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如何打造国际形象

中国如何打造国际形象

发布时间:2023-01-07 15:58:57

❶ 如何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

但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的这个良好形象开始改变了,这主要是因为受到了两个因素的影响。一个因素是,西方各国的经济在此期间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挑战与挫折,从而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失业,在普通民众中造成了不安全感、挫折感和某种嫉妒情绪。与此同时,西方主流媒体、尤其是欧洲媒体对中国缺乏客观的报道,则加深了民众的这一情绪。通常,当经济和社会形势恶化的时候,人们很自然地要把情绪发泄在某些替罪羊身上,例如不论是在今天的欧洲还是中国,移民或迁移劳工都被当成替罪羊。
另一个因素是,中国在外交政策上正在慢慢地变得更加自信而坚定,更能展示自己的力量,有时还会用威胁性的口气对西方人说话。这就在西方引起了越来越大的担忧,有人担心中国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希望把自身观点强加给他人的超级大国——就像过去400年里西方国家所做的那样。
魏柳南:对于西方公共舆论与中国之间的误解与猜忌的加深,媒体负有最大的责任。因为媒体总是把事情简化,只强调中国各种政策的黑暗面。西方公众对于中国目前还所知甚少,除了旅游、文化交流和一些其他形式的交流之外,来往非常有限,然而媒体以一种过度简化甚至歪曲的方式来表现中国。
魏柳南:我强烈地认为,不仅为了改善中国在西方的形象,而且为了改善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形象,中国应该做几件重要的事情。首先也是我多次强调的一点是,中国必须改变自己与外界沟通和交流的方式,以一种西方人或者其他族群可以明白、可以理解的方式进行沟通。要实现这一点,关键在于制定良好的公关政策。
一些中国人告诉我,中国不需要调整自身来适应外部世界,因为外部世界最终会自行调整,以适应中国的方式。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不论是不是喜欢,我们必须明白,必须承认,西方文化已经主宰世界几百年了,而今天世界的沟通方式仍是以西方的概念为基础的。
摆在中国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或者是改变它的沟通方式,从而以一种和平的方式来改变自身的形象,使自身的政策与战略能为外部世界理解,并按照自己的心愿来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形象。如果中国不打算这么做,而是根本不关心自己受不受到理解,那么只要这个世界依然是一个西方化的世界,中国和其他国家必然会朝着一场严重冲突的方向发展,而这将是一个所有人受损、无人获益的局面。
魏柳南:我坚信中国可以在所有领域给国际社会带来许多新概念,而各发展中国家现在正在以极大的兴趣注视着中国的一举一动。虽然发展中国家的人们曾经为反对殖民主义而战斗,但连续几百年的西方统治仍给他们的心理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仍然更熟悉欧美文化而不是中国文化。我认为现在“华盛顿共识”已经寿终正寝了,但“北京共识”依然处于萌芽状态。
魏柳南:我的观点是,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并不需要依靠经济、科技或单纯的硬实力,最重要的因素是要影响人们的想象,给予人们梦想与期望。1945年之后的美国在这个方面是极为成功的,他们通过电影以及文字、声音、图像的宣传在海外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这样的软实力是维持美国大国地位最有效的工具。
目前为止,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所限,中国的软实力是极为有限的。中国的软实力对外国政府、外国决策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的周边地区,但还完全没有影响海外的舆论、普通的民众与年轻人。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外国媒体针对中国的宣传攻势,中国自身沟通技巧的欠缺,以及中国自身没有做出足够的努力来把自身形象定位为一种完善的经济、社会与政治模式。
一个全球性大国不能是一个总在威胁别人的国家。看看美国的例子,美国侵略过不少国家,威胁其他国家,每当必须动武的时候就选择动武,但就算是在那些美国的“敌国”里,普通民众依然对美国充满幻想,包括美国的生活方式、电影和汽车以及美国一定程度的言论自由等等。这些民众被他们头脑中关于美国的画面所主宰,他们对美国的印象与真实的美国有很大的差距,但单凭这些浮光掠影的印象,美国已足以主宰他们的头脑。
有的时候中国似乎以为,通过将自身的观点强加给别国政府,就可以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大国,这是错误的,施加影响应该以民众而不是政府为目标。但要影响民众,中国就必须向他们提供一个明晰的模式,这一模式应该既代表经济发展,又代表某种生活方式,也代表对基本权利的尊重的结合。只有在这个领域具备一定的实力,中国才能与美国长期地竞争。
魏柳南:这就让我们回到了原先的问题。中国价值观是什么?一方面,我们不能接受西方强国奉行的那种绝对人权主义的理念,这种理念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过是掩饰最原始的商业利益与权力斗争的外衣,但这个世界上仍然有一些基本的、对所有人类都很重要的、必须得到尊重的人权诉求,例如要防范官员的腐败,想让民众有权享受公正的司法等。虽然中国中央政府采取了明显的努力来改善这些基本人权,但一些权利在中国依然没有得到合理的保障。
我认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根本性的价值观,例如对老人的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强调工作的社会价值等等,这些在西方社会被遗忘了,但在中国依然保持着,而且中国必须坚守这些价值观。但中国如果想在经济榜样之外,也成为价值观上的楷模,就必须为民众提供更公平的待遇和保障。此外,美国的文化——而不是价值观——在二战之后保持强劲的一个重大原因是美国电影的影响。中国在这方面的实力还是太弱了。

