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西方国家如何介绍中国

西方国家如何介绍中国

发布时间:2022-11-21 11:02:10

① 为什么西方人称中国为china它反映了什么问题

China是瓷器的意思,因为古代的时候中国对外贸易的物品主要是瓷器。它反应了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发达,经济交流频繁。一定要给我满分啊

② 古代西方是如何称呼中国的

1 赤县 神州 九州 华夏
中国曾有11个别称:古朝鲜叫我们“掌柜”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国家以对中国某一事物的具体印象,或以对中国的关系与态度为基础,给中国以各式各样的称谓,虽然不乏褒义的美称,其中也有一孔之见,有历史偏见,甚至有少数国家对中国的歧视和敌意。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强大,这些称谓现在已大多弃之不用了,但这些称谓中所包含的历史,在我们共和国华诞之际,却是值得我们回忆和记住的。

1、Sinian(震旦):古印度称华夏大地为“震旦”,震旦是古印度语中对中国的称谓。曾经认为这是一种鸦雀,是中国特有的鸟。其实,震旦纪,是5亿7千万年前到18亿年前的地质年代,这段时间在生命演化历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在震旦纪的漫漫等待之后,寒武纪的生物大爆发就创造了地球上美丽绚烂的生命世界。

2、Seres(丝国):也称塞里斯,古希腊和罗马对中国西北地区及其居民的称呼,意思是“丝的”或者“丝来的地方”。长久以来,我国一直是世界上唯一能够织造轻柔美丽丝绸的国家。汉代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向世界各国大量输出丝绸。西方史书记载,古罗马共和国末期的凯撒大帝穿着中国丝绸袍子去看戏,引起了剧场的轰动,被认为是空前豪华的衣裳。

3、China:中国的英文名是 China,陶瓷在英文中也是china。有一种说法是,十八世纪以前,中国昌南镇(今景德镇,中文读音与英文读音十分接近)的精美瓷器在欧洲很受欢迎。人们以能获得一件昌南镇瓷器为荣。就这样欧洲人就以“昌南”作为瓷器(china)和生产瓷器的“中国”(China)的代称,久而久之,欧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了,只记得它是“瓷器”,即“中国”。

4、Chink(清国人):源于清朝的“Ching ”,在英文的俚语中也是中国人的意思,但带有贬义的味道。因为,中国在清末时是最受人欺负的国家,而中国人在外国人眼中也成了清国奴。

5、Chinoiserie(中国风):法语中的一个词,指18世纪中期非常流行的一种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就是很多设计师和工匠大量采用中国题材,如中国服饰、龙、宝塔,结合艺术家想象创造出新形象。后来演化的意思较多,有古怪的,吹毛求疵的,繁琐;中国风格,中国工艺品;也有中国的,中国人的意思。

6、Chinees(西内逊):“西内逊”是荷兰语中专指华人的词,也含着对中国的贬义,这是由于那时中国的老弱、保守、落后。现在“西内逊”这个词的意义已仅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到中国餐馆里去吃饭”,二指“中国人”。

7、(掌柜):韩国有种说法,19世纪初华侨到朝鲜之后,当地人曾用“掌柜”一词来代表中国,意思是中国人精于做生意,精于算计,也称中国人是“守财奴”,认为中国人挣钱不花。这个词在韩语中有些贬义,现已几乎不用。

8、Nuoc Tau(船国):越南民间有种说法,将中国说成是“船国”,将在越南居住的华人称为“三船”,大概意思是指中国人是坐船来越南的,而且中国的船舶制造业让越南人羡慕。

9、Blue-Ant(蓝蚂蚁):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广大解放区流行“列宁装”、解放装。文革时期的服装,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流,这种抹杀个性的政治化服装时尚被推向了极至。一时间,中国人的着装被外国人讥称为千篇一律的“蓝蚂蚁”、“灰蚂蚁”。

10、Cathe(契丹):俄语称中国为Cathe或Kitay。有一种说。China一词的来源应该是“契丹”。中国古代在西方不叫China,因为生产丝绸而叫做“塞里丝国”,就是今天Silk一词的词根。到了契丹建立的辽,和西方的贸易繁荣,国体开放,因此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当时北方民族,比如女真、蒙古等都把中原地带叫做“契丹”。随着这些民族和北方或西方的交流融合,“契丹”的名字逐渐表示中国的土地。“中国”在俄语中还有另外一个称呼,直译过来叫做“天下”。如果说前一个称呼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中性词,那么俄罗斯人今天在使用“天下”一词称呼中国时,包含着的尊重与称赞之情不言而喻。

