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深圳这地方有一种比蚊子小很多的虫子咬人后会起很大的包,也是吸血的,
我们一般登山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吸血的昆虫,一般有:蚊、蝇、虱、蛛、蝠、蚋、虻、蠓、白蛉、臭虫、蜱虫、猎蝽等 其中比蚊子大的有:蝇、蝠、蚋、虻、白蛉、臭虫、蜱虫等;
剩下虱、蛛、蠓、白蛉、猎蝽等;其中虱、虱是比较常见的寄生昆虫;一般 外寄生于哺乳动物和人体上,对宿主有选择性。寄生于人体的有:阴虱,头虱,体虱。 而蛛类比较特别点,一般能够吸人血的比蚊子大一些
防制
蠓的种类多,数量大,孳生范围广泛,防制工作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进行。
1.在有吸血蠓类地带野外作业的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可涂擦驱避剂,或可燃点艾草、树枝,以烟驱蠓。
2.在人口聚居区,应搞好环境卫生,填平洼地,消灭孳生场所;对成蠓出入的人房、畜舍和幼虫孳生地的沟、塘、水坑等环境用二二三、马拉硫磷或溴氰菊酯等进行滞留喷洒。
3.出现局部肿、痒时,可用10%碱水或氨水或用清凉油擦拭。
---------------------------------------------------------------------
所以题主遇到的很有可能是蠓
㈡ 重庆地区的小飞虫 ,黑色的,当地叫默默。有水的地方非多,咬人。冬天没有,春天暧阳飞出来,一网网的。
蠛蠓(midge)属于双翅目、蠓科(Ceratopogonidae)的昆虫,俗称“墨蚊”、“人咬”。种类繁多。全世界已知4,000余种,我国仅吸血蠓约有200种。
㈢ 灭灭蚊的学名
灭灭蚊的学名为墨蚊。墨蚊,是蠓科下的动物,又称小咬、墨蚊或蠓柏子,种类繁多,全世界有400多种,中国吸血的蠓约有200余种。墨蚊身体粗短,背部隆起。雄性以花蜜为食,大部分雌性以鸟类和哺乳动物的血液为食。常出现在天气炎热的午后,并且喜欢成群出现,树木草丛的地方较多,在农村尤其普遍。
蚊:
蚊属于双翅目蚊科,又称蚊子,是最重要的医学昆虫类群。蚊分布很广,种类很多,迄今为止全世界已记录蚊虫共3亚科(巨蚊亚科、按蚊亚科、库蚊亚科),35属,3600多种和亚种。中国已发现370余种,其中按蚊、库蚊、伊蚊3个属的蚊种超过半数。
㈣ 问一种会飞的黑色的会吸血的小虫子的名称
蜱虫
㈤ 这个叫什么位置广东省清远市(就是广州隔壁)
我们那叫蚊蠓(应该是这个音,因为说的是我们那里的白话)。
学名是墨蚊,(拉丁学名:),是蠓科下的动物,又称“小咬”、“墨蚊”或“蠓柏子”,种类繁多,全世界有400多种,中国吸血的蠓约有200余种,其中以库蠓、蠛蠓、细蠓与人的关系较大。
㈥ 南方有绿色的昆虫或动物么
昆虫有:蚱蜢、蚂蚱、蝈蝈。
动物有:长虫、蜥蜴、变色龙。
㈦ 为什么只有四川省才有一一墨蚊、麦蚊大家有没有消灭的办法。有这个虫感觉无法生活的状态。
凡潮湿闷热的地方都有墨蚊,消灭的办法搞好住房周边的环境卫生,尽量清理臭水沟、腐水潭等。
㈧ 四川农村一种被称为“默默蚊”的是一种什么蚊子
蠓属双翅目蠓科(Ceratopogouidae),为一类体长1~3mm的小型昆虫,成虫黑色或深褐色,俗称“小咬”或“墨蚊”。全世界已知4000种左右,我国报告近320种,主要者为台湾铗蠓(Foreipomyia(L)taiwana)和同体库蠓(Culicoides homotomus)。
