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揭秘古代如何建造大理三塔
崇圣寺原在三塔之西,靠苍山一面,其山门距三塔主塔约120米,是南诏国第10代王劝丰右时(公元824—859年)所建,时为南诏国后期。南诏国中期崇佛之风兴起,到劝丰右时已达极胜,佛寺遍于云南内,有小寺3千,大寺8百。经南诏之后的大理国,佛教较南诏更为发展。因此,大理国就有“佛国”、“妙香国”之称。崇圣寺建成之后即为南诏国、大理国时期佛教活动的中心。崇圣寺所崇之“圣”为观音。当时,大理地区对观音崇拜极为胜行。
崇圣寺三塔:
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底宽9.9米,现存高度69.13米,16层,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是中国现存座塔最高者之一,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造型上也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的典型塔式之一。塔以白灰涂面,每级四面有龛,相对两龛供佛像,另两龛为窗洞。塔内装有木骨架,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循梯可达顶层,从了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全貌。塔顶有金属塔刹宝盖、宝顶和金鸡等,底部镶嵌着镌刻在大理石上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此为沐英后裔明代黔国公孙世阶所书。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三层,下层边长为33.5米,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上层边长21米,其东面正中有石照壁,“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即位于此,每字1.7米,笔力雄浑苍劲,气势磅礴。塔下仰望,只见塔矗云端,云移塔驻,似有倾倒之势。
三塔中的南,北二小塔在主塔之西,与主塔等距70米,南北对峙,相距97.5米,均为五代时期大理国所建造。两塔形制一样,均为10层,高42.4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外观装饰成阁楼式,每角有柱,每级设平座第4、6级有斗棋,顶端有镏金塔刹宝顶,华丽非常。每层出檐,角往上翘,不用梁柱斗拱等,以轮廓线取得艺术效果。塔通体抹石炭,好似玉柱擎天。
崇圣寺三塔布局齐整,保存完善,外观造型相互协调。大塔协领两座小塔,突出其主要地位,同时又衬托出小塔的玲珑雅致;小塔紧随大塔,衬托出大塔的高大、雄伟。三塔布局成鼎足之势,高耸蓝天,成为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是我国南方最壮丽的塔群。三塔与远处的苍山、洱海相互辉映,点缀出古城大理的历史风韵,虽经历了千年风雨剥蚀和多次大地震,依然完好无损。
Ⅱ 古代建筑技术,那时古人没有吊车,那些高大的建筑到底是怎么建成的
古代有许多高层建筑。其中一些建筑物的高度非常夸张。他们甚至达到了一些高层建筑的当前水平。有许多着名的建筑,不仅建造得很高,而且整体建筑水平也非常好。高层建筑必须消耗大量资源。一些建筑物似乎不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例如着名的金字塔,其中的胡夫金字塔高达146米。在中国古代,也有许多高层建筑。随意建造一座塔需要数十米。如果要使用现代技术进行建筑,则可以建造这些高层建筑,但是它们必须放置在古代,这是有问题的。
在施工过程中,打滑是决定性的对象。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使用了这种东西。人们使用滑轮来建造各种类型的建筑物。它们在生活中也有广泛的用途。滑轮的出现使人们成为建造高层建筑的基础,考虑到当时的大多数木材都是轻质木材,底部的建筑通常使用重木材,因此如果滑轮的动力用于向上转移,仍然可以运输轻木。此外,无论是中国古代还是其他地方的古代文明,在建立时都探索了一种特殊的方法。例如,古埃及的一些寺庙和中国传说中的一些巨型雕像。建造它们时,他们首先挖一个大坑,然后使用填充物来建造一个巨大的高平台,然后人们站在高平台上。要进行操作,随着建筑物的高度变高,只需不断增加工作台的高度即可。埃及人还发明了一种整齐地排列建筑用石头的方法。
