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数据时代中国如何崛起

数据时代中国如何崛起

发布时间:2023-01-26 11:04:13

‘壹’ 大数据将打开一扇怎样的门

大数据将打开一扇怎样的门
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基础,大数据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而更重要的在于,通过大数据打开的那扇门,人们看到的不只是数据本身,而是在大数据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新的人类文明。
近20年来,大数据浪潮已经向我们扑面而来。有人形容,大数据就像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海,海面一浪高过一浪,而浪潮之下深不见底。与此同时,从国际零售巨头沃尔玛“啤酒和尿布”的经典案例到精准医疗等,大数据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得以凸显。面对大数据打开的一扇新的大门,我们不能不深入思考:这将是怎样的一扇大门?又会将我们带进一个怎样的世界?
大数据正在把世界变成数据?
从通常的定义看,大数据被认为是不能用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获取、贮存、管理和分析的数据集合。这是大数据的技术定义,但显然,并没有涉及大数据浪潮深处最重要的内容。
大数据技术定义最主要的一个着眼点,就是规模大。但是,大数据的关键性质不主要是规模大,而是完全不同于作为样本数据的小数据。通常,样本数据的获取总是在先设定明确甚至单一目的的。这种具有在先设定的取样,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实现采样前预设的目标;另一方面就像亚里士多德所说,在选择了某种可能性的同时,也抹去了无数其他可能性的蓓蕾。
大数据的另一个更重要性质是维度全。通常,我们拍照会选取一个角度,角度一取,数据就固定了。面对一张拍好的平面照片,再要换个角度去观察已不可能。而大数据则几乎保留了全纬度。面对大数据,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当然,事实上没有任何大数据是真正“全”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十全十美的,但是,就人类的使用需要来说,其维度则可以看作是“全”的。作为样本数据,小数据是“残缺”的。就像尼采说抽象的概念是“干枯的标本”,样本数据和抽象概念的共同特点都是已经“失活”了。而大数据意味着活数据(动态数据)、全数据。因此,“全数据”是理解大数据的一个富有哲学意蕴的角度。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更丰富的内容:大数据是不仅在规模上大,而且在维度上全到就人类使用需要而言的全数据。
大数据特别是其全数据的性质意味着什么呢?
在大数据的基础上,物数据化和数据物化构成循环。大数据的核心口号是量化世界。而量化世界为创构世界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物数据化事实上就是物信息化,而物信息化是一个含义更为广泛的概念,它与小数据基础上也能出现的物数据化完全不同。同样,数据物化实质上就是信息物化。信息物化和物信息化两个方面所构成的循环,使人类进入一个创构的时代。大数据基础上的创构与筑路修桥等工程不一样。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创构活动及其产物与人的存在方式越来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这里涉及一个新的重要概念,信息。对于信息,已有一百多个定义。其中,控制论创始人维纳的定义最为耐人寻味。在维纳看来,“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这个定义看上去像是同义反复,但却富有深意。它表明,信息是一种不同于物能,但又具有和物能并列地位的资源。信息不仅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而且具有一些物能所不具有的重要性质。比如,物能复制成本呈正比增加,而信息复制的边际成本递减;物能越分享越少,而信息越共享越多。信息的这些重要性质,在作为样本数据的小数据时,显示不出其重要性,而在具有全数据性质的大数据基础上,则就非同寻常了。在大数据的基础上,信息不可能不对人类的文明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如今,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基础,大数据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而更重要的在于,通过大数据打开的那扇门,人们看到的不只是数据本身,而是在大数据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新的人类文明。
关于大数据的特征,最多的提到了“42v”
关于大数据的特征,最早是用“3v”概括的。几年前,人们认为“3v”不足以描述大数据的特征,又提出了“4v”的描述。到现在,关于大数据特征,最多的提到了“42v”。不过,对于大数据特征,目前获得较多共识的是这“4v”,即大量“volume”、多样“verity”、高速“velocity”和价值“value”。
“volume”一般理解为大量。大数据首先意味着数据量巨大。小数据时代主要由人工创建数据,而大数据时代则是由机器、网络和人类相互作用生成。大量是大数据的基本特征,但往往被误以为大数据就是大,事实上,这个特征所表达的是大数据规模的整全性。正如前面所谈到的,大数据的“大”不是纯粹的量的概念,这个“大”的关键是全。样本数据也可以规模很大,但不具有大数据的性质。大数据的“大”事实上是一个质的概念。
