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工程院院士哪些专业最好

中国工程院院士哪些专业最好

发布时间:2022-11-14 01:40:05

A.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都时干什么的,有什么区别

中国科学院搞科研,理论等,中国工程院搞工程,技术。
二者主要是入选的标准不一样。可以说是教授和工程师的差别。
没有谁比谁更牛一些,标准不一样啊。
当然有人既是科学院院士又是工程院院士。
没什么头衔,除院士的称号,但是都是中国科技的权威,代表中国科技的最高水平,备受人爱戴。

中国科学院的前身是国民政府建立的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伴随政权更替,中国科学院于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1970年代末,哲学社会科学部另组中国社会科学院。现在,中国科学院是国家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原国民政府的中央研究院则随战败的国民党政府迁居台湾,名称不变。

中国科学院自成立以来历经沿革,发展至今,包括5个学部(数理学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地学部、技术科学部),以及13个分院(北京、沈阳、长春、上海、南京、合肥、武汉、广州、成都、昆明、西安、兰州、新疆)、84个研究院所、1所大学、2所学院、4个文献情报中心、3个技术支撑机构和2个新闻出版单位,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此外,还投资兴办了430余家科技型企业(含转制单位),涉及11个行业,其中包括8家上市公司。

中国工程院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主要任务是对国家重要工程科学技术问题开展战略性研究,提供决策咨询,致力于促进中国工程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工程院成立于1994年,现在拥有662名院士。

B. 东华大学专业排名 最好的专业有哪些

东华大学专业最好的应该是纺织科学与工程(含材料科学与工程、设计学),其次的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培育)实力也很强劲,属于国家重点学科。

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纺织科学与工程获评A+,继续名列第一;8个学科位于前30%。入围ESI世界前1%的学科领域4个(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数学)。MBA教育通过AMBA认证,蝉联“中国最具影响力MBA排行榜”第11位。

“双一流”建设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含材料科学与工程、设计学)

师资情况:

截至2018年3月,全校教职工2144人,专任教师1296人,其中专职院士4人,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含讲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级职称教师近900名。[41]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友尚、褚君浩、赵进才、李大潜

中国工程院院士:郁铭芳、周翔、王浩、周勤之、李伯虎、季国标、俞建勇、刘源张、柴天佑、谭建荣

外国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程正迪、俄罗斯工程院院士Kirill E. Perepelkin、欧洲科学院院士Michel Marie Deza、匈牙利科学院院士Julius Vancso、美国工程院院士Corale L. Brierley、美国工程院院士雷伊·鲍曼

C. 同济大学哪些专业最值得读

距离毕业不远的同济大学本科生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同济大学作为以理工科见长的985高校,其工程学科的实力不容小觑。根据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同济大学共有12个学科获评A类,其中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获评A+类,设计学获评A类。

临近毕业,还是爱你hhh

D. 张雪峰说南京大学:南京大学什么水平什么专业最好最牛

张雪峰老师是考研辅导的名师,对很多大学,很多大学的专业都有着非常独特的简介,一次张雪峰老师就说了一次南京大学,而我也经常看见有网友在网上问:“南京大学什么水平?”;“南京大学什么专业最好?”;“南京大学什么专业最牛”。为此, 我整理了一些资料,供大家参考。


电子商务、档案学、人工智能、应用气象学、地理信息科学、天文学、 法语 戏剧影视文学 、图书馆学、软件工程、材料物理、地球化学、地质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大气科学、地理科学、广告学、俄语、英语、 汉语言文学 、环境科学、化学、城乡规划、环境工程。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汉语言国际教育、社会工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科学、物理学、历史学、经济学、会计学、行政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财务管理。

以上专业均为南京大学最好的专业,在所有大学排名中,是A+档,其中 法语及之前的专业 均为 全国第1 戏剧影视文学 汉语言文学 是全国第2。

E. 最新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25509/65413/65420/

F. 悼念!2021年我国已痛失9位院士,他们在业界的口碑如何

一、我国“钻头之父”,油气井工程学院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忠厚。

我国最着名的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大型工程的技术论证,就是由他做了重要的参考决策。他最擅长的领域是在油气资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等方面,他获得过各个大奖,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国家科委科学技术一等奖。他最终是因为因病医治无效而去世,他从小就立志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希望能做一个诗人,做一个文学家,做一个灵魂工程师,这些他都做到了。

