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
正确对待我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是要意识到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发扬的东西,但也有一些不适应时代,需要被摒弃的东西。简单来说,对待传统文化,就是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有利于弘扬时代正能量,有利于提升社会风气的文化提取出来。
学习这些大家的思想,我们可以提升自我,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为人处世之道,最后实现人生的理想。国家大力推崇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国民基本素质的提升,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甚至实现我国的文化输出。
㈡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内容,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3、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4、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拓展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㈢ 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1、对待传统,不能以片面遮蔽整体,不能以当代否定过去。我国非遗保护的实践,正是抱着尊重中国社会整体发展规律的态度展开的。以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看,非遗既是积累与沉淀,也具有开创与自我更新的能力。
2、文化因积累而形成传统,传统因积累而产生巨大能量。一个民族的传统对本民族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生存财富和精神资源。对传统的认同和承继是非常有益并且必要的,对自身历史和传统的了解是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民族自身定力及自信自尊的精神源泉。
3、历史经验已经表明,传统内部应该有反思和批判的声音,但一味否定,一概推翻,只会导致全民性的心灵空虚和价值混乱。我们承认,传统中也有糟粕和偏狭,需要我们理性对待,去伪存真,但在这一过程中,不能以片面遮蔽整体,不能以当代否定过去。
(3)如何理性客观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扩展阅读
在重视加强传统文化调研与保护的今天,非遗是我们的重要“索引”和宝贵财富。经由非遗传承保护,我们可以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和深入发掘,立足现实实践,面向未来思考,把凝结中国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开来。
同时,非遗传承保护也是正当其时、影响深远的文化建构,通过生动讲述中国非遗故事,充分展现中国非遗道路的独特创造、中国非遗理论的独特贡献和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让世界更准确、更全面地了解中国非遗保护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加深对中国非遗经验和道路的认识。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也是当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
㈣ 如何理性客观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
《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
“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
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有些还包括小吃,风俗等传统文化。
㈤ 怎样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急速兴盛的强劲精神财富与特有的思想品质。中华民族注重文化建设与文化传承,华夏文明五千年,中国的文化历史从未中断,于四大文明古国是惟一一个能完备地伸延文明史的国家。
我们要极力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妥善提升理论信心、道路信心、制度信心,减弱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信心,减弱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责任感。要以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我们的行动指南,其实让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作为构建中华民族杰出复兴的中国梦获取道德支持与理论支撑。
㈥ 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意义: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神为丰厚滋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传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出高屋建瓴、独树一帜的文明品格,推动了当代中国社会创新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价值: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五千余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傲然屹立。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筑牢坚实根基。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审美品格、艺术情趣、辩证思维和科学智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矿藏。
(6)如何理性客观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扩展阅读:
华夏文明的文化逻辑与“天圆地方”说存在密切关系。当然,如果我们认识到井田制度的文化来源“疆理”农业和“疆理”规划对土地产权初始界定的作用和意义。
那么,从“天圆地方”和“疆理”农业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与文明起源的历史脉络是非常清晰的,而这种文化关系甚至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河南省贾湖文化时代。所以,井田制度的破解不仅可以解决中国夏、商、周三代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中国文化与文明的起源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
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有些还包括小吃,风俗等传统文化。
㈦ 如何理性对待传统文化
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合理地扬弃。
一定的文化形成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但由于文化具有滞后性,因而当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的环境发生变化时,传统文化并没有消失,反而是跨阶段地影响与制约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因此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要有选择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综合,用历史和 科学 的观点来考察中国的传统文化,切实把握和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现代化的基本精神理念,进行有选择性的合理的吸收、改造、发展和创新。例如,社会主义本来是西方的思潮,在中国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用中国人所能接受的方式来建设社会主义。从前我们也曾生搬硬套地学习西方的社会主义,实践证明,由于脱离中国的实际,所以成效不大,推广不开。
当然,对待传统文化,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并非一切都好,一切都具有现代价值,它有精华,但也有大量封建糟粕的东西,如权力崇拜、个人崇拜,封建等级观念,专制主义、个人迷信、封建家长制、闭关锁国、践踏知识与人权、任人唯亲,唯书唯上,官本位,皇权思想,依附性人格,缺乏国民、公民意识,缺乏民主、法制观念,缺乏创新意识,缺乏科学精神,重农抑商,重义轻利,重群体轻个体,反对竞争,轻视效率等等。这些都是封建落后的东西,还对我们当今的社会有很多负面的影响,需要我们去判断去甄别去筛选去批判,但过去那种对传统文化不问青红皂白,一概怀疑、否定和批判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
㈧ 如何理性客观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起始与流变的一点民间观察。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其鼎盛时期。然而好景不长,秦始皇天下-统,中国即走上了专制极权道路,学术自由在秦“焚书坑儒”之后,逐渐式微。到了汉武帝时代,听董仲舒之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孔孟的儒家学说,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其核心理论,就是“三纲五常”,其中“君为臣纲”是-条主线。到了宋明有程颐程颢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即程朱理学,提倡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其“存天理”的天理,就是皇权天授,帝制永固;而“灭人欲”则是要灭掉人生来平等,民主自由人权是与生俱来的需求。这就比董仲舒走的更远了。逐步走向了说得好听一点的是“文以载道” 的实用主义,实质就是文化专制。用现在的话语来说,就是文学乃至一切意识形态,都要为政治服务,也就是要为统治者服务!这种以帝王利益为核心利益的文化, 实质就是帝王文化。我这个意见是否片面,可以讨论争辩,但有-事实必须正视,就是在历代王朝更迭过程中,新一代兴起时几乎都在批判儒家学说,推翻三纲五常,不承认什么皇权天授,否则他就不能唤起民众。而一旦后起者夺得了政权,又几乎无例外的要重新祭起儒家三纲五常的大旗,目的也很明确,要庶民们承认自己也是皇权天授。中国已经在这样循环反复中倒腾几千年了,到今天也未改变。要说都是拜中国的传统文化所赐,可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那说它起了重要作用,应该是说得通的。
如此看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岂非全无是处,那中华民族是如何延续数千年的,岂不是早该灭亡了吗?这不是民族虚无主义吗?应该说这样的反诘很有道理,它提醒我们观察问题切忌简单化,不能直线思维,尤其是关系到我们祖先数千年的种族延绵,其生存环境、政治生态、思维状况,乃至道德操守、价值判断,诸多重大问题时,必须慎重对待!怎样才能做到持之公允,不偏不倚,既尊重传统文化中的正面价值,敬畏它在维系我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经历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又能批判其保守性闭塞性,尤其是它与数千年帝制的因袭,不可分割的关系,给予实事求是的分析与批判,使其从腐朽反动的帝制文化中剥离出来,早日与世界先进文明接轨,快步实现国家现代化。任重又道远,不可掉以轻心,不能信口雌黄。
笔者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另-起源,即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的封建宗法制度,及延续数千年的农耕文明,略说一二。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确切一点说就是儒学与帝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庙堂之高上层之间的纠葛,那儒学还有与江湖之远的基层之间有更深密的关联,或曰儒家学说与中国农耕文明、宗法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许这才是儒学所以能延绵数千年,至今还有较强生命力,依然受到严重关注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