产茶区,很多使用竹或木碗泡茶,它价廉物美,经济实惠,但现代已很少采用。至于用木罐、竹罐装茶,则仍然随处可见,特别是作为艺术品的黄阳木罐和二簧竹片茶罐,既是一种馈赠亲友的珍品,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中国历史上还有用玉石、水晶、玛瑙等材料制作的茶具,但总的来说,在茶具史上仅居很次要的地位。因为这些器具制作困难,价格高昂,并无多大实用价值,主要作为摆设,用来显示主人富有而已。
‘贰’ 建盏喝茶的好处是什么
建盏喝茶的好处有恒温储热,提升品鉴口感、具有软化水质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养生保健作用、具有很好的保鲜效果、修身养性,乐在其中。
建盏泡茶的功能是保温与活水作用的综合效果,用建盏品茗,会让人感觉水乳交融,甘润顺滑,茶性十足,韵深味浓,暗香涌动。用建盏喝茶,可以长时间保温蓄热并提高茶汤的碱性,保证了茶水的口感更佳,并更可激发和提升茶的香气,充分达到品茗效果和极致的软滑甘甜顺口感。
经由建无论是盛白酒、啤酒、红酒、开水、矿泉水、咖啡等液体饮料来喝,口感亦更加甘纯美味。
经常用建盏喝茶,茶水质会变得柔软甘甜无比,起到了活冰软水顺口的功效,故用建盏品茗和用铁壶煮水、用银壶煮水,皆具有异曲同工之功效。
简介
为什么建盏可以迅速将水软化
科学研究表明,我们在建盏上发现了一种新生物质,它叫永磁,这种物质可以使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提高20倍,而把水放入建盏中,永磁可以使水立即磁化,使水的钙镁离子分解成小分子团,从而使水变得绵软清甜。
建盏提升口感的能力,许多盏友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建盏所盛的液体,无论是白酒、啤酒、红酒、开水、矿泉水、咖啡等,口感都会变得更加的甘醇自然。
建盏泡茶的功能是保温与活水作用的综合效果,用建盏品茶,会让人感觉到水乳交融,甘润顺滑,茶性十足,韵深味浓,暗香涌动,并且茶盏也会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建盏的养生保健功效,建盏的高含铁量在使用过程中能不断的释放二价铁离子,又能吸附水中的氯离子,这些微量元素很容易被人体吸收,从而增加血红蛋白的载体及红细胞的功能执行。
用建盏饮茶可预防贫血、高血压,能调节人体中枢神经,达到舒缓的作用。此外对平衡内分泌系统也有功效,可将细菌吸附,抑制细菌赖以生存的环境,起到杀菌的作用。因此,茶友们让我们拿起一只建盏饮茶,一起来感受建盏饮茶的独特魅力吧!
建盏
建盏,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建盏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且多为圈足且圈足较浅,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称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数为实足(主要为小圆碗类)。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建盏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小圆碗归入小型敛口碗类。
敞口碗,口沿外撇,尖圆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状,俗称“斗笠碗”。2016年12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建盏”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叁’ 日本茶盏和中国茶盏哪个性价比高
日本茶盏和中国茶盏的性价比相比较来说个人认为当然还是中国的茶盏性价比当然要比日本的茶盏性价比要高了
‘肆’ 中国建盏创造了哪些奇迹
建窑建盏,是天工与人巧的结合,是宋人审美与饮茶趣味的集中表现。随着时代的变迁,建盏的辉煌沉睡了几百年。但它创下的奇迹,并不会被岁月消磨,反而随着时间流逝,更具传奇色彩。
第一奇:宋代第一茶器,一国之君为其背书
建盏在宋代的风靡,可以说到了文人雅客人手一只的程度,自上而下,每个阶级都对建盏激赏有加。苏轼、欧阳修、陆游等两宋文豪名士,都在饮茶的诗文中,留下了歌颂建盏的诗句,记录他们以茶、以盏会友的事迹。
大学士蔡襄在《茶录》中,第一次给建盏做了极为广泛的宣传。甚至连一国之君宋徽宗,都在《大观茶论》里对建盏推崇有加。皇帝的背书,对于一只小小的茶碗,可以说是最高规格的待遇,举世罕见。
第二奇:世界上最长的龙窑
