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石齐平到底有多强
亚太研究所研究员。石齐平,1946年8月15日生于台北,祖籍浙江,台湾大学经济学系与经济研究所毕业。现任凤凰卫视《金石财经》评论员和《石评大财经》主持人,《商业周刊》主笔,香港中文大学及亚太研究所研究员,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客座教授,经常获邀出席各电视台时事政经论坛节目作嘉宾主持。着作十余种,内容以政治、经济的观察分析为主,并荣获多项殊荣,如金鼎奖及新闻评论奖项等。曾任台湾“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董事、专门委员、台湾海基会首任副秘书长、中国时报及工商时报主笔、中华电视公司、华人卫星电视公司及真相电视公司节目主持人。
B. 金融改革方向的开题报告
1 金融改革和开放的回顾与反思——第二届国际金融战略研讨会综述 王稳 中国软科学 2006/01
2 中国金融改革不能急 吴晓灵 中外管理 2008/01
3 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再上新台阶 易纲 中国金融 2008/01
4 日本农协模式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启示 许文新 商业时代 2007/36
5 赞比亚农村金融改革的经验及其启示 董晓林 上海金融 2007/12
6 农村金融改革:主导还是引导? 黄建新 金融与经济 2007/11
7 十七大后的中国金融:改革、创新与完善 王元龙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7/12
8 政策性金融改革要件 王芬 银行家 2007/12
9 深化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崔炳玮 乡镇经济 2007/11
10 台湾本土银行业的成本效率:1995-2003——兼论“金控”革新成效及对大陆金融改革的启示 涂正革 金融研究 2007/10
11 中国金融改革的“市场化悖论”——基于海南案例的分析 张杰 金融研究 2007/08
12 奋力开拓华南金融事业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党的十六大以来华南金融改革发展成就与展望 马经 南方金融 2007/10
13 中国金融改革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关系研究 刘歆 生产力研究 2007/18
14 供求视角和内生金融与农村金融改革 韩丽娟 贵州社会科学 2007/11
15 边际约束及成本结构变动下的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 陈鹏 管理世界 2007/03
16 基于供给视角的农村金融改革 高晓燕 财经问题研究 2007/11
17 泄洪之外,还应截流 评“港股直通车”的金融改革实验 石齐平 中外管理 2007/10
18 持续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发展 蒋定之 中国金融 2007/20
19 市场化进程中的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第七届中国金融论坛”观点摘录 顾月 中国金融 2007/17
20 台湾农业金融改革之路与前景 单玉丽 亚太经济 2007/04
论文是费神费时的事情 谁会这么好来给你写论文呢 我要你帮我写一篇论文 你会帮我写吗? 还是自己写吧
C. 中国人口面临最大问题
杜绝能干的不给干,而这辈子学不会的挑大梁!
前者被羁绊没岗位,后者却独霸资源和权力,就是在危害国家安全!
最大的障碍是能干的不准干,不能干的干大事,权利,仪器,资源都到了庸才手中。不是待遇问题,而是根本没有岗位,不能进实验室,不能使用空闲的普通仪器。
人都有两面性。
Q @#¥ 办 %……&直 * 属 单位 可以有国家出资配计算机和网络使用权给许多合同工,丰富其业余生活,也可以配办公室给合同工。
同时取得发明专利授权、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多次发表科学论文的人几十年都没有工作场地、被禁止使用计算机和仪器。
这要看对谁,对象不同嘛。因人而异,看具体情况。
是吗?
书都没有读得通,每月工资过万元,上课尽咋呼
能当场回答学生问题,立马解决问题的下岗,每月领取社会救济
Q办主任,你说呢?