❷ 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作用如何树立在国际上的良好中国形象

1,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作用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中国作为综合国力较强的国家,已成为迈向多极格局的一极。邓小平同志指出:“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也算一极”。中国可以作为“一极”的主要依据是:

第一,中国是独立自主的政治大国,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拥有较强军事防御力量的国家。

第二,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并且是发展中国家中惟一的常任理事国。积极利用联合国讲坛伸张正义,主持公道,中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成为世界上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国家。

第四,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在政治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的事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2,如何树立在国际上的良好中国形象
树立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从大的方面来讲,我认为这要全社会营造一种公开、共赢、友好、积极的氛围。公开透明尽可能详尽并且有信心地报道在中国发生的事情,让国际社会觉得我们并不是在躲避什么问题,或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所以我们应该更透明更友好一些,让外界更愿意了解我们。还有就是要有积极的态度,这应该是媒体报道的一个大的原则,我觉得政府、老百姓、社会团体、阶层都应该有这样一个积极的态度。这其中媒体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媒体可以比较直观地报道和宣传政府的积极形象。但是只靠媒体还不够,为什么呢?因为老百姓私下的一些非议也不利于良好国家形象的树立。因此,应该比较公正、透明地来做宣传工作,这样,我们国家的形象也就提升了,老百姓也高兴。

