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1、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
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讲清楚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2、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故事。
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讲清楚党带领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坚定决心和责任担当,讲清楚我们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
(1)如何讲述中国好的故事扩展阅读:
要求: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要讲得精彩、生动、鲜活,让国际社会听得懂、能理解、可借鉴。
要充满感情地讲,以对党和国家真挚的感情,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衷心拥戴,针对国际重大关切,策划好内容,报道出理论的深度、思想的温度。
要以我为主地讲,用中国理论回答中国问题、用中国话语解读中国道路,结合国外受众的思维和阅读习惯,精心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
2. 3.请谈谈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中国大学生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写作思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我们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正文:
新时代领路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多年来,中国以华夏之泱泱,一直坚守大国担当,书泻着精彩华章,力图与世界各国交相辉映,共添天下风光。
首先,中华人民携如掾巨笔,书万卷华章,为故事的讲述提供着素材话本、夯实着沃土根基。讲好中国故事从来都不是空洞的,若没有中国的人、物、事做支撑,缺乏实实在在、令人敬佩的事例,那么,无论用多少华丽辞藻修饰,中国故事都是空洞乏味的,旁人甚至不屑闻之,又何谈“讲好”?
因而,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前提是写好中国故事、演绎好中国佳话。“花香蝶自来”,讲好一个个引起人类共鸣的故事,听众自然愿意捧场。
如港珠澳大桥引来举世盛誉,如中国“天眼”让世界惊叹,又如“嫦娥四号聚焦国际目....我们并未大张旗鼓、四处宣传,但它们却如长了翅膀般飞向世界各地,何也?因为这些故事真实而精彩。
当然,趣味盎然的故事只是基础,而非全部。讲好故事,心自然还应落在“讲”上,以生动形象、高超的讲述技巧,为中国故事再添一束光,再引一群人。
不同文化的交流就似一一个个涟漪的碰撞交汇,相互影响、不断扩散而成就自我却又保持各自特色。尊重其个性,以世界所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中国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所在生动准确的叙述要根据听众的特点来安排。
当《朗读者》承载着中国价值、中国故事走出国门时,中德双方各诵《写给母亲》打开了两国人民的心门,中国故事传得动人、传得美妙。
同时,用“一带一路”的悠悠驼铃串联世界各国的共同心声,用‘进博会’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更多的目光,将高铁动车的名片撒向万水千山....讲好中国故事,大同之梦定能辉煌。新时代领路人也多次强调:“我们要营建世界人民的后花园。”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独善其身日益显得不切实际,需要我们精心搭建,让世界人民愿意到此休憩玩乐、共谋发展。
要针对当下仍有一些人不明内里甚至误解中国的情况,慎重思考如何将一个个精彩的中国故事讲好,展现中国爱好和平、互融天下的形象。
新时代,要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理解中国,需要别人全面客观地看,更需要我们生动准确地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你若盛开,粉蝶自来,讲好中国故事,时光不语,静待花开。
泱泱中华,盛世华章,盼与世界共享。
小短文的写作技巧
一、注意审题
小短文的审题(即审读材料)很重要,决定着文章的成败。因为一个小作文的材料中,往往隐含了若干个写作要求,如不细心审读,抓不到这些隐含的要求,就很容易出现错误。
二、注意语言的简洁
这一点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小作文字数一般是100~300字,受篇幅限制,语言要求简洁明了。其二,如果是写应用文,则语言也一定要简洁,因为语言简洁是应用文写作的最基本要求。
三、力求结构完整
小作文是片段性作文,而非篇章,虽然如此,但不能一味忽略结构的完整性。一篇小作文如果能够做到结构完整,则效果会更好。
四、注意表达方式的运用
受文体的制约,一篇文章总以某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为主。小作文也应注意这一点。无论选描写、或议论,总得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但如果能兼用其他表达方式,如兼用议论和抒情,表达自己对某种色彩的某种看法和喜爱之情,则能使短文大为增色。
五、注意直接入题,不必铺陈
为表现中心,大作文可以大肆渲染、铺陈,好比助跑跳远,通过助跑可跳得更远。而作为片段作文的小作文,则不必铺陈。小作文好比立定跳远,不能助跑,站定就跳,它的写作必须围绕中心按要求直接写中心内容。
六、注意时空的局限性,不能任意发挥和联想
有些小作文受篇幅影响,写作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很大限制。一般来说,只能写材料要求所制约的某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的人或事,不能超出这一时空范围,不能不受时空限制而任意发挥和联想。
3.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既要“重逻辑”更要“有情感”,不断提高中国故事的说服力。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对中国故事深层逻辑的准确凝练与清晰表达。中国故事要“让人听得懂”。最起码的要求,外语要足够好。然后从别人容易理解的叙事方式和思维习惯入手。
清晰讲述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和中国故事的起承转合,翻越“文化鸿沟”。中国故事要“让人能动心”。唯有逻辑通达,故事才能动人心弦。注重对中国故事、中国发展道路本身所蕴涵的深刻逻辑,进行有效挖掘和准确表达。
以深刻哲理和内在逻辑,打破“文化壁垒”。中国故事要“让人悟到理”。突显中国人思考做事的基本经验和思维方式,注重以理服人,深层讲述中国人的生命、生存、生产、生活和生态的人生道理。要承认情感比逻辑更有说服力。
媒体面向大众,不是面对一两个哲学家。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
要继承善于讲故事的优良传统,多讲《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以及坦赞铁路等那样的故事,讲述有情感、有温度的中国故事,拉近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人民之间的距离,增强情感认同。
