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为什么不阅读

中国为什么不阅读

发布时间:2022-11-18 06:13:26

① 为什么当代中国人阅读率很低

1、是缺乏阅读动机,中国人在应试教育中将阅读的乐趣消磨殆尽。很多新进公司的员工在离开学校没有应试压力之后,再也不看书了!因为应试是一种奖惩手段,逼着很多人读书,奖惩措施没有之后,看书的动机就丧失了。爱读书的人,他们读书的动机在于阅读的乐趣,是可以持久的。

3、最后是阅读环境,缺少多方面的正面影响。读书是需要环境支持的,家庭藏书量是关键的因素。家里如果有大量的书可读,孩子自然会去读。但很多家长是家里没多少书,又不愿意给孩子买书,理由是“买了孩子也不看,纯粹浪费”。如果在公共场合,当你想读书时,就有人鄙视你装,在众人面前表演爱读书。为了不虚伪,只能不读书,虽然时间浪费了,但至少自己没被周围的人鄙视。

② 中国人为什么不爱读书

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有一些看法和想法,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首先,我觉得这是因为中国有的阅读环境

中国有两种阅读环境,第一种是动态环境,第二种是静态环境。那么让我们来好好审查一下这两个环境是否那么鼓舞中国人在友好的环境中阅读。

“中国现在是一个大型建筑工地。”到处都是嘈杂和嘈杂。在自己家里看书?乡村房子大,但买书困难,城市买书容易,问题是你买大房子放吗?有钱人买得起大房子要做一块更好玩的娱乐,比阅读更有趣,一些人先富起来自改革开放以来,他们的财富不是这本书带给他们,会买一所大房子里读了很多书。

图书馆吗?更不用说,俄罗斯比苏联弱,但至少每个社区都有一个图书馆,每个人都可以免费参观。尽管如此,里面的人并不多。我们中有太多的人,如果有一个地方可以免费上网,那一定是挤满了凉爽而温暖的人。

为了创造一个可供人们阅读的环境,每个城市都要依靠大型图书馆的一个美丽的形象工程。仍然依靠小型社区图书馆,改为零。问题是,谁愿意承担这种看不到短期收益的投资呢?中央?地方吗?社区?开发人员吗?公司吗?个人吗?公共利益集团?我们会发现,所有这些单位都不会对这种没有价值的事情充满热情。

