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特点是什么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2.学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 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
3.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例如林则徐等萌发新思想、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⑵ 中国近代前80年代是如何向西方学习的
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和特点
1、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三部曲(阶段特征)
①第一阶段:自雅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20多年
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探索西学的热点在“师夷长技”的“技”上,即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工艺技术。
②第二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
探索西学的热点转移到“格致之学”上,即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70年代以前主要是围绕军事技术,70年代以后开始超出军事技术的范围。其主要原因是洋务派为了制器不得不翻译西学,近代着名的科学家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的科学事业都与译书有不解之缘。
③第三阶段:从19世纪90年代以后
向西方学习开始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次。先是维新派思想家日益认识到西学体系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主张既要学习“西艺”也要学习“西政”,此后革命派也主张如此,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更进一步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次。
2、中国人民学习西方的时代特点
①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提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中国人看世界的开端。
②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发表《资政新篇》,第一个在中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③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本,西学为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③早期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技,更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
④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传统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⑤资产阶级革命派: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政府,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并以此为指导发起了辛亥革命运动。
⑥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彻底批判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提倡民主和科学,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⑦俄国十月革命后,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并最终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最终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胜利。
3、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
①从内容上看: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
②从主题上看:救亡图存是主题。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文学上多有反映,中国的思想界更是显示出面对危局不断探索的特点;
③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经历了一个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再到“思想层次”的过程;
④中西文化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如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⑶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体现了怎么样的规律
中国向西方学习:
1、历程:①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主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器物阶段)
②甲午战后--辛亥革命: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制度阶段)
③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主要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阶段)
2、特点:①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递进嬗变过程;②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互统一;③充满进步与保守的斗争,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势力、革命派与保皇派斗争~
⑷ 近代中国在向西方学习上呈现出什么特点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的特点:由表及里,层层递进。
学习方面的变化:从科技到政治,然后是思想。
感悟: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无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⑸ 近代史上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呈现什么趋势
大致为三个阶段
1、1840年鸦片战争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特别是军工技术,典型的活动就是洋务运动,就是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结果1894年甲午战败,洋务运动彻底失败;
2、1894年后,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典型的活动就是百日维新和清朝的立宪运动包括后来的辛亥革命,结果1912年辛亥革命后中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却使国家分裂了,呈现出军阀混战的一盘散沙。所谓三民主义实际上也是在这个层面上学习美国的民主政治。
3、第三个阶段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的思想,西方的各种哲学思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⑹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如何原因是什么
原因
1.随着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开始面对现实,提倡“经世致用”,引导人们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2.鸦片战争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探索新知。 结果:(1)地主阶级: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武装自己,来抵抗外国的侵略,实现强国的愿望。其本质目的是巩固清王朝的统治,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结果:这种主张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接受,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2)农民阶级:1859年,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明确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迫切愿望。本质目的:发展资本主义,巩固太平天国政权。结果:由于当时的形势紧迫,《资政新篇》的主张没有能够实行。
⑺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主要有哪几次结果怎样
1.洋务运动---结果:失败了。原因:首先具有封建性,其次对外具有依赖性,再次企业管理具有腐朽性。说明了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
2.戊戌维新运动-----结果:夭折了。原因:首先不该否定封建主义,其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再次惧怕人民群众。说明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政治者走至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3.辛亥革命-----结果:失败了。原因:1.没有彻底的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2.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力量的强有力核心。说明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经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4.新文化运动----结果:成功了。原因:顺应时代的发展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群众性运动。
⑻ 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学习的事例和结果,从中学习到什么
近代以来,风雨飘摇中的老旧中国开始了艰难曲折的痛苦蜕变与涅盘革新,这一现代化进程也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经历了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层面这三个阶段。具体而言:
第一阶段即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期间,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林则徐、魏源、龚自珍等有识之士把忧国爱国热情倾注在冷静的政治思考中,他们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启蒙者,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从1840年到1861年,中国的文人学者写出了二十多部介绍夷情的着作,介绍西欧国家地理、历史、政治、军事、经济诸情况。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洋务派兴起了“制器练兵”、“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实质上是一个军事上、技术上的西化运动。洋务运动时期还引进翻译了一批数学、物理、化学、地质学、天文学、医学、农学着作,创建了一批冶炼、机械制造、化工、轻工、农产品加工、民用工业的官办、民办工厂,创设一批近代学堂、医院报馆……主动性引进西学无疑有其进步性,但洋务派对西学的引进,主要从实用目的出发,重在西方的技艺。整体而言,他们学习西方有些舍本求末。
第二阶段即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学习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制度。这一阶段维新派和革命派热衷西学,师法西方,以期中国富强。清廷当局被迫有限地开放禁区,改变政务,调整工商、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从学习西方的角度而言,这一阶段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对西方政治体制的关注;二是对西方学术思想特别是社会科学的引进。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对西方社会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做了重要贡献。而严复更是近代介绍西学的巨匠,他曾亲身体察英国社会制度,研习孟德斯鸠等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把建立英国式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国家制度作为最高理想;1895年他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了震动一时的政论《原强》等,并译述了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穆勒的《名学》等西方社会科学名着,将进化论和天赋人权论引进中国思想界。
第三阶段即民国初期至五四时期:学习西方的启蒙思想及文化精神。
1915年爆发了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展开了新旧之学的激战。到“五四”前后,学会林立,社团峰起,西方的哲学、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改良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广泛流入中国。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吴虞、鲁迅等一批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致力于批判封建旧中国的专制黑暗、建构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性,在启蒙大众思想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马克思主义也是在这一阶段开始流入中国并得到广泛传播。
⑼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经历有哪些变化特点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经历变化有三个过程
1学习西方技术,像洋务运动
2学习西方制度,人们发现只学习先进技术并不能救中国,就谋求先进的政治制度,像戊戌变法,更激烈的有辛亥革命
3学习先进思想,后马克思的科学思想观传入中国,为我国自救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只有正确科学的思想才能真正挽救中国人,挽救中国。
⑽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向西方学习,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主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虽然他创新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只停留在“坚船利炮”这一西方文明的表层——物质外壳上,而且学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制夷”,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要迈出这一步,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它使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启迪探索外界的新风,成为一代代先进中国人的强国御侮而寻求外夷、平内患的双重目的,怀着“中学为体,西方为用”的矛盾心理,发起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
(二)甲午战后——辛亥革命: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早在19世纪六七年代,早期维新派就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成为19世纪末康、梁倡导维新变法运动的先导。康、梁把向西方学习的目标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把谋求政治体制的变革放在首位,提出了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但在封建顽固派的镇压下,变法运动夭折。随后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运用西方国家学说,实行王权分立体制和责任内阁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北洋军阀的专制使民国成为一块招牌。
(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主要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陈独秀、李大钊等把斗争锋芒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宣传西方民主科学。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以俄为师,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知识分子掌握了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科学思想武器
特点:①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递进嬗变过程;②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互统一;③充满进步与保守的斗争(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势力、革命派与保皇派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