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酒吧和酒吧文化
我希望有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酒吧文化出来。比如可以在很多小城镇开一些特色酒吧,像阆中的醋吧这样很明显的醋文化的一类。——公子小白(现居四川,艺术设计者)
酒吧,我觉得必须要有它的特点,就像一个人一样容易被人记住。怎么被人记住呢,必须要有文化底蕴和它特有的气质。它的魅力在于能吸引一部分有着共同爱好的人相聚在一起,无话不谈。—— 会笑(现居西安,某时尚杂志编辑)
酒吧,需要自由的创意,但不是时尚。酒不一定要好,但一定是别的地方很少见的。音乐也是,当然不一定要是摇滚乐。酒吧文化,这个,应该崇尚生活方式,生活至上,有自己独到的品位,能影响到相同志趣的人,并且会把这个圈子扩大,例如,一些烟斗文化啊,旧唱片收藏啊等等。——犬马(现居长沙,某电影杂志主编,酒吧的先行者)
中国的酒吧要做成文化,还需要不断的努力与发展,西方国家的酒吧之所以形成一种文化形式,是因为其深入大众,即便是嬉皮士也可以手持两枚硬币入内消费一杯啤酒,而中国酒吧的消费者则大多还是停留在小资层面上。所以中国的酒吧需要的是雨后春笋,而不是生根发芽。中国酒吧文化的发展则更需要酒吧消费浪潮,而不是夜总会。——流黑(禁欲乐队鼓手)
中国缺乏真正的酒吧文化根基。而民族文化也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并不能很好的融入到酒吧文化中去,更何况目前国内的绝大部分酒吧除了纯消费业外就是西方拿来品,所谓的文化、艺术及其它主题聚众只是存在于某些副业的地位,也没有固定的酒吧文化消费群。我所期望的酒吧是个性百放的,不管是做影像、美术、诗歌、摇滚还是做其它小众聚会,都必须有一个固有的酒吧主体文化背景和休闲理念,去一个酒吧就代表选择一种生活方式。——田禾(现居武汉,另类作家)
酒吧是让人放松的,但不是让人放纵的。我觉得毕竟是公共场合,还是不要太乌烟瘴气或者有类别的分开来比较好,有人去酒吧也许只是为了找个角落静静待着,但有的人就是为了去发泄、去放纵、过度肆无忌惮也要想想身边的人。——刘莉莉(现居武汉,长江商报记者)
我想要的酒吧应是这样的,在这里不会有人关心你是谁,做什么的,只有酒和放纵,是许多流浪人的心灵的暂时归属。昏暗、迷离、混乱是它的代名词,在酒吧里每个人可以逃开、放纵、荒废和沉醉,不用担心明天会怎样,下一个去向是哪里。为爱或是为事业,为亲人或是为朋友,一杯便可将这一切都抹去,忘了所有…
⑵ 日本居酒屋和中国酒吧的对比
楼上有误解。
日本居酒屋其实就是吃饭的地方。
象中国的餐馆,只是提供各种酒类。但绝对不会有人陪酒。
还不如国内的酒吧花样那么多。
陪酒的地方叫スナック或クラブ。
⑶ 酒吧文化的中国酒吧文化
酒吧最初源于欧洲大陆,但bar一词也还是到16世纪才有“卖饮料的柜台”这个义项,后又经美洲进一步的变异、拓展,十年前进入我国,“泡吧”一词还是近年的事。酒吧进入我国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尤其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更是得到了淋漓的显现:北京的酒吧粗犷开阔,上海的酒吧细腻伤感,广州的酒吧热闹繁杂, 深圳的酒吧最不乏激情。总的来说。都市的夜空已离不开酒吧,都市人更离不开酒吧,人们需要在繁忙遗忘,沉醉。北京是全国城市中酒吧最多的一个地方,酒吧的经营方式更是形形色色,生意也有好有坏。上海的酒吧已出现基本稳定的三分格局,三类酒吧各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各有自己的特殊情调,由此也各有自己的基本常客,第一类酒吧就是校园酒吧,第二类是音乐酒吧,第三类是商业酒吧。