③ 中国人为何不爱阅读

”让人为之恐慌、为之忧虑。
笔者拟从国人对阅读的认识、阅读的环境、阅读的目的、动力等方面予以分析。
首先明确一下,国际社会认可的阅读概念是指:你忘记周围的世界,与作者一起在另一个世界里快乐、悲伤、愤怒、平和。它是一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体验,不是那些碎片式的讯息和夸张的视频可以取代的。简言之,阅读是全身心投入、亲身体验、获取作者提供的全部讯息的过程。不符合上述要求者则不是真正的阅读。
一、对阅读的认识不到位
(一)生产生活条件落后抑制了阅读需求,对阅读难以正确认识。
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小农经济、小农思想、小富即安根深蒂固。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条件落后,人员流动范围小、频次低,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生产关系简单,自给自足成为基本特点和普遍要求。不读书、不识字成为中国普通老百姓的通病,但这对搞农业生产基本没有影响。也就是说,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对读书、对知识的需求不高。
(二)官方的政策导向限制了阅读
秦始皇焚书坑儒,秦朝之后禁法家思想,西汉尊道卑儒,元朝之后的少数民族统治者限制汉文化传播,“新文化运动”倡导西方式民主、自由、平等,主张废除儒释道文化,提出“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开展了“破四旧”运动,改革开放全面引进西方的先进文化,这一系列官方的政策导向,让原本有着最深厚文化底蕴,孕育出了五千年文明国度的中国大地,一时找不到方向。几百年闭关锁国、建国后实行的户籍制度、民间盛传的“书坊戏坊害娃的地方”等等,从官方到民间,中国对读书的排斥可谓历史悠久、不仅广泛而且深入。政府对读书的限制、生产、生活过程对读书无所求或需求不高,“穷秀才”“酸儒生”“臭老九”足以说明,国人对读书人、对阅读的认识有多偏。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生产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不读书、读书不多已经无法适应时代要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飞机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遍布全国,人员流动政策非常宽松,互联网的普及、手机上网功能的开发应用,让我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当然,外国人同样可以知道我们的事情。当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普遍不阅读时,感到惊讶,感到不可思议,感到令人忧虑。可我们早已习以为常,正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没有合适的阅读环境
阅读是一种习惯,必须从小培养。阅读需要一个氛围和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单位环境、社会环境等。在以文盲半文盲长辈为发展基石、以读书无用、读书有害为思想基础,在“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等错误言论指导下,文化层次较低的国民难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无法营造出良好的读书环境。“十亿人民八亿赌,还有两亿在跳舞”曾经是对国人的总结。
如今,社会进步了,经济发展了,生活改善了,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大为丰富,不在局限于赌博和跳舞两个项目,但主流仍是中老年人打麻将、青年人上网、少年儿童们看电视三大类。中老年人除了打麻将外,挖坑、斗地主、飘三叶、下棋等棋牌类游戏名目繁多,玩法各异,让人不知不觉会沉溺其中。上网的朋友更多,中国网民、网虫有好几亿,网上聊天、看电影、打游戏、购物、发短信、刷微博、看微信、玩飞信,简直让人眼花缭乱,好像每天24小时都不够用,哪有闲时间看书!日本管理大师只知道中国有按摩店,他还不知道中国的夜总会、KTV、洗头房、洗脚屋、洗浴中心、美容中心、健身中心等等,供国人休闲娱乐的地方多着呢!打麻将、上网、看电视其实在中国老少皆宜、主角与配角的关系难以分清。
如同外国朋友看到的湖北随州一样,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门庭冷落是不争的事实,新华书店出租搞餐饮、卖服装百货比比皆是。我们都很忙,根本抽不出时间看书,我们都很充实,压根没有必要看书!
领导忙于各种检查、应酬、饭局,没时间阅读;员工白天忙于工作,晚上还要陪孩子写作业、去参加非富多彩的业务活动,爬山、运动、打牌,没有时间看书;家长忙于挣钱、玩耍,没时间看书。孩子忙于写作业,参加各种特长班、兴趣班,没时间阅读。
人是有思想的高级动物,人的思想一旦没有被积极正面的东西占领,必然会被消极负面的东西占领。大家都不看书,你却拿着书不放,你就是异类;大家都在玩,你却一个人关在房中读书,明显不合群,估计不是脑子有问题就是性格孤僻。
三、主阵地主攻方向出现严重偏离
然而学校在应试教育体制的指导下、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只管教数理化语政外史地生等规定内容,除此之外的“课外读物”会被老师没收,孩子喜欢时只能躲着家长偷偷看。应试教育扼杀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剥夺了孩子的爱好,让孩子们与博览群书无缘、与博古通今无分,与人性、人脉渐远、与劳动、创造、智慧渐远。结果制造了一批批、一代代在外国人眼中视为低智商的人群,也就是不合格产品。马加爵、药家鑫之流所谓成绩优异的大学生,在没有投入市场之前,便被社会“报废”,说明了什么?
教育产业化、双向分配又将广大农村地区,老、少、边、贫地区的优秀苗子阻隔在大学门外,而将有钱、有权人的子女,即使无德无能也会推上社会舞台,当演员、当主演,无权无钱人的子女只能当看客、当观众。混的最有出息者也不过只能跑个龙套而已。
外国人骂我们低智商,国人可能不服气。难道你用的高档手机、计算机、照相机都是我们创造的?难道满街道的汽车多数都是我们创造的?享誉世界国际名牌产品中国有几个?按人口比例计算,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应该是多少?世界着名画家、音乐家、发明家、企业家、科学家、服装大师国人有几人?我们整天喊着抵制日货,拿嘴能抵制住吗?有本事我们也造出一些比日货、美货、韩货、德货质更优、价更廉的商品,洋货自然会败下阵来,还有人敢说我们智商低吗?
四、读书无用阴霾笼罩,功利性读书风生水起
在1986年中国颁布义务教育法之前,中国的文盲、半文盲成为全世界第一。而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义务教育早就普及到了高中阶段。现阶段幼儿园收费、小学收费、初中收费,让义务教育法变成了摆设。从幼儿园开始的各种特长班、兴趣班、辅导班似乎比正式上课更加重要,更为必要。除了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更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高中、大学收费则是合理合法,不上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没有钱就不能上大学,即使有大学文凭,没有关系同样找不到好工作。目前多数人的感受就是,知识必须花钱才能学到,没有钱就别想学到知识、学到技能、学到特长,没有钱不要谈什么爱好、什么兴趣。没有钱就不能上学,没有关系就没有工作。甘肃部分县出现了50%以上家庭因学返贫现象,知识不能改变命运,知识无用的现实,让许多人对读书的作用产生了质疑和动摇,放弃参加高考的学生近几年有增无减。既然正经八百的读书都没用处,既然上了大学也难找到理想的工作,那让我们看那些闲书、杂书又能顶个啥用。
勤劳难以致富。搞发明的没有搞仿造的挣钱,所以假冒伪劣才会盛行,发明、创造会被仿造货、冒牌货、假货吞噬,所以没有人再钻研技术,没有人愿意潜心搞发明、安心搞创造。写歌的没有唱歌的挣钱,科学家没有歌星、影星值钱。走旁门左道、动歪脑子的人能大红大紫,能挣大钱。劳动不能致富,长的漂亮却能挣钱、唱歌好能挣钱、演电视剧、电影能挣钱,当车模、手模、脚模、内衣模、服装模能挣钱,实在不行,当二奶、三奶去挣钱。这些都简单,无须读多少书,只要胆子够大、能豁出去便可成功。一个“大师”、歌星、影星的身价就值好几亿,读再多的书还不如当个歌星、影星、笑星、“大师”。
在学校,读书的目的只有一个,考大学,将来能找个好的工作。
在职场,读书的目的大致包括;一是考公务员,二是评职称,三是拿文凭。国人读书大多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获取智慧来营养大脑和丰富精神,而是迫于压力、迫于无奈,是外界强加,并非自己自觉自愿。读书没有源动力,不是内因起作用,而是外因起作用,读书并非爱好使然,兴趣使然。读书的内在动力不足,能走多远、能走多久,不言自明。
中国人不爱读书的原因有很多,诸如好书越来越少,一度席卷全国的金庸热、琼瑶热、汪国真热、韩剧热、日剧热难道不足以说明我们的精神食粮困乏,精神饥渴已向全国发出黄色警告了吗?经济条件所限、读了十几年,腻了等等,这都不是主要原因。认识不足、环境不好、引导有误才是三个最主要的原因。认识不足造就了没有环境,没有环境又造成现实误导,现实误导又促成认识不清,中国人长期陷入此怪圈无法抽身、难以自拔。
要改变中国人不爱读书的现实,必须从政府、社会、单位、学校、家庭等方面入手,齐心协力、齐抓共管、长抓不懈,至少需要坚持50年以上,我们“低智商国家”的帽子才有可能丢进太平洋中去。