D. 林安梧的部分期刊论文
1.林安梧,1992年7月,语言的异化与存有的治疗─以老子《道德经》为核心的理解与诠释, 刊于 《鹅潮学志》,第八期,页31-57,台北。
2.林安梧,1992年2月,“抽象的感性”下的变革论者─以康有为为例的精神现象学式之哲学解析,《哲学与文化》,第十八卷第二期,页 24-53,台北。
3.林安梧,1992年12月,论“道之错置---对比于西方文化下中国文化宰制类型的一个分析, 刊于《鹅湖》,第十八卷第六期,台北。
4.林安梧,1993年1月,论熊十力体用哲学中“存有对象”的两重性--从对象的两重性之厘清到存有的根源之稳立,《鹅湖学志》,第九期,页55-75,台北。
5.林安梧,1993年6月,“以理杀人”与“道德教化”--环绕戴东原对于朱子哲学的批评而展开对于道德育的一个理解与检讨, 刊于《鹅湖学志》,第十期,页91-116,台北。
6.林安梧,1994年1月,“当代新儒学”及其相关问题之理解与反省 (上),《鹅湖》十九卷七期(总号223),页10-20,台北。
7.林安梧,1994年4月“儒家思想与成人教育”--论孔子“仁教”哲学中的成人教育思想, 刊于《鹅湖》第十九卷第十期,页1-8。
8.林安梧,1994年9月,迈向儒家型社会批判学的建立--以徐复观先生的思想为核心的基础性理解,刊于《鹅湖》第二○卷第三期,页 49-57,台北。
9.林安梧,1994年8月,从“单元而统一”到“多元而一统”--以“文化中国”一概念为核心的理解与诠释,刊于《鹅湖》第十九卷第一期,页16-23,1994年7月 台北。
10.林安梧,1994年8月,儒家的宗教精神及其成圣之道--不离于生活世界的终极关怀, 刊于《宗教哲学》第一卷第一期(创刊号),页 123-139,台北。
11.林安梧,1994年12月,关于儒家哲学中的“实践”概念之厘清--从“老儒家”、“新儒家”到“后新儒家”的反思,《鹅湖》二十卷六期(总号234),页18-19,台北。
12.林安梧,1995年1月,论儒家的宗教精神及其成圣之道--不离于生活世界的终极关怀,《宗教哲学》一卷一期,页123-139,台北。
13.林安梧,1995年1月,论“公民意识”的诞生,《文讯月刊》七十三期(总号111),页4-6,台北。
14.林安梧,1995年1月,开启“意义治疗”的当代新儒学大师--唐君毅先生,《鹅湖》二十卷七期(总号235),页2-5,台北。
15.林安梧,1995年2月,文建会与文化发展,《文讯月刊》七十四期(总号112),页20-54,台北。
16.林安梧,1995年4月,“顺服的伦理”、“根源的伦理”与“公民的伦理”--对儒家“伦理”概念的反省与考察,刊于陈明主编之《原道》集刊,第二辑,页 84-100,团结出版非出版,新华书站发行,北京。
17.林安梧,1995年6月,略论道德教育之困结及其厘清之道,《菁莪季刊》七卷二期(总号24),页13-17,台中。
18.林安梧,1995年6月,实践的异化与克服之可能--悼念牟宗三先生兼及于当代新儒家之发展,《鹅湖》二十卷十二期(总号240),页51-55,台北。
19.林安梧,1995年7月,“论语--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学”序言,《鹅湖》二十一卷一期(总号241),页23-25,台北。
20.林安梧,1995年9月,中国文化的哲学观,《鹅湖》二十一卷三期(总号243),页7-15,台北。
21.林安梧,1995年10月,<中国近现代思想观念史论>序,《鹅湖》二十一卷四期(总号244),页37-41,台北。
22.林安梧,1995年12月,哈伯玛斯[Jurgen Habermas]的批判理论,《通识教育》二卷四期,页17-43,台北。
23.林安梧,1996年1月,迈向佛家型般若治疗学的建立--以《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为核心的展开, 刊于陈明主编之《原道》集刊,第三辑,页 60-83,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祷出版,新华书站发行,北京。
24.林安梧,1996年1月,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血缘性纵贯轴”,《鹅湖》二十一卷七期(总号247),页12-18,台北。
