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请问:"为什么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呢"
唐代孔颖达说:“中国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如果说,在古代汉语中,“中国”更多地属于一个地域的概念,“华夏”则更倾向于代表一个文化共同体,而维系这个共同体并引导它繁荣、进步的价值基础,是“礼”和“义”。两千多年来,“礼仪之邦”(又叫“礼义之邦”)是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圣君贤相所崇慕和追求的社会理想,同时,也是经由他们长期努力和奋斗而为中国赢得的誉称。中国礼文化绵延数千年,举世无匹,它对人类所作出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 明清以后,礼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桎梏作用日益显露,与此相伴,反礼教的呼声也逐渐增高。经过历史巨变、岁月沧桑,古老的礼文化已渐与现代人远逝而去。当然,古代的“礼”与现代的“礼仪”所涵盖的范围大不相同,前者几乎是中国古代价值体系和社会制度的总和,而后者则只涉及人的一般行为和社会活动的某些各式,但它们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均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晚清以来百年中国的文化处于艰难的解构与重建的过程之中,其中最为人所忽略也是最重要的,是代表一个民族文化秩序和文明程度的礼仪问题。中华民族曾经号称礼仪之邦,但百年来西潮冲击、传统解体,我们越来越少了承继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代表今天文明程度的诸种礼仪,包括怎么吃饭,怎么睡觉,怎么穿衣,怎么走路,怎么跟人谈话,基本上都处于失序状态。因此,重振礼仪之邦,就成了当今中国的一个梦想。 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整合适合于当今社会的礼仪文化,对各种礼仪进行系统的规范,可以说是新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这是因为礼仪相对于其他文化形式来说最为具体,也与我们的生活最为密切。如果首先在礼仪上能形成一个基本的架构,就有可能为其他文化提供一种借鉴甚至平台,以期逐步完成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现代文化的中国化。当然,礼仪的完善之日也是新文化的建成之时,二者密不可分,这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但文化建设从礼仪入手,至少可以找到一些可操作的对象。今天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能认识到这一问题,并积极身体力行,那么重振礼仪之邦也就不再是梦想了。 现代社会中礼仪的含义 说实际,对于旨在维护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的礼仪制度,尤其是那些落后的繁文缛节,新的社会制度和价值体系非但无法接纳,而且必须坚决予以抛弃。自辛亥革命彻底否定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之后,伴随着社会价值观的根本改变,礼也被赋予了全新的现代意义。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礼是一种涵盖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话,今天的所谓礼则仅仅是对礼貌和相关活动的礼仪形式而言的,这也是我这一组话题所要讨论的主要范畴。 当代中国礼仪的困境 现代礼仪是以平等自由的理念为指导的,它最大功能是营造一种气氛,而不是要刻意体现长幼尊卑的等级,所以它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简化,也不必要求人人都有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而在中国,开创于辛亥革命的中国现代礼仪基本上照搬了西方的模式,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同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发生冲突。由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或现代世界文化的中国化远未完成,官方也没有对礼仪习俗进行过系统的整理和规范,这就使得与文化高度相关的礼仪至今未能成形。由于缺乏系统的教育,文化上的冲突和缺乏权威规范,注定会使中国的礼仪成为一个约定俗成,中西杂糅,传统与现代并行的大杂烩,不但矛盾和不伦不类的情况屡见不鲜,而且也留下了让人无所适从的巨大空白。 我们可以抛弃具体的封建礼仪制度,但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某些精神、气质、内蕴等等,却并未在现代社会全然消逝,也不能让它消逝。