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敦煌是怎么从一个小戈壁滩历经风沙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国际都市的
但凡说起敦煌,绝大多数人都会脱口而出那座拥有“佛教艺术宝库”桂冠的敦煌莫高窟。是的,它太有名了,自公元366年一位叫做乐尊的高僧云游至此,并开凿第一个洞窟的时候起,它就注定了未来要以最惊艳的方式出场,述说着自己和这座城市,和芸芸众生的点点滴滴。然而,也正是由于它太过于耀眼和夺目,以至于世人不知“敦煌而独道莫高窟”。其实,这座古典艺术宝库为什么会选择敦煌,而不是其他城市,正是因为敦煌本身,就是中西文化碰撞结合的最大宝库。
敦煌恰如一个有着深厚底蕴的河蚌,而莫高窟则是她最熠熠生辉的明珠。这一切的一切和所有的故事,其实都早就伴随着另一个人的名字记载进历史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他就是打通丝绸之路的汉代杰出外交家—张骞。
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当年西汉王朝为了解决匈奴不断侵扰边疆的问题,汉武帝刘彻逐令侍从官张骞出使同样因匈奴侵略而西迁的大月氏,自然是想着“敌人的敌人就是盟友”这条颠不破的铁律,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只是时过境迁,谁也不曾料到大月氏早已没了向匈奴复仇的心思,张骞的最终目的也只能以失败告终。
接着,霍去病大败匈奴,为了彻底解决匈奴之祸,张骞毅然决定第二次出使西域,联合西域强国乌孙夹击匈奴,只是这次同上次一样以失败告终。然而,谁都不曾料到的是,正如一千五年后欧洲人以寻找约翰王而意外开启“大航海时代”一样,张骞两次历时数年,几经生死的出使,同样也开启了中原王朝同西方文明碰撞的生命线,既—丝绸之路。而在这条路上,既有一座张骞说的重要城市,“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
这是“敦煌”二字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在古汉语里面,“敦”所代表着的是大,而煌,则是辉煌和繁盛。于是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正式设立了敦煌郡,而她就坐落在丝绸之路的中心节点上,被汉武帝赋予了“大而昌盛”的寓意,一如帝国对于丝绸之路,东西交融所带来期望。为了体现西汉王朝对于这个“节点”的重视,汉武帝在它的北面修筑了长城,以防匈奴再次卷土从来;在他的西南面和西北部分别设立了千古雄关—阳关、玉门二关。又迁入大量中原百姓,调兵屯田戎守,从此成为了西域进入河西走廊与中原的门户和军事重镇。
随着西汉王朝的不断经营,以及敦煌自身所具备的战略意义,这座戈壁滩开始发挥其蕴藏在骨子里的巨大能量,无数商贾牵着他们的马团从代表着当时东方文化集大成的长安城出发,并在这里换上更适合在沙漠中穿梭的骆驼。于是你听,随着骆驼铃在风中的铃铃铛铛,那些箱子里装着的,不只有绢秀的丝绸,精美的瓷器,还有中原王朝最宝贵的文化。
自此,汉代的丝绸之路便正式确定,它从都城长安始,经由河西走廊到达敦煌,出玉门关和阳关后,一路沿昆仑山北麓过高昌、龟兹、翻葱岭而到大宛;一路过天山南麓经楼兰、葱岭而至安息,最后到达大秦(古罗马)。到了汉唐时期,在天山北麓又开辟一条新路,由敦煌经哈密、巴里坤湖,跨越伊犁河,而至拂林国(东罗马帝国)。这就是《后汉书》中所载的,“华戎所交,一都会也。”
“礼尚往来”一直便是华夏民族的优良传统,敦煌有换装整齐,正准备踏入西域的中国商贾,同样也有风尘仆仆,历经千辛万劫从西域各国慕名赶来中原的僧侣、使团、胡商和更多的我们叫不出的人。他们在踏入敦煌的那一刻起,就知道自己这趟旅行,基本宣告成功了,而呈现在众人面前的,正是作为中西文化和贸易交流中心的敦煌,她展现的那种独特繁荣。所以才有了400多年后乐尊在这里开凿第一个洞窟的心境,同样也有了无数路过这里的佛门弟子、达官显贵、商贾百姓驻足捐上一笔善缘,以资开窟拜佛。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正是因为有了敦煌这座集中西文化交流汇聚,作为佛教东传咽喉之地的古城在,才让莫高窟这颗明珠前后历时千年终在此耀眼夺目。
其实敦煌的财富并不仅仅只是作为古代中西文明的陆地节点,她同时还述说着汉族和西域胡族共通共生的故事。众所周知,敦煌早由大月氏所控,后又落入了匈奴手中,这才有了汉武帝打通河西走廊,张骞两次出使大月氏和乌孙部落的故事。而后在刘汉王朝历代君主的经营下敦煌开始不断汉化,却又因为她那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这里成为了胡人,汉人和西域诸国百姓共同的第二家乡。
之后,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中国经历了封建史上最混乱的时代,十六国逐鹿中原,作为西北咽喉的敦煌自然是首当其冲,不断在胡人和汉人政权的统治中来回转换,到了公元400年,西凉国太祖李?痹诙鼗徒ǘ迹?屏怪荨W魑?怪菸幕?行牡亩鼗停?匀欢?灰渤闪酥泄?辈康奈幕?行模?俚奖蔽合时白逡煌潮狈剑?鼗椭沼诮?肓艘桓龀な奔涞陌参绕凇?/p>
到了隋唐,中原王朝终于在这个时间段开始站上了历史辉煌的顶峰,而回归而来的敦煌,自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经过七百多年风沙洗礼和动乱的她,也由此达到了历史上佛教文化和经济文化双双登顶的时代,莫高窟更是增开1000多个洞窟,用着极高艺术成就的唐代壁画述说着她的一切。同时,敦煌还迎来了生命中最重要的贵客之一—西去取经的唐玄奘,他正是经由敦煌再回的长安,而在莫高窟中,大量的吐蕃文经卷,也是华夏文明各族融合的证据。
由于地处河西走廊,敦煌的辉煌和她的劫难一样成为了这座西北明珠最抹不去的沉重,两宋时期的西夏建国,再之后蒙古铁骑南下,又归回到大明,她总是这样兜兜转转,唯一不变的就是作为东方文化和西域各国,乃至汉族和胡族在西北边的融合点,她用那厚重的身躯,给华夏民族承载了上千年之久。而如今,当我们再讨论起这座城市的时候,她虽然如释重负般卸下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历史使命,却在同时,背负起了更为重大的历史含义。
B. 敦煌的什么闻名天下
中国西北以敦煌石窟闻名天下的,莫高窟是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Dunhuang Caves)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前临宕泉河,面向东,南北长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上、下最多有五层。它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元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后,这里才重新让人注意。 莫高窟现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个,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为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有487个洞窟,均有壁画或塑像。北区有248个洞窟,其中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像,而其它的都是僧侣修行、居住和亡后掩埋场所,有土炕、灶炕、烟道、壁龛、台灯等生活设施。两区共计492个洞窟存在壁画和塑像,有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唐宋木构崖檐5个,以及数千块莲花柱石、铺地花砖等。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概 况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千”意为多。