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空间站如何处理航天员尿液
尿液等液体排泄物要经过尿液处理系统处理,再次使用,采用蒸汽压缩蒸馏技术将预处理后的尿液进行旋转蒸馏,收集到的水蒸气冷凝后形成蒸馏水,然后将蒸馏水输出给水处理子系统进行深度净化处理,从而把尿液中的水分提取利用,经过水处理子系统净化后的再生水,超出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可以满足在空间站中长期驻留的航天员清洁、制氧等用途。
中国空间站如何处理航天员废弃物
航天员在太空生活,他们每天都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物资,吃穿用也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排泄物。太空里没有下水道,你没办法将废物一冲了之,只能用特制的容器密封起来,定期存放在货运飞船里。
航天员在太空中穿脏的衣服也不能拿洗衣机洗涤晾干再穿,空间站里水资源有限,用来洗衣服成本太高,所以内衣穿几天之后就打包扔进货运飞船。
等到任务完成,货运飞船就会驶向地球的大气层。一旦进入大气层,空气和胶囊之间的摩擦导致它升温,爆炸,并解体,固体排泄物就这样处理完成。
⑵ 在国际空间站里,宇航员是如何“吃喝拉撒”的
宇航员在太空是如何吃饭的?是怎么睡觉的?又是怎样上厕所的呢?今天就带您揭秘一下宇航员在太空是如何生活的,了解一下航天员的日常生活是怎么样的,近日中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将在中国天宫号空间站生活半年的时间,宇航员在太空的吃喝拉撒是如何解决的呢?
在空间站上宇航员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除了严谨的太空实验,他们还要花大量时间来进行阻力锻炼,以保持正常的肌肉张力和基本的 健康 水平,我们都知道在太空中是没有重力的,那么他们就不能像在地球那样使用肌肉,如果长时间不使用肌肉进行活动,肌肉就会出现萎缩的现象,所以进行体力锻炼就成了宇航员每天的必修课,宇航员的身体 健康 是很重要的,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宇航员在天空中是如何吃饭的,在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了第一个进入太空中的地球人,其实他也是第一个在太空中吃饭的地球人,他在当时是吃了一些牛肉,形状就跟牙膏差不多
在此之后,美国人也陆续进入太空,其实在当时的年代,宇航员吃的东西都差不多,味道也非常一般,我国为满足太空人的口味和营养,天舟货运飞船送来了好几十种熟食,荤素搭配、开袋即食非常方便,空间站就像一个大房子一样,里面也被分成了不同的房间,当然了,在太空生活和在地面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航天员们的生活所需都是用火箭为其运输的,除了食物还有水,但由于水资源的运输难度很大,所以在空间站除了吃喝,水的使用十分拮据,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水,包括尿液,都会进行回收、净化,再利用
