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所谓的门阀世家,究竟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在阅读历史书时,我们经常看到一个词士族。用现代术语来说,也就是说,家庭中的高级知识分子,知识是士族家庭的基础。有了知识,他们可以进入朝廷担任官员,从而影响整个国家。士族的出现起源于汉代,尤其是东汉,当时士族非常盛行。纵观相关历史,东汉士族与皇权的对抗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东汉的学术风格和氛围。谈论的不是私人研究,而是家庭传统的研究,东汉士族的权力逐渐强大。
除了富人,士族也有权在朝廷上发言。这些家庭基本上是一个有文化和自己武装力量的团体。西晋时期,在阀的支持下,司马氏皇族的土地占有制度和九级官员制度都更加重视士族。虽然对土地占用的限制是标准化的,但这只是表面的,而秘密占用的土地超出了规定的范围。因此,晋国说是司马氏家族的世界,更像士族的世界。
㈡ 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是怎么回事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多指的是一种国家选拔与任用官吏的政治制度,但这种说法又不是很恰当,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的正式称谓是九品中正制,它和之前汉代的察举制,之后的科举制并称为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只不过由于九品中正制中最主要的执行者很被执行者几乎都是出自士族门阀,也就是说士族门阀掌握了为国家选才的权力,所以门阀制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作为国家的政治制度而存在。
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士族门阀本身的腐朽,他们开始耽于享乐,不屑于政务军务,尤其是淝水之战后,庶族将领开始崭露头角,经过三十多年的沉淀,庶族出身的刘裕取代东晋建立宋朝,虽然此时的士族门阀依旧享有很多特权,掌握很多权力,但从此庶族出身的人才开始得到朝廷的重用,他们开始与士族对抗。后来隋文帝一统天下,废除九品中正制,创立科举制,士族门阀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从前,唐朝建立后科举制得到发展和完善,成为国家选才的唯一标准,“取士不问家士,婚姻不问阀阅”,终于使萌芽于东汉,产生于魏,盛行于晋,衰落于南北朝的士族门阀制度最终消亡。
其实说白了,门阀制度的本质就是一种选官制度,士族门阀出身的人生来就注定可以做官,而庶族平民出身的人,即便再有才华,也几乎不会受到重用,除非遇上同样是庶族出身的曹操这等用人不问出身的英明雄主,否则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庶族平民的人其出生本身就是一种悲哀,俗话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㈢ 东晋时期的门阀政治,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在许多人看来,门阀政治是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然而并非如此,门阀政治是东晋特有的政治现象,曹魏不是、西晋不是,南朝和北朝都不是。严格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东晋一朝。尽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拥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力,然而只有在士族门阀势力的巅峰-东晋政朝时才形成了门阀政治。可以说,门阀政治是东晋最显着的标签,那么东晋门阀政治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说门阀政治是东晋所特有的呢?
