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现代中国出不了国学大师的原因是什么
当代中国缺乏国学大师的原因,在于自上世纪初废科举以来,已经失却了国学大师生长的环境、氛围或土壤。
要论国学的基础,梁启超先生曾经开列了一份书单,为最低限度的国学入门书目,不妨抄录如下:《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其他词曲集选读数种。
这些书单,不知究竟有多少人看过,不知有多少自封的或他封的所谓“国学大师”研读过。即使看过研读过了,也还只是“最低限度”,如同登泰山,刚过了岱宗坊,或者说还在泰安城里转悠呢。除了少数的研究人员,这书单上的有些书,绝大多数国人连见都没见过。
若以学术成就为衡量标准,当代中国已无国学大师。当今所谓的国学大师,不是浪得虚名之徒,就是欺世盗名之辈。凡频频出现于荧屏报章不甘寂寞的人,不要说是大师,连“匠”也算不上。
Ⅱ 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培养不出大师
着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陈柏龄链接:/question/19659928/answer/19712043来源:知乎1时间积累:数百年积累的思想和知识。春秋百家争鸣前,经历了西周400年的沉淀期。民国建立前,经历了清朝300年的沉淀期。许多论断,许多见解,许多思想并非是一蹴而就,而是经数代的家学渊源、官学背景传递下来,不仅是正统的思想,更包涵了反主流的思潮,因为种种原因而在社会上未能流传,而到了一个动乱的时代才出现了井喷。如今不是出不了大师,而是文革之后到现今,不过30年,时间太短,很多东西不足以培养起来。以现代信息和知识的传播力度,以及中国的人口基数,出现大师级别的人物只是迟早的事情。2知识结构:西潮与传统的结合。从知识结构上来看,在人文社科方面,清末民初那般人比之现代人有着天然的优势,比起他们的前辈更是如此。他们之前的人,不可能用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去贯穿艺术和社会,他们之后的人也远没有他们那样有着相对完整的传统文化教育。两方面的结合使得他们具有天然的优势,他们可以利用西方的理论去看待中华文化。——这属于是开创性的工程。这就涉及到了第三点。3知识传播。现在去看清末民初那班人,你会发现,一个个都是全才,感觉什么都懂。为什么?因为那时候的社科领域,专业性远没有现在强,许多学科尚在建设之中,那个时代人文社科领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是在中国,世界范围内都是如此。而且他们基本上属于用西方理论去看待中华文化的第一波第二波人,传统中国的学问是经学与史学,但是在清末引入了西方的理论,他们得以借助西方理论看待经史子集和中华文化,这等于是在空地上盖房子,基本上有言谈就有建树。即便是一些泛泛而谈中西文化差异的着作,在后来也都会被引用多次。比如辜鸿铭那本完全只是由演讲集结而成的《中国人的精神》,今人在研究中西文化的时候,肯定绕不过去的。那个时代的人,基本上把很多开创性和框架性的东西都做好了,今人研究是很难绕过去的。一个人涉足多个领域,且均有所建树,其实不是很奇怪。毕竟那是一个在文化方面“百废待兴”的时代。4媒体宣传的噱头。不能否认,民国大师的盛名很多来源于媒体的宣传,中国的“大师”们,其实很多人都只是在史学、经学方面做了西化研究的人。在中国算是顶尖级的人物,但是放到世界层面上,根本称不上大师。什么算是大师级别的人?随便举俄国同时期的几个:什克洛夫斯基、雅各布森、库里肖夫。能影响到世界的中国大师,有几人呢?
