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所谓的中国式教育到底是什么这种教育方式有什么优缺点
所谓的中国式教育到底是什么?这种教育方式有什么优缺点?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个人粗浅的认识,不外乎就是传授知识、健全人格、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但在中国教育体制下,一切都被扭曲成了竞赛和实用主义。比如说,你是否真的懂历史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考了高分,能够通过考试就好。你大学学的东西,如果不能赚钱,学得再好也没用。
只能说,现在的教育模式是适合我们国家的。但不能说是最大程度的使学生学习到有用的知识。其实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你想接受什么样子的教育,如果有决心,还是可以实现的。
‘贰’ 中国式教育,你知道有哪些特点吗
中国式教育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主要的目标是分数和升学率,学生们都希望在高考时能考入名牌大学从而走向成功,中国的教育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但中国的应试教育虽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目前的教育还是应该教育,学生最终的目标是在高考时能考上更好的大学,造成学校和家长只看学生的成绩,没有重视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因为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教育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模式。
学校要加强师德建设,引导老师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和业务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素质教育。
‘叁’ 中国人最愿意为教育买单,中国式教育如何
中国式教学指中国现存的一种普遍教学方法。在我国的学校中被广泛应用,对于我国的培养人才出了很大力。但是显现出教学相对死板、学生差异过小、标准趋向单一等特点。
中国式教育,渴望快速成功和即时受益的心态使许多有前途的孩子没有成才。此外,网络的发展也影响着学校的教育,特别是对年轻学生的教育。从县到乡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尽管国家职能部门进行了严格的调查,但仍然有违法者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便利,导致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实施缓慢。创新型人才已成为空谈。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社会改革,建立良好的社会氛围,让全社会采取行动,为儿童和青少年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社会储备创新人才。
‘肆’ 中国式教育,有什么优点和弊端
中国的教育模式由于其应试教育的本质一直饱受诟病。但是,从本质上说,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教育模式,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有其优、缺点,中国的教育模式也不例外。作为一位在教职上兢兢业业耕耘了三十年的老教师,我觉得自己对中国教育体制的了解不可谓不深刻,现在此斗胆对国内教育模式的优缺点做一简单分析。
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多弊端,但它也确实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近年来,我国引进了许多国外的教育思想和经验,重新重视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等思想,尊重学生兴趣,倡导在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着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伍’ 中国式教育到底重视什么
