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为解决赶考学子的后顾之忧,给予了考生哪些优惠政策
古代的文人才子大都是没有文化背景的穷酸书生,因此要想为自己的家族光宗耀祖,成为名门望族,都会选择寒窗苦读,进京赶考以求功名。
当然,朝廷自然也想要用一个简便有效的办法筛选自己想要的人才,因此科举制度就显得尤其重要。科举制度的意义就在于能够通过考试这一形式,将读书人的才华展现出来,从而改变他们的就业生涯。对于很多没有读过书的农人来说,如果没有科举制度,他们就只能一辈子都待在田地里,过着每日早出晚归的生活。而科举制度的出现不仅给了他们一个做官的机会,同时针对的对象也不仅仅是那些原本就地位较高的官家,使每个考试的考生都有平等的机会。
除此之外,到了京都的考生也会受到热烈的欢迎,朝廷有专门给考生设置的休息点以及建立一个比较轻松热闹的考试氛围,降低考生的紧张感,从而让考生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作答。这些种种措施不仅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帮助朝廷选拔了大量有用的人才,同时也改变了很多读书人的人生,改变了当时的社会风气,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景象。
⑵ 古代科举考试是怎样的都有哪些奇闻
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隋统一后,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九品中正,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应为开皇七年(587),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那么,古代人如何参加“高考”?在古代科举考试中,又发生过哪些奇闻逸事?
科举考试的内容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奏请停废科举
面对群臣的呼声,慈禧思虑再三之后,以光绪帝的名义下诏,正式废止科举。至此,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终止了。
⑶ 古代的山贼为什么都不抢有很多盘缠,进京赶考的考生
古代进京赶考的考生,自宋代开始,每三年就会有一次。依照古代严重的官本位思想,即便是贫寒人家的考生,家中也会给他们准备银两傍身。而会试又是每三年都会有的事情,所以对于拦路抢劫的人来说,是一笔稳定的财源。可是,为什么,山贼不敢抢他们银两呢?
进京赶考的考生身份已经是举人首先,能够进京赶考的人,已经获得了举人的身份。因为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是有很多道程序的,从乡试考上秀才,就算有了功名,之后再通过州县考试,就算举人的身份。而有了举人的身份则意味着:举人登科即可授官,但无"出身",可免丁役。已经有了初步入仕的资格。
我们不妨参考一下范进中举。在《范进中举》中,范进因为中举,很有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派头。而这也为我们理解举人的身份打了样,举人就意味着有上京赶考的资格。而范进中举后的一系列变化,甚至是他周围人从嫌弃到巴结的恶心举动,都意味中举人这个身份的价值。
所以,从大环境来讲,进京赶考是全国范围内的盛事,国家重视,地方辅助,山贼不会挑战统治者的权威。从山贼本人来看,他们对于读书人的尊敬,让他们不会对考生下手。从考生来看,他们是日后栋梁,会执掌这个国家的权柄,山贼不敢惹。从考上组成部分来讲,大多考生是穷苦出身,抢了也没什么油水。所以,山贼才不会抢进京赶考的考生的盘缠。
⑷ 看古代高考考场(贡院)对联是如何给考生们加油的
贡院,是古代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就相当于现在的“高考考场”。贡,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或国家的意思。
贡院最早始于唐朝。现存有江南贡院、北京贡院、定州贡院、川北道贡院等遗址,其中南京江南贡院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最为出名。
下面我们一起来品鉴一下当年高考考场挂的对联,看看古人是如何苦口婆心为各位参加科举的考生们加油打气的。
此联起句就切住了贡院的地点,并由此生发。輶轩,古代使臣的代称。上联感觉是拍了拍考官们的马屁,欢迎他们从东面的帝都来到边塞监考。下联则夸赞来考试的考生们,百姓们都期待着你们鲤鱼跳龙门来好好为人民服务呢!
