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
今年,中国经济总体上呈现了稳中向好、稳中加固的态势。但第三季度经济增速放缓、疫情散发、汛情影响、大宗商品价格高企、企业经营困难加大、生产需求制约增多,经济社会预期需要增强支撑。中国经济面临较为复杂的阶段性、结构性和周期性问题,风险挑战依然较大。
拓展资料:如何分析中国经济
1、观察分析中国经济,应当以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准确识变,才能在短期波动和长远的格局中认清大势;科学应变,才能在压力挑战中发掘深层动力;主动求变,才能在亮点韧性中提振信心。可以说,中国经济持续恢复、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有能力有条件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任务。 一方面,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四大宏观经济指标显示,中国经济“基础大盘”依然稳固;另一方面我们坚信,中国经济有办法、有条件延续恢复性增长态势,保持战略定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强大韧性支撑和激发经济内生动力。 从建言资政的角度,我提几点建议。
2、针对经济运行新情况加强跨周期调节,持续推进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政策落地生根。目前,一些房地产企业过度扩张陷入困境,一些地方政府隐形债务负担过重而难以为继,一些地方采用拉闸限电、运动式减碳等等。要用好宝贵时间窗口,在处理短期与长期、目标与手段、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中有效化解。比如通过严格执法、完善规则,部分领域社会反映强烈的垄断和竞争失序行为得到纠正,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初见成效;从10方面31项重点任务明确“双碳”路线图、施工图,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采取依法对煤炭价格实施干预等必要措施,促进煤炭市场回归理性,收到了一定成效。
2. 中国疫情放开了现在啥情况
疫情放开之下,我国人口众多,在大规模感染的基数下,病毒有没有可能“变异升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最新数据2022年约有14.1亿人,占世界总人口数的18%,相当于世界上六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
如今中国疫情全面放开,未来几个月会有数千万甚至上亿人感染新冠病毒,虽然绝大部分人都能自愈,但是仍然会有一部分重复感染,而二次感染后的人的症状是否与第一次感染时一样?是更好还是更坏,现在国内还没有收集到足够的样本,种种的这些都导致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
现在对于疫情得发展还是比较乐观,因为大多数被感染的人都能自愈,重症致死患者非常少,甚至低于流感。
目前疫情的发展是可控的,但是这是基于现有病毒毒株弱毒性的结果,对于新冠病毒这类单链RNA病毒而言,其变异的速度是很快的。又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大,大量的人被病毒感染,人体就成为了病毒生存的载体,病毒在数以万计的载体中增殖、变异,又在不同载体之间来回“穿梭”感染,这简直是病毒大杂烩。
我们都知道,变异是具有不确定性的,病毒有可能变得更加温和,同样也可能变得更加凶猛致命。我国人口众多,在大规模感染下,不排除会变异进化出更“棘手的病毒”。
当然,我个人还是比较乐观。因为变异的不确定性,想变异出致死率很高而感染力有很强的病毒是比较难的,通常二者很难兼得。可以这样理解,那些致死率很高的病毒大部分都把宿主消灭了,所以它们的“种群”就很难传播开来。同样的,那些致死率比较低的病毒,因为并不能轻易干掉宿主,这样宿主就可以感染更多的下一任宿主。(比喻不是很恰当)
故而通常情况下,致死率高的,传播能力有限。致死率低的,传播能力就强。二者很难兼得,致死率很高而又极具感染力的估计也就埃博拉病毒能沾点边(致死率50%-90%),但是一般认为埃博拉病毒不能空气传播(不然也就没新冠病毒什么事了)。
之所以敢放开,除了我国疫苗接种率较高以及病毒毒性下降之外,我们参考了国外不同国家疫情发展的状况,综合评估了大体是可以放开的。
人们要适应放开疫情后病毒的冲击起码需要2023年一整年,现在很多人还是恐慌,人们的出行依然谨慎。还是那句话,能晚阳就晚一些阳,后面的病毒可能毒性就非常弱了,现在得了,保不齐会有不少后遗症。
3. 中国现在疫情如何
当前,全国疫情在局部时有发生。前期疫情较重的重点省份取得疫情防控的阶段性成效,个别省份的部分地市疫情仍在发展中。昨天,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吴良有介绍,部分地区近日疫情出现波动,存在社区传播风险。
资料图 新华社供图