最近,美国出版了一本书,题为《虎妈战歌》。这本书的作者“虎妈”——一位美籍华人母亲的故事,还成了《时代周刊》的封面故事。美国将这样的对比现象放大在中美双方关注教育的人士面前。这本书不过是一位华人妈妈育儿成功的个体经验,为什么在美国竟然引起那样大的轰动?又为什么引起一些美国人叹为观止的惊呼和感叹?甚至从“虎妈”的教育模式总结为“中国式母亲的教育”,从而对美国发出“中国式母亲的教育为什么更成功、更优越”的诘问?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教育现象和文化现象,让我忍不住想起多年前在我国幼儿园里,一位美国人看到我们的孩子对黑板上画的一个圆圈回答时的感慨。 美国人才观重视的是人格的健康与思想的独立 多年以前,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一位美国朋友来中国参观一所幼儿园,看到老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圆圈,然后问孩子们是什么。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个圆。这位美国朋友感慨地说,如果在美国,孩子们的回答会是五花八门:有说是太阳,有说是飞碟,有说是煎鸡蛋,有说是向日葵,有说是篮球……不一而足。那时,引起我们中国人的感慨,指向我们教育的弊端:整齐划一的规范式的教育,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受到的是一种“瘸腿式”的教育,我们的孩子童年就变得笔管条直,听话顺从,信服并服从于标准答案,而渐渐形成趋同性的思维模式和服从式的性格与人格。 应该说,这种反思,在变革的时代里,尤其显得重要而具有现实意义。日本近代史中经济的复兴,也是从他们重视教育、极大力量地投入教育,并吸取西方的教育经验、变革自身的教育模式开始的。因此,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在中美两国教育的差异和对比之中,我国出现了对教育改革的急切呼吁。 事实上,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着许多值得重视和需要变革的弊端。这在国门刚刚打开、美国式的教育异常鲜活而异样地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尤其显得格外醒目,有些地方甚至凸显得更加触目惊心。 自立和责任,是美国教育的核心精神与价值系统,是孩子从小教育的基点。因此,我们会看到美国的孩子,一般刚刚出生没几天,就被父母放在独立的房间,任孩子如何哭闹都不会让孩子和父母同床或同屋而寝。这在我们看来,几乎不近人情。如果孩子在学步期间跌倒了,很少见到美国家长大呼小叫地跑过去扶起孩子,关切地去问摔着没有,他们会笑着招着手让孩子自己爬起来,认为这是正常的,是孩子必须经过的一步。而我们则希望孩子最好一次跤也不要跌才好,哪怕家长自己再含辛茹苦,也得让孩子长在蜜罐里,不能比别人家的孩子差,尤其不能在起跑线上比别人差。在疼爱和宠爱之间,我们的天平从来都是倾斜的,尤其我们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这种宠爱无疑使得孩子自立的能力与责任的精神日渐欠缺,甚至减退,而不少孩子更易于出现心理的疾病和性格的偏执表现,在他们长大成人后,责任感的缺失,便从教育问题演变成为社会问题。可以说,在这方面,虽然在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实践中我们尽可能在努力,但是,无论在全社会,还是在个体家庭,依然是我们教育的短板。 在高考指挥棒为全社会教育的轴心没有得到根本变革的现状下,我们的人才观变得线性的单一而单薄。年年鼓吹而令人羡慕的高考状元,其实是这种人才观在大众心底的一种投影。而在各地小升初和中考前,为孩子博出保送的名额和加分的资格,各种奖项的花样迭出,则是这种人才观躁动于大众心理而显示出的心电图。如此教育的现状,已经让我们见怪不怪,基本上勾勒出我们教育的功利性和浅表性,最后只成为了分数和奖状的畸形竞争。所以,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成为了我们经久不变的校园格言。于是,获取高分或更多奖项,成为了学生、家长,乃至学校的追求。学生以此进入好的中学和大学,家长以此获得成功的满足,学校以此获取名誉和名誉带来的诸如择校费的经济收益等等。由此我们付出的代价,则是我们的孩子依赖性强,信奉的是分数,崇尚的是奖状,迷信的是权利和关系,想象力与创造性不足,无形中缩小了个人未来发展的空间。 而在美国,人才观重视的是人格的健康与思想的独立。他们的大学录取方式,便和我们高考分数定终生的模式截然不同,因为他们对于人才的标准,和我们的认知有着极大的差异。由此带来的人才差异,使得我们的学生不少处于高分低能状态,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弱,特别是大学扩招之后出现的高学历出身的学生,更显得高不成、低不就而学无所用,甚至出现心理和性格变异。而美国的学生则更为适应社会、适应现实、适应生活。在美国,很少未能上得了大学的孩子会嫉妒上大学尤其是读名牌大学的孩子;在他们长大成人之后,也很少出现对于那些功成名就的人士怀有嫉妒和仇富的心理。在公民教育的基础上,人才观便呈现阶梯和立体的多元化形态,长颈鹿可以伸长自己的脖子吃高树上的树叶,小羊也可以低头美美地吃属于自己地上的青草,而彼此各得其所。但在单一甚至畸形的人才观的指导下,“人”与“才”是割裂开的,我们重视的更多的是“才”而非“人”,于是,我们的孩子便容易在这样的教育体制和模式之下,学得身心疲惫,出现严重的心理和性格上的不健康,甚至不健全。 中国教育最主要的长处是对基础教育的重视、投入和实践经验 其实,这样的中美双方教育的差异对比,在我们改革开放的30多年历史中,已经成为我们并不新鲜的经历,在努力的改革和实验之中,已经成为我们痛苦却也是宝贵的经验,美国教育的先进理念和范式,曾经成为激励我们学习的榜样。 有意思的是,在中国教育改革进行了30多年之后,曾经是我们榜样的美国,却开始反思自己教育的不足和缺憾,反倒把我们中国的教育作为他们的榜样。这种“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现象,颇值得研究。 