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铀矿最早是什么时候在中国发现的
1943年中国首次发现铀矿 。
⑵ 铀这种元素一般在哪里有,不是开玩笑,再哪儿才能找到
在铀矿中提取的.
我国的铀矿主要分布于广西县西,北部花山,金子岭一带.
分布于花山花岗岩体中的部分云英岩脉中,如黄姜坪矿点,含铀矿物有铜铀云母,黑铀矿,沥青铀矿等..
原创作品,翻版必究!!
⑶ 中国的铀都在哪是乐安古城吗~
是江西抚州相山
相山是乐安跟崇仁的交界,相山是崇仁的,不过矿大部分在乐安!以前相山地带人烟稀少,崇山峻岭被茂密的森林覆盖,地质人员克服种种困难,最后在相山地区的石马山发现多种铀次生矿物,找矿人员按发现的异常顺序,把它编号为A4—A903。此后,一支地质工作队迅速组建,并开始在相山地区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探寻铀矿大会战。经过几代地质人员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最大的火山岩铀矿——被誉为“中国铀都”的江西抚州市相山铀矿从此横空出世。
⑷ 我国当初的原子弹原料是哪来的
中国在苏联帮助下获得了全套铀浓缩设备 可以自己开采铀矿提炼
伊朗的难处在于 各方禁运 像离心机这样的关键设备难以取得 所以他光是设法凑齐离心机就花了很久 铀矿本身伊朗估计也有
⑸ 铀矿的中国铀矿
我国共探明大小铀矿床(田)200多个,主要分布在江西、广东、湖南、广西,以及新疆、辽宁、云南、河北、内蒙古、浙江、甘肃等省区。
矿床以中小型为主,其中主要的铀矿床有:相山铀矿田、郴县铀矿床、下庄铀矿田、产子坪铀矿田、青龙铀矿田、腾冲铀矿床、桃山铀矿床、小丘源铀矿床、黄村铀矿床、连山关铀矿床、蓝田铀矿床、若尔盖铀矿床、芨岭铀矿床、伊犁铀矿床、白杨河铀矿床。已经建成和新建的厂矿有:衡阳铀矿、郴州铀矿、大浦街铀矿、上饶铀矿、抚州铀矿、乐安铀矿、翁源铀矿、衢州铀矿、澜河铀矿、仁化铀矿、本溪铀矿、蓝田铀矿、伊犁铀矿等。 2012年11月4日,国土资源部称,由中央地质勘查基金投资实施的内蒙古中部大营地区铀矿勘查取得重大突破,发现国内最大规模的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连同此前的勘查成果,该地区累计控制铀资源量跻身于世界级大矿行列。这对我国立足国内提高铀资源供应,提高核电发展资源保障能力有重大意义。
蒙古中部大营地区铀矿勘查实现找矿重大突破,
⑹ 中国三大铀矿
.我国有三大铀矿产地:河南郴县铀矿、衡山大浦铀矿、江西上饶铀矿
中国的铀矿分部在哪里? - ...... 铀矿:我国共探明大小铀矿床(田)200多个,主要分布在江西、广东、湖南、广西,以及新疆、辽宁、云南、河北、内蒙 古、浙江、甘肃等省(区).矿床以中小型为主,其中主要的铀矿床有:相山铀矿田、郴县铀矿床、下庄铀矿田、产子坪铀矿 田、青龙铀矿田、腾冲铀矿床、桃山铀矿床、小丘源铀矿床、黄村铀矿床、连山关铀矿床、蓝田铀矿床、若尔盖铀矿床、芨 岭铀矿床、伊犁铀矿床、白杨河铀矿床.已经建成和新建的厂矿有:衡阳铀矿、郴州铀矿、大浦街铀矿、上饶铀矿、抚州铀 矿、乐安铀矿、翁源铀矿、衢州铀矿、澜河铀矿、仁化铀矿、本溪铀矿、蓝田铀矿、伊犁铀矿等.