海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疫情防控成效显着,新增报告感染者数持续下降,疫情进入扫尾阶段。西藏自治区疫情整体呈现向稳态势,每日新增报告感染者数量及波及范围有所下降,风险总体可控,但每日新增感染者人数仍处高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四川省疫情近日有所趋缓,当日新增感染者数波动下降,但疫情社区传播风险仍较高,加之,9月5日在泸定县发生了6.8级地震,对疫情处置增加了新的难度。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江西省、山东省、广东省、湖北省、北京市、上海市等地部分地区近日疫情出现波动,存在社区传播风险。其他省份的疫情主要来自隔离封控人员,以跨地区输入为主,当地社会面传播风险整体较小。
吴良有表示,总体上,各地严格落实第九版防控方案各项要求,科学精准开展防控工作,做到疫情发现一起、扑灭一起。随着暑期结束,大量旅游人员由外地返回,尤其是高校学生集中返校,增加了国内疫情传播和跨地区扩散的风险。当前,我国仍持续面临境外疫情输入和本土疫情传播扩散的压力,各地仍存在发生聚集性疫情的风险,疫情防控任务依然艰巨。各地将进一步强化早发现、快处置和防扩散的疫情应对能力,切实抓好口岸地区外防输入工作,坚持科学精准开展疫情防控,持续维护良好的疫情防控局面。
针对近期个别地方在疫情防控中出现“层层加码”的现象,国家卫健委综合监督局二级巡视员妥佳说,河南省商丘市、三门峡市以及江苏省苏州市,存在对低风险来(返)人员社区报备不批准、不回应,对出行群众进行阻拦和劝返的情况。河南省开封市、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存在要求外来(返)人员提供不切实际的社区报备材料情况。河北省邯郸市邱县、浙江省台州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存在对外来(返)人员进行社区报备后,仍然采取集中隔离等强制手段限制出行的情况。国家卫健委将持续推进专项整治工作,按照整治“层层加码”专班的工作机制,继续做好线索收集、转办核实、跟踪督办、通报曝光等工作,做到全面收集、及时转办、全力核查、坚决整改,妥善解决“九不准”相关问题。
4. 中国目前的疫情情况怎么样还有本土病例吗
中国目前的疫情情况怎么样?还有本土病例吗?中国目前的疫情情况相当好,国内本土已经没有了新增病例,现在的新增病例完全是从境外输入的,而且都在监控范围内,而且国内的生活秩序基本恢复,连跨省旅游也已经有序进行着。居民生活完全正常,除了少数习惯戴口罩,是比较讲卫生的一些人,大多数除了在公共场所,其他的大多数人已经可以尽情地呼吸了。
珍惜得之不易的成果:对于中国人来说,一定要珍惜这得之不易的成果,现在各个大学已经有序开学,在这最初的半个月里,大家都在封闭式管理,挺过这一段,就会进入国庆旅游热门季节,会有一次大范围的人口迁徙,再加上冬季前候鸟会从北方向南方迁徙,也会是一次考验,所以对于中国市民,做好个人防护是最必要的,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非常舒服的位置,世界上的众多国家都还在抗疫的混乱之中,我们不是趁人之危,但是属于自己的机会还是要把握的,不能浪费这些机会,成果要保持,还要继续向前看。
人人有责:其实世界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网络和快速交通让全球一体化成为现实,信息和物资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到达任何地方,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事实也证明,那些想置身事外的目前正在水深火热之中,是教训。
5. 坚持动态清零体现尊重科学尊重规律,中国现在疫情的情况怎么样了
我们在始终坚持动态清零的基本方针,同时也在动态清零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对各个地区的疫情防控强度。
在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很多城市已经出现了新冠疫情的确诊病例,有些城市也出现了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因为每个城市的疫情情况各不相同,疫情的进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需要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疫情问题。与此同时,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坚持动态清零的基本方针,千万不要去想着和病毒共存。
我们需要坚持动态清零的基本方针。
在防控新冠疫情的问题上,虽然有些城市需要通过全域静态管理的方式来防控新冠疫情,这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到很多人的正常工作与学习。但为了每个人的健康和安全考虑,我们依然需要坚持动态清理的基本方针。与此同时,我们在看待疫情的问题上,也需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通过集体的力量来共同战胜新冠疫情。
6. 全国的疫情形势如何
