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共产党怎样解决贫困问题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进行了长期艰辛奋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帮助穷苦人翻身得解放,赢得了最广大人民广泛支持和拥护,夺取了中国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摆脱贫困创造了根本政治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组织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重整山河,为摆脱贫困、改善人民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实施了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着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
2012年年底,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党中央就突出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2013年,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创新扶贫工作机制。2015年,党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总体要求,实行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实行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攻令。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进行全面部署,锚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聚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2020年,为有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特大洪涝灾情带来的影响,党中央要求全党全国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做好“加试题”、打好收官战,信心百倍向着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进军。
8年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
2. 我国在消除贫困方面采取的措施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
1、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
2、易地搬迁脱贫一批,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的要实施易地搬迁,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组织实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3、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扩大政策实施范围,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
4、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国家教育经费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对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
5、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对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社会保障来兜底,统筹协调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加大其他形式的社会救助力度。
(2)如何帮中国脱贫扩展阅读:
消除贫困的意义:
扶贫不是单纯的给扶贫的人补贴这么简单,只有让他们有一个稳定的收入,他们才能一直摆脱贫困的枷锁,所以我们国家政府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特色,发展旅游业等相关产业,让他们有事可做,有钱可拿。
打赢脱贫攻坚站事关祖国长治久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事业踏步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团结,对国家长治久安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让全体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国家才能稳定发展,完成祖国的复兴之梦。
3.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根本途径是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
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
通过进村入户,分析掌握致贫原因,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帮助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3)如何帮中国脱贫扩展阅读:
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
扶贫工作要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建立有内生动力、有活力,能够让贫困人口自己劳动致富的长效机制。中国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中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国际上也有典型意义。
4. 脱贫国家怎么做
一是坚持方针。精确帮扶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工作方针,重在从“人”“钱”两个方面细化方式,确保帮扶措施和效果落实到户、到人。
二是到村到户。要做到“六个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结对帮扶到村到户。真正把资源优势挖掘出来,把扶贫政策含量释放出来。
三是因户施策。通过进村入户,分析掌握致贫原因,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帮助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四是资金到户。在产业发展上,可以推行遂宁市船山区唐春村的专项财政资金变农户股金的模式,也可以通过现金、实物、股份合作等方式直补到户;在住房建设上,可以推行南江县农村廉租房的作法;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补助资金可以直补到人;对读中、高职学生的生活补贴、特困家庭子女上大学的资助费用,可通过“一卡通”等方式直补到受助家庭;异地扶贫搬迁、乡村旅游发展等项目补助资金可以直接向扶贫对象发放。
五是干部帮扶。干部帮扶应采取群众“点菜”、政府“下厨”方式,从国家扶贫政策和村情、户情出发,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符合发展实际的扶贫规划,明确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并落实严格的责任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5. 如何减轻中国贫困问题
解决贫困问题的对策
中国目前的弱势群体大致为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而贫困人口多存在于此类群体中。
(一)、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广大农村积贫积弱,形塑着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贫困、落后形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致力于发展经济,改善城乡居民生活,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有所缓解。在长期反贫困的斗争中,中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第一,制度性扶贫。不仅仅把帮助贫困人口解决温饱当作一种道义上的责任,而且作为一种经常的、规范的制度性行为,有反贫困的机构、组织、人员和专门经费,有相应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有明确的目标、计划和部署。
第二,开发性扶贫。通过开发经济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商品经济,真正提高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能力和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使他们获得脱贫致富、发展经济的机会,进而从根本上解决温饱问题,走上致富之路。
第三,集中性扶贫。从分散性扶贫转变为集中性扶贫,就是集中力量解决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第四,社会性扶贫。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支持帮助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第五,开放性扶贫。发展和扩大与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在扶贫开发领域中的合作,利用国际援助支持和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对于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边疆巩固,维护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保障所有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中也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困难和问题。扶贫开发工作仍然艰巨。
(二)、解决城市贫困问题
中国城市改革在未深入之前,在单位体制工作的职工抱着稳固的铁饭碗,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单位体制受到严重冲击,随着“减员增效”政策的实施,大批职工失业、下岗,失去稳定的生活保障,甚至陷于生活困境,城市贫困居民的生活状况确实令人担忧,城市贫困已经成为妨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政府部门也采取了措施:最低生活保障,对下岗职工实施再就业培训,提供其他就业机会等等。我国的城市贫困问题是一个严峻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政府应当系统地考虑开展城市反贫困工作,加快改革、调整和完善各种社会政策的进程,加大城市反贫困的力度,促进就业、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而同时下岗职工也要积极转变观念,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两者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但是依旧是任重而道远。
6. 中国已消除绝对贫困,祖国这些年都是怎么进行扶贫工作的
中国宣告消除千年绝对贫困新华社北京2月25日电题:中国宣告消除千年绝对贫困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5日宣告消除绝对贫困。
这意味着中华民族告别千百年来缺吃少穿的梦魇,实现丰衣足食、安居生活的夙愿。
25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宣布: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未来哪些人会成为帮扶对象呢?
