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全国最大的桑树基地在哪个省
山东省德州市的夏津县被誉为中国的“桑葚之乡”。夏津因“齐晋会盟之要津”而得名夏津,位处于山东省西部平原,鲁冀两省交界处。夏津县有一片占地6000多亩的古桑树群,因此这里也被称为“中国椹果之乡”。
被誉为桑葚之乡的是中国哪个城市 桑葚之乡的是中国哪个城市
这里的桑树群也是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大多都是在元明清三个时期种植的,现在还长得枝繁叶茂,年产桑果的数量也非常的多,当地的人们也依靠着售卖桑果而发家致富,也有许多的工厂前来这里进行合作。
被誉为桑葚之乡的是中国哪个城市 桑葚之乡的是中国哪个城市
⑵ 想知道: 中国e1163148,n374839在哪
山东德州市西南部的夏津县。
夏津县位于德州市西南部,处于北纬36°53′~37°10′,东经115°45′~116°16′之间,东南与临清市、高唐县相邻,西与河北省清河县以运河为界而相望,北与武城、平原县相接,在省会济南西北方向120公里处。总面积882平方公里。
(2)夏津县有哪些地方划到中国扩展阅读:
夏津县地处鲁西北黄泛冲积平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缓慢倾斜,坡降为1/5000—1/8000之间,最高海拔34米,最低海拔23.5米,差10.5米。
境内中部有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古堤—陈公堤,将夏津县分成堤上、堤下两大部分。堤上多为河滩高地、冲积扇形地、沙质河槽地组成;堤下由平坡地、洼地、浅平洼地、沙质河槽地组成。
⑶ 夏津县的行政区划
1949年,夏津县划为6个区,下辖76个乡。
1958年,撤乡划社,夏津县划为8个人民公社。是年10月,武城县撤销,划归夏津县,夏津县设16个人民公社。
1961年7月,夏武分县恢复原8个人民公社建置。10月,恢复德州专区建置,夏津遂归其管辖(其后,1967年改称德州地区,1995年又改称德州市,夏津县均归其管辖)。 。
1965年,夏津县划为20个人民公社。
1984年4月,夏津县撤社改乡、镇后,划为5镇15乡。
1998年,夏津县辖6镇13乡,507个行政村,530个自然村。
2008年,夏津县辖10镇、2乡和2个街道及1个经济开发区,自然村、行政村数不变。
2009年初,夏津县实行村庄合并和社区建设,“合村并建”后,夏津县减少村庄193个,行政村数由原507个,减为314个,同时建社区148个 。 2012年,夏津县工业生产总值达到75.26亿元,增长1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315家,比2011年少24家。夏津县工业用电量91851万千瓦时,同比增长20.63%。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现价)560.28亿元,同比增长35.1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23.85亿元,增长26.01%;实现利税59.42亿元,增长29.47%;实现利润32.3亿元,增长29.24%。全县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4家,实现利税过亿元的企业4家。全县规模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5.39亿元,增长31.0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88%,比上年提高2.67个百分点。
2012年,夏津县实现建筑业增加值7.60亿元,增长16.3%。全县资质以内建筑企业共9家 。 2012年,夏津县规模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6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其中,城镇投资68.9亿元,房地产开发8.16亿元。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上年的4.28:48.69:47.03调整为0.33:46.06:53.61。第一、第二产业投资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明显。
2012年,夏津县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7.2亿元,比上年下降11.1%。从商品房建设用途看,住宅投资6.6亿元,占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的91.7%。其中,90平方米以下住宅投资0.5亿元,占全部住宅投资的7.6%;商品房建设规模平稳增长,施工面积85.96万平方米,增长12.5%。商品房销售面积20.85万平方米,下降 32.8%。住宅销售额占商品房销售额总量的85.7 % 。
