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幅中国画具备哪四个要素才能表现得更为完整
对于一幅传统的中国画来说,把诗、书、画、印结合起来。似乎才表现得更为完整,更有更有特色。诗、书、画、印结合,可以把几种艺术融为一体,相互辉映,既能丰富画面内容,又能扩大画面境界,给人以更多的审美享受。
Ⅱ 怎样画好中国画
中国画作为一门源于中国的独特的绘画艺术流传了千百年不曾衰败。在今天仍被许多人所喜爱。它可以陶冶情操,舒畅心情,丰富我们的生活,实在是不可或缺的一门艺术。 一幅完整的中国画作品不仅包括画的主体,还要求有提款、印章等。所以中国画艺术同时囊括了诗歌、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中国画的确是多门艺术的有机结合。所以画好中国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 怎样才能画好中国画呢?让我们共同来研究。 一、绘画工具的选择 国画因其艺术表现的特点,在画具的选择上也有起特殊的艺术要求。能否选择一套合适的画具直接影响着一幅作品的艺术水平。 1、 纸 国画用的纸主要是宣纸,可分为三大类:①生宣。这是一种未上过胶和矾的纸,渗透性大,吃水多,易渗化和涸晕,适宜画写意画。生宣中净皮单宣较好用。在净皮单宣上再加工,叫做特种净皮单宣,其质软,面光平,特别好用,用来画画也顺手,既见线,又见墨色。②熟宣。在生宣纸上刷上一层白矾水便制成熟宣。矾有固定性,墨色在纸上不润,适合画工笔画。③半生半熟的宣纸。是在生宣纸上加少量的矾制成。适合画半工半写意的画。 除宣纸外,还有高丽纸、皮纸、麻纸。不太常用,这里便不做介绍。这么多的纸,看来在作画前真的要选择适合自己画的特点的纸。怎么才能区别纸的优劣呢?优质的纸应具备如下特色:松而不弛,光而不滑,润而不燥,易淡干湿层次,轻柔搓而无损坏。按照如上特色,我们可以通过听、摸、看、试来区别。听,捏住一角抖动,若声音发闷,说明纸质较好;摸,用手触摸纸面,以手感发涩而具潮湿感者为佳。看,对光看,其纸纤维呈云块状则利于墨色扩散,显得丰厚;试,最重要。试渗化性大小,试笔痕是否留得住,试墨色层次是否丰富以及墨色是否明亮,试用笔是否顺畅不涩,等等。 2、 笔 笔有大、中、小、长、短、肥、瘦之分。写意画以用大、中型笔居多。罕用小型之笔。 工笔则常用小笔,易于线条勾勒。 毛笔从毫毛分有软、硬、兼三种。他们各有其特点,才能准确选择合适的笔。 软毫。含水分多,柔和圆润,其墨色容易有浓淡干湿的变化,能挥洒自如,表现力丰富。适用于表现圆和软中带刚的线条及多变化的面。不适用于绘画方和硬的的线条。这类笔主要用羊毛制作。比较着名的有产于浙江湖州的羊毫笔,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深得国内外画家之青睐。 硬毫。含水分较少,挺拔劲健,锋芒毕露,弹性强,适用与方和硬的线条。做画时,一波三折,如书法般,均见功力。于皴、擦、染、点中见奇韵,浓淡干湿中见墨彩。它适合画山水及花鸟中的枝、藤。硬毫以狼毫为主,是黄鼠狼之尾制成。 兼毫。是软硬毫混合制成的刚柔相兼型的毛笔,软硬适中,兼有硬毫、软毫、两方面之优点。市场上以白云笔最为常见,一般是狼羊毫搭配,这种笔既用于勾勒,又可点染,深受画家喜爱。 笔的优劣以毛色纯,开锋后尖毛整齐,肥瘦得体,弹性好特别是笔之回弹聚散性好为标准。挑选时,轻按笔头,以笔头不空、饱满为好。将笔尖轻轻搓开,笔毛要整齐,笔尖处的毛排成一排。 但各人的习惯与画风不相同,必然对笔的要求也不一样。所以一支好笔的评价标准是要适合自己,用起来顺手。 3、 墨 墨是直接关系绘画效果的因素。过去用墨以块墨为主,它以猪油或桐油或松脂木所熏之烟,手工研磨井和胶及香料压制而成的。它形状以长条形为主。现代所用的墨主要是绘画墨汁与墨膏。原先之墨汁胶重、色灰而质粗,绘画墨汁的优点是方便、省力、省时,缺点是缺少最浓的层次,且胶普遍偏重,因此作大泼墨时浓墨层次易糊烂,在水的冲渗中也不如块墨所研之墨汁能保住最初的笔痕。 