Ⅲ 为什么当代出不了大师
并不是当代出不了大师,而是当代的中国出不了大师,原因很多,有国家历史原因,也有教育体制的原因,当然也有其他的原因,这里不能明说,是因为网络也是中国的网站。
当代也会出大师,其实应该在中国也有,只不过被主流的声音淹没了,他们没有媒体助阵,没有阵营和党羽,只有独立的思考和独立的行动,所以说大师不是没有,是我们没有发现。也许哪个卖菜的就是大师,只不过为生活所迫。
其实这个问题问的有点问题,大师们也不会称呼自己为大师,所以从词上来说,也就没有大师,但是却是存在着各个领域的被掩盖的,被遮蔽的,被大肆的娱乐化和商业化巨响淹没了的精英。他们就像喧闹嘈杂的D厅里的角落思考者。你可以认为惊涛骇浪是一种激情,但精英们的狂热更像是平静的太平洋海面下的巨大洋流。
这不是一个大师的时代,因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大师,
这不是一个大师的时代,因为大多数人都不会独立思考。
这个恐怕楼主的判断有些武断,要等时间和历史去筛选,
我们不在万世之后,所以也就无所谓流传万世。
这个问题不能够被探讨。
Ⅳ 中国当代为什么出不了文学大师
我们经历了100多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没有一个平静的自然环境,失去了培养出文学大师的温床,怎么会有出色的文学家产生呢
Ⅳ “今日中国为何出不了大师”是伪命题
“今日中国为何出不了大师”正以“公共话语”的提问方式拷问着炎黄子孙。“大师”,一个曾让华夏子孙引以为豪的概念,如今真的离我们渐行渐远了吗?中华文明由“农耕文明”一步步走来,在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中,其实从来不乏属于自己甚至全人类的文化英雄与思想智者,他们堪称“大师”。可是,为什么在这块同样的土地上,今日却在公共话语体系中艰难地发出“为何出不了大师”的呐喊呢? 情绪化呐喊以后的中国思想界,必定要对问题发生的缘由进行理论反思。大家不约而同地对“大师”难以产生背后的教育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学术道德展开了口诛笔伐,似乎今日中国出不了大师的全部原因无非就是教育体制落后、政治体制僵化、社会体制压抑、学术道德堕落,等等。开出的药方无非就是进行教育的去行政化改革、政治体制的民主化推进、社会体制的公共治理型塑造以及学术道德价值的重新回归,等等。当然,这些改革策略对于推进当前中国改革走向宏观纵深良性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对于解决“今日中国为何出不了大师”这个时代困惑却毫无裨益,因为“今日中国为何出不了大师”是一个被公共性虚拟建构的彻头彻尾的伪命题,而这个伪命题被刻意建构的深层逻辑在于,它表达了公共社会对于当前中国教育、政治、社会、道德进一步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殷殷诉求。 第一,大师为何?在思想界热烈讨论“今日中国为何出不了大师”这个命题时,几乎很少在严格意义上定义“大师”概念,每个人心中的“大师”都是被主观彩绘化的,比如出名的就是大师?不出名的就不是大师?岁数大的就是大师?岁数小的就不是大师?得过什么奖(例如诺贝尔奖)的或者写过什么影响过社会公众思想书籍的就是大师?没有得过什么国际或国家奖的或者仅仅写过专业领域书籍而影响范围仅限于自身专业圈的就不是大师?文理科中做思想或做高科技前沿的有当世社会号召力的就是大师?做传统应用型或者基础型书斋式学术的可能并不具备当世社会号召力的就不是大师?因此,什么样才算“大师”需要科学厘定,否则“今日中国为何出不了大师”这个命题就应该被转化为“今日中国为何出不了某一种类型的大师”。《现代汉语词典》对“大师”的解释是:“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显然,如果将“大师”的定义作此理解,今日中国“大师”的存在就是一个既定事实,因为当今中国并不缺乏某一专业学科范围内学问很深、造诣极高并为该专业圈子内所尊崇的人,这反映在几乎任何一个学科领域中。当然,这里的“大家”只可能是专业圈里的同行,因为如果将“大家”理解为全部社会各界人士,那么这就给大师预设了两个隐性前提:一是大师必须是传统意义上的网络全书式人物,因为只有这样,大师才可能被社会各界人士所熟知和尊崇,否则大师将永远终结在时代精密化分工的客观社会框架体系之中;二是大师必定是政府广泛宣传与意识形态建构的,否则在高度专业化分工的时代,一个人自己本专业尚且需要穷经皓首,更不要说在社会各个领域全面开花并为社会各界人士所尊崇,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网络全书式人物黑格尔已经作古。 由此,按照这个“大师”标准来看待今日中国,其实各个学科并不缺乏“大师”,只是这些“大师”并不为社会公众所普遍熟知罢了。 第二,大师是如何生成的?对这个问题的追问,是医治通过提问“今日中国为何出不了大师”,进而患有大师狂想病与急迫症的需要。大师绝不是被建构的,而是自然生成的。