事实上,很多事情都是当事者迷,正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样,我们的教育里有短板,也自有长板,而让美国人望其项背。其中最主要的长处,是我们对于基础教育的重视、投入和实践经验。这种基础教育在中小学和大学本科阶段,特别是在小学阶段,体现尤为明显。在美国,我曾经遇到过不少华人,他们都会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回国内读小学,原因就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好,他们会对美国的小学教育颇有微词,不止一位家长对我说那里的小学基本就是放羊,一半时间玩,有一半时间学就不错了。我们也就会明白,为什么在美国人口中华侨华人只占5%,在着名的常春藤学府里,华裔学生比例竟达20%之多了。 我们的教育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关注和投入,也属于得天独厚。在美国,很难想象父母几乎全天候地陪伴子女一起学习。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在孩子步入独立学习的时候,是需要家长扶着走一走的,因为一个孩子成长的教育环境,从来都是由大环境即社会、亚环境即学校和小环境即家庭这样三种环境所构成的。在孩子小学阶段,尤其需要这三种环境的配合和交融,才有可能达到最佳效果。虽然有着功利的色彩,但我们的亲子教育却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多家长愿意做出牺牲,愿意付出时间,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这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无疑,这样的教育模式和方法,适合孩子初期教育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有利于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牢靠的学习基础,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更有意思,或者说更有意义的是,美国人对于中国教育新的认知,体现了对发展中的中国新的探求,希望在教育之中发现掌握未来的一些先知的秘密。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从来不是单一的,它从属于一个国家和民族,便和这个国家与民族的政治和经济同步发展。美国人看到我们教育中有他们需要获取的营养,我们也曾经获取包括美国在内许多国家与民族的营养。在美国人因一本书而大惊小怪的时候,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改革之路依然漫长,我们的教育应该和美国的教育互为镜像、互为镜鉴,彼此相学、彼此相长。
‘陆’ 中国式教育,你知道有什么特点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样的明确概念的提出,是伟大的发明。同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就应该是我们积极倡导和践行的中国式教育,这就是我认为的中国式教育。中国式教育,同样应该要像中国式工业一样,经历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中国式教育,我觉得有以下内容:
其实我也不太知道题目所要表达的含义,提到中国式的,有中国式英语、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家庭,等等。有贬义也有褒义,就我认为,贬义的,我们虚心面对问题,积极改进,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完美的,这很正常,有褒义的,更应该坚持并发扬光大,始终坚持扬长避短地把中国式教育发展下去这是我的观点。我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发扬中国式教育,培养中国式人才!
‘柒’ 为什么中国式教育过分注重天赋
中国的传统观念造成的,古语有云: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现在的家长老师普遍认为聪明的孩子学习更好。再加上中国式教育过分重视智育二忽视其它方面才能,对孩子的束缚也较大。好的教育不应注重天赋,更应从不同方面引导发掘孩子的潜力。一个人的成功决定因素不在智力,更在于努力。
‘捌’ 中国传统教育有哪些利和弊
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创新,导致科研人才太少。
只觉得读书是正确的,扼杀孩子的其他才能,缺少自然学家。
缺乏道德的培养,很多人智商高而情商低。
某些中小学教师素质不高,只要是学习差就体罚,只要学习好就笑言相对,看不到学习不好的孩子的其他优点。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其他才能的发挥。
‘玖’ 中国式教育到底重视什么
