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农田防护林是什么
(farmland shelterbelt)
(孙德林)
为改善气候、土壤、水文条件,防止自然灾害,特别是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以保障农业稳产高产,在农田中或沿农田边缘营造的带状或网状林分。农田防护林,大致有三种形式:①带状林分:即在农田中或沿农田边缘栽植林带。这种带状林分在整个农田中往往由主林带与副林带纵横交织成网,又称农田防护林网。防御主要害风并与其方向相垂直(或成一定偏角)的林带为主林带;与主林带相垂直的林带为副林带。②农林间作形式的行状林分:即在农田中间隔一定距离栽植一行树木,形成农林间作。中国的农桐(泡桐)、农枣、农柿间作等都属于这种行状林分。③团状林分:即在农业地区营造片林,使农田分布在团状的片林之中。
农田防护林与公路、铁路、道路两旁的护路林带,河流、水渠两侧的护岸、护渠林带,以及小片林等结合在一起,在农业地区构成带、网、片相结合的完整的防护林体系,形成林农景观。它作为固定的自然地理因素,已成为现代化农业集约经营综合体制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发展概况
世界很多国家为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在平原农区营造防护林。19世纪在英格兰东部营造的防护林,证明有增产作用,随后,德国、匈牙利、瑞士等国,也营造防护林。但是,有计划、大规模营造农田防护林,主要是苏联、美国和中国。苏联1948年颁布的《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推动了农田防护林的大规模发展。到1982年末苏联人工营造的农田防护林带达160万公顷,受防护林保护的农田面积约2000万公顷。全苏已有5200个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建立起完整的防护林体系。美国营造防护林也有一百多年历史,但大规模的防护林带是从1934年黑风暴之后设计营造的,即所谓“大草原各州林业工程”。到1978年美国已营造护田林带25.2万公顷。中国,1949年以前,农民自发营造的小型林网,在风沙危害严重地区,至今还保留其痕迹。1949年后,农田防护林有了很大发展。至1953年基本完成了河北西部和永定河下游防护林的营造任务,造林总面积达1万公顷。从1951年到1964年东北地区西部共完成农田防护林19.8万公顷。50年代,河南省只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东部防护林建设,在黄河故道上营造起五条大型防护林带,总长度520公里,造林面积达4.66万公顷。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国农田防护林建设纳入农田基本建设的总体规划,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70年代后期以来,农田防护林建设进入了以农田林网、“四旁”植树、农林间作和小片丰产林为内容的带、网、片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的新阶段。据统计,到1984年已营造的农田防护林带面积达64.3万公顷,受保护的农田面积为1.073万公顷;“四旁”植树72亿株;农林间作面积112万公顷;平原地区小片丰产林总面积368.7万公顷。“三北”防护林体系一期工程共营造防护林605万公顷,有800万公顷农田受到林网保护。在无林少林的广大平原农区建立起来的防护林体系,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发挥着显着的作用。
防护效应
农田防护林在改善气候、土壤、水文条件,抗御灾害性天气,保障农业稳产高产方面,发挥着多功能的效应。
①防风作用:在林带有效防护范围内,林带能使风速平均降低30~40%。林带有效防护范围的大小,与林带树高成正比。林带降低风速的幅度,随着距林带的距离而变化,离林带越远,风速降低幅度越小,5~10倍树高范围内,风速降低幅度最大,可达40~60%:到30倍树高处,风速降低一般不超过20%,或接近旷野风速。林带的防护范围及降低风速的幅度,在很大程度上还与决定透风系数(亦称通风度、疏透度)的林带结构、林带与风向之间的交角、风力等级有直接关系。疏透结构林带的防护范围可延续到40~50倍树高处,而紧密结构的林带仅达到20~30倍树高处。透风系数是指林带垂直面透光面积与林带总垂直面积的百分比。透风系数为30%左右的林带,削弱风速的作用最好。紧密结构林带与风向交角为90°时,风速降低幅度最大,随着交角的变小,防风效能也随之减小。通风结构林带与风向成一定偏角(不大于45°)比交角成90°的防风效能要大些。长方形网格比相同面积的正方形网格更好些。
②对湍流交换的影响:湍流交换强度的大小,决定着上下空气层之间联系的强弱。农田近地表(1~2米高)气层湍流交换强度的变化,是影响林带间农作物生长的水文气象条件的重要因素。林带能减弱湍流交换强度,与其防风作用密切相关,主要是由于林带对气流的改变及对风的动能的抑制造成的。林带对湍流交换的防护作用,约为其防风作用的60~70%。在林带保护下的农田1~2米高处的湍流交换强度平均减弱15~20%。湍流交换强度的减弱,对农田减少蒸发,保持土壤水分,保存积雪,防止沙暴等具有重要作用。
③对气温的影响:春秋冬三季,林带均有增温作用,夏季则有降温作用。这样就有利于农作物种子的发芽、出苗和生长发育。据在中国河北省的观测,春季林网内气温比林网外空旷区高1℃左右,林网内小麦出苗比无林网麦田早1~2天;6月上旬林网内麦田气温比无林网麦田低0.4~1.9℃。气温的变化也必然影响土壤温度。