它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的崖壁上。这里全年日照充足、干燥少雨、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石窟南北长1600余米,上下共五层,最高处达50米。现存洞窟492个,可供参观洞窟10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身,飞天塑像4000余身。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与山西云岗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莫高窟最初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元代(公元1271~1368年)基本结束,其间经过连续近千年的不断开凿,使莫高窟成为集各时期建筑、石刻、壁画、彩塑艺术为一体,世界上规模最庞大,内容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佛教艺术宝库。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反映了中国中古时期宗教和社会生活情况,同时也表现出历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和非凡成就。1900年在莫高窟偶然发现了“藏经洞”,洞里藏有从公元四世纪到十四世纪的历代文物五、六万件。这是二十世纪初中国考古学上的一次重大发现,震惊了世界。此后又由此发展出着名的“敦煌学”。敦煌学经过近百年的研究,不仅在学术、艺术、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敦煌艺术之美、文化内蕴之丰富以及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文化遗产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建筑艺术 现存500多个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的492个,有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形制,还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余米、宽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 从早期石窟所保留下来的中心塔柱式这一外来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为我国民族形式。其中不少是现存古建筑的杰作。 彩塑艺术 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彩塑形式丰富多彩,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最高34.5米,最小仅2厘米右(善业泥木石像),题材之丰富和手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 17窟唐代河西都憎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我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壁画艺术 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 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象征。 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形象史料。 敦煌艺术 光绪26年(公元1900年),在16窟北壁发现砌封于隐室中满贮从三国魏晋到北宋时期的经卷、文书,织绣和画像等约5万余件。文书除汉文写本外,栗特文、佉卢文、回骨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写本约占六分之一。文书内容有佛、道等教的教门杂文的宗教文书,文学作品、契约、账册、公文书函等的世俗文书。 敦煌艺术的发现,名闻中外,它对我国古代文献的补遗和校勘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莫高窟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涅磐窟等。各窟大小相差甚远,最大的第16窟达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窟外原有木造殿宇,并有走廊、栈道等相连,现多已不存。 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鲜艳瑰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中国五代以前的画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画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风俗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形象和图样。据计算,这些壁画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 莫高窟所处山崖的土质较松软,并不适合制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塑像都为佛教的神佛人物,排列有单身像和群像等多种组合,群像一般以佛居中,两侧侍立弟子、菩萨等,少则3身,多则达11身。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象力丰富、造诣极高,而且与壁画相融映衬,相得益彰。 它是一个九层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处在崖窟的中段,与崖顶等高,巍峨壮观。其木构为土红色,檐牙高啄,外观轮廓错落有致,檐角系铃,随风作响。其间有弥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是中国国内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容纳大佛的空间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楼外开两条通道,既可供就近观赏大佛,又是大佛头部和腰部的光线来源。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当时为5层,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进行了重建,并改为4层。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现在的9层造型。 莫高窟的壁画上,处处可见漫天飞舞的美丽飞天——敦煌市的城雕也是一个反弹琵琶的飞天仙女的形象。飞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释天的神,能歌善舞。墙壁之上,飞天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宇宙中飘舞,有的手捧莲蕾,直冲云霄;有的从空中俯冲下来,势若流星;有的穿过重楼高阁,宛如游龙;有的则随风漫卷,悠然自得。画家用那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长线、舒展和谐的意趣,呈献给人们一个优美而空灵的想象世界。 艳丽的色彩,飞动的线条,在这些西北的画师对理想天国热烈和动情的描绘里,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他们在大漠荒原上纵骑狂奔的不竭激情,或许正是这种激情,才孕育出壁画中那样张扬的想象力量吧!