Ⅲ 佛塔的建造过程是怎样的
佛塔修建过程分为四期。在公元775年的第一期工程中修建了两层平台,但上层建筑没有完工。然后,在公元790年左右,在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平台上修起了栏杆,从下至上的台阶宽度也统一了标准。此后不久,开始了第三期工程。在此期间,在原来的塔基上又铺上了12750立方米的碎石,这样做是为了加固地基并且抵消上层建筑的横向坍落。第三期工程修葺了第一层和第二层回廊的台阶与地面,中央佛塔的残料也被清除平整;同时,又在此处建起了三层细长的平台,每层都有带孔的小佛塔。这样,一座高达10米的新的中央大佛塔巍然耸立起来。在最后一期工程中,新的塔基得到了扩展,每一层平台上的栏杆也有了一点小小的改变。建造佛塔所用的石材是普通斜辉安山岩和玄武岩,两者都是火山岩。由于佛塔四周没有大山,人们便利用附近河床水底的卵石。这种石块平均高20厘米、宽30-40厘米、厚不到30厘米,完全可以用手搬运。佛塔最显着的特点之一是建造中没有用石灰膏。一些石块靠薄薄的石楔与刻在柜邻石块上的双层鸠尾榫接缝契合。后来人们使用了带突出棱角的石块,因此石块能够极紧密地契合在一起。利用凸榫和榫眼连接的方法普遍用于第一、第二层圆形平台上的带格小塔。上层回廊修建时将具有凹凸接台面的石块作为壁阶按一定间隔砌放,于是建筑被牢牢地固定起来。
Ⅳ 中国古代塔楼如何建筑。比如‘西游记’中唐生扫塔
中国古代的塔都是砖木结构的,一般来讲矮一点的塔都是搭脚手架(木制或竹制的)一层层往上盖,和现在盖楼类似。高的塔(例如法门寺的塔)都是采用堆土件塔的方法,就是盖好一层就拿土埋起来堆成斜坡,继续盖下一层,这样周而复始。塔封顶后把土再一层层的铲了就好了。
Ⅳ 古代没有吊车是如何建造宝塔的
古代虽然没有吊车,但是有滑轮啊,滑轮在公元前都已经出现了,比宝塔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早多了,而且古代建造高层建筑物,用的方法也和现在不一样。
所谓的宝塔,一般都是指佛教那种,存放高僧舍利或者是遗体的建筑物,五层七层甚至九成的都有,在古代建造这样的建筑物,是一个比较大的工程。
宝塔的种类有很多,但是每一种的建造,都离不开高空作业,而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每一个高层建筑物肯定都是劳民伤财的。
古代开始的高层建筑物,一般都是高台建筑,就是先垒一个处置的高台,然后逐层收分成阶梯状,在高台周围建造木质建筑物。
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这种方法也在不断的被完善,而古代建筑物一般都是木石结构,也没有什么体积或重量太大的东西。
就算是真有什么比较沉重的东西,不是还有滑轮的嘛。滑轮传说在公元前,公输班就已经在用了,而他这个东西从印度传入中国,那都是公元后的事情了。
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滑轮在很多方面也有应用,直到现在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老祖宗们的智慧,真的很让人佩服。
Ⅵ 古代古塔搭建的原理
我国的古塔虽然种类繁多,它们的建筑材料和构成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这些古塔的基本结构却是大体一样的。古塔由四部分组成:地宫、塔基、塔身、塔刹。
1.地宫
地宫也称为“龙宫”、“龙窟”。这是宫殿、坛庙、楼阁等建筑所没有的。为什么要有这一部分构造呢?这是因为塔是埋葬舍利的。在印度,舍利并不是深埋地下,只是藏于塔内。而传到中国来之后,与中国传统的深葬制度结合起来,便产生了地宫这种形式。凡是建塔,首先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地宫,以埋葬舍利和陪葬器物。这与中国帝王陵寝的地宫相似。当然,塔的地宫远远不如帝王陵寝的规模那么大,陪葬的东西也少的多。塔的地宫内安放的东西主要是一个石函。石函内有层层的函匣相套,也有用石制或金银、玉翠制作的小型棺椁。内中一曾即为安放舍利之处。此外,在地宫内还陪葬有各种器物、经书、佛像等。地宫是用砖石砌成的方形或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的地下室。地宫大都深埋地下,只有个别半入地下。