25.林安梧,1996年2月,“儒家型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可能--革命的实践.社会的批判与道德的省察,《鹅湖》二十一卷八期(总号248),页6-16,台北。
26.林安梧,1996年3月,<当代新儒家哲学史论> 序言,《鹅湖》二十一卷九期(总号249),页41-44,台北。
27.林安梧,1996年4月,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血缘性纵贯轴”,《宗教哲学》二卷二期(总号6),页43-53,台北。
28.林安梧,1996年4月,从血缘性纵贯轴到人际性的互动轴--“建立社会新伦理、促进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反思,《现代化研究》第六期,页16-24,台北。
29.林安梧,1996年5月,“王霸之辨”与“统独之争”的混淆及厘清,《鹅湖》案十一卷十一期(总号251),页7-8,台北。
30.林安梧,1996年6月,儒家道德实践的根本困结及其转化创造之可能--从咒术型的实践因果逻辑到解咒型的实践因果逻辑,《佛光学刊》第一期,页131-147,嘉义。
31.林安梧,1996年8月,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为台湾之文化生态及其发展进一言,《文讯月刊》九十二期(总号130),页40-42,台北。
32.林安梧,1996年8月,不离“生活世界”、“社会总体”的终极关怀--南华管理学院哲学研究所,《汉学研究通讯》十五卷三期(总号59),页333-334,台北。
33.林安梧,1996年10月,论“气的感通”与“连续型理性”--血缘性纵贯轴下“宗法国家”的宗教与理性,《东方宗教研究》第五期(总号7),页7-20,台北。
34.林安梧,1996年10月,宝瓶系列: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如是我闻,《普门》第二百零五期,页90-92,台北。
35.林安梧,1997年1月,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一时佛在(生活十二帖),《普门》第二百零八期,页34-36,台北。
36.林安梧,1997年4月,孔子与阿Q--一个精神病理史的理解与诠释,《鹅湖》二十二卷十期(总号262),页56-57,台北。
37.林安梧,1997年6月,“揭谛”发刊词--“道”与“言”,《揭谛学刊》第一期,页1-14,嘉义。
38.林安梧,1997年6月,“道德与思想之意图”的背景理解:以“血缘性纵贯轴”为核心的展开,《本土心理学研究》第七期,页126-164,台北。
39.林安梧,1997年9月,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学--儒学、“论语”与交谈,《通识教育》四卷三期,页33-53,台北。
40.林安梧,1997年10月,牟宗三先生之后:咒术、专制、良知与解咒--对“台湾当代新儒学”的批判与前瞻,《鹅湖》二十三卷四期(总号268),页2-12,台北。
41.林安梧,1997年11月,不信春风唤不回--关于“加强通识教育”的一些补充意见与建议,《鹅湖》二十三卷五期(总号269),页29-30,台北。
42.林安梧,1998年3月,《论语》与廿一世纪的人类文明︰交谈、启示与文明治疗,(浙江社会科学双月刊), 1998年第2期,页24---31,浙江杭州。
43.林安梧,1998年3月,大学情意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务研究--以“儒、道、佛”三家为核心的理论反省与实务考察,《通识教育》五卷一期,页13-26,台北。
44.林安梧,1998年3月,三论“道的错置”--中国政治哲学的根本问题,《鹅湖》二十三卷九期(总号273),页19-34,台北。
45.林安梧,1998年5月,“党国儒学”的一个侧面思考--以“科学的学庸”为核心的展开,《鹅湖》二十三卷十一期(总号275),页1-9,台北。
46.林安梧,1998年5月,关于“善之意向性”的问题之厘清与探讨:以刘蕺山哲学为核心的展开,(刘蕺山学思想论集),页155-166,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印行,台北。
47.林安梧,1998年7月,道家思想中的“女性主义”,《宗教哲学》四卷三期(总号15),页90-97,台北。
