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为何中国人很讲究“规矩”
俗语中有句叫:“无规矩不成方圆”,意思就是说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做法、否则无法成功。自小记忆起父母就教导我们要懂规矩,大人说话小孩子别乱插嘴的规矩;上学时见到老师要懂规矩开口先叫“老师好”;出来工作后经商要懂得商场上的规矩;为人父母的时候还要教导自己的孩子讲究规矩。等等如果一个人没有了规矩人,众人定会唾沫,不是骂其父母管教无方,就是说人家子女无理。总而言之传统的中国规矩有很多,特别是古代的中国。那些大户型人家的奴婢丫鬟在府中一定要留心说话,否则会生命不保。 以上论述中国人很讲究规矩,规矩有很多。那么具体体现是在人际关系上。例如身份地位的高低,下级身份永远服从上级身份的规矩。不明清况;不够聪明;不懂得游戏规则的人则会在相应的社会里无情淘汰掉。还有餐桌上、酒桌上的规矩,其中桌位就很有讲究。社会层次高的人或是主角永远会坐在主位上,因为他在主导着整个餐饮过程。就拿一个老人寿星来讲,他肯定是一长辈,规矩就是以寿星为主,坐在上桌的寿星得到尊重,晚辈要听长辈的话等等。这规矩也体现出中国传承的古话“百善孝为先”。敬一个孝道,做一个尊老爱幼有美德的人。这里的“规矩”告诉了我们待人接物都要以诚为贵。 有人说:“定下来的规矩不公平”,从古至今不公平的规矩有很多。埋怨、怨天尤人又如何?违反了规矩,违反了常理则是自讨苦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人那些不公平的“规矩”。 我国封建时代有男尊女卑的规矩。在封建社会里男子地位高,女子地位卑下。这是重男轻女的不平等封建礼教。就是说女子要永远服从男子的命令。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古礼认为女子出嫁后,不论丈夫性格如何,都要顺从。恪守妇道。 不能做出违反常理出格的事情。三从四德一心只能从一夫,如夫战死,则守寡余生。 我国古代男子有三妻四妾,意思男子可为多妻。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传宗接代。最明显的还是要表现在古代的皇帝身上,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皇上生前嫔妃对其恭恭敬敬,后宫争宠心计重重。皇上驾崩以后,后宫佳丽还需要培葬,似乎与皇上厚葬可贵极了,死不足惜。 男子妻妾成群,而女子只能从一而终。“一夫多妻制”,以上男子再娶为续弦,女子再嫁是坏节。可见古老的中国“规矩”真不公平。随着时代的进步,时代的不同,不公平的“规矩”也被废除。现代很强的女子同样享受着为她们服务的人们,其中有男的也有女的。女强人很强,让我们看到了女子同样可以撑起半边天。中国妇女的强大,依旧是没有忘记中国的“规矩”。 为何这么说?因为多数女子依旧要遵守腹中生子女的规矩。当然这不是人定的。所以女性很伟大,还有多数女子依旧服从着家中之主,客人来家中坐客端茶倒水;洗衣做饭等家务事,虽然有些男子愿意分担,但是这规矩依旧好像定于女性,贤妻良母的形象就是从这些破碎的小事才能体现。 我国历来就有礼上往来的规矩,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也就是说朋友之间应该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 事物是死的,人是活的。很多规矩都是人定的。中国男女平等很符合现代生活“规矩”。“规规矩矩”当然做人也要有礼貌守规矩、正当守法的。相信中国越来越好,越来越富强。
❷ 过春节时,中国人一般都讲究哪些习俗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当中最具有仪式感的一个节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如今春节不仅成为了中国人的节日,甚至走出国门,让很多外国友人们都开始欢度春节。但是要说最有年味的国家一定要当属中国。在除夕晚上和大年初一的这一天当中,有很多的习俗是不能够被忘却。
