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的文学史是什么样的
中国文学史,即《中国文学史》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彩色插图本)资源:
中文名称:中国文学史
别名:第一部全彩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资料/图书杂志
版本: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彩色插图本)
地区:大陆
语言:普通话
isbn: 722106542X
页数: 382
装帧: BBC书籍
出版年: 2004-6-1
发行时间:2004年
【作者】董乃斌 / 钱理群 主编 / 刘扬忠 等
【丛编项】人文系列 插图珍藏本
【装帧项】23cm,382页
【出版项】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4年
【ISBN号】9787221065421 ,722106542X
【主题词】文学史-中国
【其 它】91M 高清晰 无缺页 详细书签
【内容简介】
中国文学,一部漫长而辉煌的历史,一片盛开异卉奇葩的艺术苑圊,一座语言文字砌成的美丽宫殿,搏动着一个伟大民族丰富而深邃的灵魂,五千年古国盛衰兴亡的风云在其中舒卷;中国文学,中华文明最值得自豪的瑰宝,对人类精神宝库永久的贡献。《彩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是一部从上古叙述到20世纪末的文学通史,1995年7月由祥云(美国)出版公司出版繁体字本,同年12月又由中国和平出版社与祥云(美国)公司共同推出简体字本。因为该书文字精简、编排新颖、图片丰富多彩且印刷考究,颇得读者青睐。
【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年)中国当代着名作家。原名谢婉莹,生于福州。曾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家联合会副主度。主要作品有: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散文集《寄小读者》、文集《归来以后》、《晚晴集》、《九旬文选》等。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
董乃斌,1942年8月生于上海,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着有《李商陷传》、《李商陷的心灵世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流金岁月》等学术着作。
钱理群,浙江杭洲人,生于193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着作有《心灵的探求》、《周作人传》、《周作人论》、《丰富的痛——“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物”的东移》、《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等。
【该书目录】
第1篇 文学的诞生
一抹原始的风采
如醉如狂的原始歌舞
奇妙的上古神话
幻想加工过的世界
神话与传说合流
民族文化的源头
奇妙的汉字
从结绳记事到图画记事
汉字与中国文学的特征
凝固在金石上的历史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社会风情的生动画卷
有韵的历史
光辉的起点
屈原和楚辞
“上下而求索”的悲歌
缠绵凄艳的祭神之歌
“屈平词赋悬日月”
秦汉散文
万世文章的楷模
司马迁和《史记》
汉代辞赋
汉赋的演变趋势
汉大赋的审美特点
第2篇 诗歌——抒情的时代(上)
汉代诗坛
乐府民歌
文人五言诗
建安诗歌
建安风骨
曹氏三杰
正始和太康文学
忧愤成哀歌
彩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
田园诗的开创者——陶渊明
南北朝乐府民歌
江南都市的轻曼之音
北方草原的豪放歌唱
南北朝诗歌
山水知已
“五丁凿山”之作
永明体
“中间小谢又清发”
“颇学阴何苦用心”
思乡泪国之作
第3篇 诗歌——抒情的时代(下)
初唐诗坛
齐梁遗风
才高命蹇的四杰
律诗的完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春江花月夜——诗中的诗
盛唐——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
崛起的诗群
苍凉悲壮的征戍者之歌
诗、画与禅的融会
盛唐诗人之冠——李白
诗圣杜甫
别开生面的中唐诗坛
大历诗人
新乐府诗人
古文家及其诗
险怪与苦吟
最后的灿烂——晚唐诗
风流倜傥话小杜
声名佳句在,身世玉琴张
唐诗的终结
第4篇 唐宋小说——叙述艺术的勃兴
小说前史
“小说”的出现
六朝小说
早期唐传奇
中唐传奇
黄梁梦
女性的身影
侠胆的赞歌
历史小说
小说的结集
唐代的俗文学
宋代的小说
新编志怪与笔记
宋人传奇
话本小说
第5篇 诗歌变体——词曲的时代
词的起源及晚唐五代词
新兴的音乐文学
敦煌曲子词
《花间集》
一江春水向东流
北宋词坛
花间、南唐作风的蔓延
慢词的兴盛和言志派的崛起
天才的全能作家苏轼
浅斟低唱的北宋晚期词
北宋诗文
宋初诗风与西昆体
诗文革新运动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宋朝南渡后文学的突变
亘古男儿一放翁
词坛飞将辛弃疾
白石词与梦窗词
田园诗、诚斋体和宋末爱国诗
诗歌批评的杰作《沧浪诗话》
金源文宗元好问
散曲
词体的蜕变与散曲的兴起
元代前斯的散曲
元代后期及明代散曲
第6篇 戏剧文学——表演与叙事抒情的整合
漫长而迟缓的流程
从原始歌舞到唐代参军戏
瓦舍勾栏中的宋杂剧
金院本和宋金诸宫调
早期的南戏
元杂剧概观(一)
戏剧黄金时代的到来
元杂剧的内容和体制
“杂剧班头”关汉卿
优美的爱情剧《西厢记》
群星争辉的元代前期杂剧
元杂剧概观(二)
元杂剧的衰微及其原因
元代后期杂剧名家
南戏在元代的流行和发展
元代南戏的艺术发展
“荆、刘、拜、杀”四大传奇
“南曲之宗”《琵琶记》
明代戏剧
杂剧创作的延续
嘉靖时期的三部重要传奇
明传奇的射雕手汤显祖
晚明传奇创作的繁荣
清代戏剧
《长生殿》
《桃花扇》
花部戏
第7篇 明清小说与其他
明代长篇小说
明代城市对经济与小说热
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
施耐庵和《水浒传》
吴承恩和《西游记》
暴露堕落世网的《金瓶梅》
明代短篇小说
承袭唐宋传奇的“三灯”
拟话本的风行
冯梦龙的“三言”
凌蒙初的“二拍”