门阀政治的形成,有两个条件:一是皇权不振,二是士族专兵。如果出现皇权重振而士族丧失兵权的情况,那么门阀政治必然会走向崩溃。这一点从淝水之战后门阀政治没落就可以看得出来。当时晋孝武帝提拔自己的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进入中枢,录尚书事,以相权佐皇权,促使皇权复兴。另一方面,东晋后期最后一个登上历史舞台的士族门阀-太原王氏,也因为无力掌握北府兵而覆灭。此后,门阀政治迅速土崩瓦解,至刘裕篡晋立宋时,门阀政治正式宣告终结。由此可以看出,当皇权不振和士族专兵这两个条件不复存在时,门阀政治必然走向终结。
首先来讨论皇权不振。东晋皇权不振是学界共识,而东晋的皇权不振,是从东晋建元之初就存在的。东晋建立后,皇权虚弱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晋孝武帝重振皇权之时。皇权不振的根源出现在东晋第一任皇帝-司马睿身上。
图片来源网络
北朝更谈不上门阀政治了,因为北朝连门阀制度都不存在。如果说曹魏、西晋和南朝虽然不是门阀政治,但至少是有门阀制度,那么北朝连门阀制度都没有了,自然不存在门阀政治了。北朝和南朝一样,也是典型的皇权政治。稍有不同的是,南朝士族能凭借门阀政治的余波,在一定程度上对抗皇权。北朝的士族完全是皇权的附庸,根本无力无力对抗和制约皇权。北魏初期曾发生过轰动一时的国史案,北魏太武帝借国史案对北朝首屈一指的士族-清河崔氏进行灭族处理,牵连甚广,以清河崔氏为代表的北朝士族损失惨重,彻底被边缘化。可见,北朝也不是门阀政治。
东晋门阀政治的形成,需要满足特定的历史条件。东晋门阀政治的出现,根源在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身上,有其历史发展的特殊性。特别是西晋后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助推东晋的建立,而让门阀政治在特殊条件下上演。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东晋一朝。曹魏、西晋、南朝和北朝都不是门阀政治。
值得注意的是,门阀政治只是皇权政治的一种异变,是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一种回流。门阀政治的特殊性,导致了它无法长期存在。门阀政治的存在只是是暂时性的和过渡性的。门阀政治由皇权政治异变而来,又在一定条件下回归皇权政治。如东晋被南朝宋取代,就象征着门阀政治回归到了皇权政治。
㈣ 门阀士族的兴起
东汉时期,士人主要通过察举、征辟出仕。被举、被辟的人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门生、故吏为了利禄 ,甚至不惜谄附、贿赂以求固结。大官僚与自己的门生、故吏结成集团 ,以增加自己的政治力量 。东汉 后期 的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这些人都是最大的地主,而且世居高位 ,门生 、故吏遍于天下 ,因而又是士大夫的领袖。所谓门阀大族,就是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上具有这些特征的家族。东汉时期选士首先看族姓阀阅,所以门阀大族的子弟在察举、征辟中照例得到优先。门阀大族是大地主中长期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阶层。当政的外戚、宦官都要同他们联结、周旋。门阀大族在本州、本郡的势力更具有垄断性,实际上统治了这些州郡。
㈤ 东汉门阀是如何形成的,为何帝王都坐视不管
门阀士族,崛起靠的是东汉长期的外戚和宦官专权的结果,由于制度的使然,这一些家族逐渐靠权斗获取了成长的空间。说起门阀制度,那应该是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的一个长期垄断权力的组织,由于从地方到朝廷全部都是这一伙人主政。平日自吹自擂,或者互相吹捧在地方郡国树立起个人名望换取朝廷任命。进而飞黄腾达。最后经过几百年的沉淀形成了一个贵族集团,那就是门阀士族。一个地方的大族完美的垄断了地方上的一切,朝廷派任的郡守也不得不屈从于地方望族。
东汉自从汉章帝以后,发生了宦官外戚轮番专权的局面,到了后期,由于皇权的弱化,使得外戚势力和太监势力长期争权,作为朝廷中坚力量的士族官僚势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向谁,谁就控制朝堂。作为国家的象征,皇帝不是被太监玩弄于股掌,就是被外戚势力架空。皇帝就是个有名无实的皇子,如同吉祥物一样,这种情况下,宦官势力延续到汉灵帝死后宦官势力被袁绍一网打尽,外戚势力一直延续到曹丕篡汉才结束。
正是因为皇权在外戚和宦官恶斗的情况下,门阀势力依靠察举制度逐渐坐大,而外戚势力和宦官势力为了压倒对方,则拼命拉拢门阀士族,给他们提供便利,宦官和外戚的生死恶斗没有结束,门阀士族的权利就没有止点,皇帝对这个现象即使很有作为也是有心无力,何况东汉后期皇帝大多平庸无能。
㈥ 门阀氏族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
一、政治因素
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
二、经济因素
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
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此制度形成于东汉,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要维护他们的政治权益而在当时得到了确立,至南北朝时达到极盛。
