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外国中国史学家有哪些

外国中国史学家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11-21 21:43:39

‘壹’ 求外国较着名的史学家。

古希腊,希罗多德(Herodotus)(前484年?—前425年?),《历史》,历史之父

古希腊,修昔底德(Thucydides)(前460年?—前400年?),《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古罗马,尤利乌斯·恺撒(Gaius Julius Caesar)(前100年—前44年),《高卢战记》和《内战记》

罗马,李维(Livy)(前59年—17年),《罗马史》

古希腊,普鲁塔克(Plutarch)(46年?—120年?),《希腊罗马名人传》

罗马,塔西佗(Gaius Cornelius Tacitus)(55年?—117年?),《编年史》

英国,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1737年—1794年),《罗马帝国衰亡史》

德国,兰克(Leopold von Ranke)(1795年—1886年)

德国,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年—1895年),《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德国,戴布流克(Hans Delbrück)(1848年—1929年),《战争艺术史》

英国,丘吉尔(Sir Winston Churchill)(1874年—1965年),《英语民族史》

法国,费夫尔(Lucien Febvre)(1878年—1956年),年鉴学派创始人之一

法国,布洛赫(Marc Bloch)(1886年—1944年),年鉴学派创始人之一
英国,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1975年),《历史研究》

法国,布劳岱尔(Fernand Braudel)(1902年—1985年),年鉴学派第二代学者,《菲利浦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美国,费正清(John K. Fairbank)(1907年—1991年)

德国,戈洛·曼(Golo Mann)(1909年—1994年)

美国,L·S·斯塔夫里阿诺斯(L.S. Stavrianos)(1913年—2004年),《全球通史》

日本历史学家
日本, 白鸟库吉(Shiratori Kurakichi,しらとり くらきち),(1865~1942), 岩波书店出版10卷本《白鸟库吉全集》

日本,内藤湖南(1866—1934)

日本,桑原隲藏(1870-1931),《宋末提举市舶船西域宽叶香蒲寿庚的事迹》、《东洋史要》、《东洋史说苑》

日本, 津田左右吉(1873~1961),《古事记及日本书纪的研究》、《神话时代史的研究》、《日本上古史的研究》、《上古日本的社会及思想》

日本,辻善之助(1877-1955)《日本佛教史的研究》、《增订海外交通史话》、《日本文化史》七卷、《日本佛教史》十卷。

日本,池内宏(1878~1952)《满鲜史研究》全5巻、《元寇的新研究》、《鲜初东北境和女真的关系》

日本,加藤繁(1880~1946),《中国社会经济史概说》、《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和田清博士序)

日本,后藤朝太郎,(1881-1945)日本着名汉学家。

日本,有高岩(1884—1968)《东洋中世史》、《元代农民之生活》

日本,中村孝也(1885~1970)《德川家康文书的研究》、《 家康的臣僚 武将篇 》、《 国史学 》

‘贰’ 中国汉代历史学家都有谁国内外着名的国学家

哥们你可以去网络全书看看

何兹全
(1911~ )
[] 中国历史学家。山东菏泽人。1911年9月7日(宣统三年七月十五)生1935年在北平大学史学系毕业后,去日本留学,翌年因病回国。1939~1940年接受中英庚款董事会的专款资助,在中央大学历史系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并在该系讲授“中国通史”课。1941~1944年任国民党中央训练委员会编审。1944年秋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47年赴美国,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并受霍普金大学资助,协助法兰西斯教授将范文澜着《中国通史简编》翻译为英文。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后回国,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兼任魏晋南北朝研究室主任。
何兹全主要集中研究汉唐经济史、兵制史、寺院经济和魏晋南北朝史几个方面。是国内最早倡导魏晋封建说的学者之一。早在学生时代,他就发表《魏晋时期庄园制的刍形》、《三国时期国家的三种领民》、《中古时期大族寺院领户研究》等论文,论述了魏晋南北朝封建依附关系的出现和盛行。以后,他又在《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几个问题》、《汉魏之际社会经济的变化》等论文中比较系统地阐发了魏晋封建说的主张。此外,他的《中国中古时期佛教寺院》(1934)一文,在学术界颇有影响。80年代,他又发表《佛教经律中关于寺院财产的规定》和《佛教经律中关于僧尼私有财产的规定》两文,把寺院经济的研究引向深入。他在兵制史研究方面,亦有创见,对世兵制魏晋中军孙吴兵制十六国兵制和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诸问题,他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社会》一书,是他多年研究古代社会及古代向中世纪演变的重要成果全书分四部分,对西周封建说、春秋战国之际封建说和亚细亚型东方社会说提出不同意见,并就“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同与异”发表独到见解。
作为访问学者,他于1987~1988年去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讲学。
他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党员。秦汉史学会、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唐史学会和北京史学会的理事、副会长和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兼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东西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东西方文化研究》主编。他发表的论文,一部分已收入《读史集》和《五十年来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