年夜饭绝对是众多习俗当中最具有年味的一个,在外工作一年的人们在卸下了工作的疲惫之后,从世界各地返回家乡。目的就是为了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和家里人团聚在一起,坐在电视机前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同时吃上一口热乎的年夜饭。诉说在这一年当中所遇到的奇闻趣事,和父母唠唠家常。
还有的地区会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包饺子,甚至看春节联欢晚会,也成为了我们不可割舍的环节之一,放鞭炮,吃汤圆,驱赶年兽等等。这些事情只有在中国的春节期间才能够感受得到,也希望此类项目能够被很好的传承下去。
❸ 中国传统道德讲究什么
1、仁:以人为本,平易近人,是对德行的要求。
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2、义:人生的责任和奉献,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3、礼:“明礼”即讲文明,“礼之用,和为贵”,其价值取向为“和谐”。
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4、智:即智慧,明辨是非善恶、不仅知人,而且要自知。
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5、信:诚信为本,是一项重要的社会道德规范。
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以此估计,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骗人。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3)中国讲究什么扩展阅读: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❹ 中国文化讲究什么和西方文化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世界闻名。中国人以勤劳勇敢创造了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财富,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首。
东西方文化历史上也有不断交流,但总的来说差异很大。东方文化以传统着称,比较保守。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无论是儒家文化还是孔孟之道,都是教育人要遵守当朝统治,服从管理,所以被历朝历代统治阶级所推崇。
❺ 中国人最讲究什么
中国人最讲究什么?打开二十四史看。无论春秋达意,抑或信史直述,其实讲得最扎实的只有两个字:礼与孝。由此发端衍化出来的崇拜情节,各个时代叫法版本不同。到了清代,中国社会风景最茂的时候,叫作“敬天法祖”。这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精神内核。平常时节只是在言语生活行为中“体现”。到过年,也正是劳累一年“该歇歇气儿”时,农业国,这时是全民都有点空闲时间的,于是便张忙这事。 打开《红楼梦》看,贾府里说得最热闹的事,不是宝玉、黛玉等一团团的“恋爱雾”,也不是飞长流短的各种人事演绎,元旦祭祀,是贾府内部最郑重最繁复的社会活动。其实何止贾府?贾府如是动作,与之同时,普天下的人都在动。我们现在是“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农历二十三,全民进入“年时”。 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灶鸡,二十八把面发(蒸馒头),二十九灌(买)黄酒,三十(儿)捏鼻儿(包饺子),初一(儿)拱揖……天天干什么,不用政府下令,全民都一致。就是白痴,怎么过年?“傻子过年看隔壁”———我傻,瞧人家包饺子,我也包。过年时所有的傻子都会聪明得如同正常人。我有一本《请嘉录》,里头有专写腊月正月的过法的。其实,真正的情况是:入腊月,忙年就开始:跳灶王、跳钟馗、吃腊八粥、做年糕、制冷肉、送皇历、叫火烛(乞丐们每夜打梆子喊“小心火烛”)打尘埃、过年(放鞭炮送诸神)蒸盘龙馒头……一天有一天的事,都是规定好了的“口令”。