最近,美国出版了一本书,题为《虎妈战歌》。这本书的作者“虎妈”——一位美籍华人母亲的故事,还成了《时代周刊》的封面故事。美国将这样的对比现象放大在中美双方关注教育的人士面前。这本书不过是一位华人妈妈育儿成功的个体经验,为什么在美国竟然引起那样大的轰动?又为什么引起一些美国人叹为观止的惊呼和感叹?甚至从“虎妈”的教育模式总结为“中国式母亲的教育”,从而对美国发出“中国式母亲的教育为什么更成功、更优越”的诘问?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教育现象和文化现象,让我忍不住想起多年前在我国幼儿园里,一位美国人看到我们的孩子对黑板上画的一个圆圈回答时的感慨。 美国人才观重视的是人格的健康与思想的独立 多年以前,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一位美国朋友来中国参观一所幼儿园,看到老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圆圈,然后问孩子们是什么。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个圆。这位美国朋友感慨地说,如果在美国,孩子们的回答会是五花八门:有说是太阳,有说是飞碟,有说是煎鸡蛋,有说是向日葵,有说是篮球……不一而足。那时,引起我们中国人的感慨,指向我们教育的弊端:整齐划一的规范式的教育,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受到的是一种“瘸腿式”的教育,我们的孩子童年就变得笔管条直,听话顺从,信服并服从于标准答案,而渐渐形成趋同性的思维模式和服从式的性格与人格。 应该说,这种反思,在变革的时代里,尤其显得重要而具有现实意义。日本近代史中经济的复兴,也是从他们重视教育、极大力量地投入教育,并吸取西方的教育经验、变革自身的教育模式开始的。因此,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在中美两国教育的差异和对比之中,我国出现了对教育改革的急切呼吁。 事实上,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着许多值得重视和需要变革的弊端。这在国门刚刚打开、美国式的教育异常鲜活而异样地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尤其显得格外醒目,有些地方甚至凸显得更加触目惊心。 自立和责任,是美国教育的核心精神与价值系统,是孩子从小教育的基点。因此,我们会看到美国的孩子,一般刚刚出生没几天,就被父母放在独立的房间,任孩子如何哭闹都不会让孩子和父母同床或同屋而寝。这在我们看来,几乎不近人情。如果孩子在学步期间跌倒了,很少见到美国家长大呼小叫地跑过去扶起孩子,关切地去问摔着没有,他们会笑着招着手让孩子自己爬起来,认为这是正常的,是孩子必须经过的一步。而我们则希望孩子最好一次跤也不要跌才好,哪怕家长自己再含辛茹苦,也得让孩子长在蜜罐里,不能比别人家的孩子差,尤其不能在起跑线上比别人差。在疼爱和宠爱之间,我们的天平从来都是倾斜的,尤其我们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这种宠爱无疑使得孩子自立的能力与责任的精神日渐欠缺,甚至减退,而不少孩子更易于出现心理的疾病和性格的偏执表现,在他们长大成人后,责任感的缺失,便从教育问题演变成为社会问题。可以说,在这方面,虽然在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实践中我们尽可能在努力,但是,无论在全社会,还是在个体家庭,依然是我们教育的短板。 在高考指挥棒为全社会教育的轴心没有得到根本变革的现状下,我们的人才观变得线性的单一而单薄。年年鼓吹而令人羡慕的高考状元,其实是这种人才观在大众心底的一种投影。而在各地小升初和中考前,为孩子博出保送的名额和加分的资格,各种奖项的花样迭出,则是这种人才观躁动于大众心理而显示出的心电图。如此教育的现状,已经让我们见怪不怪,基本上勾勒出我们教育的功利性和浅表性,最后只成为了分数和奖状的畸形竞争。所以,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成为了我们经久不变的校园格言。于是,获取高分或更多奖项,成为了学生、家长,乃至学校的追求。学生以此进入好的中学和大学,家长以此获得成功的满足,学校以此获取名誉和名誉带来的诸如择校费的经济收益等等。由此我们付出的代价,则是我们的孩子依赖性强,信奉的是分数,崇尚的是奖状,迷信的是权利和关系,想象力与创造性不足,无形中缩小了个人未来发展的空间。 而在美国,人才观重视的是人格的健康与思想的独立。他们的大学录取方式,便和我们高考分数定终生的模式截然不同,因为他们对于人才的标准,和我们的认知有着极大的差异。由此带来的人才差异,使得我们的学生不少处于高分低能状态,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弱,特别是大学扩招之后出现的高学历出身的学生,更显得高不成、低不就而学无所用,甚至出现心理和性格变异。而美国的学生则更为适应社会、适应现实、适应生活。在美国,很少未能上得了大学的孩子会嫉妒上大学尤其是读名牌大学的孩子;在他们长大成人之后,也很少出现对于那些功成名就的人士怀有嫉妒和仇富的心理。在公民教育的基础上,人才观便呈现阶梯和立体的多元化形态,长颈鹿可以伸长自己的脖子吃高树上的树叶,小羊也可以低头美美地吃属于自己地上的青草,而彼此各得其所。但在单一甚至畸形的人才观的指导下,“人”与“才”是割裂开的,我们重视的更多的是“才”而非“人”,于是,我们的孩子便容易在这样的教育体制和模式之下,学得身心疲惫,出现严重的心理和性格上的不健康,甚至不健全。 