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八德
八德:含义主要表现为:忠是忠于事业,忠于职守,忠于民族,忠于国家;孝是孝敬父母,孝敬老人;仁是宽厚,具有仁爱之心,宽以待人,善于待人,不小肚鸡肠,不妒贤嫉能;爱是敬爱兄长,顺从长上。在事业中,尊重领导,服从组织,严守纪律;信是诚信。它作为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是指遵守承诺,言行一致,真实可信。义是正义。它是一种道德灵魂,也是一种道德的精神境界和价值导向;和是一种意境,简单地讲就是阴阳平衡,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平是指公平均衡,平等待人,谁犯法都要处罚,谁有贡献一样有赏。
“八德”从社会、经济、政治等领域,涵盖了个人与家庭以及社会的道德关系。一个人如果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具备了这八种品德,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不会落后于时代,而且还会成为新世纪的强者。
② 儒家的“仁”和“德”分别是什么意思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着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要求实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把仁政说与王道政治联系起来。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则天下难以治理。孟子认为,即使是百里小国,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会归之而王。他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行仁政须落实到“省刑罚,薄税敛”,发展农业生产等要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修德行教,使仁爱之心推而广之,即使是坚甲利兵也能战而胜之。强调以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评暴力,反对战争。这是儒家仁政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与仁政学说及重视人权,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理论相联系,从政治治理的实践和人的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儒家重视民生,主张满足人们求生存的基本物质欲求,并倡富民思想,强调先富后教,使民从善,然后政权得以稳固。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儒家认为,民生是治国之本,民以食为天,衣食足,有恒产才有恒心,满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国家才能稳固而得到治理。 儒家从重视民生出发,倡富民思想。儒家经典《周礼》提出“保息养民”的六项措施,即“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富而安之,体现了儒家早期的富民思想。孔子提出富而教之的思想,“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使众多的人民生活得到满足而富裕,然后施之以教,使人民有道德。把富民作为施教的前提和基础,可见对富民的重视。孔子还把富民与利民、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利益联系起来。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强调利民、富民、保民、爱民,体察和顺应民心的向背,这是儒家富民思想的特征。孟子还设想,物质财富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满足,百姓还有不仁的吗?他说:“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满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使之富足,就会使民众达到仁的境界而国安。而民穷则争,争则起暴乱,国难以治。可见民富才能国安,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民富而国富,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点。
③ 德,是什么意思,
德 [ dé ] 的意思如下:
1、人类共同遵循的规范。
【组词】:“德行”、“公德”、“四维八德”。
2、好的修养、品行。
【组词】:“德行”、“道德”、“德高望重”、“年高德劭”。
3、恩惠。
【组词】:“大恩大德”、“以德报怨”。
4、信念、意念。
【组词】:“一心一德”。
5、德意志共和国的简称。
【组词】:“德国”、“德国队”。
字形演变
文言版《说文解字》:德,升也。从彳,㥁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德,境界因善行而升华。字形采用“彳”作边旁,㥁作声旁。
词语解释:
1、积德 [ jī dé ]
释义:迷信的人指为了求福而做好事,泛指做好事。
2、医德 [ yī dé ]
释义:医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3、德政 [ dé zhèng ]
释义:有益于人民的政治措施。
4、道德 [ dào dé ]
释义:社会意识形态之 一。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主要通过教育和社会 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 之服务。
5、德馨 [ dé xīn ]
释义:馨:散布很远的香气。品德高尚。
④ 请问,中国传统道德包括什么。谢谢。
我国传统道德具有悠久的发展史,传说尧、舜、禹、周公等都是道德的楷模。孔子整理《六经》,到汉朝传为《五经》,其中便包含了大量的道德思想。
孔子发展的学说,被称为儒家学说,以后儒家又将《五经》发展为《十三经》,这些儒家经典学说,成为我国道德的主要思想来源。尽管各个时代我国社会的道德观并不完全符合孔子的儒家思想,但儒家学说是历代我国社会道德观的重要依据。
道德具有普遍性,对整个社会的所有人,不论身份,全都适用,道德面前是人人平等。《大学》上说: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人之有阶级、等差,各国均不能免。他族之言平等,多本于天赋人权之说。吾国之言平等,则基于人性皆善之说。以礼之阶级为表,而修身之平等为里,不论阶级、等差,人之平等,唯在道德。
⑤ 中国古代哲学中各家的思想是什么
一、 老子
春秋时思想家,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二、孔子