李学勤
(1933~ )
[] 中国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北京市人。1933年 3月28日生。1952年肄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1953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着《殷虚文字缀合》。1954年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1985~1988年任该所副所长。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主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并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等。1985年被选为美国东方学会荣誉会员。
李学勤长期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注重将文献与考古学古文字学成果相结合,在甲骨学、青铜器、战国文字、简牍帛书及其相关历史文化的研究领域,均有重要建树。50年代,他缀合、整理殷墟发掘所获甲骨,用排谱法研究甲骨文反映的史事和历史地理,并首次鉴定出西周的甲骨文;他首创殷墟甲骨的非王卜辞说,继而又就历组卜辞等问题提出两系九组的新分期法。在青铜器及其铭文的分期、分区、分国别研究中,也取得了较大成就。在系统研究甲骨、金文的基础上,他对商周时期的礼制、职官、家族法律等方面作了探索50年代后期,他综合研究战国时期金文陶文、古玺、货币文字及简帛,从而促使古文字学领域中新的分支——战国文字研究形成。他从1975年起先后参加湖南长沙马王堆帛书、湖北云梦睡虎地竹简、湖北江陵张家山竹简等出土文物的整理注释,并利用这些新材料,对战国以至汉初的学术史、文化史进行探索,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
李学勤曾多次前往欧美澳、日、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考察研究当地公私收藏的中国古代文物,与外国学者合作进行搜集和研究,出版了《英国所藏甲骨集》,同时准备出版有关欧洲所藏青铜器的专着。已出版的专着有《殷代地理简论》(1959)、中国青铜器的奥秘(1980)《东周与秦代文明》(1984) 《古文字学初阶》(1985)、《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主编,1985~1986)等,论文迄今已发表近二百篇,主要有论殷代亲族制度(1957)《战国题铭概述》(1959)、《论妇好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1977)、《西周甲骨的几点研究》(1981)、《重新估价中国的古代文明》(1982)、《西周金文中的土地转让》(1983)、《对古书的反思》(1986)等。

‘叁’ 全世界比较知名的历史学家有哪些

、特奥多尔·蒙森克里斯蒂安·蒙森(德语:Christian Matthias Theodor Mommsen,1817年11月30日-1903年11月1日),德国古典学者、法学家、历史学家、记者、政治家、考古学家、作家,19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关于罗马历史的作品对当代的研究仍十分重要。他也是一个突出的政治家,曾是普鲁士和德国的国会会员。他对罗马法和债法的研究对德国民法典有着重大的影响。
2、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1975年),英国着名历史学家,他曾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对历史有其独到的眼光,他的12册巨着《历史研究》讲述了世界各个主要民族的兴起与衰落,被誉为“现代学者最伟大的成就”。由于他的伯父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专门研究经济发展史,也叫阿诺德·汤因比,为了区分两者,人们通常都称呼二人的全名,以免混淆。
3、詹姆斯·哈威·鲁滨逊詹姆斯·哈威·鲁滨逊(JamesHarvey Robinson,1863.6.29-1936.2.16)美国历史学家,20世纪初美国“新史学派”的奠基人和倡导者。他曾兼任美国历史协会主办的“美国历史评论”副主编,1929年他当选为美国历史学协会主席,1936年在纽约去世。
4、克罗齐克罗齐(Benedetto Croce, 1866—1952)又译柯罗齐。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1883年在罗马上大学。20世纪20年代形成自己的新黑格尔哲学体系。1903年起主编《评论》杂志。1920—1921年任教育大臣。政治思想上一直是意大利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领袖人物。哲学上深受黑格尔影响,但认为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不够彻底。他把精神作为现实的全部内容,认为除精神之外单纯的自然是不存在的,哲学就是关于精神(全部存在着的现实)的科学,即纯粹的精神哲学。他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美学原理》中。
5、津田左右吉津田左右吉,历史学家。日本古代史研究第一人。岐阜县出身。1891年东京专门学校毕业。毕业后,成为满铁研究员,接受白鸟库吉的指导。1945年后他开始享誉日本学术界,1947年成为日本学术院院士,1949年被天皇授予文化勋章,1951年获文化功劳奖,1960年被美浓加茂市授予名誉市民。他的否定神话的“津田史观”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历史学的主流。日本史学家对津田左右吉推崇备至,奉他为历史学的巨匠。
6、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着名哲学家、文学家,斯宾格勒于1880年出生于一个邮政官员的家庭,先后在慕尼黑、柏林、哈雷等地求学,最后以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德文:Der metaphysische Grundgedanke der Heraklitischen Philosophie, The Metaphysical Fundamental Thought in Heraclitean Philosophy)为博士论题于1904年4月6日在哈雷-维滕贝格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毕业后先是在中学任教,后专事学术研究和私人写作。主要着作除了前面提到的《西方的没落》之外,还有《普鲁士的精神与社会主义》、《人与技术》等。
7、费尔南·布罗代尔费尔南·布罗代尔(1902 —1985 ),法国历史学家,年鉴学派的的第二代代表人。提出了着名的长时段理论。主要着作有《菲利普二世时期的地中海和地中海地区》、《法国经济社会史》、《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及《资本主义论丛》。
8、勒芬·斯塔夫罗斯·斯塔夫里阿诺斯勒芬·斯塔夫罗斯·斯塔夫里阿诺斯,希腊族,美国男学者、教授、历史学家,出生于加拿大温哥华,毕业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克拉克大学获文科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历史教授、西北大学的荣誉教授和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斯塔夫里阿诺斯博士曾因杰出的学术成就而荣获古根海姆奖、福特天赋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于2004年3月23日在美国加州荷亚去世。
9、钱穆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江苏无锡人,吴越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是中国现代着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10、赫伊津哈赫伊津哈,荷兰文化史学家。1891年考入格罗宁根大学学习文学和梵文,1915年起任莱顿大学教授,1932年任校长。1942年被德国纳粹逮捕囚禁,1945年荷兰解放前夕病逝。通过描述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强调指出世界文化的相互关联。主要着作有《我的历史之路》、《中世纪的衰落》、《明天即将来临》、《游戏的人》等。
11、伊曼纽尔·莫里斯·沃勒斯坦伊曼纽尔·莫里斯·沃勒斯坦(1930年9月28日—),美国学者。出生于美国纽约。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任教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社会学系。着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国际政治经济学家,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界体系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主要着作有《现代世界体系》、《历史资本主义》、《知识的不确定性》等。
12、费正清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美国籍,盎格鲁-撒克逊人,1907年5月24日出生于美国南达科他州,1991年9月14日逝世于美国剑桥,享年84岁。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着名历史学家,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头号中国通”,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生前历任美国远东协会副主席、亚洲协会主席、历史学会主席、东亚研究理事会主席等重要职务,还曾是美国政府雇员、社会活动家、政策顾问。费正清致力于中国问题研究长达50年,从他进入牛津直到他1991年去世,他的着作绝大部分都是论述中国问题的。
13、陈寅恪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着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14、陈垣陈垣(1880.11.12-1971.6.21),汉族,广东新会人。字援庵,又字圆庵,出身药商家庭。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主要着述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另有《陈垣学术论文集》行世。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二陈又与吕思勉、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他的许多着作成为史学领域的经典,有些被翻译为英、日文,在美国、德国、日本出版,毛泽东主席称他是“国宝”。
15、吕思勉吕思勉(1884.2.27—1957.10.9),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严耕望语)。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修科、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苏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沪江大学、光华大学等校任教,曾担任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代校长。1951年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被评为历史学一级教授。代表作品有《白话本国史》《吕着中国通史》《秦汉史》《先秦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宋代文学》《先秦学术概论》《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等。

