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粮食产量
截止到2022年,6.69万万吨。
粮食产量,是指农业生产经营者日历年度内生产的全部粮食数量。按收获季节包括夏收粮食、早稻和秋收粮食,按作物品种包括谷物、薯类和豆类。
其产量计算方法:谷物按脱粒后的原粮计算,豆类按去豆荚后的干豆计算;薯类(包括甘薯和马铃薯,不包括芋头和木薯)1963年以前按每4公斤鲜薯折1公斤粮食计算,从1964年开始改为按5公斤鲜薯折1公斤粮食计算;城市郊区作为蔬菜的薯类(如马铃薯等)按鲜品计算,并且不作粮食统计。
1989年以前全国粮食产量数据主要靠全面报表取得,1989年开始使用抽样调查数据。
估产系统:
“粮食遥感估产系统”属于中华粮网农情遥感业务的其中一部分,对于粮食产量的估算主要通过估算粮食平均单产和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变幅来完成。其中,单产变幅主要根据卫星遥感数据计算得出的参数计算,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变幅主要通过地面调查队伍调查得到。
该系统由气象模型单产模拟、种植面积统计、作物种植比例统计等模块构成。此系统可以用于进行粮食供需和安全评价,出具粮食产量预测报告,作出早期预警,服务国家相关部门及粮食贸易等相关企业。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粮食产量
B. 每年的粮食总量是如何统计的呢
关于全国粮食产量的统计,国家统计局有过一个解释,见:国家统计局详解粮食产量统计方法--财经--人民网。如严格按照这一方法采样、口径进行,粮食产量在样本和口径范围内应当是真实的可靠的,数字发生的变化,有可比性。
这是一个庞大采样系统,即使局部发生了一些问题,也不足以推翻整体的真实性。你可以怀疑,但难以推翻,推翻得有依据,没有任何一家科研单位或某个人,会有这么大的能量,另外再建立起一套这样庞大的统计系统。
如果我没记错,这方面过去有3个数据,一个是省统计局的公布数和上报数,一个是国家统计局驻各省调查总队的数,一个是农业部门的数。记得省的数字曾为法定数,其余数为参考,鉴于粮食问题的重要性,为了面子好看或其他一些原因,各级都容易出现数字最后由长官定的情况。
现在各省的统计公报,是由省统计部门和国家统计局驻省调查总队的名义联合发布的,各省应当都是这样,两方面的统计进行过校核,公布的数为法定数。农业部门也在说预计数,如说今年预计增产多少,一些领导部门,也会这样说,但这一数据不是法定数,他不是结果统计,最后的数据,还是必须以统计部门的为准。从前我在农村调查,发现农业部门的数,往往会高于统计部门的数,这可能是因粮食生产属农业部门抓的工作,有夸大业绩的因素在内。
尽管如此,如果今年全国再报增产,那就是连续十年增产了。如有人问我,你相信粮食产量十连增吗?我还是不敢完全相信。连增十年,这有些离奇。务农人口大量减少,近些年来大面积灾害频繁,减产因素很多。以今年为例,正是最需要水的时候,旱灾严重,还是罕见高温,甚至突破历史极值,蒸发量极大。到8月中旬,公布的是近亿亩受旱灾,后受台风影响,有过两次较大范围强降水,到8月底,才缓解。但国家防总说 了,到8月底,多年同期受旱面积平均值是1.27亿亩,超过了今年,似乎又有些说不清了。
受旱还有个受旱程度的问题,例如、轻旱、重旱、完全干枯绝收等。这需要细致统计。我所知道的湖南、贵州两省,今年插秧之后,就基本无雨,8月中旬有雨后,也未完全解除旱象。以我的农业常识,水田一旦干到裂口,再下雨也无用,而这两个省的灾情都是大面积的,我判断秋粮肯定减产,即使夏粮丰收,因产量小,也难弥补,其他省会不会到这个程度,我了解的深度不够,不好说。
再接着是秋粮临近成熟时,东北地区水灾严重,这个地方是粮食主产区,会不会导致大幅减产?我不了解情况。
从前,判断粮食生产还可以有一个参考指标,即粮价。恰如用发电量和铁路运输量去看GDP一样。但那个时候,有流通不畅的问题,现在流通没问题,一个地方粮食减产供给减少时,马上就有其他地区的粮食运来压价。粮价不再是经常性的敏感指标。现在全国的粮价,没有出现飞涨情况,所以也不能由此判断粮食产量会不行。
但这里又涉及一些因素,第一、国家年年实行粮食畅开收购,收购价格年年有上调,一方面说明有粮,怕谷贱伤农,一方面是农资价格上涨得对农民有所补偿,但国库粮食充裕是肯定的;第二、应当是从去年以来,国家趁国际粮价低的机会,大量进口了粮食,尤其是水稻,也增加了库存量;第三、务农户按老习惯,都有储粮备荒的习惯,正常年景下,粮农家中储备个两三年粮食的情况常见。这三个方面的情况,决定了当前粮食生产受灾,不容易在粮价上迅速得以反映。近年来,由于吃喝风风行,各地大办酒厂,3斤粮食一斤酒,用了大量粮食,但粮食市价上幅不大,也说明了粮食储量是有的。