莫高窟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涅磐窟等。各窟大小相差甚远,最大的第16窟达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窟外原有木造殿宇,并有走廊、栈道等相连,现多已不存。 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鲜艳瑰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中国五代以前的画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画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风俗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形象和图样。据计算,这些壁画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 莫高窟所处山崖的土质较松软,并不适合制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塑像都为佛教的神佛人物,排列有单身像和群像等多种组合,群像一般以佛居中,两侧侍立弟子、菩萨等,少则3身,多则达11身。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象力丰富、造诣极高,而且与壁画相融映衬,相得益彰。 它是一个九层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处在崖窟的中段,与崖顶等高,巍峨壮观。其木构为土红色,檐牙高啄,外观轮廓错落有致,檐角系铃,随风作响。其间有弥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是中国国内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容纳大佛的空间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楼外开两条通道,既可供就近观赏大佛,又是大佛头部和腰部的光线来源。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当时为5层,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进行了重建,并改为4层。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现在的9层造型。 莫高窟的壁画上,处处可见漫天飞舞的美丽飞天——敦煌市的城雕也是一个反弹琵琶的飞天仙女的形象。飞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释天的神,能歌善舞。墙壁之上,飞天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宇宙中飘舞,有的手捧莲蕾,直冲云霄;有的从空中俯冲下来,势若流星;有的穿过重楼高阁,宛如游龙;有的则随风漫卷,悠然自得。画家用那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长线、舒展和谐的意趣,呈献给人们一个优美而空灵的想象世界。 艳丽的色彩,飞动的线条,在这些西北的画师对理想天国热烈和动情的描绘里,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他们在大漠荒原上纵骑狂奔的不竭激情,或许正是这种激情,才孕育出壁画中那样张扬的想象力量吧!
洞窟:现存洞窟735座,内有壁画、彩塑等文物 九层楼:洞窟编号第九十六号,始建时仅有四层楼,后五层是后来修建的,内有一尊大佛,是世界“室内第一大佛” 藏经洞陈列馆:陈列着跟藏经洞有关的文物 莫高窟陈列馆:位于售票处对面,陈列着莫高窟出口文物及由专家以1:1比例重现的几座洞窟。 藏经洞: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当他在为第16窟(现编号)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着名的“藏经洞”。 藏经洞藏经洞的内壁绘菩提树、比丘尼等图像,中有一座禅床式低坛,上塑一位高僧洪辨的坐相,另有一通石碑,似未完工。从洞中出土的文书来看,最晚的写于北宋年间,且不见西夏文字,因此可推断藏经洞是公元11世纪时,莫高窟的僧人们为躲避西夏军队,在准备逃难时所封闭的。 莫高窟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发现,其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少量为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则为古代藏文、梵文、齐卢文、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等。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此外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这些对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学价值,并由此形成了一门以研究藏经洞文书和敦煌石窟艺术为主的学科——敦煌学。
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492个石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开凿于北朝时期的洞窟共有36个,其中年代最早的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可能建于北凉时期。窟形主要是禅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圆塑和影塑两种,壁画内容有佛像、佛经故事、神怪、供养人等。这一时期的影塑以飞天、供养菩萨和千佛为主,圆塑最初多为一佛二菩萨组合,后来又加上了二弟子。塑像人物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风格朴实厚重。壁画前期多以土红色为底色,再以青绿褚白等颜色敷彩,色调热烈浓重,线条纯朴浑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西魏以后,底色多为白色,色调趋于雅致,风格洒脱,具有中原的风貌。典型洞窟有第249窟、第259窟、第285窟、第428窟等。如第243石窟北魏时代的释家牟尼塑像,巍然端坐,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顶扎扁圆形发髻,保留着犍陀罗样式。 隋唐是莫高窟发展的全盛时期,现存洞窟有300多个。