‘肆’ 着名的史学家有哪些

中国古代历史学家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约公元前422),《春秋左传》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
班固(32年~92年),《汉书》
陈寿(233年~297年),《三国志》
常璩(大约291年~361年),《华阳国志》
范晔(398年~445年),《后汉书》
刘知几(661年~721年),《史通》
杜佑(735年~812年),《通典》
司马光(1019年~1086年),《资治通鉴》
郑樵(1104年~1162年),《通志》
洪迈(1123年~1202年),《容斋随笔》
周去非(1135年~1189年),《岭外代答》
赵汝适(Zhao Rukuò 1170年~1228年,《诸蕃志》
马端临(1254年~1324年),《文献通考》
汪大渊(1311年~ 1350年),《岛夷志略》
李贽(1527~1602),《史纲评要》
张燮(1574年~1640年),《东西洋考》
顾炎武(1613年~1682年)
王夫之(1619年~1692年) 《读通鉴论》
王鸣盛(1722年~1797年),《十七史商榷》
赵翼(1727年~1814年),《二十二史札记》
钱大昕(1728年~1804年),《二十二史考异》
章学诚(1738年~1801年),《文史通义》

‘伍’ 中国与西方古代所有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科学家,历史学家及其所有着作

中国
一、魏源 海国图制
二、韩非子:(约前280—前233) 战国末年的哲学家和政治家。出身于韩国贵族,师于荀况,着有《孤愤》、《五蠹》、《说难》等,深受秦王政的重视,并出使秦国,后被李斯等陷害。死于狱中。他吸取当时道、儒、墨各家思想中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观点,发展了前期法家思想,集法家学说的大成。
三、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四、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 间 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 学,死于扶风 。
老子遗留下来的着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它是 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它是道家的主要精典着作,也是研究老子哲 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其《五千文》被日、前苏联、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 中的奇葩而译出版。美周《纽约时报》列其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它宣扬自然 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 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 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意志有目的的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 规律 。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 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孙子:孙武字长卿,春秋末年齐国人,生卒年月未见史载,约与孔丘同时期。孙武以自着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阖庐,得到重用,任为将军,帮助吴王经国治军,“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史记·孙吴列传》),由孙武草创,后经其门弟子整理而成的《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简称《孙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兵书,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词约意丰,内容博大精深,揭示了战争的一些一般规律。十分强调政治、经济在战争中的作用;它强调战术的灵活性,提出“兵无常势”,“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贯穿于全书始终。
六、庄子:庄周(约前369-前286),世称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曾任过蒙地方的漆园吏。他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道家学派的先驱老子,并称“老庄”。他的道家思想和文史地位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庄周一生安贫乐道、不事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庄周的道家思想在学术上的表现,主要是效法老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并且把它发展到了一定高度。他文章流畅,善于采用和虚构寓言故事,比喻更是信手拈来,极富想象,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艺术色彩。
七、荀子:(约前325-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着名思想家。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着书,死后葬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八、墨子:(约前468-376年)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鲁国人(滕州),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吕氏春秋·爱类》),人称“布衣之士”(《吕氏春秋·博志》)和“贱人”(《渚宫旧事》),汉代王充甚至说:“孔墨祖愚,丘翟圣贤。”(《论衡·自纪》)曾为宋国大夫,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墨子·贵义》),是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曾师从史角之后,传其清庙之法。又学于儒者,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明于《诗》、《书》、《春秋》,因不满儒家礼乐烦苛,于是弃周道而用夏政。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九、毛泽东
十、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幼年生活贫困。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子。50岁时任鲁国司寇,摄行相事。后同学生周游列国,终不见用。晚年致力教育事业,传弟子有3000人,着名者72人。政治上主张“正名”,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以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提倡德治教化,反对苛政。伦理思想上宣传“仁”。“仁”是符合等级制度的言行规范,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是品德素养恭、宽、信、敏、惠的总称。教育思想上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知新”。重视因材施教。现存《论语》集录孔子言行。
---------------------
1999年9月份 BBC评千年十大思想家
1)卡尔·马克思;
2)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3)艾萨克·牛顿爵士;
4)查尔斯·达尔文;
5)圣托马斯·阿奎纳(中世纪意大利神/哲学家);
6)史蒂芬·霍金;
7)伊曼纽尔·康德;
8)雷内·笛卡尔;
9)詹姆斯·麦克斯韦尔;
10)弗里德里希·尼采。
十大思想家简介
1)卡尔·马克思
