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甲午战争中国为何会惨败呢
甲午战争 爆发,发生在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在黄海上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蒸汽机械大战——中日甲午战争。甲午战败一直是中国人心中的伤痛。一百多年过去了,人们每道几次,往往都离不开指责那些当权人物。就是这场战争,使得多少爱国志士以身殉国。但是甲午战争的结果就是给中华民族带去了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会使当时日本国力更加强大,为其跻身强国鉴定了基础。那为何这场战争我们失败了呢?
通过以上所述,甲午之败,彻底摧毁了精英阶层的民族自信心,甲午之败,彻底摧毁了精英阶层的独立自主的强国意志。基于以上三点,清军被日军击败也是必然了,其实双方战场上的胜负早就在战前已经决定了。
㈡ 甲午战争中国为何会惨败
很多人在提到甲午战争的时候往往忽略了陆战,而只是联想到黄海海战。实际整个甲午战争包括了海战和陆战。海战包括了丰岛海战、大东沟海战、威海湾之战。陆战包括,朝鲜半岛之战、辽东之战、威海卫之战。
从整个甲午战争的全局来看,清军无疑输得很惨。如果单从海战的角度来看,北洋海军输的并没有那么惨。北洋海军沉没5艘军舰,其中4艘是被击沉,一艘(广甲)是逃跑过程中触礁沉没。日本海军有4艘战舰遭到重创。
在机动性、武器配备、总吨位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北洋海军交出的成绩单并不是很难看。
陆军的表现
相对于北洋海军的近代化程度,清代陆军相对还比较“原始”。虽然也配备了一些近代化的武器,但是在组织架构、军事素养上还比较落后,绿营习气严重,这些综合起来使得战斗力很低下。
日本海军不仅在服装、装备和架构上完成了近代化,而且他们的战术素养接近,甚至超过西方军队,很多日本陆军将领也接受过西方近代化的军事教育。
结语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并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方面原因造成的,而是要综合的看待。两国之间的战争,往往是两国综合实力比拼,清政府输给的绝对不是那个蕞尔小国日本。
㈢ 甲午海战为什么输的那么惨
甲午海战输的那么惨的原因:
其一是,战争准备不充分。一上来就打,想占先机,却先被对方击中要害,旗舰定远号中弹,而且总指挥丁汝昌受伤。刚刚开打,主帅受伤,指挥自然受到限制。
其二是,装备问题。黄海大战中,表面上看,双方实力相当,都是12艘主力战舰。事实上,日军战舰装备占优势。清军3000吨以上军舰两艘,3000吨以下军舰10艘;而日军3000吨以上军舰8艘,3000吨以下军舰4艘。北洋军舰有效射击距离不超过3000米,而装备了新式测距仪的日本军舰吉野,有效射程可以达到5000米。
日本舰队有97门射速炮,而北洋水师一门都没有,也就是说,北洋水师舰队的火力不够。还有就是军舰本身的速度。北洋水师平均航速仅有14.5节,而日本舰队主力舰平均航速为18节。实战中,日本舰队速度快,火力猛,自然占上风。这样北洋水师速度慢,运转不灵活,即便避开炮弹也很难。被击中的几率就高。
其三是,北洋水师各舰舰龄较长,养护的不好,有点老气横秋的样子,战斗力当然下滑。
其四,北洋水师自1888年建立到1894年海战前夕,6年来,没添一舰,没更新一弹,也没有好好维护。武器全靠更新维护,否则战斗力不能保持。1894年正好是慈禧60大寿,慈禧为了自己的寿辰大操大办,大力修缮颐和园,举行庆典,居然挪用了海军经费,花掉白银700万两!
