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科技馆有哪些项目
以中国科学技术馆为例,好玩的项目有:
1、人体探秘
展区以“探知身体奥秘、养成健康习惯”为教育目标,从生命的诞生、身体的秘密、脑科学与教育三个方面展开,包括脑与成长、我的血型、我吃的健康吗、我换牙了、我从哪里来等互动游戏。
⑵ 中国科技馆都介绍了什么物理知识,有原理
科技馆中展项中物理现象非常多,按照学科分类有力学(包括运动、机械等原理)、光学(凹凸镜、哈哈镜、隐形人、蜂眼原理等)、电磁学(电磁转换、磁极等)、声学(如排箫等).物理现象的展项也很受欢迎.
⑶ 中国科技馆主展厅有些什么
中国科技馆设有“科学乐园”“华夏之光”“探索与发现”“科技与生活”“挑战与未来”五大主题展厅、公共空间展示区及球幕影院、巨幕影院、动感影院、4D影院等四个特效影院,其中球幕影院兼具穹幕电影放映和天象演示两种功能。此外,新馆设有多间实验室、教室、科普报告厅、多功能厅及短期展厅。
中国科技馆以科学教育为主要功能,通过科学性、知识性、互动性相结合的展览展品和参与体验式的教育活动,反映科学原理及技术应用,鼓励公众探索实践,不仅普及科学知识,而且注重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在开展基于展览的教育活动同时,还组织各种科学实践和培训实验,让观众通过亲身参与,加深对科学与技术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科学素质。
⑷ 中国科技馆新馆都有什么项目
中国科技馆新馆中常设的展览及展厅以下几种:
华夏之光。本展览主要展览的是古老的中国曾经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取得过辉煌的成就。其中主要包括中国古代的科学探索、中国古代的技术创新、华夏科技与世界文明的交流和体验空间五个展区。
(4)中国科技馆有哪些实验扩展阅读:
参观中国科技馆新馆的优惠办法:
个人:未成年人凭有效证件在成人陪同下可享有免费参观(成人须购普通票,限携一名未成年人)。
团体:学校组织的30人(含)以上中小学生团体,按照《中国科学技术馆学生团体免票协议》可享有免费参观。
1.2米以下有成人陪同的儿童(限一名)、65岁以上老人、现役军人、残疾人、烈士家属、两院院士、正高级职称以上科技工作者。凭有效证件参观享有全年免费(只限主展厅)。
5月1日,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凭有效证件;7月1日,省部级以上优秀党员及优秀党务工作者凭有效证件;9月10日,教师凭教师证;重阳节(农历9月9日),60岁以上老人。
⑸ 在中国科技馆二层a厅看到一个实验。一个很小的实验。如下细节中表示因为还没学过物理,去那个地方也不太
把两种不同的金属放进合适的电解液里,再用导线连接起来,才能产生电流。当然,既可以是把两块金属放进同一杯电解液,也可以是把两块金属分别放进不同的电解液,再将两种电解液用盐桥连接。
这是因为金属放进电解液之后就成为了一个电极,不同种类的电极,具有不同的电极电位(跟金属种类、电解液种类、电解液浓度、温度有关)。
将电解液中的两块不同金属用导线连接起来,就相当于将两个不同的电极连了起来,由于两个电极的电位不同,也就是说电极间存在电位差(电压),从而就产生了电流。
猜测原因就是上面的,我想应该有说明的吧。
不明讨论。
⑹ 中国科技馆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介绍
A、原子核带正电,故A错误;
B、原子核是带正电的,体积很小,故B正确;
CD、核外的电子带负电,故CD错误.
故选:B.