“verity”一般理解为多样。这包括大数据来源的多样性和类型的多样性,也包括数据结构的多样性。但是,“verity”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数据来源和类型的多样性,也不能只是进一步涉及数据的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由于数据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大数据的这一特征还意味着数据结构的开放性。数据的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所表达的,不仅仅是数据的结构状态,更意味着开放的大数据结构。比如,大数据与大自然不同。大自然可以满足我们的生存需要,但我们面对大自然,作为很有限。而大数据不一样,在以人类需要为出发点的大数据挖掘中,数据结构开放在数据和人类需要及其发展这一无限空间中,人类则正是在这一无限空间进行满足自己需要的创构。
“velocity”一般理解为高速。它不仅仅是指技术设备的数据处理速度,更重要的,是指决定于数据处理速度的实时数据流。样本数据在取样后就是冻结的,而大数据可以实时获取所需信息。对于大数据来说,信息是活的,是随着时间而流动的。正因为如此,对于实时数据流来说,速率就特别重要。高速的数据流更能在时间上与现实过程同步,因而跟人类的生存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不仅如此,只有高速流动的数据,才能为我们提供无限的可能性。以往由于受速率限制,我们所获得的数据和所要反映的内容往往是脱节的,而数据流的高速率使我们把握对象的手段越来越完善。事实上,大数据的整全性就包括数据流速这个至关重要的维度。
“value”用以描述大数据的价值。这个“v”所涉及的是大数据最重要的特征。人们普遍认为,大数据的价值密度低,数据挖掘是“沙里淘金”。其实,大数据价值特征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但大数据也十分复杂。大数据是否有价值的关键,在于能否把握数据背后所揭示的相关关系组合与人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关系。由于与人的需要及其发展相联系,由于数据结构是开放的,大数据的价值不再只是简单地反映大数据与人的自在需要的关系,而更与人的理解能力密切相关。对于同一个结构开放的大数据,在有的人看来是一座宝库,价值连城;而另一些人则可能视其为一堆垃圾,毫无意义。大数据的价值和意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关于大数据相关关系和人的需要及其发展之间关联的理解,取决于人们的眼光,而归根结底,取决于对人的需要及其发展的理解和把握。而这显然是个典型的哲学课题。随着大数据的发展,不仅哲学等各学科将越来越相互融合,而且将迎来哲学与科学、社会和生活一体化发展的时代。
大数据应用:毫无意义的垃圾,还是价值连城的宝库?
上述所谈到的,大数据究竟是垃圾,还是宝库,涉及的是大数据的应用。换句话说,既然大家都认为大数据是个好东西,是个有用的东西,那么,怎么应用呢?
就目前而言,大数据应用仍然是国际上一个重要而前沿的话题。而大数据中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是当前大数据应用和分析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大数据凸显了相关关系的巨大魅力,但同时构成了对传统因果观念的严峻挑战。
跨国零售企业沃尔玛“啤酒和尿布”的故事,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大数据应用的一个经典案例。沃尔玛在大数据基础上,用“购物篮方法”分析消费者购物行为时发现,一些男性顾客在购买婴儿尿布时,常常会同时买几瓶啤酒。原来,美国家庭有了小孩,一般是母亲在家照顾孩子,父亲外出采购。而为家里添丁忙碌的年轻父亲们在购买尿布时,常常会稍带给自己买上几瓶啤酒,既解乏又喜庆。由此,沃尔玛推出啤酒和尿布摆在一起的促销方式,吸引了更多有这种需要的顾客到沃尔玛购物,使尿布和啤酒的销量都大幅增加。
大数据相关关系在类似行业的成功应用,使人们理所当然地提出还要不要深究因果关系的问题。一些极端的观点甚至认为:大数据是关于“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的;大数据会自己说话,因而,只要相关关系,不要因果关系。只要相关关系不要因果关系的观点,显然是兴奋于大数据相关关系令人惊叹的实用性。但其实,大数据不仅把握相关关系,而且把握作为其根基的因果关系。
“蛋挞和手电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与“啤酒和尿布”的案例一样,沃尔玛的大数据表明,很多人在买手电筒的同时购买了蛋挞。因而,根据顾客同时购买蛋挞和手电筒的相关性,在货架上把它们摆放在一起,以提高销售量。但是,如果知道其背后的因果关系,相关销售效果显然会更好。究其原因,有人发现,人们同时购买手电筒和蛋挞的因果关系涉及北美飓风。这是因为,飓风来临前人们既需要准备手电筒,又需要准备食物。可是,北美飓风是季节性风暴,如果只知道相关关系不知道因果关系,就可能一直把手电筒和蛋挞这两类不同商品放在同一货架上。而知道了背后的因果关系,就可以在飓风来临前把蛋挞和手电筒放在一起,而且还可专设飓风用品位置。
可见,只要相关关系、不要因果关系的观点,很容易被驳倒。其实,更关键的问题,不在于是相关关系还是因果关系更加重要,而在于怎么理解相关性和因果性之间的关系。
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涉及传统因果概念的重新刻画。传统因果观只是反映了日常生活和经典物理学中因果关系的表观现象,“原因的原因的原因……”。一方面,追溯通常会导致最终原因的难题,另一方面,作为原因的现象引起作为结果的现象的简单模型,具有明显的内在逻辑矛盾。这样的因果模型,不仅不能理解大数据的相关关系,更不能建立起大数据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的关联。只有把原因看作是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把结果看作是因素相互作用过程的效应,才能扩展对因果关系的理解,从而适用于大数据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问题的认识。由此建立起来的新因果模型具有内容丰富的结构,不仅存在因素相互作用已经完成和因素相互作用进行中的环节,还存在因素尚未进入相互作用的环节。这就呈现出了因果模型的过去时态、进行时态和未来时态。这不仅更有利于人们理解凝固的因果关系,而且在人们面前敞开了创构未来的广阔空间。