④ 为什么中国人不喜欢读书

孩子,现在已经是读图时代了,你说的这个读书数据,我之前也是看过的,我不知道是哪一年的标准了。整个世界来说,平均阅读率都在下降,因为互联网实在是太发达了,视频音频,都比纯粹的文字性阅读,要接受的快。纯粹的文字阅读,对我们的大脑,可以扩充想象力,但是太累了,没有图片,视频音频来的直观。而且你问的国民图书阅读率非常低,之前媒体也有讨论这个问题,比如说外国人在地铁上看书,中国人在玩儿手机,然后就说中国人读书能力太差,不爱学习。实际原因是我国的移动信号覆盖率非常高,外国的地铁上,信号非常弱,所以说我们玩儿手机,他们来看书,就这么简单。
另外,你这个数据来源,我也很怀疑。纯粹性的书本阅读估计很少,因为普通的一本儿书,动不动二三十元,世界名着精装本,动辄五六十元。一般人能根本买不起。而且有的书也没什么意义,看完就扔了。很多人购买书籍就是拿来珍藏的反复阅读的,这些书籍,比如说孔子,孟子,论语,大学,道德经。都是值得反复阅读,这些书只要能读通,读熟,读透。胜过一年,看二三十本的书。
而且现在阅读从上碎片化阅读,最主要的是在手机上,看手机电子书,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像你这个年龄,网络小说你肯定看过吧?都是非常火爆的,青少年,或者是年轻人,在这上面阅读的时间远比买实体书要多得多。还有在手机上,比如今日头条,网易新闻客户端,知乎,豆瓣,都是属于碎片化阅读。