⑺ 浙江大桥坞铀矿床
何胜忠汤江伟
(浙江省核工业二六九大队,浙江金华321001)
[摘要]大桥坞铀矿床位于赣杭构造火山岩铀成矿带东段的浙江段,产于寿昌-梅城中生代大型火山喷发带南西段新路火山断陷盆地内,为一火山岩型铀矿床。矿床具有矿体品位较富、主矿体规模较大、矿体分布集中、矿石加工性能良好的特点,是浙江省域内第二大铀矿床,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关键词]铀矿床;大桥坞;浙江省
1发现和勘查过程
大桥坞铀矿床位于浙江西部的衢州地区,铀矿勘查工作始于1957年,在区内开展了不同方法、不同比例尺的各项地质和放射性测量工作,主要有1∶25000~1∶100000航空伽马总量测量、1∶50000航空伽马能谱测量、1∶100000~1∶200000航磁测量、1∶5000~1∶25000地面伽马总量测量等,期间发现了一批铀矿点、矿化点,积累了区域基础成果资料。
1958年核工业华东地勘局608队9队在开展1∶25000地面伽马普查时发现了大桥坞671、东湾677两个相邻的矿点,当年对大桥坞矿点开展了伽马、爱曼详测及少量槽、硐探揭露工作,发现了地表及浅部存在良好的铀矿化。1962年核工业华东地勘局608队7队接管矿点的勘查工作,对大桥坞矿点进行了一定的地面普查和浅、深部揭露工作,共投入钻探工作量746.69m,硐探865.06m,浅井4.10m,槽探1459.08m3,圈出了Ⅰ、Ⅱ、Ⅲ号3条地表铀矿带,并初步圈定了地表及浅部8个工业小矿体,估算资源量50t,于1963年底提交了矿点评价报告。
核工业华东地勘局608队7队同时还对大桥坞矿点东侧相连的东湾矿点进行了一定的地表及浅部揭露工作,共投入硐探工作量321.85m,浅井47.10m,槽探2053.80m3,圈出了Ⅵ、Ⅶ、Ⅸ号3条地表铀矿带,估算资源量27.30t。
1990年核工业二六九大队再次对大桥坞矿点开展普查工作,重点对Ⅰ号矿带进行较系统的深部揭露,历时6年,累计投入钻探工作量17203.41m。于1995年底结束普查,1996年提交了Ⅰ号矿带普查地质报告,矿点由此提升为小型矿床。此后,我国矿产勘查处于低谷期,地质勘查投入几近衰竭,核工业系统进行了产业结构和找矿工作的战略性调整,南方硬岩型铀矿勘查全面停止,该区的铀矿勘查工作也随之停止。
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地质找矿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南方硬岩型铀矿勘查在停顿十年之后由此启动,浙江被列为我国南方硬岩型铀矿找矿的重点省份之一。在中国核工业地质局的部署下,启动了大桥坞矿床新一轮的普查找矿工作,从2006年起普查工作历时6年,分为2006~2008年、2010~2012年两个勘查周期实施。重点对大桥坞矿床Ⅰ、Ⅱ矿带及东湾Ⅵ、Ⅶ、Ⅸ号矿带全面开展了揭露控制,勘查工作取得了显着的找矿成果。
第一个周期普查工作(2006~2008年):自2006年3月开始,由于铀矿勘查工作停顿了十年之久,因此前期开展了大量的生产前准备工作,包括专用仪器设备选型与购置、量值溯源系统的建立、电力和火工品的申办、人员的组织和培训等工作,由此拉开了矿床新一轮普查工作的序幕。勘查的重点首先确定为大桥坞Ⅰ号矿带以及探索东湾Ⅵ、Ⅶ、Ⅸ号矿带,当年共投入钻探工作量8000m,普查找矿工作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所探索的几条矿带找矿成果亮点纷呈。Ⅰ号矿带深部发现了厚大的隐伏富矿体,获得了较多的新增资源量,典型的如ZK12-19孔在深部见到了单矿体连续厚度18.74m、平均品位0.480%的隐伏矿体。东湾地段的3条地表矿带原是深部揭露的空白区,此次是拉大间距作控制性揭露,结果陆续见到了良好的富矿体,如Ⅶ号矿带的ZK7-11孔,在深部发现了单矿体连续厚度4.07米、平均品位0.407%的隐伏矿体。首个年度勘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极大地增强了对矿床勘查前景的信心。此后随着勘查工作的深入,勘查成果不断扩大,至2008年底结束了第一个3年期的普查工作,3年共完成钻探工作量30060.97m,共施工钻孔59个,大幅提升了矿床的规模,将矿床规模提升至中型以上。
第二个周期普查工作(2010~2012年):由中核地勘基金管理公司下达项目任务和项目经费。勘查的重点确定为以大桥坞Ⅰ、Ⅱ号矿带为主体,勘查范围继续扩大,新开展勘查的Ⅱ号矿带位于大桥坞中心斑岩体的南西侧,以往没有开展过深部揭露,在本周期内也相继发现了较多的工业铀矿体,随着勘查的继续深入,找矿成果持续显现。第二个周期共完成钻探工作量26006m,共施工钻孔50个。