1、城镇中的低收入人群,特别是城镇中没有长期固定工作的流动人群;
2、前期已经脱贫的人,有些人群会因各类发展条件欠缺而“返贫”,甚至出现新的贫困;
3、还有一些“边缘贫困户”,他们原来生活情况跟贫困户差不太多,但因建档立卡被卡在贫困户线外,精准扶贫的优惠政策与资源配置没有惠及他们,他们是最困难的人群。
7. 我国创造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我国是如何脱贫的
在脱贫攻坚环节中,以党中央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掌握脱贫规律性,颁布一系列超常规现行政策措施,搭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现行政策体系、工作中体系、规章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脱贫路面,构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坚持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坚持不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实现共同富裕路面;坚持不懈充分发挥国内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多管齐下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产生脱贫攻坚的共同信念、共同行动;
要自主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中体制机制创新,充足激起乡村人才魅力,鼓励各种优秀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能够、大展才华、大展身手;促进培养新式农业经营主体,让乐意留到农村、基本建设家乡的人保留放心,让想要农村妇女创业、收益乡村的人更有信心;培养各种各样服务型组织,给予相关网络营销、产品质量标准、商品品牌等方面的社会服务。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应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优先选择方位,紧紧围绕让农民得到更好的组织引领、社会化服务、民主参与,加快建设基层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整治重心下移,完善基层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连通农村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提升村级组织运行经费保障,促进更多资源下移到基层。
8. 我国扶贫政策的主要措施
法律分析:一是产业发展脱贫,主要包括农林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科技扶贫等方面,提出了13项产业扶贫工程或具体措施;
二是转移就业脱贫,主要从组织开展职业培训和促进转移就业等方面,提出了6项就业扶贫行动;
三是易地搬迁脱贫,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四是教育扶贫,主要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降低贫困家庭就学负担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行动计划和措施,不断提升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逐步消除因学致贫问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五是健康扶贫,主要从医疗卫生服务、医疗保障、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等方面,提出了6大健康扶贫工程,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效缓解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六是生态保护扶贫,主要从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保护补偿机制2个方面,提出了11项重大生态扶贫工程和4项生态保护补偿方式,使贫困群众通过参与生态保护实现脱贫;
七是兜底保障,主要从社会救助、基本养老保障、农村“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等方面,提出了社会保障兜底措施,通过筑牢社会保障安全网,解决好特殊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的脱贫问题;
八是社会扶贫,主要从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帮扶、企业帮扶、军队帮扶、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帮扶,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措施和要求。
法律依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
第二条 社会救助制度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社会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社会救助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的原则。
第三条 国务院民政部门统筹全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国务院民政、应急管理、卫生健康、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相应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应急管理、卫生健康、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相应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
前两款所列行政部门统称社会救助管理部门。
第四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有关社会救助的申请受理、调查审核,具体工作由社会救助经办机构或者经办人员承担。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有关社会救助工作。
9. 我国脱贫攻坚战的举措
法律分析:一、全面排查解决突出问题。
二、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三、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
四、防止摘帽后松劲懈怠。
五、广泛凝聚脱贫攻坚力量。
六、关心关爱基层扶贫干部。
法律依据:《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西部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有关中央和国家机关脱贫攻坚责任的落实。
第三条 脱贫攻坚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
10. 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脱贫致富都有哪些方法
主要办法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1、政策扶持养殖业(养猪、养鱼、养鸡等)、种植业(果园、蔬菜等)外加技术保障;2、领导干部网上带货寻找销路;3、招商引资解决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