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都北京的历史发展是什么样的
北京,上古时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远祖——“北京人”的故乡,而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同时也是一座闻名世界的古城。
它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光荣的传统,丰富的古迹园林。
历史上,战国时的燕国、两宋时的金、元、明、清、北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共有7次在北京建都,先后一共历经了1500多年。
辽代时名为“南京”,又称“燕京”。
金代改称燕京为“中都”。
元朝忽必烈在此定都更名为“大都”。
1368年,朱元璋称帝后,改大都为北平府;1403年明成祖朱棣将他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也叫北京。
在从金朝起的8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宏伟壮丽的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中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的城市。
1267年,元朝以金代的大宁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都城,改名为大都,此是今天旧北京城的前身。
都城至元四年(1267)开始动工,历时二十余年,完成宫城、宫殿、皇城、都城、王府等工程的建造,形成新一代帝都。
大都新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28.6公里,面积约50平方公里,相当于唐长安城面积的五分之三,接近宋东京的面积。
道路规划整齐、经纬分明。
城墙用土夯筑而成,外表覆以苇帘。
由于城市轮廓方整,街道砥直规则,使城市格局显得格外壮观。
元大都北城墙在今安定门外土城一带;南城墙在今东西长安街南侧;东西两侧在今东西二环路上。
全城开有11个城门,现在的朝阳门和阜成门就是元大都城的东门和西门。
元大都城的格局准确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基本原则。
左祖,也即太庙的位置是在皇城之东,今朝内大街以北;右社,也即社稷坛,建于今阜内大街以北;元大都城的整个皇城即为前朝;皇城坐北朝南,其“后市”商业区就在钟鼓楼什刹海一带。
元大都的建成,是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的里程碑,它既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座按照整体规划平地建起的都城,也是13世纪至14世纪世界上最宏伟壮丽的城市之一。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都城设于南京,将大都改称北平。
1403年明成祖朱棣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开始修建北京城。
明朝北京城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建,北京城沿元大都城的北城墙向内缩进了2.5公里,到了安定门和德胜门一带,又将南城向南推进到前门一带。
九门城楼修建完成以后,分别改定以前的名称为: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和阜成门等,这些名称沿用至今,其涵盖的范围也即旧日所说的北京内城。
明朝拆毁了元大都城的皇宫“以杀王气”,把全城的中轴线向东推移了150米,新建的宫殿都在中轴线上,又在线北堆筑了一座景山,用以镇元代残余的王气,以便明代长治久安。
另行建造了皇宫紫禁城。
由于此时北京城的范围相比元大都城有所变化,全城格局的中心亦相应地南移。
外城的正南门——永定门,就成了北京城中轴线的新起点。
中轴线仍然是用于设计北京都城格局的依据,紫禁城内象征皇权的前后六大殿也都在这条中轴线上。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两个基本点依然保持为都城格局的要点。
皇宫左边建了太庙,即今劳动人民文化宫;皇宫的右边建造了社稷坛,即今中山公园。
同时,又把皇城的南、北、东三面的城墙略微外移,使得太庙、社稷坛以及新开凿在太液池南端的湖泊,均纳入皇城的自然风光之中。
在正南方的郊外对称兴建了东西两组建筑群,即皇帝祭天的天坛和祭山川之神的山川坛(后改称先农坛);在城东、西、北分别建了日坛、月坛、地坛。
俯瞰紫禁城1436年至1445年,明英宗又对北京城进行了第二次增建,主要将城墙内侧用砖包砌;开挖太液池南海;建九门城楼、瓮城和箭楼;城池四角建角楼;城门外各立牌坊一座;护城河上的木桥全部改为石桥,桥下设水闸,河岸用砖石建造驳岸。
整修之后的京城周长45里;并且在京城远郊建设了皇陵以及昌平城、拱极城和内长城等防御设施,形成了极其坚固的城防体系。
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明朝开始在内城南面加筑外城,形成北京城池的“凸”字形格局。
明朝北京城对于元大都城的继承与改建,终于将北京城建设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突出的都城范例,由此形成的北京城布局此后一直延续了近400年。
