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银本位制度是如何初步确立的
到了秦始皇平定天下,统一货币,定国之币为三等时,只有上币的黄金和下币的铜钱,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则不为币。其中的白银没有进入货币流通领域。“王莽改制”时,在公元10年推行过“宝货制”,铸有少量的银币,但铜钱仍然独霸天下。主要是因为当时的铜矿比较好找,冶炼技术已相当成熟,能够跟得上当时经济增长变化的需要。
直至唐玄宗时,另立“通宝”,取代历代“五铢”,也没有动摇过铜本位的坚强地位。使白银重新进入流通领域是唐宋以后的事情。有学者认为,唐代白银登上了历史舞台,由一般的贵重物品或装饰品而迅速地转变为正式货币,完成了我国货币史上又一次重大变革,这就是银本位制度的初步确立。
作为货币,白银在唐代的出现和使用范围,应当与其海外贸易有关。但还不足以成为支撑当时我国经济全局的货币本位。因此,唐代银本位制度还处于始发阶段。
2. 金银复本位制度的简介
金银复本位制度
一、 金银复本位制度的含义:是指金币和银币同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在这种货币制度下,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都可以自由铸造,具有同等到法偿能力。
二、 产生原因:
提问:货币具有独占性和排它性,那为什么这种货币制度中还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货币呢?
我们知道,货币供给数量应同社会商品价值总额基本相当。
金银复本位制度被广泛采用是在16到18世纪,这一段时间,正是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初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商品和劳务的种类及数量与以前相比,有了极大的增长,但在当时,限于开采技术,黄金的存量还是比较少的,如果仅以它一种作为货币材料可能就会造成货币短缺。
提问:货币形式的演变有很多原因,根据上面的内容,你认为会有哪些原因。
由于在这种货币制度下有两种本位币存在,而二者所含的价值量不相同,因此存在着金和银在流通中的比价问题。
3. 金银复本位制共经历了哪些阶段
1.平行本位制如同平行二字在数学上的意义,金币银币按自己的价值流通互不干扰,国家不规定两种货币之间的比价。中国汉武帝时代,金制钱币与银锡合金制成的钱币同时在市场上流通就可以视作是一种早期的平行本位制。近代,英国曾于1663年发行金币时实行这种制度,当时英国的基尼金币与先令银币同时在市场上流通。 2.双本位制在平行本位制之下,一件商品同时拥有金币价格和银币价格,而金币价格与银币价格之间又会发生波动,这样极其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之下,便诞生了双本位制。双本位制中,金币与银币之间的比价由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确立。比如 1717年英国立法规定1个基尼金币等同于21个先令银币等值,既金银间价格比为15.2∶1。1792年,美国颁布铸币法案,采用双本位制,一美元折合371.25格令(24.057克)纯银或24.75格令(1.6038克)纯金。 3.跛行本位制随着19世纪70年代世界银价暴跌时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见下文)的出现,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跛行本位制。在该制度下,虽然金币与银币在法律上拥有同样的地位,但是银币事实上被禁止自由铸造。美国、法国、比利时、瑞士、意大利等都曾实行过这一制度。可以说她是金银复本位制向金本位制的过渡。
4. 【金融】详述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
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从国际金本位制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牙买加体系的演变过程。
一、银本位制
规定一以白银为货币金属,享有无限法偿能力;规定白银铸币的重量、成色、形状及货币单位;银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银币。
国际间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出入。流通中的纸币可以与银币自由兑换。
二、金银复本位制
金铸币和银铸币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17世纪中期始于英国,随后流行于欧洲。根据金币和银币在流通中的作用,可以分为平行本位制、跛行本位制和双本位制。
金银两本位制的内容是:金银两种金属均为币材,以金银铸币为本位货币。金银货币具无限法偿能力。金银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金银和金银铸币在国际间能自由输出入。纸币和其他货币可以自由兑换金银币。
三、金本位制
典型的金本位制的产生从货币制度演变的角度而言,是由于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发生作用,同时也与 19 世纪以后黄金产量的增加使币材增加有关。
金本位制的最典型的特点是:规定金铸币为本位货币,黄金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熔化。流通中的其他货币可以自由兑换为金币,黄金在国际间可以自由输出入。由于黄金的价值相对比较稳定,促进了各国商品经济合国际贸易的发展。黄金由于产量有限储备有限,不能够完全满足不断扩大的商品流通对流通手段的要求。
不兑换的信用货币制度以纸币为本位币,且纸币不能兑换黄金。它突破了因币材不足造成的对生产力发展的限制,并节约了贵金属。
(4)中国金银复本位制什么时候出现的扩展阅读:
货币制度又称币制,是一国政府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典型的货币制度包括货币材料与货币单位;通货的铸造、发行与流通;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等内容。
货币制度也指国际货币体系,即国际间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各国为了解决在国际贸易、国际结算中国际支付手段、国际储备资产等国际货币问题的需要,对于涉及国际货币流通各个方面,包括货币的兑换与汇率制定、国际收支调节、国际结算制度、国际储备体系、国际货币关系、国际金融市场等,在国际范围内自发地或经过协商谈判调节确定的一整套系统的原则、规制、办法、机构,形成国际货币体系。
最初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于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适应当时国际经济关系的需要和各国国内货币制度的现实情况自发形成。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时,逐渐瓦解,分裂为若干货币集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国家中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到70年代后由于美元地位的削弱而逐渐瓦解。改革国际货币制度,建立起一套新的合理的国际货币制度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问题。
5. 复本位制的复本位制的出现
平行本位制在中外历史上早已有之。例如,在中国汉武帝时代,就有金制的“麟趾袅蹄”和银锡合金的“白金三品”同时流通。在近代的英国,则有1663年金“基尼”和银“先令”并行。但当时金银的币值对比,完全由两种金属的实际价值决定。实际价值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平行本位制”下,同一种商品有两种价格——金币价格和银币价格,而这两种价格的对比又是时常变化的。这样,就使商品交换和信用事业难以正常进行,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平行本位制实行的结果,自然会走到金和银交替充当本位币的局面。但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只有一种金属作为通货,又往往因该种金属为数有限而不能满足社会对货币的更多需求。为此就出现了两种金属同时流通而由法律规定其铸造比价的制度。英国于 1717 年立法,1个金基尼和21个银先令等值,等量金银的铸造比价为15.2∶1,这就是复本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