我想去想来,现在还有一个数字,大体能反映当年粮食产量的增减。这个数字就是国家当年敞开收购粮食的数量。像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家,年年都有灾,不是这里就是那里,是肯定的,只是看范围大小,发生在什么季节,是否发生在主产区。收购量增加了,说明余粮多,受灾总体轻于上年,减少了,说明余粮少,受灾重于上年。但这个数字,我从来未见公布过。
那么,链接中国家统计局所说的统计方法,会不会有些问题,有可能,比如,关于播种面积,用的是样本推算数。假如样本的代表的情况和大面积的情况不一样,可靠度就要打折扣。贵州省2012年粮食等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是6985.2万亩(注意,播种面积包含了复种面积,例如一亩地,一年种两季,就计为两亩),而贵州省国土部门公布的贵州省2012年的耕地面积是7049.3万亩,正常情况下,播种面积会远大于耕地面积,现在反而小了,就让人不明究里。
提问中,如提问者是用一个市一个省来问全国,这不好说,局部灾重,不等于全国灾重。如是只说本市本省,则比较容易,当地媒体的报道、众人的感觉、下乡去看看,把今年的天气和去年作个比较,大致就能判断个几分。
从前我还有个办法,如说某个省粮食丰收或减产了(不同时期不同功利角度下,两个方向数据造假都有可能),到这个省问哪个地方最突出,再往下到突出的地区,到了地区,再往下到最突出的县,到了县,再到最突出的乡镇,这样多走几个地方,从下看上,就容易发现问题。
综合方方面面的情况分析,我还是相信,近十年来,粮食总体上是增产的,但是否十连增,特别是今年,如说还是增产,则存疑,如上所说,可用于参照的一些数字和情况发生了变化,不好判断了。
C. 中国粮食产量是多少
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
一、产量情况: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增长2.0%。其中,秋粮产量10178亿斤,比上年增加191亿斤,增长1.9%。
二、全国粮食播种情况: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64亿亩,比上年增加1295万亩,增长0.7%。
三、粮食单产情况:2021年,全国粮食作物单产387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4.8公斤,增长1.2%。
1.谷物类:2021年,全国谷物单产421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1.4公斤,增长0.3%。
2.豆类:2021年,全国豆类单产129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减少2.1公斤,下降1.6%。
以上内容参考: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副司长王明华解读粮食生产情况
D. 中国粮食产量有哪些结构组成
中国粮食作物主要由禾谷物、豆类和薯类组成,习惯上又称为中国有四大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小宗粮豆和薯类。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大豆在国外不为粮食作物;在中国人们越来越趋向把大豆视为经济作物,然而,迄今统计中还是把大豆计算在粮食作物之内。
中国的粮食生产作物种类结构,自1950—1999年的50年间发生了很大变化(表1-4),中国粮食作物中,四大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大豆,下同)产量在50、60年代分别占粮食总产量的70.25%和71.59%,到了70年代则达到79.36%,而到了80年代、90年代上升为86.04%和88.78%,也就是说四大作物在粮食作物中的比例在50年中上升了17个百分点,而其中大豆的比例很低,也只有平均3.2%左右。除去大豆的三大作物,在粮食作物中的比例由50年代的66.28%上升为85.96%。在50年的发展历程中薯类所占比例由50年代11.39%持续下降到90年代的6.74%。而小宗粮豆也由50年代占粮食作物的比例18.37%持续下降到90年代的4.48%,仅有50年代的1/4左右。
表1-41950—1999年中国各类粮食作物结构与比例单位:百万t
资料来源:柯炳生,1995(历年《中国统计年鉴》);2002、2003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
表1-51993—2002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及其结构单位:kt