(1818.5.5—1883.3.14)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一个律师的家庭里。曾先后进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法律系,但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历史和哲学上。1843年10月迁居巴黎,同德国和法国秘密工人团体的领导人建立了联系,并经常参加德国和法国工人、手工业者的集会。1847年12月—1848年1月,受该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委托,同恩格斯一起起草了同盟的纲领,这就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1867年出版了不朽着作《资本论》第一卷(第二、三卷在他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第四卷,即《剩余价值理论》,在恩格斯逝世后出版)。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因病与世长辞。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的伟大功绩时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是“科学巨匠”。
2)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学家。生于德国,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在物理学的许多部门中都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在二十世纪初的一些新发现的推动下,建立了狭义相对论(1905年);并在这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1916年)。还提出了光的量子概念,并用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在阐明布朗运动,发展量子统计法方面都有成就。后期致力于相对论“统一场论”的建立,企图把电磁场和引力场统一起来,惜无成效。爱因斯坦的理论,特别是相对论,揭示了空间-时间的辩证关系,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相对论的观念和方法对二十世纪理论物理学的发展,有极为深刻的影响。因理论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于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3)牛顿
(1642—1727)
英国物理学家,他在伽利略等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建立了成为力学基础的牛顿运动定律。还进一步发展了开普勒等人的工作,发现万有引力的定律。由于他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人们常把经典力学称为“牛顿力学”。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于1687年全部出版,包括物体运动理论和关于万有引力的理论。牛顿的哲学思想基本上属于自发的唯物主义
4)达尔文
(1809—1882)
查理·达尔文。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作历时五年(1831—1836)的环球旅行,在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经过综合探讨,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1859年出版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译《物种原始》)一书,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说明了物种是可变的,对生物适应性也作了正确的解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并给宗教以一次沉重的打击。
5)托马斯·阿奎那
托马斯·阿奎那是中世纪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出身意大利贵族,天主教多明我会会士。他的哲学和神学体系叫做托马斯主义,十九世纪末由教皇利奥十三世正式定为罗马教廷的官方哲学。主要着作有《反异教大会》和《神学大全》。
6)霍金
(1942— )
史蒂芬·霍金,英国人,被全世界广泛尊为继爱因斯坦以来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和他的合作者提出的宇宙无边界设想是当代量子宇宙学的一块基石。霍金和彭金斯的奇性定理表明只能用量子物理学来描述宇宙。宇宙的波函数可以避免空间—时间奇性。霍金是当代宇宙学无可争议的权威。
7)康德
(1724—1804)
康德,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除曾去但泽旅行外,一生未离乡土。从1755年起在哥尼斯堡大学教授逻辑学和哲学,以及数学、物理学、自然地理学、人类学、教育学等,共二十七年。主要着作有《纯粹理性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言》、《实践理性批判》、《论永久和平》、《道德的形而上学》等。
8)笛卡儿
(1596—1650)
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理学家,解析几何的创始人。他强调科学的目的在于“造福人群”,反对经院哲学,认为必须抛弃所有因袭的见解。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原则,强调不能怀疑以“思维”为其属性的、独立的“精神实体”的存在,他是个典型的二元论者。他在《方法谈》的附录《几何学》中,最初导入运动着的一点的坐标概念,创始了平面解析几何。主要着作有《方法谈》、《形而上学的沉思》、《哲学原理》、《论世界》,其《音乐提要》一书,对十八世纪音乐家拉摩影响甚大。
9)麦克斯韦
(1831—1879)
詹姆士·克勒克·麦克斯韦。英国物理学家,经典电磁理论的奠基人。他在《电学和磁学论》(1873年出版)中,在法拉第工作的基础上,总结了十九世纪中叶以前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电磁场的基本方程,即麦克斯韦方程组。从这一理论中得出,电磁过程在空间是以一定速度(相当于光速)传播的,从而彻底否定了超距作用的错误概念;并得出光的本质是电磁波的结论。在热力学、光学、分子物理学和液体性质的理论等方面都有一定成就。1871年起,在他的领导下建立了卡文迪许实验室。他还领导进行测定标准电阻、电量的电磁单位和静电单位的比值等工作
10)尼采
(1844—1900)
尼采,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论者。他的思想反映了正在形成的垄断资产阶级的要求和愿望。认为必须否定受理性主义、基督教和人道主义的影响而日趋没落的西方文明,而“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创造新的价值。提倡主观战斗精神和对生活的“肯定”态度。鼓吹“超人”哲学,认为“超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有权奴役群众,而普通人只是“超人”实现自己权力意志的工具。他反对民主、社会主义和妇女解放运动。主要着作有在早年受了作曲家瓦格纳的启发而写成的《悲剧的诞生》,以及《扎拉图斯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道德的世系》等。
--------------
中外思想家的差别
1、最早中外思想家都是以思辨为主,像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及以前的哲学家其观点和论述都是与我国古代论述方式是一样的;不过中国思想家一直都以易经为乳汁,包括孔子、老子等;而西方则没有像易经这样的哲学原料;
2、亚里士多德从逻辑三段论开始西方思想家论证开始比较严密,并且随着科学萌芽的开始,越来越多的思想家把自然科学的成果加以利用,并且成为主流;
这时中国思想家也有利用科学的加以叙述,比如张衡混天说,但是其核心思想还是没有挣脱易经的范围;其主流越来越有根可讯;从孔子到程朱一脉相成;自然科学的发展很难从思想上撼动;
3、从社会制度上中国不管是奴隶制还是封建制都比较严密,统治者倡导的主流从政治上保障了起发展的权威性不容其他学说发展,比如汉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秦尊法家开始中国一直尊奉一家主流思想排除其他,自古有之;而西方除了神学圣经曾经成为主导外,其他学说一直独立存在,所以西方一旦从中世纪摆脱神学的束缚后科学、思想迅猛发展,而中国依然沉浸在孔子的学说下,或者利用孔子学说加以阐述,缝缝补补;
4、中国的科举制度对中国思想家师徒传成一脉相成起了决定性作用,所以非主流学说没有政治地位和传播渠道起到了抑制作用;这就是为什么野史中很多新鲜思想但却得不到传播;
5、就思想家本身学说来说,中国思想家由于上述原因,把秩序、和谐、天人合一作为追求最终目标而西方则遵循逻辑从自然科学出发,来论证自己的思想严密性;
6、西方以理性为主,中国以人为本;