禅窟和中心塔柱窟在这一时期逐渐消失,而同时大量出现的是殿堂窟、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等形式,其中殿堂窟的数量最多。塑像都为圆塑,造型浓丽丰满,风格更加中原化,并出现了前代所没有的高大塑像。群像组合多为七尊或者九尊,隋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或四菩萨,唐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天王,有的还再加上二力士。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美术技巧达到空前的水平。如中唐时期制作的第79窟胁侍菩萨像中的样式。上身裸露,作半跪坐式。头上合拢的两片螺圆发髻,是唐代平民的发式。脸庞、肢体的肌肉圆润,施以粉彩,肤色白净,表情随和温存。虽然眉宇间仍点了一颗印度式红痔,却更像生活中的真人。还有在第159窟中,也是胁侍菩萨。一位上身赤裸,斜结璎珞,右手抬起,左手下垂,头微向右倾,上身有些左倾,胯部又向右突,动作协调,既保持平衡,又显露出女性化的优美身段。另外一位菩萨全身着衣,内外几层表现清楚,把身体结构显露得清晰可辨。衣褶线条流利,色彩艳丽绚烂,配置协调,身材修长,比例恰当,使人觉得这是两尊有生命力的“活像”。 五代和宋时期的洞窟现存有100多个,多为改建、重绘的前朝窟室,形制主要是佛坛窟和殿堂窟。从晚唐到五代,统治敦煌的张氏和曹氏家族均崇信佛教,为莫高窟出资甚多,因此供养人画像在这个阶段大量出现并且内容也很丰富。塑像和壁画都沿袭了晚唐的风格,但愈到后期,其形式就愈显公式化,美术技法水平也有所降低。这一时期的典型洞窟有第61窟和第98窟等,其中第61窟的地图《五台山图》是莫高窟最大的壁画,高5米,长13.5米,绘出了山西五台山周边的山川形胜、城池寺院、亭台楼阁等,堪称恢宏壮观。 莫高窟现存西夏和元代的洞窟有85个。西夏修窟77个,多为改造和修缮的前朝洞窟,洞窟形制和壁画雕塑基本都沿袭了前朝的风格。一些西夏中期的洞窟出现回鹘王的形象,可能与回鹘人有关。而到了西夏晚期,壁画中又出现了西藏密宗的内容。元代洞窟只有8个,全部是新开凿的,出现了方形窟中设圆形佛坛的形制,壁画和雕塑基本上都和西藏密宗有关。典型洞窟有第3窟、第61窟和第465窟等。
C. 敦煌名字由来 敦煌介绍
1、“敦煌”名字的由来:“敦煌”一词的由来应是当地土着少数民族所呼地名的音译。学术界也是莫衷一是,有匈奴语音译、吐火罗的音译、羌语的音译等多种说法。现在得到大多数人认同的是,“敦煌”为少数民族语词的音译。
2、“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公元前111年,汉朝正式设敦煌郡。古代人一般用汉语字面意义来解释“敦煌”地名,如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3、敦煌,甘肃省县级市,由酒泉市代管,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敦煌是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2012年,入选“2012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
D. 敦煌在哪里,为什么那么出名
敦煌市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是酒泉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来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以敦煌石窟及敦煌壁画而闻名天下,是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及阳关的所在地。
敦煌市地处甘肃省西北部,东西分别与瓜州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相接。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东有三危山,南有鸣沙山,西面是沙漠与罗布泊相连,北面是戈壁,与天山余脉相接。
介于东经92°13′—95°30′,北纬39°40′—41°40′之间,总面积3.12万平方千米,其中绿洲面积1400平方千米,仅占总面积的4.5%。
敦煌市南北高,中间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均海拔1139米。市境东有三危山,南有鸣沙山,西面是沙漠,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相连,北面是戈壁,与天山余脉相接。
敦煌市属典型的暖温带干旱性气候,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四季分明,春季温暖多风,夏季酷暑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
全年日照时数为3246.7小时,年平均降水量42.2毫米,蒸发量2505毫米,年平均气温9.9℃,最高气温41.7℃,最低气温-30.5℃。年平均无霜期152天。
文化和旅游
1、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鸣沙山、月牙泉。
2、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莫高窟、玉门关及长城烽燧遗址、悬泉置遗址。
3、中国国家地质公园: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4、敦煌八大怪:第一怪:香水梨要放黑卖;第二怪:驴肉黄面拽门外;第三怪:浆水面条解暑快;第四怪:泡儿油糕美味在;第五怪:三九锁阳人参赛;第六怪:酒枣新鲜放不坏;第七怪:罗布麻茶人人爱;第八怪:榆钱也是一道菜。
5、 阳关博物馆。
6、莫高窟。
举世瞩目的莫高窟则位于敦煌城区东南方向的鸣沙山上,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开凿于前秦,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里均有续建,直至元朝,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石窟寺。有洞窟近500座,壁画数万平方米,内容以佛教为主,美轮美奂,被称为“石窟艺术宝库”。
20世纪初曾发现藏经洞,内藏4万多件经卷等文物,但在20世纪初大量流失至欧美国家。莫高窟西南的西千佛洞以及相邻瓜州县榆林窟亦相类似,附近相似的石窟艺术被统称为“敦煌石窟”。
E. 曾是西域门户“咽喉之地”,地处荒凉的敦煌地理位置为何会如此重要
敦煌的地理位置特别重要,是连接中原和西域的咽喉地带,在古代,敦煌是连接青海、西藏还有甘肃的一个节点,所以那个时候只要占据了敦煌,就在这三个地方占据了主动。