近日,全国每日报告新增阳性感染者数量波动上升,疫情继续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特点,形势严峻复杂,受奥密克戎进化分支传播能力强、隐匿传播的影响,跨省跨区疫情增多,多地新旧疫情叠加交织,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广州、郑州、福州、兰州等省会城市发生了聚集性疫情,局部地区出现了疫情反弹。
目前,新疆、内蒙古疫情防控攻坚行动已取得初步成效,广东、福建、黑龙江、河北、河南局部暴发疫情正在逐步趋稳,其他省份的疫情多点散发,全国疫情总体可控。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国持续面临境外新冠肺炎疫情输入和本土疫情传播扩散、秋冬季流感等季节性疾病高发的多重压力,发生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风险依然存在,存在新冠肺炎疫情与流感疫情叠加的可能。
坚决清理和制止各种形式的简单化、一刀切和“层层加码”行为
近期群众的一些反映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来自低风险地区人员采取强制劝返、隔离等限制措施,黑龙江省大庆市、山西省太原市这类投诉较多。二是随意将限制出行范围由中高风险地区扩大到其他地区,山西省运城市、河南省郑州市这类投诉较多。三是随意扩大采取隔离管控措施的风险人群范围,广东省深圳市这类投诉较多。
除了违反“九不准”规定之外,一些地方处置疫情存在简单化、一刀切、“层层加码”等新的表现形式。一是隔离场所收费。如贵州省毕节市、四川省南充市。二是随意“静默”、“封城”代替管控。如河南省郑州市。此外,舆情监测发现个别地区以赋码弹窗的形式限制人员出行。对于以上问题,我们高度重视,并同时进行整治。
防控简单化、一刀切、“层层加码”,严重违背了科学精准防控、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严重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必须坚决果断、科学精准做好当前的疫情防控工作,坚决清理和制止各种形式的简单化、一刀切和“层层加码”行为,有关部门将及时通报并督促整改,整改不到位、不落实的,依法依规严肃问责。
7. 我国社会交通状况如何有哪些突出问题如何解决
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现状
我国大城市市区正处在从中心区向郊区化扩散过程中,近几年城市道路建设的增加,主要分布在新开发的市区和郊区,相对来讲,中心区的道路面积率反而略有下降。再次,城市房地产开发集中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过量的交通,造成道路超负荷运载。
此外,我国城市中占用道路和人行道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城市新增的道路面积,往往很快就被各种摊商、集贸市场和停车场相继侵占,使本来就严重短缺的道路面积更加紧张。然而,公共交通优势的发挥程度及效果取决于公共交通事业的经营状况。
如果公共交通经营不善而使得载客率大大降低,不仅难以发挥出公共交通工具缓解道路紧张的局面,同时也会削弱公共汽车在能耗上的优势,从而会对城市交通结构体系的演变产生不利影响。
制约我国公共交通发展分析
我国的城市公共交通还存在着承载率低,公交缺乏吸引力等问题。数据显示,我国多数城市居民乘坐公交出行比例在30%左右,同纽约(86%),香港(90%),伦敦(80%),东京(93%),新加坡(74%)等地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究其原因,从表面来看,在于我国多数城市交通设施的服务水平(包括乘车费用、乘车时间、舒适程度、可靠性和安全性等等)发展较为滞后。而进一步分析,制约我国公共交通事业发展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行业存在着政府垄断和企业垄断的低效率,竞争机制难以真正发挥作用。20世纪80年代及其以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企业一直实行“计划上面给,资金上面拨,价格上面定”的国家垄断经营的模式。
在这种体制下,国家与企业之间的产权不仅关系非常模糊,而且由于垄断经营缺乏竞争而使得公交服务成本不断上升,服务质量不断下降,经营性亏损不断加大。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城市都进行了包括明晰产权关系,引入竞争机制等措施在内的公共交通改革。
然而,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目前公共交通事业仍存在着政府及其公共部门的过度垄断现象。从产权结构上来看,近年来政府虽然放松了一些基础设施的生产规制,允许新企业进入,但是公共交通市场中国有公交企业仍占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公交领域中产权单一的市场结构。