2006~2012年6年总计完成钻探工作量56066.97m,共施工钻孔109个。通过6年新一轮的普查工作,对大桥坞矿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控制,完成了矿床的普查评价,将大桥坞矿床由小型规模提升为一个接近大型,而且品位相对较富的铀矿床。
2矿床基本特征
2.1矿床地质特征
矿床位于赣杭构造火山岩铀成矿带东段的浙西北火山岩型铀矿成矿带之中,位于寿昌-梅城中生代大型火山喷发带南西段新路火山断陷盆地内(图1)。
2.1.1地层
矿床地层分为盆地基底地层及盖层地层两部分。基底地层主要由前震旦系虹赤村组的一套浅变质杂砂岩及下古生界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浅—滨海相含碳碎屑岩建造、硅质岩建造、碳酸盐岩建造等组成,出露于火山盆地的周边。盖层地层由侏罗系上统中酸、酸性陆相火山碎屑岩系组成,主要分布有劳村组(J3l)、黄尖组(J3h)和寿昌组(J3s)。
图1 浙江大桥坞铀矿床地质图
1—第四系;2—上侏罗统寿昌组;3—上侏罗统黄尖组二段;4—上侏罗统黄尖组一段2层;5—上侏罗统黄尖组一段1层;6—上侏罗统旁村组;7—前震旦系;8—石英斑岩;9—花岗斑岩;10—辉绿岩;11—断裂构造;12—复合断裂构造;13—不整合地质界线;14—铀矿床;15—铀矿点;16—铀异常点
(1)侏罗系上统劳村组(J3l)
主要出露于矿区东部外侧,其他地段有零星分布。主要岩性下部为紫红色砂岩夹砾岩,上部为紫红色—灰紫色凝灰质砂岩、粉砂岩及含砾砂岩等。
(2)侏罗系上统黄尖组(J3h)
该组地层为矿床主要地层,大面积出露于矿区内。岩性以厚层状流纹质含砾晶屑凝灰岩、晶屑熔结凝灰岩为主,夹少量凝灰质砂岩。
根据火山喷发旋回黄尖组还可细分为两段,是矿床主要的含矿层位。
(3)侏罗系上统寿昌组(J3s)
零星出露于矿区北东部一带。下部为杂色粉砂岩、页岩;中部为流纹斑岩夹灰紫色厚层状流纹质凝灰岩;上部为黄绿色泥岩、石英细砂岩夹粉砂岩。
2.1.2构造
(1)断裂构造
北北东向双桥断裂和东湾断裂是矿区两条主干断裂构造,属切层断裂,是区内控制火山活动及热流体活动的重要断裂构造。北西向组断裂构造在区内广泛发育,是矿床的主要储矿构造,常以构造破碎带形式(或裂隙组)成组出现,一般长几十米至几百米,延伸不稳定,具拐弯、尖灭再现、分支复合、膨胀收缩及侧列分布等特点,力学性质为张性—张扭性。其中F1断裂是矿床的主干断裂构造,与铀成矿关系密切,其与火山构造的交汇复合控制着矿床铀矿体的产出。
(2)火山构造
在矿床中心地带发育有一个复合型的火山通道,地表呈近似椭圆形,地表出露范围约200m×300m,其中心部位被花岗斑岩侵入体充填,深部形态极为复杂。该地段岩浆活动呈现较鲜明的喷发、侵入、隐爆等多阶段活动特点,是区内岩浆-火山活动及成矿活动中心。隐爆作用强烈,隐爆角砾岩发育,主要有震碎角砾岩和碎裂岩两类,分布于火山通道边缘或断裂构造与花岗斑岩体(脉)交切复合部位。
2.1.3岩浆岩
岩浆活动主要表现为燕山期强烈的火山喷发和火山期后残余岩浆的浅成侵入活动。矿床内主要发育充填于火山通道的中心斑岩体和广泛发育环绕周边的花岗斑岩岩脉,它们是矿床重要的赋矿地质体。
2.1.4围岩蚀变
矿床热液蚀变普遍而强烈,具多期多阶段性特点,主要有水云母化、赤铁矿化(红化)、金属硫化物化(黑化)、黄铁矿化、紫黑色萤石化、硅化、碳酸盐化等。其中与铀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的蚀变是水云母化、红化、黑化、萤石化等蚀变。
2.2铀矿化特征
2.2.1矿床矿带分布特征
大桥坞矿床共由Ⅰ、Ⅱ、Ⅲ号矿带和东湾地段的Ⅵ、Ⅶ、Ⅸ号矿带组成,其中Ⅰ号矿带是矿床的主矿带,是矿床铀资源量分布的主体。
1)Ⅰ号矿带:位于矿床中心部位,位于复合型火山通道(中心斑岩体)及其北东侧地段。矿带地表出露长度大于600m,地表铀矿化特征明显。铀矿化受北西向断裂构造(F1)、火山通道和次火山岩体(脉)控制,深部与铀成矿密切相关的隐爆角砾岩发育,铀成矿作用十分强烈,发现较多的隐伏富大铀矿体。矿体形态以脉状为主,其次为透镜状,矿体总体走向310°~3300,倾向北东,倾角40°~620。Ⅰ号矿带是矿床的主矿带,约占矿床已发现资源量的70%。
2)Ⅱ号矿带:位于大桥坞火山通道的南西地段,铀矿化受F2断裂和火山构造的联合控制,地表矿化特征不明显,矿体均为盲矿体。矿体形态以脉状为主,矿体总体走向305°~3100,倾向北东(少部分南西),倾角较平缓,一般为33°~45°。矿带控制的资源量约占矿床已发现资源量的20%。
3)Ⅵ、Ⅶ、Ⅸ号矿带:位于大桥坞火山通道南东侧的东湾断裂带发育地段,铀矿化主要受北北东向东湾断裂控制,同时受次火山岩脉、隐爆角砾岩、层间破碎带复合控制。铀矿体呈透镜状、脉状、薄层状等形态产出。矿体规模相对较小,但品位普遍较富,单个矿体长10~30m,厚0.30~1.50m不等。铀矿化主要产于次火山岩脉接触带、隐爆角砾岩发育部位、断裂构造产状变异部位和层间破碎带中。
