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印章是什么样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国家印章,如下图: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印章边长9厘米、厚2.7厘米、柄长10.9厘米。是新中国第一大印,为方形圆柄,印面边长7厘米、章体厚2厘米,柄长9.3厘米,铜胎铸字。整体造型有气势,15个字的宋体印文搭配对称、严谨。
2、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10月1日正式就职。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它是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高机关。该印章是中央人民政府颁布批准有关法律、法令、施政方针、条约、命令和行使其他权力的凭证。
(1)中国现代的印玺是什么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印章历史背景:
1、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对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内领导国家政权”。中央人民政府印是国家主席或中央人民政府颁发各种法令、命令、指示和行使其他权力时钤印公文的凭证信物,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2、1949年6月新政协筹备会常务委员会成立后,周恩来就委托陈叔通邀请治印名家为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和下属机构治印,实际上副秘书长齐燕铭主抓了国印等的筹划和研制工作。9月27日后,国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印文正式确定。
3、1949年10月27日,政府印铸问题最后讨论稿上交,经毛泽东和周恩来审批后,国印即交付刊铸,31日上午九时镌刻完成上交并被使用。
4、新中国的开国大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与金铸玉制、炫耀家天下威权的封建王朝的传国玉玺相比,这方材质普通的印章彰显了共和国权力归于人民的现代国家信念,它庄重而神圣。
⑵ 中国的传国玉玺现在在哪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
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
又十三年后,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
后周太祖郭威时,遍索传国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
北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朝野有识之士多疑其伪。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风雅,增刻印玺十方,时人有画蛇添足之讥,其实徽宗似有淡化传国玺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被金国掠走,此后便销声匿迹。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崩。“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
后伯颜曾将蒙元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号大明,改元洪武。继而北伐,元廷弃中原而走漠北,继续驰骋于万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达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之残元势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明清两代,时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然皆附会、仿造之赝品。如明孝宗时,曾有人进献所谓“传国玉玺”,孝宗认定其为赝品而未采用。
皇太极灭了蒙古林丹汗,其后裔献出所谓元朝“传国玺”,上面刻着“皇帝之玺”。至清初时,紫禁城藏御玺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就是皇太极之“传国玉玺”。而干隆时,清高宗皇帝颇好考据,钦定其为赝品。但权且以假当真,聊以充数,亦无深究者。后来清末,此玉玺存放沈阳故宫,不知所踪。