在中国,酒吧是一个移植过来的公共空间。与酒吧在西方嬗变的历史相比,可以说酒吧在中国只不过是一个没有历史的空间,它是一个舶来的想象性空间。酒吧这一想象性空间构成中国人关于西方的想象的空间和空间的想象。在这种关于西方的想象中,时尚的消费充斥其间。在许多人眼里,它所呈现的几乎就是西方人唯一的娱乐休闲方式,一个经常出现的公共交往空间。全球化的浪潮、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从地理政治学的角度说,都不过是西方化的过程。西方公共空间里所展示的西方化生活方式也就当然成为时尚效仿的对象。然而,一个没有历史的空间,就像一个没有历史的人一样,时髦起来总会是如此地轻盈。在这一片轻盈的曼舞中,酒吧已成为一个空洞的时尚风景。
一个空间舶移过来的无历史的风景靠什么来支撑它的时尚流行呢?泡吧一族也许会说,虽然我不了解酒吧的历史,其实我从来也不想去了解什么历史。因为,我喜欢,并不需要理由 ;我体验,并不需要历史。对酒吧,我有我主张,我有我体验,我有我想象。
酒吧在中国虽然是一个无历史的空洞风景,但这一风景的空洞其实也并不是一片空白。否则谁也不愿意站在一片空白的风景中嬉戏。是什么填充了这一风景的空洞呢?填满充盈这一空洞风景的充填物是些什么东西呢?应该说是文化想象。具体说,是关于西方的文化想象构成了这些充填物。关于西方的文化想象成为酒吧风景的充填物,正是这些想象之物使酒吧的空洞在中国变得色彩缤纷,并极富特殊的意味。
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西方的文化想象构成了当代中国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改革开放,国门洞开。国人从封闭、专制、动乱、落后的历史中走出来,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西方社会的发展进步令国人惊羡不已。一种崇尚西方的社会心理迅速滋生并漫延。80年代家用电器的进口,西方的进步以具体可感的产品形式进入到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是一种充满诱惑、难以抵御的物质的力量。除了物质的力量,还有文化的冲击,西方影视作品的引进传播,更使人们从直观感性的影像中感受西方的魅力。在80年代初的中国,人们在拥挤简陋的小饭店用大碗喝着限量出售的啤酒;排着长队用水壶打啤酒,回家后像过节一样开怀畅饮。生活在这种境况下的人们,看到西方影视镜像中灯红酒绿的酒吧时,那种羡慕渴求的感觉可想而知。酒吧是随着外国人来华而开始进入中国的。那时,只有涉外宾馆即只接待外国人的宾馆,才开有酒吧之类的消费空间。它成了一个既神秘又令人神往的地方。关于酒吧的文化想象,可以直接满足人们对西方的崇尚心理。酒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置身于西方氛围的空间,它使关于西方的文化想象成为可以触摸、可以感受、可以品尝、可以体验的实在场景。
从酒吧兴旺的地域分布看,酒吧一开始多是在对外开放力度较大的沿海大都市发展起来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都市,先后形成了较有规模的酒吧集聚地带。比较有名的有 :北京的三里屯和北海后街酒吧一条街、上海的衡山路和茂名南路酒吧一条街、广州的沿江路和白鹅潭酒吧一条街。这些酒吧集聚地带的形成都与外国人旅居之地有着紧密的关联。它们大都在外国使馆区,如北京的三里屯;或是外国游客较多的豪华宾馆附近地区,如上海的衡山路酒吧一条街和广州的白鹅潭酒吧一条街。这种空间的临近与接近,表明酒吧的空间生产与西方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从酒吧的名称来看,西方化的追求与模仿对酒吧的风格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酒吧在宣传自己的时候,经常标举自己的英式风格、美式风格、欧式风格等等,并以此作为招徕顾客的经营招牌。经过网上的查询,我们看到酒吧命名的西方化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如爱尔兰酒吧、威尼斯酒吧、苏格兰酒吧、圣保罗酒吧、法兰西酒吧、巴黎酒吧、夏威夷酒吧、好莱坞酒吧、香榭丽舍酒吧、爵士酒吧、诺亚方舟酒吧、鸡尾酒酒吧等等,无一不直接坦露西方化的风格。这些西式的招牌,展示着酒吧的西方化形象,满足着人们关于西方的文化想象。