4、砚 砚之优劣,除外观外,主要是石质,石质坚硬而色泽大方深沉,发墨而贮水不易干者为好,现在市面上的外方内圆的大砚或者圆形平底盆状之墨海是很实用的,且价也廉,适合初学者使用。 5、垫 作写意画一般离不开垫,最好选用那些略有弹性而不过分、不吸水、色白或淡色的东西作垫。毡子是很好的材料。初学者可以用报纸代替。 中国画的画具还有水盂,调墨、调色之盘,镇纸,也可包括印章与印泥等,但因为这些不直接影响作画产生的艺术效果,便不——详述了。 二、绘画中笔法的运用 执笔法 中国画最显着的特点就是以墨线为基础,用以表现物象的轮廓、明暗、质感,同时通过墨线还可表达作画者的思想和精神。中国画的墨线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立的美学价值。所以,中国画中怎样用笔是画好中国画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中国绘画执笔同于书法,基本要领是拿毛笔时用大指、食指把住笔杆,呈“龙眼”或“凤眼”状,中指紧随食指把住笔杆。执住笔后,一般笔杆不超过食指的第一指节。指实、掌虚、腕平、五指齐力,运转收放要自然。绘画执笔比书法执笔灵活,由各人喜好,可稍随意。但初学者须掌握基本要领。 用笔法有中锋、侧锋、藏锋、露锋、逆锋、顺锋等方式。 1、中锋运笔 垂直,行笔时锋尖处于墨线中心,用中锋画出的线条挺劲爽利,多用于勾勒物体的轮廓。 2、侧锋运笔 手掌向左偏倒,锋尖侧向左边,由于是使用笔毫的侧部,故笔线粗壮而毛辣,多用于山石的皴擦。 3、藏锋运笔 笔锋要藏而不露,横行“无往不复”,竖行“无垂不缩”,古人称之为“一波三折”,画出的线条沉着含蓄,力透纸背,常用以画屋宇、舟、桥的轮廓,也用于山石的勾勒,树干的双勾。 4、露锋运笔 露锋则使点画的锋芒外露,显得挺秀劲健,画竹叶、柳条便是露锋运笔。 5、逆锋运笔 笔管向前右倾倒,行笔时锋尖逆势推进,使笔锋散开,笔触中产生飞白,这种点、线具有苍劲生辣的笔趣,树干、山水的勾勒、皴擦都可运用。 6、顺锋运笔 与逆锋相反,采用拖笔运行,故画出拇条轻快流畅,灵秀活泼,勾云、画水常用此法。 上述几法是常用的几种笔法,应用广泛。下面我们谈谈用笔的三点禁忌。 宋代韩纯全《山水纯全集》中提出:“用笔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所谓“板”,是指没有腕力,用笔不灵活,画出来的笔线平扁,没有圆浑的立体感;所谓“刻”,是说笔划过于显露,甚至妄生圭角,不自然,没有生气;所谓“结”,是指落笔僵滞,欲行不行,当散不散,笔线不流畅。这三点都会使线条美感丧失。如何加以避免呢?最好是练一练书法。通过书法可以掌握用笔的技巧。要注意增加腕力,让笔和手融为一体。做到易行笔,易用力。还要注意用笔要自然,虽然用力,却又是“放松”的,不要刻意造作,用力自然。 三、如何练习画中国画 选好了画具,学会了用笔,就要练习画了。练习大致可分为两步:即临摹和写生。临摹即照着别人的摹本作画,同书法练习类似,要经过很长时期的临摹、积累大量的经验和作画技巧等方可用于写生实践。而写生则是通过接近生活,通过自己的审美旨趣自我创作并形成自我画风的过程,是较高层次的练习。 先讲讲临摹。首先像选书法帖本一样,要选择一些自己喜欢,适合自己风格的名家画集。但不要选择那些过于难的画册。对于初学者还是买一些画家编的国画入门之类的书较合适。练习时就基本照着人家的构图、笔法来画。但要注意不能一味照搬。用帖时首先要看,要品味要琢磨。看看人家是如何构图的,一些笔法的运用如何巧妙,画的神韵在哪里等等。考虑还了,再下笔。初学者可以边看边画,作画中也可以不断品味、体会用笔。这时要脑、眼、心、手并用。作画时要找手上的感觉、体会前面所讲执笔法中的用笔之内涵。练习一段时间后就可以看完摹本然后默画,这时就不要去看摹本,待作完画后再进行对照、比评,找出不足进行改进。