⑺ 中国科技馆新馆的五个物理实验。要介绍一下原理,急
一层大厅里最引人注目的装置就是这面巨大的“机械墙”。
通过“血管墙”,参观者可以了解到人体循环系统的工作原理。
参观者还可以亲身体验工业生产的技术细节。
第1层 进来被“震”了
中国科技馆新馆坐落在奥林匹克公园和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之间。从东门看过去,整体建筑让人想起蒙德里安的绘画作品,不对称的几何切割具有律动感和秩序感,正符合科技馆应当具有的视觉形象。而从奥林匹克公园一面看过去,巨大的玻璃幕墙和巨幕影院球形建筑会在水面上留下色彩斑斓的倒影。
步入一层大厅,立刻映入眼帘的是一扇巨大的“机械墙”。这面墙极有形式感,看起来像一个机械主题的浮雕,但却可以运动。仔细看,发现墙面的内容并不是随意的堆砌,而是有意地选择了几种能够转换运动方式的机械结构,比如连杆-曲轴机构、快门机构、万象联轴节等等。机械墙就像具有“磁力”,让人在把目光移走时会感到“黏滞感”,这更增加了看到大厅里巨大的“生命螺旋”时的惊奇感。这座玻璃钢雕塑用手拉手的男女人体造型来表现DNA的双螺旋结构,高达47米。
虽然横在面前高高的扶梯让人很想立刻冲上第二层,但是且慢!第一层还有三个大展厅等着你。“华夏之光”展厅专门表现我国的古代科技成果,给人第一印象就是众多复原的水力机械装置在展厅里不停忙碌着,哗哗的水声和“碌碌”的机械声相映成趣。强调“参观者自己动手”在这个厅里体现得很充分,“鲁班锁”、“九连环”、“鱼洗”,各种中国古代益智玩具让参观者玩得不亦乐乎。而给人印象最深的展品是两型“地动仪”,一个是我们熟悉的王振铎先生“复原”的“倒立杆”模型,一个是冯锐先生“复原”的“悬垂摆”模型,一立一垂的两个杆,让观众可以自己参与到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思考当中。而同在一层的收费厅“科学乐园”用色彩斑斓的卡通形象引导儿童认识一些科学道理,这里有很多梯子可爬,很多水可玩,还有一个小舞台让小朋友们唱歌跳舞。另外,还有一个临时展厅,这回展示的是“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三十年”成就展。
第2层 和科学家一起探索
二层公共区域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三具恐龙化石。除了恐龙,气泡成像和动态变形墙也是二层公共区域的亮点。气泡成像靠机械电子装置在适当的时候释放气泡,这样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就能形成各种图案和文字;而动态变形墙利用一系列气动结构让一面墙像波浪一样动起来,甚是惊人。
二层的展示厅是科技馆传统的“戏肉”———基本科学原理的展示和趣味小实验。这里并不乏大型的视觉效果,A厅主要讲述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知识,在展厅里可以看到巨大的晶体模型和天体模型,还可以看到很Q的可以动的科学家塑像。很多互动的展示品让人印象深刻,比如“旋转的金蛋”,一个金属蛋可以在一个圆盘上不停转,就像着魔了似的。原来圆盘的下方有通电线圈,会在空间产生旋转磁场,而金属蛋是闭合的导体,线圈所形成的旋转磁场会在金蛋中产生电流,并形成磁场,两相作用,就让金蛋着魔似的旋转。而探索与发现B厅主要介绍数学、声学和生物学的知识,里面有大型的生物组织模型,包括神经元细胞、肌肉细胞和精卵结合模型等,效果很奇幻。
第3层 科技如何改变生活
中国科技馆新馆顺应世界科技馆发展潮流,不是呆板地按照学科划分展示区,而是强调了科技和人类生活的关系。三层展示区的总标题就叫“科技与生活”,分别介绍了交通机械、农业、健康、居住和信息传播中的科技。这一层是多媒体互动技术用得最多的区域。在A厅“健康之路”展示区有一个“血管墙”,巨大的可以走人的血管模型上有两个瓶子,以不同的速度注入红色液体,以演示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的区别。为了说明人体中所含的大量水分,有一个互动项目让参观者站在一台电子秤上,电脑计算出他身体里水分的大概重量,然后参观者往另一台电子秤上放水桶,直到和自己身体里的水大体相当,参观者会在气喘吁吁地忙完一通之后惊讶自己“含水量”如此之高。
在B厅展示了吸尘器、抽油烟机、抽水马桶等用品的抛面模型,其原理清晰呈现。C厅展示了信息技术的应用,这里有一个“数字水墙”,通过精确释放水滴,可以让落下的水幕在空中承现各种形状或字样。C厅另一个给人深刻印象的项目是“打击病毒”,孩子们可以用一个造型很夸张的玩具枪打击屏幕上闪现的病毒、蠕虫和木马。D厅展示了交通和机械方面的科技,一进门就看见一个“候机楼”的模型,机场的全景画非常精彩。满厅的飞机、火车、潜艇模型会让喜欢机械的孩子们欢呼鹊跃。
第4层 人类如何面对未来
看过三层的展厅,亲身体会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巨大作用,参观者来到四层“挑战与未来”主题展厅。能源技术、材料技术、基因技术、太空技术、海洋科学是会对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而地球环境的恶化则是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因为涉及很多新概念,设计者想出各种办法来增加易懂性和互动性。在A厅里,巨大的中国气候变化沙盘模型让人印象深刻,而核聚变原理的演示则非常巧妙,参观者需要用相当大的力气挤压电脑屏幕上的一个“挡板”,屏幕上的卡通化的氘原子随之越挤越近,等到一个临界点时,氘原子会化成一团火光,形象地阐示了“高压引发核聚变”的难度。而B厅的基因技术和航天技术的演示强调了中国人的贡献。