㈨ 重庆大足宝顶山石刻哪里的黑色小飞虫是什么虫虫子飞虫小如水笔在纸上点一下那么小的!咬了40个包,4
当地人称“墨蚊”,一种山林蚊子。墨蚊身体粗短,背部隆起。雄性以花蜜为食。大部分雌性以鸟类和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的血液为食,叮咬起来很疼,并有毒性。此种昆虫常出现在天气炎热的午后,并且喜欢成群出现,吸附与人体上进行叮咬。喜欢有树木草丛的地方,在农村尤其普遍。
㈩ 四川有一种小飞虫,俗称麦蚊。书面语怎么叫呀
“麦蚊”。 双翅目长角亚目的 1科。体、足相对粗短,无单眼,前缘脉伸达翅顶,停歇时翅平置背上,口器刺吸式,喙短的微小蚊类。本科昆虫通称蠓,俗称小咬,墨蚊,糠蚊。分布世界很多地区,最北达北纬 68°,最高分布在海拔4300米的高山地区。全世界已知约90属4000余种。其中6属有吸食人类和高等温血动物血液的习性:库蠓属中国已知170余种,拉蠓属中国已知22种,勒蠓属中国已知6种,其余Acanthoconops,Austroconops,Parapterobosca 3属中国尚未发现。全科在中国已知约300种。
有吸血习性的蠓侵袭人畜,传播疾病,作为病原体的宿主,是一类重要的医学昆虫。蠓类吸血可引起皮肤红肿,奇痒难忍,搔破之后可因感染而形成大片溃疡。有很多种类是丝虫病的中间宿主。在中国,曾从TW拉蠓体内分离出乙型脑炎病毒;在苏联,曾从库蠓体内分离出土拉伦斯病菌;在美国,曾从库蠓体内分离出东方型马脑炎病毒。此外,非洲马瘟、绵羊蓝舌病、鸡痘、马癣、牛流行热等均可由蠓类传播。
蠓类个体小,飞翔无声,常群聚叮咬人畜。防治的办法,除对孳生地进行清除外,主要是采取防护措施,如用防蚊油涂擦皮肤,用网孔小于3/4毫米的蚊帐、蚊帽等进行保护。蠓为全BT昆虫。成虫体长约2~5毫米,黑褐色。头部近球形,复眼发达,触角丝状,吸血种类口器发达,但比蚊虫的口器短。胸部背面略隆起,前翅大,库蠓属前翅多淡色或有暗斑,后翅成平衡棒,腹部10节。雌蠓有受精囊和一对卵巢。仅雌蠓吸血。雄蠓尾端的外生殖器的构造因种类而异。蛹为裸蛹,分头、胸、腹 3部,体前方背面有一对呼吸管。幼虫呈蠕虫状,上颚和咽发达,在水中作螺旋运动,行体壁呼吸。卵呈长纺锤形,长为宽的4倍以上(见图)。
吸血库蠓类多在日出前和日落后出来活动,大量活动时形成群飞,雌雄交配以后,雌虫必须吸血才能使卵发育成熟,雌虫吸血1次可达0.05毫升,雌虫一生可产卵2~3次,每次产卵50~150粒。吸血后的雌虫在20~28℃时,经3~4天后卵成熟,卵多产于富有有机质的潮湿土壤、水塘、树洞、水洼等处,一般在急流中或月光曝晒处不产卵。卵经3~5天到 2周孵出幼虫,再过10天化蛹。越冬幼虫可经5个月化蛹,蛹5天羽化出成虫,成虫寿命约1个多月。
蠓类成虫平时隐蔽于洞穴、杂草等避光和无风的场所。下雨时不活动。对活动最适宜的风速是 0.5米/秒以下,风速达1.5~2米/秒以上即减少或停止活动。雨前如果闷热则活动较烈。完全黑暗时停止活动。活动半径一般200~300米。每年发生代数1~4代不等。
中国很早就有关于蠓类的记述。唐朝着名诗人元稹曾说它“有毒能成痏,无声不见飞”;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蜀中小蚊名蚋子,又小而黑者为蟆子,微不可见……能透衣入人肌肤成疮毒,人极苦之”,他所说的蟆子肯定是指吸血蠓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