11、Cina(支那): 这是近现代中国人民最为屈辱最为敏感的一个别称。Cina在日本译为“支那”,从江户时代中期到19世纪中期,日本人用“支那”称中国,这与 “唐国”,“清国”一样,没有特别的政治含义,尚未直接与对中国的歧视联系在一起.。日本社会开始用“支那”蔑称中国始于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失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当时,日本人先是震惊,继而因胜利而陶醉,上街游行,狂呼“日本胜利!支那败北!” 从此,“支那”一词在日本开始带上了战胜者对失败者的轻蔑的情感和心理,“支那”逐渐由中性词转变为贬义词。当时荷兰字典中,对“支那”的解释是:即愚蠢的中国人,精神有问题的中国人等。

还有一种说法:支那一词出自China,China本身没有褒义贬义,怎么从它演变的“支那”一词反而有了含义呢?这要从日语的古怪规则谈起了。日语,大概是世界上最繁琐的一种语言了,与其他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不同,日语还承担有很重要的等级文化载体功能。同样的意思,也有多种表示方法,用以同时表达双方的地位关系。比如“我”这个词吧,“わたくし”,那表示“小子我”,很谦卑的,“わたし”呢?少了一个字母,成了普通的“我”,平等了,“わし” 再少一个字母,那就成“老子我”了。“支那”的意思就是蔑视,含有“支那那块地方”的意思,表示你的地位比我低。而日本人对这种通过称呼取得的地位优势非常看重,也真的就会把你低一等看。对方如果不经意接受了,不管你懂不懂日本文化,日本人就会很自然的认为你自认低人一等,这在中日关系史中经常生出一些是非,引发近现代中华民族的极大义愤。

③ 中国发生鸦片战争之前,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探索和考察有哪些

1、派遣传教士传教,并深入了解中国的国情。明朝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是典型人物。此后还有传教士白朗宁、汤若望等,他们把西方近代一些科技介绍到我国,同时把我国各方面情况介绍到西方国家。
2、派遣使团来华访问。例如清干隆时期,英国派遣玛噶尔尼率团来华,因为朝拜礼节方面弄得干隆帝很不愉快。
3、商业往来。例如英国对华输入呢绒等商品,运回丝绸、瓷器、茶叶等等。

④ 看看西方人是怎样看待中国的

1.你最惊讶的事情是什么?

到了西方,刚结识的外国同事、朋友或老师最喜欢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你到了我们国家,最令你震惊和奇怪的事情是什么?"如果我们要以诚实的态度去回答这个问题的话,那答案应该是:这里的一切和我的想象差不多。原因很简单,今天的中国人通过报刊、电视、电影、因特网等媒介对西方的政治、文化、生活有翔实的了解,来到国外,除了一时语言还有所不适应以外,真的怎么也体会不到Culture Shock("文化震撼")。许多外国朋友对这个答案自然很不过瘾。以他们对中国的了解,觉得你们来自"黄土地"上那个至今还"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穷乡僻壤,乍一到我们这灯红酒绿的发达世界一定觉得头晕目眩,有很多感触吧!

2.北京什么时候"改名"的?

出国在外,总是有外国人问"Peking"("北京"过去在英文中的通常拼法)什么时候被改成"Beijing"("北京"的汉语拼音,现已经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拼法)的。对这个问题,我总是胸有成竹地答道:北京就是北京,从来就没改过名,只是拼音的方式改用中国汉语拼音。可就有一次,一位略通汉语的法国人接着问:那为什么"中国"不用汉语拼成zhongguo"在国外通用呢?我一时语塞。是啊,"中国"在英文里是"China",在法文里是"Chine"(发音"士因呢"),在阿拉伯语中是"思因",在泰语中是"今",还真就是没有叫"Zhongguo"(中国)或是"Zhonghua"(中华)的。不过不要着急,将来台湾回归祖国,统一以后的中国的外文名称说不定就叫Zhongguo。

3.狗肉好吃吗?