48.林安梧,1998年8月,台湾哲学的贫困及其再生之可能--对于“台湾、中国: 迈向世界史”论纲“贰”、“参”的再解释,《哲学杂志》第二十五期,页68-93,台北。
49.林安梧,1998年8月,张深切的“台湾性”与“中国性”及其相关之问题,《鹅湖》二十四卷二期(总号278),页2-11,台北。
50.林安梧,1998年8月,当代儒佛论争的一些问题--与李向平商榷,《二十一世纪》第四十八期,页124-130,台北。
51.林安梧、赖锡三,1998年9月,“禅佛教思想”与“本土化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第五卷三期,页55-73,台北。
52.林安梧,1998年11月,“哲学、生死与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儒家的生死智慧--以“论语”为中心的展开,《生死学研究通讯》第一期,页8,嘉义。
53.林安梧,1998年12月,“论语”--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学,《钱穆先生纪念馆馆刊》第六期,页72-89,台北。
54.林安梧,1999年1月,后新儒家哲学的思维向度,《鹅湖》二十四卷七期(总号283),页6-15,台北。
55.林安梧,1999年1月,道家思想与现代管理--以老子“道德经”为核心的省察,《宗教哲学》五卷一期(总号17),页97-108,台北。
56.林安梧,1999年3月,“人的素质”与“通识教养”座谈系列之一--关于“香港”与“中国大陆”两地哲学的对比,《通识教育》六卷一期,页129-148,台北。
57.林安梧,1999年3月,“天地有道”与“回念一几”--以“人的素质”之提升为核心,《通识教育》六卷一期,页15-32,台北。
58.林安梧,1999年3月,解开“道的错置”-----兼及于”良知的自我坎陷”的一些思考,《孔子研究季刊》总第53期,1999年第一季,页14--26 ,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齐鲁书社,山东济南。
59.林安梧,1999年6月,对于台湾当前几个通识问题的哲学理解:“知识”与“权力”:一个哲学治疗学的观点,《通识教育》六卷二期,页85-107,台北。
60.林安梧,1999年6月,迎佛牙事件文化现象之哲学考察,《思与言》三十七卷二期,页209-232,台北。
61.林安梧,1999年7月,试论述中国哲学之起源及其从伏羲到皋陶之发展过程--以黄振华先生的理解为核心的展开,《鹅湖》二十五卷一期(总号289),页7-22,台北。
62.林安梧,1999年8月,试论述中国哲学思想自皋陶以后至春秋战国时代之发展历程--以黄振华先生的理解为核心的展开(上),《鹅湖》二十五卷二期(总号290),页8-15,台北。
63.林安梧,1999年9月,明末清初关于“格物致知”的一些问题--以王船山人性史哲学为核心的宏观理解,《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五期,页313-335,台北。
64.林安梧,1999年9月,“后新儒学”义下的“论语”,《鹅湖》二十五卷三期(总号291),页39-42,台北。
65.林安梧,1999年9月,试论述中国哲学思想自皋陶以后至春秋战国时代之发展历程--以黄振华先生的理解为核心的展开(下),《鹅湖》二十五卷四期(总号292),页36-52,台北。
66.林安梧受访、石齐平访谈,1999年12月,廿一世纪“通识教育”与“知识经济”的探索,《通识教育》六卷四期,页113-125,台北。
67.林安梧,2000年2月,当前师资培养改革向度之我见--师范院校通识教育访评之后,《教育研究》第七十一期,页21-23,台北。
68.林安梧讲、丁安顺 杨謦绮整理,2000年3月,台湾精神现象的一个哲学考察--九0年代台湾思想发展概况,《鹅湖》二十六卷三期(总号303),页37-46,台北。
69.林安梧,2000年4月,死 里求生--关于中国思想研究的一些思考,《鹅湖》二十五卷十期(总号298),页2-11,台北。
70.林安梧,2000年5月,当代新儒学之回顾、反省与前瞻--从“两层存有论”到“存有三态观”的确立,《鹅湖》二十五卷十一期(总号299),页36-46,台北。