随着 科技 的进步宇航员可以吃的东西就变得越来越丰富,到了阿波罗登月时,宇航员可以选择的食物已经达到了70种,现在宇航员的食谱就更加丰富了,中国空间站就为我们的三名宇航员配备了120多种食物,不仅有新鲜的水果,甚至可以吃到宫保鸡丁、鱼香肉丝、香辣羊肉等备受国人喜爱的菜肴,太空和地面最大的不同就是重力感应、空间站的航天员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人和物是悬浮在半空中,移动相对更为容易,每天航天员除了固定的几个小时工作之外,还要进行身体锻炼,这并非是自愿,而是必须,在太空中睡觉比较简单,因为没有重力的存在,所以无论宇航员以什么姿势睡觉,感觉都是一样的,只需固定好身体,防止睡觉以后飘走,其实在太空中唯独上厕所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十分复杂,如果是在地球上,由于排泄物受到重力的影响,会从体内迅速下落,我们只需要施加很小的腹压就可以进行排泄,但是在微重力的太空中,如果宇航员没有正确操作,真的会出现把粪便排出体外,屎尿横飞的情况,这种事情确实发生过,美国阿波罗十号在飞行中曾有粪便在机舱里横飞,简直让人作呕
所以太空中的马桶都是特制的,都带有负压装置,可以通过外力的作用帮助宇航员排便,当然排泄物的处理也是有方法的,尿液可以通过净化后再次进行利用,粪便则打包压缩,放入密封的贮藏袋中,和其他垃圾一起装入货运飞船,等飞船返回地球时把它们抛洒出去,让这些废物和大气层摩擦燃烧化为灰烬,充分燃烧成为无机物,这样宇航员上厕所的问题就解决了
我们来看看宇航员是如何换洗衣服的,洗衣服可是需要用到大量的水,空间站并没有洗衣机,也没有烘干机,所以宇航员是没有办法洗衣服的,他们的衣服一般都是能穿多久就穿多久,一般是三天到一周左右,等实在不能穿了再换,换下来的衣服是不会洗的,会和其他垃圾一起扔到地球大气层里烧毁,宇航员在太空中刷完牙以后,会把牙膏一起咽下去,也不会漱口,因为水在太空中实在是太珍贵了,因为这样做最简单,不会产生任何的垃圾,刷完牙以后再喝一点水,整个刷牙过程就结束了,当然这个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的,你也不用担心,因为他们的牙膏都是特制的可食用牙膏
至于洗澡,那用的水更多,解决办法就是不洗,如果实在需要的话,则会拿湿毛巾擦一下,想象一下,3个月的时间不洗澡、不洗头,真是佩服我们伟大的航天员啊,人长期生活在一个失重的环境下,身体会发生一些改变,比如骨骼、肌肉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如果不进行适当锻炼的话,在返回地球时,人体的抗负荷能力、抗操纵能力就会相应减弱,失重环境下会加速体内钙质流失,造成骨骼发生疏松情况,同理,肌肉得不到训练也会逐渐萎缩,变得虚弱无力,所以需要借助健身器材让航天员保持一个良好的体魄,航天员除了统一安排的正餐,各位航天员可以自带个人偏好的零食,这对促进航天员的心理 健康 有着很正面的作用,当然,自带零食必须是正规厂家生产的,经过安全检验合格的,统计资料显示,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自带的零食比较五花八门,从棉花糖、巧克力、小饼干到花生酱应有尽有,猜一猜中国的航天员会带什么小零食呢?我猜肯定有辣条
由于长期处于失重状态下,许多宇航员从太空返回地球后遭受脊柱损伤,椎间盘突出,由于长期暴露在各种射线的辐射下,人类的皮肤和骨骼都会有不可逆的伤害,所以伟大这个词用在航天员身上一点都不为过,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勇气,而且因为他们承受了很多无法预料的东西,航天员的身体都会受到很多影响,太空生活会加速人体内钙质的流失,所以每一次航天员从太空返回地球后都是需要坐在轮椅上的,因为这时候他们的骨头十分脆弱,稍微的磕碰就会造成骨折,可能这就是人类在 探索 未知宇宙的过程中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吧,不过这些代价都由宇航员替我们承担了,我们能做的可能只有像所有宇航员致敬了
关于宇航员的太空生活,我们今天就先说到这儿,对宇航员的太空生活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同时也希望您能长按点赞三秒加转发,让更多中国人可以看到和了解到我们祖国的强大,感谢大家收看本期视频,我们下期再见。