1、古时候敦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上面我们也说了,敦煌市三个地区的交界处,所以在古时候,敦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只要占领了敦煌,就能阻挡三个地区的攻击,并且敦煌还在丝绸之路上,河西走廊最边缘,是一个重要的地区节点,一旦出了敦煌,就离开了古代中国的境内,进如了其他民族的地界,这更加凸显出了敦煌这个地区的重要作用。
综上,敦煌在古代之所以地理位置重要就是因为在敦煌这一个地方可以牵制三个地区的侵犯,从而保证中原地区的发展,而且敦煌在当时还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一旦出了敦煌,就进入了域外民族的地盘了。
F. 敦煌 因何得名的呢请问
敦煌的由来
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举世无双的“佛教艺术圣地”。“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相传,远古的敦煌,为茫茫沙海中的一片美丽富饶的绿洲,是由一块绿色宝石变来的。汉唐以前,中国西部的匈奴,屡犯中原,而汉族统治者,为了避免战争,便采取“和亲”政策,以求睦邻友好。有一年,一位公主要远嫁了。临行时,皇帝给她金银绸缎、茶酒马匹无数,她皆拒收,说:“此行千里,一去难归,我只要皇上后花园里的那颗绿色宝石。”皇帝只得依允,把绿色宝石交给了公主。但他却派了两个武官送行,暗示在途中盗回。公主看穿了其用心,时时提防。当护送公主的大队人马快到匈奴地界时,公主便把绿色宝石悄悄塞进皇母给她的那只仙鹤嘴里。第二天仙鹤死了,公主便差人把仙鹤埋进深沙里,同时告诉大家:“昨夜仙鹤被人害死,绿色宝石也被盗了。”武士们吓得失魂落魄,那两个武官只好溜走,回朝廷报信。从此,与匈奴和好,天下太平。没过多年,埋了仙鹤的地方,却出现一片绿洲,往来宾客商队,称它是丝绸之路上的绿色宝石。这地方就是现在的敦煌。
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时,武威、张掖、酒泉的命名都有涵义,独敦煌用原名。敦煌一名的由来何也?这却给历史留下了悬案。
史书记载:敦煌古为三危流沙地,羌戎所居,舜“窜三苗于三危”。春秋战国时,“允姓之戎”居之。秦及汉初为月氏、乌孙牧地。汉武帝前元六年(前174年)老上单于杀月氏君长,敦煌为匈奴所居。元狩二年(前121年)敦煌地属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设敦煌郡。敦煌一名,首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汉书·西域传》载:“乌孙与大月氏共在敦煌间”。东汉着作家应劭注曰:“敦,大也;煌,盛也”。李吉甫《元和
郡县志》解释为“敦,大也,以其开广西域,故以盛名。”古时候取盛大辉煌之意,指这个地方对开发西域有很重要的意义。西汉王朝经营西域,开辟中西交通,“列四郡,据两关”,“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使敦煌成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和关系全局的战略要地,成为“华戎所交一大都会”,同时也孕育和发展了灿烂辉煌的敦煌文化。从敦煌方言也可看出,古代是“华戎杂处”的一个繁盛地方。“敦煌”一名,也有人认为有可能是上述游牧于此地古老民族的“胡语”。
《吉林社会科学》1988年1、2期刊载宫玉海文章说:战国和秦时,敦煌至祁连山之间一直居住着塞种人、乌孙人和月氏人。月氏驱逐了塞种人(部分并入月氏和乌孙),乌孙人又征服了月氏;后来匈奴强大起来,把乌孙和月氏驱向西边(今天山一带)。敦煌既是乌孙故地,名称由来乌孙语最有可能。敦,英语(乌孙语今读)ne,意为(风吹积成的)沙丘;煌,英语为Whang,即一大片、一大块的意思。两词连起来,就是一大片沙丘。这符合敦煌一带的自然地理条件。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中英两国是亲戚,她指的可能就是汉时与乌孙通婚的事。汉武帝元封年间,曾以细君公主、江都公主和解忧公主远嫁乌孙。乌孙与中原各族同源,月氏即威尔士,现仍和英国人在一起。
敦煌真奇妙,“宝库中有宝库,明珠中有明珠”,奇迹不断出现。莫高窟宝库中的彩塑又堪称为世界彩塑大宝库;敦煌壁画和藏经洞这个奇迹已被发现,然而莫高窟洞窟壁画有的有三层,一、二层是什么?藏经洞的遗书多为残卷,正本又在哪里?等等。所有这些犹如明珠还埋在大漠之中,有待识者发现和考证。汉代敦煌郡悬泉置遗址,又有重大考古发现,在海内外引起轰动,被誉为“大漠瑰宝”。在敦煌这座大百花园中又增添了一朵奇葩。
G. 为什么以敦煌命名它是什么意思
敦煌自汉代设郡以后,成为中原地区与各国交流的口岸。汉代敦煌人口最多的时候达到四万人,而当时全国人口才仅仅四千万。当时有长安、泉州、敦煌三大都会之称,可见敦煌在汉代的繁华程度。整个汉魏之际,多有战乱,但敦煌的经济和商业日渐繁荣,中原文化广为传播,佛教日渐兴盛,敦煌一度成为五凉文化的中心。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沙州,此时的敦煌进入历史兴盛时期。敦煌在历史上曾经被匈奴、乌孙、羌族、党项、突厥、回胡等民族所占领和统治。敦煌长期以来是西域各民族聚居地,以汉文化为主体各种文化相互交融、演化。所以,敦煌的文化、民俗有着独特的风格,这在莫高窟洞窟中可看到。可以说彻底改变敦煌历史的事,就是明洪武年间的洪水。洪水使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敦煌城荡然无存,敦煌特有的民俗、文化也随波而去,导致了敦煌民俗文化最大的历史断层,形成了很多敦煌学研究的悬案。1528年,明朝政府关闭嘉峪关,从此瓜州、敦煌(沙州)旷无建置200年,敦煌日见衰落。到清雍正元年(1723年)设沙州所,旋升为沙州卫,当时的敦煌人口已经少的可怜。雍正四年(1726年),从甘肃56州县移民2400多户到敦煌屯垦,才逐步形成了近代的敦煌城,直到现在敦煌可以见到很多以甘肃地名为名的村庄,如:兰州村、肃州乡、会宁、清水、合水、兰亭、高台、漳县等等。
