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人的骨气
原来中国势力强大,科技发达,曾经是全世界的大国。版图也是一片巨大的桑叶形状。曾经的蒙古人一路打到了欧洲。中国人崇拜的是霸气的龙,蒙古人崇拜的是草原的狼,草原的雄鹰,都是一种向上的有锐气的和有张力的象征。可是后来我们的一大片桑叶被邻居俄国吞去了许多,而且其他列强也都像一条条蚕不断吞噬着这片美丽的“桑叶”。
我以为半封建半指明的中国最终落得被瓜分的局面,是因为中国长期处于保守自大的心理,以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而不愿与外界交流、沟通、学习,这样自己就处于落后的局面而不自知。
再加上中国文化以儒教为主,对人以礼相待,没有霸权思想。待人以礼不是不好,而是我们的文化没有宣传,没有得到认可。反而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到处宣传基督教,从文化上浸透侵蚀我们。现在的中国渐渐强大起来了,但大多数中国人的骨气不够硬。
今天我们的电视书籍都在宣传论语及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发扬广大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希望我们的文化能够影响世界上其他的人。我们中国人是热爱和平的。福娃就是很好的明证!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是不允许别人欺凌和小视的!
㈡ 中国人的骨气
骨气是一种从骨子里,也就是人的内在发出的一种刚强不屈的气质。
中国人的骨气,历史悠久,是骨气使得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得以发扬光大,至今依然存在。
古有屈原之骨气。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至今每逢过端午节,我们就能想到屈原。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
中国人的骨气之气节,在现代人培养教育孩子中是最重要的。现代人不管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从小都要培养孩子坚强,自立,自力更生的生活态度。长大之后才能利用这种刚强的性格特质,在各行各业才能有所建树和成绩。
中国人的骨气亦表现在,威武不能屈。坚持自己正确的认知和主张,不要随波逐流。自己正确的主张在受到质疑和打击之下,坚守自己的主张,坚信一切好的,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张和见解一定会得到公正的认可。
㈢ 为什么说女人一定要有自信、善良、骨气、坚强这四样东
你是否认同这样的定义,就看你的眼界和是三观了。有的人就喜欢当丝萝,依靠大树为生,碍着你什么了?只是主流价值观不认可而已。
说回这个问题,首先,自信是人都应该具备的因素,这决定了所有的一切。
善良,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骨气是气节,是一个人重要的节操,坚强是抗击打,是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后盾。
自信的女人,即使不美丽,也会有魅力。善良的女人,即使不富贵,也会有福报,因为好人有好报,与人为善才能看到更美好的世界。有骨气的女人,即使面对诱惑,也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待感情,才能做到坚贞。品性坚强的女人,才能扛得住风雨,守得住家庭。人生何处无风浪,不坚强不自立,难道你以为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是开挂的吗
㈣ 中国女性的优秀品质是什么
中国女性传统美德 冰心曾说过:这世界缺少了女人,至少没了五分的美丽、六分的温柔、七分的爱和八分的坚强。 勤俭、贤惠、温柔,是东方女性的传统美德。时至今日,这些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国女性特有的美德却日渐式微。在来势汹涌的商品经济和光怪陆离的西方文化面前,我们显得无所适从了:拜金、享乐、反叛、刁蛮、成为了当代女性身上的各种伤疤。 日本韩国的妇女一般是学礼节,学习她们的传统文化.中国作为这种文化的发源国家却没有能够做到这样,好多女孩儿看韩剧只是去效仿韩国的时尚,而忽略了韩国的礼节,礼节是靠后天去培养的,.环境改变人,文明世俗也是需要的。聪明女性从厨房到厅堂. 中国传统的美德不能丢。 1、女人的温柔是一种美德。没有男人能够抗拒女人的柔情,相反,不温柔的女人,男人都不愿意接受。2、女人宽容和理解是一种美德。繁琐的家务事,沉重的社会压力,在某些时候,肯定会让夫妻双方都感到无力和疲惫。但是,也有无数美好的婚姻提醒我们,宽容和理解,才是让婚姻保鲜的最大秘诀。3、善于修饰自己的女人是一种美德,浓妆淡抹总相宜嘛。女人贪心,当然,对美一定要贪心。美丽的女人不一定天生丽质,但肯定知道如何装扮自己。让每一天的心情跟着衣妆一起亮丽起来。她们美丽着,不为取悦男人,不是虚荣的表现,是女人热爱生活与维护自尊的表达。不能做大事的女性要把家里的事情处理好哦。
㈤ 有风骨的女人特点
有风骨的女人特点有:
第一,谋生的路上不放弃良知;
第二,谋爱的路上,不放弃尊严;
第三,爱别人之前,先善爱自己。
有风骨的女人特点:风骨,指刚正的气概;顽强的风度、气质。语出《晋书·赫连勃勃载记论》:“然其器识高爽,风骨魁奇, 姚兴覩之而醉心, 宋祖闻之而动色。”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实质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
以“风骨”评诗论文最完备最系统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一般的比喻对象是男性,有风骨的女人应该是错误引用,或是说这句话的人形容这位女人具有男性风骨的刚正的气概。
㈥ 中国人有骨气的事例有哪些
《谈骨气》 吴晗 1961年
初中语文初三第二册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㈦ 一个女人必须拥有四样东西,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里的善良,融进血里的骨气,刻在命里的坚强