⑶ 宇航员在宇宙中是怎样排便的
需使用固定装置将自己稳定在马桶座圈上,确保没有排泄物溅出。太空厕所工作方式非常像吸尘器,使用不同的气压吸固体粪便。
航天员上天前,要学会上厕所。第一步是将自己固定好。首先固定好鞋,然后固定好下身,双手握住马桶两边扶手,最要紧的是屁股须与马桶边缘贴紧,使马桶内部与外边完全密封。所谓“抽水马桶”实际上是“抽气马桶”——因为马桶内不使用水,而是用气。小便则用一个特制漏斗收集,小便桶定期会向宇宙空间排放。大便袋中的大便经压缩处理,暂时存放在马桶内,最后被带回到地面上来。
俄罗斯 RSC Energia 公司受 NASA 委托制造了一款全新的太空厕所,让太空站可以使用厕所的宇航员由3人增至6人,这个太空厕所还会将排泄物重组变成饮用水,耗资1900万美元,非常吓人。这个太空厕所的外型和普通的厕所相差无几,不过航天员的双脚得踏在钢板上,并穿入套中固定,还有两个固定的凳子锁住航天员员的大腿,然后才可以便便。
(3)中国空间站如何拉屎扩展阅读:
1、为宇航员量身定做厕所
据南京协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施卫东介绍,航天舱的厕所将更加小巧,是根据宇航员的身材量身定做的。在坐便器的基础上还要在舱内增加一台自动的小便器,这将是一个科技性突破。具体细节方面还属于保密阶段。不过施总透露说,神七太空舱的马桶可以伸缩,用的时候就打开,不用的时候可以折叠收起来节省空间。
2、尿液可以变成水饮用
在太空舱内的厕所实现尿粪分离。在太空上水资源十分宝贵,宇航员们的尿也不能让它浪费,通过生物菌处理数小时后,这些尿液与饮用水无异,可以继续饮用。至于粪便,将采用真空烘干粉化的方法,最后撒向太空。
⑷ 空间站尿处理方法有哪些
在空间站所处的微重力环境下,必须采用不同于地面上常规废水的方法处理尿液。目前, 空间站尿处理方法主要有蒸馏法 、高级氧化法和生物法。
俄罗斯主要采用渗透膜蒸发技术进行航天员尿液再生处理,其尿液再生系统已于1990 年1 月 15 日在“和平”号空间站上的 Kvant-2 舱段上启用,该装置的处理能力为5 kg 的H2O/day,尿液中的水回收率为80%左右。到1999 年,该装置已从尿液中回收了6 000 kg 的再生水,回收后的再生水水质可达饮用水标准。
美国则采用的是蒸气压缩蒸馏技术(VCD),2009年已经应用到国际空间站中的美国舱段中。与其它水处理系统相比,蒸汽压缩蒸馏过程是一个热自发过程,易于控制;尿液在略高于环境的温度下蒸发, 出水水质好;循环尿液的质量分数( w u) 可达 50 ,水回收率较高,而且其装置具有重量轻、体积小、功耗低的优点。
中国攻克蒸气压缩蒸馏技术:
中国空间站采用的也是这种最先进的蒸气压缩蒸馏技术,这项技术难度非常大,2012年,航天科工二院206所开始承担研制尿处理子系统研制任务,十年来,团队历经产品的工程样机、初样与正样研制过程,先后突破低压旋转蒸馏、气液两相流输送与分离、无润滑旋转动密封、尿液钙结晶与沉淀、蒸馏废气处理等十余项关键技术,实现了从“尿”中取“水”,填补多项国内技术空白。
天和核心舱处理子系统将预处理后的尿液进行旋转蒸馏,收集到的水蒸气冷凝后形成蒸馏水,然后将蒸馏水输出给水处理子系统进行深度净化处理,从而把尿液中的水分重新提取利用,在真正实现空间站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减轻了货运飞船的载荷负担,大大降低了空间站运营成本。
⑸ 航天员在太空怎样大小便的
首先中国空间站有卫生区,配备了太空抽气马桶,太空抽气马桶技术目前只有中美俄三个国家掌握,航天员将臀部坐在便座上,马桶盖自动打开,然后将固定带系在腰间,以防止身体飘浮,为保险起见,在马桶的一边还设有把手,大便经吸嘴由空气吸走。
在把手的下方有一个控制杆,扭动控制杆可调节吸嘴的空气流量,马桶盖自动封闭,里面形成真空,粪便迅速干燥,固体部分定期抛到舱外,让其进入大气层中烧毁。