⑸ 为什么古代进京赶考的考生,随身携带盘缠,山贼却不抢劫他们
为什么古代进京赶考的考生,随身携带盘缠,山贼却不抢劫他们?在中国古代历史时期,能够进京赶考的读书人都是举人身份,而拥有举人身份的人已经步入国家士大夫阶级。而山贼之所以不抢劫他们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最后一个原因,那就是读书人进京赶考时,多数都沿着沿途有驿站和客栈的官道赴京赶考,很少会途径一些山贼土匪经常出没的田间小路或者荒野。因此那些赴京赶考的举人们很少能够与深山老林里的山贼碰面。而那些赶到官道上劫掠财物的土匪也只会盯着过往的土豪士绅或者押送金银财宝的商队官府,比如说晁盖智取生辰纲,很少会对过往的读书人下手。
⑹ 古代科举之后皇帝怎么给考生封官
以清代而定,会试(每三年在京都的考试) 中举的贡生(地方儒学生员(秀才)升入京师国子监就读的称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在太和殿举行进士考试,取得第一名次的考生,由皇帝钦定即“状元”,二、三名为“榜眼”、“探花”。这头三名合称为“一甲进士”,可以得到皇帝赐的“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可赐“进士出身”,“三甲进士”可赐“同进士出身”的头衔。但只有这“一甲进士”在金殿唱名后,立即按规定封授官职。“状元”的职名叫做“翰林院修撰”,是个从六品官,相当于现在的地区任职级别;而“榜眼”、“探花”二人,则封授为“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县长之职,是个地地道道的“芝麻官”。“编修”一职,是个修国史、实录、会要的官称。
而其他人,要加试一次,称为朝考。经过朝考之后,成绩优异的与一甲三人一起进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三年任满后散官,或者继续在翰林院任职,或者到六部或地方任职。成绩不理想的直接派遣到地方任知县等职务。
⑺ 古代考试成绩出来之后,是如何通知到考生的
“金榜题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对他们来说,考试结果的揭晓是人生的重要时刻。那么,古代科举考试成绩出来之后,究竟采用什么方法来公布结果呢?是如何通知到考生的呢?
明清时期则将录取通知书称为“捷报”,上面会写上中举人的姓名以及考取的名次,由专门的报录人敲锣打鼓地送到中举人的家中,“范进中举”的故事便生动描绘了这一场景。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进士,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然而,固定张贴的“金榜”、送达到家的“榜帖”乃至皇帝在殿上的呼名,都没办法将他们的名字传遍各地,于是便有了刊印的“进士名录”,开始由官方编次榜上写及第人姓名及所试诗赋题目。
⑻ 古时候为了防止考生作弊,都采取了哪些方法
为了防止考生夹带,参加进士科的考生在进入考场时会被严格搜身。进入考场后,考生进入自己的位置,一个小隔断,除了上厕所和打水外,考生的活动范围会被严格限制古代如何防止考生作弊?考官泄题遭腰斩,考生进考场考试如同坐牢。时间久了,有的考生精神崩溃,借着打水时,跳井自杀了。
⑼ 古代高考时,如何防止考生作弊
古代的科考考场有士兵把守,考生要持有有官府颁发的证件进场,而且还要搜身,还有法律处罚,让考生不敢作弊。古代的科举考试是朝廷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它开始于隋朝时期,结束于清朝末年,总共经历一千三百多年。由于古代对科举考试十分重视,为了防止考生作弊,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的办法和对策。由于制度不断完善,预防作弊的措施也大同小异。
三、制定一些政策和法律,让考生不敢作弊。古代对于考生作弊行为,也制定了一些处罚措施。比如考生作弊被发现,可能几年内被禁止考试,严重者甚至要坐牢。有的朝代还要求考生报考时互相担保,比如几个人之间互相担保;只要其中一个考生出现作弊行为,其他几个都要受到牵连。即使有人中了状元,也不会被录取,而且还会受到处罚,有点不近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