由此,不仅可以看到,相关关系其实有它的因果根据,而且可以对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作一个统一的理解。在新的因果模型中,相关关系可以被理解为是因果派生关系,包括因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以及特别重要的因素和因素之间关系。由于这些因素和结果还包括潜在的,我们还可以看到大数据相关关系的因果根基以及很多耐人寻味的重要内容,包括一些奇特相关关系案例的理解。由于相对于潜在结果,因素关系构成了无限广阔的可能性空间,由此构成的相关关系内容非常丰富。在潜在因素的无限空间中,根据特定需要,让特定因素以特定方式进入特定相互作用过程,就能创构出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显然,这种新的因果关系与现实社会更加接近。
大数据将带来新的信息文明并影响世界权力重构
如果把以往的文明形态都看作是物能文明的话,那么,人类社会发展到大数据时代所迎来的,则是一种不同于物能文明的信息文明。信息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大数据作为基础。作为一种与物能文明相平行的文明形态,信息文明是一种基于信息本性的共享文明。只有在大数据的基础上,信息的共享本性才可能充分展开。而且,信息文明的发展,是一个在大数据基础上的公共信息对称化过程。
这就要求,一方面,为推动信息文明的发展,必须在公共领域尽可能消除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为保持信息文明发展的动力,必须尽可能保护创新专利,而这也只有基于大数据才有可能。作为一种人类文明,信息文明是一种基于信息机制的役物文明。在信息文明时代,人类越来越通过信息控制物能,使物质通过结构的调整,由一种对人类不那么有价值的材料变成价值更大的材料,从一种不太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形态变成一种更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形态,使能量从难以利用的形态变成更容易获得和利用的形态,从而,人类活动更多地是直接与信息打交道而不是传统的主要与物能打交道。而这些都必须在大数据基础上进行。如果没有大数据,信息即使重要,但也只能居于依附的地位。
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阶段,信息文明还是一种基于信息创构的人性文明。正是大数据,也只有大数据,才能为这种创构的文明提供必不可少的信息空间。某种程度上说,信息创构活动是最符合人性的活动,只有到了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信息时代,人类历史才真正步入人性文明的轨道,不仅对物能的控制达到全社会甚至全人类实现“物为人役”的水平,使人类活动从以描述认识为主进入到以创构认识为主;而且,创构时代所需要的全面解放创造力,也意味着社会发展到了这样的程度,即人性在社会维度获得程度越来越高的解放的文明水平。由此可见,信息文明与物能文明的区分,本质上不是一种基于社会生产方式的区分,而是一种基于人的存在状态的人类文明划分。这意味着,大数据将越来越成为人类生存的重要基础,也意味着人将越来越以信息方式存在。
人越来越以信息的方式存在,预示着大数据所打开的信息文明大门,也将释放出一系列新的重要问题。这些重大的问题,既涉及个人生活,也涉及社会发展。
一是信息生态问题。由于人越来越以信息方式存在,信息生态理所当然成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问题。对于人类来说,自然生态或更根本地说物能生态具有切身性,而信息生态则不仅具有切身性,而且更具“切心性”,信息生态更切近人的心灵。因此,在自然生态的基础上,信息生态将日益为人们所密切关注,成为信息文明时代关乎人类发展的问题。就像在物能文明时代,自然生态是关乎人类生存的问题一样。
二是人的存在意义问题。没有物能就没有信息的存在,物能存在是基础。但是,在信息文明时代,如果一个人仍然主要以物能方式存在,仍然以基于物能的感官享受作为生活意义的主要来源,一句话,仍然主要滞留于物能存在方式,那么,很可能将迟早将进入无意义的人群。在信息文明时代,人类的活动主要是信息活动,只有主要以信息方式存在,并且以创构活动作为自己主要活动方式的人,才能进入意义生产的领域。在这个意义上,信息文明的确意味着这样一种分化:相对无意义的人群和生产意义的人群。这很可能将是信息文明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对此人类社会也应当提前思考,如何避免新的社会不公平的出现。
三是国家的发展问题。从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可以看到一个重要事实:一个大国的真正崛起,通常必须要引领一种新的文明。信息文明时代的到来,必定伴随着大国的新的崛起,不管是现实的还是潜在的大国。在21世纪,中国要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上的大国,就需要引领信息文明。也许,信息文明不可能再像传统文明时代的世界那样,由某个国家引领,但不进入引领信息文明国家的行列,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真正作为大国崛起。而国家的兴衰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联系在一起,而且构成一个相互依存和协同发展的循环。
21世纪的竞争,将是信息的竞争。大数据时代的竞争将是信息文明引领的竞争,这意味着,大数据时代,中国要么在引领信息文明中作为真正的大国,要么只是作为大国崛起在物能文明层次。这也是从大数据所打开的信息文明大门,我们能越来越清晰看到的最为关切的一个重要内容。