刚到巴黎时,有法国人问:你喜欢吃狗肉吗?我那时初出神州,不知道这是一个陷阱:不论我怎么回答,我都承认了吃狗肉这个事实,而这正是他想达到的目的。在这些外国人看来,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你们怎忍食而啖之!?不过,我很难告诉外国人,狗儿在中国虽然一样可以看家、破案、陪主人,但是地位却不高,名声也不大好。比如我们中国人在贬低他人时常说"狗仗人势"、"走狗"、"臭狗屎"等等。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吃点这"狗东西"的肉也算不上什么吧。当然在老外面前千万不要夸耀鱼翅熊掌燕窝,免得担上虐待动物的罪名。

4.用筷子怎么喝汤?

许多老外下功夫练习使用筷子,到了中国餐馆就拒绝用刀叉,说是不使用筷子就吃不出中餐的滋味。可是有一件事许多外国人始终搞不明白,那就是用筷子怎么喝汤?我听见有老外自作聪明地说一定是有一种像吸管那样的筷子,平时夹菜吃饭,喝汤的时候就放在嘴里吸。我告诉他们,中国人喝汤的时候把筷子放在一边,或用勺子喝,或端起碗喝。外国人听了似信非信:就这么简单?

5.哪个是姓,哪个是名?

对我们中国人而言,姓在前名在后,很符合逻辑。而西方人则不然,要先说名字,然后再说姓。所以外国人见了中国人的名字,不知所以然,往往要问:那个是姓,那个是名?回答当然是:我的前面的名字是姓,后面的名字是名字。别看这么简单,用英语说就罗嗦了,老外总是弄混。所以现在好多中国人出国后自报家名时干脆把姓名颠倒。

6.你不高兴吗?

记得那次去法国,在戴高乐机场有法国朋友来接,张牙舞爪,连亲带吻,夸张的动作好像几辈子没见面。同时来接机的还有在巴黎的中国同学,老乡遇老乡,虽然是两眼泪汪汪,但仅仅是握握手而已,脸上却平静如水。这令老外大为不解:难道你们不高兴吗?怎么跟外国人解释呢?中国人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主要指心情的愉悦,而不是嘻嘻哈哈的外在表现。当然,凡事总有个例外。我的一位中国朋友爱说爱笑,表情发达,虽然也是黑眼睛、黑头发和黄皮肤,但是总是有洋人打听她是美国还是拉美哪个国家的人?

7.你有没有"关系"?

中文"关系"(guanxi)一词已经成为打入西方语汇的少数中文词之一。有一次我在一家出口公司申请职位,公司人事主管以神秘的口吻问我:"在中国有没有'关系'?"实际上,西方人与中国人一样讲究关系。我的一位美国朋友告诉我,美国人从小学起就知道"KISSING-UP",类似于中文的"溜须拍马",专门用来取悦老师拉关系,以"提高"课程分数。有一次,一位美籍华人试图说服我中国人所说的"关系"和美国人心目中的"关系"还是不一样。他举了个例子:假设比尔·盖茨介绍一个年轻人到另一家电脑公司去工作,如果这是家美国公司,那么那美国老板会想盖茨介绍来的人,素质一定不错,留下;如果这是家中国公司,中国老板会想这可是盖茨介绍来的人,我不雇用他岂不是太不给人家面子了吗?

8.为什么中文这么难?

许多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想学中文。但是往往练了一会儿"妈、麻、马、骂"以后就有点泄气:"为什么中文这么难?"中文对西方人来说有点难不假,但更要命的是西方人学中文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在他们的语汇中,往往用"中文"这个词泛指不可理喻之事、或看着新鲜但又没有多少实用价值的东西。英语里有"中国迷宫"(CHINESE PUZZLE)的说法,任何晦涩难懂的事都可以用这个词形容。另外,"中国盒子"(CHINESE BOXES)原指大盒子套一串小盒子的中国小玩艺儿,现引喻复杂之事;"中国拷贝"(CHINESECOPY)这个词指一个把原件缺点和疵点都完满地复制的拷贝方式。记得我在法国读书时一次考试,卷子发下来后,只听旁边的法国同学嘟囔"C'EST DUCHINOIS"("这简直是中文!")。

9.你会功夫吗?