正规的进入“年”,却比我们今天迟了一天,是腊月二十四,叫“廿四夜送灶”。 过年的国家,不止我们。一些东南亚国家几乎与我们是“同步进行”的。我住在南阳,每到年二十三夜十二点,满城的爆竹会响得暴雨一样,近处的“嘣”、“叭”震耳欲聋,远处的不分个儿,有点像开锅的稀粥。这个时候,我常常到阳台上去看,呀!到处都闪烁着爆竹光火,二踢脚、地老鼠、小焰火,明灭不定中伴着清脆或沉郁的爆响。有时下雪,那就更好看,硝烟中闪着光,雪片被染成五彩缤纷在硝烟中荡漾,夹着密不透风的响声……那是什么景观?你来看看才知道,二月河用笔跟你说不明白,拍照片不行,录音也不行,录像摄像呢?恐怕都不行,气氛是没法“表达”的。 城里人现在简单,在这样的“气氛”下全家吃点、喝点,打开电视“看点”什么。乡里人还是要祭灶的,胖乎乎的灶君夫妇,两旁贴着对联“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香烟缭绕中人神欢喜。《请嘉录》里头说得就更热闹:家家“以胶牙饧祀之,俗称糖元宝,又以米粉裹豆沙馅为饵,名曰谢灶团,祭时妇女不得予。先期僧尼分帖,檀越灶经,至是填写姓氏,焚化禳灾……穿竹筯作杠,为灶神之签,升神上天,焚送门神火光如昼……”太繁复了,这还不到五分之一的“工作”。清人杨秉桂有诗: 残腊匆匆一年又,门丞贴旧须眉皱。 祀灶人家好语多,烛影草堂红善富。 接下来的年事令人愈来愈眼花缭乱:灯挂、挂锭、买冬青柏枝、喝口数粥(赤豆杂米粥,食之可免“罪过”)、接玉皇、烧松盆、照田财、送年盘、存年物、过年市———就是亲友来往,送东西,备年货,火爆喜庆气氛充满人世间。佛天人物似乎都亢奋起来了。到除夕这一天,新门神贴出去,一切正常的社会业务全部停止。比如说:做生意、谈事儿、讨债要账———这样惹人烦的事,对不起,你不能进门了,有话过罢年再说! 除夕夜,合家团聚、举宴,这一条“规矩”,我们至今仍旧坚持执行着。这一夜是一个家族一年之中最欢乐、最郑重、最富足、最……什么呢?最和谐温馨的一夜。家中多少事都放下。为了多享受一些这样的“幸福时刻”,形成的规矩叫“守岁”,也有叫“熬年”的。一家人围炉团坐,说喜庆话,说福禄,说丰收,说祖上之德,说丰年有余,说到后半夜,小孩子熬不住,睡在大人怀里,大人们撑着眼皮搭讪着还在说。这天晚上吃饺子,北方家家如此。 我的姑姑说:“年岁夜的饺子大家包,但你奶奶要一个一个仔细看。(往锅里)下饺子,只有你奶奶看锅。这图的吉利,一个饺子也不能煮破的。”饺子皮不够,不能说“皮儿少了”,要喊“馅儿多了”。馅儿少了也不能说,要喊“皮儿多了!”我们如今是锅一开,笊篱一捞,合家就吃。昔时的吃法,头一碗捞出来,必定是恭恭敬敬供到祖宗牌位前,满供桌的供享呀!各色点心油炸面食、冷肉……都是平时根本吃不到的,琳琅满目供在桌上。老爷子带全家老小“给祖上磕头”。上供上香,礼敬如生,循循下退。然后是后辈子孙给健在的老爷子、老太太磕头,领压岁钱。这些事毕,才能开怀痛吃、痛饮。我父亲说过他幼时偷吃供享的轶事———那盘点心太诱惑他了,他偷吃了两块,把余下的重新码齐了,躲出去。等了一会儿又忍不住,再过去偷吃两块……后来,见重新码盘子也掩不住“偷吃”的事儿了,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满盘点心吃了个精光……爷爷倒也没有责罚他。关于这一夜,清·周宗泰姑苏竹枝词云:妻孥一室话团圆,鱼肉瓜茄杂果盘,下筯频教听谶语,家家家里阖家欢。这年夜是诸神降临时,说什么就会应什么,人说话都托着舌头,稍不吉利的一句也不说。 还有一项颇有意思的活动,今天已经失传,那就是“镜听”。这件事从祭灶开始到正月十五,几乎每家都作,预卜来年家庭形势——大清早起来,怀里揣面镜子,到祖宗牌前念念有词“并光娄俪,终逢协吉”。然后出门,听见外人说的第一句话,比如说“您好”、“您吉祥”——得,这就是你一年的兆头。这件事我在写康熙大帝时移植了进去,写明珠用镜听卜算考试功名的事。再接下来的年事:行春、打春、耕春、拜牌、接喜神、上年坟、小年朝、接路头、看参星、斋天、走之桥、放烟火——到闹元宵,一连三天闹,轰轰烈烈的年事告结。 三年前我到马来西亚,听当地华人说:“我们这里过圣诞,也过年、过元旦。”祭天地、祀祖宗的活动仍旧热闹红火。我在大陆看我们自己过年,也伴着圣诞和元旦,随着浓重年节硝烟的弥漫,东方的神和西方的神在天上握手,东西方文明也在糅合,快乐而庄重的钟声交织着、撞击着,会给普天下送来丙戌年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