一个女人必须拥有四样东西,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里的善良,融进血里的骨气,刻在命里的坚强。一个女人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这个女人自信心和自尊心强,坚强不怕困难,个性也十分要强。能坚守底线,保持善良的天性。扬在脸上的自信,是指女人要表现出来的自信,努力去证明女人不比男人差,男人能做到的事,女人一样能做到。长在心里的善良,是指女人内心要善良,无论遇到再多的困难,也要保持善良为人,待人。融进血里的骨气,是指女人要自尊自爱,有骨气,要活得有尊严。刻在命里的坚强,是指女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时,要学会坚强面对,勇往直前。
㈧ 女人在感情里,应该有的四种骨气,看看自己有没有呢
在当今,虽然谈恋爱随意,可只有我自己无拘无束的追求完美自身的“感情”呢?在感情上,女人心有所属,却由于别人的观点或实际的标准,对感情心存顾虑,经常有心躲避自身的感情,这个时候,女人要坚持不懈做自己,尊重自己心里的念头,做一个有骨气的女人,不向事实让步,胆大追寻自身的感情,只有如此,女人才有机会获得自身的幸福快乐。
在感情上,女人如要有人格尊严的去爱,一定要有骨气,做自己该做的事儿,针对不应该做的事儿,击败也不能做,如要珍惜自身的感情问题,当缘份来啦,无论其他人怎么讲,也无论实际又多惨忍,也需要把握自身的幸福快乐,当缘份来到,无论女人有多舍不可这一段感情,女人都需要试着舍弃,只有那样,女人才能真真正正核心自身的感情,获得美满幸福的人生道路。
㈨ 中国人有骨气的简短事例有哪些
1、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
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
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2、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在狱中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明白: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但文天祥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
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口刑场的那天。监斩官问他:“丞相还有甚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甚么可说的!”
他又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
3、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儿子。墨胎氏。孤竹政治中心在今河北省卢龙县西(包括今迁安市、滦县等地)。孤竹君生前立三儿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去世后,叔齐出走,欲让位给兄长伯夷。
伯夷也不愿作国君而逃避。后来二人在路上相遇,闻昕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善养老幼,深得人民拥戴而入周投靠。文王仙逝,周武王继位而拥兵伐纣,他们认为诸侯伐君以为不仁,极力劝谏。
武王不听,决意灭商。伯夷、叔齐对周武王的行为嗤之以鼻,誓死不作周的臣民,也不吃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采野果为生。
4、屈原投江
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活着,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终于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
附近的庄稼人,得到这个信儿,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
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儿有屈原的影儿。
大伙儿在汨罗江 上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
渔父很难受,他对着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的。
5、朱自清
我国着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
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
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
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
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㈩ 有骨气有原则的女人
聪明的女人有“三气”,即骨气、灵气和大气。
“骨气”就是不因压力而弯腰,不因诱惑而迷茫,不因清贫而颓废,不因困难而消极,不因挫折而回头,不因打击而萎缩。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按自己的意愿,精神充沛地生活着,并尽力让自己快乐。
“灵气”就是遇事不钻牛角尖,不死心眼儿,不在同一个地方反复跌跤、反复碰壁。不小题大做,能够积极化解矛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所有与己相关的事情办到最好。
“大气”就是大方之气。不琐碎,不唠叨,不斤斤计较;不抱怨,不牢骚,不怨天尤人;不眉毛胡子一把抓,剪不断,理还乱;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得意之时不忘形,失意之际不气馁。无论生命长短,都让生命如一首歌,婉转成独特的曲调,或气势磅礴,引人注目;或小桥流水,清幽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