这个过程是自我摸索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逐渐找到技巧,并成为自己的东西。关键还是在用脑、用心。只有反复思考、品评,才能有提高。 再谈谈写生。临摹到了一定水平,就可以写生了。写生就是要对客观实在的景物、人物进行刻画、创作。 首先需要选景。这其实是相当重要的一步。要凭我们的审美观、艺术欣赏力来选取合适景物、合适角度、合适部分。就像照相,不仅要考虑光线,而且要考虑构图。所选景物应有层次、有主次、和谐统一。选择构图的方法可以用木框或将手指框成一个方形,将所选景物置于其中,观察品味是否合适,进行筛选,确定所画对象。 作画时首先要有耐心,要不断用眼观察、用脑思考,将平日所得应用开来。还要注意写生并非完全的像照相机一样从自然中搬下来,根据作画需要,可适当删减不必要的景物,或添进新的景物,也可在景物中先加入需要的物件再作画。但对于初学者,主要锻炼其对景物刻画的能力,还应尽量保持景物原貌,待到一定水平再进行景物处理。 临摹和写生要点就简单提一下,关键还是在练习中自己感悟、总结,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案,但重要的是学会查阅“生活”这本大书。生活是我们认识世界,创造绘画艺术的源泉。艺术虽不等于生活,但生活就如同空气和水一样,离开了它,艺术生命也就停止了。不接近生活,只是漫无边际的遐想,玩弄笔墨,闭门造车,就无法作出真实感人的作品。在平日生活中,就练习搜索一些好的场景、好的画面,记在脑子中形成素材,今后作画便可以顺手拈来。要练习用艺术的眼光审视生活,用构图、取景等理论来应用于生活,这样才能不断熟练,不断提高。 看来,练习中国画还可以使我们更快乐地生活啊! 四、中国画的创作 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们对绘画艺术美的评价是不一样的。以中国的山水画来说,它是在长期封建专制统治的压迫及一般士大夫的利欲熏心的现实之下,画家想超脱现实、回归自然,为了获得精神自由,借以保持精神纯洁,陶冶情操,解除郁闷而逐步形成的。还是1000年来山水画所以成为重点内容的原因之所在。 缺少了艺术,在心灵上便会是一片荒漠,艺术能激起青少年们无穷的力量,唤起青少年对理想的追求,获得精神世界的升华。在这个过程中绘画艺术提高了人们的思想境界,美化了人生,使人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因此,绘画应起到如下两方面的作用:一是给人以愉悦美感,陶冶人们的情操。二是给人以教育,使人们生活得高尚、纯真,使人们奋发而上。所以我们搞中国画创作也应本着这样的思想。其次,我们还必须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创作的作品应保持时代气息。不同时代的人受着不同时代的思想、道德影响与制约,在审美认识上呈现出强烈的差异性。我们的作品要表现生活,要展现民族形象。时代在不断发展,对客观世界要不断认识,这样才有可能创造出崭新的有时代气息的作品。 第二,能否表现清新的意境。中国画不重求明暗,色彩对比,更追求神韵,即能否表现中国画美学本质。什么叫“意”?对于中国画我们常说:“意在笔先,画尽意在。”“意”便指画者的思想、感情、意念、意义、理想等。而“境”则是大自然或人生的整幅图景,它不是一草一木,而是元气流动的造化自然。表现清新的意境即要突显神韵! 第三,我们应该表现生动的笔墨。 石涛说:“夫画者,形天地万物也,舍笔墨何以形之哉?”道出了中国画的重要构成因素——笔墨。艺术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即作者表达的意境,形式即笔墨。所以学会笔法是十分必要。前面已作研究,这里不再阐述了。 把握住这几点,再加上你的努力,相信你终会创造优秀的作品。 中国画博大精深,不可能简单几言将其说尽,我们仅在这里作简单研究,中国文化需我们共同传扬。让我们共同努力,愿我们早日成功!