④对水文状况的影响:由于有林带作屏障,田间风速降低,湍流交换强度减弱,使蒸腾和蒸发的水分能较长时间地滞留于田块上,从而增加空气湿度和土壤水分。据测定,林网内空气相对湿度比网外对照点高15~30%。据中国山东省的观测,林网内土壤含水量比网外空旷地高27%,水面蒸发减少10~30%。树木的生理排水作用能降低地下水位,减轻土壤含盐量。据在中国宁夏灌区的观测,在5~7倍树高范围内,地下水位降低10~20厘米,1倍树高处与10倍树高处相比,盐分上升减少20%。
⑤抗御干热风:干热风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随一定风力的大气干旱现象,发生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正值小麦乳熟至蜡熟阶段)。干热风的主要气象指标是:14时的气温大于30℃,空气相对湿度小于30%,风速大于3米/秒,并持续两天以上。中国受季风气候的控制,小麦产区受干热风危害的面积约1330万公顷,为小麦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小麦受干热风危害,一般减产15~30%。由于农田防护林降低风速和气温、减弱蒸发、增加空气湿度的效应,改变着形成干热风的气象条件,从而减轻甚至避免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
⑥增加农作物产量:据中国各省(区)的调查,在正常年份,有农田防护林的保护,小麦增产10~30%,玉米增产10~20%,水稻增产6%,棉花增产13~18%。在自然灾害较多或气候条件较差的地区,在出现灾害性天气的年份,农田防护林这种增产效应,表现得尤为显着。
营造技术
为使农田防护林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发挥最大的防护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营造技术上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①规划设计:农田防护林的规划设计,首先应和农业发展区划、农田基本建设规划结合起来。其次要因地制宜地根据立地条件和灾害程度(即自然灾害轻微地区、一般灾害地区和严重灾害地区)进行具体规划设计。最好沿着田边、路边、渠边设计林带,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田块过大的,可在农田中设计辅助林带。主林带之间的距离,按30倍树高和灾害程度来确定。自然灾害轻微地区,网格可大些,面积20~40公顷,主林带间距400~500米;一般灾害地区,网格面积要相应地小些;严重灾害地区,网格面积10公顷左右,主林带间距200米左右,甚至更小些。农田防护林带(网)的规划设计,还应尽量和其他林带(如护路林带、护岸林带、片林等)结合起来,构成带、网、片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
②树种选择:要按照立地条件类型选择树种,做到适地适树。要选择速生、优质、抗性强的乡土树种和适宜本地生长的外地优良树种。造林树种不宜过于单一,以营造混交林为好,并可配置灌木树种。
③结构配置:根据各地经验,一般情况下,疏透结构的窄林带,防护效果较好。主林带一般以栽植2~4行,副林带以栽植1~2行为宜。栽植密度要适当,以有利于树木正常生长并构成疏透结构为度。
④抚育管理:主要包括幼林抚育、防治病虫害、抚育间伐。苗木定植后数年内,要及时进行浇水、除草、松土等抚育管理,有条件的最好进行追肥,并及时防治病虫害。有的树种如要修枝,则应切实防止修枝过度。树木株间郁闭后,初植密度大,影响正常生长时,要及时进行间伐。树木达到自然成熟期(见防护成熟),也要进行采伐更新,最好采取轮伐方式,不使农田失去屏障,以保证防护效应的永续性。
参考书目
曹新孙主编:《农田防护林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2. 我国修建防护林有什么目的
修建防护林的目的有:一是防止风沙面积扩大和大风刮起灰尘,污染空气质量。二是绿化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3. 三北防护林的作用
三北防护林的作用如下:
1、建设三北工程不仅对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建设三北工程是实现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战略需要。
3、建设三北工程不仅对增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维护国家安全,巩固国防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
4、三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由于三北防护林防风固沙的作用,长期肆虐北方的沙尘暴近些年明显减少,更重要的是有效减缓了北方沙漠化的危机。
5、建设三北工程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
三北地区地域辽阔,光热资源充足,物种资源多样,矿产资源丰富。人均农地、草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极具开发潜力的农业区。
6、三北防护林工程通过林业生态建设,保护和发展农牧业生产力,减轻对沙质土地的经营压力,反过来促进植被恢复和发展,达到减弱动力源和物质源的双重效果。