走在国外的街头,时不时一些外国人会莫名其妙地突然冲你划拳踢腿,嘴里含混不清地说:kongfu(功夫)或者JackieChang(成龙的外文名)。原来这是些功夫爱好者,想与中国人交流一下体会。一旦聊起来,他们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会功夫吗?"在许多外国人眼里,中国人从小就练功夫,虽然不一定能像成龙那样飞檐走壁,但是对付个把地痞流氓还是绰绰有余。有一次我到非洲的坦桑尼亚出差,晚饭后想在达累斯萨拉姆的街头遛弯。出去之前问旅馆服务人员外面治安如何,有没有危险。那黑人看看我,说:有你在就不危险。因为当地人认为中国人个个功夫了得,惹不起。

10.有清凉油吗?

出国准备行装带点什么东西是很费思量的事。除了个人日常用品,总还是想带点有特色的纪念品,与外国朋友交往的时候用得上。比如双面绣、折叠扇、邮票、手绢之类都不失为良好的选择。以我个人的经验,最好再带上几大盒清凉油。不知为什么,清凉油这东西国外没有厂家生产,似乎也没有店家从中国进口销售。外国人一般比较喜欢薄荷的味道,再加上清凉油有祛痒提神的奇效,尤其受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朋友的宠爱。许多外国人见了中国人都问:"有清凉油吗?"我的一位朋友最近去拉美的一个小国,进海关的时候,边防警察仔细看了看护照,确认是中国人以后,突然伸出手来,嘴里念念叨叨,似乎要什么补充证件:"清凉油……"。这位朋友顺手从口袋里掏出一盒清凉油递过去,顺利进关,皆大欢喜。

⑤ 西方国家怎样看中国

对待中国近代史,西方国家的态度在鸦片战争前后有了极为明显的变化。在清朝前期,出了个威慑世界的康乾盛世,使外国人对中华文化的崇尚越来越高,这是中国人民值得骄傲的时期。而东西方在当时有两个大帝国--大英帝国和大清帝国,这两个国家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而论英和清谁更强,无疑是清国!如果康乾盛世时中英来开战,英国必是惨败!所以这时的西方国家一概觉得中国人是最强大的民族。将我国任何习俗都保持正常的态度。他们看到中国人的辫子时,也觉得很正常,最多也就是奇怪而已,从来没耻笑过。所以,当时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的地位鼎立在世界之间。但是随着庸主干隆晚年的自大、昏庸、无能、贪腐,以及贪官的助纣为虐,使清王朝开始从富强走向穷弱,文字狱盛行,为维护统治所弄的冤狱极多,文化积极性不高,就使国家落后了。但即使国家走向相反道路,西方国家还是保持着信服的态度,这是鸦片战争前的态度了。接着鸦片战争后,欧美国家走向进步,大清王朝固步自封,中国与西方国家差距越来越大,洋人发现中国不堪一击,开始自大了,视中国为弱国弱民。中国早已没了马可波罗所说的“中国遍地是黄金”的景象,道光签完一条不平等条约过个几年就死了,但因中国经济较好,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被歧视的程度还算轻度。可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遇战不战,龟缩在后宫不理朝政,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丢了园明园,丢了尼布楚,丢了库页岛……这个昏庸无能的昏君,如果不是遭天遣年纪轻轻就死掉,他还能给出多少土地?而就是出了咸丰这种昏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歧视才由轻变重,甚至侮辱。这时,不仅辫子他们想笑,连我们的文化他们也视为垃圾。综上所述,西方国家对中国清朝的态度是三个阶段:康乾盛世,崇拜;鸦片战争后,轻度歧视;咸丰时期及后来,重度歧视。接着民国后,歧视才一点点变轻,但仍有歧视。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种种成就,现在的西方国家已经找不出任何理由歧视,而恢复到了原来对中国的崇拜。

⑥ 看西方教科书如何说中国

西方教科书如何说中国

法国:刻意描述“中国模式”
在与一些法国中学生的交谈中,记者发现,他们对中国的了解相当有限,对他们来说,中国仍然是一个神秘的国家,不少人没听说过儒家思想和汉唐文化。在他们对中国的描述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竟然是“文化大革命”。

法国中学生对中国的了解为何如此有限?翻开法国中学的历史教科书,记者找到了答案。法国中学的历史教科书共分为六册,初中部分和高中部分各占三册。令记者吃惊的是,这六册教材中涉及中国的内容少得可怜。用巴黎圣路易中学一位老师的话说,在初中部分的历史教科书中,中国完全成为一个“被遗忘的国度”。