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清代仍以北京为都城,清代北京城基本沿袭明朝北京城的格局,但裁撤了皇城的设置,将明代皇城内的大量内廷供奉机构改为民居,同时将内城的大量衙署、府第、仓库、草厂也改为民居。
同时将内城改为八旗居住区,令 *** 迁往外城居住。
清朝还在北京城内修建了大量黄教寺庙、王府,并在西郊修建了三山五园等皇家园林区。
追溯历史,各朝在此建都共达800多年历史。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北京获得了新生,被确定为新中国的首都。
北京的宫殿建筑首推故宫。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皇宫,曾有24个皇帝在此居住过。
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落成于永乐十年,到现在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它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北1千米、景山南门对面,面积达72万平方米,内有宫室9999间半。
故宫四周是长方形围墙,四角各有九梁十八柱的角楼,城外有护城河绕城而过。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它位于北京西郊海淀区,依山伴水。
颐和园规模宏大,总面积达294公顷,主要由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风景区组成,其中水域面积约占3/4。
山水相对,湖岛相依,景色十分宜人。
颐和园是一个兼具“宫、苑”双重功能的大型皇家园林,兼有江南水乡的玲珑精致和北方园林的豪迈大气,园中山清水绿,亭台相连,在中外园林史上享有盛誉。
以祈年殿、回音壁和圜丘闻名于世的天坛位于北京城中轴线南端东侧,建于明永乐年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和“祈谷”的圣地,也是现在国内现存最大的一组坛庙建筑。
天坛占地2666.7公顷,分内、外两坛,以高大的围墙相隔,外坛内所有宫殿都朝南圈成圆形。
最南的围墙呈方型,象征地;最北的围墙呈半圆型,象征天。
北高南低,这既表示天高地低,又寓意“天圆地方”。
北京,以古老大气而闻名,置身于宫阁楼宇丛中,漫步在胡同和四合院的群落,用心去体味弥漫其间的浓浓的京味,北京给世界太多太多……
⑵ 谁能提供一些关于“北京城的变化”的资料
一个城市,特别是一个国家首都的城市建筑风格的变化,往往被视为一个国家历史进程“纪念碑”式的标志。
新中国成立不久,北京就有了自己的建筑设计院。
50年代末,作为国庆10周年献礼的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竣工,使北京的城市布局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扮演城市中心角色数百年之久的紫禁城让位于新建的天安门广场。从此,高大、巍峨,讲究对称的“十大建筑”,成为北京乃至中国的象征。
80年代初,巧克力大厦和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的出现,标志着北京的建筑风格进入五彩缤纷的新时代。
从90年代开始,美国的SOM、日本的大成建设株式会社、加拿大CEC工程顾问公司等国际着名的建筑师事务所,纷纷以竞标的方式大举进入北京的建筑市场。亚洲最大的建筑群、总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的东方广场,就是由国际着名的巴马·丹那(PalmerTurner)建筑师事务所承担工程设计。复兴门的中国工商银行大厦、奥体、京广中心、皇冠艺苑假日饭店等均由境外设计事务所设计,其外形表达了与国际流行同步的设计理念。位于复兴门那座灰色的中国工商银行大厦设计为方形“外壳”套着一个圆形的“内胆”--外方内圆。最大规模的国际设计招标要数国家大剧院工程:1998 年4月13日正式向国内外招标,当时共有国外20家、国内16家(包括香港3家)共36个设计单位参加竞标。这使我国的建筑水平大跨步与世界接轨。
这些城市建筑风格的变化,折射出来的,正是改革开放给中国人带来的新的思想、理念。1949年,北京市一共只有17000余盏路灯。到了90年代,路灯增加到12万盏左右。灯泡也由40瓦的白炽灯、80瓦的汞灯,变成了高压钠灯。但是,路灯照明“照高不照低”的格局依然如旧。
今年,则有了新变化。“不但路面亮了,眩光也基本上消失了,如今在二环路上走车,舒服多了”。恐怕最近常跑二环路的司机朋友都有类似的感受。
原来,这是路灯管理处为了配合北京市夜景照明工程启动,对二环路的照明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
二环路原有的10米高的砼杆(就是混凝土杆)现在改成了12米高的镀锌铁杆,灯柱上250瓦的灯泡也换成了400瓦的高压钠灯,并加装了能将光线均匀散布、反光效果更好的灯具。此外,有关部门还对长安街、东三环、中华世纪坛、前三门大街、玉泉路至厂东街、朝外大街以及部分桥区的路灯进行了全面改造,增加整体亮度水平。
北京的绿地不少,也很漂亮。然而,几十年来,绝大多数草坪和花丛,一直是一道“风景”,一道市民只可以在围栏外用眼睛欣赏的“风景”。
今年,以长安街绿化工程为契机,大规模开放式花园型新建绿地接二连三地出现在北京人的脚下。
新的绿地不建护栏,原有绿地的铁栅栏也在逐步按规划敞开绿色的胸怀,封闭多年的公主坟4万余平方米的绿色广场,也加入了开放式绿地的行列。