同时,国有公交企业一般隶属于地方政府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企业发生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行政行为而不是市场行为。
其次,我国地方政府存在着越位和缺位的现象,公交管制改革滞后,这也导致了我国公交行业发展的低速进行。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公共交通事业通过市场化改革、引入民营经济正在逐步走向市场,也取得了许多较好的成效。
鉴于新的市场环境以及公交服务公益性、稳定性、福利性的特征,在公共交通领域采取全盘市场化实际上并不可取,必须通过有限市场化才能实现最高的社会效益。同时,这个有限开放的市场必须置于政府的监管之下。
然而,与市场化的发展相比,政府对于公共交通行业的监管制度方面的建设很明显较为缓慢,不仅尚未制定较为完善的法规政策体系,缺乏法规政策作为监管依据,也未建立职责明确的监管机构和较为完善的对监管机构进行监督的社会监督体系。
除了监管体制的严重缺位,我国公交行业管理体制还存在着多头管理的情况。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的管理是多个部门同时进行,如城管局、交通局、规划局等。有了问题,推诿扯皮;有了利益,你争我抢。
这造成的结果是线路规划混乱,市场割据局面严重,一个城市有的地方公交车投放过量,有的地方公交车又不能开进去。虽然多个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制约有其自身优势,但是如果这种体制建立在职责划分不清、职能交叉重叠的基础上,就会导致政府管制的低效率。
解决城市公共交通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的供给仍主要由各类国企事业机构垄断,私人部门和外国资本因严格的政府管制和行政审批制度难以进入。
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和从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公共交通行业的民营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当然,这也必须建立在有效的政府监管体系建立起来的基础之上。
其次,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公共交通行业企业活力。尽管我国公交行业的运营管理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引入了竞争,但是国有公交企业独家经营问题并没有根本改变,竞争难以有效进行。
全国城市公共交通行业大多是还是实行政企合一的垄断经营,政府既是公交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同时又是具体业务的实际经营者。因而我国公共交通行业垄断的性质是一种行政性垄断,而不是基于自然垄断的经济性垄断。我国公共交通行业存在的问题中,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这种垄断经营、缺乏竞争而造成的。
我们要加强政府监管体系的建设。基于公共交通领域资金不足以及缺乏竞争的问题,在公共交通领域引入民营资本,引入市场机制是我国该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伴随着公共交通行业民营化、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加深,政府部门转变职能、建立较为完善的监管体制的要求就日益迫切。
监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
1、出台一个对公共交通行业监管的法律制度。面对被推向市场的城市公共交通事业,我国目前尚没有确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监管的依据。没有标准,谈何监管。尽管国务院1996年颁布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等,但是这些法规缺乏导向性,且部分内容已经不符合现状,需要修订。
而对于执法机构及其职权、企业经营许可证的基本内容、新企业进入行业条件、竞争企业间关系等方面,目前仍没有明确的权威的法律法规,而导致对于公共交通事业的监管缺乏法律依据。
2、我国应该建立公共交通事业的专门监管机构。长期以来,我国公共交通行业监管主要是由政府有关行政部门管理,并在国有企业垄断经营的情况下,实行政企合一的体制。因此,在公共交通领域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监管机构。以英国为例,在为城市公用事业制定的法规中,都建立了一个法定的政府管制机构。
同时,由负责各产业的国务大臣委任一名总监,担任政府管制办公室主任。
除了各产业新建立的管制办公室外,英国城市公用事业的管制机构还包括垄断与兼并委员会和公平交易办公室这两个对所有产业都拥有管制权力的综合管制机构,而在整个政府管制运行过程中,各产业的政府管制总监与负责该产业的国务大臣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中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建立起专门的监管机构以提高监管效率。