应该看到的是,中国对于西方的文化想象,一直存在着过度诠释的现象。这种过度诠释的文化想象,直接来自于人们对西方认同的崇迷心态。在许多人眼里,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过度的想象与诠释,夸大了西方的一切,使西方的一切成为时尚流行,成为人们心向往之的追求,成为风靡一时的潮流。“吧”字的风靡流行便是这种过度想象与过度诠释的产物。在西方,大多数情况下,“Bar” 主要特指酒吧这一空间场所,而在中国,“吧”的意指几乎扩展到所有的公共消费空间。于是,便有了各种各样的“吧”:茶吧、网吧、影吧、泥吧、陶吧、书吧、氧吧、聊吧、说吧等等。“吧”取代了“馆”、“院”、“楼”、“坊”、“店”等古老的空间场所词汇,使所有的消费空间场所附着上鲜明的西方色彩,成为一种风靡空间的流行时尚。 当年酒吧的确是以一种很“文化”、很反叛的姿态出现的,是我们这个城市对深夜不归的一种默许,它悄悄地且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大都市的一个个角落,成为青年人的天下,亚文化的发生地。随着都市文化的迅猛发展,曾经占尽风光的电影院在酒吧、迪厅、电子游戏室的崛起中显得有些被冷落的感觉。以新新人类自居的酷男辣妹,对于“泡吧”更是情有独钟,因为酒吧里欣赏歌舞、听音乐、扎堆聊天、喝酒品茶甚至蹦迪,无所不包,随你玩到尽兴,又显出时尚派头,自然成了流行的消闲娱乐方式。酒吧文化在中国不过十几年的历史,但是它发展迅速,可以称得上是适时而生。多年前在茶馆和酒楼听传统戏曲是当时大众最为重要的文化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大众对音乐取向的变换和选择也是必然。由于八十年代外资与合资的酒店在大陆大规模的发展,相当一部分富有开拓精神的人们对酒店内的酒吧发生了兴趣;追求发展和变化的心态促使一部分原来开餐厅和酒馆的人们做起了酒吧生意,将酒吧这一形式从酒店复制到城市的繁华街区和外国人聚集的使馆、文化商业区。
“有音乐,有酒,还有很多的人”。一般人对酒吧的认识似乎只至于此,做为西方酒文化标准模式,酒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酒吧文化”酒吧,悄悄地,却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90年代中国大都市的一个个角落。北京的酒吧品种多多,上海的酒吧情调迷人,深圳的酒吧最不乏激情,它成为青年人的天下,亚文化的发生地。酒吧的兴起与红火与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之变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酒吧的步伐始终跟随着时代。 深圳的最早出现的是一间名叫“红公爵”的酒吧,它没有表演,也没有卡拉OK,人们只是在里面喝酒、聊天和跳DISCO。它的地方不大、装修也较随意,但却很受人欢迎;座位很拥挤,但使人更亲近;舞池很小,但DJ播出来的音乐却使人跳得很疯狂。酒吧成为一种急速发展的亚文化现象,开始受到深圳社会的关注,并吸引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去尝试和参与。各式各样的酒吧和DISCO开始在深圳流行起来,这种新的娱乐概念开始成为深圳生活的主流。深圳的酒吧最主要的特点是大型的音乐Party(DISCO)及疯狂的电子音乐。那种强劲节拍的牵引和身处人群的参与感,令许多人几乎忘了自己。
96年底,在欧美及日本风行多时的Rave Party(锐舞派对)和Club Culture(俱乐部文化)开始正式传如深圳。97年10月在HOUSE举办的Ministry of Sound Party和在阳光JJ举办的The Future Mix Party第一次让深圳人领略到Rave Party的疯狂魔力,由欧洲顶级DJ所带来的新兴电子音乐和舞曲令人疯狂起舞直至通宵达旦,他们的精彩现场混音和打碟表演令深圳人耳目一新。由Rave Party所引发的音乐、时装和娱乐潮流在酒吧和DISCO里成为一道风景,映照着深圳城市的生活夜空。 成都中国西部酒吧的缩影,这里最出名的莫过于九眼桥酒吧一条街。卡索是融合了本地和外地酒吧的精华。在这个不崛起的城市里不段的进步。