‘贰’ 我国正在推行的3条主要数字经济战略是什么

各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积极推进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转型的重要力量,引起全球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国政府正逐步推进“国家数字化战略”(NDSs),归纳起来,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数字应用上率先推动政府服务的数字变革,通过内化ICT工具和提供在线服务等,发挥先行引导作用。一方面,政府通过提供的培训和津贴等政策,推进电子政务,完成行政请求的在线处理。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政府不断通过文化资源数字化共享和图书馆在线阅览等措施,拓展数字资源深度应用。

第二,在改善数字创新的政策环境方面,OECD成员国主要对创新网络实施政策支持和提供更便捷的融资渠道。然而,针对波诡云谲的数字经济市场,各国政府在推进ICT或知识资本投资的创新政策方面,尚缺乏应有的重视。

第三,大部分OECD国家都已专门制定国家数字安全战略,加强保护个人隐私和网络安全。政府通过教育提升劳动者的数字素养,推进普及数字经济的专业化教育,使大众安全地使用信息技术;同时,政府也通过提高用户的数字安全风险意识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多管齐下,切实强化数字化安全。

‘叁’ 如何看待当今中国的强势崛起

其实国际格局的重组变化、国际力量对比的此消彼长、各主要大国综合国力的兴衰交替,归根结底在于哪个国家能拥有good governance capacity,即良善治理的能力,能实现good governance,即良善的治理。近四十年中国的迅速崛起,最主要的就是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要了解这个命题,需要从历史与现实,政治与经济,国内与国际几个大的范畴去论述。
主要分三个部分吧,第一部分,中国崛起的依据是什么。第二部分,中国崛起的原因为何?第三部分,中国继续崛起的挑战是什么。第一部分一带而过,重点谈第二、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中国迅速崛起的依据是什么。直接上数据。

绿色曲线代表中国,曲线的斜率代表国力增长的速度。从2001年以后,中国的斜率是最大的,增长是最快的,2009年轻松超越日本,把印度越落越远,但和美国仍有一定差距。(美帝确实厉害,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保持了一个非常稳定的增速。九十年代后,美帝在发展程度已经很高的情况下,经济增速仍然能秒杀日本,且在次贷危机后迅速恢复,率先走出了经济衰退。)

上图是按照购买力计算的经济体量,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在2015年已经超越了美帝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仅供参考)