所谓开放式绿地可不是简单地拆掉草坪护栏,让人随意穿行、坐卧,而是在草坪内进行道路铺装,增设绿地照明灯具,安装供人休憩的座椅等辅助设施,从而使人们可以走进都市绿肺,享受现代园林技术创造的空气清新、鸟语花香的小环境
⑶ 北京名称变迁大神们帮帮忙
历朝历代都将北京视为重镇加以治理和保护,并不断改变着它的名称。有人统计过,北京城的各种名称达六十多个。 就大家熟悉和史书中常见的说,北京地区上古时称幽陵,夏朝时称冀州,周朝时称蓟,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故称燕京。秦置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阳、蓟县,北魏称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就从这里开始。唐改称范阳,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就是从范阳起兵的。唐以后又一度称幽州。辽建都在上京,把这里作为陪都称幽都,也称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金朝建都于此,称中都,并对其进行了扩建。这是北京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开始。 元朝时称大都,这时的北京城已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大都市了。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对大都做过详细描述。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由此开始。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首都定在南京。后朱棣从他侄儿手中夺得政权后,将首都迁到这里,故称北京。明朝时,还一度称北京为京师。清朝也建都北京,并沿用了明朝的名称。民国建立之后仍称北京。1928年改称北平。北平这一名称是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陈立夫提议改用的。 北伐战争后,陈立夫曾在南京办了一份《京报》。这份民间报纸很敢说话,销路很好,其销出的份数比《中央日报》还多。有一天,陈立夫忽然想到首都既决定在南京,北京这一名称应更改,以免残余军阀再图在那里起野心设政府。于是,他让《京报》罗时实执笔,写下了《正名之重要》一文。国民政府采纳了陈立夫的建议。 其实,历史上北京的北平之称早已有之。那是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攻占元朝大都之后,即对大都城进行改建。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将元大都改称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从此安宁平静之意。到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时,才改名北京。1949年,新中国成立,又将北平改为北京。
⑷ 1959 首都十大建筑的新结构形式
1、人民大会堂
1958年9月起,先后从84个平面、189个立面,经过7轮筛选评审后,选出三个方案报送党中央、国务院审定,并于1958年11月动工兴建。17万多平方米的总面积。包括万人大礼堂。5000人宴会厅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楼三个部分组成。大小厅室有100多个。笼式避雷网给大会堂罩上了一个巨大的罩子。使其免受雷击之灾,此项设计比国外同行在理论上的研究提前了18年。周恩来总理在国庆十周年时,对这项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北京的人民大会堂这样大的建筑只用了十个多月的时间就建成,它的精美程度,不但远远超过我国原有同类建筑的水平,在世界上也是属于第一流?quot;。说到人民大会堂我们尤其不该忘记全国建筑设计大师,当年人民大会堂设计的总建筑师张镈先生。
2、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基础上组建的,2003年2月28日挂牌成立,现正进行改扩建。
中国历史博物馆前身是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建于1912年,馆址最初在北京国子监旧址,1917年迁至故宫午门、端门及东西朝房。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博物馆事业十分重视,于1958年8月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东侧兴建新馆,馆舍在次年9月落成,定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
《中国通史陈列》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出了从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开始至1912年清朝皇帝退位前的历史,包括文物资料九千余件。《中国通史陈列》自展出以来,接待了数以万计的国内外观众,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此外,中国历史博物馆还经常举办各种历史、文物及文化艺术方面的临时展览。
