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我们应该如何展示良好的中国人形象
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我们应该展示良好的中国人形象,比如说外出旅游的时候,不要有随地吐痰。大声辱骂。随手乱扔乱画等不文明行为。
⑵ 中国的礼节很多怎么样做,才能在表现的大方得体呢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人与人之间交往也有一定的规范。礼貌,是人际交
往中相互表示尊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礼节,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
合相互问候、致意、祝愿、感谢,以至必要关照的惯用形式和具体表现。
礼貌礼节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社会风化的窗口。一个地方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
人们是否彬彬有礼,社会是否井然有序。外交、外事、涉外人员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养成
注重礼貌、礼节的好习惯,在外事场合才能彬彬有礼、风度翩翩,体现出新中国外事人
员的优良素质和风貌。不然,个人出洋相倒是小事,给国家脸上抹黑就太不应该了。
可是,古今中外的礼貌、礼节知多少?各有所述,可概括为十句话。这就是:守时
信约、谈吐风雅、入境问俗、敬妇尊长、举止潇洒,仪表堂堂,文明就餐,服式大方,
称呼得体,办事有章
外事的时间性很强,外事人员的时间观念十分重要。一般社会生活也要求准时,偶尔差几分钟无伤大雅。但在外交、外事活动中,迟早几分钟也是一种微妙的政治态度。
参加各种活动,应在约定时间到达,过早抵达,会使主人因准备未毕而难堪;迟迟不到,
则让主人和其他客人等候过久而失礼。
尊重人家的时间,信守约会,既是礼貌,又是生活准则。在现代高节奏社会里,大
家都计划安排时间,除了熟悉者或特殊情况,一般不可无预约而冒然闯到人家那里去。
在外事活动中,就是熟悉者或是特殊情况也是不允许的。在预约中因故迟到,要向主人
和其他客人表示歉意,万一因故不能应邀赴约,要有礼貌地尽早通知主人,并以适当方
式表示歉意,失约是失礼的行为。
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等原因,国情千差万别,不论到哪里都要首先打听注
意事项。英国、尼泊尔等君主国接受大使呈递国书时,还保持乘马车的传统。50年代,
中国驻英代办呈递国书时,英方要求我代办穿燕尾服,后来经中方解释说,中山服是中国最庄重的礼服,英方就同意了。到伊斯兰国家去不能用猪皮制品送礼,要注意当地的习惯。阿拉伯国家的妇女比较守旧,到人家家里作客不要问主人身体如何。缅甸、泰国
佛教绝不吃荤,印度不吃牛肉。有一次美国肯尼迪夫人访印时,带了几箱礼品,其中有
一箱全是牛皮制造的像框,弄得很难堪。某些国家如印度、印尼、马里、阿拉伯国家等,
不能左手与他人接触或用左手传递东西。在佛教国家不能随便摸小孩头顶;天主教徒忌
“十三”这个数字,尤其是“十三日星期五”,遇上这种日子,一般不举行宴请活动。
保加利亚、尼泊尔等一些国家,摇头表示赞赏,点头表示不同意。对日本人送礼要注意
花式,绿色被视为不吉祥,荷花是祭奠用的,菊花不要超过15瓣,因为只有皇室帽征才
是16瓣的。礼品上不要有狐狸和猴子的图案,因为这种动物狡猾和贪婪。送礼、交谈时
忌“四”和“九”的数目,因为在日语里“四”是“死”的谐音,“九”是“苦”的谐
音;在婚礼上忌用“离开”、“重复”、“多次”等字眼,在喜庆场合忌用“去”、
“旧”、“坏了”、“完了”等字眼,要避讳。
见面礼节很复杂。西方国家拥抱多,最通常的还是握手,其中还有专门学问。佛教
国家多是双手合十,日本则是鞠躬最多的国家。
谈话的表情要自然,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说话时可适当做些手势,但动作不
要过大,更不要手舞足蹈,不要用手指指人。与人谈话时,不宜与对方离得太远,但也不要离得过近。
这个问题,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习惯。在美国,惯于两人的身体保持
一定的距离,而在阿拉伯国家则要求两人靠得很近。不要拉拉扯扯,拍拍打打,说话时不要唾沫四溅。
谈话的内容一般不要涉及不愉快的事情,不谈一些荒诞离奇、耸人听闻、黄色淫秽
的事情,一般不询问妇女的年龄、婚否,不直接询问对方履历、工资收入、家庭财产、
衣饰价格等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与妇女谈话不说妇女长得胖,身体壮,保养得好等语,
对方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追问,不究根问底。对方反感的问题应表示歉意,或立即转移
话题。一般谈话不批评长辈、身份高的人,不议论当事国的内政,不讥笑、讽刺他人,
也不要随便议论宗教问题。
礼就是长幼有序。外事活动很计较论资排辈,不要随便替越。外交使团对名次很敏感,
正式外事活动中同级的顺序往往按照到任先后安排,或以国名的第一个字母顺序来安排。
西方的习惯是“女士优先”,在公共场所或社交场合,男子要对女士表示尊重。行走时,
女在前;赴宴时,女的先入席;乘车时帮开车门。坐在女宾旁,更加要照顾,甚至掉了东
西也要帮她拣起来或要服务员去拣。吸烟要先征求女宾同意。妇女穿脱大衣要帮助一下。
但如女宾身上沾上汤水之类,不要直接去擦,可递上一块毛巾让她自己擦。互相介绍时,
坐着的女宾可以不站起来,握手也可以不脱手套。一起跳舞休息时,应恭恭敬敬把女宾送
回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