❸ 谈谈如何塑造中国国际形象。

公共外交:塑造中国国际形象 </b>
公共外交能突破传统外交政府对政府的僵化和民间对民间的软弱,着眼于未来,通过沟通和交流赢得外国民众的信任和承认,中国也因此更有理由更有可能开展成功的公共外交以塑造自己的软权力体系,丰富我们综合国力的概念。
10月1日,美国将重返阔别近20年之久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期将原来里根政府指责的“第三世界批评美国和以色列的讲坛”变成为改变美国国际形象的重要舞台。这是“9·11”后美国政府重新重视以增强与世界沟通为目标的公共外交的重要体现,旨在解决“世界为什么仇视美国”这一问题。
美国的教训对我们不无启示。中国也经历过“非典”对我国际形象先抑后扬的教训。今天,中国日益融入世界。中国的国际形象不仅关系到中国的国际信用从而影响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而且从长远讲,与中国的“软国力”密切相关,已经成为中国的无形资产。中国要成为负责任的大国,对世界做出更大贡献,必须将中国的公共外交战略提上议事日程。
我国几代领导人都很重视民间外交,民间外交在中日邦交正常化过程中也扮演了十分积极的角色,但公共外交工作还有待于加强。公共外交是以本国政府为主体、他国公众为受体的外交形式,既不同于公司间或政府间对等的公关外交,也不同于以公众为主体的公众外交,如民间外交,或称为外交的第二、第三管道。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如何从形象上入世,影响国外民众和媒体的中国观,某种程度上比一时的外交得失更加重要。
那么,中国的国际形象面临哪些问题与挑战呢?
过去,对国际形象问题我们存有不少错误观念或心态,较典型的有以下几方面。其一,将国际形象与国力等同,认为国家强大了人家自然就会尊重你。忽略了国家的亲和力,即国际社会对你的亲近和喜欢程度,某种程度上,这是“中国威胁论”产生、蔓延和强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其二,重视国际地位,忽视国际形象。在历史上的朝贡体系下,特别在乎的是中华民族的威望,现在则有重“威”忽“望”之势。其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理应包括中国“软国力”的复兴。其三,发展战略中偏经济、轻文化,而文化也是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对现代中国形象宣传不够。其四,认为身正则影不歪、酒香不怕巷子深,敏于行而讷于言,忽视在国际社会宣传自己、推销自己,塑造正面的国际形象。其五,以历史、文化大国自居,认为国际社会不了解我历史和文化,因而不尊重中国;而外国民众也常常只对中国的历史感兴趣,对现在的中国并不了解。我们心态则是,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理应受到世界的尊重。但历史上的受尊重不会自动转化为现在的魅力;而曾经的受害者,希望自然而然地博得国际社会的同情也是不现实的。在具体做法上,常常是拷贝国内宣传做法开展对外宣传或公关,而不是开展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外交。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中国长期游离于主流国际社会之外,国际形象主要是内政问题的某种折射;在此之后,内政问题也一直是影响中国国际形象的因素,甚至一度成为主导因素。内政问题首先是中国由于体制、价值观等方面与西方标准差异明显,因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其次是国家统一问题,在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之后,最主要的就是台湾问题了。
这说明,内政问题仍然是制约中国国际形象的长远掣肘。
国际社会对中国国际形象的认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存在对方和我方两方面的原因。对方原因包括:因不了解中国国情和意识形态的隔阂而产生的不信任等。我方原因则往往是不重视外部世界的反映,不善于推销自己等。针对国际社会对我内政外交政策不够了解,近年来,我国政府经常以白皮书的形式加以正面、详细的阐述,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自1980年起先后批准加入了17个国际人权公约和协定书,并签署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和《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公约》,更是消除了国外舆论对中国政府的诋毁。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威胁论”成为影响中国国际形象的主要制约。其中也蕴涵着一个悖论:以中美关系为例,中国处于弱势,比如抗战期间,中国较容易受美国同情,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就比较正面;反之,中国强大了,美国就认为是一种威胁,对中国看法较负面。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中国强大了就会威胁人家的逻辑,增强对中国的信任。
中国国际形象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要求我们积极主动地开展公共外交活动,并把它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来推行。
公共外交是更好发挥一国“软权力”的重要手段,它能突破传统外交政府对政府的僵化和民间对民间的软弱,着眼于未来,通过沟通和交流赢得外国民众的信任和承认,中国也因此更有理由更有可能开展成功的公共外交以塑造自己的软权力体系,丰富我们综合国力的概念。
开展中国的公共外交,要求我们结合中国的历史智慧,探讨我们开展公共外交的观念、环境、资源和挑战,提出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战略体系:
———目标:自信、务实、开放、负责的中国,是我国公共外交的基本目标定位,从长远看是服从于中国国家发展目标的定位———“富强、民主、文明和负责任的大国”,积极配合“三步走”的经济发展目标,循序渐进地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由“中性”、“正面”向“亲近”转换。
———手段:关键是树立政府在国内的亲民、民主形象,中国驻外机构也要首先保护好每一个中国公民、侨民在海外的利益;其次通过开展文化广播的国际交流形式,利用当地国家的电台、电视台渠道播放中国的新闻娱乐节目,利用当地华侨、留学生和对华投资跨国公司开展针对母国的形象宣传活动,如“创意中国”、文化营销国家活动,塑造充满活力的、民主、开放和富有人性的国家形象,重视“国家品牌塑造”。
———重点:鉴于“今天中国的国际形象,基本上就是一个被美国媒体妖魔化了的形象”,我们应抓住美国和欧洲这些影响世界舆论的重点,及时对欧美某些媒体不负责任地妖魔化中国的行为进行消毒,并充分利用联合国舞台传递中国的声音,树立起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机构:整合我国外交资源,设立公共外交事务的专门部门,统一协调公共外交工作。
(作者为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博士、历史学博士后)