Ⅲ 中国国画主要描绘的内容是哪些
人物画_以人物为描绘对象的画科。因描绘题材不一,又可分为人物肖像画,人物故事画以及风俗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以线造型。
山水画_以自然风物为描绘对象的画科。山小画主要有青绿、金碧、没骨、浅降、水墨等技法形式。
花鸟画_以花卉、竹石、禽鸟等为描绘对象的画科。主要有工笔设色和水墨写意两大技法体系。
院体画_专指封建时代为皇室宫廷供养的专职画家的作品,一般讲求工细、整饬、富丽堂皇,有较强的装饰性。一些效法宫廷画家的作品,亦称“院体画”。
文人画_亦称“士大夫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文人画”作者一般回避社会现实、寄情山水花鸟,以标榜浩然正气。“文人画”作品讲求“书卷气”,注重笔墨情绪,脱略形似,强调神韵。
Ⅳ 中国书法在中国国画中起到了哪些不可缺少的作用
书法在构图上和意境上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可概述法为以下八个方面:
一、平衡。在中国画的布局上,题跋可以解决平衡的问题,这种平衡包括空间大小、字迹、墨色、浓淡、字数多少、字体形成、横竖格局等各个方面的平衡。
二、连续。为厂构图灵活而“接气”,景物可以分断,然后将题把它上下或左右连接起来,使画面的气势贯通,如石涛就常用此构图,灵活而不散,分而不断。
三、点醒。画的境界往往深奥,寓意含蓄,可以通过文词、诗句,点醒画面,加深画中意境,这题字在画的构图中就产生诗意了。
四、衬托。字的墨色和线块的形式感可以虚拟。以衬托物象的美,比如郑板桥在竹枝间的题字就有竹叶意,使书法成为景物的一部份。
五、笔致。线条是书法的一种形式美,古人常要求作画要有书法意,李苦禅先生也说过:“画致书为高度,书至画为准则”。笔致在构图上不仅是一种美感,也是一种力感,它传递作者的感情。一幅平淡的画,如果配上精彩的书法会使它焕然一新。在美学上书画是一体的,金农的构图常是书法题跋出奇,令人惊叹。所以书法笔致在中国画中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六、虚实。文字虽能示意,但并不代表什么东西,所以它是一种虚象;而墨迹却是实在的,这就有利于构图景物虚实的互衬,互补,如潘天寿先生喜作巨石,若单从体面上解决石头的质感,那会造成平板堵塞因而常用轮廓线勾大石头,题跋于石上,这就使构图上既不大实,也不太虚,还由于书法的形式美而增加厂画面的光彩。景物实,字就显得虚;景物虚,字就会相应的实,因而他们能互衬、互补。
七、呼应。景物在构图上的呼应我们一般都能注意,但有时画面上主体(实物)已经够充实了。就是缺乏一点灵巧的呼应感,在这种情况下,用少许文字作呼应就非常恰当,可使画面生动起来。又如潘天寿先生在条幅画面的下端画一只猫出神地望着天上,就在猫的视点的上端签名印章,此种呼应,气贯神往,画面既生动也不使人感到空虚。
八、装饰。文字在画面构图中是一种装饰的美。因此,书写时从画面的风格,笔墨情调和色彩的呼应上来决定字形;应从全局效果来考虑,决定排列形式,字体大小,奇正秩序,变化而统一。
文字结构的美,是抽象思维形式的运用。同时一个字,在不同的字体中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形式美感,它没有陷入具象框架,能突破常规,按照美的法则来造型,这种抽象美象音乐一样,既优美纯正,境界又高。题跋,对中国画构图来说,不是一种孤立的形式,它应该是画中有机构成的一部份,不是“画十书",而是书画一体。
我国艺苑向来书画并称,并同其源流,古人有“写竹求八法”“书画本同源”的说法,中国画还有“写画”的雅称。由于书法与绘画皆重线条,所以他们之间就有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在联系和相通之处厂。书法可以脱离绘画而独立;而中国画者如果不善书法,那对绘画艺术的提高将是难以想象的。古今史上着名的中国画大家们有哪一个不是书画二者皆臻精妙的
艺术大师?