河北定州静志寺真身舍利塔塔基地宫又称“舍利阁”。它位于塔基的正中,在距现存地面约六十厘米的深处。上有石刻歇山式屋顶一块。屋顶之下有一个方孔,这就是地宫舍利阁的顶口。地宫平面作四方形,但不甚规整。地宫南面辟门,作拱券式。地宫内四壁均有壁画,为天王、帝释、梵王、童子、侍女等任务形象。北壁正面书写“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牌位,两旁绘有十大弟子礼拜的图案。舍利阁内的柱子、斗拱、檀枋、阑额的彩画,色泽如新,是地面建筑中见不到的宋代作品。
从前,由于人们不了解塔下有地宫这一结构,便产生迷信说法,说某一个塔下是“海眼”,于是便出现了“镇海之塔”的传说。事实上,有些塔的地宫年久损坏,或防水不好,地下水渗满了,偶然发现这种情况,就讹称“海眼”了。
建国后,各地清理和维修古塔时,发现了许多地宫以及内部所埋葬的舍利及文物,例如江苏镇江甘露寺铁塔、苏州虎丘塔、湖北武昌黄鹤楼前胜象宝塔、北京西长安街庆寿寺双塔、吉林农安万金塔、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等。它们为研究古塔地宫形制与结构,提供了不少实物资料。
2.塔基
塔基是整个塔的下部基础,覆盖在地宫上。很多塔从塔内第一层正中即可探到地宫。早期的塔基一般都比较低矮,只有几十厘米。例如现存的两座唐以前的塔——北魏嵩岳寺塔和隋朝的历城四门塔的塔基。在唐代,有的塔为了使它更加高耸突出,在塔下又建了高大的基台,例如西安唐代的小雁塔、大雁塔等。亭阁式塔的塔基,在唐代也开始发展成高大的基座,例如山西泛舟禅师塔、济南历城神通寺龙虎塔等。
唐代以后,塔的基础部分有了急剧的发展,明显地分成基台与基座两部分。基台就是早期塔下比较低矮的塔基。在基台上,增加了一部分专门承托塔身的座子,称为基座。在建筑艺术效果上,它使塔身更为雄伟突出。基台,一般比较低矮,而且没有什么装饰。基座部分则大为发展,日趋富丽,成了整个塔中雕饰最为华丽的一部分。
在基座的发展过程中,尤以辽、金时期的密檐式塔的基座最为突出。辽、金塔的基座,大多作“须弥座”的形式,示为稳固之意。以北京天宁寺塔的须弥座为例,座为八角形,建与一个不甚高大的基台上,共有两层束腰。第一层束腰内,每面砌六个小龛,内刻狮子头。龛与龛之间以雕花间柱分隔。第二曾束腰下部砌出小龛五个,内雕佛像。龛与龛之间的间柱上雕饰力士。上部施斗拱。斗拱上承托极为精细的砖雕栏杆。栏杆上置仰莲三重,以承托第一层塔身。整个须弥座的高度约占塔高的五分之一。它成为全塔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来,其他各种类型塔的基座也越来越往高大华丽的方向发展。喇嘛塔的基座发展的非常高大,体量占了全塔的大部分,高度占到总高的三分之一左右。金刚宝座塔的基座已经成为塔身的主要部分,座子本身比上部小塔要大的多。过街塔下的座子也比较上面的塔高大的多。塔的基座部分的大大发展,与中国古建筑传统中一贯重视台基的作用,有着你切的关系。它不仅保证了上层建筑物的坚固稳定,而且也收到艺术上庄严雄伟的效果。
3.塔身
塔身是古塔结构的主体。由于塔的建筑类型不同,塔身的形式也各异。各种不同类型的塔,就是按照塔身的形制来划分的。
从塔身的内部结构看,主要有实心和空心两种。实心塔的内部,有用砖石全部满铺满砌的,也有用土夯实填满的。纵或有些实心塔内也用木骨填入,以增加塔的整体连接,或增强挑出部分的承载力量,但结构仍然比较简单。空心塔一般来说是可以登临的塔。这类塔的塔身结构比较复杂,建筑工艺的要求也比较高。空心塔的塔身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木楼层塔身。盛行于汉末、魏、晋、南北朝。结构大体是:塔身内部从上到下是一个空筒,塔身四周立柱,每面三间,立柱上安放梁枋,斗拱,承托上部楼层。每层都有挑出的平座和栏杆游廊,可以环眺四周。每层还有挑出的塔檐,与一般木构建筑楼阁做法一样,内设楼梯、楼板,可以登临。纯木结构,砖壁木楼梯、木楼板和砖壁木檐、木平座结构的楼阁式塔,如山西应县木塔的塔身,就是这种形式。