4. 怎样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建构与中国故事相联系的话语体系,实现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的有机统一,把握当代中国实际,选取中国典型案例,增强传播效果。
对于中国梦的对外解说已经刻不容缓。要解读中国梦,需要把握好几个基本因素:一是要积极主动地讲述中国的故事,二是需要讲述与外国人的切身利益有关的中国故事,三是要用国际化的语言讲述中国的故事。
5. 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分析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从政治的角度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加强党的领导,需要政府履行文化职能,社会职能需要公民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从文化生活角度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推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增强中国故事的国际影响力。
6.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我们拥有讲好中国故事的丰富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风生水起,全面从严治党激浊扬清,中国经济发展亮点纷呈,中国与世界的互利合作不断推进,亿万中国人民埋头苦干,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更多更新的鲜活素材。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加深世界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了解,增强各国对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认识,生动展现一个和平发展、多姿多彩、文明进步的中国。
讲好中国故事,既是责任担当,也要遵循规律、改革创新。要积极创新宣传理念、话语体系、运行机制,拓展传播渠道、方式方法,提高专业化精准化水平,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汇聚更多资源力量,把“我们想讲的”变成“受众想听的”,把“受众想听的”融进“我们想讲的”,让外宣工作更具创造力、感召力、影响力。
7.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你认为如何更好的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
1、就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主动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主动讲好中国故事,既要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宏伟事业,也要讲好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点滴瞬间,还要讲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
2、展形象,就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传播好中国声音,既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要传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7)如何讲述中国好的故事扩展阅读:
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
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解释当代中国、阐释中国思想,促进更多国家和人民认同中国、支持中国;加强对内话语体系建设,解释基本方略、阐释基本路线,聚焦新时代、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提高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我们要有开放包容的姿态、互学互鉴的心态、积极进取的状态,贴近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和信息传播的规律,贴近受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实践上不断丰富我们的新概念新范畴,不断完善创新我们的新理念新表述,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出新的时代魅力和思想伟力。
8. 怎样讲好中国故事
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建构与中国故事相联系的话语体系,实现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的有机统一,把握当代中国实际,选取中国典型案例,增强传播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这块古老的东方大地正在创造出一个个精彩而神奇的中国故事。当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国际社会也迫切需要了解东方巨龙的沧桑巨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建构与中国故事相联系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首先需要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任何一种新的话语体系之所以能够建构起来,是因为支撑这一话语体系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具有与众不同的崭新内涵。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就需要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基本框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范畴的内涵作出准确而规范的科学解读。这是客观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得以成功建构的基本要求。讲好故事,需要讲清楚故事背后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完整地讲好中国新故事,也需要先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世今生和理论逻辑。唯有如此,才能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而清晰认识,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故事的种种误读。