目前,敦煌总人口18万,耕地24万亩。2000年财政收入7268万元,当年财政支出9420万元,从以上数字看敦煌市的经济情况和其城市品牌极不相称。农业、旅游是敦煌的两大支柱产业,但这两大产业在短时间内都无法形成敦煌经济强势。农业是敦煌的传统产业,金皇后(甜瓜)、李广杏、鸣山枣等特产享誉省内外。但仅仅24万亩耕地(就算全是高产田)难以形成农业产业优势和规模效益,另外,奇缺的水资源制约着敦煌农业发展。敦煌旅游在甘肃全省旅游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不便的交通又制约着旅游的发展。旅游经济在敦煌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支柱产业。2001年敦煌机场主体工程扩建完工,将对敦煌旅游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敦煌市决定在市西肃州乡建设新城区,向西发展与七里镇(青海石油管理局生活基地)联成一体,远景规划30万人口,以此来推动敦煌市城市化建设,但这样的城市扩张生态环境能否承受得住。去过敦煌的人都知道敦煌的生态环境是什么情况,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十分有限,城市扩张;人口增加;过量采水,后果就是加快荒漠化。由于近几年敦煌市人口的增加,以及党河上游肃北、阿克塞两县生活、生产用水增加,党河水已经无法满足三县市的需求。敦煌党河桥下黄沙随风而起象一条黄龙顺着河道窜腾而下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这条河道已经多年没有流过水了。敦煌市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沙漠奇观月牙泉已面临干枯。前几年,有人提出“引哈济党”再造山川秀美的大敦煌,但“引哈济党”工程遭到上游青海省的反对,因为青海的生态环境比甘肃更脆弱,“引哈济党”工程最终被否决。也有人提出敦煌是大汉穿小鞋,应建立地级市发展敦煌,我们应该想想一个年生产总值10亿元,财政收入不过亿元的县级城市,再去负担一级政府开销,财政补贴都没着落谈何发展,1997年由甘肃省政府批准成立敦煌旅游经济特区,享受特殊政策已经多年,事实表明地方经济发展不是简单的提高行政级别就能解决。柳敦铁路建设已经论证多年,也有外资和民营资本想参与建设,但实地考察和论证后都闭口不谈了。为什么,因为看不到这条铁路建成后的效益,就算建设起来了,庞大的铁路运营、养护资金谁来出。这样的项目建成后不但不能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反而会拖垮地方经济。 关于如何发展敦煌的文章我看了很多,站在宏观的角度上谈敦煌发展,的确有很多好的建议和设想,但站在现实的角度上来看敦煌发展,不能单纯以城市品牌来硬性加固城市规模,我觉得应该有个更为理智和深刻的认识。城市需要发展,人民想往富裕,这是最基本的发展愿望。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生存环境允许的基础上,敦煌发展首要的问题就是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失去这一根本的保证,世界文化遗产将毁于一旦。
发展敦煌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能急功近利,因为敦煌的发展对全省旅游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敦煌有自身的先天不足,我们首先应客观现实的对待。这样更有利于发展敦煌,敦煌发展起来了,甘肃旅游经济发展就有了后劲和动力。
几点建议:
一、不求城市规模 但求特色经典
在多数人的眼里看城市发展,总是觉得规模第一。但大西北的生态环境不允许过多的发展规模型城市,敦煌水资源极其匮乏,城市规模不宜扩大。敦煌市城市建设的思想观念必须转变,城市建设首先摆脱“向大看”的思想,应借鉴参考欧洲一些文化名城的建设成就,强化总体规划布局,突出文化特色,绿化环保工作先行。把有限的资金用好,加大城区改造的投入,合理布局专业性商业小区。比如将一些商业零售企业改造,建设旅游文化交易市场。对主要街道进行合理分工和布局,鼓励民营企业建立一些如茶道、字画等高消费文化企业,以此吸引日、韩、台游客。保持现有城区规模,最大限度的发挥民营资本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对老建筑进行外表改造、装修,突出敦煌文化内涵。形成自身独特的城市景观,小而精制、小而独特、小而经典。努力打造西部第一文化经典城市。
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形成产业链条 实现再造敦煌
全球经济发展的资料表明,经济越是发达,其国内的文化产业越是繁荣。英国文化产业在本国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成为英国的支柱产业。以现代文化为代表的美国文化产业已经超过了机械制造业产值,日本的文化产业2000年也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可见,经济的繁荣发达是文化产业兴起的基础,文化产业是一项投资少获利高的产业,对地域的依赖性较强,对外扩散方便、快捷,能迅速形成产业优势。湖南省2001年提出文化强省战略,以湖南的强项广电事业为龙头带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甘肃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敦煌文化又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精华所在,数千年的沉积使她更具魅力。敦煌研究院从事敦煌文化研究多年,硕果累累,但很多研究成果只是在书本上,没有人用商业的眼光去开发和利用这些成果。敦煌旅游经济这些年来一直都在迎来送往和收取门票上下功夫,这样的发展如何能满足地方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来敦煌旅游的游客最多的年份也不过百万人次。日本游客来敦煌旅游一次,路费占全部费用的60%,因为敦煌路途遥远和进出不便,很多人想来又来不了。如何让不来敦煌的人去消费敦煌,这就需要利用敦煌这个品牌来发展文化产业,对外扩散敦煌文化产品,真正让敦煌这个品牌成为国内文化市场的消费热点,让敦煌这个品牌变成生产力。文化产业发展应树立走出去的经营战略思想,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敦煌艺术团应该成为对外传播敦煌文化的使者,让更多的人真正认识敦煌文化。建议以敦煌研究院经营性部门为为依托,组建文化企业,推陈出新,及时将文化研究成果转化文化商品。发挥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作用,积极鼓励一批文化企业发展。敦煌发展文化产业的客观因素是存在的,只要主观上能够充分认识并挖掘这种文化优势,发展文化产业形成旅游经济的链条产业,文化、旅游互动发展才是实现再造敦煌的出路。
三、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树立经营敦煌的理念