2.2.2矿体特征
矿床所控制的工业矿体中除8个地表矿体外全部为盲矿体,其显着的特点是矿床由数个主矿体为主导,其资源量约占矿床总资源量的55%,集中分布于Ⅰ号矿带及Ⅱ号矿带。其中Ⅰ-36号矿体是矿床最大的主矿体,单个矿体资源量超过矿床资源量的五分之一。除主矿体外,其他矿体一般以小至中等矿体居多,矿体走向长一般为40~100 m,最长275m;倾向长一般为40~70m,最长195m;平均厚度一般为1~3.5m,最大13.65m。矿体形态以脉状为主,少量为透镜状。矿体走向主要为北西走向,矿体倾角在40°~62°之间,少部分矿体(Ⅱ号矿带)矿体倾角相对较缓,以30°~45°为主。
矿床矿体品位以中等为主,主矿体中存在富矿段,各个矿体平均品位一般在0.080%~0.240%之间,以平均品位在0.100%以上的矿体占多数,其中最大的主矿体平均品位为0.275%。
矿石物质成分较为简单,铀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地表可见少量次生铀矿物(硅钙铀矿、钙铀云母、铜铀云母等),与铀共(伴)生的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辉钼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方解石、石英、萤石、水云母、绿泥石等。
矿床矿体在空间分布上较为集中,主要围绕大桥坞中心斑岩体分布。矿体赋存标高一般在0~200m之间,尤其在100m标高上下最为集中,少部分矿体(Ⅱ号矿带)最低赋存标高达-200m。矿体埋深主要集中在200~450m之间。
2.3铀矿化控制因素
矿床铀矿类型为火山岩脉型铀矿。铀成矿主要与成熟基底建造、区域性深大断裂及其配套断裂的多次活动、燕山晚期大规模火山喷发及火山期后热流体的多次活动密切相关。铀矿化主要受断裂构造和火山构造的复合控制,矿化具多期叠加富集特征。
断裂构造是矿床铀成矿的重要控制因素。北东向区域性深大断裂与北北东向双桥断裂、东湾断裂相互交汇复合,控制了产铀火山断陷盆地及火山通道的发育,配套产生的一系列北西向储矿构造,控制着矿床铀矿化的产出。铀矿化主要产于该组储矿断裂构造带内或其膨胀收缩、分支复合部位。
矿床中心部位发育的小型火山通道及其广泛发育的次火山岩脉、隐爆角砾岩是铀矿化富集的主要载体,它们与断裂构造复合控制了矿床铀矿体的空间分布。矿体常产于次火山岩脉的内外接触带、岩脉产状变异、岩脉拐弯转折或环抱等部位(图2)。次火山岩脉的侵入及相伴的隐爆作用的发育,促进了含矿汽水热液的活动,带来深部的成矿物质及上升过程中所萃取围岩中的铀质,在隐爆作用形成震碎角砾岩、碎裂岩等特定的部位富集成矿。矿床铀矿体大多分布于隐爆作用发育的部位。
图2 大桥坞矿床12号勘探线剖面图
1—黄尖组第二段;2—花岗斑岩;3—断裂构造;4—工业矿体;5—低品位矿体;6—钻孔及编号
围岩蚀变的强烈发育促进了矿床铀矿化的形成。矿床前期以发育大范围面型水云母化为特征,主要围绕火山通道(中心斑岩体)分布,向四周强度逐渐变弱,是矿床重要的矿前蚀变,为铀的初步富集和定位奠定了基础。成矿期的赤铁矿化(红化)和金属硫化物化(黑化)两期蚀变则促进了矿床工业铀矿体的大规模形成。
3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3.1主要成果
大桥坞矿床通过新一轮的普查工作,取得了十分显着的找矿成果,矿床的规模得到大幅扩大,将原来一个小型铀矿床提升为近大型规模。通过勘查,矿床内发现了受断裂构造和次火山岩体(脉)、隐爆角砾岩控制的大脉状矿体,也发现了与相邻白鹤岩670矿床同类型并与之相连的受层间砾岩透镜体(层)控制的群脉状矿体(Ⅸ号矿带)。值得指出的是,在勘查过程中找到了矿床的矿集中心,发现了矿床主体资源量赋存的部位,在矿集中心地段发现了较多的富大矿体或矿段,其内还发现不少厚度在数米、品位在1%以上的特富矿段,这是以往矿床勘查中前所未见的,也是本轮勘查的亮点所在。因此,也大大提升了矿床铀资源的品质和开发利用的价值。
3.2主要创新点
大桥坞矿床良好找矿成果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地质认识的深化和找矿思路的突破,打破了前人固有的找矿模式。以往一直较为片面地认为矿床的铀矿化主要控制因素是断裂构造和地层岩性,忽略了火山构造对矿床铀矿体发育的重要控制作用。囿于这样的地质认识,以往找矿虽然取得一些成果,也获得了一定的资源量,但未能发现大而富的铀矿体,也未能解决矿床是否存在矿集中心或预测矿集中心的问题,因此,矿床的勘查一直以来未能取得大的突破,矿床规模也未能迅速扩大。