2012年,夏津县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669.45万元。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4.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发展到35.43万户;固定电话5.8万户。
2012年,夏津县实现旅游总收入6.32亿元,增长33.95%;接待国内游客190.82万人,增长31.45%。
2012年,夏津县实现进出口总额3500万美元,同比下降0.16%。其中,出口1200万美元,下降0.23%;进口2300万美元,下降0.12%。全县外派劳务人员120人,增长50%。实际利用外资678.4万美元,同比下降0.47%。
2012年,夏津县保险公司全年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2911万元,比上年增长6.48%;全年实现保险业务支出7278万元,同比增长20.48%。
⑷ 夏津属于哪个市
夏津县属于山东省德州市。
夏津县位于德州市西南部,处于北纬36°53′~37°10′,东经115°45′~116°16′之间,东南与临清市、高唐县相邻,西与河北省清河县以运河为界而相望,北与武城、平原县相接,总面积882平方公里。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下游北侧,东经115°45′—117°36′、北纬36°24′25″—38°0′32″之间。北以漳卫新河为界,与河北省沧州市为邻;西以卫运河为界,与河北省衡水市毗连;西南与聊城市接壤;南隔黄河与济南市相望;东临滨州市。
(4)夏津县有哪些地方划到中国扩展阅读:
行政区划
截至2018年10月,夏津县辖2个街道、10镇、2乡:银城街道、北城街道、南城镇、苏留庄镇、新盛店镇、雷集镇、郑保屯镇、白马湖镇、东李官屯镇、宋楼镇、香赵庄镇、双庙镇、渡口驿乡、田庄乡。县政府驻地银城街道。
截止到2018年7月,德州市辖德城区、陵城区、禹城市、乐陵市、临邑县、平原县,夏津县、武城县、庆云县、宁津县、齐河县等2个区、7个县、2个县级市,27个街道、91个镇、16个乡。市人民政府驻地德城区东风东路1566号。
⑸ 夏津县的建制沿革
夏津县域于唐、虞、夏、商、周时期属兖州之域。
春秋时为齐、晋会盟之要津,战国时为赵国地,秦属巨鹿郡地。
西汉初年置县,曰“鄃”,为县域置县之始。时鄃属冀州部清河郡地,县治设于现城址东北20公里处(今平原县腰站镇王双堂村北侧)。
汉高后(吕雉)四年(前184年)鄃为侯国,吕它曾为鄃侯。孝景时曾封栾布为鄃侯,后封国撤销,仍为鄃县。孝武时,为武安侯田蚡“食邑”。新莽时,改鄃称为善陆。
东汉复为侯国,勋臣马武封鄃侯,后马武改封杨虚(今高唐),鄃仍为县,隶属清河国。清河国后改称甘陵国,鄃仍属之。
三国魏时,鄃亦属甘陵国。
晋代,甘陵国复称清河国,仍辖鄃。
南朝刘宋时,鄃属清河郡。
北魏初,鄃辖于平原郡,寻废平原郡,鄃改属东清河郡。
北齐,撤销鄃县,并入平原。
隋开皇十六年(596)于古鄃城西南重建鄃县,先隶属于贝州,后又改属清河郡。同时,另置夏津县(此为本县之名的发端,县城位于今城址以北17公里处的新盛店)。此时为鄃县与夏津县并存时期,鄃与夏津同属贝州。鄃县后复改属清河郡。大业年间,曾一度撤销夏津县,并入清河县。
唐天宝元年(742),将鄃县改为夏津县,仍属贝州。后因县城遭大水,于是将县治迁到新县店(新盛店旧称,即原夏津县城址)。
五代汉时,夏津县划归大名府,至宋朝和金朝,夏津县仍属大名府。
元朝初年,夏津县隶属东平路,曾一度为驸马都尉武毅王的“汤沐邑”。至元七年(1341),夏津县改属直隶高唐州。
明朝建立,夏津县隶属于山东布政使司东昌府高唐州。
清朝因袭明朝旧制,雍正八年(1730)后,夏津县从高唐州划出,直属东昌府管辖。
干隆四十一年(1776),改临清为直隶州,夏津县遂辖于临清州,是为属临清州管辖之始。
民国元年(1912),夏津县改属济西观察使管辖。
民国三年(1914)改属山东东临道(道尹官署设于临清)。
民国十五年(1926),改属山东德临道。十七年(1928),直属山东省政府管辖。
1936年,夏津县改属山东省政府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署址设于临清)。“七·七”事变后,行政区划屡有变迁。
1938年,改属山东省政府第四行政督察区。是年3月,日伪政权在山东省公署下设道、县、区、乡建置,夏津县归属鲁北道管辖。
1940年7月,复设东临道,夏津复归其管辖。
1939年8月,夏津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归属鲁西北三专署。
1941年,改属冀鲁豫边区政府。
1944年5月,夏津县抗日民主政府(后改为人民政府),属冀鲁豫边区政府冀南行署第六专署。
1948年改属冀南行署二专署。
1949年,划归河北省衡水专区。
1952年10月,划归山东德州专区。