后来,开修黄河获得一块玉玺进献干隆皇帝,干隆考证为赝品。
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此“传国玉玺”复不见踪影。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至今仍无下文。
就此,玉玺失踪于世,皇朝至此完,又将中国推入了新世纪。历经两千余年风风雨雨、扑朔迷离,“传国玉玺”数隐数现,最终湮没于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
⑶ 什么叫“印玺“
简单说就是印章,在古代,玺指皇帝用的印章,印指官员用的印章
⑷ 中国古代的印玺制度是指
中国古代具有不同社会地位、政治身份不同的个人和机构可以使用不同规格、质地的印信。对不同印信的制造、称呼和使用,都有一定的礼仪规定。古代印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皇室用印,包括皇帝、后妃、太子、皇子等; 二是官员及官府用印;三是庶民用印章。皇帝用印称玺或宝,秦始皇称帝,规定天子之印为玺,唐代改称宝。
⑸ 现代的印章主要有哪些类型
1、回墨印章
回墨印章,又名翻转印章,是由一个圆筒状或方状的ABS工程塑料外壳,和可以在外力作用下翻转的印面和可以更换颜色及加注印油的印台组成。
将要印制的文字和图案刻在一张耐腐蚀的橡胶垫上,再把刻好的印章面贴在可以翻转的印面平面上就可以了。
2、渗透印章
渗透印章能够多次加油,连续使用,色彩鲜艳,不变形、不褪色、耐潮耐磨。可采用计算机排版,激光印字,墨稿或软片制作,无需手工操作,他取代了原子印章照排值字,剪粘墨稿,照相制版等繁琐的手工工艺。
3、回墨铜印章
回墨铜印章克服了回墨印章因长期使用,胶皮容易变形发胀的缺点。以及铜印携带不方便,盖印不清晰的不足之处!回墨铜印章具有回墨印章盖印清晰,携带方便,同时也有铜印长期使用永不变形的特点。
4、铜印章
铜印章是由金属铜铸造而成,具有硬度大,不变形,保存时间长的特点。当代,由中国铜领域第一人的朱炳仁大师开创了熔铜铸印,每枚形态各异,造型独特,极具艺术性。
5、光敏印章
光敏印章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由日本发明的,它是由一种特殊的化工合成材料,通过专用设备瞬间发出强光辐射,使材料表面发生光氧化及热交联作用从而制成的印章。
⑹ 历朝历代的"玉玺"上各刻的都是什么字
玉玺字迹有三种说法。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受命于天,既寿且康”
“受天之命,皇帝寿昌”
⑺ 现代的印章主要有哪些类型
区别于传统的金属质、塑料质、木质和石质的印章,现代印章总体上分三类:即原子印章、光敏 印章、回墨印。
一、原子印章:
原子印章属于现代高科技产品, 印章由印柄和印面两部分组成。 印柄是由手柄、 弹簧、活动内芯、外框组成。 原子印章印章面是利用具有微孔结构的海绵体特殊材料制成, 浸印油后常浸润在印柄 内芯,原子印章印面略低于外框。 原子印章的特点是字迹清晰,印油均匀鲜艳,原子印章防伪性强,原子印章印油混为一体,使用 方便,盖印迅速快捷,故被列为我国推广使用新产品,原子印章是各机关、团体、工厂、企业广 泛使用的印章产品。
二、光敏印章:
光敏印章是章墨一体印章,该印章是目前国际上***型的一种印章,1998 年初从日本引进,光 敏印章基本原理是利用特殊材料的感光性,在印章表面不需要印迹的地方形成一层不能渗透的 膜,从而达到印章的效果。印油通过光敏平面橡胶渗透,因此,使用光敏印章制作印章速度快。 光敏印章的工艺特点是印面相对比较平整, 印面字迹是由光敏橡胶垫上的微孔组成的, 印油在压 力作用下, 通过印面文字微孔渗出形成印文。 光敏印章印迹清晰, 字迹的干涸时间短, 附着力强, 具有较强耐水性。成品外形美观、结构合理。使用次数为 2-3 万次。生产工艺先进,因而在我国 迅速推广,光敏印章已成为印章行业升级换代产品。光敏印章不用印台,即印即干,干净方便, 字迹清晰,可反复注油,使用寿命长,印文平实清晰。光敏印章无需印台、印泥,可反复注油, 连续盖印、印迹 清晰不变形,即盖即干,方便携带等特色。光敏印章只要补充墨水就有 1 万次 以上的使用寿命,印迹不褪色。光敏印章可以在塑料、铜版纸、玻璃、衣服和金属上盖章。光敏 印章外型设计独特,区别与原子印。
三、回墨印章:
回墨印, 也称翻斗印, 较之于目前市场的原子印和渗透印, 回墨印更经久耐用。 换上不同的印台, 一枚章便可盖出不同颜色。印油用完后,只需要更换印台或添加印油,又可以让您完成上万次完 美盖印。卓达回印油不含任何有毒元素及重金属,印迹快干而清晰,印章字体永不变形。此印内 储印泥,印头藏内,盖印时印头自动吸墨盖出。
⑻ 印玺的辨析
古代的印玺是中国文物宝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收藏、鉴别、研究对中国文字的产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印玺包括了鸟篆、大篆、小篆等各种字体,虽然它的体积都很小,却是文物收藏的重要项目。