通过新一轮的勘查,对大桥坞矿床铀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地质认识有了较大的深化,认为矿床的铀矿化主要受断裂构造与火山构造(包括火山通道构造、次火山岩脉、隐爆角砾岩等)的复合控制,断裂构造仅是矿床控矿因素之一,而更为重要的是火山构造的控制作用,它们是铀矿化发育、定位的主导因素,是矿体赋存的重要地质体,两者交汇复合就控制了矿床整体的空间定位,而地层岩性对铀成矿的关联度并不强。抓住了铀矿化受断裂构造与火山构造复合控制这一主线,注重火山构造的研究,勘查思路得以拓宽,在勘查实践中有效地指导了勘查工程的部署,找矿效果得到了全面体现,发现了较多深部隐伏的大矿体,并确认了矿床的矿集中心地段,使勘查工作部署的目标更为明确和针对性更强,从而也使矿床规模的大幅提升和矿床的全面评价得以实现。
4开发利用状况
大桥坞矿床处于新路火山断陷盆地中,与同处盆地中的白鹤岩670铀矿床毗邻,相距不足500m,实际上大桥坞矿床的Ⅸ号矿带已与670矿床相连,从空间分布和成矿地质环境上看两个矿床应归并为同一个矿床。670矿床是一个核工业771矿(浙江衢州铀业有限责任公司)开采多年的老矿山,目前矿山资源近枯竭,已为危机矿山,矿山以往的采掘面已延伸至大桥坞矿床近旁,矿山的采掘、运输、电力等系统基本齐备,为未来大桥坞矿床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大桥坞矿床优质资源条件也为矿山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产能,提供了扎实的资源基础。
大桥坞矿床与670矿床同处一个成矿地质构造环境,地层岩性、断裂构造和火山构造类同,其铀矿石的矿石类型、物质成分、结构构造、铀的存在形式等特征均基本相同,其矿石的技术加工性能是可以类比的。白鹤岩670铀矿床已开发利用30多年,以往矿山开采的矿石一直为工业堆浸原料,多年的工业生产表明其矿石技术加工性能良好,浸出率高,酸法堆浸的浸出率均在90%以上,为经济型铀矿石。
20世纪90年代末核工业771矿对大桥坞矿床也进行过一定的矿石技术加工性能试验,在大桥坞矿床Ⅰ号矿带的坑道内采取过试验大样,矿石量约800t,进行了工业堆浸试验,矿山提供的工业堆浸试验结果数据为:矿石粒度<4mm,堆浸时间60d,酸耗5%,铀的浸出率平均为87%。表明矿床矿石浸出性能良好,属经济型矿石。
因此,大桥坞矿床的资源条件、矿石技术加工性能、地理位置和未来矿山建设条件等均具有较大的优势,处理好开发利用的外部环境,矿床极具开发价值。
5结束语
大桥坞矿床是目前浙江省域内的一个优质铀矿床,控制的铀资源量已近大型规模,矿床规模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同时,矿床所处的新路火山断陷盆地是浙江省域内一个重要的产铀火山盆地,其铀资源勘查前景十分广阔,在火山盆地中除已发现大桥坞矿床和白鹤岩670铀矿床外,其周边已发现较多铀矿点和矿化点,其中排门坞、严村、姜孟3片区域与大桥坞矿床同处一个成矿地质构造环境,铀矿化特征、控矿因素等基本相同,分布有矿点、矿化点及密集发育异常点,在地表及浅部已发现较好的工业铀矿体,找矿信息十分强烈,几片区域均具有提交中型以上铀矿床的潜力,目前均未开展深入的勘查工作。因此,大桥坞矿床的外围找矿潜力很大,整个区域具有提交省域内第二个铀矿田的优越基础。
参考文献(略)
我国铀矿勘查的重大进展和突破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发现和探明的铀矿床实例
[作者简介]何胜忠,男,1957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浙江省核工业二六九大队总工程师。1982年1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地质学系,长期从事铀矿勘查工作,历任野外分队技术负责、大队地质科长等职,主持完成有较多铀及其他矿产的勘查项目,主持提交铀矿床3个及其他矿种矿床数个。
⑻ 铀矿开采历史
我国至今已探明大小铀矿200多个,证实了相当数量的铀储量。矿石以中低品位为主, 0.05%~0.3%品位的矿石量占总资源量的绝大部分。矿石组分相对简单,主要为单铀型矿石,
仅在极少矿床有其他金属元素共生,形成铀?钼、铀?汞、铀?铜、铀?多金属、铀?钍?稀土矿床。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占总储量的60%以上),在一些矿田内,矿床往往成群出现,有的几个,有的几十个,而其中常有1~2个主体矿床存在。探明的铀矿体埋深多在500m以内。矿床类型主要有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砂岩型、碳硅泥岩型铀矿床4种;其所拥有的储量分别占全国总储量的38%、22%、19.5%、16%。含煤地层中铀矿床、碱性岩中铀矿床及其他类型铀矿床在探明储量中所占比例很少,但具有找矿潜力。