书法除厂在中国画构图的题跋中有重大作用外,它对于训练中国画的用笔、用线等方面还有着潜在的更大的作用。
Ⅳ 如何画成一副中国画
山上的美景小村庄,是人们向往山林清幽的生活方式,它远离现代城市快速发展,伴随的污染、喧闹等城市“疾病”。
如何运用传统的中国画审美来画出一幅山村美景呢?
我们可以在笔墨上引入中国书法技法,干湿浓淡相互变换,在意境营造中“师法自然”对客观事物的艺术加工,达到秀美、悠远的山林效果。从而使画面中既有大山、大水,又有充满生活情趣部分,又通过加入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东西,使画面更加生动、丰富。
想要画出一幅山村美景画少不了:
不断增加生活素材,使丰富画面内容
从“山水画”字面意思理解,画面中要有山有水,但山水画并不是单纯的山与水,山的结构要大小相兼、疏密结合,山的形式要有坡有崖有顶有沟壑,水也要蜿蜒曲折、变化多端起到“动脉”的作用。
一幅完整的山水画画面中不光只有山和水,还要有树木植被、房屋桥梁等生活素材,加入适当的生活素材对画面的效果有诸多好处。其一,通过适当的生活素材来更巧妙地表现出画家所营造的意境。例如吴镇的《芦花寒雁图》中在平静的湖光山色中,穿插渔夫悠然自得的形象,既表达出画家内心理想,也是画家的自我写照。同样把村庄刻画的依山傍水,能更好的体现出隐居在此处环境的清幽,村庄中可以画有梯田、菜地暗示这里的生活很“绿色”。
其二,适当的生活素材可以灵活的表达空间关系。通过房屋的虚实、大小、繁简,渔船的走向,房屋与树木、山石的遮挡关系等生活素材的各种变化,丰富了拉开空间关系的手段。房屋与树木的遮挡关系、房屋与山石的遮挡关系、房屋的“密”与远处山石的“疏”等都是为了灵活的表达空间关系,使观赏者不出现视觉疲劳。
其三,适当的生活素材提高作品的情趣。画面中不能只有山石树木这样显得太不近“人情”了,还要适当的加些生活素材,例如:溪水、房屋、桥梁、船只、行人等,诸多自然与生活结合才能创作出一幅气韵生动的作品。小桥、房屋、小路、梯子、烧火用的材薪、菜地等就是为了增加画面的趣味性、观赏性。
其四,一定的生活素材能够掩盖创作过程中的失误。在创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失误,可以画一些生活中的素材来掩盖画面中的缺点和不足,还能丰富画面一举两得。创作时出现失误,为了不影响画面的美感画了几颗小树将其掩盖,同时丰富了其空旷的画面。
画画并不是天马行空,把心中所想随意的表达出来,这样很多时候创作出东西没有美感。中国画有几千的历史,自然有自己的作画规律,例如“谢赫六法”、顾恺之的《画论》等经典的理论,这都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无价之宝。
古语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在这些系统的规律下我们知道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知道自己的作品有哪些是自己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
为了使加入大量的生活素材来达到自己的心中理想不失去画面的和谐,再加入这些东西时,以传统的审美理论为依据。,在画房屋时加入一些生活素材,房屋屋顶运用书法行笔一笔一笔单勾瓦砾,为使房屋疏密结合在近处房屋根部勾勒出砖石纹理,再加上适当的门窗,构成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
在近景房屋后面空地上运用了工兼写的技法突出菜地,根据画面的需要有些不见用笔的地方重新用笔,墨色不好的地方重新用淡墨或清水晕染,把不太清楚的山石结构轮廓重新勾勒出来,把较散的山石结构归整,太空的结构丰富起来。
在创作过程中难免会用到画面空旷不丰富,这就需要我们加各种素材使画面丰富起来。近景河滩太空旷于是在上面加了几个树,又在河里加了几簇水草,画房屋时虽然错落有序,但光画房屋显得太单调,在房屋之间画如几个相对较虚的小树更加生动,与房屋的实形成对比。北方山石树木植被多集中在山顶,为了使画面丰富,突显树木茂盛,运用双钩的实和大墨点的虚相结合,虽然只是简单的几个树,也能表达出树木茂盛、画面丰富的感觉。
中国画中使画面丰富不光靠单纯的加入一些素材,素材与素材、山与水之间的变化也很重要。通过构图的变化、笔墨干湿浓淡的变化、色彩的轻重冷暖对比变化等诸多变化同样起到丰富画面的效果。以传统的中国画审美为基础,构图分为三段式,即近景、中景、远景。近景物体刻画的比较密集、细腻,到远景逐渐变疏变虚,这样不仅能丰富画面有节奏感,还能拉开空间距离。