1956年2月,德州专区撤销,夏津改属山东聊城专区。3月,恩县撤销,苏留庄区及左王庄区(部分)计97个村划归夏津县。
1958年12月,武城县撤销,并入夏津县。
1961年复置德州专区,夏津又属之,7月,恢复武城建置,原武城县域复从夏津划出。
1967年,德州专区改为德州地区。
1995年,德州又撤地改市,夏津皆属之管辖 。
⑹ 唐代的行政区域划分
唐朝疆域辽阔,初期将郡改称州,长官复称汉朝的刺史,成为一级行政区划,下领县,实行州县两级制。
但此时天下已经不是秦朝建国时的三十六郡的规模,州数激增到了三百以上,中央政府管理非常不便,后在州县上增加道这一监察机构。同时唐朝内外战争频繁,除州、府、县的常规区划外,还有诸多关、军、监等以军事为主的建制。
在少数民族和边境地区建立都护府及下辖的羁縻府州加强管理。到唐朝正式灭亡时,天下已经出现了四十多个道和藩镇,其中大多数由节度使管辖。
(6)夏津县有哪些地方划到中国扩展阅读:
唐太宗平定东突厥、高昌后,始设单于都府、安西都护府,其后渐次增置,至唐玄宗时共有六大都护府,分别是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南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唐朝还按照经济、地理等因素,将所有的州(府、郡)和县分级,其中州最多分为辅、雄、望、紧、上、中、下,共七等,县则分为京(赤)、畿(望)、上、中、中下、下。
各级行政区按照级别的不同,其官吏级别、人数等建制都有所不同。这种按情况将部分次级行政区特别处理的做法,直到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仍然非常常见,如副省级市、省直辖县级市等。
⑺ 夏津县56年规那个省
你好
1956年2月,德州专区撤销,夏津改属山东聊城专区。3月,恩县撤销,苏留庄区及左王庄区(部分)计97个村划归夏津县。
1958年12月,武城县撤销,并入夏津县。
1961年复置德州专区,夏津又属之,7月,恢复武城建置,原武城县域复从夏津划出。
1967年,德州专区改为德州地区。
1995年,德州又撤地改市,夏津皆属之管辖。
谢谢采纳
⑻ 夏津是哪的
夏津县地处山东省西部平原、鲁冀两省交界处,历史悠久。青银高速、308国道、315省道和德商公路穿境而过,京九和京沪铁路距县城仅有20公里和30公里,交通优势明显。是全国优质棉生基地,素有“银夏津”之美誉。建有黄河故道生态森林公园,有“百果之乡”美誉。全县形成了棉纺织、食品加工、植物油加工、造纸、工艺品等特色产业,先后获得全国食品工业强县、中国植物油示范县、棉纺织名城、面粉大县、中国工艺品之乡、中国绿色名县、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潜力县、国际生态安全旅游示范基地、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中国椹果之乡等荣誉称号。
⑼ 恩县是哪里
恩县县,古旧县名。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恩州为县,至今山东省平原县西恩城。属高唐州。清属东昌府。1956年划归平原、夏津和武城三县。
平原县地处山东省西北部,隶属德州市,东和东南与临邑县、禹城市交界,西和西南与武城、夏津毗连,南与高唐为邻,北与德城区、陵城区接壤。
平原县地处黄河下游的鲁西北平原,地势平坦,地形自西南向东北缓慢倾斜,气候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行政区域面积1047平方公里,总人口47万人,辖8个镇、2个乡、2个街道和1个经济开发区。
(9)夏津县有哪些地方划到中国扩展阅读:
夏津县,隶属于山东省德州市,因“齐晋会盟之要津”而得名,地处鲁西北平原、鲁冀两省交界处。北依德州,南靠聊城,西临京杭大运河。截至2018年,夏津县辖10镇、2乡、1个街道及1个省级开发区,314个社区,总面积882平方公里,耕地90万亩,2018年末常住人口51.96万。
夏津古称“鄃城”,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德上高速、青银高速、国道308,省道254、315纵横交错,贯穿夏津县全境。夏津县境内拥有总面积12.8万亩的黄河故道原生态森林资源,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网络-恩县县
网络-平原县
网络-夏津县
⑽ 清朝嘉庆年间夏津县归山东哪个府管辖
清朝嘉庆年间夏津县归山东临清州管辖。
明朝建立,夏津县隶属于山东布政使司东昌府高唐州。
清朝因袭明朝旧制,雍正八年(1730年)后,夏津县从高唐州划出,直属东昌府管辖。
干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临清为直隶州,夏津县遂辖于临清州,是为属临清州管辖之始。
民国元年(1912年),夏津县改属济西观察使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