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命观念在三代时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天命观在先秦时期特别盛行,人们对它非常迷信,帝王也多利用天命观来维护自己的王权.但是到了秦始皇时期,天命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帝王对它的迷信转化成一种纯粹的政治工具.秦始皇不再像先前帝王那样匍匐在上天的脚下,做任何事情都声称是奉天之命,而是把自己提高到与上天相并列的地位,把自己变为天神,真正成为天、地、人的主宰.秦始皇之所以敢于这样做,既有天命观自身发展的原因、中央集权统治力量加强的原因,又有他自身从政经历的原因.
“天命”这一概念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历代儒家经典无论是四书五经还是后起的各种学说,无不以此作为核心内容.从名称上看,天命这一概念归属儒家,但实际上所表达的内在含义并不仅仅局限于儒家思想的范畴,而是属于哲学本体论方面的内容,是一切哲学思想都必然拥有的思想前提和观念基础.应当说,无论何种思想,也无论是否以“天命”为其命名,实质上都包含着天命这一概念所表达的实际内容.那么,天命究竟有怎样的含义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命似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然而事实上它的含义却非常复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天命的内涵不断发生着演变和转义,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含义,因而对天命概念的界定,必须依据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具体内容作出仔细的辨析.以往人们以为天命的起源与演变已成定论,而事实上其中尚有一些环节和内容长期被忽略.
天命,顾名思义,本义是指上天的命令,以及上天主宰之下人的命运.它原本是一个极具宗教色彩的概念.天命这一名称是由周人提出来的,但它源自上古时期人们对“帝”这一神灵的信仰.周人以“天”来替代此前的“帝”或“上帝”,并从中引发出一些新的有别于“帝”的观念.孔子奠定的儒家思想是从周文化发展而来,因此,以“天命”命名的这一概念便延续到后来的儒家文化中,成为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建立之前,天命的概念就已经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天命观正是在这一演变基础上奠定并发展起来的.因此,上古时期天命观的起源和演变对孔子及其后儒哲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孔子之前的三代文化中,天命中“天”的内涵大致有三项内容:一是指独一的最高主宰上帝;二是指泛化的包括各种自然现象和祖先亡灵的鬼神;三是指人.表面上看,在三代文化中,这三种不同的对“天”的认识往往是盘根错节,难分彼此.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中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现象,就是三代对“天”的认识,具有一种从一神(帝、天)到泛神(天地鬼神)再到无神(自然现象、人)的下移过程.孔子曾在《论语·为政》中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礼,起源于上古时期以祭祀为核心而产生的秩序、礼仪与规范.孔子通过礼而发现了三代的不同和变化,而这实际上是天命信仰的不同与变化.礼,只不过是一种外在的表现罢了.内在信仰的不同导致了外在礼仪的变化.《礼记·表记》以“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而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信仰发展线索:从敬上帝,到拜鬼神,再到尊人崇德.
综上所述,中国上古时期天命观的起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从神本到人本的发展过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思想正是在上古时期三代天命观发展与演变的基础上产生的,孔子以“吾从周”而表达了其天命观的选择方向,这一顺延的选择方向决定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思想的基本性质,此后的中国儒家文化都是在这一人本主义的方向上延伸与发展的.