⑤ 为什么部分中国人不爱读书

其实中国人不爱读书这个观点我不太赞同,这是媒体歪曲的一个结果,我必须要澄清一下。


中国人自古就有读书习惯

中国人一向最重视的就是教育,教育的根本就是读书,古代的科举制度,要求考生需要大量的阅读量,到近代,更是出现大量的历史文化名人,哪怕是像毛泽东这种战场上的人士都是读书爱好者,所以我认为阅读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好习惯。


走出误区很关键,别把我们自己误会了,我们依旧还是很喜欢读书的,没有那么危言耸听。

⑥ 为什么中国人不爱读书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在8.4~8.5本之间。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
在快餐文化的熏陶下,有些人更喜欢情节热闹、搞怪的网络文学,或者对实用性图书非常热衷,更有人养成了急躁、浮躁、暴躁的“三躁读书观”,将读书当做赶时髦、炫耀的工具,被出版人、荐书人或者花花绿绿的广告牵着鼻子走。人们在浮躁猎奇、品位低下的庸俗读书观和实用性读书观中已陷得太深。如此眼花缭乱,心如沸水,怎么会有淡定从容的读书观呢?
说白了,不是名着太深奥,而是读书者太肤浅;不是名着过时了,而是看书时太功利、短视;不是名着不好读,而是没有用心读,缺乏宁静从容。
爱默生在《书籍》一文中对读者提出三条实用准则:第一,绝不阅读任何写出来不到一年的书;第二,不是名着不读;第三,只读你喜欢的书。其实,也是劝告人们,要会读书,要读好书。这不正是对“死活读不下去榜”的无声批评吗?
竞争时代步伐很快,却仍然需要悠然、缓慢的读书心态,完成读书应有的体验、思考、质疑、沉淀。电子读物多了,仍要避免读书速成化,杜绝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多靠拢名着,才能得到更多的精神收获。