在国外,还有部分宇航员的粪便会进入样品收集袋,经冷冻贮存,最后带回地面,供化验研究之用。
太空尿液的处理办法:
要知道,在以往的短周期任务中,航天员所需的消耗性物资及水可以通过地面与空间往返运输支持,但是在长期载人飞行的空间站中,如果消耗性资源通过地面供给,则会产生巨大的运输及维护费用。因此,必须进行消耗性物质回收再生利用,将一些主要的消耗品如大气和废水回收再生并加以利用,减少地面后勤的负担,降低运行费用。
空间站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技术就是实现航天载人器中消耗性物资的循环再利用。空间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技术包括氧气再生系统,废水再生系统,大气压力和成分控制,舱体温度和湿度控制, 卫生和废物管理五个部分。
⑹ 航天员太空生活大揭秘,空间站中如何生活
航天员太空生活大揭秘,空间站中如何生活
航天员太空生活大揭秘,空间站中如何生活,神舟十二航天员每人都配备有手机和平板电脑,具备天地之间拨打电话的能力。在饮食方面,在长达三个月的飞行任务期间,为航天员配备的食谱菜品多达120多种。
自从6月17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成为首批进驻中国空间站的航天员。如今,刚好满一周。航天员们的一周是如何度过的?
三名航天员将在轨驻留三个月,在空间站待这么长时间,伙食怎么样?这期间他们能洗澡洗头发吗?又是否需要洗衣服呢?
据央视报道,在微重力环境下,包裹们脱离了绑带的束缚,大部分飘浮在空中,航天员可以轻而易举地移动超重的包裹。
但是在太空中如果没有借力点,航天员和包裹只能相互拉近距离,无法从一个点移动到另一个点。航天员要一边拖着包裹,一边不断用手脚和身体对舱内的固定物施力来完成移动。
值得一提的是,航天员在整理包裹时会应用扫码功能。通过扫码,可以显示包裹内物品的作用、功能等信息,包括物品安装在哪里,未来如何使用。
神舟十二航天员每人都配备有手机和平板电脑,具备天地之间拨打电话的能力。除了和地面工作人员沟通工作,闲暇时间,他们也可以和家人互相问好。
在饮食方面,在长达三个月的飞行任务期间,为航天员配备的食谱菜品多达120多种。按照一个星期为一个周期来算,食品重复率很低。
航天餐不仅符合营养丰富且均衡的要求,还要达到“一口吃”的便利性。最好是固态、无骨、小块,全部可食用,没有残渣,不要留下太多难以处理的厨余垃圾。已公布的有这些:
另外,在天和核心舱的睡眠区里,三名航天员首次享受到了和地球相似的睡眠体验。固定在睡眠区里的`睡袋,可以帮助航天员保持卧姿睡眠。相对独立的隔间,也让航天员既能保留自己的隐私,也能在同伴轮流工作时不受打扰。
在地球上再简单不过的洗脸、刷牙、刮胡子,在太空做起来都会大不同。
在太空的失重环境中,悬浮的水珠极易被吸入肺中,造成窒息。所以航天员汤洪波洗脸就是用免洗湿纸巾清洁面部,刷牙则是把装在小袋子里的牙膏直接挤在嘴里,进行清洁后直接咽进肚子里。
在太空的生活空间到底有多大?
据中国航天报报道,“天宫一号”于2011年成功发射,当时提供给航天员的舱内活动空间为15立方米,可以满足3名航天员同时在轨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这相对于神舟七号7立方米的舱内活动空间有了较大提升,但是依然比较局促。
到2021年我国开始建造空间站时,为了提高航天员太空生活的“舒适度”,舱内活动空间从天宫一号的15立方米提升到了整站110立方米,简直是 从“筒子间”搬进了“大平层” 。天和核心舱提供了 3倍 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航天员活动空间, 配备了3个独立卧室和1个卫生间 ,来保证航天员日常生活起居。
怎么睡觉?想健身了怎么办?