❹ 如何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

公共外交能突破传统外交政府对政府的僵化和民间对民间的软弱,着眼于未来,通过沟通和交流赢得外国民众的信任和承认,中国也因此更有理由更有可能开展成功的公共外交以塑造自己的软权力体系,丰富我们综合国力的概念。
10月1日,美国将重返阔别近20年之久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期将原来里根政府指责的“第三世界批评美国和以色列的讲坛”变成为改变美国国际形象的重要舞台。这是“9·11”后美国政府重新重视以增强与世界沟通为目标的公共外交的重要体现,旨在解决“世界为什么仇视美国”这一问题。
美国的教训对我们不无启示。中国也经历过“非典”对我国际形象先抑后扬的教训。今天,中国日益融入世界。中国的国际形象不仅关系到中国的国际信用从而影响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而且从长远讲,与中国的“软国力”密切相关,已经成为中国的无形资产。中国要成为负责任的大国,对世界做出更大贡献,必须将中国的公共外交战略提上议事日程。

❺ 如何宣扬中国的国际形象

1、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宣传思想战线积极作为、开拓进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壮大,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2、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窗口,彰显时代创新、体现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当代中国故事也引来八方喝彩。

3、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创新宣传理念、创新运行机制,汇聚更多资源力量。

讲好中国故事,既是责任担当,也要遵循规律、改革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关注、认同与日俱增,但“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噪音杂音依然存在,唯有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主动宣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

(5)中国如何打造国际形象扩展阅读:

国家形象的重要性: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是一个“结构十分明确的信息资本”。国家形象被认为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从一个方面体现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因此,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深受各国政府的重视。

❻ 如何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对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来说,树立起积极正面的国际形象,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虽然我国近年来对这个问题越来越重视,但从实践情况来看,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我们在树立国家形象方面,“破”的方面做的工作较多,“立”的方面有明显的欠缺。
具体而言,我们大都是在国际上出现关于我国的负面舆论之后,才开始“摆事实、讲道理”,着力破除这些言论。这种消极被动的“破”的做法,与防患于未然、积极主动的“立”——在负面言论未出现之前,树立起积极正面的形象——相比,只是退而求其次的办法。

❼ 如何塑造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

一、不断学习的政党形象

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一个政党,如果不加强学习、不提高学习能力,势必落后于时代。2009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明确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四项总体要求”,即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

在世界舞台上,日本是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国家,也因此具有良好的国家形象。历史上,日本总是在同样的起点甚至在更为落后的情况下起步,却总是最快地向强者学习,之后成为“被学习”的典范。在笔者所做的有关中国形象的国际调研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不仅仅是经济实力、文化影响力,他们还十分看重学习能力,他们认为“成长且不断学习”(Growing
and Learning)是中国形象的积极因素。

其中,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成为引人注目的“中国现象”。从2002年12月26日第1次中央集体学习成为一项制度,到2010年9月29日第67次学习,八年间,差不多40天就有1次课,可见学习的频率是十分高的。而且,学习重点突出,涵盖面十分广泛。粗略划分,所涉及的领域包括经济、民主法治、社会、党建、历史、教育科技、国防军事、三农、医疗卫生、文化、气候环境、民族宗教等12个方面的内容,而以经济(15次)、民主法治(10次)、社会问题(8次)、党的建设(7次)等问题最为集中。

我们的重要邻国——韩国,在得知中共中央集体学习之后,也感叹道:“中国集体学习的主题很丰富,从‘医药卫生改革’到‘适应经济转型期’,其中最多的就是‘国际化战略’。在66次集体学习中,27次同世界局势有关,显示出中国领导人的关注焦点延伸到了何处。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国家。……如果党无能或堕落,国家就会陷入危机。中国共产党从7000万党员中选拔各界精英,每年派出数千人去海外研修。这种自我革新引领了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增长。中国领导人在怀仁堂‘努力学习’之际,韩国政界却因总理办公室非法调查普通国民而陷入权力斗争的乱局中。习惯攻击和抹黑对手的韩国政客看起来很难胜过认真学习的中国领导人。”