‘陆’ 世界上有哪些历史学家

回答即可得2分 1、 德 国----蒙森 (1817-1903)
2、 美 国----鲁滨逊 (1863-1936)
3、 意大利----克罗齐 (1886-1954)
4、 荷 兰----赫伊津哈 (1872-1945)
5、 日 本----津田左右吉(1873-1961)
6、 德 国----斯宾格勒 (1880-1936)
7、 英 国----汤因比 (1889-1975)
8、 波 兰----埃利亚斯 (1897-1990)
9、 法 国----布罗代尔 (1902-1985)
10、美 国----沃勒斯坦 (1930- ) 经验值,回答被选为满意回答可同步增加经验值和财富值

‘柒’ 西方人常提起的中国历史人物都有哪些

在《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中的排序:

·5.孔子
·7.蔡伦
·18.秦始皇
·20.毛泽东
·75.老子
·82.隋文帝
·92.孟子
成吉思汗现以被联合国公认为蒙古国人,与忽必烈不同,他并未统治过中国。

5、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他概括了中国人的基本思想,成为独创一套信仰体系的鼻祖。他的哲学根基于人生道德和用道德典范来教育人、管理人的政治观念,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之中长达两千年之久,对世界上许多人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孔子常常被誉为是一种宗教的创始人,但是这种说法失为确切。他很少提及上帝,拒绝讨论鬼神,回避使用玄学学派思维的一切方式。他是一个重视人生道德的中国古代哲学家。

在孔子看来,两个最重要的德行是“仁”和“礼”,是贤者行为的标准。“仁”有时被解释为“爱”,但是最为确切的解释是“与人为善”。礼则是举止、礼仪、风俗、礼节、礼貌等规范的总称。

甚至在孔子以前,祭祖就成了中国人的主要宗教活动。孔子坚决强调尊敬祖先,孝敬父母,使这种祭祖活动得以加强。孔子还主张妻子对丈夫、被统治者对统治者、仆人对主人要绝对尊敬和服从,但是这位中国圣人不赞成暴政。他相信国家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存在,而不是人民为国家的利益而存在。他一再强调统治者主要靠仁政而不是武治来进行管理。他的另一个信条①与“你愿意人如何待你,你就应该如何待人”这条金科玉律之间仅稍有差别而已。

孔子的基本观点极其保守。他相信黄金时代在往昔,规劝统治者和人民都回到美好的旧道德标准上来。但是他的伦理道德的政治理想实际上在当时不为多数统治者所接受并遭到排斥,因此孔夫子是一位比自诩的还更具有创造精神的改革家。

从汉朝起,中国皇帝就逐步实行科举考试来选拔政府官吏。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考试成了以检验考生掌握孔子经典着作的程度为主的考试。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跻身官场,名利双收,科举考试,竞争激烈。结果世世代代都有许多人长年攻读孔子经典着作,千百年来中国所有的政府官吏都是由这样的人来担任,他们的人生观浸透了孔子的宗旨。这种制度在中国实行了长达两千年之久,约从公元前100年至公元后1900年。

然而孔子学说不仅仅是中国官僚的正式哲学,而且孔子的理想也为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孔子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思想长达两千多年之久。

有几个原因可以说明孔子为什么对中国有着巨大的魔力。第一,人们都无容置疑地认为他为人真诚,个性完美。第二,他不偏不倚,讲求实际,他不要人们去做力所不及的事,而要求他们诚实,从不苛求他们白璧无瑕。从这些方面来看,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中国人讲求实际的气质,也许这就是他的思想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所在。孔子不要求中国人改变他们的基本信念,而是用清晰生动的语言一再重申他们基本的传统理想。也许没有哪一种哲学能象孔子的那样与其国民的基本观点相连得这样密切了。