不过,这位老师又“安慰”记者说,高中第三册历史教科书有整整一章来专门介绍中国。这一以“中国模式”为题目的章节,共分为“红色中国的开始”、“毛泽东思想的高潮”和“邓小平的中国”三部分。这一章的开头这
样写道:“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世界上最后的大本营,中国在共产党执政以来连续向世界展现了两个对比鲜明的形象。”这两个形象分别是毛泽东所代表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革命乌托邦”和邓小平所代表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红色中国的开始”这一部分,先是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打败“腐败”、“无能”的国民党,建立新中国的过程。然后描述了毛泽东从“依靠苏联”到“摆脱苏联枷锁”、“自力更生”的执政方针的变化。这一部分还对毛泽东摆脱苏联模式表示赞许,认为这标志着“中国模式”的出现。

“毛泽东思想的高潮”这一部分,首先对毛泽东发起的“大跃进”运动提出批评,然后着重讲述了“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在这部分的最后,教材提到了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所没有的毛泽东思想对西方世界的影响,认为毛泽东所提出的“社会平等”、“反对等级制度”的观点对大量西方知识分子和年轻人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也是毛泽东在法国始终很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与前两部分相比,“邓小平的中国”这一部分对中国有褒有贬,对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描述较为客观,但又同时对中国的“民主”和“人权”状况横加批评,这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法国民众至今对中国存在偏见和歧视的原因。

这一部分在开头写道:“从1978年到1997年,邓小平成为新的中国模式的代表”,“他发起的一系列改革,旨在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并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与其人口数量相符的作用”。在这一部分中,教材肯定了邓小平“将农业现代化放在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首位”的做法,将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称赞为“最有魄力的政策”。在介绍中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教材也指出了在中国存在的“人与人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沿海和内地之间的经济差距”,还对中国可能会出现通货膨胀提出了警告。

记者所采访的几位法国中学历史教师大都认为,法国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中国的内容太少,如何全面客观地介绍中国是一个需要研究的新课题。巴黎政治科学院一位参与法国中学历史教材编写的教授说,法国历史教科书之所以忽视中国,主要是因为中国对法国和欧洲的历史发展影响有限,例如中国的儒家思想就不像古希腊的“民主”和“公民”等观念对西方有影响,但是他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对世界影响力的扩大,中国在法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比重也会随着教科书的改版逐渐增加。

德国:有关中国的内容实在太少

在“中国热”吹遍德国之际,被德国人称为“认识一个国家的窗口”的历史教科书里,中国的形象又怎样?记者来到位于首都柏林的威海尔恩中学。

接待我的历史老师波希尔博士,是德国历史教科书编委之一。他听说记者来自中国,第一句话就做了“检讨”。他告诉记者,在德国几十种历史教科书中,有关中国的内容实在太少。

历史是德国“四大主课”之一。低年级学校的历史课中,德国史和外国史各占50%;高年级的历史课中,德国史则占60%,外国史占40%。波希尔博士不无遗憾地说:“我们欧洲国家面积小,邻国多,国与国的关系特别密切,尤其是我们早已走上一体化道路,因此,外国史部分以欧洲为主,主要介绍欧盟成员国的历史。其次是介绍非欧洲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国。”

不过,记者从他递过来的克莱特出版社出版的《德国通史》中,还是找到了一些关于中国的内容。比如,有关中国概况的:“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国家……在公元13世纪,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文化及贸易中心……从15世纪末开始,欧洲列强逐渐崛起并开始向东扩张,中国的优势逐渐消失。”

中国文化是德国教科书着墨比较多的。“以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及火药为首的众多发明对世界的历史与科技发展有重要贡献……”教科书中,还从马可·波罗的故事入手,图文并茂地简要介绍了中国“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万里长城、中国功夫、中医等内容;同时,记者在德国教科书详细描述的“日本篇”中,也读到了中国历史。课文描述:1931年9月,日本以满洲南部的铁路爆炸为借口,占领了满洲。后来,日本又把满洲变成独立的满洲国,立溥仪为傀儡皇帝……1937年夏,日本大规模侵略中国,最终侵占了中国大部分地区,日本政府还宣布建立“大东亚新秩序”,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奋起反抗日本侵略。日本侵略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的段落更是历历在目:“许多骇人听闻的暴行在二战期间发生。在亚洲战场,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了灭绝人性的南京大屠杀,仅在40多天的时间里,使用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等惨绝人寰的方法,杀害平民和被俘军人达30万名。”

对于现代中国,德国历史教科书的相关内容很少,只有“1949年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等一点内容。