今天,中国共产党正朝向开放性的学习型政党努力。在我多次出国访学中,外国人经常问我:“中国是一个大国来我们这么一个小国学什么?”当我们告诉他们:“虽是大国,但在国际事务的很多方面,中国只是一个‘初学者’”,他们则会由衷地称赞到:“中国的学习精神和学习能力值得我们学习!”事实上,学习不仅能够创造奇迹,甚至能够改造一个民族,当学习成为一个政党的集体信仰时,该国的软实力和综合国力无疑是令人敬畏和受人钦佩的。

二、开放自信的政党形象

2010年是中国共产党的外宣丰收之年,在建党89周年纪念日前夕高调推进了几个重大举措,如中纪委、中组部、中宣部等11个中共党务机构的新闻发言人首次集体亮相;中组部召开党内统计专题新闻发布会,对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党员队伍发展等重要数据进行解读……。其中,揭开中央党校的“神秘面纱”,是中国共产党增加开放性与透明度的一个突出例证。作为培训干部的最高学府,中央党校3月份首次接待了来自110多个国家的120多名驻华使节,为这些外交官“释疑解惑”;6月30日,来自国内外30余家新闻媒体的近70位记者(包括42名境外记者)来到中央党校进行集体采访……。

开放透明需要的是信心和底气。通过上述一系列举措,国际社会看到了一个不断壮大且信心十足的党,看到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底气倍增的党,看到了一个主动融入国际社会、勇于展示自己,自觉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的现代政党。正如中联部副部长陈凤翔所言:“中国共产党以更加成熟自信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开明开放的鲜活形象替代了封闭保守的刻板印象。”

党际交往是外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很长一段时期,有些人认为“价值观不同就没法谈”,但现在开始强调“价值观不同更需要谈”,观念转变的动因同样基于自信与自觉。2010年3月,美国民主、共和两党代表团首次联合派团访华,与中国共产党举行第一届中美政党高层对话。2010年5月24日,中欧政党高层论坛在北京开幕,论坛汇集了来自欧洲国家的30多个政党,这是中国共产党和欧洲政党之间举行的首次高层、多边、战略性对话。讨论不仅涉及党际交往的基本问题,而且涵盖了“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金融体制改革”、“气候变化与环保”等全球治理问题。

的确,差异不应成为对话的障碍,反而应成为加强沟通的推动力。目前,中国共产党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70多个政党建立了党际关系,包括共产党、社会党、保守党、基督教民主党、自由党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政党。

当然,不仅对待成绩要开放自信,对待批评更要开放自信。必须承认,中国发展越快,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质疑和批评可能会越多。一方面,国际社会的确有对华不友好或反华势力的存在,他们坚持“三无政策”:无中生有、无理取闹、无事生非。但另一方面,批评、指责是国际关系的常态。有一次,我与一名美国官员交流,问他:“为什么,在某些地方,中国的形象在下降?”他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却很巧妙地指出,“这反映出中国还不太熟悉作世界大国。我们美国人都知道无论美国政府做什么、美国政党做什么,世界上总有很多人批评我们、反对我们。但这一点正好说明,我们美国是世界大国,既是‘受欢迎的世界大国’,也是‘遭批评的世界大国’。”对我们的启示是,作为大国即使再努力也很难赢得所有国家的人心,在某些情况下,没有真正的敌人也就没有真正的朋友。即使是朋友之间,批评与自我批评,总好过表扬与自我表扬。因此,我们国家、我们党的确要有面对批评、接受批评的豁达与淡定。

三、亲民为民的政党形象

经过89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人数达到7799.5万名,比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人口数还多。西方的政党一切以选举为重,中国共产党则以亲民为民为重。胡锦涛上任伊始,就去西柏坡考察学习,并郑重提出全党要牢记“两个务必”,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被海内外媒体热议为“新三民主义”。在2009年,中国共产党建党88周年之际,多家外国媒体纷纷给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打出“高分”。他们认为,“中国只用了3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英美在工业革命时期需要100年才能完成的使命。”