在社会科学中,大师多为具有独立性和批判性学术精神并具有高尚人格的“牛虻”,他永远对各种权威保持警惕并时刻从当世的洞穴之外返回当世的洞穴之中以带来明日的阳光,这是由社会科学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因此,社会科学的“大师”多为死后才被历史所认定。例如,我们今日所追忆的民国大师们,其实在他们的时代并没有被认为是大师。今日中国的大师,应该是前一辈的知识分子,而今日中国尚未被固定和塑造出的大师们,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也将陆续呈现,他们的精神也将如今日民国大师们所带给我们的灵魂洗涤与思想激励一样被后世所传诵。大师总是隔辈的,大师的生成有其自己独特的认同周期,不可急切。 在自然科学中,繁杂的现代科技创新模式已经不再允许单枪匹马搞研究了,自然科学前沿问题的突破多是一个相互协同的科技研发团队来进行的,大师出现的可能性也在逐渐变小,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有边界的学术共同体。当然,在这个学术共同体中有自己的学术领袖与权威,这构成了自然科学中大师出现的雏形,但这种大师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前自然科学领域大师年轻化的特点相比明显不同,因为那时候的科技创新多是个体化的,而今日,在仪器精密化和问题交叉化的背景下,个体化的自然科学创新已经罕见,自然科学大师出现的体制不可避免地变成了一种老人体制,所以“今日中国为何出不了大师”这个命题本身还需要时间检验。 第三,谁独断了“今日中国出不了大师”?学界和其他各界几乎都没有认真检视过这个命题本身的真伪性,就开始在这个共同的前提预设下,来讨论中国诸项所谓的不利于大师成长的体制机制问题,结论被标签化为教育、政治、社会、道德等几个领域,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中国教育、政治、社会、道德等确实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它们30年间制造了中国的崛起,同时客观上自身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改进,但是这样的改进必须是渐进的、稳步的,且不可被妖魔化而全盘自我否定,千万不可对匆忙独断作无端缴械。目前断言大师生成与否还为时尚早,因此更应该保证当前中国系列相关政策、体制在宏观上的连贯性。“今日中国出不了大师”的独断伪逻辑,就是试图为全盘否定既有治理体制与策略从而以休克疗法替换渐进改革而设立的理论由头而已,这个由头之所以能够以如此独断的形式出现,本身一方面证明了中国公共社会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公众与国家政府以严密理性逻辑与客观论点思维去辨认各式各样被公共性虚拟建构的伪命题。 其实,不难发现,被公共性虚拟建构的 “今日中国为何出不了大师”这个命题,不过是“今日中国为何出不了当下唯西方标尺所认同的大师”的另一种表达。
Ⅵ 中国现在为什么出不来大师
不是没有,只是不那么有名而已。
实际上也是有的,只不过不如以前出名而已。民国时候大师多是人文方面,而且是很有名很受尊重的,现在的真正科研人员,要么保密,不保密的外界也不太了解。
比如屠呦呦,就是一个医学大师。但要不是得了诺奖,怕是也没人知道吧。比如说黄旭华(核潜艇之父)这样的科学家,三十多年,连自己家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样的大师,一般人也不知道呀。
至于人文方面,也是有的,比如马未都。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中国网》专栏作家,着名收藏家鉴赏家。这位就是放在民国,也算得上大师了。
实际上,民国时候厉害的人不那么多,能是教授的,基本就是后世的大师了。反倒现在教授多如狗,也就不被人当大师了。实际上水平差的也不可能太多。而且民国的大师,也就是现在非常有名,在当时,他们也不可能比段祺瑞冯国璋吴佩孚这些大军阀有名的,甚至在民间都不一定有梅兰芳、还珠楼主等人有名。就像现在的大师,也不如中央领导还有娱乐明星有名一样。
Ⅶ 中国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
下面的内容我觉得写得很好,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哦。
以学生为主体来看,中国式教育是由外而内的,而正真正确的教育应是由内而外的。外力强迫学习只能造就书呆子,学生发自内心的发奋学习才可能取得惊人成就。中国现行的教育根本上不知道“怎么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去学习”,为例祖国繁荣昌盛随着时代变迁显然以及不是一个很好的理由了。其实非常简单给学生以尊重,注重呵护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这几点极端重要。老师要尊重学生、父母要尊重学生、教育体制要尊重学生、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应尊重学生。这样才行。