在上一个世纪,五四前后和精英们虽然不留情面的批判传统,但他们却是饱受传统熏陶、有十分中国文化味道的一批人。他们虽然接受了西方的先进文化,但他们的行为和修养仍然具备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因此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尽管上层建筑发生了巨大变化,频繁的政治运动在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产们的生活方式,但无论民风民俗还是社会道德还能维持一种基于传统文化和谐与统一,因而在礼仪方面尚未表现出突出问题(也或许是无暇顾及)。 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处在一个空前的文化大破坏的时代成长起来的人,文化含量积累单薄,就显得不够从容不够厚重了。至于如今少年儿童,更是民族文化的缺氧者。因此,世风日下,缺乏修养和不懂起码规矩的行为在现在已是见怪不怪,不伦不类更是让人啼笑皆非。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不是基督徒却要过圣诞节;穿着西式婚纱举办中式婚礼;而婚礼却不拜天地,自然也就没有了“婚姻神圣”这种教育,而这些又被冠以“国际接”轨之名。诚然,当今世界是游戏规则国际化,全球化,中国想在世界舞台上保留自己的位置,更需要他的儿女如何适应国际环境。然而,人们不该在在追求国际接轨的喧嚣声中去半生不熟地盲目崇拜外来文化,这样既不可能能真正领会外来文化,又丢弃了自己的传统。要知道整合自己健全自己发展自己不是消灭自己,文化传统的更新与重建是民族文化血脉的沟通,我们可以不把传统当成时髦的怀旧情绪,但我们需要传统活在我们中间,使我们每个人既是现代又是传统的,是蕴含传统的现代人。 有位学者指出:“不妨看看中小学生的所谓‘校服’,全是些窝窝囊囊的运动装。着装和人的体面、尊严是连在一起的,不可轻看。还有取名问题,由于‘文革’的影响,很多人的名字都带有‘文革’的痕迹,中国人现在的重名之多,全世界绝无仅有。地名、街道名,也有同样的问题。名字是文化符号,古人的名字有名、字、号的分别,为了表示尊敬,往往讳名而称字。今天虽不一定这样讲究,取个好名字,还是有必要的。至于称谓,如今的问题就更大了。过去一律称‘同志’,现在‘师傅’、‘老师’泛滥。‘先生’、‘小姐’的称呼流行起来原是好事,但‘先生’的称呼其实也大有讲究,现在用得不当的情况比比皆是。称呼的混乱反映一个国家伦理秩序的混乱。 ” 然而,问题还不仅是民间礼仪的混乱,而且在官方活动中也没有一套合适的礼仪章法。大到国事活动,小到各种会议、纪念和庆典活动,由于没有一部国家颁布的礼仪规范,使得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不合情理的事屡有发生。在官方活动中最大的潜规则是官本位。不论什么活动,只要有各级党政领导参加,那么这个活动的主角就必然是其中职务最高的领导。一切公开的官方活动都成了一种显示身份和荣耀舞台,都要有主席台,上面一定要坐上一堆“领导”。就是人大对政府工作听证,也是按行政职务排座次,行政官员在高高在上的接受人大代表的“监督”。庆典剪彩,有时要十几、甚至几十把剪刀。官员不论级别多大,如果是到他管辖的地方“视察”,往往是警车开道,车队游行。官员还可以随心所欲地安排婚丧嫁取的程式来方便敛财等等。有些现象人们明知不当甚至非常过份,但却找不出具体条文来予以谴责和处理。 有人说,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反腐,是加强民主与法制,官场风气要用硬制度来纠正,礼仪作为一种软制度没有什么作用。有人甚至认为礼仪等同游戏,强调礼仪是掩盖矛盾,没有比有还好。其实不然,礼仪看上去只是一种形式,但它无处不在影响着官员和公众的心态。基于官本位潜规则形成的礼俗流弊,会给原本约束甚少的权力再罩上一层让人昏眩的光环,使置身其中的人进一步迷失自我,甚至忘掉原则。共产党的思想和理念不是脱离群众、以权谋私,犯错误的官员也不是天生的坏人,正是这种包括礼俗在内的官场氛围起到了强烈的腐蚀作用。 官方的礼仪风气自然也会影响到民众的心态。当我们的公仆们居高临下地面对群众的时候,有谁还敢去想,这些人是为我们服务的?不是老百姓愚昧无知,不是他们天生就是盼着青天大老爷为他们做主的草民,不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是拥有人民权利的公民,也不是国家压根就没有让老百姓参政议政的制度与机制。老百姓之所以不去争取自己的权利,固然有制度上的缺陷,但怕官、摆不正官民的位置是主要原因。而形成这一原因的原因就是一种缺乏自信的心态,而礼仪风俗就是一种能对多数人心态产生重要影响的力量。试想如果孙中山不废除叩拜、朝仪、不禁止“大老爷”之类的称呼,其民权思想能被老百姓很快接受吗?因此,中国要在政治文明方面取得进展,目前最具可操作性的就是公务活动中的礼仪规范,就是用礼仪的方式约束公务人员的言行。中国人爱面子,被 人说“无礼”是一件严重的事情,如果官方规定了礼节,或许可以起到净化官场风气的作用,至少可以为他们在形式上摆正官民的位置。
② 为什么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的原因:
第一种是天神生礼仪,第二种说法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第三种说法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第四种说法是礼是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第五种是礼生于礼,起源于俗。
礼仪为社会划定等级秩序,定名分,成制度,规定好人们在生活的不同领域、不同场合所必须恪守的准则等等。
③ 中国为什么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国礼仪之邦的历史由来你知道吗
我们国家一直以来都有礼仪之邦的称谓,可以说是有礼仪之大谓之夏,那么我国的礼仪又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呢?他又是怎么样影响了我们这么多年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我们是怎么样成为礼仪之邦的吧。
相传在3000多年以前的殷商时期,周公提出了礼法的纲领。而后又经过传播发展最终成为我们现在了解的中华的新的礼仪。但是关于礼的起源说法不一,总结起来有五种说法,第一种是天神生礼仪,第二种说法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第三种说法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第四种说法是礼是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第五种是礼生于礼,起源于俗。
除此之外,还有鞠躬礼,是用来表示谦恭,礼让,接受的意思的;还有交手礼,是用来表示推让,给予,示之的。还有很多,大家可以自行了解。
④ 唐朝时候中国叫什么中国是汉朝改名为中国吗
唐、大唐、东土大唐
“中国”一名的由来
我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诸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国家。
自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我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直到辛亥革命时,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全国解放后,我们也把“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中国的别称
赤县、神州、华、诸华、中华、夏、华夏、诸夏、中夏、方夏、函夏、禹城、禹进、禹甸、九州岛、九牧、九区、八州、海内。
外国对中国的称呼
唐:外国对中国的称呼之一。唐代的中国国势强盛,名声很大,因此在这以后,外国便有称中国为“唐”的习惯。
秦、秦尼:现在伊朗的波斯语、印度的印地语、意大利语、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如“秦尼”、“秦尼斯坦”、“摩秦”、“马秦尼”、“秦尼策”、“秦那斯坦”等,通常是由“秦”的发音转化而来。
汉:汉代中国国力盛极一时,曾多次派遣使臣出外,汉代以后,中国人常以汉来称呼自己的国家,外国人也称中国为汉。
契丹:契丹作为中国的代称在西方也流传很广。
支那:近代日本称中国为支那。
震旦: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又译作“真丹”。
赛里斯:中国因“丝绸之国”而闻名于世,因而得名赛里斯,有赞誉之词。
⑤ 我国被称为什么也被称为什么
我国被称为文明古国
北非的埃及、西亚的古巴比伦、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和东亚的中国,是世界历史上首先进入奴隶制文明社会的4个国家,史称四大文明古国。
我国也被称为礼仪之邦
“礼仪”不是近代文明礼貌,只是宗法制度里对于不同等级阶层的人,相互之间如何对待的规则。“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⑥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仪一词,最早源自于周礼。
周王朝之前的华夏族,都是比较迷信的,尤其是商王朝,那时候的商王,自诩天命神授,不论干什么都喜欢占卜。而周人本来也信神鬼,但经历了殷商灭亡之后,明白了稳定人心对政权安危的重要性。因此,周王朝的统治者对传统宗教神学作了大幅修正,对商朝及之前朝代的礼仪乐曲进行了全面整改。
中国古代社会逐渐形成严格的礼制对人们的言行加以约束,礼也最终成为全社会自觉检查和约束自己言行举止的依据和标准。中国所谓“礼仪之邦”的称号便是源于这种礼的整体性和社会化。
经过秦朝的摸索、楚汉相争的战乱后,到了汉武帝时期,结合现实的发展及客观形势的需要,正式确立了“内儒外法”的治国方针。而在相同时期,其他国度的文明要么被野蛮无情地打断,要么是依旧未能摆脱迷信鬼神的思想,与中华民族的体系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样相比较之下,我们无愧于“礼仪之邦”这个称号。
⑦ 中国“礼仪之邦”的由来是什么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这从礼纪中就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整个东亚及东南亚的文化的精华均是传承华厦文明就是确证.