全国铀矿资源分布不均衡,已有23个省(区)发现铀矿床,但主要集中分布在赣、粤、黔、湘、桂、新、辽、滇、冀、蒙、浙、甘等省(区),尤以赣、湘、粤、桂四省(区)资源为富,占探明工业储量的74%。
中国铀矿成矿时期以中新生代为主,并主要集中在87~45Ma。成矿的先后顺序是:混合岩型、伟晶岩型、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碳硅泥岩型和砂岩型。据铀矿床矿化类型、成矿时代和大地构造单元中分布特征,划分了东部铀成矿省、天山?祁连山铀成矿省、滇西铀成矿区。并据矿床成因、赋矿围岩和成矿特征将中国主要铀矿床分为内生铀矿床(岩浆型、热液型)、外生铀矿床(成岩型、后生淋积型)和复成因铀矿床三类。
铀矿中国是铀矿资源不甚丰富的一个国家。据近年我国向国际原子能机构陆续提供的一批铀矿田的储量推算,我国铀矿探明储量居世界第10位之后,不能适应发展核电的长远需要。矿床规模以中小为主(占总储量的60%以上)。矿石品位偏低,通常有磷、硫及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矿产与之共生或伴生。矿床类型主要有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砂岩型、碳硅泥岩型铀矿床4种;其所拥有的储量分别占全国总储量的38%、22%、19.5%、16%。含煤地层中铀矿床、碱性岩中铀矿床及其他类型铀矿床在探明储量中所占比例很少,但具有找矿潜力。中国铀矿成矿时代的时间跨度为距今1900~3Ma之间,即古元古代到第三纪之间,以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成矿最为集中。空间分布上我国铀矿床分南、北两个大区,北方铀矿区以火山岩型为主,南方铀矿区则以花岗岩型。
中国铀矿分布
铀矿我国共探明大小铀矿床(田)200多个,主要分布在江西、广东、湖南、广西,以及新疆、辽宁、云南、河北、内蒙古、浙江、甘肃等省(区)。
矿床以中小型为主,其中主要的铀矿床有:相山铀矿田、郴县铀矿床、下庄铀矿田、产子坪铀矿田、青龙铀矿田、腾冲铀矿床、桃山铀矿床、小丘源铀矿床、黄村铀矿床、连山关铀矿床、蓝田铀矿床、若尔盖铀矿床、芨岭铀矿床、伊犁铀矿床、白杨河铀矿床。已经建成和新建的厂矿有:衡阳铀矿、郴州铀矿、大浦街铀矿、上饶铀矿、抚州铀矿、乐安铀矿、翁源铀矿、衢州铀矿、澜河铀矿、仁化铀矿、本溪铀矿、蓝田铀矿、伊犁铀矿等。
在先进的技术支撑和优秀的勘查队伍保障下,我国铀矿资源潜力前景也相当可观,目前,我国还有十多个铀成矿带及大面积的勘查空白区尚待开展系统的勘查评价,找矿前景十分广阔。至2007年底为止,新一轮全国铀矿资源潜力预测评价正在进行,预计我国潜在铀资源超过数百万吨。目前看来,我国铀资源完全可以满足国内核电发展的需求。
广西的铀矿集中在桂林兴安县资源县地区,是国内目前最大的矿。
不过我看来这个可能需要关系才能开采吧,这种关于核技术的稀有资源不是随便就可以挖的。
核能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环境的污染 唐 浩 【关键词】:能源危机 核能发展 开发利用现状 核电 环境污染 【摘要】:面对日益加剧的能源危机以及化石能源的利用产生的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等问题,世界各国都对能源的发展决策给予极大重视。
核能是一种清洁、安全、技术成熟的能源,开发利用核能成为能源危机下人类做出的理性选择。本文着重阐述了核能的发展历程、核能的开发利用现状以及核能的开发利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分析了核能、核电相对于传统能源的明显优势,指出了大力开发利用核能、发展核电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清洁、高效的核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能源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保障性资源,同时能源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问题。目前人类所使用的能源主要是化石能源,自19世纪70年年代产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消费量急剧保持增长,90%以上的世界经济活动所需的能源都依靠化石能源提供,由于大量消耗,这类资源正趋于枯竭;同时化石燃料的大规模利用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了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日益紧迫,寻找新的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是人类所面临的共同任务。