71.林安梧, 2000年5月,儒教的家庭观:从《易经传》咸恒两卦说起──以“夫妇轴家庭观”与“君臣轴家庭观”为对比,《家庭与宗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页15--43,言鼎文化事业公司印行,台北。
72.林安梧,2000年6月,“心性修养”与“社会公义”:中华文化迈向二十一世纪的纠结之一,文刊于陈明、朱汉民主编《原道》第六辑,页69--80,贵州人民出版社印行,中国贵阳。
73.林安梧,2000年9月,台湾精神现象的一个哲学考察,《鹅湖》第廿六卷第三期(总号:303),页37--46,台北。
74.林安梧,2000年11月,<教育哲学讲论>自序--后新儒家哲学思维向度下的教育理论,《鹅湖》二十六卷五期(总号305),页34-38,台北。
75.林安梧,2000年12月,“存有三态论”与“存有的治疗”之构建--道家思维的一个新向度,《鹅湖》二十六卷六期(总号306),页28-39,台北。
76.林安梧,2001年1月,迈向道家型“管理哲学”的一个可能--以老子“道德经”为核心的省察,《文明探索丛刊》第二十四期,页36-52,台北。
77.林安梧讲、孙强记录整理,2001年3月,儒学革命--一种可能的方向,《鹅湖》二十六卷九期(总号309),页13-20,台北。
78.林安梧 陈德和讲、傅淑华 廖祟斐纪录,2001年5月,通识与专业之间(上)--离开清华返回台湾师大的对话,《鹅湖》二十六卷十一期(总号311),页18-26,台北。
79.林安梧,2001年6月,从“以心控身”到“身心一如”--以王夫之哲学为核心兼及于程朱、陆王的讨论,《国文学报》第三十期,页77-95,台北。
80.林安梧,2001年6月,“儒家生死学”的一些省察--以“论语”为核心的展开,《辅仁宗教研究》第三期,页133-163,台北。
81.林安梧,2001年6月,后新儒家哲学拟构︰以《道言论》为核心的诠释与构造,沈清松主编”国际中国哲学会会议论文集”《跨世纪的中国哲学》,页277—312,五南图书公司印行,台北。
82.林安梧 陈德和讲、傅淑华 廖祟斐记录,2001年6月,通识与专业之间(下)--离开清华返回台湾师大的对话,《鹅湖》二十六卷十二期(总号312),页22-29,台北。
83.林安梧,2001年10月,台海两岸哲学发展的一个观察,《鹅湖》二十七卷四期(总号316),页12-15,台北。
84.林安梧,2001年12月,后新儒学的社会哲学:契约、责任与“一体之仁”--迈向以社会正义论为核心的儒学思考,《思与言》三十九卷四期,页57-82,台北。
85.林安梧,2002年1月,从“牟宗三”到“熊十力”再上溯“王船山”的哲学可能--后新儒学的思考向度,《鹅湖》二十七卷七期(总号319),页16-30,台北。
86.林安梧,2002年2月,儒家道德哲学的两个向度--以“论语”中“曾子”与“有子”为对比的展开,《哲学与文化》二十九卷二期(总号333),页108-116+189,台北。
87.林安梧,2002年6月,中日儒学与现代化的哲学省察:“情实理性、气的感通”与“仪式理性、神道仪轨”--由李泽厚“中日文化心理比较试说略稿”一文引发的检讨,《国文学报》第三十一期,页53-79,台北。
88.林安梧,2002年6.7.8.9月,武汉对谈:中国哲学的未来(1-4)--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交流与互动,《鹅湖》,第廿七卷第十二期,第廿八卷第一期、二期、三期〈324.325.326.327期〉,台北。
89.林安梧,2002年7月,科技、人文与“存有三态”论纲,《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第四期,页16-19,中国浙江。
90.林安梧,2002年8月,论“教育改革”及其相关的“文化土壤”与“心灵机制”问题,《教育研究》第一百期,页101-107,台北。
91.林安梧,2002年10月,儒释道心性道德思想与意义治疗,《道德与文化》(双月刊)2002第五期(总号120期),页44-49,天津社会科学院,中国天津。
92.林安梧,2002年10月,再论“儒家型的意义治疗学”--以唐君毅先生的“病里干坤”为例,《鹅湖》二十八卷四期(总号328),页7-16,台北。
93.林安梧,2002年10月,关于“宗教教育”的一些哲学思考--中西宗教形态学下的对比展开,《宗教哲学》八卷二期(总号28),页36-48,台北。
94.林安梧,2002年12月,“易经”思想与二十一世纪文明之发展,《鹅湖》二十八卷六期(总号330),页36-48,台北。