尊老敬贤,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
2.尚适宜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矩。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
3.礼貌待人,是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都十分注重的。因为礼貌是人类社会据以促进人际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序,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遵循礼规,礼貌待人。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始终给人以启迪。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⑧ 中国为何叫礼仪之邦
一、容仪有整
1、衣着容貌
《弟子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些规范,对现代人来说,仍是必要的。帽正纽结,鞋袜紧切,是仪表类观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鞋袜不正,往往会使人产 生反感甚至恶心,有谁会亲近这样的人呢。
2、行为举止
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注:《论语?学而》)。这是因为,只有庄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 就是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索,侧身而睡。
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亵,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注:《论语?颜渊》),处处合乎礼仪规范。
3、言语辞令
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古人所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注:《易.乾文》)。将诚恳地修饰言辞看成是立业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并且要“言必信,行必果”( 注:《论语.子路》)。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于人的。其次是慎言。
古人说,上天生人,于舌头上下 两排牙齿紧密围裹,又在外面包一层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们说话一定要谨慎。当然古人并是要求人们少言语 ,而是说话要视具体情况,当说则说,当默则默。
二、尊老敬贤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古时,男50岁、女45岁称上寿,便可进祠堂,享有一定物质和精神待遇。哪家儿孙不赡养老人,族长便出面调停解决。
三、仪尚适宜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矩。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 ,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
在古代,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
(8)中国叫什么邦扩展阅读:
古代中国“礼仪之邦”的故事
《宋史》中记载了一个故事,书法家蔡襄是宋四大家之一,在《宋史》中记载,仁宗皇上任命蔡襄做起草诏令的知制诰,一次三位御史向皇上议论大臣梁适的不是,仁宗一听,下诏要贬梁适。
让蔡襄写诏书,蔡襄认为这个不是在庭上公开议论弹劾,而是私下跟皇上讲就下诏要贬人,不合理,蔡襄拒绝写诏书。之后,每次遇到有这种不正当的解职情况时,蔡襄都不写诏书,仁宗皇上没治蔡襄的罪,还给蔡襄加官,并赐给蔡襄母亲冠帔表彰她生了一个好儿子。
因为仁宗非常喜欢蔡襄书法,仁宗想给自己宠幸的妃子的父亲写个碑文,就让蔡襄写一个《温成后父碑》碑帖,蔡襄一口回绝,说“这不属于我的职责,是待诏的事”。蔡襄拒不奉诏。
看来皇上不仅不是说一不二,还经常在朝堂上被大臣们指责的抬不起头。在历朝历代都有很多类似的事情,这样看来,古代皇权并不是现在的影视作品中那样可以为所欲为,没有制约。那中国古代不是“人治”,不是“法治”。到底是什么治呢?