中国空间站本着“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分别设置了 生活区 和 工作区 。其中生活区内就有独立的睡眠区、卫生区、锻炼区,还配有太空厨房及就餐区。
虽然依然要把自己“装进睡袋”,但已经实现了 从“站睡”到“躺睡” 的变革了。独立的睡眠区能够让航天员更放松,享受相对高质量的睡眠,让他们的太空工作和生活更加 “元气满满” 。
因为在失重环境中,航天员将面临多种太空病的考验,如心血管系统调节紊乱、肌肉萎缩、持续性骨丢失等,所以为了保障航天员的日常锻炼,锻炼区还配备了太空跑台和太空自行车,好让航天员按照预先制定好的健康管理计划,开展日常的身体锻炼。
航天员在太空都吃啥?
载人航天早期,为了防止食物飘在舱中,专家们把太空食品设计成为牙膏式,像挤牙膏一样把食物送入嘴中。
现在,航天员在天上的吃食得到大大改善。航天食品方面,配置了120余种营养均衡、品种丰富、口感良好、长保质期的航天食品、就餐区域配置了食品加热、冷藏及饮水设备,还有折叠桌,方便航天员就餐。据说还有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等传统中国菜品。
能洗澡么?
航天员虽然不能享受和地球上一样的淋浴和泡澡,但每个人都能够在一个“包裹式淋浴间”里,手持喷枪,把自己擦拭干净,最大程度上解决了个人卫生问题。
如何解决用水等问题?
空间站核心舱配置了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包括电解制氧、冷凝水收集与处理、尿处理、二氧化碳去除,以及微量有害气体去除等子系统,能够实现水等消耗性资源的循环利用,保障航天员在轨长期驻留。
在太空待3个月,想理发了怎么办?
航天员彼此为 “专业理发师” ,在地面练了很多次,互相帮忙理发。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头发会飘散,会在理发推子上套一个类似吸尘器一样的东西,把剪下的头发吸进去。
想上网怎么办?
不仅可以实现 天地通话 ,还能和家人 “私聊” 。
在以往的载人航天活动中,天地通话是“传统项目”。在中国空间站运行中,设计师们会给航天员预留一条私密语音通道,航天员可以在这里和家人打电话“说悄悄话”,分享自己在太空生活的心情。空余时间还可以听音乐、玩游戏、看视频,实时观看新闻联播,而且是实况直播。
平时,航天员们都带着骨传导耳机,舱内的WiFi可以方便他们在站上各个舱段相互通话,而且他们在任何位置上也都可以与地面通话。
⑺ 天和成功发射!宇航员空间站生活大揭秘,你好奇的都在这里
审核专家:钱航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总体设计部型号设计师
北京时间4月29日11时许,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发射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
天和核心舱是中国发射的 首个空间站舱段 。中国空间站整体呈T字型,基本包括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3个舱段。天和核心舱全长16.6米,最大直径4.2米,发射质量22.5吨,是未来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
中国航天 科技 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张昊表示,天和核心舱的密封舱内有 工作区、睡眠区、卫生区、就餐区、医监医保区和锻炼区 六个区域。在保障航天员的独立睡眠环境和专用卫生间之外,核心舱内还有微波炉、冰箱、饮水机、折叠桌、太空自行车、抗阻拉力器等家具和健身器材,工作生活空间约50立方米,未来还能够达到110立方米,不得不说这配置有点让人羡慕了。
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好奇,在如此高配的空间站和核心舱中,宇航员是如何吃饭上厕所的?他们平时都干什么?从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子?
下面我们就以国际空间站为例,看看宇航员们的生活吧!
