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非遗大展现场的参演展示情况如何
本届活动自9月8日起,持续至9月12日。活动内容包括开幕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明月清风——故宫博物院藏新安八家书画展、歙砚传统技艺大赛和徽派传统工艺振兴论坛等五个项目。
以徽州盛产的毛竹为原料、以刀代笔,因材施艺,运用线雕、浅浮雕、深浮雕等工艺,雕出各种书画,有名胜古迹的山川风貌、有民间传说的神话故事,有珍禽异兽的千姿百态,曾风靡一时。如今,更多的竹雕工艺品,其功能的改变、表现形式的创新,都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② 中国传统民间技艺的意义
中国民间技艺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
今天,我们将把民俗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和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
③ 中国茶技艺及茶习俗非遗专题展,有哪些看点
引言、在1月21日的时候,中国茶艺的非遗专题展已经开幕了,这次开幕主要是由中茶博所起的带头作用,而这次专题展也为以后的展览带来了很多经验,同时也展示了很多茶文化。
三、总结
举办这次茶文化展,主要就是想弘扬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在这次文化展中也能看到很多有趣的内容,也能学到非常多的知识,这次的文化展有很多精彩的地方。
④ 72岁奶奶1分钟剪出路人侧颜,如何看待中国传统艺术—剪纸这项技艺
俗话说得好,高手在民间,一些看起来很普通的人,他们却在自己的领域里对于这方面的技能非常的突出。最近一段时间在网络上就出现了很多非常有特殊技能的人才,而且他们不是我们认为的年轻人,他们可能是几岁的小孩也有可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
对于中国传统艺术剪纸这一项工艺,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有着独特的东方美学更是,存在着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对于艺术审美的精神寄托,而且后来剪纸的应用也广泛被应用到了各行各业当中,包括我们的服装设计。这位老奶奶确实非常的厉害,他通过一分钟的时间就将人物形象剪的如此惟妙惟肖,如果说没有长时间的激素积累,是很难达到这样的技术的,在老奶奶的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一点,不管是多难的事情,我们要相信,熟能生巧。
⑤ 利用价值观说明如何对待传统技艺
(1)
①传统“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传统传统“工匠精神”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继承和创新.
②传承传统“工匠精神”,弘扬爱岗敬业精神,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传承传统“工匠精神”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④传承传统“工匠精神”,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经济的发展.
⑤传承传统“工匠精神”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热爱工作的职业精神.
②要把为人民、为社会服务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和人生追求,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③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自觉投身为社会服务的实践当中.
④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
⑤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任意四点给满分)
⑥ 我国许多民族传统工艺逐渐衰落,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如何更好的保护、传承本民族的传统工艺,谈谈看法
民族传统工艺属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22个民族的人口在10万以下,有的不足5 000人。由于人口较少民族的核心文化区范围小,其文化传承的状况堪忧。面对这一现象,当务之急是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一、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现状与所面临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中吸引的各种外来文化的涌入,不断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文化的融合和发展同时也导致许多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其主要表现在:
1.年轻一代对民族文化认识不够,在追逐潮流中开始西方化。