⑷ 对于当代年轻男生来说,酒吧和网吧哪个是去的最多的地方
对于当代的年轻男生来说,酒吧和网吧哪个是去的最多的地方呢?我认为肯定是网吧,因为大家喜欢没事的时候一起去打游戏,除此之外,酒吧是一个高消费的地方,很多人去不起,而且酒吧的氛围很多人不喜欢,网吧是一个比较平民的地方,接下来跟大家具体说明。3.网吧是一个比较适合普通人的地方。
除了上面所说的,酒吧的氛围很多人也不喜欢,因为太乱,而且对于很多男生来说,更加喜欢安静一点的地方,反而网吧就是一个比较适合普通人的地方,价格不但低,而且还比较安静,大家能够一起玩。
总而言之,我认为对于当代年轻的人来说,因为网吧价格比较低,而且网吧也比较安静,更适合普通人,所以大家去网吧更多一点,酒吧的消费太高,很多人根本去不起,而且酒吧太乱,大家也不想去。
⑸ 有没有人跟我一样,觉得酒吧没什么意思
我对那里就没有什么意思,那里只不过是一些个别消遣的地方,对普通人来说还是不要去的好。
⑹ 为什么国外酒吧是普通人喝几杯的地方,国内成了高消费场所
酒吧文化的形成与历史上西方的生产力进步关系甚大,尤其是在通过工业革命迅速崛起的欧洲。生产力的进步极大改变了社会生产结构,原本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们源源不断进城变成劳动力,他们成为码头工人、建筑工人和车夫。被工业反哺的农业产生更多剩余粮食,又有工业培养出来的大型酒厂将它们酿成更多啤酒商品,再有商业和服务业做最后的接力,服务于各行各样的伟大劳动者们。于是,所有人的物质都逐渐丰富起来。
这一切也在慢慢改变,酒吧酒类之外的附加属性在慢慢减弱,也越来越回归它本来的样子,大城市已经有很多纯喝酒的酒吧,聚会跟外出吃饭消费相当(更何况我这种只喝不吃的)。到最后理想情况下,酒吧应该是我们身边普通或者稍好环境饭店的定位。但这一切,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人们的高收入水平和全面陌生人社会的到来时间。因为外国酒吧多,中国酒吧少,市场供求就决定了,当然外国喝酒的肯定也比中国多,不过只要是相对少的东西,价格一般都比较贵
⑺ 当今中国的酒吧文化
很难说!
⑻ 像王思聪这样动辄一晚在酒吧消费几百万的人,为何不自己开一酒吧
王思聪,想必大家都比较了解,他是人们所熟知的富二代,虽然没有参与电影或电视剧拍摄,但是他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甚至比一些一线明星还具有流量。而且他的一些举动也经常上热搜,毕竟作为富二代说话是非常直爽的,经常怒怼娱乐圈的一些明星,甚至丝毫不惧怕这些明星的粉丝,当然也有一些吃瓜群众跟在王思聪后面吃瓜,毕竟王思聪非常敢爆料一些明星的绯闻。
所以王思聪这种富二代生活纯属消遣,吃瓜群众看一下就好,毕竟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需要赚钱养家。
⑼ 现今中国的酒吧都是什么样子,与西方有什么差别
最主要的差别是中国酒吧主要顾客是有些叛逆的年轻人,外国则是全民,包括中老年顾客。
因为顾客的区别,服务和环境都有很大区别。外国酒吧很安静,中国多数很吵。
⑽ 中国酒吧与英国酒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好是英文的.越多越好.谢谢. 急用!!!
我是做夜场酒吧的
相同点,就是都是靠音乐来点缀,音乐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不同点,我想对于英国和中国的酒吧来做比较,可能没有什么很大的不同点,
因为中国的很多酒吧都是仿造的美国英国的。所以运营/经营/装修/都大致一样
唯一很大的不同就是客人的开放度,中国虽然日益在进步,思想也慢慢的变得越来越开放了,
但比起国外,差远了。你去国外的酒吧就知道,一进去,先不说酒吧/音乐/给你带来的氛围,
客人就会让你感觉到一种激情,一种魅力.一种释放的自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