2. 中国传统天命观起源于何时
在远古时代就有。传说黄帝,玉帝,阎王。是女娲的儿子,掌管天地和地狱。而掌管人间的黄帝自然被世人以天子之称。封建思想认为,只有天子才能称帝。往后的古代开国帝皇帝,为了不想背负窃国的罪名,一般都会想办法为自己制造一些故事来说明自己是天命之子,说服百姓自己改朝换代是顺应天命。例如凤凰生刘邦的故事。
3. 什么是天命观
“天命”思想于中国哲学思想,有始基性的意义,关系到对整个中国哲学的理解。
“天”字,在殷商时代早就有之,但并非有作为至上人格神的意义。《尚书·商书·盘庚》中有:“先王有服,克谨天命。罔之天之断命,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 在殷商时帝是最高的人格神,它主宰人间的一切。天是在周时才受到格外的重视。<<殷墟卜辞综述>>里说:“(殷商)卜辞的天没有作为上天之意的,天之观念是周人提出来的。” 天的本意是“颠”,即指人的头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对其的注释是:“……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始者、女之初也,以为凡起之称。然则天亦可为凡颠之称。臣于君,子于父,妻于夫,于民事皆曰天是也……至高无上,从一大。至高无上是其大无有二也。故从一大。” 许慎在说及天的本意时无外乎人的头顶,而天的注释却显得深厚凝重。在注释的底层有一种建构,即对天的一种意义建构,在周时便赋予天与“帝”不同的内涵。周人的这番努力为未来的新天进行了新的意义奠基。周人的新构建与其重视天文学,重筮占,重农业的传统息息相关,共同养成了对天的考查,思考,认识和崇拜,同时又塑造了周人深厚的理性精神。他们对天的新构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天的权威重点放在“命哲,命吉凶,命历年” (<<尚书·周书·召诰>>)三个方面,突出了至上神在社会人事方面的特殊作用。
周人特别把这三方面突出出来,说明他们对至上神的把握和认识是紧紧围绕社会政治这个中心进行的。这就不同程度的摆脱了殷人帝观念中表先出来的神话崇拜的特征,为进一步为至上神以理性的内涵打下基础。
二,赋予天以道德的意义,作为“命哲,命吉凶,命历年”的客观依据。
《尚书·周书》中有“天德”一词,《吕刑》说:“惟克天德。”“天德”是指上天立下的道德准则。上天监察世间统治的好坏,就拿这个标准去衡量。周人赋予天以至善和赏罚明辨的特性,使天成为人世间王权的监督者。一个明德的君王,上天会把大命交给他。周康王时代的《大孟鼎》,《麦尊》等铭文中,已经出现“天子”一词,表明西周初期或稍晚天子观念开始形成。《尚书·周书·蔡仲之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为怀。”天,在这儿不是作为纯粹自然的法则,而是体现为道德意义的法则和秩序。
三,抛弃殷人帝信仰中的盲从性,以理性的态度提出天不可信,“惟人”的观点。
在《尚书·君奭》中,周公认为周的基业能否长久,在人不在天。商王朝的覆灭在于失德,违背了上天的旨意。天虽然降大命给我们,诚心的帮助我们,但我们千万不可以忽视它的威罚,让民众产生不满的情绪,一切都在人为。此时,天在周公的眼中开始失去其神圣的位格性了,这是天至上观念转变的第一步,但依然有至上神的影子,在新的理解中,天已经有了确定的道德内涵。周人在对天的构建过程中,产生了“以德为本”、“以天为宗”,使人与天靠着德行统一起来了。“‘天’的神性的渐趋淡化和‘人’与‘民’的相对于‘神’的地位的上升,是周代思想的发展方向。” 不仅使至上神的天威在社会政治领域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且人的力量也在德教的自我约束中参与了天命的运作。从帝到天,由殷人猜度(卜)的对象,变成了可以认识可以理解的对象。人作为上天旨意的执行者,也从对天的盲目信从中解脱出来,靠着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努力主宰着自我(“惟人”),以企与天命永远合一。迨至春秋战国时期,天的人格神意味进一步淡化。天由盘旋在我们头顶上的超越物,不仅成为先哲们思考的对象,而且开始与他们最敏感的神经相勾连。天的意义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逐一而朗现。
一般说来,天有三重含义:1、指人头顶上苍苍然的天空,自然之天。2、超自然至高无上的人格神,有意志能创造万物,并主宰一切,亦称为帝,超越之天。3、宇宙的本源已没有作为意志主宰之天的意义。被看作自然的是人性的依据,道德的依据,根源之天。
所谓命者,天之令也,以天开命。“命”一般有三个含义:1、宿命,命运。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2、天命,性命。“子罕言利与命。”(《论语·子罕》)3、命令,辞命。“厥党童子将命”,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论语·宪问》)。
“天命”,上天的旨意或命令。引申开来,一指必然性或命运。二指先天的自然禀赋。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人性的善,都是先天的赋予。天命意义的凸显在于西周以降天人意义的突显。