G. 哪些院校的工业工程专业比较好

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第一的是清华大学:

工科是清华大学的强项了,工业工程方面,特聘了美国工程院院士,普渡大学教授出任系主任喝讲师,师资力量强大。而清华的工业工程学科发展于20世纪末,是第一批获得批准设立工业工程硕士的专业。

H. 土木工程中哪些院士知名度比较高

丁大钧 (1923—),安徽无为人,1948年安徽大学毕业,教授,首批博导,培养博士31名、硕士70多名。国内外兼职20种,93年退休。完成砼和砌体系列试验含10批计23年长期荷载试验。提出砼构件刚度裂缝计算纳入国家设计规范TJ10-74。合作开发砼深井管代替铸铁管,打井深达830M。改进砌体局压理论,创横配筋新理论。创有限基本构件法 FFMM和近似统一地基模式,指出国内外规程中关于箱基和上部框架共同作用的“叠板法”理论错误,提出“组合深梁”法使配筋合理,一般可节约钢筋,“反盆式”沉降法从理论上解决箱基漏水问题。指导研究生完成抗震自控及减震研究,3项已实用。出版书38本,执笔1100万字,中文论文近300篇,国际会议英文论文60篇,25国11语种论文110篇刊于40种国际学报,25种为核心刊物,20多篇摘要刊于EI和SCI。在国内43所大学(含港澳台12所)等讲课100次,国外31所大学等讲课40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10多次,含2002年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

