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华夏大地指的是哪里,而且神州大地又是那里。
都是中国…
Ⅱ 中国的古称为什么是“华夏”“华夏”的寓意是什么
“华夏”和“中华”的来源及其含义 ——这两个概念体现了古人的民族优越感
(2015-03-15 13:05:18)
转载▼
分类: 文化、历史与文学
“华夏”原来的意思类似于“大不列颠(Great Britain)”,这里的“华”是一个形容词,大意为“光荣、文明进步”,代表先民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后来用“华”简称“华夏”,再受早已存在的“中国”一词的类推影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出现了“中华”的用法。弄清这些重要的历史文化概念,有助于理解中华民族的来龙去脉,也有益于提高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
我遍查了各种权威性工具书,发现它们对“华夏”和“中华”如此重要的历史文化概念的解释都是一笔糊涂账。然而这两个概念不同于一般的词语,搞清楚它们的来源和含义不仅有助于提高民族认同感,而且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一个民族只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才能明白自己能到哪里去。
《辞源》对“中华”的解释为:我国古代华夏族兴起于黄河流域一带,居四方之中,文化发达,历史悠久,因称其地带为中华,亦称中原、中国。这就搞混了三个概念之间的时间关系,其实“中国”一词比“中华”早出现1000多年,而且这三个词在表达上也有明确分工:“中国”是政权概念,指统治的疆域;“中华”是民族概念,指的是族群;“中原”则是个地理概念,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其他工具书的解释大同小异,它们给读者徒增混乱。下面我们来简单梳理一下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历史渊源。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服从),恭天成命。”蛮,指南方民族;貊,指北方民族。有人把“华”和“夏”也看做两个位居中原的民族,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其实这里的“华”是一个形容词作定语,用来修饰“夏”的。要明白这一点,请看下面分析。
如同“汉人”来自汉朝一样,上古汉语的“夏”则是用中国第一个朝代来称呼相关的族群。夏朝约建于公元前2200年,标志着中华文明史的开端。最早的三个朝代夏、商、周之间具有文化上的传承关系,这一点孔子说得很明白:“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孔子很向往这三个朝代:“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论语·卫灵公》)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论语》多次说到“夏”,而从来没有提到“华”,可见“华”并不是与“夏”平行的另外一个中原族群的名称。同时,历史上不存在一个叫“华”的朝代。
“华”的繁体字是“华”,上面有个草字头,就是“花”的最早写法。《诗经》中只有“华”字而没有“花”字,它共有三种意思:①花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桃夭》)②开花,抽穗:“昔我往矣,黍稷方华。”(《诗经·出车》)③光华:“尚之以琼华乎尔。”(《诗经·着》)
“华”由植物的“花朵”义发展成一个褒义的形容词,表示光华、繁荣、文明进步之意,“华夏”的“华”就是取这种意义。“华”还可以用作动词,表是“增加荣光、荣誉”的意思,例如:“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国语·鲁语上》)“华国”就是“为国增光”。
到了周朝,“夏”就不再专指朝代,而常引申指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族群或国家。孔子以“诸夏”来称呼周朝的诸侯国,例如:“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诸”是“多个”的意思,“华”是“文明进步”的意思,“华夏”代表着先人的文化优越感,所以它常与周边少数民族对比时使用,比如孟子这样说道:“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孟子·滕文公下》)显然,孟子认为用文明的“夏”文化引导落后的蛮夷,而不是相反。
“华夏”成为一个词后,就出现了用“华”一个字来代替整个概念的用法。例如:“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语言不达。”(《左传·襄公十四年》)“华”的这种单独使用为“中华”一词的出现创造了可能性。
“中华”这个词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才出现,例如:“若使游步中华,骋其龙光,岂夫多士所能沉翳哉!”(《三国志·诸葛亮传》)又如:“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