中国科技馆的新馆展览面积约4万平方米,为旧馆的2.5倍。在里面走上一圈会让人感到“腿软”。让人这样“过瘾”的大馆真不多见。
看图识新馆
这座中国科技馆新馆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馆之一,占地面积有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10.2万平方米。在新馆4层展馆之中包括科学乐园、华夏之光、探索与发现、科技与生活、挑战与未来5大主题展厅。此外,新馆还设有球幕影院、巨幕影院、动感影院、4D影院共四个特效影院,在地下层则设有观众餐厅。
中国科技馆的新馆比旧馆着实大了不少。想在短时间内走遍新馆的每一个角落,欣赏、操作这里陈列的每一件展品、装置,还真是有一些难度。借助这里的新馆平面图,让我们来看一看,这5大主题展厅究竟包括哪些具体的展览,每一个展览中又包括哪些可看、可玩的展品吧。
⑻ 中国科技馆共振秋千原理
原理
比如乐器的音响共振、太阳系一些类木行星的卫星之间的轨道共振、动物耳中基底膜的共振,电路的共振等等。
共振在物理上定义为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当一个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的现象。共振在声学中称“共鸣”,它指的是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如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其中一个振动发声时,另一个也会发声。在电学中,振荡电路的共振现象称为“谐振”。
产生共振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有弹性,而且一件物体受外来的频率作用时,它的频率要与后者的频率相同或基本相近。从总体上来看,这宇宙的大多数物质是有弹性的,大到行星小到原子,几乎都能以一个或多个固有频率来振动。
共振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宇宙间最普遍和最频繁的自然现象之一,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这么说,是共振产生了宇宙和世间万物,没有共振就没有世界。
(8)中国科技馆有哪些实验扩展阅读
1、共振秋千:
由固定支架、悬挂支架、分别装置于悬挂支架两端的秋千和单摆构成。
此展项为纯机械结构,悬挂支架悬挂于固定支架上,秋千座椅和单摆分别装置于悬挂支架的两端。在共振秋千的参与活动中,秋千一端为主动摆,单摆一端为从动摆。主动摆由参与者自行摆动,主动摆前后摆动,运动引起悬挂支架周期性的摆动。
由于从动摆的振动频率与主动摆的振动频率基本相同,使从动摆的悬点受到周期性变化的策动力的作用,从而产生摆动,在体验活动中了解共振现象及产生共振的条件。
原型试验证明,摆球的重量为50kg左右时,主动摆的总重量在80-150kg的情况下,主动摆的摆弧为正负30-45°,从动摆(摆球)的摆弧为正负30-40°
参与者操作步骤为:
1>坐上秋千,双手扶稳
2>双脚着地,推动秋千向后旋转45°以上
3>双脚离地,让秋千自由摆动
4>双脚点地给秋千的摆动提供动力补偿
5>待秋千停稳后,双脚着地离开秋千
2、共振摆实验:
由共同悬挂在一个悬挂支架上的7个摆长不同的单摆构成。其中第一个为重摆即主动摆,其余6个为轻摆。
参与者首先通过调节带扣机构(原理同书包带扣)拉动绳子,调节主动摆的摆长,之后操作重摆摆动,其他轻摆通过各自悬点,受到周期性变化的策动力作用,当某一个或多个从动摆固有频率与重摆的固有频率相同时,便会产生明显的振动。
参与者操作步骤为:
1>拉动绳子,调节重摆悬挂高度
2>拉起重摆然后放开,使其轻轻摆动
3>观看轻摆摆动情况
⑼ 天宫课堂第二课有哪几个实验
天宫课堂第二课有哪几个实验
天宫课堂第二课有哪几个实验,3月23日15时44分,“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讲了又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天宫课堂第二课有哪几个实验。
3月23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进行授课,在轨演示了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并讲解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此次太空授课,在中国科技馆设地面主课堂,在西藏拉萨、新疆乌鲁木齐设2个地面分课堂。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
太空“冰雪”实验使用过饱和乙酸钠溶液,顺着袋子管口挤压出一个水球,然后用塑料棒碰触就会形成一个冰球。这个液体球,长得像冰球其实是热球。这其实是一个无水醋酸钠实验,与地面不同的是,在空间站由于微重力的作用,水球不受容器限制,结晶可以往外发展,与地面实验结果相当不同。
液桥演示实验中,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将两个塑料板连接起来,在太空可用液体搭一座桥,非常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液体表面张力的特性。而地面上的液桥实验是引入了电介质极化新机制,现象虽然看起来相似,但其实原理上并不相同。