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
三、 邓析
春秋末法家先驱,名家。郑国人。曾任郑国大夫,并创 办私学,以所作《竹刑》(写在竹简上的法律)教人,宣传法治,“民之……学讼者不可胜数”(《吕氏春秋•离谓》)。他“操两可之说,设无究之词”,对后来辩者颇有影响。《汉书•艺文志》着录《邓析》,系后人托名所作。
四、 曾子
以孝行着称。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又主张“慎终(慎重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较)”等。《大戴礼记》中多记载其言行,相传《大学》亦为其所着。后世封建统治者尊其为“宗圣”。
五、子思
战国初哲学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孙。相传曾受业于 曾子。宣扬儒家道德观念“诚”,以为“诚”是世界本原,以“中庸”为其学说核心。孟子曾受业于他的门人,将其学说加以发挥,形成了思孟学派。后世封建统治者尊其为“述圣”。
六、墨子
春秋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承袭殷周传统思想形式,但增入“非命”与“兼爱”等内容,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说,以为“执有命”是“天下之大害”,力主“兼相爱,交相利”,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处世奉行“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精神。其“非攻”思想,反映当时人民反对战争的意向,其“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为反对贵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又重视生产,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七、庄周
他继承并发展老子“道法自然”观点,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为文汪洋恣肆,想象奇丽
八、 荀子
其学说总结先秦诸子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如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思想。如以为人能通过“天官”(感官)及“天君”(心)之知觉认识客观,并强调思维优于感觉。又认为“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为获得正确认识,必须使心“虚壹而静”。与孟子“性善”说相反,认定人性生来本“恶”,“其善者伪也”,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其政治观为“礼治”与“法治”相结合,坚持儒家“正名”说,强调尊卑名分,主张“法后王”(效法文、武、周公之道)。
九、董仲舒
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为一,形成封建神学体系。其说以“天人感应”说为中心,以为“君权神授”,“天”对地上统治者经常用符瑞、灾异等表示愿望或谴责。又将天道和人事牵强比附,以论证其“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观念。还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并宣扬“黑、白、赤三统”循环的历史观。
十、 扬雄
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之学说,并强调如实地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并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驳斥了神仙方术的迷信。在社会伦理方面,批判老庄“绝仁弃义”观点,而重视儒家的学说,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修事》)。
十一、王充
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论学以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即“气”之运动产生万物。自然界之“灾异”,是“气”变化之结果,与人事无关。又以为:“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遣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遣告》),人之生命与精神,均以“精气”为物质基础,“死而精气灭”(《论死》),不承认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
十二、 嵇康
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在哲学上,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明胆论》),肯定万物均禀受元气而生。又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主张返回自然,厌恶儒家烦琐礼教。刘
⑥ 中国文化中“德”是什么意思
或许是因为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属主流思想,以致其文化中的观点对我们影响颇深,原本“德”的含义会更丰富一些,而儒家《论语》中曾讲“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这便是将“德”作为“道德”、“品德”来解读,于此,一直以来,我们对“德”的认识,大多数人停留在“品德”上。
实际上,从道家视角来看“德”的含义,“德”的内涵比我们想象中要更加“丰富”,而结合儒家与道家对“德”的理解,颜小二作了一个大胆的推理与衔接,即在我看来,儒家所解读的“德”,是道家之“德”落在人身上的结果,而道家之“德”属“道”的衍生物一般的存在,具备“道”的特性,是“道”下落于具体事物的“体现”,表现为“万物的属性”即“德性”。
注: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⑦ 德是什么意思
德的本意是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星的运行,后来引申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去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发展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
德即是对道,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践行、革命,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传播。