砖壁木楼层塔身,也称空筒式塔身。内部好像一个空筒,早期的楼阁式或密檐式砖塔,大多是这种结构。如西安大雁塔、西安小雁塔、杭州临安功臣塔、苏州罗汉院双塔、登封嵩岳寺塔等都有这种塔身。
砖木混砌塔身。用砖砌,塔檐、平座、栏杆等部分均为木结构。这种结构流行于宋塔中,例如上海松江方塔,杭州六和塔、苏州瑞光塔、苏州北寺塔等。
木中心柱塔身。塔身内设有中心柱,早期的木塔塔身内多有中心柱,并从塔顶直贯塔底。现在这类塔身的古塔,现在已经见不到了。河北正定的天宁寺塔为半木结构,塔内的木中心柱只有半段,仅在塔的上半部。但是,就是这种只有半截木匠中心柱塔身古塔,在全国也极少,十分珍贵。这种实物无可争辩地说明,这种没有大木中心柱的塔身,在我国古塔的建造中是存在的。随着建塔材料种类的增加和建筑技术的发展,有些古塔的中心柱不是采用木料,而是采用砖石建造。陕西扶风法门寺塔、河南开封佑国寺塔、四川乐山凌云寺塔就是这样的例子。
砖石塔心柱塔身。全部用砖砌造,塔的中心是一个自顶到底的大砖石柱子。这种塔身的结构是我国古代砖石结构发展到高峰的产物。如河南开封佑国寺塔、四川乐山凌云寺塔、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四川大足宝顶山塔等,大多是宋、明时期的建筑,水平相当高。
高台塔身。塔身用砖石建造,砌成高大的台子,从台子的内部砌砖石梯子盘旋而上,或从座子外面登上顶端。这里说的主要是金刚宝座塔。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北京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呼和浩特慈灯寺金刚宝座塔等,就是这样的例子。
覆钵式塔身。即喇嘛塔的塔身,状如瓶形。明、清以后,建筑师们又在塔肚正中增设了焰光门,形如小龛。
在我国现存的古塔中,还有一些形制特别的塔身:有的在覆钵上多加上多层楼阁,有的是楼阁、覆钵、亭阁相结合,还有的塔身状如笔形、球形、圆筒形等等,形态多样,各呈异彩。
4.塔刹
塔刹俗称塔顶,就是安设在塔身上的顶子。我国的古塔很多,各座古塔塔刹的形状和建筑材料都不相同。但是,不管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塔刹,也不论其形式如何,它们都是古塔重要的、位置最高的组成部分。在古印度,塔刹只是作为“萃堵波”的表象而存在,结构简单,装饰也不复杂。但到了中国,就和我国原有的楼阁式建筑结合在一起,塔刹的建造就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结构、形式也变得更为复杂、更为精细、更为美观了。从建筑结构上看,塔刹是作为收结顶盖用的。既要固定椽子望板,瓦陇等部分,又要防止雨水下漏,塔刹发挥了重大作用。从建筑艺术上看,塔刹往往玲珑奇巧直插云霄,给人以超脱,崇高的审美快感。因此,人们把塔刹的“刹”也作为佛寺的别称,寺也被称为刹,古寺也就被称为古刹了。
就塔刹的结构而言,它本身就是一座完整的古塔。塔刹由刹座、刹身、刹顶、刹杆等部分组成。
刹座是刹的基础,覆压在塔顶上,压着椽子、望板、角梁后尾和瓦陇,并包砌刹杆。刹座大多砌作须弥座或仰蓬莲座、忍冬花叶形座,也有砌作素平台座的,以承托刹身。在有的刹座中,还设有类似地宫的窟穴,被称作刹穴。刹穴可以供奉舍利,可以存放经书和其他供器。云南大理千寻塔、北京妙应寺塔就是这样的例子。
刹身主要的形象特征是套贯在刹杆上的圆环,称为相轮,也有称为金盘、承露盘的,《行事妙》云:“人仰视之,故云相”。可见,刹身是作为塔的一种仰望的标志,以起敬佛礼佛的作用。一般大塔的相轮比较多而大,下塔的相轮比较少而小。早期的塔制,相轮没有定式,有的塔相轮至多数十个,有的少至三五个。例如原洛阳永宁寺大木塔,就有三十重相轮。现存两处比较早的塔——四门塔和嵩岳寺塔分别为五轮和七轮。以后相轮的数目逐渐形成了一、三、五、七、九、十一和十三的规律。喇嘛塔大多采用了十三个相轮。因此人们就把这一部分称为“十三天”了。在相轮上置华盖,也称宝盖,作为相轮刹身的冠饰。
刹顶,是全塔是尖顶,在宝盖之上,一般为仰月、宝珠所成,也有作火焰、宝珠的,有的在火焰之上置宝珠,也有宝珠置于火焰之中的。因避“火”字,有的称为“水烟”。