中国革命博物馆前身是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成立于1950年3月。筹备处最初设在北海团城,不久迁入故宫西华门武英殿。1958年10月开始在天安门前修建新馆,1959年8月落成。1960年8月定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同时撤消。1961年7月1日正式开放。1969年9月,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合并,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1983年初恢复两馆原建制。
中国革命博物馆占地4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500平方米。收藏我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近现代革命历史文物12万件,列为一极品的就有2224件,如林则徐、邓廷祯、怡良合奏虎门销烟完竣的奏折,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的玉玺,清帝宣统退位诏书,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全译本,李大钊遇害时的绞架,方志敏《可爱的中国》手稿,第一届政协代表的签名簿,中央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国旗模型,开国大典时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按电钮生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等珍贵的历史文物,生动地再现了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与民主的斗争史。藏有历史照片近10万张,鸦片战争以来出版的书刊报纸等资料24万件,其中珍本2200多种,约5万多册。中国革命博物馆还收藏有油画、中国画、素描、雕塑等艺术品270余件,有的作品如油画《开国大典》、《转战陕北》、《整风报告》,素描《血衣》,雕塑《艰苦岁月》等已成为传世的艺术珍品。
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近代中国》反映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国人民取得最后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陈列展示了中华民族为救亡图存,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精神和活动,全面科学地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多侧面地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印证了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改扩建工程将于2007年竣工。扩建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建筑面积将由现在的6.5万平方米增加到15万平方 米,各项设施将进一步完善,馆藏文物将进一步充实,专家学者队伍将进一步加强,逐步发展成为历史性、文化性和艺术性兼备、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综合性博物馆,成为中国文物博物馆界的学术研究和交流中心,成为集教育、观赏为一体的公众学习的课堂,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
3、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
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位于北京市复兴路9号,是我国唯一的大型综合性军事博物馆,由古代战争馆、近代战争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馆、抗日战争馆、全国解放战争和兵器馆组成。藏有6000余件珍贵的文献、实物、照片、图表和模型。这里展示从古代战争经近代战争到现代战争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特点,是兵器纵览和兵器知识的总汇,从刀枪剑戟到现代各种精良的枪械,从木牛流马到各种坦克战车,从木船到各式舰艇,从飞鸽传信到火箭上天和卫星转播,从鞭炮地雷炸弹到战略核武器。还展示几千年来炎黄子孙反抗侵略和压迫,为争取生存权利、人民民主和民族独立而进行的英勇斗争的历史,讴歌中国历代的战斗英雄和杰出的军事家,展示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光辉历程,赞颂他们感天地泣鬼神的盖世功勋。
⑸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建的第一座公园是什么
“逛公园去!”一句平淡无奇的话,在20世纪初的北京城,却是件稀罕事、新鲜事。有皇上的年头,北京有大大小小数不清的私人“花园”,而没有一处“公园”。1914年10月10日,北京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公园”:中央公园(中山公园),正式对黎民百姓开放,好奇的民众终于有幸踏进了皇家神秘的坛庙园林。这贻惠至今的变化,应归功于当时主持并操办此事的朱启钤。