从孔繁森、任长霞、牛玉儒、郑培民、祁爱群,到“巴山红叶”王瑛、“太行之子”王彦生……,正是无数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才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亲民为民的政党形象。但是,在外宣时,我们不应只向国际社会推荐先进典型、党员榜样——因为再好的典型其代表性总是有限的,而应多宣传普通党员的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在国际社会,外国人一看到什么事情总是“整齐划一”,他们一则敬佩,因为他们做不到,二则害怕,因为他们不可理解。在实践中,摆事实的科学思维,讲道理的逻辑思维,可以给人留下印象,但这种印象是概念化的,只对人的理智产生作用,不容易影响人的情感。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如何“打动人心”,要将“树典型”的套路转变为“讲故事”的思路,一切娓娓道来,既不冲动也不激动,以此产生理想的外宣效果。

此外,改善形象不能只靠宣传历史。在国际关系中,很多国家是很“健忘的”,他们或是由于自身的历史很短,或是对历史很不敏感,所以他们关注的重心是当前的事情。对中国而言,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岁月基本不太了解,却很关注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进行着如何的发展变化。此外,外宣时不应只介绍大工程、大项目、大手笔,而应多宣传普通党员和老百姓的内心世界,介绍他们的平和、他们的希望、甚至他们的焦虑和担心……。

1961年,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访华时曾对毛泽东主席说:“再过50年,你们就了不起了!”如今50年未过,世界就已见证了这一预言的初步实现。今天,中国不仅向国际社会贡献物质产品,也开始贡献精神产品。2010年11月3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中共中央党校发表了题目为“全球治理与和谐世界”的演讲。潘基文认为,《联合国宪章》几乎完美地体现了“和谐世界”这一概念。他特别强调,“和谐世界”是其工作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之一,由此足以展现他以及联合国对这一“中国词汇”的重视和青睐。中国正在影响世界,中国共产党也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越来越多的尊重,其形象焕然一新。让我们以“不断学习的、开放自信的、亲民为民的”政党形象争取更辉煌的胜利

❽ 如何借“一带一路”提升中国国际形象

1、“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

2、 “一带一路”有利于将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等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优势。

3、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无论是“东出海”还是“西挺进”,将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形成“五通”。

4、“一带一路”战略合作中,经贸合作是基石。遵循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迎来共创共享的新时代。

5、“一带一路”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

6、“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的经济合作倡议,不限国别范围,不是一个实体,不搞封闭机制,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均可参与进来,成为“一带一路”的支持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❾ 结合大学生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塑造中国未来的国际形象(3000字)