在国际空间站上,航天员们也是实打实的“打工人”。每天工作9小时,每周大约会花费40小时进行科学研究和空间站的维护。
科学研究 是宇航员们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国际空间站开展的科学研究分为若干学科,包括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地球与空间科学、教育活动与推广、人类研究、自然科学等。
观察地球和浩瀚的宇宙可能是最惬意的事儿,国际空间站拥有七个窗户的穹顶舱为科学家们观察记录地球提供了绝好的视角。
上图: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宇航员特蕾西·考德威尔·戴森透过国际空间站穹顶仓上的一个窗口,观察云层在地球海洋上空的运动。
来源 | NASA
站在地面仔细观察夜空,你会看到一颗缓慢移动的星星,那有可能就是国际空间站了。虽然在你的眼里它行动缓慢,但实际上国际空间站每 92.65分钟 就能环绕地球一圈。也就是说,从晨辉到夜幕宇航员一天可以看到16次。
除了日升日落,宇航员们还能看到此起彼伏的闪电,美丽的极光震人心魄,从空间站望去可怕的台风只是一个旋涡,火山爆发看起来就像一朵刚冒出来的蘑菇。
宇航员们可借助空间站上先进的相机和镜头来拍摄地球影像。通过宇航员拍摄的照片,我们得以从全新的视角去了解我们的星球,还有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在微重力环境下宇航员无法正常行走,移动身体时像是在“游泳”。放开一个物品就会飘走,为了固定物品,空间站内安装了许多扶手、带子、夹子和尼龙搭扣。
失重环境下会产生 骨质疏松 等病症,所以,航天员们每天要进行两个半小时左右的锻炼,避免微重力环境导致的骨质流失和肌肉萎缩。
为了更好地研究微重力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尤其是长期滞留宇宙对人体的影响,航天员们会定期为自己做B超、测身体各项指标,冷藏尿液和血液样本以供科学研究。
失重环境下,液体呈完全球形漂浮在空中。所以,在空间站喝水是不用杯子的,而是通过吸管喝复合塑料膜袋包装好的水或饮料。
为了防止食物残渣漂浮,有些食物也是用复合塑料膜袋包装好的,宇航员要把塑料膜袋剪开一个口,然后再拿餐具伸进去吃。当然,也有一些宇航员喜欢特立独行,比如下面这位
虽然在空间站吃东西的方式有点特别,但食物进入嘴巴后和在地球上吃饭并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吞咽的过程并不是靠重力,而是 依靠食道周围的神经感觉到食团的存在而引发蠕动 ,把食物送进胃里。
为了节省空间并保证食物的营养,携带上飞船送至空间站的食物一般都是轻质量、体积小而高营养的食物,例如压缩、特制、冷冻的食品,当然也会有水果之类的生鲜食品。
而且,宇航员们在空间站还能吃到新鲜的蔬菜。早在1997年,国际空间站中就开始进行太空农业,多年来,种出了 番茄、生菜、萝卜 等十余种蔬菜。
这一方面丰富了宇航员的饮食,另一方面也为科学研究生长出样本,让科研人员更好地了解植物在微重力环境下的反应。
众所周知,水、食物与氧气是人类生存所需的三大必要条件。搞清楚了宇航员的食物,我们再来看看空间站上的水和氧气从哪里来的?
空间站一般服役十年以上,如果通过地面运送氧气成本高昂,并不现实。因为每往空间站运送一公斤物资,成本比等重的黄金要贵得多,可以算是“最贵配送费”。
于是,美国航空航天局设计了一个 氧气制造系统 (又称OGS) 通过电解水的方式就可以满足宇航员生活中所需氧气。
“电解”是指让电流通过含有离子液体或溶液而使其化学分解这一过程。因此,电解水即是指让电流通过水 (这里的电能主要来自于空间站外部的光伏板) ,让水分解成其基本化学成分——氢气 (H2) 与氧气 (O2) 。
除此之外,空间站还有加压氧气瓶和固体燃料罐产生氧气,以备不时之需。
那么国际空间站上的水又是怎么来的呢?