敦煌这个品牌远远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市场上很多以敦煌、飞天等命名的产品,没有一个产自敦煌本地。在发展敦煌经济的思路上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扩思路,客观因素制约这是事实,但敦煌的优势就是有一个“巨无霸”的品牌,如果论无形资产的话,敦煌这个品牌是个无价之宝。现代经济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传统经济概念,实体经济搞不了,可以参与虚拟经济。我去过很多地方,没有人不知道敦煌的,但很少看到敦煌的字样。在郑州偶遇一咖啡馆名字叫“莫高窟”,不知老板是不是敦煌人,看了他的门面装潢让人啼笑皆非,但回头想想,河南人都知道利用敦煌这块牌子赚钱,而敦煌怎么就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一品牌来赚钱呢?这件事我想了很久。来中国文物游,北京、西安是必到之处,因为敦煌的遥远和交通不便,很多游客大多到西安为止。敦煌虽小但牌子大,如何把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需要树立经营敦煌的理念,用商业手段去经营敦煌这个品牌。西安是汉、唐的政治、文化中心,和敦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经营敦煌首先和西安、北京等地建立密切关系,让游客在以上两地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时候,随时都能看到敦煌的字样和介绍。一方面从感官上拉近游客与敦煌的距离,另一方面,可以让游客知道敦煌虽为中国传统文化,但她有着更为独特的文化内涵。另外,敦煌市应采用法律手段收归与敦煌有关的商标使用权,通过授权、联营、OEM方式参与生产商的商业活动,为敦煌增加其他收入。
四、密切地企关系 谋求共同发展
青海石油管理局为解决本企业四万多职工长期高原生活、工作的不便,于1984年开始陆续告别青海海西地区,在敦煌七里镇戈壁滩建设新家园,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油田基地已建设成为道路宽阔、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一座新城。2000年开始企业进行了改制,非核心企业正在脱离油田。因为青海石油管理局所属企业在交通不便捷的地域发展,生产成本高于其他企业,目前一些企业正在面临转产。敦煌市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积极和青海石油管理局密切地企关系,全方位开放本地市场。引导这部分企业参与敦煌发展,这些企业资金、技术、人才都不缺,技改可得到资金补贴。帮助这些企业依托敦煌市场走出困境,从而使这些企业本地化。借助青海油田科技力量,联合有关企业进行矿业资源开发和发展天然气下游产业,使本地经济逐步走向多元化。
H. 从敦煌的历史, 地理位置, 生态环境以及文化特点参考 , 它真的能称做中国的一个城市吗
敦煌百年
1900年5月21日早晨,一个名叫王圆录的道士挖开了敦煌莫高窟北端七佛殿下第16号窟的积沙。从这一刻起,一座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辉煌的文化宝库便现世于中华大地。
从前天开始,由文物部、国家文物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敦煌藏经洞发现暨敦煌百年纪念活动”拉开帷幕。这个活动7月份将在敦煌莫高窟的现场进行。一台特别编排的四幕大型古典舞剧《大梦敦煌》以史诗般的气势4月24日起将在北京上演。而7月份,这台舞剧在敦煌现场的演出,将把纪念活动推向高潮。同时,大型展览、庆典、研讨活动穿插其间。回溯敦煌百年,将使世人再次感悟这一世界上独一无二历史遗产的文化价值。敦煌是中国的,也是人类的。
敦煌百年祭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南枕祁连,襟带西域;前有阳关,后有玉门,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汉代起敦煌是辖六县之郡。东汉大家应劭称:“敦,大地之意,煌,繁盛也。”两千年后的今天,这一“繁盛大地”以其拥有的举世无双的石窟艺术、藏经文物而成为人类最伟大、最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今年5月21日,是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现世一百周年的日子。如果把敦煌的百年比作一道万世经传的长诗的话,那么它的第一句是令人落泪的。重述那段历史,对今天的我们,意味着文化价值的存续。
敦煌莫高窟起建的年代大约在公元364至366年间。1600年间,这里先后开岩凿洞,最盛时,曾有石窟千余,号称千佛崖、千佛洞,至今保存在编的洞窟仍有492个,彩塑2415身,壁画45000多平方米。唐宋木构窟檐5座。
汉代起,敦煌作为西陲重镇一直是兵家互争之地。每次兵灾之际,管理莫高窟的和尚就要逃一次难。
宋景佑二年(1035年),西夏之乱祸及敦煌莫高窟。和尚照例要避祸他乡,遂把不便带走的经卷、文书、绣画、法器等等,都封闭在一个洞窟的秘室里,外面用泥壁封堵,并绘上壁画。然而,这批和尚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这个秘室便盛着5万余件“宝藏”静静地安息了七八百年。
清朝末年,出生在湖北麻城的王圆 ,结束了在军队当小兵的生涯,因无所事事,便做了道士,迢迢千里来到敦煌。当时的莫高窟寺院,多为红教喇嘛,只有王圆 能用中文诵道经,倒有些香火,生涯不错。于是他就雇了个姓杨的为他打下手,写经文。杨某抄经之暇爱吸旱烟。用芨芨草点火,并把剩下的草插在洞窟墙壁的裂缝中保存。一天,他在插草的时候,发现墙缝深不可止,便用旱烟袋头敲了敲墙,感到里面是空的!于是他赶紧叫王道士,两人夜半破壁,发现里面有一个泥封着的小门。此时天已渐亮,去掉泥块,出现一条通道,进入通道后,一个黝黑的高1.6米,宽约2.7米的复室出现了。室内堆满了数不清的经卷、文书、绣画、法器等等。王道士当时对这批5至11世纪文物的价值几乎一无所知,震惊世界的“藏经洞”就这样无意中回到了人间。
接着,一系列不幸就在这片繁盛大地上发生了。
王道士虽然不知道这批宝藏价值连城,可他毕竟明白用它们换点钱是没问题的。于是,他取出几卷给当时的县长汪宗瀚去鉴别。汪是识货的,依他的权势向王道士索要了一批画像和写本。三年后,甘肃学台叶昌炽闻听此事,便让汪为他搜求。叶对古物的学养颇深,对藏经价值心知肚明,便向甘肃的藩台衙门建议将这批古物运到省城来保存。但因运费需五六千两银子,清政府觉得银子比这批“废纸”更有价值,没有采纳这项建议,只是发了一道旨令,让县长汪宗瀚“检点经卷画像,仍为保存”。汪责令王道士经办此事,王道士一下子就成了经卷的看守人。王道士便将这批古物重新封起来,成了古物的实际拥有者。
当时在新疆一带,有一位受英国政府派遣的匈牙利人斯坦因。他在1879年曾来过敦煌。闻知洞窟存有宝物后,便于1907年5月第三次来到敦煌,他是历史上盗劫藏经洞文物的第一人。他来敦煌,通过一位师爷与王道士接触,得知王道士已将秘密通道砌死,斯坦因便在莫高窟安营扎寨,软磨硬泡。终于,他从洞窟壁画上看到了王道士请人绘的《唐僧取经图》,遂生一计,称自己是印度的佛教徒和唐僧的崇奉者,来敦煌是受印度政府的委托,把印度已不存在的佛经再取回去等等。这番话竟然说动了这位“司库大人”。王道士第二天就拆开封墙,让斯坦因进入秘室。斯坦因在其所着《西域考古记》中写道:“从道士所掌微暗的油灯光中,我的眼前忽然为之开朗,卷子紧紧地一层一层地乱堆在地上,高达十尺左右。”其中“用无色坚韧的画布作包袱的一个大包裹,打开后全是古画”,“颜色调和,鲜艳如新”。斯坦因以捐一笔钱给庙里的方式,得到了装满写本的24只箱子。另外还有五只,仔细装满了画绣品及其他美术品遗物。