上图是不同时期世界上主要经济体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如图所示,红色代表中国,可以看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国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都能达到25%以上,明朝与清朝后中国的经济总量最高占到世界的35%,此后在1940年代迅速下滑至5%不到,之后又从1970年代起逐步恢复到今天的15%。用短短40年的时间使得自己国家在世界经济的比重从不到5%迅速上升到15%,实在是一个伟大的成就。
其他的指标,诸如贸易总量、人均期望寿命、科技创新能力、工业生产能力、对外投资总量等数据均有了质的飞跃。这些指标,加上中国在国际社会与日俱增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一并构成了中国崛起的最好注脚。因这一过程是在短短几十年内发生的,所以我们说中国的崛起是快速的崛起。

第二部分:中国崛起的原因为何?主要谈三个原因,内在因素(体制因素)、外在因素(国际环境),历史因素(数千年绵延不断的伟大文明和一以贯之的强大治理能力)

1.内在因素: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选择了合适的政治治理体制,形成了一个有力、开明、且学习能力强的领导核心。这一核心显着的加快了崛起的速度,充分发挥了发展中国家在追赶先进国家过程中的后发优势。

‘肆’ 大数据时代的后发优势

大数据时代的后发优势

人类知识的唯一来源,是对过去经验的记录和整理,而数据,正是这种记录的载体,因此数据的价值首先在于它是知识的来源。如果说传统的数据是人类部分知识的来源,那随着人类记录范围的不断扩大,现代意义上的大数据将逐渐成为人类全部知识的来源。

数据是对客观世界的测量和记录,这种记录也是对历史和现实的记录。1869 年,当美国总统加菲尔德在对美国的人口普查体系进行现代化改造之时,他就发现,数据当中不仅蕴藏着社会发展的规律,它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历史书写方式:

直到现在,历史学家还是以一种总体的形式来研究一个国家,他们只能给我们讲述帝王将相以及战争的历史,但关于人民本身我们庞大社会中每个生命的成长、各种力量、细节及其规律,历史学家说不出太多的东西而普查把我们的观察放大到民房、家庭、工厂、煤矿、田野、监狱、医院等集中展示人性之强大及脆弱的所有地方,这让新的历史记录成为可能。

今天回头看,此话非常具有前瞻性。随着人类跃进到大数据时代,数据不仅是新知识的来源,还是记录历史最重要、最可靠、最好的方式。从今以后,人类所有的历史记录,无论是数字、文档、图片,还是音频和视频,都将以数据的形式存在,数据就是静态的历史,历史就是动态的数据。历史的碎片,就是游离的数据;历史的迷雾,就是模糊的数据;历史的盲点,就是缺失的数据。用数据构建的历史,因为精确的细节而永远鲜活,数据越丰富,后世的历史学家也就越能经由数据更好地再现当时的社会。

除了发现知识、记录历史,本书认为,人类使用数据的巅峰形式,是通过数据训练机器,让机器获得智能,在不远的将来,无处不在的计算设备和网络将像有智商的人一样,为人类工作和服务。这意味着我们在向智能型社会迈进,在这个新的社会形态,由于精准的计算和预测,整个社会的各个部分可以像无数个大大小小的轴承和齿轮一样,环环相扣,齿齿吻合,日常管理将通过数据得到优化,各种任务、合作可以无缝对接,社会运行的成本可大幅降低,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工作将被计算机或者机器人代替。这既是进步,又是挑战。回望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人类不断地开发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从地表到地下,物理性的资源终有耗尽的一天,而大数据将成为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资源,在这片资源之上,再通过软件和算法,人类将建设一个智能型世界。

数据,正在成为这个世界最重要的土壤和基础。

在这个社会转型的紧要关头,中国,作为正在赶超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历史将赋予我们前所未有的机遇。例如,当年的美国用了几十年的努力,才建立了全民信用制度,今天,因为掌握了客户的交易流水数据,阿里巴巴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决定是否发放一笔贷款。利用无处不在的充沛数据,中国的全民信用体系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小的成本就可以建立起来。又如,随着网络的普及,信用卡将数据化、虚拟化,实体信用卡将大幅减少甚至消失,这意味着我们的银行不用再像美国银行那样建设那么多的物理网点和自动存取款机了。再如,因为智能在线教育平台的出现,未来的教育资源完全不会局限于钢筋水泥的学校,中国教育资源紧缺的问题可能得到快速的、大幅的缓解。此外,可穿戴式电脑设备、智能软件诊断系统、远程医疗等技术的出现,将缓解医疗资源、专业人才的紧缺。