笔墨上用笔有紧有松,近处的“紧”与远处的“松”形成变化丰富画面,墨色上树木植被的叶子浓淡结合,刻画出叶子的茂盛,在与运用双钩画法的叶子对应,不但使画面丰富,还有起伏变化。色彩上并不是单纯的“随类赋彩”,同一种颜色的轻重浓淡,不同颜色的色相变化,冷暖颜色的强烈对比,这些都是丰富画面的重要手段。不论是在画面中加素材还是依靠素材之间的变化,都是为了画面的丰富,丰富画面是都要看画面的需求来决定。
画中笔墨及皴法的运用
“古之人有有笔有墨者,亦有有笔无墨者,亦有有墨无笔者。非山川之限于一偏,而人之赋受不齐也”,这是石涛在《苦瓜和尚话语录》中说的话。古代的画家有的擅长用笔的,有擅长用墨的,也有二者皆擅长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是山川自然风景的不全,而是画家的天赋不齐,每个人的阅历、人生不同所致。
石涛作品欣赏
一、笔法墨法:
画家的天赋各不相同,对笔和墨的运用和理解也是参差不齐,有些画家擅长用笔来刻画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有的画家擅长用墨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理解。画家的阅历、经历、日常积累同样影响着画家对笔墨的理解和运用。例如北宋着名画家米芾与“元四家”之一的倪瓒两者由于朝代不同、社会环境不同、阅历和经历不同,两位画家的作品风格也不尽相同,米芾画面的墨色较重,倪瓒的作品墨色偏淡。正是由于各种原因,影响着各个画家笔墨的独特性,才有中国画在历史上的“百家争鸣”。
绘画是一门造型艺术,在中国画中,笔墨是核心。笔墨的唯物辩证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古之画家有擅长用笔的但他的画面不是光有用笔肯定也是有墨的,擅长用墨者也是这个道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中国画中笔墨变化丰富,用笔上有干笔、湿笔、中锋用笔、侧峰用笔等诸多变化,用墨上也有干、湿、浓、淡等变化,根据画面的需求选择笔墨运用的方式。
为了突出笔墨没有上绚丽的色彩,骨法用笔,山石结构、房屋、树木都是可以用书法的行笔勾勒出来的。画面中近景的刻画在用笔时比较谨慎、严谨,表现远景时为了加大空间距离用笔时比较放松。在刻画树木时为了表现树木的茂盛和种类的多样性,在描绘树木时有些树叶运用中锋用笔双钩的变现手法,有些树叶采用中锋与侧峰结合的大混点的手法。
郭熙早春图局部
中国画中墨的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俗话说“石分三面”要想表现出山石的体积感,墨色的变化是少不了的,通过墨色从重到轻、从干到湿的变化,塑造画面中山石的体积感。在创作过程中画面的各个方面很难做到面面俱到,难免会产生失误,但有的时候失误也不一定是坏事,说不定在画面中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结尾时对一些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加以淡墨色调整也是不可或缺的。
石涛作品欣赏
二、皴法:
作为中国画技法之一,主要运用于塑造山川形象的面貌、体征,皴法侧重于对山川的体面和肌理的塑造,不同的皴法对山川的肌理的塑造也是各不相同。
中国山水画的皴法是历代山水画家外师造化,摹写真山实水提炼创造出来的语言形式,经历代山水画家的艺术创造,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体系并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在自然界中没有完全一样的山,不同的山有不同的名字,每个山都是独特的,再加上每个画家的经历、人生的不同,对山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就造成的从古至今有许多皴法。
例如:斧劈皴笔势遒劲、披麻皴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解索皴其状如解索、芝麻皴用笔作皴如芝麻,通过不同的皴法能够表现出各种不一样的脉纹、纹理、质地、山貌等。皴是自然形成的,皴法并不是凭空而造的,是画家根据自己所看到的自然界真山实水,以自己亲身体会、经历、积累等各种因素艺术加工而成的独特的艺术语言。