水油分离实验,将水油混合,一般情况下因为水的密度大于食用油,所以在地面当两种液体混合之后,油会浮在水上面,形成稳定的分层现象。即使摇晃,静置后也会分层。但在太空中自然摇晃后,水油并没有自然分层。但太空中没有重力和浮力,所以摇晃后,油会变成小油滴均匀分散在水中,这个过程就是离心机的工作原理。
太空抛物实验奥运顶流“冰墩墩”高调亮相,它在空间站上被航天员抛出后,并没有像在地面上那样做抛物的曲线运动,而是水平飞出去了,这是空间站微重力环境最直观的体现。
航天员还展示了用双手拧一条沾湿了的毛巾,毛巾里的水形成一层水膜,附着在手上,像手套一样,晃动也不会掉落。并把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手工艺——扎染,带上了空间站。首先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操作,使被扎结部分保持原色,之后再用板蓝根等染料对织物进行染色。最后打开的成色蓝白相间,酷似降落伞。
太空扎染让课堂中的同学们一饱眼福的同时也更加了解传统文化,一起见证了千年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美妙融合。
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讲了又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3名“太空教师”以天地互动的形式演示了实验,并介绍与展示了空间科学设施。这场充满奇思妙想的太空授课,让科学的种子在亿万青少年的心里生根发芽。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3月23日15时44分,“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讲了又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中国空间站第二次太空授课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地面主课堂设在中国科技馆,分课堂分别设在西藏拉萨和新疆乌鲁木齐。授课活动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中国科技馆及载人航天工程相关参研参试单位提供支持。授课内容面向全球观众进行直播。
预 热
复习首次授课内容
开课前几天,太空授课内容已向社会公布,航天员将在绕地球飞行的空间站上进行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并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早早看过了“课表”,地面课堂的同学们翘首以盼。在地面预热环节,同学们复习了首次空间站“天宫课堂”的授课内容,回顾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历程,还温习了关于太空失重的知识。
“太空教师”们来了!3名航天员来到镜头前,身着蓝色工作服站成一排集体亮相。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大家好,我是太空教师王亚平,很开心我们又见面了,今天是我们的‘天宫课堂’第二课……”王亚平的面孔和声音在“天宫课堂”再次出现,将同学们带入上课状态。
“我是指令长翟志刚,继续担任拍摄工作。”
“我是航天员叶光富,很高兴能够再次给大家分享太空中的科学知识。”
有过首次在空间站授课的经验,3名“太空教师”轻车熟路,再次带领大家进入奇妙的太空失重世界。
实 验
“冰雪”实验、水油分离、太空抛物等接续上演
结合2022年北京冬奥会,王亚平首先给大家展示太空“冰雪”实验。只见她拿出一个装有过饱和乙酸钠溶液的透明袋子,袋口连接着一根吸管。她小心翼翼地从袋子里挤出溶液,在吸管口渐渐地形成一个透明液体球,再用沾了点结晶核的毛根轻轻碰触了下球体。
在尝试了几次后,仿佛被施了魔法一样,透明球迅速变成结晶球。王亚平解释说,析出晶体时,还会释放热量,因此这是一个摸起来感觉热热的“热球”。
“这是微重力环境下液体的表面张力作用,使得挤出的液体形成了饱满均匀的液体球。”王亚平揭示了奥秘。为了给同学们更直观地展示表面张力,王亚平紧接着做了另一个实验。她手里拿着两块透明的液桥板,叶光富拿着装有饮用水的袋子向两块液桥板分别挤上一个水球。
与此同时,地面课堂的同学们也在同步做着同样的实验。当两个水球越来越大,并黏合在一起时,她又将其缓慢地拉开,一座奇特的“液桥”搭建而成。
接下来进行太空中的浮力实验,王亚平遇到了“难题”。
只见她拿着一个小瓶子,里面装有两种液体。透明的水和黄色的食用油。王亚平和地面同学们一起将各自手中的瓶子进行摇晃后,“天宫课堂”和地面课堂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现象。水和油不相溶,在地面时,油比水轻,就会浮在水面上,而在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下则不然。
同学们手中瓶子里的液体渐渐形成分层,而王亚平手中的水油还是和之前一样,没有产生任何变化。怎么办?王亚平向地面课堂的同学们“求助”。一名同学提议:“使用旋转的方式,借助离心作用将水和油分开。”王亚平采纳了建议。叶光富进行了演示,只见他将绳子系在瓶口,快速旋转,不一会儿,瓶子里的混合液就分离开来了。