一、拓展自己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 (1)和理的知识结构是担任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和人才成长的基础。广博的知识视野是对人才适应社会岗位、应变环境的文化基础。现代社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结构合理,而是要求适时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达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当今社会发展和职业的具体要求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拓展所学到的知识,有所创造,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打下宽厚、扎实、系统、严谨的知识基础及专业技能功底,才能适应工作性质的变动及职业结构调整的变化。 (2)掌握一技之长等于获取竞争特殊专业岗位的入场券。大学生毕业后将从事专业方面工作,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特色所在。有专业特长的毕业生要根据社会对人才评价的资格化倾向要求,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使自己的资质也逐步融于社会化、客观化、公平化、国际化评价标准之中。如:在校期间开始参加相关资格考试获得国家有关部门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就业的通行证,为以后择业、评聘技术职务、薪酬晋升奠定了基础。 (3)掌握现代管理和人文社会知识为适应社会岗位的全方位要求奠定基础。现代社会,需要大学生具有一定社会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和人文知识。因此,大学生应利用专业学习的空余时间多读一些社会科管理方面的书籍,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从而提高竞争力。如: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利用寒暑假到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调查,勤工俭学等活动,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社会活动能力和竞争能力。 (4)适时吸纳储备大容量的新信息、新知识,为拓展就业空间创造条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只掌握本专业现阶段的知识很难与社会需要相适应。因此,大学生在宝贵的在校时间里应在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延展,关注现代科技发展前沿信息、关注新行业发展动态、涉猎现代科学书籍,使自己具有专业眼光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思维方法,紧跟国际科技发展的步伐,为自己的择业拓展广阔的空间。 二、锻炼培养适应择业需要的实践能力 知识的积累并不等同于能力积累,将知识升为能力须作出巨大的努力,在完成学习任务前提下,应争取培养自己的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 (1)适应能力:根据客观情况变化能随机应变地适时调节择业行为能力。现代社会是复杂多变的,要适应这种状况,保证自己从学校到社会顺利过渡就应该提高自己社会适应能力。学校教育是基础教育、通才教育。走上工作岗位后,有知识用不上、有些不够用、有的要从头学起,这就要求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根据工作的需要去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行为方式,尽快培养自己的社会应变能力。 (2)人际交往能力: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与他人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生活、工作中需要与许多人交往,这就难免发生矛盾。作为大学生只有具备人际交往能力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才能在工作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要以我们民族善良、诚实的传统美德来善待他人,“将心换心”“以诚相待”,学会尊重他人;要换位思考,多为他人设身处地着想,这样才能得到他人尊重;要学会能干大事,又能干小事的本领;学会处理具体问题时既坚持原则又不失灵活。 (3)表达能力:以语言或其他方式展示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它是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的基础性素质,故又称为语言文字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要求语言的流畅性、灵活性和艺术性,书面表达能力要求文句的逻辑性、艺术性和条理性。 (4)开拓创新能力:用已积累的知识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在脑中创造出新的思维,提出新的见解和做出新选择的能力。它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现规律的能力,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明新技术、创造新产品的能力,提出新思想的能力。 (5)动手能力:把创造思维变成实际的物质成果或是用生动形象的实践过程呈现创造性思维的转化能力。这种动手能力对工科大学生尤为重要,即在实际工作中既能讲出科学道理又能动手干出样子。大学生充分利用实习和勤工俭学机会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6)组织管理能力:包括计划能力、组织实践能力、决断能力、指导能力和平衡能力。用人单位对具有一定交往能力的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许多单位挑选大学生时不仅注重学业成绩同时对在校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担任过社会工作很感兴趣。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尽量做一些社会工作,不断增强自己的组织工作能力,以利于今后工作。

❿ 如何塑造中国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作为反映在媒介和人们心理中的对于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历史、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综合印象,“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其中既包含着对于国家的认识,同时也包含着理性评价和感性态度,“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在中国正在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的进程中,“国家形象”已经并仍将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每一个中国人必然遭遇的现实问题。国家形象,既包含特定国家在国内的形象也包括其国际形象,在全球信息和市场流通的前提下,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国内形象之间往往互相参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仅深刻地影响到本民族每个个体对于国家共同体的认知、认同,从而影响到民族凝聚力和归属感,而且也复杂地影响到其他国家和民族对于中国政府、民众以及所有中国的精神信息和物质产品的接受和评价,从而影响并决定着中国和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地位。 国家形象,作为一种主观印象,实际上构成了人们对于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心理预设。负面的国家形象,会使人们对这个国家及其民众的所有相关信息和行为的认知和评价带有或多或少、有意无意的敌对性、排斥性和刻板印象;而正面的国家形象则往往使人愿意用更理解、更亲和、更接纳的方式对待该国及其民众的信息和行为。因此,国家形象的塑造,其实就是对人们认识和评价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正面预设的塑造。

阅读全文

与中国如何打造国际形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意大利的披萨怎么制作 浏览:317
印尼500元换人民币多少钱 浏览:668
中国哪里房子最过剩 浏览:301
越南电话语言怎么说的 浏览:477
外国人如何用美金买中国的房租 浏览:82
4月份印尼有什么水果 浏览:99
越南邮票有哪些 浏览:405
意大利面你见过吗的英语怎么读 浏览:688
在印尼外岛是指什么 浏览:729
伊朗与圣火令有什么联系 浏览:823
英国签证激活邮件打不开怎么办 浏览:56
印尼新增病例人数有多少人 浏览:477
印尼100元换多少人民币 浏览:707
越南为什么送军火 浏览:394
意大利面太硬怎么煮才好吃 浏览:818
中国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浏览:174
到越南工作要哪些手续 浏览:399
老挝和越南哪个地方工资高 浏览:583
印度的文明怎么样 浏览:993
印尼考驾照到国内怎么办 浏览: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