实现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的有机统一。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实现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的充分结合和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是对外话语体系的指南针和方向盘,要充分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像“中国梦”“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概念,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政治话语创新,已经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同。学术话语侧重于从学理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研究,解析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为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学术研究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切忌生搬硬造、玩弄概念,对西方的学术成果也要给予批判的吸收和借鉴。大众话语是广大民众的日常用语,蕴含了丰富的民间智慧,是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集中反映。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元素和表达方式,做到“听得懂,记得住”,达到“随风入夜”“润物无声”的积极效果。
科学把握当代中国实际。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要了解和研究中国具体国情,科学把握当代中国实际。一是要联系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讲清楚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的制度原因。在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前苏联、东欧国家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剖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优势所在,着力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和加工,将其上升至话语体系。二是要联系中国历史,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历程。三是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
选取当代中国的典型案例,加强个案研究。讲好中国故事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让国外受众能摆脱西方媒体长期以来的话语霸权和陷阱,听懂中国人所讲述的内容并产生兴趣。以往对外传播中的大而化之的工作总结或一般汇报式的宣传手段,难免会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困惑与误解。实际上,国外社会在关注当代中国发展时,其兴趣点是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从局部的微观视角切入,逐步进行针对性的总体剖析。讲好中国故事也要契合国外社会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力求小中见大、生动活泼,与国外话语实现有机对接,并借助新媒体的包装宣传等多种形式,将令人信服的具体发展经验和成果介绍给世界,呈现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的真实面貌。
加强对外交流机制,切实加强“走出去”人才队伍建设。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文化传播“走出去”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因而要抓住机遇,主动出击,提高“走出去”的层次、深度与广度,在鼓励国外各界人士到中国实地见证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也要走出去,积极广泛地参与国际社会关于中国问题的讨论。现状是,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专家,外语能力远远达不到国际交流的要求;而外语水平较高的人才,对于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又知之甚少,因此在国际交流中难免出现国内有价值的观点无法传递给世界、别国有益的研究成果不能被国内消化吸收,甚至出现有理说不清的状况。这就要求培养大批既通晓中国实际、又了解世界大势,同时还熟练掌握外语的专业人才队伍,为其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使一系列具有当代中国风范的精髓性思想观点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力,赢得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认同。
9.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
中国历来不缺乏好故事,她们在历史的沉淀中早已经化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中国人民高歌猛进。比如孟母三迁、女娲补天、嫦娥奔月,比如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就是这样,从这些优美的中国故事中,人们会领略并且赞叹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定、坚强、慈爱、有信仰和实干精神的勤劳勇敢的优秀民族。 社会在发展,人民在进步,勤劳勇敢的中华人民与时俱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新文化,把夸父追日和愚公移山的梦想变成了日行万里穿山钻洞的高铁,把嫦娥奔月的梦想寄托于玉兔登月车也已经圆满地实现了。更有华为和阿里巴巴在电子领域和网购方面的飞速发展,无声地为我们所有梦想不灭的人点起了心中的火炬。大时代里永远不缺乏成功的机会和美丽,缺少的只是发现的眼睛与奋斗的毅力罢了。 中国好故事就应该这样有传承、有创新地发展下去,如此才能在潜默移化中凝聚成一种正能量,给人们和世界一个对中国文化定位的标准。正像一说起长城和诗词,就必定会使人想起秦汉与盛唐一样,文化的符号和形象已经通过这种载体内化于心,绵延不绝。如果提到美国,我们会想到西海岸和自由女神,提到韩国,映入我们脑海的恐怕就是三星、现代和韩剧了。唯美的意向一旦入脑入心,便会挥之不去,何愁她会不提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形象与文化软实力呢! 蜂蝶逐花飞,蝇蛆逐臭走。中国故事有好坏之分,而且她们一经传播开来,便会产生或充满正能量,或充满低级趣味的社会影响。比如传销与资本运作,虽然在千万的人群中也会产生一两名千万富翁,但其扭曲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以鲸吞下线来实现这个丑恶目标的,哪里能够与袁隆平院士和郭明义们相提并论。好人赠给世界的是玫瑰,恶人留给世界的是蒺藜。对于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的主流媒体一定要明辨是非,立场坚定,担负责任,多宣传正能量新闻,绝不给假丑恶以机会。这样一来,才能避免被国民们“拍砖”问责,走上败亡麦城的穷途末路。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强调,要真实生动地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讲中国故事有很多重点,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讲中国品牌故事。方向已经明确,我们现在需要的只是行动:讲好中国品牌故事,提升中国文化形象。(尚建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