(《魏书·宕昌传》) 那么“中华”是怎么出现的呢?最合理的推测是,这是来自与“中国”的类推影响。 “中国”已经在《诗经》上出现了,原指周王朝的都城,至迟到公元前三世纪就指黄河和长江流域各诸侯国(详见附文)。既然“华”单用时与“中国”的概念基本一致,随着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发展,也就很自然地出现了“中华”这个双音节词。
因为“国”与“华”的来源不一样,也导致了这两个词的今天用法也有明确分工。“国”原来指都城,强调的是疆域,今天则主要用于国家政体特别是疆土的概念,如“中国领土”。“华”原来指属性,表示光华、文明进步,今天则主要用于指示种族,所以可以说“华人”、“华语”、“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等,而这些地方的“华”都不能换为“国”。
顺便交代一个语文知识。当“华(华)”指示“华夏民族”或“中华民族”后,它原来表达与植物花朵有关的意义就逐渐写成“花”了。汉语史上常见这种现象,由于概念分化而导致字形分化。
最后,来简单总结一下。“夏”是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后用它称呼族群或诸侯国,这与“汉人”用法的道理一样。“华”原来是花朵之意,后引申出光华、文明进步的意思。“华夏”指示黄河和长江流域的诸侯国,是相对于周边少数民族而言的,它蕴含着古人的民族优越感。后来“华夏”又简称为“华”,进而因受早已出现的“中国”一词类推的影响,在魏晋时期出现了“中华”的用法,尔后它作为我们民族的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附录:《“中国”一词原指“西安”或“洛阳” 》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3000年之前的《诗经》中,那时的“国”意为“都城”、“京畿”,专指周朝的都城——西周的镐京和东周的雒邑,即今日的西安和洛阳。《诗经》里的“中国”都是“国中”的倒序,意为“都城之内”,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洛阳城里”。尔后“中国”引申指整个周王朝统治的天下,包括黄河和长江流域各个诸侯国,再由此自然引申出今天“我国”的含义。然而辞书普遍是这样解释的,“中国”是指位于中原的国家,其实这是谬解,历史上从来不存在只有这种用法的时期。
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知道“中国”这个词是怎么来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即使最权威的工具书都解释错了,以致以讹传讹,导致华夏儿女大都不知道自己祖国名称的来源。就拿《词源》来说吧,它是这样解释“中国”一词的来源的:
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代,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周围我国其他地区称为四方。后成为我国的专称。《礼·中庸》:“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
上面这是最为流行的关于“中国”来源的说法,词典所给出的最早例子是《礼记》,而这部经典是汉代初年(约公元前一世纪)才成书的。更重要的是,这个例子中的“中国”并不一定仅指黄河流域的华夏诸国。
“中国”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早在公元前十世纪左右的《诗经》已经广泛使用。根据《说文解字》,“国”是一个形声字,外边的方框表示“城郭”,繁体字里边原来是“或”,指示这个字的读音。“国”的最早意思就是都城、京畿,专门指周王朝的国都,“中国”的本来语序应该为“国中”,就是“都城之中”的意思。例如: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诗·大雅·民劳》
咨!咨女殷商。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毛诗·大雅·桑柔》按:炰烋,傲慢。
上古时代的语序跟今天的不完全一样,比如《左传》中的“城濮之战”今天则应该说成“濮城之战”。《诗经》里“中”的使用顺序也与现代汉语的相反,比如《诗经·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中谷”就是“谷中”的意思,即“山谷里边”。又如《诗经·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中河”就是“河中”的意思。
《诗经》中所有“中国”的用例都是“国中”的意思,意为“都城之中”。周王朝先后定都镐京(西安)和雒邑(洛阳),那么很自然,《诗经》中的“中国”就是“西安城里”或者“洛城里边”的意思。
普遍这样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大地有很多国家,那么位于黄河下游的中原国家才叫“中国”,这是相对于周边诸侯国来说的。然而历史上根本不存在这个时期,孟子和庄子时代的“中国”就可以指包含各诸侯国在内的华夏大地。例如: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孟子·滕文公上》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庄子·秋水》