种种机遇,可以概括为后发优势。

以银行的自动存取款机为例。从下表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国拥有的自动存取款机在迅速增加。 2012 年,中国平均每 10 万成年人拥有的自动提款机数量为37.51 台,但和英、美、日、加等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加拿大平均每 10 万成年人拥有的自动存取款机为 205 台、美国为 173 台、日本为 127 台。如果要在数据上缩小、拉平这个差距,中国肯定还需要很多年的努力。但由于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和普及,大部分金融交易都可以通过虚拟账户来完成。可以预见,未来的社会一定不需要那么多实体存取款机了,如果我们现在就能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就可以跨越建设这些存取款机的环节、省去相应的费用,这就是后发优势。

2001 年前后,华裔经济学家杨小凯先生曾经提出,如果中国仅仅重视技术模仿,而忽视制度建设,后发优势就可能转化为后发劣势,但我认为,我们当下拥有的后发优势并不属于这个范畴。现在出现的后发优势,是因为人类正在从工业文明大步迈进信息文明,因为大数据的冲击、智能社会的到来,人类的地平线上出现了一些新方法来解决一些老问题,这些方法用的不是钢筋和水泥,而是软件和数据!

但要在全球竞争中把握住这种后发优势,并不容易。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表面上是科技竞争、经济竞争,但归根结底,还是国民素质和文化的竞争。没有一个健康、理性、与时俱进的文化,一个国家就难以变得强大,本书的努力,就是试图在中国,把数据这个科技符号变成一个文化符号,将大数据这个高端精英的话题变成一个大众话题,使数据文化进入中国人的视野、融入中国人的意识和血液。

面对一轮又一轮的技术浪潮,世界各国的政府(包括欧美发达国家)的反应其实都很迟钝。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它已经不是在推动社会的进步,而是在拉动社会的进步。如前文所述,如今社会的各种配套设施、管制规定已经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技术的能量要全部释放,社会就必须重建自己的基础设施和管制体系。回头再看美国的镀金时代和进步时代,正是在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中,美国适时地抓住了机会,不仅成功化解了当时的社会危机,还实现了大国崛起。如今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又在向我们靠近,在这个转折点上,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战略选择都特别重要,其中最大的责任和挑战,莫过于政府。

但任何一个国家的建设和进步,又不能全盘系于政府。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没有真正的公民,国家的进步就会缺乏长期的动力,其进步就只能依靠外部的刺激和外力的拖动,结果就是:跟在发达国家背后亦步亦趋。在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封建王朝更替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和教训。公民,无数的公民,才是推动一个社会不断进步的源源动力。对于中国社会的决策者而言,关键是要意识到,新技术的能量将打破权力的平衡,在传统的界限之外,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可调用的资源,必须要有新思路、新手段去整合、调用这些资源。

改变,并不一定代表进步,但进步,一定需要改变。我们期待中国更多的进步和改变。这系于政府,系于中国大众,更系于中国的文化革新。

数据,自古就有,人口普查、农业统计、军事战争、政治计算数据虽小,却有助于治国安邦。美国之所以繁荣鼎盛,数据文化根基牢不可破概是主因之一。

信息爆炸、互联互通、智慧城市时代,大数据,更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全球,政府施政、企业掘金,大众要公平与正义,大数据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在《数据之巅》这本书中,从小数据时代到大数据的崛起,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观、文化观、大数据观,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数据科学、智慧文化的全景图。全书从美国建国之基讲起,通过阐述初数时代、内战时代、镀金时代、进步时代、抽样时代、大数据时代的特征,系统梳理了美国数据文化的形成,阐述了其数据治国之道,论述了中国数据文化的薄弱之处,展望了未来数据世界的远景。

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推崇知识和理性,用数据创新,作者不仅意在传承黄仁宇数目字管理的薪火,还试图把数据这个科技符号在中国转变为文化符号,形成一种文化话语体系。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 大数据时代的后发优势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伍’ 如何拥抱“大数据时代”

    汹涌澎湃的大数据浪潮,正携带着巨大商机,撞击传统经济的概念和思维。大数据孕育和驱动下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产业层出不穷,并日益深刻地改变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一个基于技术进步的“大数据时代”正在来临。