总的来说,记者感到,德国历史教科书有关中国的内容的确很少。对此,波希尔博士直言不讳地说,对于俄罗斯和中东以东的东方(日本除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偏见。像中国这样重要的东方国家的历史显然被忽略了,部分原因也是由于历史教学大纲的陈旧引起的。

不过,目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德国教育界已经出现了一种呼声,要求在历史教科书中增加对中国等东方大国的介绍,波希尔博士本人非常乐意看到这种变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前段时间的日本“教科书事件”,已有很多德国议员提交了议案,提出在教科书的修订过程中增加日本侵华战争中细菌战和慰安妇等方面的内容。波希尔博士也认为,日本通过的极右翼教科书不尊重历史,认为这非常不利于后代全面了解历史,是历史的倒退。此外,当代中国欣欣向荣的形象,也将是德国未来教科书描述的重点。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很多国家为了让外国的历史教科书更“正面”和“公正”地描述本国形象,通常会邀请外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委及历史老师前往本国“学习”。历史老师们回国后还会把自己的切身感受带到教学中去,也让更多学生了解真正的、现代的本国形象。这也是一种颇为有效的推销国家形象的方法。

美国:内容有限,不利于客观了解中国

美国中学生都要念《世界历史》课,课本是近1000页的一大本彩色精装书,书里面图文并茂,很吸引人。课本讲得最多的是从古希腊和古罗马开始的西方文明,关于中国历史的内容比较少。

中国的历史是穿插在不同时期的世界文明历史发展中叙述的。在古代文明一章中,中国和印度有单独一节,其中关于中国的有约20页,先介绍了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点,如与西方文明形成鲜明对比的东方文明、四大发明、独特的文字、诸子百家以及孔子的思想影响等。学生读了这一节就会对中国文化有一个基本概念。然后课本又从商、周两代历史开始叙述。关于秦汉时期,着重讲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和汉武帝时期的强盛,丝绸之路和佛教的传入;唐宋时期则重点介绍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描述了长安的发达、唐诗的兴盛、科举制度等;元明清讲马可·波罗、郑和下西洋,一直到鸦片战争。叙述相当简洁,但重大人物和事件都点到了。

对近代的中国,课本讲得稍多。从西方列强侵入中国,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国共合作、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尼克松访华、邓小平倡导改革开放都有涉及,其中介绍了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等人物,以及红军万里长征、“乒乓外交”等事件。

在叙述中国历史人物和事件时,课本也有自己的分析看法,有些论述还是比较客观的。如在讲到为什么共产党能在中国兴起时,课本说是因为西方列强侵入中国,使中国蒙受羞辱,许多年轻人不相信西方民主国家,转向马克思和列宁的共产主义。讲到美国为什么不承认新中国时,认为是由于当时冷战已经开始,美国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看作为苏联集团的一部分。讲到二战时,欧洲战场内容很多,中国的抗日战争就少多了。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叙述,负面多,正面少。课本内还刊印了大量的图片,让学生们能直观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弥补了文字方面的不足。

记者问了一些学生,他们觉得,老师基本上是按课本上的内容讲的,学生也基本全盘接受,考试就按照课本讲的内容来考。老师也允许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一些分析性的问答题中,也可以不完全按课本的内容回答。但对于大部分美国中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基本概念就是从《世界历史》课中来的。

当然,孩子到了中学以后,自己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有时也会参观一些博物馆,甚至有机会到中国旅游,对中国的印象也会发生改变。

记者一位朋友的孩子,在美国出生长大,尽管是华裔,但在未去过中国之前,对中国的印象也像其他美国孩子一样局限于历史课本。后来暑期到中国旅游了一次,所见所闻使他对中国的印象有了很大的变化。

⑦ 用英语怎么介绍中国

01. C: What do you think of China?

你怎么看中国?

W1: China is a fascinating country. It has a lot to offer the world.

中国是个迷人的国家,她对世界的贡献是巨大的。

W2: I don't know a lot about China yet, but I'm eager to learn.

我对中国还不太了解,但我很想知道。

02. C: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Chinese?

你怎么看中国人?

W1:Chinese are very hospitable and kind-hearted.

中国人民热情好客,亲切友好。

W2: Chinese value family and ecation more than Americans.

中国人比美国人更看重家庭和教育。

03. C: What are your feelings about life in China?

你觉得在中国的生活怎么样?