显然,上述《孟子》用例的“中国”就包括了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庄子》的例子则说明“四海”之内都是“中国”的范围。值得注意的是,在孟子和庄子之前并不存在这么一段时间,其间“中国”是仅仅指地处中原的国家。可见,“中国”一词由原来的周朝都城一下子就引申来表示周王朝统治的所有地区。
也就是说,“中国”在《诗经》是指周王朝的都城,后来泛指周王朝统辖的整个“天下”。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有很多诸侯国,然而它们都是周王分封的,他们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周王朝是月亮,诸侯国是星星,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各诸侯国都与周王朝是宗亲关系,每年都要向周王朝进贡交税。所以,周王朝的天下就是一家。
“中国”也不是相对于周边的所谓“蛮夷”的少数民族而说的,因为在上古时代,这些周边的少数民族不被认为是“国家”。所以,《词源》的解释是不可靠的,古时中原人不会以“四方”的少数民族为参照系来称自己为“中国”。注意,《诗经》中所说的“四方”是指都城之外的所有地方。
“中国”的词义引申过程也符合汉语的发展规律,即从局部引申为指整体。比如“眼”本来指黑眼珠子,后来指整个视觉器官。又如,“脸”本来指眼睛下边那一小块儿,后来指整个面部。如此就不难理解,“中国”原来指周王朝的都城,后来扩大到整个周王朝的统治地区。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知道自己祖国名称的来源。
Ⅲ 华夏大地 这是从什么时候这么叫中国的
华夏文明是指黄河流域黄帝炎帝时期或更早的文明,黄帝炎帝联盟对抗蚩尤的联盟就叫华夏联盟,华和夏是一个意思,都可以单独的来指我国的发源文明,“华”来源于母系华胥氏,"夏"来自第一个朝代夏朝,先秦时期有自称华夏,后来到了汉朝大一统,就开始自称汉族了。
Ⅳ 华夏大地是成语吗
华夏大地不是成语,是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华夏大地是指中华大地。华夏是指中国,而华夏大地就是中国的大地。华夏也称夏、诸夏。是中国古代周王朝的自称,以区别与周王和邻国。
中国古代华和夏是同义的,可以相互通用,因此华夏也叫中华、中夏、中土、中国。
近义词:华夏九州
国人以神州大地来称呼祖国,这个神州还有另外一个说法,就是九州!
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相传九州是在上古时期,大禹为了治水,把华夏大地分割成了九个片区,在古籍《禹贡》当中,能找到相关的记载。
Ⅳ 华夏大地是什么意思
华夏大地是指中华大地。华夏是指中国,而华夏大地就是中国的大地。华夏也称夏、诸夏。是中国古代周王朝的自称,以区别与周王和邻国。中国古代华和夏是同义的,可以相互通用,因此华夏也叫中华、中夏、中土、中国。
华夏大地是指中华大地。华夏是指中国,而华夏大地就是中国的大地。华夏也称夏、诸夏。是中国古代周王朝的自称,以区别与周王和邻国。中国古代华和夏是同义的,可以相互通用,因此华夏也叫中华、中夏、中土、中国。
Ⅵ 为什么很多人称中国为华夏大地中国的历史与华夏有关吗
中国和汉族的古称,较多见的是分称“华”和“夏”,“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即中原之人。春秋以后,又称诸夏。古人将华夏与蛮夷或裔对称,以文化和族类作为区分的标准。远古时期中国境内分布许多氏族部落。距今四、五千年时西北部的黄帝打败九黎和炎帝,进入中原。黄帝及其后代尧、舜、禹统一融合了苗、黎、夷、蛮等许多氏族部落,与炎帝、夷族组成了联盟,在黄河中游两岸繁衍。 公元前2100前770年黄河中下游的夏族、商族、周族和其他部落长期相处,逐渐形成华夏族。华夏族何时形成,说者不一,从原始社会、商朝中期、西周中期、东周初期、春秋时期、直至战国中后期,前后相距达一、二千年。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不断相互兼并,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加强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的密切联系。氐、羌、巴、蜀、滇、僰、濮、苗、越等族有的融合于华夏,有的在相互同化中逐步发展成为新的族体。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了以华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汉朝华夏族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成分,人口繁衍,逐渐以汉族代替了诸夏、华夏等旧称。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左传·定公十年》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可见,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 “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国民,也是有汉朝以前对汉族先民的称谓。