⑦ 求问关于中国人为什么不阅读的吐槽

近日,一名居住在上海的印度工程师孟莎美写了一篇《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担忧起了中国人的不阅读,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吐槽。我看了一下,对不阅读的说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中国人讲究实用主义,阅读是为了获取某种知识或能力,而现在获取的途径很多,比如网络一下,用不着读书。
2、中国人一天工作很累,没有法国人等国外人那么悠闲,哪有时间和心绪阅读。
4、拿着手机、ipad、电脑和书本在飞机、地铁、火车等公众场合读会被人认为“有病”,不好意思。
5、现在的书质量不高,没有多少好的,不值得一读。等等。
先从第一条来看。中国人是实用主义,没错。中国人读书都是有明确目的的,古代是为了进入仕途。半生苦读,一日高进,就如范进。现在从小学到高中,读的是课本,目的是为了考个大学。大学读书,目的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工作了,读书是为了获得某种能力或解决某个实际问题,而这现在基本不用读书,上网一搜便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是阅读的,只是不是孟工程师意义上的阅读——真正的阅读是指,你忘记周围的世界,与作者一起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快乐、悲伤、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体验,不是那些碎片式的讯息和夸张的视频可以取代的。是自己与另外一个自己——灵魂——的对话。从孟工程师的观点来说,中国人不阅读毫不夸张,甚至自古如此——个别时段除外——如80年代大学校园的一阵子的读书热。
再说第二条,说的没错,读书确实需要闲暇,需要有“悠闲”。中国大多数人疲于奔命,无暇读书,无心情读书,这个豆麦也承认,但这不能是完全放弃阅读,走向娱乐的借口——所谓的累得要死,娱乐、放松是正途,看电视、电影、网络小说、聊天、看图、刷微博、微信等等,就是不愿花十分钟静下心来读一篇好的散文、一首诗。放松没错,娱乐也是必须,但不去真正的阅读,这不能作为理由。因此,对于这条,豆麦只认同一半。
至于说看网络小说、畅销书等等,也算阅读,豆麦和孟工程师的意见一致,那不叫真正的阅读——真正的阅读见上——至多可称作一种消遣,和打麻将、侃大山没多大区别,只不过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罢了。
第四条,恰恰从反面反映出中国人不阅读到了何种地步——你手捧一本好书来读,或用ipad、手机等在火车、地铁、飞机上读有点深度的书会被认为是书呆子,有毛病。呜呼,中国不读书的风气已至此。豆麦也曾身同感受,深有体会。
第五条,确实,现在书的质量成下降趋势,粗制滥造,低俗跟风、甚至是胡乱编造的书太多,骗钱的书太多,不少不值得一看,有的一看反而更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阅读反而是好事。但豆麦还是认为,每年总有几本值得一读的书,每月也有值得一品的诗文,总有独立思考的文章。因此,这也不能成为不阅读的理由。
从根本意义上来说,中国人没有“真正阅读”的传统,读书要么是为了获得功名利禄,要么就是为了消遣——古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最好的例证;而恰恰忘了通过阅读与自己的灵魂来一次对话,整理整理自己的灵魂,从而使自己更活得“自在”一些,更明白一些;而不是正因为我活得很累、很“不自在”,所以我要看什么书,消遣都来不及。
“但我只是忧虑,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旁观者清,一个印度的工程师,担忧的不无道理。他绝不是蛋疼,来管中国的闲事,我倒觉得他有中国读书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风范,令人肃然起敬。
附:孟莎美的《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
我坐在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蹑手蹑脚地起身去厕所。座位离厕所比较远,我穿过很多排座位,吃惊地发现,我同时穿过了很多排iPad。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
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部Kindle、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中也有阅读和工作的,但不太多。大部分人要么在穿梭购物,要么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
我一看,确实如此。人们都在打电话(大声谈话),不打电话就低头发短信、刷微博或打游戏。或喧嚣地忙碌,或孤独地忙碌,唯独缺少一种满足的安宁。在欧洲,火车的速度也许已经没有中国快,火车站的现代化程度也许不再领先,但大部分人还是在阅读中度过等待的时间,即使打电话也是轻声细语的,生怕吵到了身边正宁静地阅读着的乘客。
真正的阅读是指,你忘记周围的世界,与作者一起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快乐、悲伤、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体验,不是那些碎片式的讯息和夸张的视频可以取代的。
当然,网络侵蚀阅读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并不只是中国才有。但有阅读习惯的人口在中国庞大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很低的。
我其实更想说的是,当下的中国,缺少那种让人独处而不寂寞、与另一个自己——自己的灵魂——对话的空间。生活总是让人疲倦,我们都需要有短暂的“关机”时间,让自己只与自己相处,阅读、写作、发呆、狂想,把灵魂解放出来,再整理好,重新放回心里。
或许我们对于一个经济正在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不应过分苛责,过于忙碌是压力所迫,并不是一种过错。

⑧ 分析当下中国人不爱读书的原因

中国人娱乐活动浓缩,在麻将、上网和看电视。
中国人不爱读书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国民文化素质偏低;
二是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是“应试教育”,让孩子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
四是好书越来越少。
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