㈣ 甲午战争中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十九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
列宁分析道: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对已经被分割了的世界来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争夺半独立国的斗争就不免要特别紧张起来。”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
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中国政治家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
二、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朝鲜战场的失利,虽然造成了一定的被动,但还没有影响全局。这时候,清政府如果能认清形势,坚定地投入反侵略战争,并采取正确的战略,一定能够挫败敌人的进攻。
可惜中国最高统治者中掌实权的慈禧太后、奕等都是主和派,李鸿章也坚决主张“羁糜为上,力保和局”。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
三、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
近代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作用远比古代更为重要。在晚清的政治家、军事家中,李鸿章特别重视武器装备。由于他的大力倡导和运筹,推动了洋务运动,组建起北洋海军和新式陆军,有利于提升军事实力。但因为李鸿章把武器作用极端化、绝对化,由“武器决定论”导致悲观情绪和失败主义。
四、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毛泽东同志说过:“办法是跟着方针来的,方针是不抵抗主义的时候,一切办法都反映不抵抗主义。”清政府避战求和,消极防御的指导思想,突出表现在忽视和放弃制海权的战略失误,这是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五、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是战争失败的政治原因。
在甲午战败的第2年,改良主义者康有为、梁启超发起了有名的“公车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抨击清政府的投降路线和腐朽统治。
民主革命的先躯孙中山组织了反对清朝统治的广州起义,他说:“清廷腐败尽露,人心激愤。”是的,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深层次的是政治原因。当时统治中国并主持战争的清朝政府极端腐朽没落,不可能领导一场反侵略战争取得胜利。
当时的清朝,早已失去开国初期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气象,落日的辉煌已经完全消褪,远远地被抛在世界潮流的后边。体制陈旧、政治腐败,在内忧外患中迎来了它的末日。
甲午战争前,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制约。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清朝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
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库平银;舰艇等战利品的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
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
占领朝鲜、台湾后,在战略上对东北、华东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大他们侵略领土的欲望。
㈤ 甲午战争中国为何会惨败呢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必然失败。兵者不祥,兵者诡道。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一点优势也不占。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展开了错误的战争,不知己也不知彼,焉能不败?教训深刻!
另一方面,日本没有拖住清军在朝鲜摩擦等于一拳用劲儿过猛,打在了棉花上,一定会被自己的全力而反伤了自己,它调动国内的资源所做的一切将会让自己吃不了兜着走。
而朝鲜也成了它想吃却吃不下的肥肉,先不说朝鲜本身就不会屈从,就是沙俄也不会善罢甘休,还有清朝也在虎视眈眈。另外日本挑起的朝鲜事件本来就是一点理也不占的,如果清朝退军,那么就只能剩下日军尴尬在朝鲜的寒风中,占占不住,退又不甘心,劳民伤财,丢人现眼。
㈥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
1.缺乏预见: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朝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2.战略原因: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朝屈服。中国方面,战前则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从战略规划方面,日本就已经拔了头筹。
3.装备劣势:在双方争取制海权的黄海海战中,清军以劣势兵力(清军3000吨以上军舰两艘,3000吨以下军舰10艘,日军3000吨以上军舰8艘,3000吨以下军舰4艘)迎击日军。受限于军舰制造时的技术条件,北洋军舰有效射击距离不超过3000米,而装备了新式测距仪的日本军舰吉野,有效射程可以达到5000米。日军还装备了新式的速射炮。
4.党派争斗:清朝后期,以光绪帝恩师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和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关系日益恶化。为了限制李鸿章在甲午战争时期的权利,清流派奏请光绪帝,调来了和李鸿章有矛盾的李秉衡出任山东巡抚。李秉衡,辽宁人,和翁同龢是挚友,亦属于清流言官,甲午战争时期,处处和李鸿章作对,各种奇葩的借口不发援军,以至于刘公岛成为一座孤岛,在经历了悲壮的抵抗后,最终陷落。
㈦ 甲午海战为什么会失败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一是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二是对于战争没有认清形势,过分依赖外交而放松军事努力;三是过于信奉“武器决定论”;四是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五是军队军纪涣散、操练废弛、精神萎靡等。
㈧ 甲午战争中国为何会惨败呢
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国人震惊,它宣告貌似强大的中国很虚弱,也告诉人们所谓"洋务运动"后的"同治中兴"的很虚假。
甲午海战后,中国向日本割地赔款,中国不仅失去了朝鲜,内地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渤海(黄海),台湾尽数割让日本。日本用中国赔的钱进一步富国强兵,在上世纪初再次入侵中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才艰难的战胜日本。这耻辱的历史,中国绝对不应该忘记!