7、当然中东农业和书写实际上比中国起步早些,但是仅仅这一点还不能说明为什么中国文化一直落后于西方文化。我认为关键的原因是在蔡伦之前中国没有方便的书写材料。西方世界有纸莎草纸,虽然这种材料有其缺陷,但是却比用木头或竹子做的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缺乏适当的书写材料是中国文化进步的一种极大的障碍。中国学者需要用车随行带上在我们看来是可怜的几本书。可想而知,用此依据来掌管政务,是何等的艰难。

但是蔡伦对纸的发明,完全改变了这种状况。由于有了适当的书写材料,中国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几百年内就赶上了西方。

(当然西方的政治分裂是其中一个因素,但就整个发展来看却是微不足道的。中国在第四世纪虽然不如西方那么统一,但却在文化方面取得了迅速的进步。)在随后的几百年中,西方发展得比较慢,而中国却出现了诸如指南针、火药和刻板印刷术等重大发明。由于纸比羊皮纸便宜又容易大量生产,所以整个形势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西方国家开始使用纸以后,就堪与中国平起平坐,甚至成功地缩小了文化上的差距。但是马可·波罗的着作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在十三世纪,中国也远比欧洲繁荣昌盛。

18、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皇帝。他在位期间(公元前238~前210),用武力统一了中国,实行了一系列影响广泛的改革。随后中国之所以一直保持着文化统一,这些改革是一个主要因素。

政(未来的秦始皇)出世时,秦国已经变成各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这或许是由于采用了法家思想。或许是由于占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或许是由于秦国统治者别具才能。政在名义上是于前246年即在他13岁时继位,实际上国家是由摄政王统治的,直到前238年他已成年为止。新君主任用一些有才干的将领,同其余各诸侯国进行了英勇的战争。公元前221年灭掉了最后一个诸侯,他本来可以宣布自己是中国之王(国王)。但是为了强调与过去彻底决裂,他选用了一个新头衔,自称始皇帝,意思是“第一个皇帝”。

秦始皇称帝后马上开始实行许多重大改革。为了避免使周王朝覆灭的分裂重演,他决心要根除整个旧的封建体系。他把所辖的领土重新划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的郡首都由皇帝直接任命。秦始皇下诏令郡首的官职不再实行世袭制。结果很快就实行了郡首任职几年后在郡与郡之间互相调换的方法,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有野心的郡首建立自己的强大的势力范围。

每个郡都有自己的武郡首和一个维系文武郡首两者间平衡的第三者——调停官。武郡首由皇帝任命且可随时免职,调停官由中央任命。在都城与各郡之间修建了一个畅通无阻的庞大公路网,确保中央军队能迅速到达叛乱分子所封锁的郡地。秦始皇还下了一道诏令,让旧王朝中残存下来的成员都迁到他已经修建的都城咸阳,以便亲自监视他们。

但是秦始皇并不仅仅满足于中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统一,他还要实行商业统一。他在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度量衡体制,统一了货币,对各种农具实行规范化,使车轴长度标准化,以及监督公路和运河的建设。他还在中国建立了统一的法律体制,统一了书面语言。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的那道诏令最为着名(也许是臭名昭着的),要焚毁中国的全部书籍。但是有关技术方面的书未遭焚毁,如农业、医学、秦国史录及法家的哲学着作等。而所有其他哲学流派的着作——包括孔子的学说,都均遭毁灭。秦始皇下这道严峻的诏令,是为了消除敌对哲学流派的影响,特别是儒家学派的影响。这也许是整个历史上大规模政治检查的第一个先例。但是他指令都城皇帝图书馆里要收藏禁书的样本。

秦始皇对外也是推行强硬政策。他在中国南方进行了广泛的征服,获得了成功,所吞并的地区最终都划入了中国版图。他的部队在北方和西方也是马到成功。但是他不能永久地征服当地的各个民族。为了防止这些民族对中国发动突然袭击,秦始皇把当时中国北疆存在的各个区域的城墙连接起来,筑成一道巨大的城墙,这就是留存至今的中国长城。修建这些宏大建筑工程和连年对外征战,依靠横征暴敛,使得秦始皇不得人心。由于利用叛乱根本无法推翻秦始皇的暴政,人们只好设法暗杀他,但均未成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寿终正寝。

但是秦始皇建立的功绩并未随之而烟消云散,中国人为他的暴政结束而感到欢心喜悦,但却谁也不想回到秦王朝前的时代去。下一个王朝(汉朝)继续实行秦始皇所建立的行政体制。实际上中国帝国的组织形式按照他所制订的路线继续了两千一百年之久。虽然汉朝皇帝立即对秦朝残酷的法律体制进行了更改,整个法家哲学失宠,儒家哲学成为正统的国家哲学,但是秦始皇开创的政治和文化统一的局面是不可逆转的。

现在秦始皇对中国和世界的关键作用从整体来看就一目了然了。西方人对庞大的中国一直怀有恐惧心理,但是在大部分历史上,中国人口实际上并不比欧洲多很多。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欧洲总被分裂成许多小国,而中国则是一个统一的大国。这种差别似乎是由政治和社会因素而不是由地理因素造成的,天然的障碍如山脉在中国和欧洲完全一样突出。当然不能把中国统一归功于秦始皇一个人,其他许多人如隋文帝都起了重要作用。秦始皇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点似乎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不提才华卓绝、名声赫赫的李斯宰相就不能对秦始皇加以完备的论述。事实上李斯对秦始皇的政策有如此重要的影响,以致很难在二者之间分清他俩所带来的伟大变革的功绩。我不打算做这种尝试,而是把两者共同的功绩都归于秦始皇(李斯虽然能献计献策,但决策人毕竟还是秦始皇)。