刹杆,是通贯塔刹的中轴。金属塔刹的各部分构件,全都穿套在刹杆之上,全靠刹杆来串联和支固塔刹的各个部分。就是比较低矮的砖制塔刹,当中也有木制或金属刹杆。据佛经上说,刹杆又有刹柱、金刹、表刹等名称。刹杆的构造,有用木杆或铁杆插入塔顶之内的;如果塔刹很高,即用大木枝插入一二层或三层塔顶。长大的刹杆称为刹柱。有的刹柱与塔心互相连贯,直达塔底地宫之上。
以上所述塔刹的结构形制,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此外,各个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建筑材料的塔,其塔刹也有所变化。有在刹杆上串联三、五、七、九个金属圆球作为塔刹的,例如辽宁被镇崇兴寺双塔;有的塔刹在刹座上贯有以巨大的宝顶,例如北京天宁寺塔。宝顶的形式各有不同,有圆形、方形、八角形等等。银川海宝塔的刹顶作方形葫芦形,或称蒜头形,可能是受伊斯兰建筑的影响所致。广州怀圣寺光塔又是一种情况,塔刹变成了风向标,它与佛教的塔刹意义完全不同~
Ⅶ 古代塔是怎么建的,有没有研究古代建筑的人解答谢谢,我指的是他们是否用搭脚手架,还是用堆土方的方法
古塔,被誉为中国古代杰出的高层建筑。
我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古塔多是木塔和砖塔,古代的建筑技术并不像现在这么先进,有很多土木机械可以辅助,用搭脚手架应该比较常见,木制的或竹子脚手架使用技术比较成熟,一层一层往上建就行了,堆土方的法子对于这么高的建筑不适用吧
仅供参考
Ⅷ 古代的塔,都很高很高,当时是怎么筑起来的呢
从哪找来的。
我只记得有人说过定州塔(中国现存最高的砖塔,宋朝修的)是用土围的方法建的。
用土把塔的周围垫起来,边建边垫,直到塔顶。建完以后再把土运走就可以了。
当时没有高科技,只能用“土”办法了。"塔”的边上有一个土字,是有一定原因的吧!(只是猜测)
Ⅸ 古人是如何建造金字塔的。
一般认为是这样建造的:首先需要采石,工匠们把加工过的平整光滑的巨石用人或牛拉的木橇运往现场。由于木橇运行需一条平坦的道路,这就需要先修路,据估计仅这项工程就花去了将近10 年的时间。可是,他们又是如何把一块块巨石一直垒到百米以上的高度呢?工匠们先把第一层砌好,然后堆起一个与第一层一样高的地坡。这样,就可以沿着土坡把石块拉上第二层。以此类推,等到塔建成后,再将土坡移走,让金字塔显露出来。在技术非常落后的古代,进行这样巨大的工程是异常艰苦的。这些金字塔的建成,充分显示出建造者已经掌握了相当丰富的物理和数学知识,表现了古代埃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金字塔是使用230 万块巨大的石块堆砌而成的。为了不使石块的重量压垮这些空间,古埃及人想了很多方法。
巨石的加工
对于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巨石是用天然石块加工而成,还是另有别的制法?有专家对此作了深入研究。法国化学家戴维杜维斯认为,建造金字塔的巨石不是天然的石块,而是人工浇注而成的。为此,这位科学家进行了一些试验,他对从金字塔上取下的石块样品加以化验,结果表明,这些石块是由人工浇注的贝壳石灰矿组成。他又据此推测,当时埃及工匠建造金字塔时,很有可能先把搅拌好的混凝土装进筐里,再抬上正在建造中的金字塔。另外, 他还在石块中发现一缕大约有2.5厘米长的头发。这缕头发很可能就是古埃及人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的见证。
古埃及第四王朝国王的雕像
模拟建筑的实验
1978 年3 月,为了揭开披在金字塔身上的神秘面纱,日本早稻田大学古代埃及调查室组织了一支考古实验队,采用模拟古代埃及人造塔的方法,在古塔的前面建造了一座新塔,其大小相当于原塔的1/4。首先是采石工程。实验队先在石面上凿出连成点线的小孔,然后打进木楔子,通过不断敲击直至产生裂缝。今天在阿斯旺采石场上,还可找到残留有木楔子痕迹而未切割下来的石料。由此可见,这个办法可能与当年的方法相符合。石块又是如何搬到现场的呢?他们以木橇载着石块,用人力牵引,慢慢运至工地。最后,实验证实古埃及人在没有现代化机械起重设备的条件下,仍然可以把一块块巨石砌上去,直至墓室最上一层的三角形尖顶。这个实验向人们揭示出古埃及人正是建造金字塔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