陆人龙的《型世言》
明代诗歌
明代散文
清代小说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曹雪芹与《红楼梦》
清诗
清词
清文
呼唤新时代
第8篇 新世纪的文学
文学的转型
历史孕育着变革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派与《学衡》派的论急
人的发现
文学新形式的产生
文学语言的变革
鲁迅
建立规范
京派与海派
大“海”里的弄潮儿
“都市风景线”
“艺术的北京”和它的创造者
“最后一个浪漫派”
中国的现代派诗人
现代剧场艺术的成熟
战争年代
战争与流亡
地之子
“家”和“财主底儿女们”
生命的沉思
一个苍凉的手势
战争废墟上的“哈姆雷特”
知识者的转化
歌颂与放逐
“别了,司徒雷登”
“计划化”轨道
放声歌唱
革命英雄传奇
文学的受难者
台湾乡土文学与现代派文学
通俗小说的历史发展
十年浩劫
文学的归来
八面来风
新诗潮的崛起
寻找文学的根
话剧的艺术实验
先锋小说的兴起
后新诗潮诗人
B. 怎样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史
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方法如下:
1、把相关内容进行同时代或跨时代的比较,重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古典小说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2、要注意从繁杂的、 孤立的个体中找出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先秦的神话小说是古典小说产生的起源,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是古典小说发展的雏形,唐传奇是文言小说成熟的标志,宋元话本小说是白话小说的开端。
3、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这门课时,作品的艺术特色是考生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内容。
4、考生在准备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进行概括归纳,分析的作品多了就可以总结出作品的艺术,特色无非是从作品的结构特点、 人物形象分析、 语言特色三个大的方面进行论述。
(2)中国文学史如何扩展阅读
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语言文字之一。
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形成和建设起着巨大的作用 :
①容易引起具体意象。由于汉字具有表意性特征,其自身排列有时就会引起某种具体的意象。例如赋和骈文,就大量运用同形旁的字。中国文字的象征表意特征造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②汉字一般为单文独义、一字一音,这就使中国诗歌的音节变化有了一整套独特的谨严的格律,并且在外观上构成整齐对称的形式美。
③汉语有四声,诗人们利用汉语言的这种特性,写诗时注意字声安排,于是近体诗(五言律诗、绝句,七言律诗、绝句)、词、散曲等诗歌体应运而生,并统领诗坛达千年之久。诗歌充分利用四声变化,造成了节奏鲜明、抑扬顿挫的艺术效果。
④文言文作为特殊的书面语言,可与日常用语长期分离而保持官方语言的地位,这就发生了文学在文言和白话两个不同的轨道上运行、内容与形式皆有巨大的差异的现象。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文学史
C. 对中国文学史的感受和理解
中国文学的发展由先秦至明清基本上是以诗词主的,虽说有散文小说但较之影响之深历史之久传播之广是其它文体无法比拟的。
从《诗经》至《楚辞》中国文学第一次实现了空间与时间的承递,代表南北文化的《楚辞》与《诗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各自地域文化的载体成为人们了解他乡的大门成为后人了解当时历史的重要途径。一部诗经既具有文学性又包含有政治历史地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网络全书。由此想到东坡先生的“八面受敌”读书法也是不无道理。当然,因为文字和表达方式的不断改进古今用语的不同当我们在看诗经或楚辞等先秦文学的原文时很难读通读懂更别说读透了。
D. 中国文学史如何分期
中国文学史可以分成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 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中国文学史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E. 中国古代文学史如何复习
1.按时间梳理。划分时间段,把握文学特色。例如,先秦诸子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
2.按文学体裁。研究某一体裁的发展历程,如唐诗的起源、发展、高峰和以后的创新。
3.回归课本,并适当参考一些辅导资料。前面两点是宏观把握,回归课本是补充细节,巩固知识。
4.对比对照法。将不同体裁进行对比更鲜明得出特点,也可以去对比同一文学体裁在不同时代的特征。
5.学会抽象出一些趋势,分析原因和影响。这是建立在前四点的基础上并结合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得出的。
总之,以上仅供参考,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F. 中国文学史怎么记忆
中国文学史,是一部漫长而辉煌的历史,五千年古国盛衰兴亡的风云尽在其中;是中华文明最值得自豪的瑰宝。悠久的中国文学史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应称前时期为“古代”,后时期为“近代”,“古代”为中国文学发生以后不断的发展,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学,而使其传统文学发展到其顶点的时期,就是中国文学最光荣的时期。 中国的传统文学受某种势力的压力,失去自己的传统,不能再向上发展,由其顶点日趋下坡的时期;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分明而极重要的事实。
G. 对中国文学史的认识