吕志涛 1937年11月生,浙江省新昌县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土木系,1965年6月结构工程研究生毕业后留校。1986年6月审批为博士生导师,同年7月升为教授。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四十多年来,为我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完善了混凝土结构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如提出了两类斜裂缝理论、抗剪设计方法和双向偏心受拉计算公式等;发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开拓了预应力技术应用的新领域;为我国不少重大工程(珠海海关、北京西站及南京电视塔等工程)的设计和建造解决关键问题,承担了设计、研究和计算工作。
已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出版着作7本。曾荣获国家级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共20项。已招收和培养博士生48名,硕士生61名,国内访问学者13名。曾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6)、“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0)、“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1999)、“全国模范教师”2001等荣誉。
宋启根,1932年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第一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材料与工程科学部评审组成员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通讯评议专家组成员。现任江苏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结构非线性分析及新型高层建筑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教委高校博士学科点基金等项目。研究成果“圆筒煤仓设计技术”及“钢筋混凝土板壳的非线性分析及相关问题”、“EDSS工程设计系列软件”分别获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奖及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对南京市体育馆的网架屋盖作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在《中国科学》(英文版),美国ASCE学报等权威刊物及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发表了《钢筋混凝土计算力学》等着作。指导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含外国留学生)、硕士研究生及国内外访问学者共69名。主讲多门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课程。
程文 ,1936年3月出生在浙江省平湖市,1957年在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土木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后留校。1988年评为教授,1992年由国务院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南大学建筑工程抗震与减震研究中心主任。
程文 教授一直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第一线工作,是“九五”、“十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混凝土结构》的第一主编,中美合作研究项目“南京电视塔风振控制的研究”中方负责人。现在主要从事多高层建筑抗震理论及应用技术;工程结构隔震、减震与振动控制;混凝土结构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多高层建筑中的应用等方向的研究。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经指导已获得硕士学位的有56人,获得博士学位的有17人。1994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
蒋永生,1937年10月生,江苏无锡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工民建专业并留校至今。长期从事结构工程和地下结构工程的教学及科研工作,1990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为博士生导师。1986—1997年任土木系副主任、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土木工程学报编委,南京市九届政协委员、江苏省八届人大代表。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9年度全国优秀教师,2002年度江苏省高校道德建设先进个人。
长期主讲土木工程概论、混凝土结构学、地下结构等课程,编写和参与编写教材、参考书11部。“建立激励机制,加强能力培养”获江苏省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
在科学研究方面,主要研究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结构、组合结构及地下结构工程。获部省级一等奖的有“高强混凝土结构变形及设计方法的研究”、“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方法的研究”等2项;二等奖的有“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力学分析的新方法”、“预应力钢骨高强混凝土大跨度叠层空腹桁架转换层结构体系应用研究”等3项;另有三至四等奖7项。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EI收录7篇。在指导和培养的研究生获硕士学位的有38名、博士学位的13名。
蓝宗建,1938年4月生,福建省龙海市人。1961年6月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从事高等教育40余年,现任东南大学工程结构体系与新技术研究所所长,全国混凝土结构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曾为全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学术委员会委员。蓝宗建教授一直从事结构工程学科的科研、教学和设计工作,并长期参加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编制工作,具有丰富的科研、教学和设计工作经验,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几十年来在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裂缝、变形和承载力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多层和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和振动控制以及混凝土砌块建筑等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已编着《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等书籍10余本,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家教委、建设部和江苏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和优秀教材奖等近十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一项。1993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赵惠麟,1937年1月生,1965年于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结构力学方向研究生毕业,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大跨度空间结构科研及指导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大跨度空间结构体系。现为国际空间结构及薄壳结构学会(IASS)会员。
赵惠麟教授于1972年参加了“江苏省万人体育馆网架屋盖的研究”;1978—1982年参加了“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的编制工作;从80年代起从事适合中国国情的“轻质、高强”结构体系研究工作且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部分研究成果已反映到国际空间结构规程的相关内容中去,目前正处于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形成产业化的过程,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瞩目。为此,自1987年来曾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部、省级项目资助。自80年代以来共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通过部、省级鉴定3项;获国家创造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主要论着有:《穹顶网壳分析、设计与施工》、《悬索屋盖》;国内、外核心刊物及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论文80余篇。
汪凤泉,1940年11月生,安徽宿州市人,现任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批准为南京市劳动模范,1994年由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振动理论与应用和动态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先后参加过工程力学、机械学、仪器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或博士点的建设工作。
先后为研究生讲授过“振动理论”、“振动控制”、“机构故障诊断”、“试验振动分析”、“模态分析与参数识别”、“波动反演理论”以及力学有关基础课程。近年来指导博士生10多名、硕士生30多名。先后主持完成“123工程配套研究”、“高频振动校准技术与标准装置”、“军用电子设备振动与冲击标准”、“基础结构动态诊断”、“工程结构振动控制”、“振动与超声凝固”等国家与省部委科技进步奖10多项,光华科技二等奖1项。发表有关论文100多篇,其中EI、SCI收录20多篇。发表专着有《振动分析》、《试验振动分析》、《机械故障诊断》、《基础结构动态诊断》、《工程师机械振动》、《电子设备振动与冲击手册》等10多种。
单建,1946年6月生于江苏泰州。1964年至1970年、1978年至1981年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土木系,获硕士学位。1981年起在东南大学土木系任教。1987年至1990年赴英国留学,在Warwick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工程系副主任;教育部高校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非力学类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空间结构委员会委员。
单建教授长期从事结构力学和结构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其主要成果包括:就读清华期间参与分区混合变分原理及分区混合有限元法的研究,对有限元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及断裂力学作出贡献;在英留学期间,将分区混合变分原理成功地应用于索网与蒙皮共同工作的力学分析,为解决该类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将荷载缓和体系引入国内并对其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取得了国际水平的成果;首次提出自平衡单元的概念并获得相关研究成果。单建教授参与空间结构的研究和设计,包括主持了泰州师范体育馆索网屋盖及其支撑体系、东台热电厂供热管道悬索桥结构的分析和设计等。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目前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郭正兴1956年8月生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在东南大学工民建专业本科学习;1885年9月至1987年3月在东南大学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1987年6月至1988年12月在日本爱知工业大学研修。
郭正兴教授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施工技术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近年来,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国家专利4项;在《建筑技术》和《施工技术》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研究论文,出版了施工方面的书籍4本。现为中国建筑学会施工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土建学会施工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郭正兴教授近年来直接参与了多项重大工程的建设,主要有: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工程、南京世纪塔工程、南京长江二桥工程、南京文化艺术中心工程、上海新浦东国际博览中心工程、山东威海体育中心工程、哈尔滨国际体育展览中心工程、江苏润扬桥工程、南京玄武湖隧道工程等,现为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工程施工顾问、南京赛虹桥立交施工顾问。
李兆霞教授、博导,东大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主要学术经历:1988年河海大学水工结构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2年在波兰科学院基础科学和技术研究所(IPPT)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年至1995年东南大学土木、水利博士后流动站第二期博士后。1998年至2000年在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系作为访问研究员从事结构损伤识别和分析评估理论及其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曾获电力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奖项目:混凝土损伤力学)和江苏省“333”工程首批项目资助。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出版和发表学术论着七十多篇,其中SCI和EI收录论文三十多篇次。主要学术领域:损伤力学及其在结构工程的应用、大型工程结构基于结构健康监测的状态反演、损伤识别和评估、大型复杂结构有限元建模及其计算、结构疲劳损伤评估和材料损伤本构理论等。在上述学术领域内,目前正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参与国内重大工程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
李爱群,1962年7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东南大学C&PC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专家组成员、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控制及健康监测分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和南京市土建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土建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江苏分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土木工程结构抗震抗风、工程结构隔震减振与振动控制、工程结构新体系、结构安全性评价与健康监测等方向的研究。完成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级中美合作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8项等科研项目。已培养和正指导博士研究生20余人和硕士研究生20余人。获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奖项、江苏省青年科技奖和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编着书籍5本,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八十余篇。