W1: Life in China is so different from life in my country.

中国的生活跟我们国家的截然不同。

W2: Life here seems more stable than life in my country.

这里的生活似乎比我们国家的更稳定些。

C: How do you like the Great Wall?

你觉得长城怎么样?

W1: It's the most amazing thing I've ever seen!

那是我见过的最令人震撼的景观!

W2: It's really awesome! Words can't describe it!

真令人敬佩!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04. C: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Forbidden City?

你认为故宫怎么样?

W1: I feel like I am walking through history.

走进故宫,就像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

W2: It's really proof of the China's greatness and wisdom.

那可真是中国人民伟大和智慧的见证。

05. C: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China?

你想对中国了解些什么?

W1: I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我想知道更多有关传统中医的事。

W2: I want to know about opportunities for my business.

我想了解一些商机。

W3: I really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 English ecation in China.

我非常想对中国的英语教育状况多一些了解。

06. C: What attracts you the most about China?

中国的什么最吸引你?

W1: The ancient culture, the friendly people and the terrific food.

中国的古代文化,友好的人民和美味的食品。

W2: The exciting atmosphere of change and development.

那令人振奋的巨变和发展氛围。

07. C: What was your first impression of China?

你对中国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W1: I was so amazed by the large population. There are so many people everywhere.

中国庞大的人口让我吃惊。到处都是人。

W2: China was much more modern than I expected. The cities are filled with skyscrapers.

中国比我想象中的要更现代化。城市里到处是摩天大楼。

W3: It's very different from what I expected. It's not at all like what I thought.

跟我想象中的大不一样,根本不像我想的那样。

08. C: What do you like best about China?

对于中国,你最喜欢的是什么?

W1: The hospitality of the Chinese.

中国人的热情好客。

W2: The history and unique features of its

different cities.

不同城市的历史和特色。

W3: I never have to pay for anything. Everywhere I go, I can stay and eat for free. You know why, because they want to learn English!

我走到哪儿都不用花钱,白吃白住。你知道为什么吗,他们都想跟我学英语!

09. C: What do you dislike most about China?

对于中国,你最不喜欢的是什么?

W1: The pollution.

污染。

W2: I hate the way people spit and litter. It really turns me off.

我讨厌人们随地吐痰、乱丢垃圾,这令我很反感。

10. C: What do you find interesting about life in China?

你发现在中国生活有什么有趣之处?

W1: There are so many people and so many differences from western culture.

人很多,而且中西文化有很大差异。

W2: Ancient culture and modern development exist side by side.

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发展共存。

W3: There are so many different cities and so many different customs. Every city has a unique personality.

众多不同的城市,众多不同的风俗。每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一面。

11. C: What cities have you been to?/ Where have you been?

你去过哪些城市?/你都去过哪里?

W1: I've been to Beijing and Shanghai. They are very impressive.

我去过北京和上海,我对这两个城市印象很深。

W2: I've been to a lot of cities in China. I love them all.

我过去中国的很多城市,这些城市我都喜欢。

12. C: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go?

你想去哪里?

W: I'd like to go to Xi'an and Guilin. I want to see the Terra Cotta Warriors and the mountains of Yangshuo.

我想去西安和桂林。我想去看看兵马俑和阳朔的山。

13. C: What is your favorite place in China?

你最喜欢中国的哪个地方?

W1: Absolutely Beijing! There is no city like the Capital. You can never get tired of Beijing. There is so much history and culture.

当然是北京了!没有一个城市比得上首都。你对北京永远也不会厌倦,她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W2: I have two favorite places in China, Sanya and Shanghai. Sanya in Hainan has the most beautiful beaches I have ever seen. Shanghai is a very energetic and exciting city.

中国有两个地方是我最喜欢的,三亚和上海。海南的三亚有我见过的最美丽的海滩。上海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城市。

14. C: What would you like to buy and take back from China?

你想在中国买点什么带回去?

W1: China is so famous for its silk. I'd like to buy some for my mother.

中国的丝绸闻名遐迩。我要买一些给我母亲。

15. C: Do you think the Chinese are less sensitive than the people in your country?

你认为中国人比你们国家的人更随和吗?

W1: Yes, the Chinese are very tolerant.

是的。中国人很懂得容忍。

W2: No, Chinese worry about losing face a lot more than people in my country.