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首先是要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身为中国人,对中国的古代历史或多或少都会有所了解,平常可以当做兴趣爱好多看看中国古代历史,根据本人的学习经验,这两者是相同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是和历史事件密不可分的,所以要多看看相应的书籍;至于现代文学史,距离我们现在比较近,其形式也和现在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现代文学史也是从古代到近代发展过来的,所以还是要以古代以至近代的历史发展有所了解。学习现代文学史还要多从现实和实践的角度出发,结合现实来学习。最后,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其理论上的东西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还要多背,再结合我前面所说的应该能到达一定的效果。
H. 请问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怎样
袁本中国文学史目前看来是比较接近现代学术研究的一种普及型教材,可以说观点更为客观,公正全面。包括的一些知识点都是从历年研究的成果中精粹出来的。不单是袁老一人之力。其中参与编撰人员多是本行当的当家。联合了复旦,南大,南开,厦大等等中国所有以中文闻名的大学的精英教师编纂而成。其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过世了的孟二冬教授,莫励锋教授的飞扬文采。
I. 中国文学史如何分期
古代文学:1840年以前。
近代文学:1840——1919
现代文学:1919——1949
当代文学:1949年以后
另有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先秦文学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J.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中国文学史可以分成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
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时期
第二段:秦汉时期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上古期
上古期的第一段是先秦文学。在这个阶段,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 个体的演变,《诗经》里的诗歌大都是群体的歌唱,从那时到中国文学史上第一 位诗人屈原出现,经过了数百年之久。
上古时期的第二段是秦汉文学。秦汉文学出现了不同于先秦文学的一些新的特点。
中古期
中古期从魏晋开始,经过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到明朝中叶为止。
中古期的第一段从魏晋到唐中叶。这是五七言古体诗繁荣发展并达到鼎盛的 阶段,也是五七言近体诗兴起、定型并达到鼎盛的阶段。诗,占据着文坛的主导 地位。
中古期的第二段是从唐中叶开始的,具体地说就是以天宝末年“安史之乱” 爆发为起点,到南宋灭亡为止。唐中叶以后文学发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变化:韩、柳所提倡的古文引起文学语言和文体的改革,宋代的欧阳修等人继续韩、柳的道路,完成了这次改革。
中古期的第三段从元代开始,延续到明代中叶。从元代开始叙事文学占据了 文坛的主导地位,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从此,文学的对象更多地从案头的读者 转向勾栏瓦舍里的听众和观众。
近古期
明嘉靖以后文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这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的壮大、印刷术的普及,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创作的商 品化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二、在王学左派的影响下,创作主体的个性高扬,并在作品 中以更加强烈的色彩表现出来;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的情欲有了更多肯定的描述;
三、诗文等传统的文体虽然仍有发展,但已翻不出多少新的花样。
从明嘉靖初到鸦片战争是近古期的第一段。
近古期的第二段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与明清易代相比,鸦片战争的炮声是 更大的一次震动。鸦片战争带来千古未有之变局,从此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封 建半殖民地社会。
随着外国翻译作品的逐渐增多,文学的叙事技巧更新 了。
近古期的终结,也就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终结,我们仍然划定在“五四”运动 爆发的1919年。
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语言文字之一。
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形成和建设起着巨大的作用 :
①容易引起具体意象。由于汉字具有表意性特征,其自身排列有时就会引起某种具体的意象。例如赋和骈文,就大量运用同形旁的字。中国文字的象征表意特征造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②汉字一般为单文独义、一字一音,这就使中国诗歌的音节变化有了一整套独特的谨严的格律,并且在外观上构成整齐对称的形式美。
③汉语有四声,诗人们利用汉语言的这种特性,写诗时注意字声安排,于是近体诗(五言律诗、绝句,七言律诗、绝句)、词、散曲等诗歌体应运而生,并统领诗坛达千年之久。诗歌充分利用四声变化,造成了节奏鲜明、抑扬顿挫的艺术效果。
④文言文作为特殊的书面语言,可与日常用语长期分离而保持官方语言的地位,这就发生了文学在文言和白话两个不同的轨道上运行、内容与形式皆有巨大的差异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