“小原理可以发挥大作用。空间站也有这样的离心设备,用来分离和制备一些液体。很多复杂的设备都是简单的科学原理,比如空间站里的陀螺仪。”王亚平又给大家补充了一个知识点。
展示完太空奇妙的液体现象后,王亚平开始最后一项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目的是描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原理。此时,一个可爱小巧的冰墩墩闪亮登场。王亚平将冰墩墩用手指轻轻一推,冰墩墩没有下坠,而是慢慢飘向一两米外的叶光富。叶光富接住后,又将其推向王亚平。冰墩墩在两人之间来回做着近似匀速直线运动。
“同学们,我所处的空间站实际上围绕地球飞行,那以你们的视角来看,冰墩墩做的还是近似匀速直线运动吗?为什么呢?”王亚平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课后作业。
王亚平为同学们演示完有趣的实验后,接着,和叶光富一起介绍了空间站上的两个新科学实验柜——高微重力实验柜和无容器材料实验柜,展示了本次任务中开展的空间科学实(试)验进展。
建设空间站的目的,就是打造太空实验室,也意味着可以把地球上的实验室搬到太空。
“科学实验是助力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科学实验柜是我们在空间站开展科学实验的一个主要设施,等到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发射入轨之后,我们将会增加更多的实验柜,开展更多领域的`科学实验项目。到那时候,中外科学家都可以依托实验柜来开展研究,中国空间站将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太空科学平台。”
叶光富说:“同学们,我们也热切地期待你们能提出自己的科学实验设想,说不定下一次在太空中展示的就是你们的实验项目。”
互 动
师生问答充满奇思妙想
最后的提问环节中,网友们和地面课堂的同学们抛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3名航天员一一作答。
“在空间站里流眼泪是怎么样的?是像果冻一样拉得很长,还是会蹦出来成一颗一颗的?”
王亚平回答:“眼泪无法像在地面时那样自然地流下来,而是在眼眶中打转,或者是在眼角。所以在地面上强忍眼泪故作坚强也许很难,但是在太空中我们就很容易做到。”
“我们在空间站看到的月亮和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吗?”
“我们空间站距离地球约400公里,地球距离月球38万公里。在空间站上看月球跟在地面上看月球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因为没有地球上的大气和云的干扰,我们在空间站上看到的月亮更加明亮,更加清晰。”翟志刚回答。
“我有没有机会成为一名能在太空中做实验的科学家呢?”
叶光富鼓励说:“随着空间站的建成,将会有更多的科研人员到空间站来开展科学实验,非常欢迎同学们未来到空间站上来做实验,也可以把自己设计的实验项目提交到空间站来,然后在地面上远程操作。”
1节近1小时的太空授课在天地互动中很快过去,该到“下课”的时候了。
“同学们,未来属于你们!”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希望同学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追梦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期待同学们继续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探索科学奥秘,未来的空间站将由你们来建设!”
3名航天员分别给同学们送出祝福和期望后,对着镜头和同学们依依惜别,挥手再见。又一场充满奇思妙想的太空授课,再一次撒下科学的种子,在亿万青少年的心里生根发芽。
回放怎么看?
1、移动终端可点击关注人民网视频号预约观看。
2、电视可进入央视综合、新闻、少儿频道观看。
3、电脑可进入央视端观看。
4、没有时间收看直播的朋友们可在央视端等平台收看直播录像。
“天宫课堂”第二课定于3月23日15时40分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相互配合进行授课。
这次太空授课活动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航天员将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等,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旨在传播普及空间科学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
“天宫课堂”第二课内容简介
“天宫课堂”第一课授课时长约60分钟,预计“天宫课堂”第二课授课时同样约60分钟。具体以具体课程安排为主。
“天宫课堂”第一课北京时间2021年12月9日15:40,“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在约60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