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称中原 是指现在的哪些地区
历史上的中原地区主要指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省及其附近地区,是华夏文明主要发源地,在西晋以前都是中国经济文化政治中心。
1、中原狭义指的是
河南省,河南又名“中原”“中州”“中土”“华夏”“神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史学界普遍认为中原地区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发展起到最主要决定性作用。
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上下5000年来,河南为中国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简称“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称。
河南是华夏民族早期主要居住的地方,也是今天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祖居之地。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河南,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先后有夏、商、西周(成周洛邑),
东周、西汉(初期)、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五代、北宋和金等20多个朝代在河南定都。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一省就占了四个,分别为夏商故都郑州、商都安阳、十三朝古都洛阳和七朝古都开封。
2、中原广义指的是
黄河中下游流域以河南为中心与重心向河南临近省份渗透形成的,自古以来主导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核心地域。是当前中国“中部崛起战略”的主导地域和未来中国发展的看好地带。
目前,河南省的中原城市群以河南郑州为中心,以河南洛阳为副中心,包括开封、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巩义、新密、禹州、新郑、偃师、荥阳、登封、舞钢、汝州、辉县、卫辉、沁阳、孟州、长葛等23个河南城市,34个县城,374个建制镇。
(1)为什么中国在古代称中原扩展阅读
中原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化的母体和主干。中原文化以河南、陕西、山西、河北为核心,以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
中原地区在古代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定都于中原地区,中国八大古都的一半,包括西安、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
中原地区以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长期居于正统主流地位,中原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
Ⅱ 古代说中原是指什么地区现代中原又叫什么
古代中原的定义:
北齐史学家魏收《魏书 匈奴刘聪》载: 魏文奄有中原;唐史学家杜佑《通典》曰:魏武据中原;《宋史 州郡志》曰:魏氏尤得九焉。即三国时期,曹魏所占据的领土就是中原地区。这个区域包括豫、晋、冀、京、津、鲁的全部,秦、陇大部,青宁鄂皖苏5省的局部地区。
1.北界——北京、陕西榆林、山西太原、河北张家口
《明实录·永乐十四年》:“伏维北京,南俯中原。”(北京以南即中原)
明《名山藏》:“陕西三鎭,中原门户也。”(明三镇为今陕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三边镇)
金《过晋阳故城书事》:“中原北门形势雄,想见城阙云烟中。”(晋阳故城乃今太原,是为中原北门)
元《岭北行》:“中原南北限西岭,野狐高出大庚顶”(西岭指大马群山,野狐即张北境内野狐岭)。
2.南界——秦岭山脉及其支脉伏牛山、河南信阳
《出师表》:“北定中原,还于旧都。”(蜀国位于秦岭及伏牛之南,秦岭山脉之北即中原。)
《文渊阁四库全书》58卷:“今中原南自安申,西及秦凤,沿边数千里,并建两界守戍之所”。(安申二州位于湖北安陆、河南信阳一带)
3.东界——江苏宿迁、徐州
《登楚州城》:”此去中原三里许,一条玉带界天横。“(楚州,今江苏淮安;楚州西为宿迁)
《隰西草堂诗文集》:“徐州西控汴洛,中原之门户;东引江淮,漕运之咽喉。”
4.西界——甘肃天水、宁夏固原
《三国演义》:“蜀兵已到祁山,前军临渭水之西……入寇中原,卿安忍坐视乎?“(祁山位于陇南、天水一带,兵临祁山意味着入寇中原)
《文渊阁四库全书》58卷:“今中原南自安、申,西及秦、凤,沿边数千里,并建两界守戍之所”。(秦州位于甘肃天水市秦州区;凤州位陕西宝鸡凤县)
《名山藏》:“陕西三鎭,中原门户也。”(明三镇为今陕西榆林、固原、甘肃等三边镇)
《出师表》:“北定中原,还于旧都。”(蜀国位于秦岭及其支脉伏牛山之南,秦岭山脉之北即中原。)
民国中原的定义:
20世纪30年代《中国古今地名辞典》中对中原的定义为:对于边境和蛮夷而言的地区。在今河南、山东西部、直隶、山西南部、陕西东部,皆古所谓中原之地也。即周时王畿及汉族诸侯封地也。
1935年《高级中学史国本》对于中原的定义:“是当日之所谓中原者,不外今山西南部、陕西中东二部、山东西中二部及河南中北二部而已。”
现代中原的定义:
1.广义(大中原):中原地区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包含山西中南部、陕西中部、河南大部、河北中南部以及山东西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一带。中原地区的范围:北界晋北、陕北、冀北一带;南至秦岭-伏牛山-淮河一线;东到鲁西、苏西北;西至陇东南、宁夏南部。
2.狭义(小中原):河南本省。
Ⅲ 古代的“中原”具体指的什么地方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当与外族对应时,古代中原又泛称中国。
注意:古今中原基本近义,但“中国”差别很大(古:中原地区)。
Ⅳ 古代所说的中原是指哪里为什么叫中原
中原 是现在(河南省以及河北邯郸\山东聊城.济宁\山西晋城地区)
另:
江南 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指江淮地区(含)以南的苏浙皖地区.