德,拼音dé
出处:明汉 许慎《说文》:“德,升也。”
白话释义:德,境界因善行而升华
(7)德家中国是什么意思啊扩展阅读:
组词:道德、德行、恩德、德高望重
1、道德,拼音dào dé,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合乎道德的
出处:秦 老子《道德经》:“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白话释义:天道使他们生,德行抚养了他们,外物使他们成长,形势使他们有成就。
2、德行,拼音dé xíng,指道德品行的素质;也指讥讽人的话,表示瞧不起别人的仪容、举止、行为、作风等用此词。
出处:周姬昌《易·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白话释义:君子因此制定礼数法度并且评议道德行为使之任用得宜。
3、恩德,拼音ēn dé,恩惠
引证:冰心《超人》:“我也不知道怎样可以报先生的恩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德
⑧ 德文化是什么
德文化是在中国农牧经济时期形成并走向成熟的政治文化。
“德”字在中国古代出现的时代相当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德”从彳从直,而古“直”字由上面一竖,下面像一双眼晴的横“目”组成。
从“直”字外形及其组成的汉字的意义来看,古“直”字产生于采猎经济末期,农耕经济初期,是个会意字,指代用来测量太阳运行以确定季节,从而指导农业生产的方法。上面的一竖代表测量太阳在一年中南北运行的长杆,“目”代表用眼睛进行目测。后来随着测量技术的进步,目测改用画在地上的横格进行测量,横“目”改成了竖“目”。再到后来,测量太阳南北运行的长杆上增加了一条表示东西方向的横杆,就在古直字上增加了一横;在长杆底下还建了一个高台,就在古直字下增加了“乚”,这就形成了后来的“直”字。与“直”有关的不弯曲、价值、种植等意义或直接来自这一测量方法中的直杆,或来自这种测量的重要价值。而“目”指代表眼睛之外还指代数目,则与观测太阳运行规律时画在地上方格有关。在古代,人们正是通过观测阳光照射长杆的投影,并与画在地上的那些方格进行比较来确定四季及二十四节气。
“彳”可能表示戴冠的、有一定地位的人,也可能指“小步也,象人胫三相属连也”[1],表示人相随,中间的横由表示高台的“乚”演化而来。
因此,德,从彳从直从心,表示用心掌握了太阳运行规律用以帮助人们,人们就会一个跟着一个地跟随。“德者,得也”, “得”是“德”的异体字,是人们不再用横格测量季节轮换,而用尺寸来测量季节轮换时的“德”字。
因此,可以推断,德文化产生于农牧经济初期,指利用自然规律造福社会。
在农牧经济中后期,农牧生产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与传播,较大的部落联盟及国家逐步形成,公平观念形成,分配不公平现象日益突出,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冲突和战争日益频繁,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秩序成为突出任务。先哲们对社会伦理的思考也就日益深入,形成了相应的论着。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形成了一批社会伦理探索的理论成果。老子所着的《道德经》、收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的《论语》等是其中的代表作。
由于对德关注的重点从自然领域向社会领域转移,这些着作论述的重点都是伦理之德。《道德经》注重从道这一本源上探讨德,而《论语》则是立足于德来叙述其对言行要求。所以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2]
这种只重视社会伦理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甚至导致了对自然科学的轻视。如《论语》中就有这么一段对话:“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3]孔子的这种态度表明,当时的社会上层知识分子非常轻视对生产技术的研究。
这种态度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因此,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虽然处理社会关系的理论炉火纯青,但生产技术发展得非常缓慢,直到西方列强打破中国的闭关自守之后,中国才开始进入科学技术革命时期,这也导致了社会管理创新的停滞,使中国近现代社会管理创新落后于西方国家。
德文化是在中国农牧经济时期形成并走向成熟的政治文化。在其形成阶段,主要通过生产技术创新来改善民众生活。在其发展成熟阶段,主要通过提高自身的品行来影响民众的行为,以 “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建立和谐社会的目的。
⑨ 中国古代哲学中各家的思想是什么
儒家:创始人是孔子,其思想核心是“仁”。第二个代表人物是孟子,他将孔子的仁正式完善成了“仁政”,“仁政”是孟子的思想核心。二者的代表性文献分别是《论语》和《孟子》。
孝家:其代表性文献是无名氏之《孝经》。《孝经》的中心思想是“孝政”,即“以孝治天下”。过去,理论界有人认为《孝经》是一般讲究伦理孝道的着作,不确。
德家:原是西周初期的政治思想,后在西周末期至东周其内涵受到了根本性的改造。东周初期,如臧哀伯有着名的《德论》(5)可证;战国时期问世的《德道经》、《庄子》是其代表性的文献。
礼家:是萌芽于西周后期并在东周中前期广为流行的一种政治思想。东周时期的一些着名政治家如管仲、子犯、曹刿、子产、晏子等都崇尚礼治,特别是子产和晏子,还分别有着名的《礼论》(6)。战国后期,以礼为思想核心的重要代表是荀子。
法家:是春秋中后期出现的一种政治思想。最先萌芽于郑,创始人是邓析,第一个“铸刑书”的是子产(子产前期是礼家,后期转向了法家),继之是晋范宣子、赵鞅等的“铸刑鼎”。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代表是慎到,其代表作是《慎子》;后无名氏之《经法》亦属法家文献等。过去,理论界认为《经法》是道家着作,这是从哲学上着眼的,不确。
墨家: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墨翟,其思想核心是“义”。过去,理论界有人认为墨子的思想核心是“兼爱”,根据不充分。
术家:创始人是申不害,其思想核心是术,其代表作是《申子》。过去,理论界认为申子属法家,不确。申子自己宣称其学术思想是“术”,秦汉人一直都说“申子之术”。
义家:创始人是韩非。韩非的“义”与墨子的“义”区别在哪里?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墨子的“义”包含经济利益,如《墨子·经上》说:“义者,利也。”韩非的“义”则完全排斥利。义家的代表作有《韩非子》、《公羊春秋》等。
⑩ 足球中国家德是什么意思
国家德比指的是一个国家里两家最负盛名,历史渊源最长,相互为竞争对手的足球俱乐部之间的比赛。比如拜仁和多特,皇马和巴萨都叫国家德比,碰撞激励,比赛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