在门阀制度下,社会等级划分得相对严格,士族会因本身地位而拥有一定优势及田地,他们能凭借门阀世家而世代都把持住高官重位,即使贵为至高无上的帝王也不能随意更改(提升/贬低)士族的身份。
(6)中国士族门阀是怎么产生的扩展阅读:
发展过程
由东汉建立者刘秀开始,他于建国后大封功臣造就了第一批贵族。
在东汉后期有大量农民破产,土地兼并的严重现象造成了第一批大地主的出现。直到九品中正制的出现,里头的统治阶级皆由等级较高贵族与地主,造成门阀制度的确认。
到了隋唐时期,当政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而决定对门阀世家造成沉重的打击,提拔寒门子弟而采用科举制度,门阀制度正式宣告没落。
㈦ 门阀制度形成于什么朝代
门阀制度(亦称:门第制度,也是“门第”与“阀阅”的合称),是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及世家贵族,也是中国封建制度里的另一种形式。此制度形成于东汉,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要维护他们的政治权益而在当时得到了确立,至南北朝时达到极盛。
兴起
1、政治因素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
2、经济因素
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
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发展过程
由东汉建立者刘秀开始,他于建国后大封功臣造就了第一批贵族。
在东汉后期有大量农民破产,土地兼并的严重现象造成了第一批大地主的出现。直到九品中正制的出现,里头的统治阶级皆由等级较高贵族与地主,造成门阀制度的确认。
到了隋唐时期,当政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而决定对门阀世家造成沉重的打击,提拔寒门子弟而采用科举制度,门阀制度正式宣告没落。
选官制
门阀制度成就中国史上两汉到隋唐最为重要的选拔官员制,如南北朝时行九品官人法,直到唐朝才被以文化水平为标准的科举制度取而代之。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门阀制度
㈧ 世族门阀制度是怎样形成的
(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2)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㈨ 门阀制度的形成
门阀世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而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殊阶层。它的
根源最远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
东汉以来,地主田庄崛起,世家大族在经济上占据了有利的地位,控制了朝延选官的途径,就形成了累世公卿的显赫家族。九品中正制更加巩固了世族的地位。魏末司马氏夺取曹魏政权,依靠的就是世家大族的支持。因此整个西晋时期,世家大族的势力进一步膨胀,门阀世族制度就这样确立了。
从此,地主阶级中的士、庶之别更加严格。门阀世族为了维护自身的特权,就极力地
扩大和寒门庶族的差异。他们独自把持政权,完全支配了国家的权力,形成了典型
的门阀政治。整个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都十分稳定。
㈩ 世族门阀制度是怎样形成的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
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井田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世族经济,联系东汉的庄园地主豪强势力,再联系魏晋时期的门阀政治,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产生相应的上层建筑,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
隋唐时期没有放弃重农抑商,只是有所松动;
宋代士绅经济以后,租佃制逐渐普及,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
门阀士族没有成长起来时,时代属于汉朝。
门阀士族早已发育壮大后,时代属于晋朝。
只有中间的成长道路,才属于三国。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对门阀士族的真正绝杀,来自黄巢之乱。
当维系社交关系的人都大半被杀之后,朋友圈也就散了。更重要的是,在一片大乱中,门阀士族的谱牒也丢了。没有谱牒,活下来的人都成了个体。社交网络,断的一干二净
门阀士族依靠社交关系兴旺了900年,最终又在时代变迁中,因为社交网络断裂而消散。
表面上,他们败给了黄巢的屠刀。
实际上,他们败给时代的进程。
归根结底,门阀士族在晚唐的社交关系,是寄生于朝廷的躯体之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再加上社会秩序崩塌、平民崛起,他们再也不能像祖先一样,在乱世中重振家业。
这就是历史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