7、建设三北工程不仅对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早日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促进中国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8、建设三北工程是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解决生态灾难的根本措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三北防护林
4. 防护林是什么意思
防护林是具有保护环境性能的森林。它是按照一定的群落结构营造的带状、网状或块状的人工森林群落。具有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增强空气湿度、减少侵蚀和维持生态平衡等效益。在需要防护的地带,天然存在的森林也可称为防护林。因防护的对象不同,可分为水源林、防风林、护岸林、护路林、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城市绿化林等。
5. 我国主要的防护林体系有那些及基意义是什么
一、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三北防护林地区包括西北、华北、东北的陕、甘、宁、青、新、京、津、冀、晋、内蒙、辽、吉、黑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总面积38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的40.5%,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占2/3以上,这里是我国沙漠戈壁集中分布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加强这一地区的国土整治,建设好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对于促进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转化和地区经济振兴有重要意义。
三北防护林体系第一期工程(1978—1985年)已经完成,这期工程包括13个省(市、区)的396个县(旗)。根据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由近及远的原则,重点在广大农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和风沙危害严重地区营造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和防风固沙林。同时,在农村生活能源短缺地区和立地条件适宜地区营造薪炭林,用材林和经济林。具体任务是在保护好现有植被的基础上,8年内造林593万公顷(实际完成60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3.8%提高到5.9%。水土流失和沙漠危害有所减轻;柴薪奇缺的地区有所缓解;800万公顷农田得到林网保护。黑、吉西部地区,宁夏黄灌区,河西走廊、新疆和田绿洲都已在原有的基础上建成数县连片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据测算,目前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平均每公顷可保护10.5公顷耕地,对于改善农田小气候、抗御自然灾害,促进牧业生产起到有益的作用。
三北防护林体系第二期工程(1986—1995年),包括551个县(旗),其任务是在管理、抚育好现有林,巩固第一期工程成果的基础上,提高造林质量,营造人工林637万公顷,封育林草155万公顷,飞播造林17万公顷。重点搞好京津周围的绿化,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的防风固沙林,京包、包兰铁路沿线的防护林和黄河中游沿岸防护林等五大骨干工程及沙棘商品生产基地、听水河流域水保经济林,乌兰布和速生丰产林和滦河、潮白河水源涵养经济林四个重点项目,以及90个省级重点工程。第二期工程完成后,区域性防护林体系的雏形可基本形成,森林覆盖率由1985年的5.9%增加到7.7%,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地区将有1/3的面积得到控制,1733万公顷农田可实现林网化,1000万公顷沙漠化土地将得到治理,绝大部分公路、京包、包兰铁路两侧的自然面貌将有很大改观。燃料、肥料、饲料、本料俱缺的矛盾将进一步缓解。
根据目前建设的速度,预计到2000年,三北防护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9.5%,区域性的防护林体系可基本形成,绝大部分农田和人工草场将得到林网庇护,沙漠化蔓延将基本得到控制,黄河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可得到进一步治理,生产和生活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
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