㈨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武器装备落后是海战失利的主要原因
一是参战舰艇总体实力弱于日舰。战前,清廷海军军舰总数为78艘,日本为31艘;海军总吨位为8万余吨,日本为5.9万吨。虽然清廷海军总体上优于日本,但参加黄海作战的海军只有北洋舰队,主体力量弱于日本。
二是参战舰艇的船龄相对老化。主要表现为船体结构不牢,多有船体松动现象,航速低、机动灵活性较差。
三是老旧武器装备未能及时更新。甲午年正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清政府不惜挪用海军经费,大修庭院、楼堂和馆所。在穷奢极欲的挥霍中,国防开支全面紧缩,拮据万分。
2、作战准备不足是海战失利的重要原因
清朝末期,吏治腐败,政府无能,内忧外患交织,军队缺乏打仗思想,是这场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一是思想准备不足。1876—1888年,清廷海军整军备战的意识还比较强,大量外购先进战舰,海军整体力量和能力高于日本。但在1888年后,侥幸心理充斥军队内部,彻底停止了军舰的外购和发展强大舰队的计划。
二是参战弹药携备不足。据北洋海军的洋员马吉芬战后回忆,北洋海军的弹药供应极为不足,至战斗结束前半小时,“镇远”舰的305毫米主炮的爆破弹和150毫米火炮的所有炮弹全部打光,仅剩15发穿甲弹,“定远”舰也是如此。日舰则备弹十足,直到最后仍在猛烈射击。
三是实战训练不足。甲午海战爆发前,北洋海军也在大搞训练,李鸿章多次检阅,并给予高度肯定和赞扬。但是,当时的训练重基础、轻实战,重表面、轻实用,这一问题十分突出。
3、指挥人才缺失是海战失利的直接原因
海军是专业化、技术化极强的军种,人才建设历来是海军发展之根本。甲午海战前,与日本相比,清廷海军人才的教育培养处于较低水平。
一是建校起步晚。1855年,日本在长崎等地创办海军传习所和多个海军操练所。1870年,日本兵部省提出“大办海军”,把创建学校、广选良师、提高海军军官素质作为海军建设的头等大事。直到1866年,清政府才建立第一所海军学校,即福建船政学堂。此后一直停滞不前。
二是教学体系不科学。军事人才培养,尤其是技术军种指挥人才的生成,应当采取高、中、低培养相衔接,技战术合一,院校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然而,当时清廷海军院校教育缺乏统一规划,没有高、中、低教育层次之分,院校间也缺少分工合作,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
三是战斗精神的教育培养严重不足。中日海军院校教育在基础课程上大体相同,都是学习西方的理工科知识为主。但在军人战斗精神、战斗意志教育上,两国相差很大。
四是高级指挥人员不懂海军建设。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但在5位大臣之中,无一人出身海军或受过海军训练。
4、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略强,中国相对落后。
纵观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度腐败。北洋舰队的覆灭,说明了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落后政治制度的尝试。
(9)甲午海战中国怎么会输扩展阅读:
1、缺乏预见: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朝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2、战略原因: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朝屈服。中国方面,战前则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从战略规划方面,日本就已经拔了头筹。
3、装备劣势:在双方争取制海权的黄海海战中,清军以劣势兵力迎击日军。受限于军舰制造时的技术条件,北洋军舰有效射击距离不超过3000米,而装备了新式测距仪的日本军舰吉野,有效射程可以达到5000米。日军还装备了新式的速射炮。
4、主观方面:清政府的腐朽,造成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的惨败。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