现代社会中,除了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资源外,还有许多可利用的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等等,但是由于技术问题和开发成本等因素,这些能源很难在近期内实现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利用;而核能是一种经济、安全、可靠、清洁的能源,同各种化石能源相比起来,核能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更小,这些明显的优势使核能成为新世纪可以大规模使用的安全和经济的工业能源。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前苏联、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建造了大量的核电站, 由于核电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广阔的利用前景,和平发展利用核能将成为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 1 能源危机与发展核能的必然性 由于人类对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可供开采的化石能源日益衰竭,在世界一次能源供应中约占87.7% , 其中石油占37.3%、煤炭占26.5%、天然气占23.9%。
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虽然发展迅猛、增长很快, 但仍保持较低的比例, 约为12.3%。根据《2004年BP 世界能源统计》, 截止到2003年底, 全世界剩余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为1565.8亿吨, 2003年世界石油产量为36.79亿吨, 即可供开采年限大约42 年。
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为9844.5 亿吨, 可供192 年,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175.78 万亿立方米, 可供67 年。化石燃料在使用过程中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温室效应、酸雨和全球气候变暖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不断加剧,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使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和挑战。
在已知的可再生新能源中,由于技术上的困难和经济性等因素,已开发的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均未能大规模利用,只有水电资源已大规模开发利用,尽管尚可继续开发,但仅靠水电资源难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由此看来 ,要使可再生能源达到全面应用并足以支持经济持续发展的水平,还需要相当一段进一步开发的时期。由于新的可再生清洁能源目前面临技术和成本的问题,只有核能是一种既清洁、又安全可靠且经济上具竞争力的最现实的替代能源。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一位专家发表的报告,一座装机容量为100万KW 的燃煤电厂,每年要耗煤250万吨,所排放的废物有:二氧化碳650万吨(含碳200万吨),二氧化硫1.7万吨,氮氧化物4000吨,煤灰28万吨(其中含有毒重金属约400吨)。而同样规模的一座压水堆核电站,每年才消耗低浓铀25吨(相当于天然铀150吨),所排放的废物为:经处理固化的高放废物9吨(体积约3立方米),将被存放于地下深层与环境隔绝的岩井中,另有中放废物200吨、低放废物400吨。
核电厂不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或氮氧化物,且1kgU-235裂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200吨标准煤。据有关报告显示,现在世界每年因燃烧化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已达55亿吨(以碳计)之多,而截止1993年的统计,由于使用核能发电已使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了8%。