资料来源:2002、2003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
中国粮食总产量自从1993年跃上4.5亿t的台阶后,一路攀升,到1998年达到5.123亿t为最高,而后总产回落,2002年又降为1993年的水平,这十年是中国粮食总产连续在4.5亿t以上的十年,是中国农业的最好时间。这十年的粮食总产量及其结构见表1-52。从表1-5可以看出,在平均为4.76亿t的总产中,谷物、豆类、薯类所占比例分别为88.64%、4.14%和7.22%,且在十年中变化不大,基本稳定。在谷物中,三大谷类作物(稻谷、小麦、玉米,下同)平均占谷物总产的96.46%,占粮食总产的85.5%。
E. 现在我国的粮食总产量是怎么统计的
粮食产量是指全社会的产量。包括国有经济经营的、集体统一经营的和农民家庭经营的粮食产量,还包括工矿企业办的农场和其他生产单位的产量。粮食除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及其他杂粮外,还包括薯类和豆类。其产量计算方法,豆类按去豆荚后的干豆计算;薯类(包括甘薯和马铃薯,不包括芋头和木薯)1963年以前按每4公斤鲜薯折1公斤粮食计算,从1964年开始改为按5公斤鲜薯折1公斤粮食计算。城市郊区作为蔬菜的薯类(如马铃薯等)按鲜品计算,并且不作粮食统计。其他粮食一律按脱粒后的原粮计算。1989年以前全国粮食产量数据主要靠全面报表取得,1989年开始使用抽样调查数据。
F. 中国粮食产量是什么
中国国家统计局2021年12月6日公布,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8285万吨(13657亿斤),比2020年增加1336万吨(267亿斤),增长2.0%。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其中谷物产量63276万吨(12655亿斤),比2020年增加1602万吨(320亿斤),增长2.6%。
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数据:
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17632千公顷(176447万亩),比2020年增加863千公顷(1295万亩),增长0.7%。其中谷物播种面积100177千公顷(150266万亩),比2020年增加2213千公顷(3320万亩),增长2.3%。
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805公斤/公顷(387公斤/亩),比2020年增加71.5公斤/公顷(4.8公斤/亩),增长1.2%。其中谷物单位面积产量6316公斤/公顷(421公斤/亩),比2020年增加20.8公斤/公顷(1.4公斤/亩),增长0.3%。
以上内容参考国家统计局-关于2021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
G. 全国粮食产量 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全国粮食产量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根据国家规定,全国及省级粮食产量数据以国家统计局垂直管理的省、市、县级国家调查队抽样调查数为准。粮食测产的重要方法是实割实测。
实割实测就是将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实实在在收割下来,然后用称、测水仪等称出重量、测出杂质。它是采集主要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数据的主要调查方法,国际上也是普遍用这个方法调查单位面积产量的。
实割实测调查:是以农户家庭为单元,克服了政绩考核等外界因素影响,可以有效避免人为因素干扰,确保调查地块单位面积产量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虽然进行实割实测的样本地块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占很小的比例,但通过抽样设计,在有确定精度保证的前提下,使调查粮食作物的样本地块的平均水平能够代表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抽样方法的科学性和实割实测调查的客观性充分保证了全国粮食产量数据的可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