    中国有句成语,叫“窥一斑而知全豹”。回望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囿于技术限制的“抽样数据”,和建立在此“有限数据”基础上的假设、推理、论证,恰如“窥管知豹”一样,是人类在无法获得“全体数据”的条件限制之下,探索未知领域时无法选择的唯一途径。

    在互联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移动通信、可穿戴设备等“云计算”技术,让“抽样数据”迅速让位“全体数据”,“全体数据”即“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知全豹”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变得越来越容易。

    宽带资本董事长田溯宁说:“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信息存储、分享和挖掘手段,可以便宜、有效、快捷地将这些大量、高速、多变化的终端数据存储下来,并随时进行分析和计算。”

    “全豹”当然比“一斑”更能反应事物的本质。《大数据时代》的作者维克托认为,大数据使人类第一次有机会和条件,在非常多的领域和非常深入的层次,获得和使用全面数据、完整数据和系统数据,深入探索现实世界的规律,获取过去不可能获取的知识,得到过去无法企及的商机。

    田溯宁认为,大数据正在成为巨大的经济资产,是新时代的“矿产”与“石油”,并将带来全新的创业方向,商业模式和投资机会。

的确,大数据正成为资本“热恋”的对象。从Facebook、谷歌,到网络、九次方,五湖四海的资本如过江之鲫,正在加速向“大数据”领域集结。成立于2010年的九次方大数据,2014年、2015年两次融资,就募得资金近10亿元,得到了博信资本、建银财富、当代集团、IDG资本等18家顶尖基金的追捧。

    《2015年中国大数据产业白皮书》显示,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2014年达到767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8000亿元。而申万宏源的报告分析称,10年后“大数据”可撬动万亿元级GDP。

    美好的前景,并不能掩盖前行的曲折。稀缺是任何资源的基本属性。“大数据”发展的瓶颈,同样在于数据的“可获取性”。中国政府网披露的信息显示,目前我国信息数据资源80%以上掌握在各级政府部门手里,“深藏闺中”而未能与社会共享,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身处大数据时代,人们生活所需的导航、气象、房屋、医疗、就业等信息,往往都来自政府的信息数据开放;产业发展所需的战略思考、布局规划、落地方案等,往往也要依托对政府信息数据的挖掘、重组、混搭。庞大的手机用户和应用市场,造就了中国大数据资源的极端丰富性。解决这些由大规模数据引发的问题,探索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解决方案,是中国产业升级、效率提高的重要手段。

    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执行总裁、九次方大数据创始人王叁寿认为,大数据将成为继土地之后政府手中最值钱的资源。他说,激活政府手中的大数据资源,让它们走出政府的“深闺大院”,作为要素参与市场,既是简政放权的现实需要,也应该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更是拥抱大数据经济的必由之路。

    流动的要素才能创造价值。开放、流通的数据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目前美国政府已创建了Data.gov网站,为大数据敞开了大门;英国、印度也有“数据公开”运动;我国近年来也崛起了贵阳大数据交易所等一批数据交易机构,但作为数据主体的政府依然动作缓慢。

    数据的挖掘和应用,不仅是公司竞争力的核心,也必将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标志。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以大数据思维的创新方式解决问题,推动供给侧改革,创建新的产业群,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转型,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纵观近代历史,历次技术革命,中国都落在了时代的后面。而这次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大数据变革,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最小,在很多领域甚至还是领跑者。田溯宁说:“只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创新的勇气拥抱‘大数据时代’,就一定能抓住历史赋予中国创新的机会。”

阅读全文

与数据时代中国如何崛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越南有什么寨 浏览:564
印尼巴士怎么装中国地图mod 浏览:9
印尼豆腐都有什么牌子 浏览:158
伊朗试剂用的哪个公司的 浏览:273
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意大利语范读 浏览:118
印度的乘法算式怎么算 浏览:697
伊朗出多少钱刺杀 浏览:172
意大利穷人怎么吃饭 浏览:177
伊朗医疗技术怎么样 浏览:160
印度logo怎么转 浏览:997
在印尼BO什么意思 浏览:444
伊朗和英国怎么了 浏览:924
印度现在的环境如何 浏览:409
印度为什么奖牌这么少 浏览:339
印度有什么经商机会 浏览:606
英国预科一年学费多少钱 浏览:337
中国人豪门自信来自哪里 浏览:354
印度种族有哪些姓 浏览:349
美国凭什么制裁伊朗央行 浏览:804
印尼有多少矿洞 浏览: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