关中 是指陕西潼关以西地区.要和关内(主要制山海关以南)分清楚.
关外 是指山海关以北的东北地区.
中原
维中原,在中国古语和汉语的史料和典籍中有以下含义:
一是平原、原野。《诗·小雅·吉日》:“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相对于边疆地区的对应区域的称呼即中土、中州。
侠义上,指河南一带。先秦时期已有雒邑(今洛阳)、陶(今山东定陶县)为天下中心的说法;随着华夏族向周围迁移,其活动范围扩大,古代豫州被视为天下中心。《明实录·永乐十四年》:“伏维北京,南俯中原。”
广义上,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大片地区,或指黄河流域。《宋史·李纲传》:“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之“中原”即指黄河中下游流域,诸葛亮《出师表》:“当奖率三千,北定中原”之“中原”即指黄河流域。
古人常将“中国”、“中州”用作中原的同义语。一般认为,古代中原系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华夏族部落集中分布的区域,中心是古豫州。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华夏文化或周文化的扩展而有所漫延。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文化较先进的华夏族自视文明,自称中国,以别于四夷。一些夏、商时期尚属夷蛮狄的周边地区,随着华夏文化的传播,成康之世的分封,也纳入中原文化区。实际上两周时期的中原地区除了今河南省外,主要还包括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省的部分地区。
一般认为,古代中原系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华夏族部落集中分布的区域,中心是古豫州。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华夏文化或周文化的扩展而有所漫延。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文化较先进的华夏族自视文明,自称中国,以别于四夷
豫,晋南,冀南,鲁西,陕之关中,另外皖北,苏北,鄂北部分也是.
中原之南为蛮,东为夷,西为戎,北为狄.
Ⅳ 古时候为何有“中原”一词,“中原”这词从何而来
词目:中原
拼音:zhōng yuán
基本解释
1. [central plains (comprising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Huanghe River)]∶广义指以河南为中心与重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狭义特指中州河南 北定中原。——诸葛亮《出师表》 北虏僭盗中原。——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2. [plain]∶平原;原野
中原 最主要是指河南省,简称“豫”,省会是郑州。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4000多年前,河南为中国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简称“豫”,且有“中州”和“中原”之称。河南是华族早期主要居住的地方。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河南,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先后有夏(斟鄩-洛阳偃师)、商(朝歌)、西周(成周洛邑)、东周、西汉(初期)、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等20多个朝代在河南定都,长达两千多年。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有四个,分别为夏商管郑韩故都郑州、商都安阳、十三古都洛阳和七朝古都开封。不过河南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和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大批大批的河南人为了逃避战乱而迁往异域他乡,这极大地促进了祖国很多地方的开发和中华文明的传播
Ⅵ 古时候的中原是指现在的哪里
中原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
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中原地区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逐渐向外蔓延,扩大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汉族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民族以别于四夷而称中华。
(6)为什么中国在古代称中原扩展阅读:
历史沿革
8000年前左右的裴李岗文化的贾湖遗址,出土了新石器时代文物近5000件,说明中原已经有了发达农业、畜牧业和制陶等手工业。
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发现了相当丰富的陶器动物浮雕及鼎、罐、壶等文化遗存,都充分表明中原在整个史前文明时期都处于领先地位,也足以说明中原大地是中华民族文明最早起步的地方之一。
到了4000多年前的二里头文化,中原进入了石、铜器并用时代,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的萌芽,进而出现了中国史书记载的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洛阳一带是夏后氏建邦立国的腹地。
西晋建立后继续建都洛阳。西晋末年,“中原陆沉”,大批中原人“衣冠南渡”,也把中原的先进的技术与文化传播了中国南方地区。
Ⅶ 中国古代所指的中原,是如今的什么地方
中国古代所指的中原,是如今的什么地方?
中原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
到了4000多年前的二里头文化,中原进入了石、铜器并用时代,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的萌芽,进而出现了中国史书记载的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洛阳一带是夏后氏建邦立国的腹地。
西晋建立后继续建都洛阳。西晋末年,“中原陆沉”,大批中原人“衣冠南渡”,也把中原的先进的技术与文化传播了中国南方地区。
Ⅷ 为何在一些典籍中的“中国”是“中原”的意思比如《史记》,原着中并未解释“中国”是什么意思呀。
“中国”一词,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汉代始建蛮夷邱,并使汉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馆,明代四夷馆,内分八馆,曰:鞑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
Ⅸ 古代的中国叫什么在古时候,中原是不是就表示是中国
看古装电视剧或者小说时,总会遇到一个名字,就是中原。那么这个中原到底是什么地方呢?为什么明清时期的电视剧里的人物每当提到中原时都会情不自禁的产生佩服之意呢?这个地方究竟有什么让人尊敬之处呢,接下来小编给大家详细介绍介绍。
中原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称中州,又名“中原”、“中国”、“中土”。中原北、西、南三面有太行、伏牛、熊耳、外方、桐柏、大别诸山环抱,中部和东部是一望无际的黄淮海平原,被誉为中华民族摇篮的黄河自西向东穿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的主流以及长江水系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此地。中原自古为咽喉要地,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