梁启超先生在1904年《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中,引用了日本穗积陈重学者提到的古代宗法的“礼治”思想,提出“礼治主义”。《论语》中讲“克己复礼”。外国人对当时的中国的认识、评价是“礼仪之邦”。
中国古代文化的“礼”,包含了习俗、宗教,敬天悯人,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等宇宙观。这个“礼”,即讲述了天人的关系,也规范了人的规矩,又是伦理,讲“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是人伦天理,所以古籍中也有“理治”之说。
有人说,在古籍中没有看到“礼”和“治”合起来的“礼治”这个词。这是因为“礼”,不是治人,是教化人,让人从道德方面提升,自己约束自己。
人治、法治都是从外面来管人的方式,来治人,虽然法治保护了你,但同时也限制了人(这还得是良法,若为恶法那不只是限制人,还得害好人)。这就是“人治”、“法治”与“礼治”的根本区别。
读古人笔记和典籍,看到那时的文人、官员言行普遍都是用道德约束自己,即使贫寒也不贪不义之财,才明白,为什么会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那个社会的风气。难怪很多外国人都说古代的中国是真正的礼仪之邦。
⑨ 为什么古代中国称为礼仪之邦
因为从伏羲到黄帝再到西周中国人都遵从礼治。《左传》上说:“有服章之美为之华,礼仪之大为之夏。”
从伏羲着书:《易经》起,中国人就开始遵从礼仪。以礼仪治理天下,礼仪的根本在于遵从天道。天道就是指秉持正义。大道无极则天道不止。天道循环乃宇宙之根本。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万物归宗复太极,太极归宗还无极。这就是宇宙的奥秘。
而治理天下中国人主张无为而治垂拱而治则天下太平。以法治天下,天下苍生皆暴戾,所以中国人不主张以法治理天下而以礼治理天下则顺其天道,王者之气出自正义。堂堂正正才顺乎天意,秉持正义则大道大德。大道大德则无往而不胜。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周公制礼作乐。《周礼》十三经之一。世传为周公所着。《周礼》《易经》将中国礼仪制度完善。人们的一切行为准则都必须服从礼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说君王有君王的表率,父亲也要有父亲的崇高品德。君王破坏礼仪就是独夫民贼,人人得而诛之。所以君王制定国策上古时代甚至到春秋战国国君都先要祭司占卜吉凶占卜是否符合天意才能决定是否执行君王的决策。这就是礼仪制约王权,王权与神权并立。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其实是说刑罚不可以用于侮辱君子,君子犯罪士可杀不可辱。而礼仪则不止于传达到庶民。这里要解释一个庶民。庶民并不包括奴隶。庶民是指贵族以外的平民。而平民则也必须遵从礼法的。下是指止于。礼法止于庶民。也就是说治理庶民也是用礼法。而庶民只许的奴隶就是用刑罚。所以梁鸿孟光举案齐眉的时候正是他们为庶民之时。虽然是庶民贫穷但他们依旧保持着遵从礼法的崇高品德。这就是礼仪传达到庶民的楷模。礼仪一切必须遵从天道,在大义面前就必须舍弃小义。大义凛然则浩然正气,大义凛然浩气长存。就是战争也必须秉持正义。讨伐不义。战场上反对搞兵法谋略。所以才出现宋襄公、楚庄王的现代人认为的笑话。宋襄公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复述了。楚庄王的说一说。楚国和晋国打仗。楚国总打败仗。有一回楚国打胜了。晋军逃跑,楚军追击。于是,一幕现代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晋军的兵车陷入泥潭跑不了。楚军追上来居然帮晋国军队推车出泥潭。于是晋军继续逃,楚军继续追。楚军又追上了晋军。这回楚军帮晋军把晋军战车上的旗帜和辎重给扔掉告诉晋军这样才逃得快。
看到这大家都傻了吧。其实,这在当时真不是愚蠢,恰恰相反宋襄公和楚庄王奉行的正是《周礼》。打仗也要秉持正义堂堂正正这叫君子之战。
所以到了孔子的时代,孔子会感叹: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家臣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礼》不再适合历史潮流而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可以看到最坚持《周礼》的鲁国不仅顽强的存国到战国中期,并且鲁国保持了最为完备的历史典籍与经典着作。礼仪大道揭示了宇宙万物之真理。所以后来的道教、儒教和中国佛教都秉持这一伟大的原则。中国礼仪之邦华夏礼仪文明当浩然宇宙与日月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