95.林安梧,2002年12月,人文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异同,《含章光化﹕戴琏璋先生七十哲诞论文集》,页203-238,里仁书局印行,台北。
96.林安梧,2003年1月,关于中国哲学解释学的一些基础性理解,《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三十一卷第一期,页31-39,中国安徽。
97.林安梧,2003年2月,“存有三态论”与廿一世纪文明之发展,《鹅湖》第廿八卷第八期(总号332),页19-29,台北。
98.林安梧,2003年3月,主体性的探究与实践,《应用心理研究》第十七卷,页1-5+19-27+34-44,台北。
99.林安梧,2003年4月,“道”“德”释义﹕儒道同源互补的义理阐述,《鹅湖》第廿八卷第十期(总号334),页23-29,台北。
100.林安梧,2003年6月,“心性之学”在教育上的运用﹕儒道佛义下的“生活世界”与其相关的“意义治疗”,《新世纪宗教研究》,第一卷第四期,页27-62,台北。
101.林安梧,2003年7月,“人文学方法论:诠释的存有学探源”自序,《鹅湖》第廿九卷第一期 (总号:337),页18-23,台北。
102.林安梧,2003年9月,“道的错置--中国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结”序言,《鹅湖》第廿九卷第三期 (总号:339),页29-35,台北。
103.林安梧,2004年1月,拳称太极、道通天地--苏清标<太极拳的哲学>代序,《鹅湖》二十九卷七期(总号343),页17,台北。
104.林安梧,2004年2月,“自然先于人、人先于自然科学”:记一段科学史的学问因缘,《鹅湖》二十九卷八期(总号344),页25-29,台北。
105.林安梧,2004年6月,“中华道统”与“文化中国”论“多元而一统”:“文化中国”、“政治中国”与“经济中国”的对比反思,《宗教哲学》三十期,页110-119,台北。
106.林安梧,2004年7月,“天地有道、人间有德”--李承贵<中国传统道德转型之研究>代序,《鹅湖》三十卷一期(总号349),页54-56,台北。
107.林安梧,2004年8月,后新儒学的新思考:从“外王”到“内圣”--以“社会公义”论为核心的儒学可能,《鹅湖》三十卷二期(总号350),页16-25,台北。
108.林安梧,2004年10月,关于“觉”在教育上的作用:总体之源的场域觉醒--对《道言论》中“一本空明”的阐释,《鹅湖》三十卷四期(总号352),页13-19,台北。
109.林安梧,2004年12月,老子《道德经》首章之诠释与重建--论“存在场域”、“生命护养”兼及于“意义治疗”,《鹅湖》三十卷第六期(总号354),页18-28,台北。
110.Makeham, John & 林安梧,2005年3月,John Makeham访谈林安梧论“新儒学”与“后新儒学”(1),《鹅湖》三十卷八期(总号356),页50-64,台北。
111.Makeham, John & 林安梧,2005年4月,John Makeham访谈林安梧论“新儒学”与“后新儒学”(2),《鹅湖》三十卷九期(总号357),页15-21,台北。
112.林安梧,2005年6月,“新儒学”、“后新儒学”、“现代”与“后现代”﹕最近十年的省察与思考之一斑,《鹅湖》三十卷第十二期(总号360),页8-21,台北。
113.林安梧,2005年8月,牟宗三的康德学与中国哲学之前瞻──格义、融通、转化与创造,《鹅湖》三十一卷第二期(总号362),页12-24,台北。
114.林安梧,2005年11月,《存有三态论》诸向度的展开--关于后新儒学的“心性论、本体论、诠释学、教养论与政治学”,《鹅湖》三十一卷第五期(总号365),页9-18,台北。
115.林安梧,2005年12月,明清之际:从“主体性”、“意向性”到“历史性”的一个过程--以“阳明”、“蕺山”与“船山”为例的探讨,《国文学报》第三十八期,页1-29,台湾师范大学印行,台北。
116.林安梧,2006年2月,《儒家伦理与现代社会:“后新儒学”视点下的省思与前瞻》序言《鹅湖》三十一卷第八期(总号368),页37-42,台北。
117.林安梧,2006年3月,《儒学转正:从“新儒学”到“后新儒学”的过渡》自序,《鹅湖》三十一卷第九期(总号369),页62-34,台北。