I. 如何看待舒印彪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舒印彪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挺不错的。

舒印彪,男,汉族,1958年7月出生,河北涿州人。博士学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博士生学位,教授职称,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于1994年6月设立。

中国工程院院士由选举产生,对年满80周岁的院士授予资深院士称号。具有很高的工程科学技术水平和在国际上享有良好声誉,对中国工程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作出贡献或在促进中国工程科学技术界国际交往方面有重要作用的外国籍专家、学者,可被提名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作为学术带头人和青年科学家的引路人,绝大多数院士无论是学术还是学风,都堪称典范。尤其是随着近些年院士队伍年轻化,一些认为院士只是学术“偶像”的说法,并不完全符合实际。即使不再承担具体科研任务的很多院士,也都发挥着国家智力和思想库的作用。

J. 大连理工大学什么专业最好

大连理工大学王牌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化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建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能源与动力工程、广播电视学等,算是比较好的专业了。

大连理工大学简介

大连理工大学,英文译名为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上级主管部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学层次为本科及以上,办学类型为国家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成立于1949年4月,1960年被确定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1986年设立研究生院,2003年被中央确定为中管干部学校;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及“985工程”专项资金支持建设的高校。2012年1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大连理工大学建设盘锦校区,该校区依照“统筹规划、错位发展、坚持标准、创新模式”的指导思想建设,与主校区同标准、同档次、同水平办学。201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大连理工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

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
阅读全文

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哪些专业最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意大利上火的人能吃什么 浏览:762
用什么软件和越南人沟通 浏览:114
在越南什么地方娶老婆靠谱 浏览:829
印度东进实力怎么样 浏览:690
鱿鱼须炒意大利面怎么做好吃 浏览:444
印尼语女朋友怎么说 浏览:742
中国联通怎么查看密码 浏览:109
三月份英国怎么穿衣 浏览:542
印度最大神石在哪里 浏览:164
印度币是怎么算的 浏览:633
伊朗签证为什么办不下来 浏览:790
英国垂耳兔大概多少钱 浏览:295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德国军队 浏览:932
伊朗人属于什么档次 浏览:595
意大利挂面是什么面做的 浏览:17
英国的天气最低多少度 浏览:854
100元在印尼能买什么 浏览:718
怎么拨打中国电话 浏览:515
意大利留学学音乐需要考什么 浏览:447
印度老虎学名叫什么 浏览: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