中国教育最主要的长处是对基础教育的重视、投入和实践经验 其实,这样的中美双方教育的差异对比,在我们改革开放的30多年历史中,已经成为我们并不新鲜的经历,在努力的改革和实验之中,已经成为我们痛苦却也是宝贵的经验,美国教育的先进理念和范式,曾经成为激励我们学习的榜样。 有意思的是,在中国教育改革进行了30多年之后,曾经是我们榜样的美国,却开始反思自己教育的不足和缺憾,反倒把我们中国的教育作为他们的榜样。这种“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现象,颇值得研究。 事实上,很多事情都是当事者迷,正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样,我们的教育里有短板,也自有长板,而让美国人望其项背。其中最主要的长处,是我们对于基础教育的重视、投入和实践经验。这种基础教育在中小学和大学本科阶段,特别是在小学阶段,体现尤为明显。在美国,我曾经遇到过不少华人,他们都会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回国内读小学,原因就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好,他们会对美国的小学教育颇有微词,不止一位家长对我说那里的小学基本就是放羊,一半时间玩,有一半时间学就不错了。我们也就会明白,为什么在美国人口中华侨华人只占5%,在着名的常春藤学府里,华裔学生比例竟达20%之多了。 我们的教育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关注和投入,也属于得天独厚。在美国,很难想象父母几乎全天候地陪伴子女一起学习。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在孩子步入独立学习的时候,是需要家长扶着走一走的,因为一个孩子成长的教育环境,从来都是由大环境即社会、亚环境即学校和小环境即家庭这样三种环境所构成的。在孩子小学阶段,尤其需要这三种环境的配合和交融,才有可能达到最佳效果。虽然有着功利的色彩,但我们的亲子教育却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多家长愿意做出牺牲,愿意付出时间,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这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无疑,这样的教育模式和方法,适合孩子初期教育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有利于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牢靠的学习基础,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更有意思,或者说更有意义的是,美国人对于中国教育新的认知,体现了对发展中的中国新的探求,希望在教育之中发现掌握未来的一些先知的秘密。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从来不是单一的,它从属于一个国家和民族,便和这个国家与民族的政治和经济同步发展。美国人看到我们教育中有他们需要获取的营养,我们也曾经获取包括美国在内许多国家与民族的营养。
‘拾’ 中国式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1、棒喝教育。棒喝教育是指用暴力、责骂等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
2、极端教育态度。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每个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3、过多注重己愿。很多父母会把自己的人生梦想或人生意愿强加给自己的孩子。
4、重结果轻过程。分数的高低无法准确检验出我们是否学会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5、重智商轻情商。智商、情商、财商,这些对于一个人而言,都是很重要的。
6、多物质少时间。一些人以为所谓的家庭教育就是为孩子报各种课外班,给他们请最好的老师,培养他们的各种特长。
(10)传统中国式教育注重什么扩展阅读
对于舆论将“中国式接孩子”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应试教育、安全等问题上,中国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主因在于当前的家庭教育,缺乏公民教育意识,“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是未成年的社会公民,作为监护人,目的是把孩子培养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因此,不少父母把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决定孩子的一切;同时,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却不关心孩子独立意识、责任心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