要知道: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⑨ 为什么中国人不太能够多读书

首先明确一点:这只是一部分人,并不是所有的现状。
一、很多人不读书、没有读书习惯的4个原因:
1、环境问题。当下的社会大部分人皆急功近利,恨不能一日之间便发大财、居高位、享盛名,不愿意去做长时期的积累功夫,而读书就是这样一件事。
2、认识问题。读不读书无所谓,没有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毕竟有很多成功人士表面上是不读书的,严格来说应该是:读书都是一件私人的事,我们看不到别人读书,就下意识地觉得他们也是不读书的。
3、惰性问题。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惰性,不愿意跳出自己的“舒 适区”,要么没有读书的计划和习惯,要没有毅力去坚持。(还有很多人觉得自己很忙,没时间读书。其实仔细思考一下,有多少时间你是真的忙?)
4、方法问题。阅读速度慢、阅读理解能力差、思维能力弱,使得在阅读的过程中严重受挫,慢慢的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慢慢被消耗。

二、下面是助你爱上阅读的4点思路:
1、读你感兴趣的,而不是你认为应该读的。太拘泥于阅读的内容只会阻碍你培养阅读习惯。你可以阅读杂书、网站文章、烹饪书,或者儿童书籍等等,只要你享受其中,一切能帮你锻炼阅读的内容都可以。
2、给自己设立挑战。一旦你开始挤时间读书,下一步就是设立挑战以保持自己的热情和动力。比方说,如果你通常读的是虚构类,那就再试试非虚构类。这样可以保持事物的新鲜性,你继续阅读的可能性提高了,而且还可能找到新喜欢的作者和主题,这会保持你的阅读热情。
3、提高阅读效率。可以用快速阅读和变速阅读的方法去读书。拿我自己来说,在通过“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学习掌握快速阅读之之后,我基本是以每分钟两三千字的速度进行阅读(正常人的阅读速度在200-500字每分钟)。快速阅读完一本书之后,找到感兴趣的地方、对我重要的地方、看不懂的地方,然后才放慢一点速度来阅读,对于二次读过发现的精华内容,再进行一遍精读。
4、无法享受的书就丢掉它。阅读的一大好处就是它是私人的,人们读书获得不同的体会,一个人在不同阶段对同一本书也有不同的理解。但这也不是说你应该过早地就打算放弃。如果你是隔了很久才重拾阅读,或是初次阅读,很难相信你能看透所有,而且有些书需要花上一点时间才会对我们的内在产生影响,如果浏览了一些内容还是无法吸引你的话,说明你享受不了这本书,就不必死抓着它不放,探索选择其他读物吧。

⑩ 为什么部分中国人不爱读书

高尔基说过这样一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由一位印度工程师写的一篇文章红遍网络:“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他说,也许我们不应该过度地指责一个经济仍然快节奏的发展中国家。但我只关心如果中国与这个灵魂疏远,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中国是世界上阅读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但现在中国人似乎不耐烦地静静地坐下来看书。有一次和一个法国朋友在虹桥火车站等候名单。来到中国的朋友第一次突然问我:“为什么中国人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人看书?

总的来说,现在的中国缺乏独处的空间,需要一个阅读的时间,跟自己的灵魂独处。生活总是疲惫不堪。我们都需要一个短暂的“关机”时间,所以我们只能与自己相处,阅读,写作,发呆,幻想,解放灵魂,重新安排它,并把它放回到我们的心中。

阅读全文

与中国为什么不阅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崇左和越南哪里交界 浏览:438
伊朗人平时吃什么 浏览:580
意大利在什么时候帮助过中国 浏览:25
英语单词印度怎么写 浏览:673
尼泊尔与印度哪个更穷 浏览:996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数是多少 浏览:998
琼海市里哪里有越南鞋批发 浏览:783
美国为什么要打伊朗的将军 浏览:943
印尼黄檀家具怎么样 浏览:285
印尼什么节日会放炮 浏览:942
在越南怎么可以玩微信 浏览:461
越南国土如何管理 浏览:462
为什么中国没有雇佣兵 浏览:739
印度青年药房怎么买药 浏览:633
如何自己去越南打工 浏览:53
中国第二个经济体在哪个省 浏览:676
伊朗为什么造不了战斗机 浏览:830
意大利有哪些运动项目 浏览:185
谢谢伊朗文怎么写 浏览:702
中国音乐着作权协会版权多久下证 浏览: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