2.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无人,其面临着消亡的境地。我国一些传统的技能和民间技术是老一辈人智慧的结晶,其中包涵着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质朴的特性。其技能的掌握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现代人甚少有人愿意长时间的去学习一门技能。这就导致我国需要珍贵的民族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3.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研究人员短缺,国家相应保护法律的缺少,导致大量的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文化实物和资料难以得到妥善保护。
二、传承与保护。
1.树立民族民间文化认同感,增强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在研究、保护时,要将乡民艺术“还鱼于水”。“只有从乡民的具体生活出发,将乡民艺术视为乡民生活与文化的一部分,才能真正理解其魅力与真谛。”
2.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知识产权。完善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律、法规,包括对民族民间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包括着作权,使用权、商标权、专利权等。使得我国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免受其他国家或组织的盗用,以及民间组织、个人的非法牟利性行为。可以利用先用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保护,并对存在法律漏洞之处及时修订或者出台新法规。借鉴别国的成功保护模式,以充分实现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文化、经济价值,对其进行有法可依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3.建立完善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机构。
4.利用传媒力量普及民族民间文化知识。
5.大力培育民间文化人才,壮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队伍。
人才的保护包含两个主要方面:①注重对现有掌握民族民间文化技术的人才为其提供艺术继续创造的周边生活保障,为其传授文化记忆提供有力的扶持性政策,如提高其待遇,以及申办技艺传授教学单位在政策上的扶持和奖励;②注重对未来青年文化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做到民族民间文化技艺和教育的深度结合,和其他文化课程一并列入教育课程之中,培养青少年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之情,建立一套保护民族民间人才培养和未来就业方面的教育和社会保障、鼓励机制,从而壮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队伍。
总之,对我国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一项长期、伟大的历史性任务,是政府部分和社会组织以及每一位公民共同肩负的责任。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支持之下,加大民族民间文化设施配置,深入民族文化调研。从教育机制上广泛的培养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继承人,使其后继有人。并开展民族民间文化组织活动,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融入人们意识之中,“以人为本”做好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使得我国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能够源远流长。
⑦ 中国茶技艺及茶习俗非遗专题展开幕,举办该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中国茶技艺及茶习俗非遗专题展开幕,举办该活动的目的是什么?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渗入于社会发展和生产制造的各个领域。“中国茶技艺及茶习俗非遗专题讲座展·浙江篇”立足于浙江,辐射源全国各地,走向世界,为发扬浙江出色非遗茶技艺及习俗,扩展不一样茶非遗项目间会话方式,提高非遗项目了解度,给予了新的突破口,对于这个专题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相信一定能让您大开眼界。
⑧ 你是如何看待中国古代艺术取得的伟大成就
中国古代艺术时代世界上名列前茅的。
中国古代主要在建筑,雕塑,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取得了支配地位,出现了山水画的理论。