略说朱启钤
朱启钤(1872—1964)字桂辛,号(艹下左虫右为彟的艹下)公,贵州开阳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文史馆馆员,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他是成就斐然的实业家、文物收藏家、着名工艺美术学者;他还是北戴河旅游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29年,他自费创立了我国第一个以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和保护古建筑遗产为宗旨的民间团体———中国营造学社,其成员有梁思成、刘敦桢、梁启雄、单士元等一代专家。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说,“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开始于朱启钤老先生,我从他为师时,他已是高龄了,但这位仁慈的长者,总像对小学生般亲切地看着我、教我……”
1914年时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办的一件大事是开始修改正阳门、拆除天安门前千步廊,拓宽了城内外的交通,同时着手创建公园。
紫禁城动土
明初,永乐皇帝兴建紫禁城的时候,遵循的仍然是“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老规矩。祖是祭奉列祖列宗的太庙;这社,就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社稷坛了。
早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朱启钤担任巡警部内城厅丞时,曾随光绪皇帝载湉到皇宫右侧的社稷坛求雨。巡察坛内外各处,他颇为这一处荒寂的园林深深惋惜。1913年3月29日,退了位的隆裕皇太后去世了,国民政府决定:在太和殿公祭3天。朱启钤时任交通部总长,负责天安门内外照料指挥等事宜,他又一次从端门西侧走进社稷坛。令他惊讶的是,这座园林简直完全荒废了。坛内榛莽丛生,蛇鼠为患。守坛人无事可做,在园内遍种苜蓿,饲养猪羊,污秽不堪。这时,一个化废为宝造福民众的念头在他心头萌发了,他要把这块“地望清华,景物巨丽”的宝地辟为北京的第一座公园。
社稷坛南门东墙外有3间北房,原是皇帝侍从待漏值更的所在。朱启钤当年随光绪入园祭坛时也是在这里当值的。他很钟情于屋门前7株巨大的辽代古柏。其时,他在这里办公,命屋为“一息斋”,取朱熹“一息尚存,不容稍懈”之意自勉。
他敢为天下先,自然步步维艰,谤声四起。更何况他动的是皇上的祭坛,大清的国门和金凤颁诏传令天下的天安门呢!
然而,朱启钤务实,资金匮乏,他带头发起募捐并成立董事会,不及半年就募款4万余元。为节省资金人力,他将改建正阳门、拆除天安门前千步廊的旧料清理归类,运到社稷坛修建新的景点,充实公园内容。原来的社稷坛荒废日久杂乱不堪,清理任务很重。他找到步军统领江朝宗,调来工兵营,分段包干,修路铺道,仅10天苦战就有了公园的模样。
原来的社稷坛,只有五色土方坛、祭殿、拜殿、神厨、神库、宰牲亭等常规祭祀建筑,既无山水,也无亭榭,比较乏味。朱启钤重新规划,精心布局,于园中东面建来今雨轩、投壶亭;西面建绘影楼、春明馆、上林春、塘花坞、水榭、碧纱舫等馆舍;又建东西长廊,曲折往复,既避风雨又添情趣。他还别具匠心地把圆明园遗存的“兰亭八柱碑亭”以及“青云片”、“青莲朵”、“搴芝”、“绘月”等珍贵太湖石搬进公园。他又把礼部鸿胪寺的习礼亭也移建到内坛南门的对面。他思想维新,在外坛东门内开辟了体育场,提倡市民锻炼身体。
大门开向闹市
公园的大门开在哪里?他很费了一番心思。原来社稷坛是与紫禁城配套的建筑,门开在端门西(厂内加无)正中,游人通行不便,他就把正门开在天安门西侧,正对车水马龙的西长安街。他还在公园的西北角辟门造桥,直通西华门,这样可以使游人出北门,顺路游览古物陈列所和故宫的三大殿。清帝逊位后,清宫在沈阳(奉天)和承德(热河)两地的珍贵文物被国民政府收回,朱启钤出面与清宫交涉,将西华门内的武英殿辟为展室,向社会公众展出两地文物珍宝,起名“文物陈列所”,当时,大匾就挂在西华门的门洞上方。朱启钤把公园与故宫联游,出自他方便公众的指导思想,更是他弘扬民族文化用心良苦的具体实现。
在他的感召下,“公园公办”的思想深入人心,河北大名府有一座古刹遗存了一对硕大的石狮,造型奇特,也被人移进公园。东单的“公理战胜”(今“保卫和平”)石牌坊、格言亭以及喷水池等也是民众建议一一搬入公园的。
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先生的灵柩曾在中央公园社稷坛北面的拜殿停放,当时北京各界人士曾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仪。1928年拜殿改名中山堂,中央公园也因此改名中山公园。
解放后,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中曾多次到东四八条看望朱启钤老人。老人曾感慨地对家人说,“周总理是我在国内外所遇到的少见的杰出政治家,也是治理我们国家的好领导。可惜我生不逢时,早生了30年,如果那时遇到这样的好领导,我从前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一定能办到。”
这是一个时代对一个时代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