由于长江流域内人口增加过快,对资源盲目地采掘和掠夺性利用,造成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50年代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36万平方千米,现在仅四川省的水土流失面积就有38万平方千米。长江流域灾害频繁,自1921年以来已发生水灾11次,平均6年1次。保护和扩大长江中上游的森林资源,对于整个长江流域的国土安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从1988—2000年为第一期工程,在水土流失重点地区114个县(市)总面积为34万平方千米,造林1580万公顷,其中金沙江流域20个县,黔西乌江流域10个县,四川盆地嘉陵江流域60个县,秦巴山地汉水流域11个县,川鄂山地长江干流18个县,湘赣丘陵“两湖”水系25个县。工程完成后,规划所在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19.9%提高到41.7%,将基本控制长江流域中上游的水土流失。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造林总面积为7245万公顷,以实现长江流域自然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目的,在中高山河源区重点营造水源涵养林、在水土流失剧烈的低山丘陵区以水保林和特种经济林为主,在盆地区以两旁植树为主。
三、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
我国的大陆海岸线全长1.8万千米,跨11个省(区、市),195个县(市、区),其中12个岛屿县沿海县总面积3.76亿亩,占国土面积的2.6%。沿海防护林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海岸线为主线,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以增加森林植被为中心,区别不同的海岸地貌类型,建立一个多林种、多树种、多功能的防护林体系。整个工程分三个类型区:
1、沙质海岸为主的丘陵区,以治理风沙、海潮和水土流失为目的,包括辽东半岛丘陵、辽西冀东低山丘陵、山东半岛丘陵、闽中南和粤东丘陵台地、粤西桂南丘陵台地和海南岛丘陵台地6个自然区,103县。
2、淤泥质海岸为主的平原区,以防风护田、抗潮护堤、结合水保措施,治理旱、涝、盐、碱为主要目的,包括辽中、渤海湾、废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5个自然区,62县。
3、基岩海岸为主的山地丘陵区,以控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减免水旱灾害,绿化、美化景区和海岛为主要目的,包括浙东南、闽东山地丘陵和舟山群岛两个自然区,30个县。
按照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总体规划,造林总任务为5337万亩,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1988—2000年)造林3736万亩,占工程总量的70%,其中荒山荒地造林2749万亩,农田林网造林469万亩,各类防护林带造林519万亩。据统计,到1990年底,我国沿海共营造海岸基干林带10639千米,营造防护林2000万亩,沿海地区有林地面积约1亿亩。二期工程(2000—2010年)规划造林1600万亩,为工程总量的30%。到1995年,造林1650万亩,实现100个平原县绿化达标,除盐碱地及个别地段外,海岸基干林带基本形成。
任务完成后,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将由24.9%增加到39.1%,水土流失量减少50%,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沿海地区的生态屏障将大大加强。
四、太行山绿化工程
国家决定从1986年起用15年时间,对太行山区进行大规模绿化,包括五台山、小五台山、恒山、太岳山和中条山,共包括110个县,计划造林359.8万公顷,把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15.3%提高到43.6%。
五、平原绿化工程
平原地区人口密集,耕地面积达5060万公顷,占全国的38%,保护这些耕地,对稳定和发展国民经济具有重大意义。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已初步营造起规模庞大的农田防护林体系,96亿株“四旁”树木,440万公顷林粮间作,1300万公顷荒滩地造林,3067万公顷耕地实现林网化,森林覆盖率由过去的2%提高到现在的12.8%。到1990年,918个平原县已有363个县达到平原绿化标准,137个县接近标准。计划再用10年时间,造林总面积达到324.5万公顷,使全部平原县达到平原绿化标准。
6. 中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绿色万里长城,这是为什么呢
建设三北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维护生存空间的战略需要。实现风沙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农区防护林、林业的发展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的现实所需。
三北工程建设不仅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要坚持久久为功,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持续不懈推进三北工程建设,不断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持续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巩固和发展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效益之高均超过美国的“罗斯福大草原林业工程”、前苏联的“斯大林改善大自然计划”和北非五国的“绿色坝工程”,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7. 东北平原西部的防护林,首要功能是什么