印玺的产生年代很难考据,普遍认为它始于三代之时。印玺的用途、形式各有不同,是经过一个漫长的时期变化、发展而形成的。它最初产生于装饰作用,用玉石做成,佩戴随身,没有一定的定制;后来对美观的要求越来越高,印玺的花纹、文字也就越来越复杂,个人的姓名、官衔也都成为必须的内容;随着配饰风气的增长,印玺成为一种信物,作为一种凭证的出现是到秦代的事了。到秦始皇的年代,只有皇帝的印章才能成“玺”,而官民成“印”。古印玺为官印或姓名印,到唐宋开始出现表字、堂号、斋名等内容。汉印的主要目的已经发展为铃盖,文字比前代有所改易,古朴典雅,有很高的艺术性。汉代印玺的使用,更加明确了级别定值,如皇太子用金印龟钮,诸侯王用金印骆钮,二千石以上官员用银印龟钮,六百石以上官员用铜印鼻钮等等;再如太子将军称作“章”,其他人员为“印”等等。六朝开始出现朱白文,产生较大的变化。唐代印章多变化创新,但许多文字偏离了六义,无古法可循。宋代崇尚纤巧,字型、印形开始出现较大的变化,异形闲章出现。元代的一些着名文人力图复古,多作朱文。明代开始有人较系统的整理、研究古代印玺,一些收藏家把收集到的古印进行拓印刊行,使古代印玺文物的收藏和研究逐步走上正轨。
印玺的名称各有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玺
三代以前诸侯大夫之印通称玺,秦始皇以后为王者独用,以后历代皇帝御玺体形、文字各有变异,但绝大部分都为螭虎钮。
2.印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印的名称,但不普及,秦印时期的官印通称“印”。六朝时朱文、白文并行。传世文物中汉印较多,据考证起源于封泥。
3.章
汉代印和章并称,而称章的地位更高些,如传世文物“广武将军章”、“御史大夫章”等等。
4.记
与章并称,都有识记的意思,如传世唐代观音“大毛封记”、宋代的“永定关税新记”等等。
5.印章
印和章连称,汉武帝时期有这种叫法,如传世文物“校尉之印章”封泥“丞相之印章”等等。据考证这与当时尚五行说有很大关系,喜用五字,“之”、“印”、“章”有时是用来填数的。
6.宝
皇帝用玺的别称,武则天觉得“玺”的发音接近于“死”,就改称其为宝,以后历代皇帝就沿用下来。
7.关防
明太祖时,为防止官僚之间用空白官方文书舞弊,加强关防,就采用半印公文制,如同战国时期的合符一般,来勘测公文之真伪。后来尽管这种半印制度废弃了,但官员们仍称官印为“关防”。
印玺的质地、材料差别较大,夏、商、周及三代以前均为玉印,与当时的道德观有联系。秦汉时期只有天子才能用玉印,所以秦汉以后玉印传世很少,是非常珍贵的文物。金银、银印在汉代是出现,从文物、艺术鉴赏的角度看,其材质上的贵重还在其次,它只不过是印玺拥有者的身份地位之象征而已。按照当时的规定,汉代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员,使用银印龟钮,而更小的官员只能使用铜质印。古印当中有极少数印章使用宝石、玛瑙刻成的,于文字艺术无益,只是因为印料贵重罢了。瓷印大约出现于唐宋之间,质地坚硬不易刻制,有点类似玉印的效果。石印在古代未曾出现,宋代才开始有私印出现,传世极少,宋代石质印章很普遍,易于镌刻,效果古拙。象牙、犀角都是汉代低级别官员使用的印章料后世的私印也经常使用,但这些骨质材料较粗软,时间久了字形会变。
篆刻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之出现,是随着唐宋文人画的勃兴而兴起的。诗、书、画、印的整体艺术观念,是画家、书家们注重在作品上钤盖姓名、别号、斋馆名号等印章。所以即使是那些优秀的篆刻原件已不复存在,我们依然可以欣赏到印章的图像。
文、何为明代杰出的篆刻艺术家,占据着印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文彭(1498—1573)是明代大画家文征明的长子,他的巨大贡献是开创了“石章时代”,书画家亲自操刀治印,石章风行印坛,明清篆刻艺术继秦汉古印以后至复兴,文彭功不可没。何震(?—1604)与文彭亦师亦友,其风格多变,整体面目苍劲古拙,在印坛有极高声望,在当时的许多文臣武将都以得到何震一印为荣,待何震死后有片石与金同价之说。
邓石如是清代最优秀的书法家、篆刻家以及艺术理论家之一,生于1743年,卒于1805年,着有《完白山人印谱》,其书法被时人评为“国朝第一”。邓石如独具一格的刻风是把篆书的变化运用到印章当中,婉转流畅、婀娜多姿,成为当时印坛上的重要流派“邓派”,与另一支流派“浙派”形成中国印学史上的两个重要派别。
吴昌硕(1844—1927)是活跃于清代晚期的画家、书法家和篆刻家,自成一体,有《苍石斋篆印》、《齐云馆印谱》、《篆云轩印存》等多部印谱传世。他从十几岁开始从事篆刻的学习和创作,对篆法、章法、刀法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尤其讲究布局意趣,刀法老辣,钝刀硬入。他的篆刻艺术风格对近现代日本印学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