中国古代艺术历史悠久,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从世界范围来说,中国古代艺术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其本身的特异性为世界艺术花园增色,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朵奇葩;二是以其特有的思想价值和技巧技法对世界文化艺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8)如何看待中国技艺展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艺术不仅以鲜明的民族特色立身于世界艺术之林,而且对世界其他民族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古代艺术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不仅深深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的艺术发展和特色形成,西方和世界其他地区的艺术也受到中国艺术的启发。早在秦汉时代,中国古代艺术就同其他文化一道,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向外传播。
在东方国家中,日本受到的影响最大。弥生时代的日本在吸收中国技术的同时,其造型艺术也深受中国造型艺术的影响,铜铎就是这方面的杰作。在西方,由于中国丝绸传到罗马,也是西方人的造型与服饰艺术有了明显的改变。
⑨ 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有感
保卫传统文化的“箱底儿” www.cnjxol.com 嘉兴在线新闻网 2006年05月1日 09:18:12 悠悠中华五千年,散落在各地的古村落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结晶,是镌刻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活化石”。 中国的村落遍布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江南水乡之唉乃,茫茫草原之炊烟,东方海岛之渔村,西北山中之人家,黄土高原之窑洞,东北密林之木屋,西南边陲之寨子……千姿百态,魅力迷人。 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演进,许多历史街区、古镇、古村落正遭遇着被忽视、甚至被毁灭的命运。 这些即将消失的历史遗存,在中国的文化中占居着何等的地位,它们目前的境遇如何,现在的人们又该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带着这些疑问和担忧,近日中外专家聚首西塘,探讨古村落保护之法。 在前来参加论坛的五十多名专家学者当中,有被称作“民间文化守望者”的中国文联副主席、着名作家、画家冯骥才;有以“骂”着称、且被媒体称为“保护古城的卫士”的国家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还有远道而来的两位日本民俗学界的领军人物: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福田亚细男和日本东京大学副教授菅丰博士。 另外,国内外具有典型意义的古村落——江西婺源、山西榆次、越南顺化等地的代表也悉数到场,为论坛带来了更多的声音。让我们借着专家的智慧,试着寻找延续这些传统文化的良方。 宣言书 4月27日清晨,银色的月光刚刚退去,苏醒中的古镇西塘充满了生机,鸟鸣声、摇橹声、脚踏车声、还有清风拂柳的婆娑声袅袅不绝于耳……一如“生活着的千年古镇”本色。 而此时,冯骥才和西塘镇党委书记沈国强两人早早地就出现在了“明清食代”的二楼露台上,参加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的节目录制,主题正是“古村落保护”。 第二次来到西塘的冯骥才还是老样子,一头桀骜不驯的头发,说起话来慷慨激昂。这几年他一直为抢救民俗文化而奔忙,走了不少地方,今年他把保护的重点放在的古村落上,他坚定地认为,在民间文化遗产和抢救过程中,古村落是民间文化的“箱底”,因此从2005年3月至今,他已辗转考察了国内七八个省的古村落。他说:“时间很紧迫,我们现在连多少古村落都不知道,怎么保护?因此在这里开这个会议,希望集中各方力量探讨今后古村落的出路。” “古村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农耕文明留给后人的财富,我不希望我们的后代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镰刀、锄头,那将是无比的悲哀。”这是他最大的担忧。 不止在一个场合,冯骥才用“来晚了”来形容对西塘的感受,他也不止一次讲述他第一次到西塘时偶遇的一个细节:“我去年第一次到西塘,镇长陪我在岸边走,走着走着天有些凉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正把支窗户的棍子拿起来关窗户,同时把一盆窗外的花拿进去。我注意到当时花盆上落了一只蝴蝶,老太太拿起花盆,轻轻一抖,蝴蝶飞走了。西塘连生活的诗意都保存下来了,这种和谐让我感动。” 冯骥才认为西塘的经验是一种生态的保护方式,它延续了当地人生活的原态,是以人为本,可以作为典型供其他地方学习。当谈到为什么选择西塘作为论坛主办地时,他说,除了西塘的保护做得成功之外,当地政府的观念也让他感动。 “当时西塘镇领导有两句话给我印象特别深,一句是‘对于古村落的保护,责无旁贷是政府的事’,还有一句是‘当经济的GDP和文化保护发生冲突时,我们要把根留住。’一名基层的领导能有这样的先见之明和文化责任感,让我看到了希望。” 带着这样的希望,冯骥才把论坛带到了西塘,并发出了旨在呼吁开展古村落保护的《西塘宣言》。他说:“必须要抓紧时间,不然的话,很多古村落可能我们还没来得及认识它,就要失去它。” 观点论 一批重量级专家、学者、官员的到场无疑为本次论坛增色不少,他们在会场上激烈的观点碰撞更是擦出了精彩绝伦的火花。 冯骥才:古村落遗产,比万里长城还大 “我一直认为古村落是中国最大的文化遗产,比万里长城还大。”冯骥才这样解释他的观点,“从规模上讲,我国有5000年到7000年的农耕文明,56个民族,960万平方公里,约1600个县,19000个镇,按照一个镇10个行政村来算,我们有20万个左右行政村落。但不是所有村落都是古村落。