20、毛泽东在中国领导共产党夺取了政权,并在此后的二十七年中,对这个大国进行了其历史上成效最显着、意义最深远的改造。

人们会有趣地注意到:毛泽东在65岁时号召开展“大跃进”,在70多岁时发动“文化大革命”,在快到80岁时恢复与美国的友邦关系。

毛泽东起初相信城市产业工人是共产党最坚强的后盾,这和马克思本人的思想是一致的。但是,大约在1925年毛泽东得出了共产党的主要支持力量是农民的结论,至少在中国是如此。因而他把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在与国民党所进行的长期斗争中,他的政权基础总是在农村。在他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年代里,也坚持了这种思想。例如,毛泽东泽东对农业和乡村的发展通常给予较高的重视,而斯大林在俄国一般只强调工业的发展。但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的工业生产也有了戏剧性的增长。

75、在卷帙浩繁的中国书海当中,有一卷薄而又薄可能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这本书名叫《老子》或《道德经》。《道德经》是解释道教哲学的主要经文。

这是一本微妙费解的书,文笔极其隐晦,可有许多不同的解释。“道”这个主要概念通常被译为“方法”或“道路”。但是这个概念有点儿含糊其辞,因为《道德经》本身一开始就说:“‘道’,说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①但是我们可以说,道的大体意思是“自然”或“自然法则”。

虽然道教开始时基本上是一种非宗教哲学,但是却最终由此掀起了一场宗教运动。然而虽然作为一种哲学的道教继续以《道德经》中所表达的思想为基础,但是道教不久就被芸芸众生的迷信信念和习惯所囊括,这些信念和习惯相对说来同老子的说教没有什么关系。

假定老子实际上是《道德经》的作者,那么他的影响确实很大。这部书虽然很薄(不到六千中文字,因此足以用一张报纸登载),但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整个系列的道教哲学家都用此书来作为他们自己思想的起点。

在西方,《道德经》远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事实上,该书至少出版过四十种不同的英文译本,除了《圣经》之外远远多于任何其它书籍的版本。

在中国,儒教大体上是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当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之间出现鲜明的对立时,中国人大都遵从后者。但是老子大体上深受儒家弟子的尊敬。况且在许多情况下,道教思想直接被儒教思想所吸收,因此对数以百万计的自称非道教徒的人都有影响。同样,道教对于佛教哲学,特别是对禅宗佛教的发展有着显着的影响。虽然今天没有几个人自称是道教徒,但是除了孔子以外,再没有哪一位中国哲学家对人类思想的影响象老子那样广泛和持久。

82、中国皇帝隋文帝(原名杨坚)成功地统一了历经数百年严重分裂后的中国。自从那时起,中国在大多数的世纪里都保持着他所建立的政治统一,因而基本上是世界强大的国家之一。政治统一带来的一个重要结果是中国人——大体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比欧洲、中东和世界上大多数其他地区的居民都少受战争恐怖的折磨之苦。

隋文帝即位期间为重新统一的帝国建立了一个广阔的新都城。他还开始了连通两条中国最大的河流——流经中国中部的长江和流经中国北方的黄河——大运河的建造,这条运河在他的儿子杨广统治期间竣工,为中国南北统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隋文帝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实行通过科举考试选拔政府官吏的制度。在许多世纪中,这种制度不断地把全国各地和各阶层才华出众的人输送到政府机关,为中国提供了一批又一批非常得力的行政官吏(汉朝最先采用这种制度,但在汉朝灭亡之后的长时期内,许多政府官职都实行世袭制)。

隋文帝还坚决实行所谓“避免制”——郡守不能在他们的出生地任职的政策。这是一种预防措施,即可以防止任人唯亲,同时也可以防止任何郡守获得太大的势力范围。

隋文帝虽然在必要时能采取果断行动,但平常总是谨小慎微。他反对铺张浪费,似乎减轻了臣民的税赋负担。他的对外政策大体上是成功的。

不论在中国还是在欧洲,象隋文帝那样有持久影响的帝王的确为数不多。

92、中国哲学家孟子是孔子最重要的继承人。他的学说如在《孟子》中所阐述的,许多世纪在中国颇受崇拜。他常被称为“亚圣”,即在智慧上仅次于孔子。他大约是孔子后200年间的人。

孟子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培养了一些弟子,但是他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来自《孟子》一书,该书阐明了他的主要学说。虽然他的弟子对此书做了某些修改,但是它基本上代表了孟子自己的思想,这一点看来是无庸置疑的。

《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力来统治。但是比起孔子来说,孟子则更加堪称为是一位“贵民之人。“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 ②这是他的最着名的论断之一。

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为民造福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特别是他应该为他们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他所倡导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共享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政府要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福利。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民的幸福,就会失去上天赐给的统治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由于这句话的结尾是对开头的有效的否定,因而孟子实际上早在约翰·洛克之前就提出人民有权力造非正义的统治者的反。这是一种中国人普遍接受的思想。