在西周初形成的天命思想是后来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如果说孔子是先秦文明的集大成者,那么周公便是开启者,周孔思想一脉相承,孔子在周公的天命思想上有所损益,形成了早期的儒家天命观。
在西周初形成的天命思想是后来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如果说孔子是先秦文明的集大成者,那么周公便是开启者,周孔思想一脉相承,孔子在周公的天命思想上有所损益,形成了早期的儒家天命观。
对待天命的三个态度
1、体认天命
2.敬畏天命
3.持守天命
4. 古人常说的“天命”有何含义
中国古代的哲学观是以“天人合一”为宗旨,所以“知天命”和“受天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都很重视“命”。中国古代言命之论,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非常昌盛了,“孔子言知命、墨子言非命、孟子言立命、庄子言安命顺命、老子言复命、荀子言制命”。《易传》、《中庸》、《礼运》、《乐记》言至命、俊命、本命、降命。诸子百家其言论各不相同。
5. 天命观对西周政治影响深远,为何会有这种情况呢
西周拓展了殷商时期单一的“神灵崇拜”思想,“德”成为天命观的核心,“以德配天”顺理成章被纳入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范畴,与西周政治紧密相连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回溯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夏商周时期,科技不发达,对世界理性认识不够,那是的人们用自己的感官认识世界,面对自然界及社会上发现的一些难以解释或没见过的现象,他们会认为是神秘力量的操控,而这个神秘力量在殷商时期被称为“帝”。
诸子百家对天命观有各自的继承和发展,孔子一直主张克己复礼,主张复兴周礼,他对待鬼神的态度完美体现了西周对鬼神的看法,“敬鬼神而远之,敬之而不亲近之意”。
道家学派对天命观是彻底地颠覆,老子对天的看法完全不同于以前,老子认为天的存在不过是一种自然形态,它与人根本没有任何关系,道才是一切抽象的源泉。荀子的受天命而制之更是强调了人的强大作用。春秋时期的“以德配天”
往往都要服务于政治及军事斗争的需要,对德政的要求变得比西周更高,人在神上是这个时期天命观的新发展。
6. 天命观是什么时期的战争指导思想
以“天命观”为战争指导思想是发生在夏商周时期。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中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着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它随着社会的前进、战争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经历了发生、发展的沿革过程.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夏、商、西周时期)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我国先后建立了夏、商、西周3个奴隶制王朝.这是中国奴隶社会从确立、发展到鼎盛的整个历史阶段,也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这个时期军队数量不多,没有专职的指挥将领;除甲士有铜兵器外,许多徒(步)兵仍使用木、石兵器;作战方式基本上是以密集队形进行集团肉搏正面冲杀.商代以后逐渐以车兵为主,作战中形成以车兵为核心的方阵队形.
由于对战争客观规律认识的局限,战争受迷信的影响极大,经常以占卜、观察星象等来决定战争行动,产生了以天命观为中心内容的战争指导思想.军队的治理以“礼”和“刑”为基础.“礼”主要适于上层的贵族和军官,讲究等级名分、上下有序;对下级和士兵的管理主要靠严酷的刑罚.这个阶段已产生了一些萌芽形态的兵书.商代甲骨文、商周的金文中就有大量关于军事活动的记载.西周时期已出现《军志》 、《军政》等军事着作,虽早已失传,但这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7. 怎样理解西周时期的天命观思想
这个“天命观”就是我们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古代,天是代表至高无上的存在,他虚无但却是玄妙,这一点从道教的对“道”的认识中可以看出,世俗世界,皇帝自比天子,视为天之子,认为自己是接受天的授命,才成为九五至尊的,可见天在古代的至高无上。古人们认为,一切自然的奥秘,生命的奥秘都来自这个“天”,也可以说,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命中注定的,正所谓“冥冥之中,自有天命”,谁也不能够违背,天主导者一切,天就是一个造物主,他创造了一切,无比强大的存在,至此不难看出为什么古人如此崇拜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