宋代建窑遗址,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遗址堆积散布于水吉镇池中村、后井村周围的芦花坪、大路后门、源头坑、牛皮??、营长??(又名社长埂)、庵尾山(又名庙尾山)等处山坡上,范围达12万平方米。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大路后门的最长龙窑
第三奇:以盏制霸的建窑
而建窑鼎盛时期的大型龙窑,如此大规模的匣钵装烧,烧制的器型居然绝大部分都是茶盏!光靠茶盏,就能够养活这么大规模的烧造,而且还是在柴烧成品率极低的情况下,可见宋代精品建盏的奢侈与市场之大。
从青瓷改烧黑瓷,并且成为几乎专门烧黑瓷茶盏的窑口,这一现象在同时代其他窑口是难以见到的。
第四奇:每只建盏都是独一无二的
同样的釉料,同样的胎,进窑之后因为温度、气氛等因素的微妙差距,出窑后会形成截然不同的釉色。兔毫、油滴就有各种形态,乌金釉也常有隐约的结晶出现,其他杂色釉更是数不胜数。
而且因为建盏施釉厚,在高温下受热与重力影响流动,每只盏的流釉情况也不一样。所以宋代建盏和继承宋代烧法的正宗现代建盏,每只都是独一无二的!连工匠自己都不能预料,究竟上天会赋予自己的作品怎样的外观。
第五奇:黑釉之风席卷大宋建盏独拔头筹
建盏在宋代风靡全国,令其他地方的窑口也纷纷仿烧黑釉盏,甚至极力靠近兔毫纹、束口器型。宋代的窑口考古结果标明,约有1/3左右的窑口都有烧黑釉盏,光是福建地区就有二十多个县市在仿烧建盏。
然而即使这么多窑口都在仿烧建盏,宋徽宗还是要从1200公里外的建窑,定制御用黑釉茶碗。建盏在黑釉瓷中的巅峰地位,一直无人能撼动。
第六奇:中国的瓷器日本的国宝
日本国宝,不是一个泛指,而是特指日本文化厅根据《文化遗产保护法》规范认定的、具备极高历史或艺术价值的文物,是日本政府对文物的最高分级。
日本官方认定的国宝级文物中,瓷器只有14件,有8件是中国瓷器,8件中有4件是宋代建盏,含3件曜变盏,1件油滴盏。
这些国宝级建盏,都是宋代流传到日本,之后被当权者、贵族、僧侣悉心保存,传承至今的。日方把古时中国流入日本的舶来品称为“唐物”。
从数量上看,光是建窑一个窑口的瓷器,就占了日本国宝瓷器的28.5%,更是占了日本国宝瓷器中“唐物”的半壁江山。可见宋代的“中国制造”,在外国看来,是质量的保证,是珍宝的代名词。和现在的“Made in China”境况截然相反;而建盏,则是“唐物天目”中的佼佼者。
第七奇:陶瓷史未解之谜曜变盏
曜变盏的釉色表现,无法以言语道尽,在光照之下,更是有惊人的玄妙辉彩。它不仅是建盏中最为罕有的珍奇釉色,也是陶瓷史上的一大奇迹。
?日本大德寺龙光院藏曜变建盏,已经不对外公开
‘伍’ 什么是茶盏,茶盏的形状及历史渊源
茶盏,其实就是现代叫的“茶杯”。现代人多称茶杯或茶盏。它的基本器型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比饭碗小,比酒杯大。
茶盏的称呼开始于唐朝以前。 据考古和文献资料证明,瓷盏在东晋时已有制作,南北朝时饮茶之风逐渐流行起来。唐及五代时期的茶盏以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最富盛名。并且茶盏开始配有盏托。宋代时斗茶之风大盛,极为崇尚茶具的精美。今存于国内的宋代茶盏的品种有兔毫盏、油滴盏、曜变盏、鹧鸪斑。
(5)中国的茶盏怎么样扩展阅读:
茶盏的形状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口沿较直;另一种则是撇口,像喇叭,有的还以描金装饰,书“寿山福海”的字样。除建窑外,宋代的官窑、哥窑、定窑,均窑、龙泉窑、吉州窑都普遍烧制茶盏。明清以后的茶盏又配以盏盖,形成了一盏、一盖、一碟的三合一茶盏,现在又称盖碗。
千百年来,茶在文人的唇间笔下,幽幽散发着清隽淡远的香,一盏在手,有闲暇的惬意、禅意的遐思,乐趣无穷。随着饮茶之风的日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品茶之意不在茶”了,茶具的精美细致成了人们对品茶更高的追求,在品饮茶叶的同时,观赏茶具,别有一番情致在心头。
茶盏在唐以前就已有记载,《博雅》中称之为“盏杯子”。宋代时开始有“茶杯”之名。现代的茶杯,根据器型可分为盖碗、铃铛杯、撇口杯、缸杯、直筒高杯、马蹄杯、大碗杯、斗笠杯、鼓形杯等不同种类,但大部分还是根据画片内容予以命名的,如花神杯等。
‘陆’ 茶盏是什么
茶盏是什么
导语:苏东坡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典型地代表了唐宋及以后的文人墨客,将品茶作为精神享受的明显倾向。茶盏在唐以前就已有记载,《博雅》说:"盏杯子"宋代时开始有"茶杯"之名。陆游就曾写过:“藤杖有时缘石瞪,风炉随处置茶杯”的诗句。现代人多称茶杯或茶盏。茶盏是饮茶的用具。
茶盏,可以是饮茶的器具,也可以用于彰显地位,古时贵族的斗茶便是典型的体现。对于今人,过去已为历史,而对茶盏的追求大多源于茶本身。因为茶盏因茶而生。
茶与茶盏的关系,是相生相融的。茶,因为茶盏而有了形,人们既可品其味,又可观其色,还可闻其香,更可杯底留香。茶盏,因为茶的存在而存在,因为茶,它退去了初入凡尘的青涩,变得内敛、深邃;因为茶,它感知到每一位有缘人的喜怒哀乐;因为茶,岁月不落尘埃,它满腹灵性……