前国际空间站宇航员Don Pettit有个精妙的比喻——昨天的咖啡变成了明天的咖啡。想必你已经明白了国际空间站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了……
虽然听起来很恶心,但宇航员们对尿液过滤成饮用水已经习以为常了,因为携带水资源的成本实在是太高昂。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很好奇宇航员们在空间站是如何上厕所的?
空间站也有马桶,去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斥资2300万美元为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升级了一款太空马桶,堪称史上最贵马桶。
不同于地球上的马桶,空间站的马桶不是用水冲,而是利用 空气压力 吸走排泄物 (原理和吸尘器差不多) 。这是因为,在微重力的环境下马桶的设计必须使用定向气流而非重力。如果你坚持用水,结果就是便便和水到处乱飘……
被吸走的排泄物被太空马桶 干湿分离 ,便便要适当保存起来用于科研,剩下的便便被装入密封袋并储存在罐子里,大多数被装上飞船,在穿越地球大气层的时候经燃烧焚化。
而尿液以及其他舱内舱外各种活动所产生的废水,经过过滤、除味等处理后循环利用,以满足宇航员、实验动植物、舱外活动以及舱内日常活动所需。当然,这些水也会被电解制造氧气。
最后,告诉你一个有趣的事情, 空间站也是有wifi的 。工作之余,宇航员们也可以去休息室在网上冲浪。
了解了这么多宇航员的日常生活,你是不是很期待我们国家的空间站“天宫”在轨组装完成后,宇航员与我们分享他们的生活日常?
不要着急,今明两年内,我国将通过11次飞行任务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在轨建造。到时候,我们就可以一睹为快了!
⑻ 中国空间站有厕所吗
中国空间站有厕所。
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决定,斥资1900万美元为国际空间站购置一套俄罗斯制厕所系统。这个厕所的造价听上去有点贵,但NASA官员说,这比自己造一个厕所便宜多了。
在国际空间站中,俄罗斯的“星辰”服务舱原有一套厕所系统,但由于空间站的“居民”2009年将从3人增加到6人,所以需要相应增加一套厕所。NASA打算把新订购的厕所安放在美国舱段,预计2008年安装到位,届时新旧厕所可共同承担解决宇航员方便问题的重任。
未来发展
不过,美国航太总署女发言麦德森人却表示,比起美国人自己来制造,这个代价算便宜了。因为这套设备构造复杂,有如在地球上建构一座都会污水处理中心。
太空站厕所和地面厕所大致没两样,差别在于前者有加装腿部固定装置,否则,太空人在无重力状况下随处飘浮,势必无法安心如厕。另外,这套设备也能将太空人排出的尿液回收再造,变成饮用水。
国际太空站新厕所将启用,由于站上人数预计将由三人增加为六人,多添加一套设备也能让太空人保有更多隐私。未来,这套新系统将装在出钱的美国太空实验舱,俄将继续使用现有厕所。
⑼ 航天员在空间站里的排泄物,都是如何解决的
空间站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宇航员生活在空间站产生的粪便必须收集和处理。考虑到空间站材料稀缺,每多运输1公斤材料需要燃烧更多的资金,基于仔细计算的原则,空间站可以回收的东西将被回收。
这些不能回收的物质,包括粪便和生活垃圾,过去会直接扔出空间站,但由于速度不够快,它们会成为围绕近地轨道运动的空间垃圾。空间垃圾运动非常快,可以以每秒几公里的速度高速运动。即使质量很小,也会对航天器造成严重的安全风险。自从科学家们意识到空间垃圾的巨大危害以来,这些不能再使用的粪便残渣和其他垃圾将被包装并带回地球。货运船现在是一次性的。将材料运送到空间站后,它们也会带走空间站上的垃圾。船在返回大气层的过程中会燃烧,垃圾自然会燃烧。即使没有完全燃烧,大多数情况也会落入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