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西方如何看待中国的夏朝
5000年的深厚底蕴,并一直不断伴随传承到今天,事实上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充满了磕磕绊绊,尤其是在中西方文明的交流过程中,如何才能让对方接受,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虽然也有人说,我们自己的东西不需要别人认可,但在国际化社会的今天,这样的思维并不可取。
不过实际上也能看出,对于未肯定的事物,教科书在描述上用了十分严谨的词汇,他们形容夏朝为传说中的,当然这里的传说中并不是指不存在,而是一个社会从技术向文明转变的特殊时期,而且在表述历史的同时,态度也十分可观,并没有十分极端的刻薄的否认,实际上这样的态度,才是一个研究史学最严谨的态度。
Ⅱ 美国历史教科书是如何评价中国的里面都写了什么
随着国际化的发展,国际之间的建交也在发展,不过建交都是以贸易为主,想要看各国之间的一个态度,从历史教科书的一些角度就可以知道这个国家的基本立场,日本、美国、俄罗斯之间的教科书对中国的描写都是不一样的。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俄罗斯将他们看得这么透彻,我们却难以了解自身。
Ⅲ 历史上,美国人都对中国做了哪些
1、1909年,“庚款奖学金”设立,美国退回第一批庚款,庚款公费生应运而生;1910年,成立“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4年,美国国会二度通过同样法案,再次退回部分庚款,成立了“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考取庚子赔款而留美的中国学生,诸如梅贻琦、胡适、竺可桢等人,在未来甚至更长久的时间里,以他们的思想学术,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了无数的中国人。
2、创办了N多教会学校和医院。此不赘述,仅以刘少奇于1949年7月4日给斯大林的报告中为例:仅仅英、美两国,在中国设立的专科学校与大学就有31所,神学院32所,图书馆29所,文化团体26个,中学324所,小学2,364所。
3、1937年冬南京沦陷,美国传教士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魏特琳(中文名华群)参与了拉贝组织的“南京国际安全区”,在南京大屠杀中拯救了数万中国人,并在血雨腥风里写下了多达四十余万字的《魏特琳日记》,成为日后与《拉贝日记》、《东史郎日记》齐名的控告日军大屠杀的重要证据。
4、1942年到1943年,久旱无雨的河南发生了罕见的“中原大饥荒”,造成五百万人死亡,惨绝人寰,举世震惊。在这次大饥荒中,美国《时代》周刊驻华记者白修德促使远在重庆的国民政府最终采取果断措施、拯救无数生灵。
5、1942年,中缅国际物资通道被日本人控制,中国完全处在被日本包围之中,最后一条补给线也被日本斩断了,中国危在旦夕。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不计任何困难,必须开通到中国的路线。闻名世界的“驼峰航线”应运而生。
Ⅳ 在美国历史教材中,又是如何记载中国历史的
对于历史,我们从小就开始接触,先是大人们以口述的方式而进行的总括引导,其次就是从初中开始一直陪伴我们走过高中甚至大学的历史课。从中国的古代文明经过层层江山易主直至现代文明,我们在这个学习的道路上不知重复了多少个回合,其中的繁荣衰败,跌宕起伏,我们都已文字的方式把它看的明明白白。
而我们学到和看到的都是以我们自己的视角观察到的我们的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那么,在外国人看来,是如何写中国的历史的呢?那咱们就从美国和日本的历史课本中来瞅瞅他们是如何写中国历史的。
这本书在介绍中国的历史方面虽然相对较少,但是其发生的基本重要事件也在本书中以比较客观且公正的态度都进行了描述了。
Ⅳ 美国怎么看待中国历史
上周去了一个美国人家里做客,他家有6个小孩,都是上小学和中学的年纪。我对美国教科书中中国的部分很有兴趣,主人给我拿了三本课本,他家小孩用的,我拍了中国部分的照片,有一本拍到了封面,另外两本忘记了拍封面,有兴趣的和我一起看。
我也问他美国的学校有没有统一的教科书,他说不统一的,但公立学一般会从常用的几本中选择。
翻译尽量忠实原文(以美国小孩子所读到的字面意思)
*60页 中国被大山、沙漠和海洋环抱,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它与外部的世界隔绝。在那里逐渐形成了与古时期世界上其它地方不同的生活方式。
最早的农民
大约公元前5000年,农民开始在黄河两岸耕种,他们种植粟(一种谷物)、水果、坚果和蔬菜,并且养猪、狗和鸡。人们沿着比较的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这些最早的中国农民建立起村庄,将石器用于田间农业,制作漂亮的彩绘陶壶。
蚕丝与蚕
蚕丝是由蚕(一种蠋)吐出的丝,当他们变蛾的时候结成茧来保护它们自己。中国人是最早学会从茧上退绕出丝并将其织成蚕丝面料。
*61页
商王
大约在公元前1765年,中国很大一片区域被一个被为“商”的家庭(或王朝)的帝王统治。当帝王死后,他被埋在一个巨大的土坑里,里面装满了珍宝,人和动物也被祭献,和帝王一起下葬。
利用金属
商朝的工匠学会了用铜来制造武器和容器,人们用精美的铜制大锅来烹制食物和酒,献给死去的祖先,他们将祖先视作神灵。
写在骨头上的文字
在中国,文字从公元前1400年开始产生。为了帮助他们预知未来,牧师们将问题刻在称为“甲骨”的骨头上,将骨头加热直到裂开,然后“解读”裂痕形成的图案以找到问题的答案。
国王和贵族
在约公元前1027年,商王被称为“周”的民族征服,新的周王允许贵族拥有土地来换取他们在发生战争时对周王的忠心和支持。
当贵族逐渐强大时,周王开始失去掌控,贵族建立了们们自己的小王国,并连年征战以争得更多地盘。
孔子
一位叫“孔子”的思想家生活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他教导世人只有行为规矩战争才会结束,人民应当顺服于他们的统治者,统治者应当善待他的人民。
*62页
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到了大约公元前480年,中国是由七个王国组成,这七个王国之间常年战乱,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国(音chin)征服了所有其它王国,秦王控制了一个巨大的帝国,他称自己为“秦始皇”,意为“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中国的万里长城
始皇帝建造了巨大的城墙来保护他的帝国,抵御来自北方部落(后称为匈奴)的进攻,长城由将早期统治者所建造的一系列较小的城墙连结起来形成的,目前它仍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造建筑物。控制贵族 为防止强大的贵族的反叛,始皇帝强迫他们进入首都咸阳,这样他就可以监视他们。贵族军队的武器被解除并融化掉。
Ⅵ 国外教科书对中国历史的评价如何
美国历史教科书还关注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它称公元前500年左右编辑成册的《诗经》是当时最伟大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书上翻译了《诗经》的第100首(丈夫外出打仗)、122首、124首和127首(士兵思乡)。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鼎盛时代,书中翻译了唐朝诗人李白的诗歌《静夜思》和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中的一段。课本还十分注重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评论历史事件的同时也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来分析历史人物在历史潮流中的作用,以唐明皇的“开元盛世”为参照,让学生思考究竟是“英雄造时世”,还是“时世造英雄”的辩证问题。再比如说,书中讲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教人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同时又向学生提问 “你认为今天的老师应不应该教这些,为什么?”一位在美国高中读书的中国留学生说:在美国上历史课和中国不同的是,老师会把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讲给学生听,然后鼓励同学们讨论,通常不会主观对此事件定性。即使对于二战这样的重要历史事件,也由学生自己来评价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