不,中国人比我们国家的人更爱面子。

16. C: What makes you feel embarrassed in China?

在中国,什么让你感到尴尬?

W1: I don't like being stared at. It makes me uncomfortable.

我不喜欢人们盯着我看,这让我觉得很不自在。

W2: I don't like being asked personal questions, especially about how much things cost.

我不喜欢被问到私人问题,尤其是我买什么东西花了多少钱。

17. C: What are your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关于中国的发展,你有何建议?

W1: Learn some ideas from western countries an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学习西方国家的做法,保护环境。

W2: Don't destroy historical sites just to put up more modern buildings.

不要为了建更多的现代建筑而毁坏历史古迹。

⑧ 在外国历史教科书中是怎样描述中国历史的

德国:

中国历史最早是出现在小学课本上,重点写的是中国的四大发明。所以德国的孩子们,从小便知道中国是一个有着古老文明的神秘国家。

俄罗斯:

对于中国的历史,俄罗斯的教科书都记录的非常详细。但是到了满清的时候,俄国的笔墨开始加重了。特别是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还有被割让的土地,这一方面被着重描写了。

日本:

《世界历史》是日本国中的必修课程。这本书对中国古代的贡献也有详细的记载,如四大发明、科举制度等。并着重叙述了唐代对日本的影响。但是到了清朝就开始有批判的色彩了,用大量笔墨写到满清皇帝的昏庸无能,到了民国时期,特别是侵华战争,则是一带而过,对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罪行只字不提。

韩国:

韩国在教科书里频繁篡改历史。例如,我国的四大发明,全世界都知道是我国拥有的四大发明,韩国人说这是我们与中国的共同努力才发明出来的,而且之前也说端午节是发源于韩国。

(8)西方国家如何介绍中国扩展阅读

中国历经多次政权演变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文化、科技世界瞩目。

中国史前时期炎黄二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东周推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帝国—秦朝,西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中国陷入分裂割据局面,五胡乱华期间,异族融于中国趋势加强,诸多民族在分立政权的冲突中逐渐汇聚。隋唐时期,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更为密切,经济繁荣、科技文化高度发展。宋元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经济、科技发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明末在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确立了共和政体。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混乱时期。后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终于在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又经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

1978年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⑨ 在古代西方人眼中,中国是怎样的形象呢

其一:古希腊眼中的“赛里斯”

在西方文明中,古希腊占据着绝对重要地位。那么古希腊时,他们知道中国吗?当然知道!如希腊人,马赛里努斯撰写的西方版《史记》中,就把中国称为:赛里斯。

“四周高山环绕,连绵不绝,成天然屏障,赛里斯人安居其中……喜安静读书以度日……赛里斯人平和度日,不持兵器,永无战争,性格安静沉默,不扰邻国。气候温和,空气清洁,适卫生,天空不常见云,无烈风……其地物产丰富,无求于他人……”


可惜,当时间跳到公元1792年,英国的外交家马戛尔尼,代表英国前来向干隆帝贺寿时,中国的形象崩塌了!他这样尖刻却又一针见血的指出:“当我们每天都在为艺术和科学领域进步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个野蛮人!”

其实,公元1840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从这一刻开始便注定了!

如今,当我们梳理完,这跨越了两千多年的,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变迁过程后,不知诸位是否如鲠在喉?反正笔者有点疼痛的感觉

阅读全文

与西方国家如何介绍中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意大利有哪些运动项目 浏览:184
谢谢伊朗文怎么写 浏览:699
中国音乐着作权协会版权多久下证 浏览:401
伊朗是讲什么语言 浏览:15
越南香水怎么辨真假 浏览:336
印尼的外汇监管力度怎么样 浏览:731
中国到伊朗火车有多少趟 浏览:300
伊朗为什么要扎耳洞 浏览:89
越南gdp为什么不能修改 浏览:166
中国市场的保健品多少是假的 浏览:969
中国和美国谈判的结果怎么样 浏览:47
越南宣光是哪个省 浏览:599
英国的电压是多少如果去英国的话 浏览:425
中国好声音在哪里看不用会员 浏览:567
越南芒街都开什么车 浏览:908
为什么要去印尼旅游 浏览:656
银河号是中国什么公司船舶 浏览:949
意大利高端包包品牌有哪些品牌大全 浏览:372
伊朗核计划遭受什么病毒侵袭 浏览:583
印尼地震海啸28楼有多少米 浏览: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