8. 大家觉得中国的现在民生状况怎么样
现阶段的民生问题,已不再是简单的衣食住行问题了,而是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等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生存权和发展权,而是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这就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民生问题。
当前的现实环境是,因俄乌战争、全球疫情导致的输入性通货膨胀、多行业猝死,美国加息,房地产市场低迷,种种困境,其实可以总结为几个层次:
一是居民负债,经过多年加杠杆,负债率已经从2008年的不足18%,到2018年的53.2%,直到2021年底的62%,空间还有但是不大。
二是居民收入和消费,由于疫情和政策影响,教培、旅游、服务、地产等多个行业受到极大冲击,连环效应下,更多的行业受到影响,全体居民消费心理趋向保守。
三是企业,压力之下,都在减负债,降杠杆,缩小投资。特别是民营房地产企业困境是否需要救助,存在争议。
四是地方政府,地方财政支出因疫情刚性急增增长,而可用财力因土地市场深度低迷直接腰斩,纵有所谓国企兜底托市,其实非但不能增加可用资金,还要支付高额利息。
总体而言,所有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面临收入减少、信心下降。
跳过分析,直接谈看法和建议,有没有人听也无所谓,对不对也无妨,一笑了之。
1、从长远看,和平和经济增长其实并不是那么的唾手可得,衰退、战争和动乱占据了历史的大多数。所以不能以过去30年经验看未来。
2、经济大势,人为的干预要么是拔苗助长,要么效果可疑。但也不是说政府什么都不要做,做而有度最重要,大水漫灌已经被证明不可行。
3、地方政府要搞建设,要助民生,用钱的地方确实多,但中央财政要搞国防、要转移支付,而且历朝历代强干弱支均是正道,指望从中央切一块给地方不现实,只能给政策。
4、解决地方政府缺钱的问题,还是收支二方面着手。
5、地方政府(收入)缺钱的症结在负债,特别是高息负债。毕竟,冷的是风,穷的是债。发达地区的县区级政府负债过百亿是常态,8%以上高息比重不小,所以通常都是做3-6个月的资金收付计划。现在半年多没卖地,收入减少过半,如果一旦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大面积违约暴雷,后果不堪设想。现实就是这么荒谬,一方面,投资人只拿4.5-5%,一方面地方政府的举债成本是8%。所以唯一解决的办法是同意县区政府在属地范围内发行本地债,不要什么复杂评级、承销,简化手续,同等金额一换一或者按真实财力定个限额,最关键是降负担、换时间。本地范围、本地人买的债券,县区政府再困难也不可能违约。
6、地方政府支出上,还是要强调过紧日子,财政供养人员要冻结薪水三年,以示与民同苦。关键还是控制项目,一个城建项目动辄千万,全因领导喜好、政绩。还是要以收定支,量力而行,年初排一下盘子(总金额),限一个规模,由人大投票排一下序不好吗?上级政府也不能随便压任务。
7、房地产这个夜壶还是不要提了,我估计在目前的居民负债、收入情况下,再出强政策刺激,恐怕要背离“房住不炒”的大原则,暴涨暴跌的后果不合适。但民营房地产企业还是要救一些,国企独大未必全是好事。
怎么救?其实不需要出什么贷款政策,很多开发商还是有钱的,但都被限制了,所以账上资金几十亿,十分之一的到期债务都还不了。2019-2020年的时候,为了控制过快上涨的房价,出了一些政策后似乎效果不大,于是继续下猛药。好比一列火车已经时速300,想要停下来很困难,停下来再启动也是这样。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意思是不要反复,要有预计。以本地的情况,一些开发商的地方项目公司大量资金在政府监管账户,因为抽逃资金遗留的矛盾很多(有些是政府同意的,有些是企业人为转移逃避),其实还是要有一个规矩,比如在一个项目一个开发公司下,做到什么程度可以合理转出多少利润,不能一刀切死。
8、房产税、遗产税还是要征,再有争议也要做,哪怕税率低一点、起征点高一点、缓冲时间长一点。2%不行,1%可以吧?起征点按当地人均商品房面积不行,再加20%、30%可以吧?现在有困难,三年缓冲可以吧?总之,要有明确的预期和信号,有产有财者应当为国分忧。房价再涨下去,阶层固化、百业萧条;但不以房产税、遗产税代替土地出让金,地方政府无以为继。(详见经济闲谈之二:房产税、遗产税与地方财政)
9、企业负担要综合考虑。当前的留抵退税新政,确实一定程度是减轻了企业负担(当然有些地方4月份税收下降40%多),但以工业企业3-4月周转一次计,其实本该如此,最好长期坚持。但企业最关心的其实还是土地、融资、用工、环保等具体问题。这些方面可说的太多,比如在坚持18亿亩耕地、生态红线的基础上,下放规划权、批地权,不要过多干涉地方的发展;比如环保、安监的高压问责,已经明显失之以偏,直接导致地方具体部门为求自保,压力下移,严重到了影响经济发展的地步。
10、民生三件事,就业、医疗、教育,就业是基础。当前公布的失业率已经达到6.1%,达到近几十年来中国失业的最高水平,18岁到24岁年轻人的失业率实际已经超过了1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