防御来自内蒙古高原和蒙古高原的风沙,保护东北平原的农田。
补充:
当然也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
8. 中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为何被誉为中国的绿色万里长城
因为中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主要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和减少自然灾害。所以这项工程会被誉为中国的绿色万里长城。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存在,成为了国人的比较关注焦点。因为这项工程相对来说是比较伟大的,而且工程的内容相对来说也是比较绿色环保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国人都会比较关注这项伟大的工程。
三、这项工程很了不起。
最后我个人想说这项工程真的很了不起,因为这项工程所经历的攻击是非常长的,因为在1978年的时候就开始进行建设。而且直到至今仍然需要进行建设工作,并且这项工程目前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也是非常壮观的。让不少人觉得中国这项伟大的工程,不仅是劳动人民的结合,更是中国的绿色万里长城。
9. 防护林是什么
(protection forest)
(阎树文)
为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及发挥其他防护功能而营造和经营的森林。根据防护目的不同,可分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牧场防护林、海岸防护林等不同林种。
在一个自然景观地带内,依据不同的防护目的和地貌类型而营造的各种人工防护林和原有的天然林,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森林植物群体系统,即“防护林体系”。中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就是一项这样的工程。
防护林的营造技术,有其特别要求:①在树种上,应选择生长稳定、寿命长、抗性强(抗旱性、耐碱性、抗风性等)、树干通直高大、枝叶茂密、根系发达和经济价值较高的乔灌木树种。一般应以优良的乡土树种为主,也可以选择那些经过引种试验证明是适生的乔灌木树种。②在结构上,应尽可能形成多层混交林。混交林与单纯林相比,具有防护作用大,生长稳定,不易感染病虫等优点。因此,应根据立地条件的不同,采用阴阳性树种混交、乔灌木混交或综合混交类型。③在配置上,应根据防护目的和地貌类型不同,采用不同的配置方式。在山区,应采用乔灌木混交或综合混交类型,配置成片状、块状或带状形式,构成一个完整的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防护林体系。在平原地区,应结合田、渠、路来配置防护林带,并构成林网。在道路两旁,可配置成“一路二沟四行林”、“一路二沟六行林”或“两带夹一路”等不同形式的道路防护林。④在造林技术上,应强调细致整地,特别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造林前细致整地,是保证造林质量,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关键。在平原地区,可采用带状或块状整地的方法。在水土流失的山区和半山区,可采用鱼鳞坑、水平阶、水平沟或反坡梯田、带状梯田等坡面工程整地方法。整地的时间,一般应在造林的前一年进行,但在特殊情况下,亦可当年造林当年整地。(见造林地整地)造林时,应按照规划设计的配置形式、株行距和选择的树种精细栽植。
10. 东北平原的防护林指的是从哪到哪
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中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中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于1979年决定把这项工程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工程规划期限为70年,分七期工程进行,目前正式启动第五期工程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东起黑龙江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北部边境,南沿海河、永定河、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喇昆仑山,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等13个省、市、自治区的559个县(旗、区、市),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42.4%。从1979年到2050年,分三个阶段、七期工程进行,规划造林5.35亿亩。到2050年,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