所以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发展利用核能将成为21世纪人类应对能源危机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 核能的发展历程与开发利用现状2.1 核能发展的简单历程 人类对核能的现实利用始于战争。
核能的战争用途在于通过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损坏敌方人员和物资, 达到制胜或结束战争的目的, 目前人类对核能的开发利用主要是发展核电, 相对与其他能源, 核能具有明显的优势。核电站的开发与建设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4年,前苏联建成电功率为5000kW 的实验性核电站;1957年,美国建成电功率为9万kW 的希平港原型核电站;这些成就证明了利用核能发电的技术可行性。
国际上把上述实验性和原型核电机组称为第一代核电机组。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在试验性和原型核电机组基础上,陆续建成电功率在30万kW 以上的压水堆、沸水堆、重水堆等核电机组,它们在进一步证明核能发电技术可行性的同时,使核电的经济性也得以证明:可与火电、水电相竞争。
20世。
根据史书记载,我们本次人类从最原始的石器时代到出现现在的高度文明,才不超过一万年时间.很显然,这些文明古迹不属于我们本次人类所创造.实际上,许多文明古迹,我们现在人类科学技术都无法建造.根据这些确凿的证据,一些学者提出了史前文明学说,是指在我们本次人类文明之前在地球上曾经存在过人类文明. 同时,所发现的许多文明古迹时间跨度非常古远.从当今发掘和发现的各种不同史前人类文明遗迹看,从一个非常久远的远古时代开始,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就一直存在着人类,并发展出高度发达的文明.如在三叶虫化石上发现的6亿年至2.5亿年前的穿着鞋的人类脚印,在今天的非洲加蓬共和国发现的20亿年前的大型链式核反应堆,在现今南非发现的28亿年前的金属球,及多次不同时期的石器等等,很难想象它们属于同一人类文明时期.因此,科学家们又提出了多次史前文明的理论,认为地球上曾经有过多次史前人类及文明.人类的发展并不象以前想象的那样,而是周期性的,不同时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 现代科学已认识到,一切事物发展皆有周期性.人有生、老、病、死;植物、动物也有生、老、病、死;社会的发展有周期性,同样,人类的发展也很可能有周期性.这可以从当今发掘出和发现的各种不同史前人类文明遗迹和不同史前人类石器时代留下的工具找到线索.。
中国是铀矿资源不甚丰富的一个国家。
据近年我国向国际原子能机构陆续提供的一批铀矿田的储量推算,我国铀矿探明储量居世界第10位之后,不能适应发展核电的长远需要。矿床规模以中小为主(占总储量的60%以上)。
矿石品位偏低,通常有磷、硫及有色、稀有金属矿产与之共生或伴生。矿床类型主要有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砂岩型、碳硅泥岩型铀矿床4种;其所拥有的储量分别占全国总储量的38%、22%、19.5%、16%。
含煤地层中铀矿床、碱性岩中铀矿床及其他类型铀矿床在探明储量中所占比例很少,但具有找矿潜力。中国铀矿成矿时代的时间跨度为古元古代到第三纪,以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成矿最为集中。
空间分布上我国铀矿床分南、北两个大区,北方铀矿区以火山岩型为主,南方铀矿区则以花岗岩型力量重要。 中国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而且对能源需求增长迅速。
专家指出,单单依靠油、煤、气、水电等传统能源不可能满足中国对能源的需求,发展核能是无可避免的一种选择。中国目前计划大力扩建核电站,在二○二○年前使核能发电能力翻四番。
澳洲拥有世界上四成的易开采铀储量。澳洲的铀矿石出口每年为该国带来约三亿美元左右收入,目前最大买家为美国、日本、南韩和欧盟国家。
为了适应发展核电的长远需要,所以中国要在澳洲勘探和开采铀矿,以满足其核子发电业日益增加的铀矿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