118.林安梧,2006年8 月,后新儒家的道家可能﹕《新道家与治疗学》序言,《鹅湖》三十二卷第二期(总号374),页46-52,台北。
119.林安梧,2006年12月,中西哲学会通之“格义”与“逆格义”方法论之探讨:以牟宗三先生的康德学与中国哲学研究为例,《淡江中文学报》第十五期,页95-116,淡江大学,台北。
120.林安梧,2007年3月,大学通识教育的困境及其再生之可能:以台湾地区为例之一瞥,《大学通识报》总第二期,页23-38,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研究中心,香港。
E. 石齐平有什么着作
曾出版着作有:《当代个体经济理论与应用》、《当代总体经济理论与政策》、《经济现代化之路》、《问题在哪里——我对剧变中台湾经济情势的观察与省思》、《历史的巨变——我对中国大陆政经改革的一些观察》、《经济中国——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展望》、《对话前的思考——两岸中国的思维革命》、《新中国——二十一世纪海峡两岸的出路》等。
F. 凤凰卫视财经新闻评论石齐平简介
石齐平
原籍浙江,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经济系及研究所。现任职香港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研究员、西北工业大学蒋氏培训中心客座教授、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蒋氏基金会讲师、台湾东吴大学副教授、台湾《商业周刊》主笔、台湾庆堂集团副总裁、及台湾长宏全球信息(股)公司董事长。过去历任中台湾海基会副秘书长、华电视公司、华人卫星电视公司、真相电视公司节目主持人、中国时报、工商时报主笔、交通部运输计划委员会研究员、工业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新加坡义安工艺学院讲师、东海大学经济系讲师、及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董事、专门委员等。
着作
1. 当代个体经济理论与应用
2. 当代总体经济理论与政策
3. 经济现代化之路
4. 问题在哪里——我对剧变中台湾经济情势的观察与省思
5. 历史的巨变——我对中国大陆政经改革的一些观察
6. 经济中国——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展望
7. 对话前的思考——两岸中国的思维革命
8. 新中国——二十一世纪海峡两岸的出路
荣誉
1.1987年行政院金鼎奖优良新闻评论奖
2.1988年吴舜文新闻评论奖
3.1991年中国精神新闻评论奖
4.1993年吴舜文新闻评论奖
原籍浙江,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经济系及研究所。现任职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研究员、西北工业大学蒋氏培训中心客座教授、香港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蒋氏基金会讲师、台湾东吴大学副教授、台湾《商业周刊》主笔、台湾庆堂集团副总裁、及台湾长宏全球信息(股)公司董事长。
过去历任中台湾海基会副秘书长、华电视公司、华人卫星电视公司、真相电视公司
节目主持人、中国时报、工商时报主笔、交通部运输计划委员会研究员、工业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新加坡义安工艺学院讲师、东海大学经济系讲师等。
着作十余种,内容以政治、经济的观察分析为主,并荣获多项殊荣,如金鼎奖及新闻评论奖项等。
G. 预留木地板厚度
实木的地板厚度1.8CM,加防潮棉0.2,最多留2.3-2.5就可以。
强化地板1.2,防潮棉0.2,最多1.5-1.8都可以。
(7)石齐平如何理解中国农村扩展阅读:
木地板是指用木材制成的地板,中国生产的木地板主要分为实木地板、强化木地板、实木复合地板、多层复合地板、竹材地板和软木地板六大类,以及新兴的木塑地板。
优点:
1、美观自然,无污染。 木材是天然的,其年轮、纹理往往能够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无论质感还是色彩都独树一帜,深受人们喜爱。木材是典型的绿色产品,本身没有污染源,有的木材有芳香酊,能发出有益健康、安神的香气,使用安全,装饰效果好。