人没有“个性”就不可能有“创新”。书呆子很少会有创新的意识,基本上连思考都懒得去做,所以才称之为书呆子。中国的教育教出了多少书呆子。中国现行教育如果能注重一下学生个性的培养,我相信中国所能取得的成就远不止于此。甚至日本、欧洲、美国都将被远远抛在后面。
反观世界上的那些着名科学家,各行各业有着杰出贡献的名人,哪一个不是有着鲜明的“个性”,爱因斯坦、爱迪生、贝多芬、莫扎特等等无不如此。我还没见过哪个书呆子能成为世界名人的。
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架构是官僚化的,连学生学的东西都是官僚化的——学生学的东西都是上面官府教育部门少数的一些官员在决定。作为这个体制架构最底层的学生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和自由。
说句不好听的,现行教育体制背后的实质是,体制中各个阶层都只顾自己的利益,官员有官员的政绩利益,老师有老师的奖金利益,家长有家长面子和攀比的利益,在这些利益实现的过程中孩子只不过是工具和载体。当然唯独处于体制底层的学生没有自己的利益——学习选择的余地和自由!是彻头彻尾的利益被剥削者。
一句话中国的现行教育根本性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中国教育不应总是把重心放在学习已有的旧知识上,应培养学生开创新知识的意识。目前中国的基础教育在杰出人才的培养上不尽如人意。中国的精英教育培养的只是高级打工者,而不是创新者。主要原因在于素质教育不理想、人才培养标准化、思想束缚比较多、学校办学缺乏活力。
Ⅷ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
萧杰克:乱世出英雄,乱世出大师
精英不精,平民不平,方今中国之顽疾。此文先谈谈精英不精的问题。
这些年,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中国人开始焦虑:为什么当代中国出不了大师?大师是精英质量的标志。出不了大师也就意味着精英阶层的国内领导力与国际竞争力堪忧,这不吝是一场民族危机。
有没有大师级的精英关系到有没有人能够为这个社会指引方向、树立榜样;关系到有没有人能够为这个国家赢得全球竞争;关系到有没有人能够带领这个民族突破内外局促与困境。精英不精,就难有创新和产业升级;就没有办法“走出去”获得全球影响力与渗透力;就无法引导社会变革,推动国家成功转型;就没有能力守住传统文化和祖宗基业。
精英固然偶尔高傲得可恶,其重要性却毋庸置疑。我们大可在精英鞠躬尽瘁后再收拾他们,就像英国人二战后抛弃丘吉尔一样。过早地淘汰掉他们则有失务实之风。而且,权力若始终掌控在大众手里的话,担心个别精英的狂妄与胡作非为倒不如多关注精英产生之途径是否公平合理。
为什么就是产生不了高品质精英呢?在讨论逆淘汰、体制这些深奥理论之外,或许可以从我们自己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寻找灵感与答案。
五千年间,中国产生了许多英雄豪杰和圣人,他们都称得上军事、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大师。也就是说,中国历史上并不缺乏大师。然而,有一点很奇怪,中国通常要等“五百年才有圣人出”。与诺贝尔奖年年颁发相比,中国大师们的故事更像一部部断代史,很不连贯。这五百年一出的圣人还大多生在乱世,印证了民间“乱世出英雄”的说法。尤其春秋战国、宋代以及民国,是中国思想界大师云集的时期。中国大陆走出去的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也都是成长在内忧外患的年代。
传统认为乱世出英雄是因为乱世产生机遇,乱世提供了素材。但无论“国家不幸”的素材还是拨乱反正的机遇,都只是可资精英利用的环境或者对象。对于英雄和大师生成更为关键的因素恐怕是自由。
乱世的中国人会有短暂的自由;
乱世的中国人更能看透生死,拥有一分难得的豁达与超脱;(这是精神自由)
乱世的中国人才可能更懂得宽容,才可能不那么“严于责君子,宽于责小人”,才可能更加珍惜像屈原、商鞅、贾谊、晁错、王安石、岳飞、张居正、袁崇焕和刘少奇这样“木秀于林”的人。(这是社会文化层面的自由)
今天,全球“弱肉强食”的竞争已经为中国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乱世机遇和素材。与以往略有区别之处在于,这看起来还不是一个生灵涂炭的乱世,而是一个温水煮蛙的太平幻世,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中国社会一般不再会有乱世的感觉与氛围。
也许缺乏乱世般的自由就是中国出不了大师的原因。若此,我们大概只能通过制度、社会、文化变革来模拟和重塑大师降临时的乱世情怀与自由环境。可是,推动变革的英雄和大师们又在哪里呢?
Ⅸ 中国这些年为什么出不了大师和科学家。
教育体制还有学术体制不允许出大师和科学家。你看那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就是跑单的,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也是个跑单的,不是体制里面的