‘捌’ 历史上有哪些着名史学家 历史上着名史学家有哪些

1、20世纪五大历史学家:夏曾佑,贺炳松,刘一智,张荫麟以及梁启超。

2、夏曾佑:他是晚清思想史、史学、文学和政治启蒙史上的重要人物。梁启超称他为“晚清思想革命的先驱”!他在先秦时期提倡西学,严厉批判荀子,准备清算中国整个学术史体系,改变未来走向。他认为观念的转变非常重要。夏岑有是“诗界革命”的倡导者之一。他试图用旧体诗来表达新学的内容,他的诗承载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沧桑和热情。

3、贺炳松:贺炳松擅长研究西方史学史,借鉴他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国史学史。他在史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着述颇丰。

4、刘一智:20世纪2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系创办了《历史地理杂志》、《薛恒》等多种历史杂志,培养了大批历史人才。它对历史的研究和处理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被称为“南高学派”。刘一智一生不上学(包括南库书院和两江师范)。他努力学习,成为国学大师。他在历史、书法、图书馆和教育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5、张荫麟:1905年出生于广东东莞。16岁考上清华。18岁时,他在《薛恒》杂志上发表《质疑孔子的老子诞生一百多年论》,批评梁启超,得到他的赏识。1929年,他去斯坦福大学学习哲学和社会学,然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他试图将哲学、艺术、历史融为一体。

‘玖’ 国外史学家是怎么看待中国古代史的与中国史学家有什么分歧求精彩回答!

国外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专家有一个单独的称谓:汉学家。

一般来说,欧美等汉学家对中国历史研究不深,主要代表人物是费正清,着有《剑桥中国史》,被西方史学界誉为经典着作,不过就我们看来,很多内容,尤其是古代史部门,几乎就是面向西方普通读者的科普着作,要说有什么深度,似乎并不怎么深,倒是观察中国历史的角度很独特。

日本汉学家,以及欧美等国的华裔、亚裔汉学家对中国历史研究很深,基本上和中国本国历史研究差不多了。

要说分歧嘛,其实并不算很多。比如:
1、西方主流史学界普遍认为人类全部是由非洲发源的,几百万年历史中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国史学家有些也认可这个观点,有些认为人类发源是多源,不见得全来自非洲。
2、西方史学家普遍不承认中国的夏朝,中国史学家多认为夏朝,或者至少是“先商”文明是存在的,主要的依据是二里头文化遗址。因此,西方史学界认为中国的文明史应该是3000年,而非我们说的5000年。
3、西方史学界有种观点,认为上古时期,中国和西亚交往频繁度大于我们的想象,比如中国的青铜器、陶器、雕塑都有可能深受中亚游牧民族影响,甚至认为周人可能和中亚的游牧民族有密切的血缘关系,但中国史学界基本不承认这一点。
4、对于元朝,即便在外国汉学家中也有争议,元朝到底是一个传统的中国王朝,还是外来的蒙古王朝。

‘拾’ 有哪位知道是哪位外国人写的中国史-他的名字

日本着名通俗历史学家陈舜臣的代表作《大唐帝国——隋乱唐盛三百年》近日由新星出版社引进并出版。该书脱胎于至今未被中国人重视的宋人曾先之的史学巨着——《十八史略》,陈舜臣先生集数十年之笔力完成。

据了解,陈舜臣在日本非常受追捧,比国内最火的易中天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位出生于1924年的日本作家,祖籍是台湾台北,与司马辽太郎并称日本历史小说界的双璧。40多年来他始终创作不辍,作品不下百余种,写作范围扩及推理小说、历史小说、现代小说、随笔、游记与历史书等。据介绍,《大唐帝国》之前曾经在日本再版三十余次,发行200万册,而他的《诸葛孔明》上下册,已卖到73万套,成为长期畅销书。

和易中天一样,陈舜臣也是一位“电视宠儿”。日本电视台只要播放有关中日历史问题和介绍中国历史人物的电视节目,都会请他出场,前几年投入大量资金制作的世纪大作《丝绸之路》和《唐诗纪行》,也请陈舜臣临场讲解。他的着作《琉球之风》还曾被日本电视台改编成了大型电视连续剧。

在国内读史热的今天,各种说史、写史、解史的书已经成为新的出版热点,而一个日本学者会用什么样的眼光来写中国的历史?他的写作态度和视角对于当下国内的历史写作有着怎样的影响?陈舜臣迟到30年而来的作品对于我们颇有启发。

阅读全文

与外国中国史学家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意大利有哪些运动项目 浏览:184
谢谢伊朗文怎么写 浏览:699
中国音乐着作权协会版权多久下证 浏览:401
伊朗是讲什么语言 浏览:15
越南香水怎么辨真假 浏览:336
印尼的外汇监管力度怎么样 浏览:731
中国到伊朗火车有多少趟 浏览:300
伊朗为什么要扎耳洞 浏览:89
越南gdp为什么不能修改 浏览:166
中国市场的保健品多少是假的 浏览:969
中国和美国谈判的结果怎么样 浏览:47
越南宣光是哪个省 浏览:599
英国的电压是多少如果去英国的话 浏览:425
中国好声音在哪里看不用会员 浏览:567
越南芒街都开什么车 浏览:908
为什么要去印尼旅游 浏览:656
银河号是中国什么公司船舶 浏览:949
意大利高端包包品牌有哪些品牌大全 浏览:373
伊朗核计划遭受什么病毒侵袭 浏览:583
印尼地震海啸28楼有多少米 浏览: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