1914年后,他又从王道士手里得到五只大箱。1930年再来时,因中国学术界的一致反对而未得逞。据英国目前公布的数字,斯坦因劫去的文物达9000余件。
继斯坦因之后,法国的伯希和于1908年7月来到这里,凭他渊博的汉学知识,劫走了比斯坦因更有价值的文物6000余卷。
接踵而来的是日本大谷探险队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俄国的奥登堡也于1914年至1915年间从藏经洞和其他一些洞窟中盗走1万余件文物资料及壁画。美国的华尔纳1924年到莫高窟后,由于无经卷可窃,便用特制的胶布剥走了第139、141、144、145号洞窟中精美的唐代壁画26方……
莫高窟的文物精品被斯坦因大量盗走的消息被清政府知道后,命令将剩下的经卷装成两只木桶,封钉坚固,施以彩绘,制成“转经桶”置于佛殿之中,又责成王道士看管,并且还赏给他300两银子作为他看守经卷的补偿。而这两只“转经桶”今日仍竖在第17号窟中,桶中一无所有。王道士变本加厉地“私卖”,几乎使藏经洞内的古物为之一空。经过有良心的学者一次次上书呼吁,才迫使清政府下令把所有残存的经卷写本悉数运回北京。然而,起运时清理在数的8600余卷,经沿途大小官员强取豪夺,所剩下的就是现保存在北京图书馆的那四五千卷。
百年前洞开的一幕,至今回溯起来仍令人心颤。一个巨大的中华文明的宝库竟由屈屈一个假道士据为己有,写下了令世代垂泪的一笔。今天,敦煌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已是全世界文明价值中的重要部分。敦煌的保护得到了全世界和全中国人民的重视。没有人可以回到百年前,再行掠劫盗贩之事。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百年前的历史今天没有重演的可能。
这段历史在提醒人们,历史文化遗产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仍然存在着对历史价值认识上的盲点,尊重历史就是一句空话。再者,百年前敦煌文物的流失与当时社会动荡的历史条件密不可分。王道士的个人所为已经表现出那个时代的特征。而今天的问题可能在于另一个方面,即社会稳定的经济发展与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大到敦煌这样珍稀遗产,小到一个城市的文化风貌,如果不以人类精神财富的高度看待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我们有可能失去第二个、第三个敦煌。第三个方面的问题就是涉及到每一位今天的共和国公民。保护文物,维护文化遗产的尊严不仅仅是国家、政府单方面的事,而是人人有责。我们应该睁开眼睛看看自己的身边是否存在着新的“王道士”、“李道士”,但首先,我们自己不作任何一个“道士”。
参考资料:http://www.guxiang.com/zhuanti/nhuang/index.html
I. 敦煌为什么能保存大量古代文献资料
敦煌保留有大量古代文献指的应该是莫高窟里的佛经和壁画等诸多文物,这些文物之所以能够长期保存是因为历代人的保护和流沙将储藏它们的洞窟掩埋了,在清朝末年又被发现了可惜却因为清政府的不重视和外国文物贩子欺骗管理它们的王道士致使大量文物被骗走流落到了国外。
这些洞窟里留下了历朝历代许多许多的佛经和精美壁画等文物,在历代人的保护下这些文物也一度得到了很好的保存,为此中国还拍摄了一部叫《大敦煌》的电视剧,此外流沙洞窟掩埋虽然有破坏作用但是对文物的保护左右还是要更大的,只是保存了1000多年的文物最终还是难逃外国列强的毒手,敦煌文物的命运正如近代中国饱受列强侵略不断丧权辱国的命运一样遭到了列强的联手掠夺。
敦煌莫高窟于清朝末年的光绪皇帝时期被一个叫王圆箓的道士给意外发现了,一开始上报给清朝政府结果却根本没有引起他们的重视,结果闻风而动的斯坦因等英法俄日美等国文物贩子用感情和金钱欺骗诱惑了王道士从其手中骗走了大批的敦煌莫高窟文物,结果现在我们国家研究敦煌学还常常要去外国找资料,没想到这里都让我们非常的愤怒和无奈,这些文化要什么时候才能回国啊!
J. 敦煌的起源和历史是什么
敦煌起源:“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公元前111年,汉朝正式设敦煌郡。
古代人一般用汉语字面意义来解释“敦煌”地名,如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但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敦煌”的词源不是汉语。一般认为《山海经》中记载的“敦薨”是敦煌最早的称呼,而“敦薨”或敦煌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至于是哪个民族则众说纷纭。总之,“敦煌”地名的词源为汉朝以前的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之汉译,这点应是没有疑问的。
敦煌历史:敦煌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以狩猎为主,开始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技术。
夏、商、周时,敦煌属古瓜州的范围,有三苗的后裔,当时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在敦煌地区发现游牧民族留下的许多岩画。
战国和秦时,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后大月氏强盛,兼并了原来的羌戎。战国末期,大月氏人赶走乌孙人、塞种人,独占敦煌直到秦末汉初。
魏晋时期的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等封建政权。前凉张骏时期,曾改敦煌为沙州。隋朝的建立,改北周以来的鸣沙县为敦煌县,后来又将大批南朝贵族连同其部族远徙至敦煌充边。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派兵平定河西,修筑嘉峪关、明长城,重修肃州城。为加强西北边疆防卫,又设置关西七卫。清康熙后期,清王朝渐次收复了嘉峪关外的广大地区。
(10)敦煌为什么叫中国第一门户扩展阅读
敦煌位置境域:
敦煌市地处甘肃省西北部,东西分别与瓜州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相接。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东有三危山,南有鸣沙山,西面是沙漠与罗布泊相连,北面是戈壁,与天山余脉相接。
介于东经92°13′—95°30′,北纬39°40′—41°40′之间,总面积3.12万平方千米,其中绿洲面积1400平方千米,仅占总面积的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