2、质轻而硬。 木材作为建材与金属建材和石材相比,更便于运输、铺设。据实验结果显示,松木的抗张力为钢铁的3倍、混泥土的25倍、人力的50倍,抗压力为大理石的4倍。用木材做成实木地板铺于地面后,就更能体现其优点。
3、容易加工。 木材可以任意锯、刨、削、切乃至于钉,所以木地板具有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再加工性,如可以油漆成各种颜色并保持原有花纹,可以营造丰富多彩的效果。
4、保温性好,具有调节温度的作用。 木材不易导热,而且可以把空气中的湿气吸收并蒸发掉,使室内空气湿度维持在人感觉舒适的范围内。
5、不易结露。 由于木材吸湿、调湿的性能比金属、石材及混泥土强,所以当天气湿润或温度下降时,不会出现表面结成水珠似的“出汗”现象。这样,当木材做木地板的时候,不会因为潮湿而使地面发滑,从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6、耐久性强。 木材的抗震性与耐腐性技术处理不次于其他建筑材料,有许多着名的老建筑物经千百年的风吹雨打仍然屹立如初,许多以前的木制船长期浸泡在水中,到现在仍然坚固,木地板也是如此。
7、缓和冲击。 木材与人体的冲击、抗力都比其他建筑材料柔和、自然,有益于人体的健康,也有助于保护老人和小孩的居住安全。
网络-木地板
H. 美国为什么要对中国进行压制
保证他们永远是第一,总之,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
I. 搜有关中国人口问题的新闻
下一个30年的生命力——经济转点折射 凤凰网 2008-8-14 10:56
可以举一个例子,第一中国人口多。 郑浩:对。 石齐平:13个亿,将近14个亿,而且正在养发展正在发育一个越来越庞大的中产阶级。 ...举一个例子来讲,中国的贫富差距现在很大,你必须要通过内需去给它平衡,区域发展也很严重,还有很多社会问题。
中国15城市GDP增速居世界前二十 青岛新闻网 2008-8-14 10:24
而当中国人口50%以上都集中在城市的时候,“城市病”将可能是中国政府面对的首要问题。他呼吁,政府要有前瞻性的视点,为逐渐到来的城市问题做好充分准备。他指出,当今世界有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但是贫民窟在城市的蔓延比农村更快。
国家发改委表示:中国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生物产业 中国经济网 2008-8-13 16:00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日前提出,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面临巨大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压力,...而且,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何发挥优势、重点突破,走出有中国特色的生物产业发展道路;如何以改革为动力,...
张静――全国人口与计生工作“捧奖冠军” 天山网 2008-8-13 10:12
...在向第十三届中国文化奖填报自己撰写的一篇计生理论文章进行参评。 ????...年年都捧回。2003年张静获全国“幸福工程”优秀管理者奖、2005年获全国人口计生科技工作优秀管理者奖、中国人口文化先进个人奖、全国计生协先进个人奖、2007年获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个人奖
韩媒:奥运后的中国将更合作 中国经济网 2008-8-13 08:20
在同盟国美国和合作伙伴中国相互合作的情况下,韩国才能出面解决朝韩问题,主导朝鲜半岛的和平。 中国人口是韩国人口的27倍,领土面积是韩国的97倍。韩国与如此庞大的中国为邻,是命运的安排,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无论中国选择哪条路,都将对朝鲜半岛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