中国山水画的造型形式有很多种,最主要的就是用线造型,所以我们在画国画时可以借鉴元代画家王蒙的干笔皴法和五代画家董源的披麻皴,在此基础上以粗笔浓墨强化了传统皴法和用笔用墨,使笔墨气息与皴法更具有现代气息。为了表现山石的纹理,用的是比较硬性的类似披麻皴,通过肌理的变化可以表现出形状、纹理粗细、山石凹凸的具体差异。
宋马远踏歌图绢本水墨谈设色191.8x104.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画的画面最终效果是要达到“气韵生动”的,要想达到“气韵生动”就要结合中国画中的各种技法,其中皴法占了非常重要的方面,可以非常肯定的说在山水画中如果没有皴法的存在,在山水画中气韵生动就不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来。所以作品中山石多顶部和底部有植被,中裸露的部分植被相对较少,披麻皴多用于相对温和的山石,为了表达出山石采用纵向线条。近景为了突出结构和墨色从山头往下皴起山头墨色较重阴阳向背对比明显,中景远景为了表达山石的雄劲挺拔从山下往上皴起。在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中皴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始终贯穿了山水画发展的过程,在促进了山水画发展的同时,自己本身就已经有了很明显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精神。
富春山居图黄公望
石涛在《苦瓜和尚话语录》提到“古之人寄兴于笔墨,假道于山川,不化而应化,无为而有为,身不炫而名立”前人作画更多的是用笔墨来消遣,通过作画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寄托自己的志向和情趣。他们通过感受大自然的山和水,用平常写字的方法写出自己心中所想,获取精神上的自由,这就是绘画的动机和取向。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绘画形式和工具材料在吸收外来文化情况下百家争鸣。在立意上也应该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从当代的文化背景出发,呈现出与古人不一样的,迎合当代发展需求的艺术。笔墨上,以笔为筋,以墨为血,将笔与墨结合,创作出充满灵性的、有血有肉的优秀作品。以前人总结为“镜”可以知画面的需求,从而更好的经营自己的画面。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开始期待更多的文化艺术产生,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迫在眉睫。要勇于打破传统固有的文化枷锁,敢于对外来文化敞开怀抱,西方优秀的、适合自己的艺术文化,做到博采众长、突破自我。
总之,画家应该超越自己眼睛达到的视野,包容天下万物,道法自然师法前人,追求自然的本质,反对一成不变的技法和艺术形式把宇宙万物当己任,完成自由的艺术表达,传达大自然的精神,才可以画出满意的中国画。
Ⅵ 中国画有哪些具体的讲究
中国画又被称为国画,它是中国传统的造型艺术之一,在各国的绘画领域中自成体系。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它也是一种凝聚了中华民族文化以及各个民族智慧、气质和性格特点的传统绘画。它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与风格,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以及现代绘画文化。因此,它不管是在意境上,还是表现方法都十分讲究,与众不同。
三、中国画的形式
中国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些中国画是方形的,有些是直形的,而有些却是横形的。除此之外,不同的中国画,也讲究不同的形式。如中堂是一种形式巨大的中国画,它在中国旧时的房屋中,经常悬挂在屋子的中堂;而条幅则是长条形的,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横的,跟现在的对联较为相似。
Ⅶ 完整的一副中国画由哪几部分组成
国画的构成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一是画面内容的构成;二是笔墨分布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