我原来估计中国的古村落大约有3000个到5000个。但后来听说仅贵州黔东南地区就有六七百个古村落。所以我们心里应该有个数,我们的古村落数量至少过万。” 他认为,古村落应该符合以下几个标准: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历史文化遗存,基本保留原来村庄的体系以及鲜明的地方特色。“村落是历史文化的容器,它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它的建筑,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规划,都是其物质遗产,还有很多诸如民俗之类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关于民俗,他补充道:“我所说的民俗,包括人们生产、生活的民俗,商贸的民俗,婚丧嫁娶的民俗,起居饮食的民俗,节日的民俗,信仰的民俗,还有类似神话、故事、谚语、歌谣之类的口头文化。民间戏剧、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艺人们身怀的民间技艺和民间手艺都是这个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什么要进行保护?冯骥才这样回答:“我们的古村落有它研究的价值、学术的价值、见证的价值、历史文化的价值、审美的价值、欣赏的价值,但最终的价值还是它的精神价值。我们之所以传承文化遗产,最终的目的就是传承我们民族的独特文化,就是把我们的民族身份、民族基因传承下来。” 他认为我们的文化遗产有一个问题,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面对的是全球化这种同质化的文化,它把我们的文化变成了同一个样子。同时它又是商业文化,能成为卖点的就利用,不能成为卖点的就抛弃、甚至毁掉。“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危机,也是我们这一代文化人的失职。” “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去年开始做的,但是由于目前没有法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现在只能做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但令他感到欣慰的是,目前有关方面正在加紧相关法律的制定。 阮仪三:村落是最后的“净土” “阮仪三”这个名字,对于关注中国遗产保护的人并不陌生。作为一名建筑学家,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就发起了山西平遥古城的保护运动,而他最让人熟悉的“力作”莫过于周庄古镇的保护了。 在他的努力下,上世纪80年代,北京、西安、开封、扬州、洛阳等城市相继被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山西平遥、江苏周庄、云南丽江等又在上世纪90年代同时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进入21世纪,阮仪三又马不停蹄地促使了同里、南浔、乌镇、西塘等古镇走上了“保持原汁原味、扩展文化内涵”的道路,为中国留下了叹为观止的“水乡”。 阮仪三认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城市建设热潮使许多传统历史地域遭到了灭顶之灾。许多旧城在“旧貌换新颜”的同时,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风貌。 他说:“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而我们所说的非物质的东西,民俗文化的东西,就依存在建筑等物质载体当中。所以那些具有价值的物质与非物质的遗存都应该保护。比如江南水乡,就要保护构成江南水乡的构建:因水成市、因水成街、因水建房、邻水建镇的特点,这是它的灵魂。” 在谈到“城市记忆”这一概念时,阮仪三举了“上海犹太人保护区”的例子,那里是中国人民与犹太人民友好的见证,现在是上海市第12块历史风貌区。 “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残酷屠杀犹太人,在许多国家拒绝接纳四散逃亡的犹太难民时,也在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蹂躏的中国人民友好地接纳了3万多犹太人。曾任美国卡特政府财政部部长的布鲁门撒尔60年后旧地重游时,泪流满面,对身边的女儿说,‘记住,没有上海就没有我们一家,没有中国就没有我们这些犹太人的活路。’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个街区反映了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慈爱之心,是和世界人民和谐相处的里程碑。这个街区就是重要的城市记忆,记忆着一代人的友谊,这不是语言能够承担的。相反,如果承载着历史信息的载体消亡了,负载在其上的历史和文化也必然会被冲淡或消亡。” 他对把旅游与保护等同起来的看法嗤之以鼻:“我们通常认为用保护来发展旅游,来搞经济开发,把保护等同于赚钱。”他认为保护不应该围绕着商业利益,因为商业利益的背后必然是破坏。“保护不是为了政绩,不是为了开发旅游,为的是留存我们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民族建筑的精华、和谐的人与自然相处的环境。而这些是我们今后创造新城镇、新建筑的规范。” 青岛泰之:保护活态的文化 联合国教科文驻亚太地区总代表青岛泰之应邀出席了论坛。他在发言中表示,古村落是一个特定文化历史发展的珍贵的有形见证,反映了人们文化、哲学和审美价值的演变过程。与考古遗址和废墟相比,这些历史遗产群落是活态的遗产。 