时光,让茶盏经历茶,让茶释放出最好的芳华。这芳华里有着太多的'故事,有着太多的情感,但每一份都是值得珍藏的记忆。
饮茶之风“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流行煎茶,茶具喜用青瓷和白瓷。宋代流行冲茶且斗茶成风,为了分辨水痕比出高低,宋人弃青瓷白瓷改用黑瓷,并在黑色釉上大做文章,烧制出兔毫盏、油滴盏、玳瑁盏、木叶盏等茶具珍品,使我国茶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唐代流行用青瓷白瓷
在唐代以前,饮茶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到了唐代,饮茶之风才扩散至民间,茶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到了宋代,饮茶之风更盛,中国茶文化进入全盛期。茶庄、茶肆、茶坊、茶馆遍布城乡,当时人们常说,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把茶和柴米 油盐相提并论,可见当时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另外,史籍上之所以有“茶兴于唐而盛于宋”的说法,是因为宋代兴起了斗茶风。
茶盏贵为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宋徽宗
斗茶是由于茶水生成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唐人饮茶的方式是煎茶,先将采来的茶叶用 热气炙干,然后趁热捣碎,制成茶饼。饮用时将茶饼打碎,投入茶臼内研细后,再拿去煮茶。而宋代流行冲茶,即先将茶叶做成茶饼,饮用前把茶饼碾成细末放入茶 碗或茶盏,再沏以初沸的开水,于是水面浮起一层白色的泡沫,这层泡沫称为水痕,斗茶是要比试谁的茶盏中泡沫停留的时间更长。《方兴胜览》记载:“斗试之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曰一水、两水。”因斗茶是以茶色是否鲜白为标准,因而所用茶具以黑釉瓷器为主。
宋徽宗喜欢饮茶,对如何制茶和饮茶极有研究,着有《大观茶论》一书,书中说:“盏色以青黑为贵,兔毫为上。”《方兴胜览》也说:“茶色白,入黑 盏,水痕易验,兔毫盏之所以为贵也。”斗茶成风使市场对黑釉瓷器的需求量极大,所以宋代黑瓷生产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不仅一些青瓷窑场如福建建阳的建窑、 江西吉州窑、山西榆次窑等以生产黑瓷为主,连如定窑之类的以产白瓷为主的名窑,也为适应市场需求而大量生产黑瓷。
“斗茶”之法讲究茶质、水质和技艺。为了创造最佳的斗茶效果,不仅需要茶品好,技巧娴熟,而且需要优质的茶盏。所谓“好马配好鞍”。《茶录》说“茶色白,宜黑盏。”这种斗茶,黑白分明,一目了然。所以斗茶家们都对黑釉茶盏(碗)情有独钟,皆因建盏最适合“斗茶”。
建盏皆用正烧,外壁往往施半釉以免粘窑,釉在高温中易流动,便形成了这美美的“釉滴珠”,又称“釉泪”。建窑黑釉属于古代结晶釉范畴,含铁量较高。在高温溶烧过程中,由于窑内火候的高低和气氛的变化,使釉面产生奇特的花纹。与华丽的彩绘和繁缛的雕饰不同,它们是釉料在一定的温度和气氛中产生变化的结果,陶瓷工艺界称之为“窑变”。
宋人爱斗茶 茶盏黑为贵
宋代斗茶所用的黑瓷茶盏以兔毫盏、油滴盏、玳瑁盏和木叶盏最为名贵,艺术成就也最高。兔毫纹的形成是由于釉中的铁质在高温中聚集,并向下流动, 产生流淌状丝毛纹,因细密如兔毛而得名。油滴盏的油滴纹是黑釉在高温中形成的结晶釉,釉面密布银灰色和褐色斑点,犹如漂浮的油滴。玳瑁盏的玳瑁纹是在黑色 釉面下出现的褐黄、铁锈色斑点,状似玳瑁背上褐色和淡黄色相间的花纹。因这种纹饰和鹧鸪鸟羽的花纹也很相似,所以又称鹧鸪斑。
木叶盏以树叶为标本
而艺术效果最为惊人的是江西吉州窑生活的木叶盏,这种茶盏的纹饰是如何形成的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一种说法认为,制作时以天然树叶为标本,先对 叶子进行特殊腐蚀处理,去掉叶衣,只剩叶茎和叶脉,再把它贴在成型的胎体上,然后通体施黑釉高温烧制。烧成后的树叶呈金黄、浅黄、淡红、淡紫、银白等颜 色,树叶的形状及茎脉有的在黑釉的映衬下清晰可见。木叶纹有半叶、一叶,也有两叶、三叶。木叶盏的器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口径10厘米左右的圆盏,另一种 是稍大一点的斗笠盏。木叶盏在宋代的名气不及兔毫盏和玳瑁盏,但其奇特的制作工艺和朴实自然的装饰风格越来越受后人的重视,以至于把它视为吉州窑的极品, 因留传至今的木叶盏寥寥无几,因而更显珍贵,是很多藏家梦寐以求的宝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