也可代指汉族,如:明朝叶盛《水东日记·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则有当事者而吊祭之礼不知,则是其自异于华夏矣。” 郁达夫 《满江红·闽于山戚继光祠题壁》词:“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欠歇。 “华夏”也指华夏族所居住的我国中原地区,后复包举我国全部领土而言,遂又为我国的古称。《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三国志·蜀志·关羽传》:“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华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黄河中上游的黄帝族和炎帝族,后来这两部落的联盟在战胜蚩尤后进入中原。华夏族在中原建立了统治。随后有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简称“夏”。 夏、华, 或华夏和蛮夷戎狄的称呼, 是民族中的统治者尊己卑人命名的通例。近人章太炎以为古代汉族称夏或华乃由夏水华山而来。华山固在汉族基地陕西境内, 但不合民族自称。商周建都在今河南、陕西, 不在夏水流域, 命名由于夏水, 联系不上, 且无所对待, 也不是民族自称命名的由来。到了汉代, 汉族不称夏、华或华夏而称为汉。章太炎又谓由于汉水得名。按“ 汉”字, 古文之形, 义为国中大水, 国中大水是黄河、长江, 不是汉水, 国名由水, 既无对待又非自称命名之义。作者认为汉人称汉, 是对匈奴急读为“ 胡” 而言。朝代之最大为汉, 民族亦称为汉。汉代匈奴冒顿单于给汉帝书中说“ 南有大汉, 北有强‘ 胡’ , ‘胡’者, 天之骄子也”③ 。匈奴别部的乌桓、鲜卑,《后汉书》中乌桓、鲜卑传都说他们因住乌桓山、鲜卑山得名。孰不知乌桓是聪明之称, 鲜卑是瑞兽皮带之名, 与山无关④。也为汉族命名不以山川之旁证。(参考黄现璠等着《内蒙古自秦汉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2月第二期) 注:①②《章氏丛书》太炎文录初编别录卷一“ 中华民国解” ③ 日人白鸟库吉《东胡民族考》上编东胡考引用此句文, 查史记、汉书匈奴传不载此文。 ④日人白鸟库吉《东胡民族考》乌桓、鲜卑考。汉译“ 胡” 语有瑞兽带之义。鸟桓, 蒙古语有聪明之义。 华夏之祖 华夏之祖即黄帝。《中国大网络全书·中国历史》释黄帝:“中国古史传说时期最早的宗祖神,华夏族形成后被公认为全族的始祖。” 至于华夏一词的来历,有考古学家认为“华”即花,原为我国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的“一种标志”,后来和燕山脚下的龙图腾标志的部族,形成中华文化的共同体,所以有“华山玫瑰燕山龙”演变发展为“夏商周及晋文公”之说。“夏”即历史上夏朝的先人之称,《大网络全书》说是“黄帝族后裔中的一支进入今山西南部,创造了夏文化”,称为夏族,“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 在商朝末期,周人联合流亡的夏人,炎帝系统的姜姓诸族(其代表为姜太公),以及迁徙到南方的楚人等起兵。进而推翻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周人自称为华,也称是夏人的同盟者,所以也自称“华”“夏”,后又将周王朝分封出去的诸侯国称作“诸夏”或“诸华”。 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族。《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有“楚失华夏”之说。 经过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以及战国时期的强邦吞并弱邦,更有秦始皇的统一中原,终于使得华夏族这一庞大族群第一次完全得以统一。经过强大汉朝,族名华夏转变为汉,华夏人就成为了汉人。
满意请采纳
Ⅶ 中国为何又叫华夏
华者,光辉而美好;夏者,盛大而威武。
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就有了华夏这个概念。我们中国人,总习惯把自己称为华夏儿女,把自己生活的这块土地,叫做华夏大地;把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统称为华夏民族。
其实把“华夏”拆开来,“华”代表的就是华胥氏,我国上古时期,一位母系氏族部落的首领。当时,华胥氏带领着她的部落,在“华山之阳”生息、繁衍,也就是黄河中上游的华山以南这部分区域。
据《竹书纪年》中记载:
(华胥氏)履巨人之迹,意有所动,虹且绕立,因而始娠,生帝于成纪。
这段文字中记载的,就是华胥氏因为踩了巨人的大脚印,结果把自己给搞怀孕了,从而生下伏羲氏的典故。伏羲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华胥氏则被奉为“始祖母”。
后来的炎帝和黄帝,是伏羲氏的孙子,华胥氏的曾孙。
“华夏”的“夏”,其实指的就是夏后氏,这个氏族的首领,就是治水的大禹,也叫夏禹。
Ⅷ 华夏大地和中华大地有什么区别
华夏大地和中华大地在具体上都是指一个中国,包括香港台湾,没有什么特别的区分。
Ⅸ 华夏这名称的来由是什么中国大地在古代叫华夏大地
相传,最早的朝代是夏朝,黄河一带先祖即称华夏,有美丽盛大的意思。华夏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