青岛泰之认为,在快速的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以及全球化过程中,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传统建筑和街道正不断被现代建筑所替代。因此,保护历史遗产群落的非物质文化元素与保护其物质形态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而在保护这类遗产的努力中,提高当地社团保护遗产的意识,促进他们的参与至关重要。 他说,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在中国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文化遗产保护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平遥古城、丽江古城以及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他同时希望中国政府、非政府机构和组织以及地方社团都能够参与到遗产保护工作中来。 他山石 在“中国古村落保护”(西塘)国际高峰论坛上,浙江西塘、江西婺源、山西榆次、越南顺化等地代表的经验发言也为其他古村落的保护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江西婺源——文脉的延续 婺源的乡村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冯骥才对婺源也是赞不绝口,“色彩太漂亮了!青砖、灰瓦、白墙、翠绿的竹林、金色的菜花、蓝色的山野、红色的霞光,简直像一幅画。” 婺源县政府根据各村落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不同的保护方式。包括景区式、博物馆式、分区保护式和原始生态式。 由于婺源境内徽派建筑遍布乡野,独具地方特色的傩舞、徽剧、茶道等文化绚丽多彩,因此政府出资对分散在乡村的古建筑进行普查、登记、建档,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保护性规划,同时成立了“婺源县历史文化名村(古村落)建设管理领导小组”,还制定了详细的农村建房审批流程,以抑制乱拆乱建的现象。 为了增强古村落的生命力,该县还专门成立“婺源文化研究会”,研究会下设茶文化、民俗文化、古建文化、徽商文化、民艺文化和民间故事等9个分会,负责对全县民间民俗文化进行保护性挖掘整理。 今年,婺源傩舞、婺源徽剧、婺源徽州三雕、婺源歙砚制作技艺等4项民间艺术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榆次后沟古村——民居博物馆 后沟古村以古朴的农耕文化、精美的建筑文化、传统的信仰文化、灵动的生态文化,构成了完整的民间文化体系。特别是精巧别致的古戏台、玉皇殿、观音堂等堪称北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后沟古村因地制宜、顺势选址、择吉而居,强调和谐的“田园山水”和“耕读文化”。2005年,在经过周密论证的基础上,当地政府对后沟古村进行了抢救性的整理和修复开发。同时还成立工作组,围绕村民生产生活的自然形态开展调查、挖掘、整理、引导工作,再现了古村久远的民间艺术、独特的饮食文化、特色地域节庆活动,并筹建了农耕民俗博物馆。 在抢救和保护古村过程中,始终贯穿“简单不简陋,民俗不粗俗”这一主线,在修复保护过程中,力求展现其简单而精巧的建筑、悠久而古朴的风俗、厚重而传统的民风,使“田园风光、淳朴民风、古村风貌”跃然而出。 越南顺化——新旧的和谐 顺化市是承天化的省会,位于越南的中部。在顺化市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和金属时代遗物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当时受南方考古文化的影响和北方青铜时代文化的影响。因此从古代起,这里就成为独特文化的十字路口,也奠定了多样风格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基调。 顺化的一个特点是博采众长,历史上所有的独特艺术形式都为顺化文化所吸收利用;而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宫廷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共存与互融。 顺化是一个都市,但仍保存着历史中形成的诸多传统。因此,顺化不仅扮演着多样城市和历史城市的角色,其实它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馆,在这座博物馆里有着很多的可触与不可触的文化遗存。 参考资料: http://www.jxdaily.net.cn/jxrb/newsite/rbtk/xwzs/content/2006-05/01/content_84206.htm
⑩ 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黄山开幕情况如何
9月8日,泥塑大师王文瑜展示陕北泥塑制作技艺。
本届活动自9月8日起,持续至9月12日。活动内容包括开幕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明月清风——故宫博物院藏新安八家书画展、歙砚传统技艺大赛和徽派传统工艺振兴论坛等五个项目。
大展邀请了25个省、市(区)50个最具代表性的国家级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类项目和省内15个市县50个最代表性的省级以上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100个参加展演展示展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